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汉东《寻访中华名窑》读后感 _第1页
钱汉东《寻访中华名窑》读后感 _第2页
钱汉东《寻访中华名窑》读后感 _第3页
钱汉东《寻访中华名窑》读后感 _第4页
钱汉东《寻访中华名窑》读后感 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钱汉东寻访中华名窑读后感散文家钱汉东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炽烈热情,工余之瑕,浸沉于古玩鉴赏,达到入迷的程度。鉴赏必须要有实物,博物馆的大门敞开着,但不可能天天泡在博物馆里,于是他开始从市场、甚至摊贩手里,逐步精选了一些瓷器收藏起来,晨风月夕,加以观摩甄审。就这样,他对瓷器从鉴赏走向收藏,再迈步跨入了瓷器研究者的行列。这一发展的过程顺理成章,但在当初,他自己未必料想得到。2002年6月,钱汉东的人间瓷话在学林出版社问世。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女士为之写了序文,指出“他用散文笔调轻松地品赏古陶瓷,用文化人特有的视角写出了他内心的真切感受。”对这本书的文风和可读性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另一篇序文是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先生写的,对书中所收雷峰地宫与瓷无缘、烽烟催生长沙窑诸文的学术成就也作了毫无保留的肯定。人间瓷话出版不久,就被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指导委员会推荐为2002年读书活动用书,也是作品深受读者欢迎有力的证明。人间瓷话的出版之后的第三年,钱汉东又有研究瓷器的新著寻访中华名窑出版,无论对他个人,还2/5是对学术界,应该说是一件十分值得庆幸的大事。把人间瓷话和寻访中华名窑两本书作一比较,可以发现在三个方面有显著的提高一、钱汉东当初从散文家的角度,写鉴赏瓷器的文章,主要是凭兴趣,而且只能“有啥写啥”,龙山黑陶举世一绝用了辞海较多的释文以及20世纪30年代考古家尹达的论述。图片则是蛋壳黑陶高柄杯、黑陶罐、黑陶圈足豆三帧。主要论点认为当时人们用黑陶作礼器、神器,所技艺显得特别精巧。在寻访中华名窑的在青岛品龙山文化则是作者亲自到离青岛不远的胶州三里河村实地考察龙山文化的调查报告,也引述了1974年、1975年在遗址发掘的经过和收获,内容自然丰富多了,图片也作了调整。把人间瓷话的神奇的马家窑等文和寻访中华名窑的破译马家窑彩陶之谜等文作比较,都会发现虽然内容大体相似,但后来写的更准确、更全面而系统化,而且经常有新的第一手材料。又如反映辽代契丹文化的赤峰窑,人间瓷话未有记载,作者为了填补这一巨大空白,亲自于XX年金秋到了赤峰市西南60公里的缸瓦村,对现场作了周密的考察,并与赤峰市博物馆馆长刘冰作了学术交流,写出了图文并茂的草原瓷都赤峰窑一文,对辽金元文化贡献甚大。这3/5一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钱汉东立志要展示中华古代名窑的全景,所以凡是中国陶瓷史上所有的空白凡是能填补的,他都填补了。二、经过对中华名窑的全面考察,他对每一座名窑的历史演变,整个兴旺走向衰落的过程以及名窑之间彼此的关系有了系统的认识,甚至国内外的前辈学者对中国古代文物、瓷器的研究成果也看得更具体更准确了,因此其学术价值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XX年写成的苍凉的西夏灵武窑内容十分精辟,特别提到1997年出土的西夏黑釉槽心瓦。他还从遗址上采集了“一些姜黄釉瓷片”,发现灵武窑曾受耀州窑的影响。这种种,为我们了解基本已失传的给人以无限神秘感的西夏文化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再如对曾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的安特生,作者在破译马家窑彩陶之谜一文中,专门写了安特生其人其事,十分客观地论述了他发现周口店“北京人头骨化石”以及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寺注文化、辛店文化的重大功绩。附带地阐述许多事实,安特生并非偷盗敦煌文物的伯希和之流。三、人间瓷话主要是坐冷板凳写出来的,而寻访中华名窑是长时期田野考古的报告。工作的方式方法决定了寻访中华名窑的文学色彩更浓厚,诗情画意随4/5时有所涌现。例如杜甫故里唐三彩窑说到“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命著名艺术家阎立本主持设计的,将自己生前骑乘过的六匹骏马以高浮雕形式刻画上石,作为自己陵墓的永久纪念物。它凝聚了这位一生戎马生涯的开国皇帝对战马的生死情结,对大唐创业艰难的深切眷顾。”文字流畅而激情充沛,在考古学术论著中迄无先例。又如中华瓷魁汝窑有这样一段话“面对这堆美不胜收的汝窑瓷片,我看到了皇室的奢华,看到工艺的绝伦;我仿佛聆听了一次生命诞生的过程,生命的博大与渺小,永恒与短暂,竟然那么和谐自然地融会在一起。”这是在评述汝窑美丽的瓷片之后说的作者的感觉,却又很像抒情的散文,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同感,从而加深对汝窑的印象。以上,我分别谈了此书三个方面的特点。但是,还有一些想法、看法任何一本书,不外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问题,学者写学术论著,当然要考虑怎样才有可读性。散文作家的作品首先有取材问题,专写春华秋月也不行。我认为寻访中华名窑的意义和价值,决不仅限于书的本身,而是对所有的学者、作家都有启发。一位作者要兼有新闻记者的敏感、作家的才华文采5/5和学者的渊博精深,并非易事。在前辈之中也不多,萧乾先生是一位,别的人我一时还举不出。如今钱汉东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前途未可限量。我曾说过此书是中国陶瓷研发史上的里程碑。现在要作补充说明因为在此之前,学术界并没有出版过在全中国进行地毯式寻访的全面调查古代名窑的著作,此书是空前的一本。而这一大批古代名窑如今得到妥善保护,或建立了博物馆的,仅是一小部分,有的淹没在荒烟蔓草之中已极难寻访、遗存散失殆尽。铁路、公路、飞机场一直在兴建、扩建,地震、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