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呐喊——走进表现主义画家蒙克_第1页
生命的呐喊——走进表现主义画家蒙克_第2页
生命的呐喊——走进表现主义画家蒙克_第3页
生命的呐喊——走进表现主义画家蒙克_第4页
生命的呐喊——走进表现主义画家蒙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题目生命的呐喊走进表现主义画家蒙克专业美术学教学单位德州学院美术学院(盖章)二O一五年五月三日目录摘要及关键词1一引言1二蒙克生平2三蒙克艺术形成的时代背景3四蒙克绘画中的精神传达3(一)绘画题材3(二)对死亡的思考4(三)作品分析5五蒙克对我的影响7结语9参考文献11致谢13生命的呐喊走进表现主义画家蒙克摘要本文对挪威画家蒙克的艺术特征和内涵进行了初步探索,从他的作品中分析他的表现性和象征性。蒙克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人物,他的创作主题多为爱情、焦虑与痛苦,这与他个人的情感紧密联系起来,是“心灵的写实主义”绘画。蒙克通过其艺术来发掘自我、感受自我并发现整个社会的刺痛之处,他的绘画带来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德国、法国等现代艺术家受到其艺术思想的影响并从其绘画作品中获得启发。关键词表现主义;蒙克;孤独;忧郁;心灵写实主义一引言爱德华蒙克是20世纪最有影响、最为杰出的艺术大师。是表现主义的始祖,挪威最伟大的画家。如果我们要了解蒙克在他那个时代所处的位置和认识他对我们这个时代所具有的意义,就必须将他放入近百年来经历的精神价值的根本变化这一背景之中加以审视。西方艺术通过两百年来的努力所获得的地位,在蒙克和其他少数几位艺术家的艺术中得到维系;可是当我们谈及象蒙克这样的艺术家时,什么样的评价才更为贴切呢他在还未意识到自身处于困境的时代里,经历着和描绘着现代人的状况。进而,他又宣称正是这个困境成了他的艺术中的内容和涵义。蒙克创造了一种“精神气候”。有两代、甚至三代艺术家都在他的影响和精神感召下从事艺术活动。他是以表现主义冠名的这种艺术风格的开拓者,对这种风格的解释是“表现也既是线条与色彩的夸张和变形;是对印象主义中隐含的自然主义的有意放弃,以利于一种可以更充分地表达感情冲动的简化。”是他挪威最伟大的画家,用最简洁的色块、最流动的线条、最凝重的色彩、最精炼的艺术形象,最明确的表达了自己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是他,以自己的艺术开启了表现主义之门,是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手法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是他,用真实的画面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人们的孤独,痛苦与恐惧。也让我从学习他的创作技法升华为体验他孤独的精神世界。二蒙克生平蒙克1863年出生于挪威的赫特马克郡洛伊但镇,他的一生充满了忧患、痛苦和孤独。5岁时,1岁的妹妹和33岁的母亲就过早地离他而去,而作为医生的父亲却对当时的肺结核束手无策。26岁时,父亲、姐姐、弟弟又相继被死神掠走,一个接一个的打击为蒙克的艺术创作打下创痛的烙印,悲惨的人生经历使他下定决心,要描绘活生生的人,有呼吸,有感觉,会痛苦,也会爱。他不想拒绝这人生的恐怖,他想让人们理解他描绘的可怕和惨烈,他希望人们会象走进教条那样在它们面前脱帽致礼。蒙克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正规训练,当时流行的艺术也未能吸引他,他没有找到合适契机倾泻内心众多拥挤的意象、色彩和韵律。1885年,他来到艺术之都巴黎寻求灵感。这一年,他联想到自己的姐姐,寻找到了“病孩”这个主题。自此,他告别了现实主义,开始其特有的激进风格。他的艺术接近于表现主义美学思想,强调夸张的手法与尖利的线条。1892年秋,他在柏林艺术家协会举办展览,一周后,展览被迫中断,因为,无论是观众还是艺术家协会本身都觉得他的作品过于骇人,那么多的忧愁悲苦,太耸人听闻了,他们接受不了。然而就这样,蒙克已经震惊了柏林,并因此名声远扬。1894年,他开始研究蚀刻、石版和木刻,他至今一直被公认为现代版画的先锋。他的作品简洁有力,直截了当,充满震撼力。“尖叫”与“圣母”是他这一时期最有名的两幅作品,前者更是表现主义绘画的第一号作品。渐渐地,蒙克成为举世瞩目的艺术家,作品亦被公众接受。他虽然获得成功,生活却依然充满烦恼,与女人的情感纠葛更是令他混乱,在情急的自虐心态下,他有一次竟开枪伤了自己两个手指。酗酒与情感的颓靡终于让他崩溃,1908年,他垮掉了,只得回到挪威接受治疗。从此以后,他仿佛变了一个人,他放弃那些强烈的情感,开始描绘较温情而宁静祥和的主题,他称之为“生命的永恒力量”。他归隐山野,在自己的地产安度晚年,画着自然的风光,不再与外界接触。1944年,他在自己的住宅中因心脏病麻痹病逝世。他一生留下了油画作品1008幅,水彩和素描4443幅,版画15391,雕塑6件,这些作品在他去世后全部赠给了奥斯隆市。1963年奥斯隆以此为基础成立了奥斯隆市立蒙克美术馆。三蒙克艺术形成的时代背景我们很难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对蒙克的艺术创作有多大影响,但弗洛伊德对性冲动、家庭关系、梦和一些莫名的欲望的兴趣可能为蒙克所注意。因为我们很容易地能够在他的画作中找到这种主题上的相似性,哲学以其深刻的思虑给蒙克以极大的冲击与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这些思想支配了他的创作主题与图式安排,这使它对生命、生活境遇与痛苦、疾病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获得更系统的理念。19世纪最后30年的欧洲,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增长。由于在工业和农业中运用新的科学和技术,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物质产品数量增长的同时,这一时期的价格、利润和投资收益反而普遍下降。由此在经济生活中又出现了萧条的景象。繁荣、发展与萧条现象矛盾而统一地共存着。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关于文艺作品的基本风格以及真实再现自然的信念逐渐遭到了置疑。艺术创作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新兴的艺术形式从不同的方面以新的视角真实地、描绘客观世界(包括光和空气氛围),描绘艺术家身边的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或者以强调主观意识、强调画面强烈的视觉效果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也就是所谓的蒙克艺术。蒙克艺术中所反映的正是他自己的现实生活,是对他自己的真是写照。这一特殊时代正是蒙克的艺术得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四蒙克绘画中的精神传达(一)绘画题材蒙克的艺术反映了欧洲人在世纪末时期的精神危机,也体现出北欧人的那种压抑型的气质,更展现出他个人忧郁的悲剧心理。蒙克作品的创作动机完全来源于蒙克早年的悲苦经历。蒙克的童年便是在“疾病、精神错乱和死亡这个恐怖的黑三角中挣扎,从摇篮时代便伴随了一生。蒙克的经历是不幸的我们已经看到类似这种不幸成了所有悲剧或颓废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的艺术源泉蒙克出生在挪威的一个遵循传统的家庭里,其父亲、是位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医生,家庭和睦,而可怕的病魔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灾难。蒙克的绘画题材多以情爱、疾病、焦虑和死亡为主。如蒙克在1892年至1902年期间绘制的系列油画、木刻画忧郁,无不散发出忧郁特质心情郁闷、毫无愉快感。他尤其擅长采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彩和夸张的造型表现自己的情感。1893年,蒙克创造了西方美术中最著名的、神经症的动感形象呐喊。这幅画是蒙克在情感不稳定的状态下创作的,折射出画家本人内心的焦虑不安或潜意识的冲突。通过画面人物的惊恐发作,反映出19世纪末一些人们的失望、绝望情绪。相反,在他后来情感稳定状态下创作的扫雪的矿工等作品,却无流露出往日的内心冲突与骚乱,画风作品变得明亮、宁静而富哲理。(二)对死亡的思考死亡,从远古开始就一直困扰着人类的神秘问题。面对死亡人们无能为力,任由其摆布,继而逐渐产生对死亡的恐惧,甚至是仇恨的异常情感。面对各种各样恐怖的死状,人类能做的只是祈祷灾难不要再次降临到自己头上,愚昧和无知冲昏了人们的头脑,只能以被动的迎接的姿态任其宰割,却不懂反客为主,主动地探寻规律、延续生命,消除死亡的阴影,然而这也不能仅仅归咎于人类本身,生死循环本来就是自然规律,对它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我们从蒙克的呐喊中,就可以感受到蒙克对死亡的恐惧,这与他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他亲眼目睹了自己母亲、姐姐的逝世。从而导致了他逐渐的感到孤独以及害怕死亡的恐惧。这些在他的画中都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死亡是恐怖和令人畏惧的。但是我们总不能因为已知自己的生命必将终结,而只是被动地苟活一生,一个人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而无所畏惧就已经不容易了,然而要能超越这一层意义,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去蔑视死亡、嘲笑死亡、拥抱死亡,达到与死亡共舞的境界,蒙克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蒙克死神与少女中,我们可以探究到蒙克是如何与死亡这股神秘力量进行调侃形式的描绘的。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女性人体健硕、丰满,充满向上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是母体代表着人类的起源;与死神的相拥、相恋,表明生与死、生命与死亡的不可分离性,二者是情侣关系,二者的拥吻,则表明生命的终结必将是与死亡的亲吻,也必将是死亡的开始。这一命题在蒙克的作品中占有一定比重,如新陈代谢生命的舞蹈以及生与死中不断出现,生与死的循环往复,由此罗列展开,不停由骨到肉、由肉到骨,周而复始,巩固着大自然中死亡这一不可逆转的规律。然而戏剧性的是生与死,既是对立的,又是相融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既要排斥,又要拥抱,既要仇杀,又要相恋。我们从蒙克的圣母玛利亚中,体会到了完完全全、彻彻底底颠覆性的对死亡的冷嘲热讽,并且升华为一种与死亡的对抗力量。以及随后的几幅作品中,如吻、栈桥等,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重生的蒙克,一个无所畏惧的蒙克,一个将死亡抛在脑后的蒙克。蒙克痛苦不堪的一生,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死亡观,而这与众不同的死亡观又成全了他很多的杰出非凡的艺术作品,蒙克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与死神跳着“黑暗中的华尔兹”,恐惧它,又蔑视它,又抗争它,像只与死神共舞的蝴蝶,虽然有的只是脆弱不堪的美丽翅膀,但却可以自由地飞翔,让自己的生命完美地划上句号。(三)作品分析图1呐喊在这幅作品中,蒙克表达出极度不安的个人体验,并且将他的不安传递给观众。画面中所有的线条似乎都聚集到一个焦点一呐喊者的面部圆睁的双眼,凹陷的脸颊、枯稿的肤色,正是一个骼麟头的形象。然而,画面描绘的人物形象个个面无表情,圆睁着死气沉沉的目光,这些也是行走在大街带着假面具的死亡图像。通常被认为是第一幅表现主义画作,也是蒙克灵魂作画这一概念最极端的体现。色彩与线条大胆的运用令人震撼。关于这幅画的创作,蒙克自己曾有一段记述“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了,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我呆呆地伫立在栏杆旁。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上方是血与火的空间,友人相继前进,我独自站在那里,这时我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我觉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赋予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色彩大致的真实性。画面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图1蒙克呐喊油画908X731893的预感。他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延伸向远处而陷于愈益的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的棕灰色中。画家运用了奇特的造型和动荡不安的线条,燃烧的血红色云彩以及象征死亡的黑色,天空与水流扭动的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充满粗矿,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在传达着那一声刺耳的尖叫。表现了画家内在的焦虑和恐惧情感图2病孩子18851886年,为了抓住第一印象,把痛苦的、个人化的经验以绘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蒙克在这幅画的构思上经历了巨大的思想震荡。病孩子,是蒙克反复重复的一个主题,侧卧的女孩,苍白的望向窗口脸,模糊的寓意不明的手,低垂的母亲的头,画面压抑厚重。在这副画里,我觉得蒙克就在这病孩子的屋中,坐在亡失的姐姐的对面,沉溺是缠住蒙克的痛苦的兽。用蒙克自己的话说这可能是我最重要的一幅画,这是我艺术创作的一项突破,我在其后的作品,都应该归功于这幅画的诞生。在这幅画中,蒙克使用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创作毁坏再创作再毁坏的作画方式。蒙克自己是这样描述的我的画布上呈现了一幅佳作,但却不是我所想要表达的。这幅画在一年之中我重复画了好几次,我把它刮掉,又重新再涂上颜色,不断寻找我的第一个印象,那透明而苍白的皮肤,那嚅动的嘴,那颤抖的双手。图3青春期这幅画又称之为夜,是蒙克23岁时的作品,这是一件不朽的表现主义杰作。画面上的故事发生在午夜,女孩子在睡梦中兀然而醒。女性成熟的“第一次生理征兆”突然而至,少女惊恐地坐起,紧张地用双手护住紧并在一起的双腿,她拥挤在一起的双脚也在努力地试图保护自己的秘密,洁白的床单上是一小片殷红和柔绿,暗示着另外一次图2蒙克病孩子1195X1175油画1886图3青春期殷红的痕迹将会给她的生命带来的变化。女孩惶恐不安地注视着渺茫前方,巨大而紊乱的投影在墙上摇晃着,犹如她纷乱的心绪。青春期的气氛孤寂而沉重,近似于苍白色少女的身躯与红色的床帮形成一个很有文化含义的“十”字,暗示少女的未来的牺牲者的命运。“波希米亚人”蒙克在这幅画中,始终留有尊重少女的纯真和纯洁的情感,流露出对少女温柔的担忧和关切。画中描绘了一位未成熟的少女裸像,她惊恐不安地注视着渺茫的前方,侧光从右下方照射,将她的身影投在沉沉的夜色背景上,更增加了画面的恐怖气氛。从蒙克的人体造型可见他具有很高的写实技巧,这得益于他早年师从的自然主义老师克罗洛。图4生命的舞蹈月光如注般洒在海边,在海边跳舞的人们,有着不同年岁的肉体欲望。这幅画是根据画家在巴黎的一个舞场观察所得的感受创作而成。画家以舞蹈的瞬息来描绘生活本身的哲理。画中人物和环境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画面左边的身着白色衣裙的姑娘和草地上生长的一枝小花,象征着青春、纯洁和美丽;中间一对拥抱起舞的男女象征燃烧着的爱情;右边一位孤独的中年妇女,陷入悲哀与失落、绝望与忧伤;背景上还有不同的舞者都被欲望所驱使,陷入疯狂和激动;画家以不同心态的人们,象征性地反映出人类对欲望、成功与绝望的三个生命环节,以揭示生命的过程,展现环境的博大,衬托人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与活动,表现客观世界与人的生命之间的互相感应。五、蒙克对我的影响和蒙克比起来,我应该是感到幸福的,他的一生都是活在死亡和痛苦中。也正是由于这种环境的气氛,才造就了这样一位表现内心世界,以灵魂作画的画家蒙克。从蒙克身上让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永不放弃的执着。我时常这样想,如果我出生在那样的环境下会是什么样子的。也许我可能就会被恐惧压倒,但是图4蒙克生命之舞151X228油画1900现在我通过对蒙克的了解和认识,使得自己也便得更加的坚强。蒙克的执着和独特的个性也让我有所感悟。另外,蒙克的绘画特点以及他的绘画题材,也为我的绘画点上了一盏明灯。起初,刚接触油画的时候,说实话我还并不知道自己适合哪种画法,要画些什么东西,所以油画创作课的时候,当时就有点迷茫。于是我便去图书馆以及网上开始了疯狂的搜索,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蒙克。便开始喜欢他了,先是被他的画吸引,然后他的生活也让我由衷的对它钦佩。从此我也找到了自己绘画的风格,我也决定尝试一下走表现一点的画。我的绘画中同样借鉴了蒙克独特的造型手段,大胆的运用颜色和线条。当然也不是完全相同,毕竟我们两个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家庭环境也是截然不同的,我之所以欣赏他,崇拜他,也正是由于他不像病魔低头的精神,以及他敢于反映出现实生活,不畏惧挑战的性格。这一点也正是我要学习的。不要一味的追求流行的,做自己喜欢的才是最重要的。以下三幅作品是我在借鉴蒙克独特的造型手段,大胆的运用颜色和线条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孤独整幅作品以油画的方式,采用的是“十”形的构图方式,图中采用了大量丰富的色块以及对比色,整个人物带有一种夸张感,使其主体更加鲜明,生动,所有视线,似乎都集中在男子的面部空洞的眼神,夸张的鼻子,其右手托着腮帮,眼睛斜视着远方,仿佛陷入思念与回忆之中,思念父母思念妻儿整幅画面给人以孤独,寂寞的图像,这幅作品是以休息的打工者的为基础所创作的,画面中的男子劳累一天后正坐在绿色的椅子上休息,他右手托着脑袋,目光呆滞斜向远处,仿佛陷入思念与回忆之中,红色的装饰架的右上方放着一个绿色相框,相框里的内容引人遐想,白色的衬衣,绿色裤子和深红色的鞋子有着图5魏振强孤独100X120油画2015些许污渍,反映了其工作的辛苦,地面的红色代表着美好的生活就在脚下,更彰显人物此刻内心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当前内心孤独,寂寞的矛盾心情。也显示了当时我在创作这幅作品的心情也是如此。图6期望这幅作品是我以农村的空巢老人为基础所创作的。整幅作品以稳定“三角形”构图为基础,以红,黄,绿色块为主,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画面。作品中,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却独自一人坐在门前,老人蜡黄色面容带着些许红润,灰白色的瞳孔,暗淡无光的眼神,灰白的胡子,。但此时的他穿着有些脏乱蓝色的衬衣,眼神空洞的望着远处,双手握着一张纸,似乎在等待着儿女回家,期盼着与儿女团聚,享受天伦之乐。墙上的三个字也预示着春节即将来临了。老者内心期盼着儿女回家,又担心他们工作繁忙不能回家的心情跃然于此,其背后深红色背景也彰显老者此刻的心情除了期待还以一丝的压抑,扰乱了老人期待的情绪。这幅作品在画的过程也是经过了反反复复的修改,那枯槁憔悴的面容,空洞的眼神,以及独自在门前的凄凉与孤独,期盼。忧郁这幅作品采用双斜式构图方式为结构,采用红,绿两种对比色块,使整幅画面给人以压抑的情感。画面中男子右手支撑着歪着的脑袋,左手放在已经翻开的书上,暗淡的光线在画面的右上方照在他润红色的左脸颊上,与其在深暗中墨绿色的右脸颊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男子似乎正在熬夜学习,但此时的眼睛虽然看着书本,但思绪却不知飘向了何处,深绿色的背景与红色的肌肤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整幅画面压抑中带着点焦虑。让我回忆起我们当年高考是那种忧郁,压抑的心情。图6魏振强期望100X120油画2015图7魏振强忧郁100X120油画2015结语本文用了四章来介绍表现主义大师蒙克,分别介绍了蒙克的绘画风格、他的主题以及代表作和对我艺术创作的启发。相信大家对这位前辈也有了一定得了解。我通过欣赏蒙克的艺术作品,深刻地感受到了从生的不安到爱的焦虑,以及死的恐惧到爱的受容。蒙克执意刻画生命的爱欲痛苦和死亡恐惧,反映当时人们对生命的焦虑感我们从蒙克的绘画中,可以感受到人面对无法抵挡的性的力量时之无助,生命的神秘、性的焦虑替代美学上的浪漫式的恐惧,是艺术家灵魂的吟唱。蒙克的艺术反映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面貌,作品中表达内在的情感,用色彩、线条与形式呈现自己某种瞬间的情绪,描述了自己观点中的生、死、爱、苦,展示了一个伟大的画家在“精神性人生”与“精神性社会”的碰撞中的心路历程。他是在用灵魂作画,用灵魂书写自己的人生。从十九世纪末开始,欧洲的文学艺术越来越侧重于人的内心世界的刻画。因而,他也就被历史自然的推举称为一个现代艺术的开拓者。蒙克的艺术是表现的,他反对印象主义、自然主义一味地摹写自然,主张在艺术中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运用强烈变形的夸张手法逼真地表现人们的各种情感。他的艺术同样具有象征性,他认为外界世界与人的内心世界是相互感应的。同时,蒙克的艺术又是写实的,他描绘内心炽热的情感,将“心灵的真实感受”一并表现出来。无论蒙克运用哪一种手法,象征的、表现的、写实的,目的仍在于反映现实生活,描绘那些“活生生的人们”。我们从他画中描绘的丑恶与痛苦,能感受到他对美好与幸福的向往。他没有因愤世嫉俗而去歌颂“绝望”,他宁愿生活在“渴望”之中,把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或讥讽、或抒情、或写实地记录下来。通过对蒙克油画作品的创作手法的借鉴和其艺术精神的传达,让我感受颇深,为我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在艺术这条路上能走的更加长远。参考文献1英JP霍丁著吕澎译蒙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4月1441642美孟昌明著我毫厘不让M八位西方现代艺术大师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7年4月1日951253乃佳编爱德华蒙克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年6月2504丁宁著西方美术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01801105何学林著挑战上帝经典人体全景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45956乃佳编爱德华蒙克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年6月版【7】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外国美术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2767聂晓玲表现内心世界以灵魂作画爱德华蒙克的独特艺术风格M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1期22958挪阿尔夫比伊爱德华蒙克M李仲译云南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1期17539罗晓飞绝望的“呐喊”解读表现主义先驱画家蒙克的艺术M上海中外文化交流2006年7期104610巫明生命的呐喊心灵的倾诉爱德华蒙克的艺术M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7期354211周云翔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穿越蒙克艺术的背景提示M杭州杭州师院学报,2000年3月468912张莉论爱德华蒙克的艺术思想M南京南京工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3月1215CRYOFLIFESTEPINTOTHEEXPRESSIONISMPAINTERMUNCHWEIZHENQIANG(ACADEMYOFFINEARTS,DEZHOUUNIVERSITY,DEZHOUSH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