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全民创业系列个人先进典型事迹(二) _第1页
农村全民创业系列个人先进典型事迹(二) _第2页
农村全民创业系列个人先进典型事迹(二) _第3页
农村全民创业系列个人先进典型事迹(二) _第4页
农村全民创业系列个人先进典型事迹(二)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农村全民创业系列个人先进典型事迹(二)矢志不渝奔致富路村村民独辟蹊路,靠种植食用菌走上了致富路,成为全民创业的领头羊。一九九一年一次偶尔的机会西尖村季龙友出差去福建三明,下车后看到遍地都是“食用菌”,尤其以银耳最为突出,一打听“食用菌”种植在当地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政府的财政支柱产业。这次福建之行对季龙友的触动很大。回来后积极调研市场,当年就投资了万元从黑龙江引进了“黑木耳”菌种和生产技术进行栽培,但由于气候不适,加上原始制种工艺和生产技术跟不上,结果是血本无归。经过这次教训,季龙友白天搞实验,夜里看资料,专业从事“食用菌”的研发,后来又先后投资了近十万元添置了“生物显微镜”、“生物培养箱”、“消毒器”、“锅炉”等专业设备,利用住房改造了两间实验室,几年内走遍了全国所有相关的科研院所,采用自己走出去,把专家请进来的方法,边学习、边实验、边生产,功夫不负有心人,一项享有国内先进的“液体菌种”全套生产技术在季龙友手中问世了。2/12该技术一投入生产就得到了国内专家和同行的肯定,这给季龙友创业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基础。2002年,在西尖村领导的帮助下新建了一个初具规模,投资近50万元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其主要品种有黑木耳、灵芝、天麻、白灵菇、猴头菌等20多个产品,当年实现销售收入近60万元。2016年在镇、村领导的支持下又新征土地30亩,新上了“株、菌”立体种植项目、追加投资30万元,新纳本村劳动力18名,并购进电脑两台,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网上交易,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达75万元。今年向国家绿委会申报绿色食品标志,该申报材料己基本完成。富起来的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食用菌”产业,快步走上“量质并举”的创新发展之路,季龙友计划以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带动全镇及周边县市的剩余劳动力,利用本地资源,多品种地培植示范基地,为带领一方的农民致富,推动一片菇业发展,充分发挥出支头带动作用,年内将新上“食用菌”深加工项目。为拉动地方经济与农民朋友共同致富,更好地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3/12情牵果林创大业走在东村十三组的村公路上,你会被这里的景色所陶醉桃花芬香扑鼻,姹紫嫣红,葡萄缠枝绕藤,草莓鲜嫩欲滴。放眼望云,缤纷的世界,绿色的海洋,置身其境,悠然见桃花源地胜景,就是在这如画般的果林里,我们看到刚刚建起的两间瓦房,这便是颜思琴的住处了。刚过而立之年的颜思琴看上去绝不象是农村里长大的,高挑的身材,吹不黑的面庞,毫不逊色于都市人。颜思琴原是县棉织厂的工人,下岗后开过百货店,贩过服装,始终没能上路。回到家里,她思前想后认为自己没上路的原因主要是自己没经验,不谙市场经营门道。痛定思痛后,她想到还是回到生她养她的广袤的农村创业,也许能干出点名堂来。她父母在村里原承包了几亩桃园,因品种不好,销路不畅,每年销售时仅靠外地人自己到园里摘桃论斤卖。她找准切入点,开始了自己的果园创业计划。颜思琴先对老品种桃树进行更新,从外地购回8亩地的京华大白桃苗,精心栽培三年后,挂果一次收回成本。1999年,她又划出5亩地专长销路看好的葡萄,全部引进新品种“藤稔”、“红4/12旗”、“巨星”、“京亚”四个新品种。干一行,精一行。为此,颜思琴还只身去南通海门、河南罗山、山东烟台等地学习取经,一边学技术,一边洞察市场行情。一年下来,她利用自己所学到的技术,使果园初现蓬勃生机,一季下来,单葡萄亩产达1000多斤,每亩赚2000元,到了2000年,她将葡萄扩至16亩,亩产增至2500斤,效益也逐年升高。没有前瞻的市场意识和调优品种的危机感,就不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年年底,精明的颜思琴又将目光锁定在口感好、货源俏、市场好的草莓上,她先划出1亩地搞露天草莓栽植,从湖南农科院邮购回3000株良种大个体草莓苗,一次试种成功,收获时,一个个果如鸡蛋般大的草莓,引得县城小贩争相抢购。有了成功的经验,颜思琴胆子更大了,翌年初,她又将草莓扩至6亩,平均亩产2500斤,利润比长葡萄整整翻了一番。果子成熟时,本地外地的小贩争相订货,可货源毕竟有限,望着小贩们扫兴而归,颜思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2001夏季,她决定改用大棚育草莓,于是投入5万元建起四个1000平方米的大棚,将草莓移植到大棚培育,又从浙江订购了5箱蜜蜂在大棚里为草莓传粉,在草莓开花时,她一步也不离开大棚,为草莓引水、增温、摘枝,时刻注意控制室内的温度、湿度。她刻苦钻研草莓5/12生长技术,倾心草莓生长的每个环节,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棚草莓于2016年春节期间陆续上市,由于气温较低,外地的大棚草莓减产,建湖市场草莓几乎没有,她的草莓未出大棚就被抢销一空。遇到星期假日,青果也被小贩摘去回家催红后上市卖。目前,她正着手将大棚扩至10个,还着手筹建生态果园观光点。“三八”节,她作为全村唯一的种殖妇女代表参加了镇妇联举办的“技术致富手拉手联谊会”,她当即表示,只要有人学技术,有求必应。“孵”出来的“李百万”在厂村,只要提起李如宏,没有人不知道他。他一年四季靠炕孵小鸡走上了小康路,加上他3000只规模的良种鸡场,年纯收入达40余万元,成为当地远近闻名“孵”出来的致富状元。李如宏原来是个兽医,骑的自行车没铃铛,穷得倒是叮当响。在马厂村干部的帮助下,他靠自己当兽医的经验,办起了小规模的养鸡场,从起初的几十只到后来的几6/12百只。由于他有过硬的技术,当年收入达1000元。他尝到甜头,一发而不可收,养鸡致富的热情空前高涨。1997年,李如宏在村里的支持下到农村信用社贷款3万元,建起半现代化的养鸡场院。由于当时鸡蛋市场一路走高,他当年不仅还了贷款,还纯赚了一万元,成了“养鸡状元”。后来随着养鸡规模的不断扩大,李如宏的收益也像滚雪球一样逐年增多。近几年来,养鸡大户迅速增加,市场竞争也越来越白热化,于是,他又摸索出一套包赚不赔的炕孵小鸡方法。1998年,他利用自己的资金购买了一台全自动炕孵机,大量收集邻居家的受精蛋,加上自己鸡场的种蛋,一年孵出10多万只的雏鸡,当年纯收入就净增5万元。又一次尝到育鸡甜头的李如宏加大了投资,2000年又购买了3台全自动炕孵机,当年炕孵小鸡40余万只,收入节节攀高。由于他的技术过硬,育出的雏鸡体质强健,阜宁、射阳等外县的苗鸡经纪人都来订购,一批苗鸡出炕,李如宏坐在家里就销售一空。在李如宏的带动下,马厂村有200多户农民走上了养鸡致富的路子,还有不少外村农民慕名来求师拜艺的,他总是乐此不疲,仅全镇就有10多位规模超千只的养鸡大户是受他的帮助发展起来的,他也因此当选为县政协委员,被授予全县勤劳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7/12一位普通养殖户的情怀在村有一位普通的水产养殖户,她叫张菊英。起初她从养殖几亩小鱼塘起家,现已发展到养殖总面积达1400亩的规模,年出售乌青万公斤、鲫鱼2万多公斤及蟹鳖等各类特种水产品5万多公斤,成了当地有名的水产品养殖“致富状元”。张菊英深知自己能有今天,与党的富民政策分不开,因而,她时刻没有忘记身边还没有脱贫致富的乡亲们,总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造福乡邻。张菊英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几年来,累计捐款捐物价值几十万元。村里铺砖路3公里,她一人就捐款1万元。1998年为使全村人吃上自来水,用上工业电,她捐资1万元。她还情牵荡区的小学生们。李庄村小学危房改造,她又捐了5000元,2000年又捐了5000元用于改造学生的教室。她还向村幼儿园捐桌椅价值计4000余元。1998年原荡中乡建黑色公路,她又捐款15000元。全村每年春节老党员的年礼、压岁钱都由她捐赠。去年,她还向建阳敬老院捐款1000余元,为每位老人做了一件棉袄,送了一份节日礼品。8/12张菊英不仅热心公益事业,还千方百计帮助其他农户养殖致富,走共同富裕的路子。村里有位村民叫李学宏,前些年在宝应搞养殖,一下子亏了40多万元,几乎使他走上绝路。张菊英得知后,主动找上门帮助他重新点燃起养殖致富的希望之火。1997年,她支持了李学宏5万元资金和价值20多万元的鱼苗、虾苗和蟹苗,并教会他技术,使李学宏当年摆脱了“负债累累”的局面。李国富也是李庄村的一位青年,以前整天混日子。张菊英便主动找他谈心,让他也养殖致富,并赊欠了10万元的虾苗、蟹苗给他,让他在二三年内走上了富裕路。张菊英还帮助唐崇敬、刘政和等人一同走水产养殖致富的路子,累计向他们提供技术100余次,提供鱼苗、蟹苗、虾苗等折合资金40多万元。张菊英对外县上门求助的人也从不推让。阜宁县杨集乡的郭二正穿件破棉袄来到她塘口说来打工,找点工钱养家糊口。张菊英收留了他,还手把手传授他技术,并在1998年支持他几万元的虾苗、鱼苗,到阜宁为他选了个塘口,结果在两年内使他走上了致富路。如今,张菊英正带领荡区的姐妹们一同到外地开拓水产晶营销市场,争取使全村人早日一齐致富。9/12勤劳创业的女强人王秀梅,女,现龄48岁,农民,住居委会。“隔行如隔山,农民种田是内行”这是农民王秀梅承包种植的初始动机。随着全民创业热潮的不断兴起,王秀梅早就谋划致富项目,经她多方面的认证,决定承包土地,搞种植是唯一的选择。2016年10月,王秀梅通过房产抵押贷款20多万元,向亲朋借资20多万元,共筹足40多万元承包了建阳镇新阳村垦田440亩,承包期一定10年。承包合同签订后,王秀梅做好长远的生产规划,把复垦田中的106个废柴草塘用机械结合人工进行平田整地,共化去资金16万多元,把垦田改造成标准化粮田。沟、路、渠、下水道及排灌系统应有尽有。在种植规划方面,王秀梅根据垦田的土质、水位、交通等实际情况,决定以稻麦轮作为主要生产项目;在田间主干道及四周圩堤上种植意杨树3000多棵,据估测,待承包期到期时,意杨树就可垡得纯收入90多万元,在四周空隙地还种植大豆、油菜。可说在承包面积内没有一平方的空闲地。据统计,承包第一年获得纯收入8万多元。10/12预计在承包期内年可靠纯收入不低于10万元。在农村来比较王秀梅年获利将是近20个具有劳动能力妇女的年纯收入总和。在承包过程中,王秀梅不满足于常规的种植模式,向承包地要效益,树立了远大志向,决定在不长的时间内将改种水稻制种,以使在承包期内获得更高的收益。王秀梅具有农民的纯朴气质,勤劳是她本能。在平素的日子里,王秀梅常年辛劳在承包田里,一心扑在承包地里,坚持勤劳与科学结合的方式种田,在近二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的年份,她承包的水稻仍获得稳产高产,当地农民无不举手称赞她是一个少有的女强人。李立宽科学养猪年年赚“市场好时多赚一点,低谷时少赚一点,我养生猪年年有赚头”,尝到科学养猪甜头的李立宽高兴地告诉笔者。李立宽刚40出头,共产党员,住村,原仅靠11/12种几亩地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1996年,他听说到江南一带去收废旧可以发财,丢下孩子来到浙江,可到了温州,并没有让他们想象的那样来钱块,辛苦一天仅能挣个二三十元,一月下来,剔除房租、吃喝等费用一月也就余个三四百元,小俩口省吃俭用,最多的一个月也不过五百元。打工致富的美梦破灭了,小俩口决心还是回家创业稳些。此时,他在报纸上看到别人养猪致富的报道,于是决定回家养猪,1998年,他用在外打工赚的几千元钱,盖起了10多间简易猪舍,又从信用社贷了5000元,购回了母猪和饲料。没有技术,他就从书本里学,到县城书店购回养猪三百问、养猪一点通等300多本杂志、报刊,一有空他们就认真看书,从饲料到猪舍环境,再到防疫,一步不让,严格把关。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窝苗猪她就赚了1000多元,养猪有赚头,他后来干脆就繁苗猪,养肉猪,不到两年,她又盖起了一座猪场,大小猪已近百头。近年来,由于生猪市场低谷,为获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