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5村党支部书记先进材料提起我县镇紫村的,在县、市,乃至全省都很有名气,每一个熟悉她的人无不为她艰苦创业、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不熟悉的人听到她的事迹,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撼,都为她在艰苦的条件下做出的不凡业绩而发出由衷地赞叹,紫村的群众更是因为有这样一位一心为民的好支书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原籍四川绵竹,1982年远嫁到我县紫村。从1988年起,她就从事村上的卫生防疫工作,并以她泼辣、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不久就被推选为村妇代会主任,1990年9月又被推选为村委会副主任,1996年12月担任紫村党支部书记至今。紫村地处我县东南角,先后隶属庙湾乡和常丰乡管理,2002年10月划归镇管理,全村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152户554人。“宁肯上街要饭,也不往紫村里乱钻”,这句当时流传很广的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人们对紫村的印象。点灯靠油、吃饭靠天、收种靠担,这是昔日紫人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紫村一度成为全县最穷的村子之一。2/15担任村干部后,面对全村贫困落后的现状,她吃苦在先,埋头苦干,带领全体村民执着而坚定地走上了一条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创业之路。艰苦创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变样古老的漆水河从紫村穿村而过,有史以来村里的人一直吃的是这河水,这水喝到嘴里,一嘴的泥腥味,令人难以下咽。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河水上游污染严重,严重困扰着群众生命健康。特别是遇到阴雨天,河水混浊不堪本文转载自,几天吃不上水是常有的事,群众用水真是难上加难,改水成了群众的心头之急。1990年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后,想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改水。然而当她提出改水的想法时,竟遭到了不少人的冷嘲热讽。有人说“人老几辈都没办法的事,你一个女人能把这事办成”还有人说,“你能把水改成,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面对世俗的目光和工作中的阻力,毫不退缩,她铁定了心,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乡亲们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村前村后、沟里岔里处处留下了奔忙的身影。人们总能看见她手里拿着一瓶瓶取回来的水样,一趟趟往县城跑。终于有一天,手舞足蹈地站在村头呐喊“好水,我找到好水了”水源找到了,她又开始为工程立项和争取资金奔忙3/15了。为了不给村上增加维修负担,她多次自费到县水利部门争取资金跑项目,经过艰辛的努力,村上的引水工程终于被列入县以工代赈工程项目,还争取了国家投资万多元。工程动工时,正值春耕大忙季节,材料只能运到距村上13里外的安舒庄,村里的男人们又都在忙地里的农活。这可怎么办便一家一户动员全村的年轻妇女组成一支30多人的“娘子军”,硬是领着姐妹们肩扛人抬,翻山越岭,将工程材料一件一件运回工地,保证了工程进度。通水管道要经过六、七米宽的漆水河道,必须在河床下面挖出一条米深,米多长的管槽。山里的三月,春寒尚未褪去,当时的河水冰冷刺骨,没一个人敢下到河里去堵水施工。便第一个跳进河里干了起来,村里的姐妹们都知道此时的刚刚做完结扎手术还不满三个月,但为了大家的事她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跳进水里跟她干了起来。由于河水过大,管槽挖一点,就会被水冲来的沙石填满,为了及时将管槽挖好并顺利铺设管道,她把自己家里积攒了好几年的小麦桔杆无偿拉到了河里堵水。管道架设成功了,可她家价值几百元的麦草垛就这样被水冲走了。看到姐妹们在工地上干重活,经常为施工顾不上回家做饭,饥一顿饱一顿,细心的看在眼里,急在心上。4/15为了不耽误工期,她将自家600多斤小麦磨成面粉,为施工姐妹做好午饭挑到工地。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全村人终于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望着自家门前哗哗流出的自来水,村里的一位老人动情地说“改水改掉了我们的病根啊秀英一个女人家这么能干,我们真是托了秀英的福了”。负责引水工程的县水利局的同志也说“要不是,紫的引水工程难啊”到了2016年,使用了13年的水管多处损坏漏水,村里人吃水再次发生困难,她又组织群众进行维修,在分配挖管道任务时,群众坚决不给她家分,她就是不答应,坚持把自家分在了石头最多、最难挖的地段。她白天巡回在工地上组织劳动,晚上才挤时间完成自家挖管道任务,并比分配的任务多挖了10多米。为了节约工程开支,家家户户基本上都安装上水龙头,唯有她执意没有给自家装,家里用水依旧到屋前的一个公用龙头上去挑。吃水的问题解决了,可每当望着昏暗的煤油灯,笨重费力的石磨子,看到其它村一个个先后都通上了电,她不由暗自伤心,“都啥年代了,没有电怎么能行呢”拉电又成了她的挂心事。说起拉电,谈何容易。紫村要拉电按直线距离算,所需的资金就达20多万元,这对于一个500多口人的小山村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为了争取项5/15目和资金,她先后10多次下县城,闯省城,有好几次为了找办事的人,竟然在楼道里一等就是五、六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8月,拉电工程终于动工了。两个多月的施工中,和男劳力一样抬杆、挖坑,每天总是要忙到深夜一两点,第二天还得照常翻山越岭赶到工地。长时间的劳累和重体力劳动,使她病倒了。但她依然没有停歇,拖着病体继续为拉电的事奔忙着。当电线架到蒋家山38号杆前时,因为1500元钱的材料款没有付清,工程被迫停了下来,施工队准备撤走。听到这个消息,不顾病体疼痛,挣扎着赶往蒋家山工地,含泪恳求工程队的领导说“钱,我一定想办法凑齐,但工程无论如何也不能停”。工程负责同志被她忘我工作、一心为民的精神所感动,答应宽限到第二天早上10点钟以前把钱交来,否则,工程队就撤。为了不让工程停下来,她连夜召开村民大会筹集资金1500元,第二天一大早赶了十多里山路,亲自将钱交到了工程队,工程才得以继续进行。线路架通了,但由于还差万元的工程款,村上迟迟通不了电。长期缺乏营养、劳累过度的一急就晕了过去。醒来后,她求人用自行车把她带往庙湾乡信用社,以个人名义贷了5000元,回家后东凑西借筹够了万元交给工程队,终于使这个祖祖辈辈点灯熬油的山村有了光明。通6/15电那天,小山村沸腾了,全村群众奔走欢呼,而却累倒了,体重从施工前98斤减到了74斤。事后群众问她你这么做图个啥却淡淡地说,只要把大伙儿的事办好,就是搭上我这条命也值。村里的小学只有几间土木结构的旧房,一到阴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刚当了支部书记的懂得这个理。她再也不忍心让孩子们在这破房里提心吊胆地去念书,于是建校又摆上了的议事日程。1999年的“普九”终于为建校带来了一丝希望。在她奔走争取下,县文教局为村上拨下了建校款万元,但这远远不够。群众穷啊,集资太难了,但为了这建校的钱,为了尽快改善孩子们的上学条件,她出东家进西家动员群众集资,受了多少骂,她也记不清了,最终还是集了万多元。这在一个穷山村可真是破了天荒盖学校的那段日子里,她带病坚持在工地上工作,而且一干就是45天。为了方便组织施工,她将治病的药带到校建工地上去煎,有好几次只顾工作,竟然把药熬干了。学校里的一名教师实在看不下去了,主动帮她煎起了药。在她艰辛努力下,两排12间砖木结构的教室建成了,村里的孩子终于有了读书的地方。2016年,她又争取资金万元,新建校舍间。经过两次建校,村上的小学已是校7/15舍全新,窗明几净,教学条件更好了。紫村沟套沟,峁连峁,拉送东西全靠肩扛背驮,出门不上就下,隔沟能望见,绕山走半天,关键是没有一条像样的出山路。路,制约了紫村群众几千年,也浸透着祖辈人太多的苦涩和心酸。吃尽苦头的紫人盼路、想路,对路积聚了太多太久的渴求。要想挖掉穷根,就必须修路。憋足了劲,发誓要让乡亲们有一条通往山外世界的大道,让更多的乡亲们能走出深山,与外面进行沟通联系。在与村组一班人达成共识后,她便马不停蹄地组织群众开始了她的修路工程。在修筑通往县城的道路过程中,她把自己吊在上打眼、放炮,苦活累活她总是抢着干。一时间,受尽苦楚的全村男女老少全都涌上了修路的工地,自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多年没见过的大会战场面又重新出现了。在带领下,从1998年开始到2016年,紫村先后五次拓宽路面,一次比一次强度大,一次比一次档次高。原来连架子车都难以通过的山路,如今拓成米宽的砂石大道,架起了座水泥桥,全长公里,连通了附近两个村及县城的道路,全村农用车辆畅通无阻,群众再也不为行路难而发愁了。锲而不舍,带领群众迈上致富路崖村土壤瘠薄,日照度差,气温低,小麦生长成熟度不够,亩均地产不到100斤,有时连种子、化肥的投资8/15款都难以收回,群众耕种积极性不高,人均收入低。群众吃尽了贫穷的苦头,为了寻求致富门路,先后次自费外出考察学习,并次组织村组干部、党员及群众代表去邻县及本县经济发展较快的村组学习“取经”,从县里请来专业技术人员对地质进行会诊。经过分析论证认为,紫村虽山大沟深,人口稀少,但有草坡面积大的资源优势,于是“牧果药粮一起上,以多经为主,以粮食为副”这样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全村干部群众中形成了。确定后,为了解决群众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把筹集资金的目光投向全村唯一的信贷员张文英身上,向张文英提出了为全村群众每户解决贷款600元的问题。张文英这个土生土长的紫人非常了解村上群众的经济状况,但从信贷员的职责考虑,他最担心乡亲们无力还贷,因此犹豫不决,一直不肯答应。便三番五次地去他家做工作,到后来张文英干脆躲了起来。但没有气馁,还是一次又一次上门当说客,张文英被那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答应协助给群众贷款,解决群众买化肥难等生产问题。这一年,全村种植高粱人均亩,秋季人均收入500多元。经过几年,20多户群众靠种植高粱建起了新房。99年,县上提出“发展布尔肉羊,建设畜牧大县”的目标后,便想,紫有山有水,草坡丰富,不正9/15是养羊的好地方吗,可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于是,她及时召集村组干部开会,专题研究发展畜牧业,制定了紫村畜牧业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包抓责任人。为了能让零星养羊户成为养羊的典型示范户,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她走村串户,耐心地做起了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说得好,不如做得好。为了示范引导更多的群众发展养羊,她先行一步,拿出自己仅有的3000元钱,一次买羊50只,率先发展养羊业。同时,她又苦口婆心地劝说自己帮扶的贫困户王丰林购买了140只羊,一年下来,王丰林净收入达到万元以上,一跃变成了全村有名的富裕户,王丰林家由此而盖起了新房,添置了新家具。在的带动下,全村羊只存栏由1996年的370只增加到2016年的2420只,人均养羊只,养羊已成为紫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1999年,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遍三秦大地,退耕还林成为农村热议的话题。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又一次向当时的庙湾乡党委立下军令状年保证建设3000亩生态林和干杂果园,10年后使全村“山上绿树缠腰,山底良田丰茂”。万事开头难。走村串户,苦口婆心地动员群众退耕还林,但多数群众对优惠政策还是不大相信,等待观望的多,付诸行动的少。当年全村仅有户群众栽植了52亩刺槐。2001年,退耕还林政策得到了兑现,穷怕了的乡亲们看到了希望。群众退耕10/15还林的热情空前高涨,面积由2000年的52亩一下子上升到2016年的3400亩,治理荒山4100亩,建成了镇第一个千亩干杂果示范基地,经国家林业总局组织有关人员验收全部达标。仅此一项,全村去年就享受国家补助60多万元,人均增收1000多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的480元增加到2016年的945元。兑现额达3000元的村民刘军福给送来一条烟,感激地说“多亏你李书记,不然我的穷日子还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这不是我的功劳,要感谢就感谢党的好政策吧”,婉言谢绝了李军福送来的烟。一心为民,群众冷暖时刻挂心头村,大凡红白喜事如果没有的张罗,主人就会感到脸上不光彩,就没了头绪。只要她一到场,事事便井然有序。群众的事儿离不开,更是牵挂着群众的恼心事。作为妻子,谁都想有一个可信赖的臂膀作为依靠;作为母亲,谁都想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但对于来说,这些都成了她不敢奢求的期望,因为她肩上挑着的是全村群众交给她的神圣而沉甸甸的担子,心中装着是一心为民的执着追求,这让她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儿女私情。“已经套到了辕上,我就只能使劲地往前拉。”如此说。这句朴素的话语里透着的却是她对紫11/15村500多人口深厚的感情和神圣的责任。原支书张炳耀在任期间因工作上的事与一直有隔阂,离任后身体一直不好,儿子也与他分家另过,家庭特别困难。2000年,他又患了前列腺肥大症,无钱医治,病情十分严重。正当他绝望之时,不计前嫌,拿出家里仅有的200元钱让他先治病,随后又争取县乡民政救济款1000多元,亲自送张炳尧去县医院看病。此后每逢过年过节她都要带上村组干部去看望老支书。老支书打心眼里感激他以前的“死对头”,逢人就讲“秀英她肚量大,是个能办大事的女强人,我这条老命就是秀英给捡回来的。”“没有李支书的帮助,我现在还是个贫困户。现在日子好了,怎么也不能忘了李支书,不能忘了乡亲们。”这是村民江会举发自肺腑的一句感激话。江会举家贫底簿,早已被生活煎熬得失去了信心,日子过得苦巴巴的。不忍心他再过这样的煎熬日子,私底下联系好车辆,到木龙盘砖厂以自己的名义欠了几万砖拉到江家,动员村上群众为江会举家盖起了新房。如今的江会举,不但住上了宽敞的大瓦房,脱了贫,还常常帮助别人。2016年腊月,的丈夫上山放羊,路陡雪滑,一不小心,摔到沟底,不幸骨折。就在丈夫住院治疗期间,一位村民告诉她,村里一名80多岁的孤寡老人过年缺粮吃。“咱的伤要治,老人的年也要过”她安顿好丈夫后,就急急忙忙赶回村里,12/15把自家一袋小麦分三次背到磨房,磨好面粉送到了老人家里,这位八旬老人愉快地度过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春节。而丈夫不愿看到她来回奔波,不等伤好就办了出院手续独自回家了,因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落下终身“打拐”的遗憾。2001年冬季的一天,一伙群众围在村口七嘴八舌的乱嚷嚷。“董金侠家出事了,男人开车翻了,人也摔死了,这一家今后可怎么过呀”“赶快找李支书,让她拿个主意”。听到消息后,拔腿就往董金侠家跑。一连天一边帮金侠料理她丈夫的后事,一边做董金侠的思想工作。董金侠伤心过度一病不起,亲自到县城请来医生为她看病,送水送饭,照顾得无微不至。为了彻底解决董金侠家庭困难,随后又一手为她牵线组成了新的家庭,董金侠现在仍念念不忘的恩情。甘于清贫,无怨无悔当村官的家好找,只要照着全村最简陋的三间厦房去便是。就是这几间厦房,还是赊欠盖的。那是1996年,她为村上的计划生育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家里的照明线路严重老化,一场无情的大火,把她家那简陋的瓦房烧了个精光。一家五口人只得挤在一孔破窑洞艰难度日。山间洪水无常,窑洞随时可能坍塌,村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始终没把自己家的事当回事。盖房的事,她一拖再13/15拖,直到1999年7月村民们自发来给她家盖房了,她才东挪西借万元盖起了今天的三间厦房。家里唯一的一件奢侈品,就是一台电视机。放电视机的一张桌子还是1996年火灾后,村上一帮人从村委会给借来的,一只老式平柜也是二嫂添置新家具后送给她的。2002年10月,大儿子在县职业中学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想去西安上技校学技术。回家拿钱时,家里实在没有一分钱,又外出不在。儿子一气之下,外出打工。2016年5月,在宝鸡振华学院即将毕业的二儿子急需1600多元钱,面对急需钱用的儿子,两口急得团团转,在自家的事上束手无策。其实,当村委会副主任以前,家里还是村上比较富裕的户,有一技之长,在紫这个偏僻的小村,要致富是没有困难的,更何况是这么能干的人呢但任村党支部书记八年来,她为村上的事长年奔波,家中里里外外的活儿全推给了丈夫一人料理,家庭唯一的收入就是地里的那点庄稼,全年收入不足3000元。这几年家更穷了,除万元贷款外,还欠私人外债4100元。村民们都说“李书记把村上的事办好了,群众致富了,却把自家给耽搁了。”2016年冬天,省电视台播出电视连续剧郭秀明,特地抽出时间,一集不落地看完每一集电视剧,每次都看得泪眼婆娑,她能真切地体会到老郭太多的痛苦和太14/15多无奈,因为她与郭秀明有太多的相似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营销战略案例分析与应用
- HIV检测技术进展
- 初中数学函数应用解题攻略
- 二年级语文阅读专项训练题
- 记叙文巧用描写方法写作技巧
- 审计法授课题目及答案
- 中医通俗内容讲解
- 社区医疗考试题目及答案
- 社区常见问答题目及答案
- 中医院儿童康复科科室建设与服务体系
- 青岛版科学 二年级《天气与动植物》
- 2024武汉电工操作证考试题库高压电工复审模拟考试题库(全国版)
- 绿化养护工作日记录表
- 报关员考试培训课件
- 海底捞培训体系
- 河南近10年中考真题英语2014-2023年含答案
- 人工智能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与法律挑战
- 消防维保方案(消防维保服务)(技术标)
- 2023智联招聘行测题库
- 隧道洞渣加工石料组织管理方案
- 健康体检证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