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概述1CT的发展11先驱奥地利数学家JRADON在1917年证明二维或三维的物体能够从它投影的无限集合来单一地重建影像,此理论于X线断层影像发明之前5年提出。1938年在汉堡CHFMUBLER的GABRIELFRANK首次在一个专利中描述影像重建技术在X线诊断中的应用,他设想用一个光学方法,使用一个圆柱型的透镜把已记录在胶片上的投射影像反投射到另一胶片上,然而,这一直接反投影方法从未能产生比通常的X线断层影像质量更好的影像。BRACEWELL在1956年将影像重建原理应用于射电天文学,目的是重建太阳微波发射的影像。1961年DENDORF叙述了一种获得头颅中断层密度分布的影像方法,在他的实验中,原始的脑模型是由带有铁钉环的塑料块组成的,他使用同位素131I的放射源和带有闪烁晶体的光电倍增管作为探测器,并采用直接反投影方法作影像重建,结果能分辨模型中的铁钉。1963年,AMCORMACK成为正确应用影像重建数学的第一位研究者。同一时期,CAMERON和SORENSON应用反投影技术测量活体内骨密度的分布。KUHL和EDWARDS使用了投影方法和数学处理,为了对复杂分子作电镜观察,还发展了复杂的重建算法,对脑横断层扫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GODFREYHOUNSFIELD于1967年发明CT设备的基本组成部分重建数学、计算技术、X线探测器。那时,他在EMI实验研究中心从事影像识别和用计算机存储手写字技术的研究。他证实了有可能采用一种与直接电视光栅方式不同的另一种存储方法,这种方法使信息检索更为有效。对信息传送精确度的研究表明,X线影像可能是使用信息检索新方法中受益最多的一个领域。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点,即将一个二维物体影像迭加在二维胶片上,而且胶片对X线又很不敏感,就会导致信息量减少。理论计算证明,在扫描一个物体和重建它的影像时,应能分辨出衰减系数差05的人体组织。有人提议从三维物体的各个方向取读数,但是后来断层的方法似乎更适用于影像重建和诊断,这就意味着仅需要从单一平面里获取透射的读数。因此,每个光束通路都可以看作联立方程组中许多方程之一,必须解这些联立方程组才能获得该平面的影像。豪恩斯菲尔德根据这个原理用数学模拟法加以研究,然后用同位素作放射源进行试验,用9天时间产生了数据组,用25H重建出影像。试验结果尽管只能区别衰减系数相差4的组织,但这一成功还是相当惊人的。JAMESAMBROSE博士以人脑组织标本做了扫描研究,结果表明,大有成功的希望,于是决定制造能够供临床使用的机器。第1台原型仪器于1971年9月安装在ATKINSONMORELEY医院。1971年10月4日检查了第1位被检者。在1972年4月的英国放射学研究年会上宣告EMIXCT扫描机诞生了。接着,同年11月在芝加哥北美放射学会(RSNA)年会上向全世界宣布。GODFREYHOUNSFIELD的贡献在于可以在不伤害被检者而且被检者无任何不适感的条件下对人脑和其他软组织进行检查2。GODFREYHOUNSFIELD因为这个对医学诊断学的贡献而受到一系列的奖励1972年MEROBERL奖,1974年ZIEDSES断层奖章,197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12CT的演变121第1代CT扫描机第1台EMIXCT扫描机只限于作脑扫描检查。这对神经放射学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在当时,该领域缺乏诊断工具。ROBERTLEDLEY博士试图应用第1代扫描机的原理对全身作检查,设计并制造了被称为ACTA的全身扫描机原型。在1974年2月14日为第1位被检者做了检查。尽管获得的影像很模糊,但它昭示了全身扫描机的未来。122第2代CT扫描机第2代CT扫描机只是在第1代扫描机的基础上,在1个扇形角度内安放几个探测器代替1个探测器。在1次平移时间内,有几个探测器同时记录许多平行射束。然而它们是在不同角度下同时被记录的,结果X线被利用的部分较多。每次机架平移以后的旋转角不再是1那样小的角度,而是转过与包括探测器阵列的X线扇形顶角一样大的角度,如图11。图11第2代CT机扫描原理图第2代CT机的第1台扫描机DELTA50在1974年12月由俄亥俄核子公司推出。它有2行探测器,每行3个。1975年3月EMI公司推出带有30个探测器的扫描机。当探测器数量增加10倍时,扫描速度几乎提高10倍。由于第1代和第2代CT机扫描速度慢,仅被应用于神经科检查,因为头颅和脊椎能较方便地固定,不会因器官的运动引起伪影。第2代快速CT扫描机开始用作全身检查123第3代CT扫描机第3代CT扫描机有一种完全新型的结构。平移运动已经被取消,探测器安装的扇形角度已扩大到全身横面,并将3001000个探测器依次排列在一个扇形区域内,如图12。图12第3代CT机扫描原理图第3代CT扫描机旋转速度也大大提高,旋转1周约195S。由于旋转速度快,被检者可屏住呼吸,使体内器官位置相对固定,因而几乎很少引起运动伪影。第3代CT扫描机是1974年由ARTRONIX公司首次生产的脑扫描机。1975年夏天通用电气公司(GE)推出了乳房扫描机。1977年春天飞利浦公司研制出第3代CT机的改进型,其中包括几何放大原理的应用,它改变了X线源和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同时X线源和探测器相对关系保持固定,这就意味着可根据使用要求扫描较小或较大的区域,且都使用尽可能多的探测器,因而在扫描较小的物体时,能得到较高的空间分辨率。124第4代CT扫描机第4代CT扫描机是在第3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探测器形成一个环形阵列,扫描时探测器静止不动,X射线管在探测器阵列圈内旋转扫描,这种结构消除了探测器故障引起的环形伪影。125第五代CT1983年,美国DOUGLASBOYD博士开发出超高速扫描的第五代CT电子束CTEBCT,并应用于临床。用电子束的扫描替代了机械运动扫描,使扫描速度提高到以毫秒为单位。为心脏、大血管及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提供了有力的武器。第五代CT又称电子束CT(ELECTRONBEAMCT,EBCT),它的结构明显不同于前几代CT机。它是由一个电子束X射线管,一组由864个固定探测器阵列和一个采集、整理、数据显示的计算机系统构成。最大的差别是X射线发射部分,它有一个电子枪、偏转线圈和处于真空中的半圆形钨靶组成。扫描时,电子束沿X射线管轴向加速,电磁线圈将电子束聚焦,并利用磁场使电子束瞬时偏转,分别轰击4个钨靶。扫描时间为30MS、50MS和100MS。由于探测器是排成两排2160的环形,一次扫描可得两层图像,且由于一次扫描分别轰击4个靶面,故总计1次扫描可得8个层面的图像。126螺旋CT1985年,代替馈电电缆的滑环技术应用于CT机器,使CT的单方向连续扫描成为现实。1989年,在应用滑环的基础上螺旋扫描技术问世,由传统二维采样的CT扫描模式进展为三维采样,不仅大大缩短了病人检查时间,而且使各种真正三维重建图像成为CT的新显示技术,从而进一步充实、丰富和提高了CT机器的性能。该技术的实现,包括两个关键的解决第一,它应用了中频技术将高压发生器制作得很小,并与CT的X射线管连在一起形成组合,固定在机架内,随机架旋转而同步运动。第二,它运用高速旋转的封闭滑环来代替机架运动器件的供电和传送数据的电缆。所谓滑环,实际上是一个圆形宽带状封闭的铜条制成的同心环。其一面与探测器、控制器、控制电路以及检测电路相连接并固定于机架的旋转部分。另一面则于一组固定的碳刷头紧密接触,每个碳刷头对应一个滑道,这样在扫描时,滑环与机架一起高速同步旋转,数据则通过滑环与机架相连的一面及时传递到滑环。滑环另一面的各个滑道也就随即获取了各自所需负责传递的数据。这些数据再通过各个滑道同与之对应的碳刷头的紧密接触,这就能及时地准确无误地被传送给数据处理系统,这很像电机的结构。X管和探测器相当于电机的转子,滑环系统相当于碳刷和集电环。由于像这样电源和数据的传递不是通过电缆而是通过封闭的滑动的铜环来连接的,所以称之为滑环技术。正是由于这种技术的实现,保持扫描系统可以连接旋转,从而消除了传统CT扫描机的加速减速和回位的过程,大大提高了扫描速度,并使扫描获取的信息更加广泛。螺旋CT机改变了以往扫描方式,是连续单向的旋转(如图13)。射线束仍为大扇束。单层螺旋CT的螺旋扫描时间通常是1秒,而多层螺旋扫描的最短时间为037秒,随着双源CT的应用,一次扫描时间更短。单层螺旋CT的探测器数目与第三代CT机相比没有数量上的增加和材料的改变。图13螺旋CT扫描方式127多排CT1992年,以色列ELSCINT公司研制成功双层WIN)CT,开创了多层螺旋扫描的先河。1998年,MARCONI、SIEMENS、GE、TOSHIBA四家公司同时推出多(四层)螺旋CT,扫描速度提高到05秒。2001年,16层螺旋CT研制成功,扫描3600同时获得16幅075MM层厚图像。2003年,64层螺旋CT由SIEMENS公司于当年北美放射学年会上正式发布,2004年5月7日,SIEMENS公司首次对外发布了全球第一组64层CT的临床图像。但是,多层螺旋CT的探测器不仅在数量上有较大的增加,而且改用了超高速CT的稀土陶瓷材料,使射线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从原来的50左右上升到99。射线束角度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同以往的非螺旋CT机。扫描层面在单层螺旋机中仍为每次1层,而在多层螺旋机中X线束为可调宽度的锥形束,1次扫描最多可达4层、8层、16层、64层甚至更多。扫描时间缩短到04秒,与单排CT亚秒机相比容积扫描时间缩短了N(探测器排数)倍,称为多层CT。随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实现了CT图像的各向同性,即图像像素在X轴、Y轴、Z轴方向的大小一致,并实现了扫描的实时重建。因此,结合层厚、扫描通道的组合运用,已可逐步满足动态器官,如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需要。单层螺旋CT只是提高了连续扫描的能力,而多层螺旋CT不仅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大、具有各向同性功能,几乎可以用来做人体所有器官的CT检查。当然,也有人把以上的发展归为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CT的产生开始,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扇形束扫描技术的应用,实现了CT从单纯头颅扫描到全身扫描的跨越。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滑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单层CT的快速扫描,即螺旋扫描。第三阶段多排探测器的应用实现了快速容积扫描,即多层扫描。多排探测器的应用标志着CT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随着双源64排CT机的使用,其价值更为明显。目前,已有公司正在开发平板探测器(FLATPANELDETECTOR,FPD)的CT扫描机,Z轴覆盖宽度达300MM,一次旋转即可完成一个器官的扫描,真正实现容积扫描(VOLUMESCAN),随克服锥形束伪影重建算法的建立,以及数据采集系统的改进,预计在不远的将来将会投入市场。发展到多层螺旋CT,由于应用了价格昂贵的高质量探测器,如果继续采用四代CT的扫描模式,Z轴上多达数十排探测器,造价将会成倍的增长,要么增加成本,要么由于造价昂贵失去市场竞争力。所以,原来研制四代CT的厂家多层CT不得不采用三代扫描模式设计制造新的多层螺旋CT3。2CT的原理21CT扫描的工作原理CT扫描成像需要经过四个主要过程,即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象重建和图像显示。数据采集系统基本组成部分,由X射线管、准直器、探测器、A/D转换器及相关控制组件构成。在进行扫描时,当一束分布均匀的X射线束从各个角度通过密度或厚度分布不同的被检部位时,由于被检部位对X线束的吸收不一致,穿过人体后被衰减的X线信号由探测器阵列所接收,这些信号经放大后进行模数转换,变成数字信号,此信号也称为原始数据RAWDATA。在进行图象重建之前,为了得到准确的重建图像数据,要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如减除空气值和零点漂移值、X线性化校正、X线束硬化效应等处理。这些处理均是在A/D转化器中进行,是针对每一个探测器,根据其特性事先制定相应的校正曲线表,并将这个校正用线性表编成文件存放在数据库中。若进行线束硬化校正时,就从数据库中调出一组线性表对探测器的采集进行校正。由探测器接收,转换成模拟信号经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后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较准确的表示扫描部位密度和厚度的用于重建图像的数据,把这些数字数据经存储器送入容积器中,用重建滤波器进行数据运算处理,把运算好的数字数据填入存储器中摆好的阵象素中,形成扫描部位的数字图象,最后将形成的数字图象进行窗宽、窗位技术处理,经数模转换后由显示器显示出来4。22CT成像的基本原理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GITALCONVERTER)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VOXEL)。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DIGITALMATRIX),数字矩阵可存贮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AL/ANALOGCONVERTER)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象素(PIXEL),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所以,CT图像是重建图像。第二章西门子螺旋CTSENSATION64机型结构SENSATION64主体主要由供电系统PDC,床PATIENTTABLE,机架GANTRY,冷却系统COOLINGSYSTEM,图像重建系统IMS以及控制和传输系统构成。1供电系统供电系统可以分为三部分,直流电路DIRECTCURRENTCIRCUIT,DCC,配电系统POWERDISTRIBUTIONSYSTEM,PDC和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EDPOWERSUPPLY,UPS三部分。11配电系统PDS的主要作用就是将主电压分配给其他部件,从外部进入的三相交流电经过整合处理之后供给其它部分元件。12直流电路DCC的主要作用就是将PDS传进的交流电压进行升压,整流,稳压,将稳定的460V直流电供给滑环,如图21所示DCC主要是受D451上的SLIO控制,其目的就是给滑环供给稳定的460V直流电压,而电压的监测是靠GENERATORELECTRONICBOXGEL上的MAINCONTROLBOARDD400来实现的,一旦电压出现问题而导致的机器不能正常工作。图21DCC控制电路图13不间断电源UPS相当于一块蓄电池,先用220V交流电给电池充电,降压转成直流电,然后再将电池输出的直流电进行逆变并升压为220V交流电连接到主机上,目的就是保证在外界突然断电的情况下主机不会随之断电,可以维持主机正常运行一定的时间将数据保存下来,防止因外界断电引起的数据丢失。2机架机架主体由X射线管(TUBE),高压组件,准直器(COLLIMATOR),探测器(DETECTOR),滑环(SLIPRING),数据通讯(射频发射接收等)等部分组成。21X射线管X射线管主要作用就是产生X射线,SENSATION64这款机型配备STRATONOM型号的X射线管,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型号,该X射线管最大优点在于不会因为热容量的问题而停止曝光。22探测器探测模块(MODULE)由闪烁体,光电二极管及连接组件组成,闪烁体为刘梅斯克晶体,闪烁体受X射线照射后发光,又因闪烁体和发光二极管相连,所以其产生的光信号通过二极管转换为电信号传送到电路中,所产生的电流信号输送到DAS中MODULE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高精确度高精密度使得MODULE尤为脆弱,日常维护及修理时佩戴静电环防止静电对MODULE产生损害是不可忽略的措施。23滑环螺旋CT的应用要归功于滑环技术的发明。传统的CT扫描机X线管系统的电力和信号传递是由电缆完成的,在扫描时X线管往复圆周运动,电缆也随之来回缠绕,并发生拉伸和绞合。阻碍了探测器组的的持续旋转,使得扫描无法单方向连续进行,还必须有启动、加速、稳定、减速、制动等过程,因而明显的影响了扫描速度的提高,获取数据的范围也受到限制。滑环技术的发展,滑环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上述电缆连接的缺点。该技术的实现依赖于两个关键技术的解决第一,它运用封闭导电滑环来代替机架运动器件的供电和数据电缆,是数据采集可以通过持续单方向多周次旋转来获取。第二,它应用了高频技术将高压发生器制作的很小,并与X线管组合,一起固定在机架内,随机架旋转而同步运动。而SENSATION64取代传统机型用电机来驱动滑环的装置,而是采用磁动力学来驱动滑环,也就是说利用了磁悬浮的原理,使滑环转动的更快、更稳,提高了数据采集的质量。3扫描床图22扫描床31扫描床的构成扫描床由移动床面和床底座构成(如图22)。床面通常用能满足体重超重病人压强和吸收X线少的碳素纤维板制成,并能在纵行方向上人工或自动移动,床底座内有控制床底座升降和床面纵向移动的机械和电的部件,给病人上、下床提供方便和扫描全身各部位。32扫描床升降系统由床升降控制原理图(图23)可知当床升降的脚踏开关或是机架开关板上控制床升降的开关按下时,相应的UP,DOWN,EXLM和SET信号则会分别启动K12,K7,K11和K6继电器,继而驱动K15使115VAC电压加在K18和K19两端。此时,UPE信号有效,115VAC供给液压泵,驱使床向上运动,同时K18的常闭触电打开,此时即使扫描床的下降开关按下也不能驱动K19。床的高度被电位计探测到,并将此高度信号反馈到TGP板上。在床下降过程中如果碰触到感触传感器(DNTSW信号有效),继电器K10得电其常闭触点打开,去往K18的DNE信号被中断,床的下降运动停止。继电器K10能保持自锁,比如能保持床的底触动传感器被触动的信息,该信息通过DNTCH信号被传送到TGP板上,如果此时床的上升开关被按下继电器K12的常闭触点打开,到达继电器K10常闭触点的信号被中断,扫描床下降感触传感器自锁释放5。图23床升降控制原理图第三章西门子螺旋CTSENSATION64机型常见故障举例CT机故障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操作不当引起的故障;由于环境因素而导致的故障;自身元器件老化、质变、磨损或参数漂移产生的故障4。下面介绍几例SENSATION64机型的故障实例来加深对这款机型的了解。1水冷故障11故障现象正常开机后机器可正常曝光一到两次,启动下次曝光后显示“THETEMPERATUREOFSCANNINGSYSTEMISOUTOFRANGETHESCANNINGSYSTEMWILLSHUTDOWNIN10MINSEC,PLEASECOMPLETECURRENTPATIENTANDCHECKCOOLINGSYSTEM,”提示CT机架因温度过高将会在10MIN后自动关机,请做完当前病人后检查冷却系统,后机架自动掉电无法曝光。12原理分析和故障处理CT在扫描时,X射线管和其他电气设备会在机架内产生大量热量,故将热量及时排出以保证机架内部各电子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是CT在设计时要考虑的大问题。SENSATION64这款CT采用水冷来给机架内部降温,其冷却系统为三部分户内冷却电路和户外冷却电路;机架冷却电路机架水循环、户外热交换系统。121户内冷却户内冷却是用水和风扇把机架内的温度带出户外,它由进水管、出水管、三通阀、水箱和风扇组成。122户外冷却户外冷却是由水泵、压力表、水压传感器、水流传感器、进水口温度传感器R1、混合水温度传感器R2、三通阀、热交换器(蒸发箱)、水箱、排水阀等组成。123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主要是通过水温度传感器来控制水泵和风扇启动与停止来调节水温,并与主机架实现通讯。其制冷系统工作原理如图31,机架内有两个温度传感器,当检测到机架内的温度水(机架内外)制冷剂(水冷机内)空气(水冷机内外)7。水冷相对风冷制冷效果较好,整个机架内部空气温度可保持在24摄氏度左右且不与外界环境直接交流从而保证了内部的清洁,不易发生由灰尘引起的故障,但其结构复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散热不畅引起机架过热甚至机器无法正常使用。图32水冷系统工作流程图125检修过程进入维修程序,显示机架温度为28摄氏度(如图33),冷却水的温度为27摄氏度(如图34),并且在冷却水过温和冷却系统过温项目前打勾,这些都表明水冷系统出现问题。图33机架温度显示图34冷却水温度显示检查水冷机水压为04MPA可以排除因为缺水引起的故障,但控制电路板上的L7ERR(黄)灯亮,其他指示灯正常(如图35),而L7亮灯说明冷却水的温度、水流部分有故障。图35水冷电路板LED显示状态在诊断过程中发现水泵时断时续工作,通过维修菜单也可发现压缩机1和压缩机2也非正常持续工作,而机架进水管与出水管用手触摸温度都较低,分析是由于压缩机未正常工作导致机架里水流通不畅无法及时将热交换后的热水循环出,之前报错信息显示冷却水温度为27摄氏度,说明在水与制冷剂热交换处出现问题导致热量蓄积水温超出正常范围报错,检查制冷剂管道无明显泄漏点并得知于数月前刚新充制冷剂排除制冷剂不足导致故障。了解到医院于09年购进机器且室外风机从未清理,怀疑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部分由于风机排风口被堵导致空气流通不畅无法及时将制冷剂热量及时交换出。至医院三楼楼顶散热口风机处体感温度较热,接通水管将风机进风口处厚厚一层灰尘冲洗干净后风机吹出的风温度明显下降,观察到控制电路板L7灯熄灭,机架和冷却水温度回到正常范围,使用机器正常曝光测试多次后温度正常,至此故障解决。2扫描架面板故障21故障现象扫描架面板不显示,CBOX部分ADU模块V4、V5指示灯(红灯)亮。22原理分析和故障处理221原理分析图36三者联系图如图36,CBOX中三部分的联系最主要是DPU输入电压由X射线管系统引入48V电压,产生适用于ADU和FOC的适应电压。由图37可以看出三部分模块的各自功能,其中ADU模块功能包括AP脉冲和X射线管定位;剂量控制;与MCU通讯;与DMS通讯;监控通过滑环进行的数据采集体统的数据传输的功能,ADU又分为ACU和DOM两部分,其中ACU功能为控制数据获得,而DOM功能即为剂量控制8。FOC模块功能包括控制挨着X射线管部分的准直器;控制UHR超高分辨率准直器(如果有);X射线管温度感应器;控制CBOX风扇9。图37CBOX控制功能图222检修过程查看报错日志及报错项目描述,如图38,图39图38报错日志图39报错项目描述把电源柜里面的S1打到ON使机架通电,然后把床下的电源打开,把床下降至最低位置,然后打开扫描架的前盖。不正常情况下DPU(D540)和ADU(D513)板的指示灯显示(如图310)与正常机器运行时指示灯(如图311)做对比。图310异常状态下CBOX各模块指示灯状态图311正常状态下CBOX各模块指示灯状态可发现,ADU模块V4和V5红色错误指示灯亮,FOC模块V3左指示灯不亮,DPU模块Y30指示灯灯不亮。分析ADUV4指示灯为ACU报错,V5指示灯为DOM报错,FOCV3左侧指示灯不亮表示与UHRCOLLIMATOR通讯不正常,由此显示ADU和FOC皆未工作,而DPUY30灯不亮表示DPU输出电压出现错误,怀疑是由于DPU供电部分出现问题导致CBOX部分三个模块均报错,经检查发现,DPU板上的一个05A的保险F15坏掉。更换上好的DPU(D540)板后开机,机器正常开启且多次曝光测试正常。将机架盖等复原,把电源柜里面的S1打到OFF。至此故障排除。3心脏冠脉增强扫描故障31故障现象机器在做心脏冠脉增强扫描的过程中机架重启,提示CAN通讯错误,扫描无法完成,但是做其他扫描均正常。32原理分析和故障处理321原理分析CT设备的各部分组件不是单独运行的,它们只有相互通讯才能构成一个整体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CAN通讯则是联络各控制器之间最重要的部分,CAN通讯非特定的一块电路板,CAN通讯在每个控制器电路中都会存在,在CAN通信线路里各控制器是平行连接的10。CAN测试CAN通讯测试检查的是CAN通信的基本功能(MCU与其中一个或者所有的控制器的通信)如果一处无响应,软件即指出此部分控制器错误(除了MCU错误),此时系统会进入待机状态11。为了达到排除故障的目的,测试可以选择滑环是否旋转(不旋转可以排除滑环传输问题),如果选择旋转,可以选择预先定义的机架旋转速度(05、075、10或15秒)。322检修过程查看报错日志(如图313)及报错项目描述(如图314,图315)图313报错日志图314CTP_CPI_3007报错信息描述图315CT_CPI_3002报错信息描述报错信息CT_CPI_3002和CT_CPI_3007都有提示CAN通讯有问题,即考虑下一步进行CAN通讯测试(如图316)。图316CAN通讯测试在测试菜单下进行CAN通讯测试通过,提示CAN通讯没发现问题。考虑到其他协议的扫描没有问题,分析该扫描协议,发现该扫描协议机架ROTATIONTIME为033S。分析故障原因是否因为该扫描协议里机架旋转速度过快,滑环和碳刷之间的通讯不好导致CAN通讯报错。尝试更改该扫描协议扫描参数ROTATIONTIME,将机架旋转速度降低来保证CAN通讯的通畅。发现该参数不能更改,为协议默认。查看其他部位的扫描协议之后发现其他部位的扫描协议里ROTATIONTIME参数可以更改,只有在心脏扫描的时候该ROTATIONTIME参数才为默认的,个人考虑可能心脏扫描时需要的参数要求更高,033S的机架旋转速度为系统默认来保证心脏扫描结果的质量,所以才为系统默认不能更改的。同时不能更改的参数还有SCANTIME和PITCH。既然扫描参数不能更改,则机架旋转速度无法控制,考虑从CAN通讯着手保证通讯环境的稳定,用特定工具清理滑环上的碳粉及杂质以及修复划痕,清理碳刷并将磨损严重的用全新的替换下。开机后机器运行正常,且能正常做心脏冠脉增强扫描。33结果分析此次维修发现机器在CAN通讯部分诊断中出现自我矛盾,运行时报错而在测试时显示正常测试通过,虽然经过人为思考大致判断出问题所在并成功解决了问题,但是个人感觉维修测试功能仍有改进空间,比如在做心脏冠脉增扫协议中即使无法更改一系列参数(尤其是时间参数),个人感觉在CANTEST中可以增加033S机架旋转速度测试这一选项,如果考虑在测试中怕因旋转速度过快而导致意外的话可以考虑缩短此旋转速度下测试时间,以此来达到凭借TEST就可确定问题所在。第四章总结与技术展望1985年滑环技术应用于CT机,使CT的单方向连续扫描成为现实。1989年,在应用滑环的基础上螺旋扫描技术问世,由传统二维采样的CT扫描模式进展为三维采样,不仅大大缩短了病人检查时间,而且使各种真正三维重建图像成为CT的新显示技术,从而进一步充实、丰富和提高了CT的性能12。时至今日螺旋CT种类繁多,功能日趋完善,对于大众来说螺旋CT已经不是稀奇事物,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并受益于螺旋CT。本文对西门子螺旋CTSENSATION64这款机型在使用中经常遇到的水冷故障、机架面板故障和心脏冠脉增强扫描故障做了分析与维修思路讲解,此维修思路不仅限于此款机型,对于其他螺旋CT也可提供参考,希望在相关资料较为匮乏的现在对相关类型的螺旋CT的维修有所帮助。几十年来的实践,已经确认了CT在影像医学中的重要位置,预计将来CT技术的发展,会在以下几个方面。1图像分辨率直接影响诊断的准确性,高精度图像对显示细小病变,冠脉支架内内膜再生,易损型冠脉粥样斑块的判断等非常重要。整个影像成像链上每一个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图像分辨率,探测器单元的大小仅仅是其中因素之一,球管的焦点大小,重建算法也是直接影响图像分辨率的重要要素。此外,射线量的增加可以帮助提高图像的精度,但分辨率的提高不能以增加患者的受线量为代价。如何平衡剂量和精度是个值得研究的领域13。2扫描速度的提高,也是CT将来发展的趋势。尽管目前螺旋CT的扫描速度已达亚秒级,但仍不能满足需要14。如何将扫描速度提升至更高档次也是各大厂家正积极探究的一个方面。3特异性的造影剂在磁共振和同位素成像中都提高了病变的鉴别诊断准确性,如果未来CT含碘造影剂能整合生物载体,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苏-江苏垃圾清扫与处理工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水工监测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房管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园林绿化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保安员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计量检定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水文勘测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土建施工人员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北京-北京铸造工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热风炉安全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合作社和公司合作协议书(2篇)
- 路试作业安全操作规程(4篇)
- keycloak中文使用文档-Keycloak使用手册(打印版)
- 医药代表大客户管理经验分享
- 教师安全教育培训内容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册地理期末综合测试卷(二)(含答案)
- 密态深度学习-记录
- 医院医学院医疗机构培训《烧伤病人护理教学查房》课件
- 家政服务协议书范本
-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成人手术后疼痛评估与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2023 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