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海南省海绵型建筑与小区设计导则(试行)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7年1月2前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文)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琼府办201658号),结合我省实际,细化国家和海南省相关规范和技术指南的要求,指导和促进海南省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的规划建设,特编制本导则。本导则属于指导性技术文件,共6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与定义;3、基本规定与设计计算;4、设计指引;5、雨水回用与排放;6、附录。本导则编制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海南分院,主要起草人包括胡家僖、尹波、李晓萍、张蕊、田露、胡晓晨、黄多娜、张云娟、杜倩、陈旺、许鹏鹏、杨奕嘉、李东等,主要审查人包括陈永富、张焦宏、吴薇、蔡和林、曾映群、潘兢、詹振坤、许先升、刘江波等。本导则由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海南分院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海南分院(地址海口市滨海大道115号2101室,联系电话089868512329,邮箱CABRHNFYCABRHNCOM),以便修订时参考。3目录1总则12术语与定义221一般术语与定义222海绵设施术语与定义43基本规定与设计计算631基本规定632设计参数633水量计算834海绵型建筑与小区设施计算104设计指引1341场地规划设计1342系统设计1443小区绿化设计1644小区铺装设计1945景观水系设计215雨水回用与排放2351一般规定2352雨水处理与回用2453雨水调蓄与排放266附录2861相关规范及文件2862海绵型建筑与小区设施示意3063植物应用名录3911总则111为贯彻落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大力推动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指导相关规划编制、建设项目设计及职能部门的技术审查,特制订本导则。112本导则适用于海南省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小区的规划与设计。113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的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114海绵型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使用。115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的规划及设计,除满足本导则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海南省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116海绵城市的各类设施应采取保障公共安全的防护措施。22术语与定义21一般术语与定义211低影响开发(LID)LOWIMPACTDEVELOPMENT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保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由于不透水面积的增加而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21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储存、蒸发(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213年径流污染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URBANDIFFUSEPOLLUTION等同于年径流污染物总削减率,以固体悬浮物(SS)的削减量来计算。年悬浮物(SS)总量削减率等于区域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对悬浮物(SS)平均去除率的乘积。214流量径流系数DISCHARGERUNOFFCOEFFICIENT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215雨量径流系数VOLUMETRICRUNOFFCOEFFICIENT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216设计降雨量DESIGNRAINFALLDEPTH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217雨水调蓄STORMWATERDETENTION,RETENTION/STORAGE雨水储存和调节的统称。218雨水滞蓄STORMWATERDETENTION3在降雨期间滞留和蓄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的入渗、蒸发并收集回用。219下垫面UNDERLYINGSURFACE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绿地等。2110硬化地面IMPERVIOUSPAVEMENT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或弱透水地面。2111面源污染DIFFUSEPOLLUTION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2112初期雨水径流FIRSTFLUSH单场降雨初期产生的一定量的降雨径流。422海绵设施术语与定义221下沉式绿地DEPRESSEDGREEN低于周边地面标高,可积蓄、下渗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绿地。下沉式绿地分为狭义下沉式绿地和广义下沉式绿地,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在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进行目标分解或设计计算时,不包括调节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222绿色屋顶GREENROOF又称种植屋面或屋顶绿化,指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由表层植物、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具有一定景观效应的绿化屋面。223植草沟GRASSSWALE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224雨水花园RAINGARDEN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下沉式绿地,种植灌木、花草,形成小型雨水滞留入渗设施,用于收集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利用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作用净化雨水,暂时滞留雨水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225生态树池ECOLOGICALTREEPOOL在有铺装的地面上栽种树木时,在树木的周围保留的一块没有铺装且标高低于周边铺装的土地,可吸纳来自步行道、停车场和街道的雨水径流,是下沉式绿地的一种。226雨水湿塘WETPOND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5227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228渗透弃流井INFILTRATIONREMOVALWELL具有一定储存容积和过滤截污功能,将初期径流暂存并渗透至地下的装置。229渗透池(塘)INFILTRATIONPONT指雨水通过侧壁和池底进行入渗的滞留水池(塘)。2210渗透管渠INFILTRATIONTRENCH具有渗透和转输功能的雨水管或渠。2211透水铺装PERVIOUSPAVEMENT可渗透、滞留和渗排雨水并满足荷载要求和结构强度的铺装结构。根据铺装结构下层是否设置排水盲管,分为半透水铺装和全透水铺装。2212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PERVIOUSCONCRETEPAVEMENT又叫透水混凝土路面,由具有较大空隙的水泥混凝土作为路面结构层、容许路表水进入路面(或路基)的一类混凝土路面。2213透水沥青路面PORVOUSASPHALTPAVEMENT由较大空隙率混合料作为路面结构层、容许路表水进入路面(或路基)的一类沥青路面。63基本规定与设计计算31基本规定311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应因地制宜,在新建建筑小区和既有建筑小区改造过程中,提高建筑小区的雨水滞蓄和调节能力。312海南省海绵型建筑与小区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地区排水防涝需求、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改善需求、雨水综合利用需求,并以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小区规划的控制指标。313海南省海绵型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的各类工程设施应与雨水外排设施及市政排水系统合理衔接,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的场地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有关规定执行。314低影响开发的各类工程措施之间应有效协同,应预留小区绿地空间,增加可渗透地面,蓄积雨水宜就地回用,注重其景观效果。315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划设计应与项目园林、建筑、给排水、结构、道路、经济等相关专业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32设计参数321海南省按地理位置分别选取了海口、三亚和琼海三个城市作为代表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设计降雨量的对应关系详见表321,其他城市可根据区域位置选择相近城市进行参照。表32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的关系不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MM)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城市6070758085海口235331400495634三亚253354425517640设计降雨量(MM)琼海1943323734385407322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城镇类型、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表322的规定取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经济条件较好,且人口密集、内涝易发的城镇,宜采用规定的上限。2新建地区应按本规定执行,既有地区应结合地区改建、道路建设等更新排水系统,并按本规定执行。3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不同的设计重现期。表322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年)城镇类型城区类型中心城区非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的重要地区特大城市3523510大城市2523510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32335注1表中所列设计重现期,均为年最大值法;2雨水管渠应按重力流、满管流计算;3特大城市指市区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大城市指市区人口在100万500万的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指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下的城市。323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径流污染控制率(以SS计)应以实测数据为准,缺乏资料时,可按表323取值。表323低影响开发设施径流污染控制率(以SS计)单项设施径流污染控制率(以SS计,)单项设施径流污染控制率(以SS计,)透水砖铺装8090蓄水池8090透水水泥混凝土8090雨水罐8090透水沥青混凝土8090转输型植草沟3590绿色屋顶7090干式植草沟3590下沉式绿地湿式植草沟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渗管/渠3570复杂性生物滞留设施7095植被缓冲带5070湿塘5080初期雨水弃流设施4060人工土壤渗滤7595324不同下垫面径流系数取值宜按照下表进行取值表324不同下垫面径流系数取值8下垫面类别雨量径流系数ZC流量径流系数ZM绿化屋面(绿色屋顶,基质层厚度300MM)030040040硬屋面、未铺石子的平屋面、沥青屋面080090085095屋面铺石子的平屋面060070080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及广场080090085095大块石等铺砌路面及广场050060055065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及广场045055055065级配碎石路面及广场040040050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及广场040035040路面非铺砌的土路面030025035绿地015010020水面100100地下室覆土绿地(500MM)015025地下室覆土绿地(500MM)030040040透水铺装地面008045008045下沉广场(50年及以上一遇)08510325道路广场浇洒用水定额根据路面性质按表325取值。表325道路广场浇洒用水定额路面性质用水定额(M/M2/年)碎石路面040070土路面100150水泥或沥青路面020050绿化02833水量计算331小区年径流控制总雨量采用容积法。可参照以下公式计算V10HF(331)式中V小区年径流控制总雨量,M3;9H设计控制降雨量,MM,根据地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确定;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按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F汇水面积,HM2。332雨水设计径流总量和设计流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雨水设计径流总量应按下式计算W10ZCHYF(332)式中W径流总量(M);ZC雨量径流系数,见表323;HY设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下对应的日降雨量(MM);F汇水面积,HM2。雨水设计流量计算应按下式计算QQF(333)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Q设计暴雨强度L/SM2综合雨量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M2。333暴雨强度公式应按下式计算海口Q3342338104LGPT9065三亚Q335108510575LGPT90584琼海Q33618941045LGPT9062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M2;T降雨历时(MIN);T设计重现期(A)。334设计降雨历时雨水管渠的设计降雨历时,应按下式计算TT1T233710式中T降雨历时(MIN);T1汇水面汇水时间(MIN),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装情况而定(屋面一般取5MIN;道路路面取5MIN15MIN);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335初期弃流量宜按式(333)进行计算。当有特殊要求时,可根据实测雨水径流中污染物浓度确定。WI10F(338)式中WI初期弃流量(M);初期径流厚度(MM);一般屋面取1MM3MM,小区路面取2MM5MM。336雨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日补水量应包括水面蒸发量、水体渗漏量以及雨水处理设施自用水量1日平均水面蒸发量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2水体日渗漏量可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QSSMAS/1000339式中QS水体的日渗透漏失量,M/D;SM单位面积日渗透量,L/M2D,一般不大于1L/M2D;AS有效渗透面积,指水体常水位水面面积及常水位以下侧面渗水面积之和,M2。3雨水处理系统采用物化及生化处理设施时自用水量为总处理水量的510;当采用自然净化方法处理时不计算自用水量。34海绵型建筑与小区设施计算341渗透设施渗透量按下式计算WSKJASTS(341)式中WS渗透设施渗透量(M);综合安全系数,一般可取0508;K土壤渗透系数(M/S);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10;11AS有效渗透面积(M2);TS渗透时间(S),当用于调蓄时应12H,渗透池(塘)、渗透井可取72H,其他24H。342渗透设施进水量按下式计算060FT1CCYMCQW式中WC渗透设施进水量(M3);FY渗透设施受纳的集水面积(HM2);F0渗透设施的直接受水面积(HM2),埋地渗透设施取0;TC渗透设施产流历时(MIN);QC渗透设施产流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L/SHM2。343渗透设施的有效渗透面积应按下列要求确定1水平渗透面按投影面积计算;2垂直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计算;3斜渗透面按有效水位的1/2所对应的斜面实际面积计算;4地下渗透设施的顶面积不计。344渗透设施产流历时内的蓄积雨水量应按下式计算(342)式中产流历时内的蓄积水量(M),产流历时经计算确定,并宜小于120MIN。345渗透设施的储存容积宜按下式计算V1(343)WPNK式中V1渗透设施的储存容积(M);NK填料的孔隙率,不小于30,无填料时取10。346雨水调蓄设施的储存容积宜根据设计降雨过程变化曲线和设计出流量变化曲线经模拟计算确定,资料不足时可采用下式计算。02M6T1MAXIQV式中V2调蓄池贮水量(M3);TM调蓄池蓄水历时(MIN),不大于120MIN;12QI调蓄池进水流量(L/S);Q0出水管设计流量(L/S)。347下沉式绿地的滞蓄容积V3应按照下凹面积和下凹深度确定,计算下凹深度时只考虑10CM以上部分。348生物滞留设施的滞蓄容积V4应按照滞留设施的容积和孔隙率确定。349采用多种技术措施组合控制雨水径流总量时,各技术措施的有效滞蓄水量应符合下式要求VEV1V2V3V4105V(335)式中VE各类技术措施控制的径流雨水总量(M)3410建设场地外排雨水总量VP应按下式计算。VPVVE(336)式中VP建设场地外排雨水总量(M)3411用于削减雨水管道高峰流量的调蓄池,其有效容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VC110LGAT03QST337065N12BT05N020215N015式中VC调蓄池有效容积(M);AT脱过系数,取值为调蓄池下游排水管道设计流量和上游排水管道设计流量之比;QS调蓄池上游设计流量(M/MIN);B、N暴雨强度公式参数;T降雨历时(MIN)。3412雨水调蓄池排空时间按照下列公式计算T(348)VC3600QX式中T排空时间(H);QX下游排水管道或设施的受纳能力(M/S);排放效率,一般可取0309;VC雨水调蓄池体积。134设计指引41场地规划设计411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应根据规划要求进行,设计各个阶段应包括海绵设施设计内容,合理确定雨水“渗、滞、蓄、净、用、排”设施。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412海绵型建筑与小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配合全省的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中的其他规划内容进行配合,协调水系、绿地、排水防涝和道路交通等专项与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关系,落实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目标。413海绵型建筑与小区规划应按如下技术要求进行编制1确定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和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目标;2提出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的系统方案,明确规划用地中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要求和主要采用措施,合理布局规划小区范围内低影响开发设施;3各规划分区的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目标应与该系统的用地布局、受纳水体环境目标和环境容量、排水系统服务水平等相适应,满足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总体目标要求。414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包括以下低影响开发的规划内容1开展低影响开发建设条件分析和论证。对现状条件进行低影响开发限制因素和有利因素的分析评价,提出低影响开发的难点和开发策略;2确定低影响设施的类型选择、规模和空间布局;结合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在满足人的活动游憩需求和建筑间距、道路退距、日照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源头消纳、雨水回用、终端调蓄等控制模式,确定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和空间布局;3根据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工程规划要求,开展相应的竖向规划设计,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415开展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效果评估、投资估算、预期成本效益和风险分析。14将低影响开发建设前与开发后的年径流指标等相关指标数据、景观效果进行比较与评估。并根据低影响实施的类型和规模,估算低影响开发投资金额、预期成本效益和风险。416其他规划设计要求1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协调好与其他设施的关系,保证必要的安全间距或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2露出地面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充分考虑景观和人员活动安全的需要,在布局和外观设计上注重设施的景观效果;3规划项目原则上应在本项目用地范围内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并满足控制指标要求;4小区道路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的横坡应坡向绿化带,建筑与小区内的道路和广场铺装应高于相邻绿化带。42系统设计421建筑与小区总平面布局应根据规划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布置建筑、道路广场(含道路透水铺装)、绿化(含下沉式绿地)、屋顶绿化和必要的雨水调蓄池。422广场总体布局应根据场地排水大竖向进行地表竖向设计,使铺装雨水汇入绿地内渗透、净化和储存。423小区海绵工程措施组合应符合以下关系1屋面雨水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2降落在道路、广场等其他硬化地面的雨水,应利用可渗透铺装、下沉式绿地、渗透管沟、雨水花园等设施对径流进行净化、消纳,超标准雨水可就近排入雨水管道,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3经处理后的雨水,宜优先进入雨水池和景观水体进行调蓄、储存,经过滤消毒后集中配水,用于绿化灌溉、景观水体补水和道路浇洒等,多余部分可下渗或排入雨水管。15424应根据绿地类型和周边用地性质,确定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设施规模和技术组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组合系统中各类设施的适用性应符合场地的土壤渗透性、地下水位、地形坡度、空间条件等实际情况;2组合系统中各类设施的主要功能应与规划控制目标相对应;3在满足控制目标的前提下,应综合考虑设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采用最适用的各类设施组合系统。425道路中宜采用透水铺装,或通过路缘石开孔,使雨水汇集到周边绿地中,同时实现对径流总量的控制要求。426道路截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便于径流雨水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427路面排水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也可利用地下空间设计调蓄设施。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衔接,保证上下游排水系统的顺畅。428建筑与小区海绵措施衔接关系如图421所示。16图421建筑与小区海绵措施衔接关系图43小区绿化设计431小区内设置种植屋面的建筑,应符合下列要求1根据气候特点、屋面形式,选择适合海南省当地种植的植物种类。不宜选择根系穿刺性强的植物种类,宜种植地被、小型灌木。海南省六级风以上的地区,不宜种植大型乔木;2种植屋面的排水坡度宜为2,单向坡长大于9M时宜采用结构调坡;3种植屋面宜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水管、电缆线等设施应铺设于防水层上,屋面周边应有安全防护设施,灌溉可采用滴灌、喷灌和渗灌设施;4建筑物屋顶必须能满足绿化对荷载、防水、防腐等功能的要求,且屋顶绿化不得破坏建筑物的结构、防水和排水等设施;5屋顶绿化应注意与设置在屋顶的其他设施相协调,为风机、冷却塔等设备预留维修通道和通风通道,并设计隔断减轻风机、冷却塔等设备对绿化种植的影响。432绿化屋面雨水口应不低于种植土标高,可设置在雨水收集沟内或雨水收集井内,且屋面应有疏排水设施。433屋顶绿化要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保证有足够的绿化面积,简单式屋顶绿化种植面积宜大于可应用屋顶面积的80以上,花园式屋顶绿化种植面积宜大于可应用屋顶面积的60。434新建建筑与小区中高度在30M以下、坡度小于10的屋顶宜采用屋顶绿化,改造建筑与小区可根据建筑条件考虑采用屋顶绿化。435斜屋面种植时,当坡度大于10或存在其它容易导致土体滑动的因素时,必须在表土下加设防滑装置或将坡顶结构做成台阶式,每阶设计成花池状。436新建种植屋面工程的结构承载力设计,必须包括种植荷载。既有建筑屋面改造成种植屋面时,荷载必须在屋面结构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确定屋面活荷载应考虑因栽植土层蓄水及产生积水引起的荷载变化。应采取构造措施防止因屋面排水不畅、堵塞引起的积水荷载。437种植屋面防水层的合理使用年限不应少于15年,应采用二道或二道以上17防水设防,上道必须为耐根穿刺防水层、防水层的材料应相容。438屋面种植设计宜以覆土种植与容器种植相结合,生态和景观相结合。439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绿地种植区域的覆土深度应满足乔、灌木自然生长的需要。种植区域的覆土深度应满足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项目所在地相关覆土深度的规定或要求。4310绿地中道路和硬化铺装的周围设施,应消纳雨水径流,其场地规划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绿地的地形设计应保证硬化铺装的汇水区标高高于下沉式绿地,雨水径流通过地表坡度汇集到过滤设施或转输设施中,然后进入下沉式绿地;2若绿地道路的边缘与绿地平齐,且雨水污染物含量较低,雨水径流可以分散式进入下沉式绿地;若绿地内道路比周围绿地高,则可在汇水区周围的道路侧石上设置宽度为20CM30CM的排水口,地表径流可通过排水口汇入过滤设施或转输设施中,进而流入下沉式绿地;3雨水溢流口可设置在下沉式绿地中,也可设置在绿地与硬化铺装的交界处。雨水溢流口的设计高程应高于下沉式绿地的设计高程且低于地表的高程,保证超过下沉式绿地设计蓄水上限的雨水即时通过溢流口排入雨水管渠系统。4311下沉式绿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下沉式绿地应低于周围铺砌地面或道路,下沉深度宜为100200MM;2下沉式绿地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排水性良好的场地,雨水下渗速度较快,对植物生长有利,且不易滋生蚊虫;3下沉式绿地内应设置溢流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雨水口顶部标高宜高于绿地50MM100MM;4当下沉式绿地种植土底部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小于1M时,应在种植土层下方设置滤水层、排水层和厚度不小于12MM的防水膜;当下沉式绿地边缘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M(水平距离)时,应在其边缘设置厚度不小于12MM的防水膜;5当径流污染严重时,下沉式绿地的雨水进水口应设置拦污设施;6植物品种应选择海南省当地适生的耐水湿植物和宜共生群生的观赏性植物;7与硬化地面衔接区域应设有缓坡处理;188与非透水铺装之间应做防水处理。广场用地宜选用下沉式绿地,但需与硬化地面及溢流设施相结合。4312在下沉式绿地的汇水区入口和坡度较大的植被缓冲带边缘,应设置隔离纺织层、种植固土植被、及时添加覆盖物等措施固定绿地内土壤。4313植草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2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3,纵坡不应大于4。纵坡较大时宜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设施;3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4转输型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MM200MM;5植草沟结构层由上至下宜为20CM种植土、30CM砌块砖和10CM砾石;6各部位的植草沟设计可参照表4316。表4316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植草沟设计植草沟位置面积宽度非透水铺装性停车场1/4S停车场中小型15M2M,大型2M透水铺装性停车场1/81/10S停车场中小型06MM1M,大型1M非透水铺装性广场1/4S广场15M2M透水铺装性广场1/81/10S广场06M交通型道路1/4S服务道路汇水道路宽度的1/4生活型道路1/4S服务道路汇水道路宽度的1/4,04M4314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按应用位置的不同,生物滞留设施又可称为雨水花园、高位花坛、生物滞留带和生态树池等;2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200300MM,并应设100MM的超高;3广场用地的生物滞留设施规模应根据汇水面积确定,对于含道路汇水区域的生物滞留设施应选用植草沟、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污染严重区19域应设置初雨弃流设施,弃流量根据下垫面旱季污染物状况确定。4315行道树种植可选择穴状或带状植物,应采用透水基质材料。有条件的地区,行道树种植可与植草沟相结合,提升人行道对雨水的蓄渗和消纳能力。44小区铺装设计441透水铺装设施应满足下列要求1小区绿地内的硬化地面应采用透水铺装入渗,根据土基透水性可采用半透水和全透水铺装结构;2小区绿地中的广场用地、人行步道和停车场应采用透水铺装。非机动车道可采用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3非透水铺装周边应设有收水系统或渗井。442透水铺装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小区内公共地面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休闲广场、室外庭院应采用透水铺装。除了机动车和消防车道外,新建建筑与小区透水铺装率应不小于70,改、扩建建筑与小区透水铺装应不低于50。2露天停车场应选用嵌草砖、透水砖等,设置为生态停车场。3绿化用地中宜采用不低于25的下沉式绿地,并结合下沉式绿地布局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3的水面。443透水铺装地面宜在土基上建造,自上而下设置透水面层、透水找平层、透水基层和透水底基层;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其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MM,并应增设排水层1透水面层应满足下列要求1)渗透系数应大于1104M/S,可采用透水面砖、透水混凝土、草坪砖等,当采用可种植植物的面层时,宜在下面垫层中混合一定比例的营养土;2)透水砖面的有效孔隙率应不小于8,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应不小于10;3)当面层采用透水面砖时,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磨长度等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和透水砖JC/T945中的相关规定。2透水找平层应满足下列要求201)渗透系数不小于面层,宜采用细石透水混凝土、干砂、碎石或石屑等;2)有效孔隙率应不小于面层;3)厚度宜为20MM50MM;3透水基层和透水底基层应满足下列要求1)渗透系数应大于面层,底基层宜采用级配碎石、中、粗砂或天然级配砂砾料等,基层宜采用级配碎石或者透水混凝土;2)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10,砂砾料和砾石的有效孔隙率大于203)垫层的厚度不宜小于150MM;4)应满足相应的承载力要求。444渗透管沟应满足下列要求1渗透管沟应设置沉泥井等预处理设施;2渗透管可采用穿孔塑料管、渗排管、无砂混凝土管等材料制成,塑料管开孔率应控制在13之间,无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应大于20;3检查井之间的管道敷设坡度宜采用001002;4渗透管包土工布,土工布外包砾石层,土工布搭接宽度不应少于150MM;5渗透检查井的出水管的管内底高程应高于进水管管顶,但不应高于上游相邻井的出水管管底;6渗透管沟设在行车路面下时覆土深度不应小于700MM。445渗透管排放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设施的末端必须设置检查井和排水管,排水管连接到雨水排水管网;2渗透管的管径和敷设坡度应满足地面雨水排放流量的要求,且管径不小于200MM;3检查井出水管口的标高应能确保上游管沟的有效蓄水,当设置有困难时,则无效管沟容积不计入蓄水容积。446透水块材的透水系数应符合表445的规定表445透水系数单位为厘米每秒透水等级透水系数A级20102B级1010221447透水混凝土的性能应符合表446的规定表446透水混凝土的性能项目要求耐磨性,MM(磨坑长度)35透水系数,MM/S05空隙率,1117强度等级C20C30抗压强度(28D),MPA200300弯拉强度(28D),MPA253045景观水系设计451景观水体宜具备雨水调蓄功能,景观水体的规模应根据降雨规律、水面蒸发量、雨水回用量等,通过全年水量平衡分析确定。人工湖景观区域宜建成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水体。452景观水体宜采用非硬质池底及生态驳岸,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或生长条件,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必要时可采用人工土壤渗滤等辅助手段对水体进行循环净化。453观赏水景给水水源应采用合格的小区中水、井水、河湖水或回收的雨水;亲水水景给水水源应采用达到人体可接触水体标准的井水、河湖水、自来水、或使用符合人体可接触水体标准的经过更进一步净化处理的小区中水及回收雨水。454景观水体补水、绿化灌溉及道路浇洒用水的非传统水源宜优先选择雨水。水景的水池侧壁应设有溢流堰口,用以控制水池内的水位稳定。455雨水进入景观水体之前应设置前置塘、植被缓冲等预处理设施,同时可采用植草沟转输雨水,以降低径流污染负荷。地面雨水应流经草地、卵石沟等简单净化设施排入景观水体。456雨水湿塘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长度比宜为3141,有效水深宜为05M1M,总面积宜为7501500;2接纳汇水区径流处,应设置消能设施;3应采用碎石或水生植物种植区作为缓冲区,消减大颗粒沉积物;224主塘包括常水位以下(或暴雨季节阀控最低水位)的永久容积和储存容积,永久容积水位线以上至最高水位为具有峰值流量消减功能的调节容积。457景观水体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包括收集、贮存、净化、利用等四个环节,应满足以下要求1收集雨水的净化工艺,应因不同下垫面的雨水水质,根据回用水的要求选择适合的处理工艺;2收集处理好的雨水,按照景观水体的耗水量,按时按量地对景观水体进行补水。458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景观水体设计,景观水体利用雨水的补水量大于其水体蒸发量的60,且采用水处理技术保障水体水质,可采用以下做法1物理方法1)引水换水方式当水体中的悬浮物(如泥、沙)增多,水体的透明度下降,水质发浑。可以通过引水、换水的方式,稀释水中的杂质浓度,以此来降低杂质的浓度;2)循环过滤方式在水景设计的初期,根据水体的大小,设计配套的过滤沙缸和循环用的水泵,并且埋设循环用的管路,用于以后日常的水质保养;2化学方法投加杀菌灭藻剂;3微生物方法投加微生物;4生态水处理(EWT)模式。235雨水回用与排放51一般规定511小区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应根据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相关规划和建设情况,对具有储存、消减源头雨水径流,拦截径流污染功能的海绵设施提出平面布局和规模需求,统一布置,分期建设。512建筑与小区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目的是减少场地内外排雨水的峰值流量和径流总量,实现低影响开发和雨水的资源化利用。513对建筑与小区项目,新建工程的雨水资源化利用量应占其绿化浇洒、道路冲洗和其他生态用水量的20以上;改造工程的雨水资源化利用量应占其绿化浇洒和道路冲洗用水量的15以上。514小区内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应根据城市规划、当地降雨特征、市政管网排水能力统筹确定。需要控制面源污染、消减排水管道峰值流量防止发生内涝、实施雨水利用时,可设置雨水调蓄池。515建筑与小区应根据条件设置雨水调蓄设施,设施规模参照349计算,其中新建工程硬化屋面面积达2000平方米及以上的项目,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每千平方米硬化屋面面积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3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516设有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建设用地,应设雨水外排设施,并应相互结合。517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水量、水压、管道及设备的选择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中的相关规定。518收集雨水及其回用水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管道相连接。519雨水入渗场所应不引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5110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应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建筑与小区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宜达到8。5111雨水排水工程和溢流设施的总排水能力应满足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2452雨水处理与回用521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汇水面选择应遵循下列原则1优先选择污染较轻的屋面、广场、硬化地面、人行道、绿地屋面等汇流面,对雨水进行收集;2厕所、垃圾堆、工业污染地等污染场所雨水不应收集回用;3雨水径流水质差异较大的汇水面应分别进行雨水的收集与储存。522屋面雨水收集宜采用半有压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大型屋面宜采用虹吸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高层屋面雨水收集应采用重力流系统,其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要求。523雨水斗应避免布置在集水沟的转折处。524集水沟沟底可水平或可有坡度,坡度小于0003时应具有自由出流的雨水出口。525截流的初期径流可排入雨水排水管道或污水管道。雨水弃流排入污水管道时应确保污水不倒灌回弃流装置内。526屋面及硬化地面雨水的收集回用系统均应设置弃流设施1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弃流装置宜设于室外,若设在室内应为密闭式弃流装置;2地面雨水收集系统的雨水弃流设施宜分散设置,若集中设置可设雨水弃流池。527弃流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弃流雨水宜通过重力自流排除,当弃流雨水采用水泵排水时,池内应设置将弃流雨水与后期雨水隔离分隔装置;2进水口应设置格栅,格栅的设置应便于清理污物;3弃流池底部应具有不小于010的底坡,并坡向集水坑;4排除初期径流水泵的阀门应设置在弃流池外;5采用水泵排水的弃流池内应设置搅拌冲洗系统;6弃流池应设有监测水位的措施。25528雨水收集池可采用室外埋地式塑料模块蓄水池、硅砂砌块水池、混凝土水池等。做法应满足一下要求1雨水收集池应设检查口或检查井,检查口下方的池底应设集泥坑,深度不小于300MM,平面最小尺寸应不小于300MM300MM;当有分格时,没格都应设检查口和集泥坑,池底设不小于5的坡度坡向集泥坑,检查口附近宜设给水栓;2当不具备设置排泥设施或排泥确有困难时,应在雨水处理前自动冲洗水池池壁和将蓄水池内的沉淀物与水搅匀,随净化系统排水将沉淀物排至污水管道,以免在蓄水池内过量沉淀,搅拌冲洗水源应采用储存和雨水,搅拌系统应确保在工作时间段内将池水与沉淀物充分有效均匀混合;3雨水收集池应设溢流管和通气管并设防虫措施;4雨水收集池兼作沉淀池时,进水和吸水应避免扰动池底沉积物。529雨水净化设施前处理应符合以下要求1雨水储存设施进水口前应设置拦污格栅、过滤设施,过滤设施可采用滤网或沙石过滤等形式;2利用天然绿地、屋面、广场等汇流面收集雨水时,应在收集池进水口前设置沉砂池(井),沉砂池规模根据汇流面面积和来沙情况确定。5210雨水净化系统处理工艺可采用物理法、化学法和多种工艺组合,一般可采用过滤、沉淀、消毒等措施,当对出水水质要求较高时,也可采用混凝、深度过滤等处理措施。5211雨水处理工艺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雨水处理工艺流程应根据收集雨水的水量、水质,以及雨水回用的水质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宜优先采用生态处理工艺。5212雨水回用系统宜设清水池,可按雨水回用系统最高日设计用水量的2535计算。5213雨水经收集处理后可回用于景观用水、绿化用水、汽车冲洗用水、路面、地面冲洗用水等。5214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规模应进行水量平衡分析。5215雨水回用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1供水水源必须设置备用水源,并能自动切换;262系统应设水表计量各水源的供水量。5216雨水回用供水管网应采取防止回流污染措施,水质标准低的水不得进入水质标准高的水系统。5217雨水回用系统应采取防止误饮误用措施。雨水供水管外壁应按设计规定涂色或标识。当设有取水口时,应设锁具或专门开启工具,并有明显的“雨水”标识。5218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雨水处理应符合城市污水再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19等的相关规定。雨水同时回用为多种途径时,其水质应按最高水质标准确定。5219雨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系统宜设置以下控制方式1自动控制;2远程控制;3就地手动控制。5220自动控制弃流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动阀、计量装置宜就地分散设置,控制箱宜集中设置,并宜设在室内;2应具有自动切换雨水弃流管道和收集管道的功能,并具有控制和调节弃流间隔时间的功能;3流量控制式雨水弃流装置的流量计宜设在管径最小的管道上;4雨量控制式弃流装置的雨量计应有可靠的保护措施。5221对雨水处理设施、回用系统内的设备运行状态宜进行监控。雨水处理设施运行宜自动控制。5222收集池水位自动控制降雨时,雨水进入水池,当水位高于溢流水位时由溢流管自流排出;水池低水位时,停止供水,回用水自动切换至由补充水源供水。53雨水调蓄与排放531雨水调蓄设施宜优先采用具有调蓄空间的景观水体等设施,当上述设施的调蓄容量不满足时,可设置调蓄模块、调蓄池、雨水桶等。532调蓄池及景观水体泄水口处宜设有格栅,格栅的栅条不得大于排水管管27径的1/4,在利用水泵强制排水的时候,还应该满足排水泵的要求。533雨水调蓄池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雨水调蓄池应能排空,排空时间一般控制在(612)HR,且不超过下游管道排放能力;2雨水调蓄池应优先采用重力自流排空;当采用重力排空时,应控制出水管渠流量,可采用设置流量控制井或利用出水管管径控制。设置水泵排空时,宜采用雨水启泵排空,设于埋地调蓄池内的潜水泵应采用自动耦合式;3调蓄池池底应设集泥井,集泥井上方应设检查口或者人孔。当调蓄池分格时,每格都应设检查口和集泥坑。池底设不小于5的坡度坡向集泥坑。检查口附近宜设有水栓和排水泵的电源插座;4调蓄池应设有溢流排水措施,宜采用重力溢流排放。调蓄池应设通气管。534初期弃流雨水应排至市政污水管网,雨水设施溢流雨水可排至市政雨水管网。535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内雨水排放应考虑1屋面雨水立、干管及外排雨水管应满足雨水设计标准流量的要求;2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储存设施之间的室外输水管道可按雨水储存设施的降雨重现期计算,若设计重现期比上游管道的小,应在连接点设检查井或溢流设施;高层建筑溢流设施宜采用立管收集。3屋面雨水排水管管材应采用排水铸铁管、UPVC塑料管及钢塑复合管等防腐性能好的排水管材。4渗排一体化系统及外排雨水管或溢流雨水管应按总的外排水设计标准计算。渗透排放系统替代排水管道时,应满足排水流量及水力坡度的要求;5外排雨水管及雨水收集管道可采用PE实壁管、UPVC双壁波纹管等;6埋地输水管上应设检查口或检查井,间距宜为2540M。雨水检查井可为塑料井和钢筋混凝土模块、现浇井,井盖、井室等要求符合相应产品标准;286附录61相关规范及文件611相关规范1、城镇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788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5、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技术规范GB504006、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7、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8、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10、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11、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1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13、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14、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1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16、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17、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8、透水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CJJ/T13519、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188201220、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20122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版)GB5018093612相关文件1、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2、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建城201398号)29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4、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5、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实施指南6、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7、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专业研究院,2015年)8、关于做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2015年)9、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1号)3062海绵型建筑与小区设施示意621雨水渗滞设施1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透水铺装的典型构造示意图如图621、图622、图623所示。图621不考虑机动车荷载道路透水砖铺装的结构示意图31图622考虑机动车荷载道路透水砖铺装的结构示意图图623广场透水砖铺装典型结构示意图2绿色屋顶绿色屋顶也称种植屋面、屋顶绿化等,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150MM,花园式绿色屋顶在种植乔木时基质深度可超过600MM,绿色屋顶的设计可参考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绿色屋顶的典型构造如图624、图625、图626所示。32图624平屋面种植构造示意图图625既有建筑改造屋面种植构造33图626坡屋面种植构造示意图3生物滞留设施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生物滞留设施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简易型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如图627、628所示。图627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示意图34图628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示意图生物滞留设施的剖面图4渗透塘渗透塘是一种用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渗透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总医院招聘1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贵州黔东南州剑河县顺诚公司紧急招聘长期搔菌人员15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国家统计局兴仁调查队招聘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广东“百万英才汇南粤”惠州仲恺高新区招聘中小学教师105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金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所属医院金华市第二医院招聘7人(第一批)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广西来宾数广科技有限公司招聘3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年河南中医药大学招聘高层次人才8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北京海淀区中国电建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招聘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吉林吉林市事业单位招聘(含专项招聘高层次高校毕业生)1381人(1号)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督导记录表
- 《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2018年版
- 医院检验标本采集与运送
- 秋冬季猪的饲养管理课件(模板)
- 新能源汽车技术全套ppt
- 2022年8月20日云南省省直机关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现代医学实验动物科学和比较医学研究
- SOP标准作业指导书样板
- 云南省地图含市县地图矢量分层地图行政区划市县概况ppt模板
- GB/T 41843-2022功能、残疾、健康分类的康复组合评定
- 压花艺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