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及应用_第1页
略论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及应用_第2页
略论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及应用_第3页
略论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及应用_第4页
略论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及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0略论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及应用摘要移情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有效人际交流的重要保证;文化移情能力是进行国际间交流的前提。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国与国间联系的日益紧密,对文化移情能力的认识和培养也愈加重要。本文从移情的定义的由来入手,论述了移情能力的特点、影响文化移情能力的因素和提高移情能力的途径,并针对目前国内对文化移情能力的相关研究指出其在教学领域中有价值的研究领域。关键词文化移情;制约因素;提高途径;研究前景一、文化移情的定义及来源英文中的“EMPATHY”移情来源于德语“EINFHLUNG”设想,首先运用于十九世纪后期的德国美学领域,后来被德国心理学家利普斯发展到人际交流领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移情首次作为一个学术理念被引介到中国,之后被运用到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领域,并掀起了一阵从心理学视角评析文学作品的波澜。近年来随着英语教育的深入和对语言本质认识的变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教育逐渐引起了英语教育界的重视,而文化移情能力则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布鲁诺指出,2/10移情既是一般交际能力的重要元素,又是充分有效地跨文化交际的要素。由于移情这一概念从美学领域跨越到其它诸如认知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等众多领域,从不同视角探究它的内涵,其意义多样复杂。布鲁诺认为,移情的字面意义是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他人的感觉,它是代替性的,目的是实现一种“我”和“你”的一致性。移情还指以同步或“合拍”的方式感知和适应彼此的生活节奏。顾嘉祖认为“移情界定应分为两个方面知觉技能和交际技能。移情不仅指察觉和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和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和反应,两方面都不可偏废。”“以上都是比较深刻的见解。通俗的说,文化移情就是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认知转换,即有意识的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二、移情能力的特点第一,移情如同人类的五种基本感觉,是人类固有的和区别于其他动物特有的能力。第二,移情是一种社会行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哺乳动3/10物的根本属性是其社会性。这种跨越自我中心视角的能力和意愿是人类社会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移情在维持和发展社会关系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交往中那些试图跨越自我的世界,理解他人感受的个体将表现得更加友善和体贴,会更加受到欢迎。交际中合作的态度和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会促使交际行为更容易成功。第三,移情是一种可以通过特定训练发展和改善的心智技巧。“文化移情既要PUTYOURSELFINTOSOMEONEELSESSHOES,又要UNDERSTANDHOWONESPOSITIONLOOKSFROMTHEOTHERFELLOWSSHOES”实质是体察他人的感受和经历。虽然哪些情感体验可以通过何种手段增强,在这里缺乏具体详尽的探讨,然而,某些情感体验可以通过特定训练提高的实事是毋庸置疑的。三、影响文化移情能力的因素文化移情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虽然对移情在交际中的具体影响和作用有待细致考察研究,文化移情能力对交际成功的制约性是不言而喻的。笔者认为移情能力是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因此就存在固有及后天影响的因素。人是社会动物,决定移情能力的因素大多是在后期社会化过程中起作用的。4/10第一,以交际主体为中心的程度越高文化移情能力越低。假如主体将大部分精力集中于关注自身的感情和行为,就无法及时有效地注意交际客体的情感和行为动态,并给予适当反馈。第二,过分夸大客体的部分特性,将其视为总体特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限制文化移情能力。第三,对性别,特定种族或文化的固有的定型式的成见也是文化移情的绊脚石。比如认为所有美国人都热情富有,英国人都保守缄默,德国人都严肃刻板,日本人都穷兵黩武。无视和忽视社会团体中个体的差异。第四,避免交际客体的防范行为有助于文化移情。假如交际主体对交际客体提供的信息断然,随意地加以评价和判断,交际客体出于自尊和面子的考虑,就不愿意提供更详尽的信息。移情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当彼此间都以平等坦诚的心灵交际时,移情能力才被激发到最大程度,交际最充分。如果交际客体怀有防范心理,不仅自身不能充分体察对方的情感,同时缺乏充足的信息,交际主体的移情能力也将被抑制,交际将进入恶性循环。第五,教条主义也是阻碍移情能力的因素之一。教条主义者怀疑他人所言的真实性,对所提出的问题,已有既定的观点先入为主,不容辩驳。这种怀疑态度,会让交际者感到不被信任,压抑其交流欲望,抑制移情能力的发展。第六,缺乏相互理解的动力和求知欲,移情能力降低。由于地缘的关系,人5/10们总是对周围的人物和事件更为关心。试想听说自己的朋友出车祸受伤但不严重要比听说在印度有上万人民饱受洪涝之苦还要强烈。四、提高文化移情能力的途径培养移情能力,不应该期望看到立竿见影的成效。移情能力的提高和其他知识技能方面基本能力的提高一样需要集腋成裘的耐力和在实践中锤炼的勇气。文化移情是在不同文化大环境下成长个体之间的交流中发生的,需要交际者跨越本民族文化立场的界限,接受并理解存在的差异,是一个更加复杂艰辛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文化移情能力的提高,不可能有绝对的途径,有很多前提条件,他们通常难以控制或难以在短期内改善。包括交际者的内在条件如个人性格,心理素质。外在条件如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人文环境等。但笼统来讲,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和改善移情能力。第一,注意其他交际者的情感表达。表达情感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是发挥移情能力的保证,是信息加工的材料和解读他人心理状况的窗口,只有对其进行解读,才能体察交际者的情绪状态。然而,始终对其他交际者保持高度关注是比较困难的,这可以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对情况的6/10关注,注意力在交际者和现时情景之间转换来解决。第二,交际者要充分地表达彼此的立场和观点。文化移情能力在交际者彼此激发下相互促进或抑制。如果让一方感觉到另一方不够诚恳或表达有所保留和顾虑,就会引起防范心理,没有动力提供更详尽的信息,限制文化移情能力。第三,熟悉交际者所处文化的价值观和习俗。文化规约和价值观上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沟通障碍的根源。接受并客观对待不同民族和地域上的文化差异,就能够找到打开交际中瓶颈问题的钥匙。比如受欧洲传统文化影响,绝大多数欧美人认为时间是固定的、连续的、数量的、可度量的,因此,他们习惯于制定严格的时间表,提前安排行程,甚至安排了几年以后的日程。这种制定时间表的行为方式,在亚洲并没有普遍流行。东方人受道教思想影响认为事态出于不断变化之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相渗透影响,不断变化。因此过于机械地安排时间未免徒劳,往往计划没有变化快。没有办法将变化的事件安排在固定的时间里。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洲的纳瓦右和优不咯PUEBLO印第安人就完全不会理解这种处理时间的方式,因为在他们看来即时的才是现实的,未来几乎没有现实意义或者说不确定是否存在,因此也不会把事件安排在未来。7/10第四,克服文化定型的消极影响。将个体的特点过分夸大到整个群体的范围,或者把群体的特征不加条件地映射到所有个体成员上面是定型的消极影响的根源,也是其形成的原因。交际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个别情况单独处理,万万不能“一视同仁”。第五,区分自我和异己的文化倾向,摆脱固有文化习惯的束缚。站在对方文化立场上看待问题,前提条件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文化都熟悉并且清楚之间的异同,这样才能保证换位思考。五、近期文化移情能力的相关研究及研究前景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上输入“文化移情”作为关键字,搜索到20XX到20XX七年间发表于核心期刊上的文化移情方面的文章三篇,在中国博硕论文上搜索到两篇硕士论文。它们可以基本代表近年来中国在文化移情领域的研究成果。“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和培养”深入阐述了文化移情能力在交际中的价值和意义,概况地论述了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详细论述了文化移情表现的两方面,知觉移情和交际移情的适度性,以及保证文化移情适度原则的前提。“文学翻8/10译中译者的移情作用刍议”探讨翻译移情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确立译者在翻译移情中的主体地位;分析移情过程中译者无法隐形的原因,试图对译者的主体作用提出了“度”的限定;指出翻译中的审美移情是作者、作品、译者、读者四方面的有机统一。前两篇文章对文化移情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阐述,但是对如何提高文化移情能力探讨较少。文化移情毕竟是在交际中进行的,交际主体是人,如何提高个体的实际能力和如何对文化移情能力进行教学应该是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非常复杂和困难,需要反复实验,不断论证和更改,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然而却意义重大。第三篇文章视角比较独特而且很有意义,文化移情能力既能运用到现时的交流中也可以在文本语篇中有重要作用,使开拓文化移情研究领域的道路更加明亮了。综上所述,今后的文化移情研究应该更倾向于提高交际者实际移情能力的策略和对它的教学工作,从而提高交际者的文化移情能力,改善教学质量。在实验和实践中不断验证结论,提出新的设想。将文化移情的研究和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相关理论联系起来,从不同视角研究同一问题,努力拓宽文化移情的应用领域。前文提到的两个问题,通过何种具体手段增强移情能力和移情在交际中的具体影响和作用也是有待研究的。9/10注释顾家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秘文化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220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和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XX,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XX,参考文献1BJROOME,“BUILDINGSHAREDMEANINGIMPLICATIONSOFARELATIONALAPPROACHTOEMPATHYFORTEACH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EDUCATION,401991,2352DAVIS,MARK,HEMPATHYASOCIALPSYCHOLOGICALAPPROACHBOULDERMCOLOWESTVIEWPRESS,19963EDWARDTHALL,THESILENTLANGUAGE,ANCHORBOOKS,19734LARRY,RICHARDEPORTER,LISA,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USA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19985JONES,ROBERTUNDERSTANDINGTHENATUREOF10/10EMP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