《再见1980年代》读后感 _第1页
《再见1980年代》读后感 _第2页
《再见1980年代》读后感 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再见1980年代读后感好几个星期前就看到了南方周末那篇再见1980年代,一个人在沙发上喝着茶,窗外骄阳似火,屋内凉风宜人,读着那些原本不属于我的怀旧,心中不免生出对那个年代的种种记忆与描绘,还有那个听了很多年的字眼“80后”。提起八十年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记忆,比起那些成长在北京的青年一代,我们这些生活在边远的山村的孩童,对那个年代的记忆多数是儿时的各种嬉笑、童欢,没有改革开放前后的比较,没有城里孩子统一的制式校服,我记忆中的那个年代,连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看到一辆四轮的机动车都是件新鲜事。是的,提起那个年代,我们都要用怀旧的口吻,无论当时你是懵懂无知的孩童,还是情窦初开的少年,抑或是肩挑重任的家庭脊梁那个思想和自由刚刚开启的国家恢复期,一切都在复苏。任曙林用镜头记录着八十年代北京的中学校园简单的设施、朴素的装扮、青涩的爱慕,照片中的那些影像对于我这个八十年初出生的人并不陌生,尽管八十年代末我才走进村里的小学,但是照片中木质的黑板、二八自行车、千篇一律的朴素着装,还有,那个年代里无所不在的神态,一切都那么熟悉。因为当我在九十年代初走进中学校园,那里的一2/3切也还远远没有超越影像中记录的八十年代北京校园所以,这些照片中凝成了永逝的八十年代,同样也牵动着许多“80后”的回忆。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把“80后”这个标签贴在我们这些出生在80年代的人身上,总感觉最初听到这个称呼的时候充斥的贬义与责难,“80后”与自私自利、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一系列的负面评价绞在一起,一度有人出来驳斥、辩论,但却无力扭转舆论压力。于是“80”后选择用事实说话,汶川地震中给了那些所谓的社会学家一记响亮的耳光。是的,看待一个年代的人,不能无限放大所谓的缺陷,先看看周围的环境吧先看看所谓的70后、60后,甚至50、40后们,那些自认为经过了血雨腥风,懂得担当、懂得奋斗、懂得珍惜的长者们思想里面都充斥着什么吧成长中的经历不同,对世界的感知就会不同,思想观念也就不同,想法存在差异无可厚非。是的,我们没有经历战争、没有经历文革,但是我们比前人在更年轻的时候就懂得珍惜机遇、珍爱资源,这些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差异,不是吗如今集体奔三的“80后”越来越多的初涉职场、越来越多的为人父母、越来越多的肩挑起赡养父母的重任,是的,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加入到了怀旧的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