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债权让与中的利益平衡(硕士论文摘要)债权作为可让与的财产,在加快债权的流转、增加财富积累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债权让与的法律关系中,让与人、受让人和债务人之间呈现出复杂的利益关系,而最重要的利益冲突之一是受让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平衡债权让与之各方利益,尤其是寻求受让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利益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遵循体系化的思考方式,运用比较分析、利益衡量、法解释学的方法,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性研究让与通知的法律效力、多重让与的优先权规则;债务人的抗辩权、让与人的瑕疵担保责任以及对受让人信赖利益的保护,这些都是合理平衡债权让与中各方当事人利益的重要规则。本文由导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导言主要对课题的提出及意义、研究的范围以及研究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说明。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对债权让与之逻辑结构以及利益平衡之必要性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界定。接着分析了利益以及利益平衡的相关问题。利益平衡是指利益关系格局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处于相对地可以共存的均势和相对稳定的状态。利益平衡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利益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正义,正义就是各适其位,其本质是人际关系安排是否恰当。利益平衡的价值是正义的各个内容之间的博弈平衡,其体系结构是债权、债务与责任在分布上的平衡。第二章首先论述了债权让与通知的效力。同时,立足债务人的利益不应因债权让与而受损这一原则,对债务人的抗辩权与抵销权以及表见让与等规则进行了论述,以此为更好地保障债务人的利益。受让人利益之保护,关系到债权交易的安全。随后对让与人的瑕疵担保责任、受让人信赖利益之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第三章重点探讨了二重让与的优先权规则,即让与优先规则、通知优先规则以及登记优先规则。本章对不同的优先权规则在比较法上作了详细考察,分析不同规则对受让人利益保护的侧重,得出我国债权二重让与时应该采用的优先规则是“通知在先,权利在先”,这是符合民法解释学的原则所得出的结论。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相关的建议,能对我国债权让与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关键词债权让与让与通知利益利益平衡ONBALANCEOFINTERESTSONASSIGNMENTOFCREDITORSRIGHTSABSTRACTMAJORJURISMASTERSPECIALTYCIVILDEBTORSRIGHTTODEFEND,ASSIGNORSOBLIGATIONTOWARRANTAGAINSTDEFECT,ANDTHEPROTECTIONOFASSIGNEESTRUSTINTERESTS,WHICHARETHEKEYRULESTOREASONABLYBALANCEPARTIESINTERESTEDTHEPAPERMAINLYCONSISTSOFTHEPREFACE,THEMAINBODYANDTHECONCLUDINGREMARKSTHEPREFACEMAKESANINTRODUCTIONTOTHESIGNIFICANCEOFTHEISSUE,THERANGEOFRESEARCHANDTHEMETHODOFSTUDYTHEMAINBODYISMADEOFTHREECHAPTERSCHAPTERONEFIRSTLYESTABLISHESTHELOGICSTRUCTUREOFASSIGNMENTSANDTHENECESSARYOFTHEBALANCINGOFINTERESTSANDTHENTHEPAPERFOCUSESONTHEOBJECTOFINTERESTSANDTHEBALANCINGOFINTERESTSTHEBALANCINGOFINTERESTSISEQUIPOLLENTANDRELATIVELYSTABLESTATESHOWINGOUTBYDIFFERENTINTERESTSINTHEPATTERNOFINTERESTSTHEBALANCEOFINTERESTSISOFCERTAINTYANDOBJECTIVITYTHESTANDARDOFBALANCINGOFINTERESTSISTHESOCIETYJUSTICE,WHICHISEVERYONEISINITSPROPERPALACETHENATUREOFJUSTICEISWHETHERTHEARRANGEMENTOFHUMANRELATIONSISPROPERORNOTTHEVALUEOFBALANCINGOFINTERESTSISGAMINGAMONGTHECONTENTSOFJUSTICETHESYSTEMSTRUCTUREISBALANCINGOFDISTRIBUTIONOFCREDIT,DEBTANDRESPONSIBILITYCHAPTERTWOFIRSTLYDISCUSSESVALIDITYOFTHENOTICEOFASSIGNMENTCENTEREDONTHEPRINCIPLETHATDEBTORSSHOULDNOTSUFFERFROMASSIGNMENTOFRIGHTS,HEREIWOULDLIKETOEXPLORETHERULESONDEBTORSRIGHTTODEFENDANDSETOFF,OSTENSIBLEASSIGNMENT,SOASTOBETTERPROTECTTHEDEBTORSTHEPROTECTIONOFASSIGNEESINTERESTDIRECTLYRELATESTOTHETRANSACTIONSAFETYOFASSIGNMENTOFRIGHTSTHUS,THEFOLLOWINGPROBLEMSSUCHASASSIGNORSOBLIGATIONOFWARRANTYAGAINSTDEFECTS,THEPROTECTIONOFASSIGNEESTRUSTINTERESTWILLBETALKEDABOUTANDCONSEQUENTLY,SUGGESTIONSWOULDBEPUTFORWARDCHAPTERTHREEFOCUSESONTHERULEOFPRIORITYINMULTIPLEASSIGNMENTSWHERETRANSACTION,NOTICEANDREGISTRATIONHAPPENEDAVERYTHOROUGHRESEARCHWILLBEMADEONPRIORITYRULESFROMTHEPERSPECTIVEOFCOMPARATIVELAWANDTHECONCLUSIONWILLBEDREWASFOLLOWINGTHESHOULDBERULEOFPRIORITYINCASEOFMULTIPLEASSIGNMENTSOFRIGHTSIS“FIRSTTHENOTICE,FIRSTTHERIGHT”INCHINA,WHICHCONFORMSTOCIVILINTERPRETATIONWITHTHEABOVEDISCUSSION,IWOULDLIKETOHELPIMPROVEOURSTATESLEGISLATIONONDEBTASSIGNMENTINTHEFUTUREKEYWORDSASSIGNMENTOFCREDITORSRIGHTS,NOTICEOFASSIGNMENTOFTHECREDITORSRIGHTS,INTERESTS,BALANCINGOFINTERESTS目录导言1第一章债权让与之利益平衡基本问题概述3第一节债权让与的逻辑结构与利益平衡3一、债权让与的逻辑结构3二、债权让与的利益平衡之必要性4第二节利益平衡之方法论6一、利益基本问题探讨6二、利益平衡的目标8三、利益平衡之方法论9第二章让与通知之相关利益冲突及平衡保护11第一节让与通知主体的选择11一、相关立法例11二、评析及平衡保护11第二节让与通知对债务人的效力14一、知悉主义14二、通知主义15第三节让与通知前的利益冲突及平衡保护17一、债务人向让与人履行17二、债务人向受让人履行19第四节让与通知后的利益冲突及平衡保护20一、通知的撤销20二、债权让与不存在或无效之利益平衡21三、债权让与有效之利益平衡23第三章二重让与之利益冲突及平衡保护31第一节二重让与优先权规则及评析31一、让与时间优先规则及评析31二、让与通知优先规则及评析33三、登记优先规则及评析36第二节优先权规则的选择及平衡保护37一、优先权规则的选择37二、让与通知优先规则下的平衡保护39结语40参考文献41后记46论债权让与中的利益平衡导言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现代社会经济迅速的发展,不仅促使了以实物为对象的交易形式的多样化,对债权成为交易客体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增加债权财产性质的最重要之点,是完善其转让可能性。1著名经济学家麦克劳德(MACLEOD)在经济法原理中提出假如我们问影响人类财富发现最深刻的人是谁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们会毫无顾忌地回答就是那个首先发现债权是可以销售的商品的人。2从对有效事实和由此导致的法律关系的明确和详尽的分析中获得的收益,没有一个法律领域能与让与法相比。3债权让与不仅能够满足人们融通资金、收回债权等多种目的,也在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财富的积累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为债权让与的实践提供安全有效的法律保障,就显示出十分的必要性。债权让与制度设立之初衷,在于促进债权的自由流转,赋予债权人处分其债权的权利。但债权人行使这一权利时,往往会触动债权让与关系中的他方利益。在债权让与的法律关系中,债权人、受让人与债务人之间呈现出复杂的利益关系,其中,受让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最为明显的利益冲突之一。债务人代表了交易的静态安全,而受让人则代表了交易的动态安全。传统民法更侧重于对交易静态安全和债务人利益的保护,而现代民法则更侧重于对交易动态安全和受让人利益的保护。如何通过法律制度的安排,来平衡债权让与关系中的各方利益,尤其是受让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利益,是关乎债权让与制度能否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的重要课题。察观各成熟之立法例,大都作了诸如让与通知的效力、债务人抗辩权、表见让与等相关规定以平衡各方利益。但这些为了平衡各方利益而设立的制度本1日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王书江、张雷译,谢怀栻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2参见仲杨债权让与效力问题研究,北京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3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一卷版)下册,王卫国、徐国栋、李浩、苏敏、夏登峻译,王卫国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身,在理论和实务中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争议,这为进一步探讨债权让与中的利益平衡相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可能。而我国关于债权让与制度更是还存在诸多不尽完善之处,不利于债权让与制度的发展,亦不利于债权让与各方的利益保护。本文力求通过对相关立法例的比较,用利益平衡的方法分析债权让与中的相关问题,以期对我国债权让与制度之完善有所帮助,从而能够更好地平衡债权让与中的各方利益。二、研究的范围及需要说明的问题债权依据不同的方式,可作不同的划分,如根据表示债权人方法及让与方式的不同,可将债权分为指名债权、指示债权和无记名债权。同时,根据不同的立法模式,债权让与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债权让与即为原债权人将债权让与第三人的行为;而广义的债权让与还包括因法律规定和法院判决而发生的债权的移转。本文将以狭义上的指名债权的全部让与为研究对象。债权让与反映的是债权转让的动态交易过程,本文中将取债权转让与债权让与等同之意,债权转让即债权让与。本文所称的让与人,亦称为原债权人、债权人、债权让与人、债权转让人、转让人等,受让人亦称为新债权人、次债权人、受让第三人等。三、研究的方法债权让与中的利益平衡涉及法律的价值分析与判断,在研究的方法上,本文主要遵循了比较分析、经济学利益衡量以及法解释学的方法。首先,对国外债权让与制度的相关立法例进行比较分析,力求探索出更能平衡各方利益的法律模式,并进行合理借鉴。其次,债权让与制度的经济动因是为了促进债权流转,维护债权交易的自由与安全。本文采用了利益衡量分析法以解决债权让与中出现的利益冲突问题。另外,利用民法解释学中的诸多解释方法,对债权让与立法上的漏洞进行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思考,进而提出了相关制度完善之建议。第一章债权让与之利益平衡基本问题概述第一节债权让与的逻辑结构与利益平衡债权让与,指以移转债权为标的之契约。4债之移转者,债之关系不失其同一性,而变其主体之谓也。即为主体之变更,仍属于债之变更之一也。主体之变更,谓以新债权人替代旧债权人,或以新债务人替代旧债务人,其变更债权人者,谓为债权之移转。5债权让与是债权人以处分行为移转其债权的一种方式,所产生的法律效果,就是原债权人即让与人退出债的关系,由新债权人代替其地位,并使债权在同一性不变的限度内,对新债权人发生效力。债权让与可分为全部让与和部分让与。由于全部让与更为典型,相比于部分让与之法律关系更加明晰,按照从简到繁的原则,下文将以债权全部让与为研究对象。由于在部分让与中,就让与人所让与的部分债权所形成的让与人、受让人与债务人之法律关系与全部让与类同,而未被让与部分,则仍维持债权人与债务人之原来法律关系。因此,在透析和理解全部让与法律关系的基础上,看似复杂的部分让与之法律关系也将随之而解。一、债权让与的逻辑结构债之关系自静的方面分析,其构成要素有二,即主体与客体是也。6债权让与的客体为“债权”而非“物”,但具有相当于物权移转的法律结构。7债权让与依让与人(原债权人)与受让人(新债权人)之合意而成立,故债权让与为契约,当然为法律行为之一种。8如前述,债权让与,又可称为债权人变更,是指不改变债的内容,债权人将其债权转让给第三人享有。在静态的债权债务关系中,作为债之关系的主体有二,即债权人和债务人;而在动态的债权债务关系中,作为债之关系的主体发生了变更,债权人将其所有的债权让与受让人,4王泽鉴著民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0页。5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3页。6郑玉波著民法债编总论(修订二版),陈荣隆修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9页。7王泽鉴著民法概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1页。8郑玉波著民法债编总论(修订二版),陈荣隆修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3页。原债权人脱离债的关系,受让人替代原债权人即让与人成为新债权人。在债权让与以后,原债权人即让与人仍要履行相关的义务,承担一定的责任。此时,由债权让与而产生的法律关系中包含了三方主体,即让与人、受让人及债务人。债权让与有效成立以后,其产生的效力对三者而言也不尽相同。债权让与有效成立后,就在让与人、受让人及债务人之间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债权让与之效力,发生于让与当事人间者,谓之对内效力。发生于当事人与债务人及第三人间者,谓之对外效力。9其中,债权让与在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产生的效力为对内效力,也即内部效力。主要表现在,受让人取代让与人成为新债权人,原债权人即让与人脱离债之关系。债权让与在让与人、受让人与债务人及第三人之间产生的效力为对外效力,也即外部效力。主要表现为,让与人不得再向债务人请求给付,债务人也不得向让与人履行债务。受让人成为新债权人,但其所取得的权利不得大于让与人,同时,债务人得以对抗原债权人即让与人的抗辩权,也能对抗新债权人即受让人。债权让与行为,形成了让与人、受让人与债务人的三方逻辑结构。以此形成了三对法律关系主体,即让与人与受让人、让与人与债务人以及受让人与债务人。即使处于同一债权让与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中,三方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也是完全不同的。理顺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进而安排相关的权利义务,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二、债权让与的利益平衡之必要性由于债权自身的期限性和请求权性质,而使财产化了的债权表现为一种预期利益。面对存在变数的预期利益,为了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在债权能予实现之前,只有允许其转让,才能使债权人将这种预期利益转化为现实利益,从而推动债权的资本化。”10债权让与制度的设计,首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赋予债权人自由处分债权的权利,最大限度地保障债权人利益。然而,随着债权让与范围的增大,“为债权让与之自由及安全,债务人之利益尚不免多少有所牺牲。”11债9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9页。10徐涤宇债权让与制度中的利益衡量与逻辑贯彻以双重让与为主要分析对象,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3期。11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0页。务人原本处在一个静态的交易关系中,其只负有向特定的债权人履行债务的义务,但由于债权让与的发生,使债务人承担了向原债权人以外的其他人清偿债务的义务。在新的债之关系中,债务人面对与之并无交易关系的受让人,其利益的实现难免不受到阻碍。各立法例大都规定,不以债务人的同意作为债权让与成立之要件,这会对债务人的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同时,债权让与也会对债务人带来业务上的负担,而使履行费用存在增加的可能。在赋予债权人让与债权自由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护债务人的利益,已是债权让与制度完善之关键所在。而另一方面,在债权让与的三方关系中,受让人则处在了动态交易关系中,“债权让与之安全性,因受让人得完全取得债权而受保障。”12为了更好地保护动态交易的安全性,就必须对受让人的权利与利益加以保障。对受让人权利和利益进行保障时,涉及了受让人与债权人之间利益的平衡与兼顾,同时也包含着对受让人与债务人之间利益冲突的协调。在这些利益冲突中,较为激烈的冲突之一就是债务人与受让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债权本为当事人之间的请求权,若债权让与时,而不使债务人基于原来的债之关系主张本可以对抗原债权人的事由,则会损害债务人的利益,不利于保护交易的静态安全。反之,如果赋予债务人得主张一切可以对抗原债权人的事由,则会损害受让人的利益,不利于保护交易的动态安全。对债权让与关系中各方之利益冲突,需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选择适当的法律制度来平衡各方的利益。因为,法是为解决社会现象中发生的纷争而作出的基准。成为其对象的纷争无论何种意义上都是利益的对立和冲突。13在保障债权人拥有自由债权让与权利的同时,又能对债务人利益加以保护;同时,法律亦应当对受让人的利益有所兼顾。在保护交易的动态安全时,又能对交易的静态安全有所保护。法律制度对其所要保护的利益进行确认,然后,要设定一个界限,在这个界限里尽力保护上述选定的利益,但是,“这些界限的确定要考虑到其他被认可的利益”14。妥当的利益衡量是法律规范之价值理性的保障,因此,法律应对各方的利益兼顾,而不能顾此失彼。如何通过法律制度的选择12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9页。13梁慧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14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三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与安排以及如何寻求既有法律制度下的利益平衡点,进而平衡债权让与中各方的利益,尤其是债务人与受让人之间的利益,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也是本文努力追求和探讨的方向之所在。第二节利益平衡之方法论一、利益基本问题探讨(一)利益的本质通俗的讲法,利益就是好处,或者说是某种需要或愿望的满足。15也有学者认为,“所谓利益,就是一定的客观需要对象在满足主体需要时,在需要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时所形成的一定性质的社会关系的形式。”16从当今角度看,利益可以看作是人们不管是单独地还是群体或社团中或其关联中寻求满足的需求、欲望或期望。17而马克思主义学者则认为,利益是由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8利益和人的需要是密切联系的,需要是利益的基础和始因,而人的需要是人类生命活动的表现和必然要求。正是人们的需要,使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9可见,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驱动力。其实,从本质上讲,利益是社会主体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的具体转化形式,它表现了社会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主动关系,构成了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20人们的需要形成人们的利益,而利益不仅仅指这种需要与要求,还包括满足需要的措施和手段。因为人们的需要是客观规律作用于主体而产生的,所以需要是客观的。而满足需要的措施和手段也是受客观规律和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因而也是客观的。进而可知,主体的利益也是客观的,即是主体同其外部现实中能满足其需要的对象和现象的客观关系的表现。因此,利益也意味着社会主体对一定的客观需要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具有一定意志、追求一定目15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16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17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三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18参见谭培文著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页。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20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65页。的的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主动关系。(二)利益与法律利益,也就是人类社会中的个人提出的请求、需求或需要如果文明要得以维持和发展、社会要避免无序和解体,法律就要为利益提供支持。21马克思主张“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的个人恣意横行。”22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而社会关系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而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需要是利益的基因,则社会关系本质上是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作为社会关系主体的人,实际上是一定社会利益的承担者和主张者。社会关系只是利益的存在形式,利益(负担)构成社会关系的内容要素。23社会关系通过利益形成并以一定的形式外化,二者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法作为调整规范,主要通过权利义务的机制确认、界定和分配一定的利益,因此,“法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即在一定范围内为维护所有人的利益而对个人行为规定限度的规范。”24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的利益就为利益冲突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而为了解决利益冲突,“只能意味着把这种与共同需要相矛盾的利益提升为法律”25。法律秩序或法律,作为解决争议的权威指引或基础,并未创造这些利益。即使没有法律秩序和对行为及决定的权威指引,利益也依然存在。26法律只是承认或拒绝承认某些特定利益是否需要或者是否予以法律保护。法律通过确认利益主体的地位并根据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来界定利益的范围,进而确认利益的对象,最终实现对利益主体相关利益的保护。27法虽然不能创造利益,但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法可以促进或阻碍一定利益的实现和发展。如法律可以为新的社会利益关系的产生提供和创造条件,促使人们自觉追求利益的形成和发展。反之,法也可以通过禁止性规定,使一定的利益成为非法的,阻碍利益的形成和发展。三利益与权利21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三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92页。23参见叶必丰著行政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24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92页。26参见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三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27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三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页。权利(权限),则是一种,由法律取得可以独自贯彻法律所保护利益(法益)的意志力。28法律上的权利与利益是密切联系的,权利就是法律所承认和保护的利益,当然,不是所有的利益都是权利,只有法律所承认和保护的利益才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法调整利益关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形式的具体实现又是以权利义务为基本机制的。“法定权利义务无非是对复杂的实际利益关系的简化和浓缩”29,权利义务是法律对利益的确认,也是法律对利益进行调整的有效机制。权利的利导性和激励机制能影响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意志及其行为,使之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追求自身利益出发,自主调节行为及相互关系,促使法律中体现的利益顺利实现。权利机制可以使社会利益转化为个体权利、个体利益。利益被法律确认后成为权利,那么利益主体也即变为权利主体。当社会利益通过法律确认后变成权利后,其主体也发生了变化,转化为具体的个人、法人或社会群体。因此,当个体作出一定行为实现一定利益时,就使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得到了协调、统一。权利机制使法律成为有效的利益调整机制。二、利益平衡的目标(一)利益平衡的含义“法律的生命在于斗争,即国民的、国家权利的、阶级的、个人的斗争。”30而斗争的源泉就是利益的冲突,利益的冲突是广泛的、永存的。当一种利益与另一种利益相互冲突又不能使两者同时得到完全满足的时候,应当合理安排它们的次序与确定它们的重要性。当利益被认可和确定界限后,还必须权衡用以保护它们的法律手段。必须对有效法律行为的限制,因为它们可能妨碍对利益的完全认可及全面保护,而这些利益我们是应该保护的,为此,我们必须制定利益评价原则。31任何法律都可能因为特定的必要理由而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必要的限制。但是这种限制必须有合理的界限和标准,它通常是指利益限制的程度要合理。利益平衡,就是要把利益冲突减小到必要的限度内,即通过一定的价28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29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页。30德耶林为权利而斗争,梁慧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31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三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值判断与利益衡量,使利益格局里的各种利益达到对立统一的状态,使各利益处于一种共存的均势,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多元利益体系是一个相对统一的、相对稳定的利益体系,它是保持社会稳定的稳定剂。相对稳定的利益体系致使在利益的分配上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益格局。32法律上的利益平衡,要统筹兼顾,不可有失偏颇,也就是通过制度安排达到的最佳方案的选择。(二)利益平衡的目标利益平衡是相关各方利益在共存和相容的基础上达到的一种合理的优化状态,是一种稳定的均势。这种均势能满足最重要的、需要优先考虑的利益,然后使其它的利益牺牲最少,即能够使相关利益主体的需要都尽可能地得到满足而又代价最小。至少在私法领域,法律的目的只在于以赋予特定利益优先地位,而他种利益相对必须作一定退让的方式,来规整个人或社会团体之间可能发生,并且已经被类型化的利益冲突。“赋予优先地位”本身即是一种评价的表现。33评价包括对不同的利益、需求的评价,以及赋予何者优先地位。利益平衡的目的反映的是法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问题,而利益平衡最重要的价值追求,就是正义。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永恒不变的意志。34这里的“应得的东西”就是指的利益。在分配和平衡上各得其所,就是在正义价值的评判下,依价值、能力、需求性与债务的标准来分配权利和义务,“对待每一个存在,亦即均给予机会,去达成对其而言何者为正面可能性”35。正义的价值目标,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利益的协调,也包括个人与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限制。个人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与此类同。分配和行使个人利益与权利,都不可以超过必要的外部界限即社会的共同利益,这亦是正义的要求。法律应明晰各种利益的交叉、相融或兼容之关系,进而做到统筹兼顾,公平合理分配。同时,“尽可能保护所有利益而尽可能少地损害利益全体,或者说32参见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33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页。34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页。35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34页。尽可能少地损害整个利益体系的完整”36,维护利益间的平衡、和谐或对之调适,促进利益整体的认可与保护。三、利益平衡之方法论利益平衡最早是作为法律解释与法律适用的方法被提出来的,要求在对法律适用的解释时应当更加自由,更加灵活,关键是要考虑现实的利益需求。法官在运用利益平衡的方法进行判决时,不是直接通过法律规定来得出结论,而是首先通过利益平衡得出结论,然后再从法律条文中寻找根据,以便使结论正当化或合理化。37而法从作用上讲,是根据一定价值准则分配利益,确认和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38作为利益关系调整规范的法,其价值功能也即本质,就是更加科学地去平衡所欲调整的各种利益关系,使人们的实践活动在利益关系的协调中有序进行。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是同一的。因此,利益平衡是一种司法或法律适用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立法方法。作为立法方法的利益平衡,其功能表现为“对各种利益的重要性做出估价或衡量,以及为协调利益冲突提供标准。”39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确认、界定、分配各种利益。作为立法方法论的利益平衡,应当通过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工具体系确认利益主体,确定主体的地位和利益范围;通过确定法律调整的基本理念、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制度设计,来指导实际生活中的利益分配和协调利益关系,解决利益纠纷的基本方向。其次,协调利益关系。法律在调整利益关系的过程中,利益平衡以一定的社会正义观为依据进行价值判断,赋予社会主体正当合法的利益权利,对侵害其他社会主体合法利益的行为进行惩罚,以防止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通过利益争端和纠纷解决机制和程序的构造,以解决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协调和整合社会利益关系。另外,保障、促进利益的实现。通过法律利益保障机制的设立来实现主体利益的要求,排除利益实现的障碍。当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后,36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三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页。37参见梁慧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5年版,第314316页。38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39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页。可以运用法律强制手段进行惩罚,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弥补利益主体受到的损失,从而实现利益。40作为方法论的利益平衡,是贯穿于整个立法活动的。而从本质上来讲,法律制定或立法的过程,是一个利益衡量和平衡的过程。对立法将要关注的利益及相关利益进行平衡。决定受保护利益的优先顺序,平等利益则平等保护,或是找到利益平衡的相对合理的结合点。根据利益平衡目标,限定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关的责任,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选定的利益进行相应的保护。这就要求法律要依据一定的利益衡量标准与原则,对利益加以分配、调节和维护,权衡其轻重缓急,以确定何者优先,何者偏重,同时又要做到统筹兼顾。第二章让与通知之相关利益冲突及平衡保护第一节让与通知主体的选择一、相关立法例关于债权让与通知主体,大致有三种立法例其一,仅由让与人为通知,如日本民法典第467条“(一)指名债权的让与,非经让与人通知债务人或经债务人承诺,不得以之对抗债务人及其他第三人。”41其二,仅由受让人为通知,如法国民法典第1690条“受让人,仅依其向债务人进行有关转让的通知,始对第三人发生占有权利的效力;但是,受让人亦可依债务人在公证文书中接受转让而占有其受让的权利。”42其三,可由让与人或受让人为通知,如瑞士债法典第167条“在转让人或者受让人通知其转让前,已向前任债权人付款或者连续转让时对一受让人付款可以对抗其他人的更优权利的,债务有效解除。”43关于债权让与通知的主体,我国合同法第80条第1款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40参见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三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9页;公丕祥主编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页。41王书江译日本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42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385页。43吴兆祥、石佳友、孙淑妍译瑞士债法典,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二、评析及平衡保护从上述我国合同法相关条文看,我国立法只规定了让与人在让与其债权时应当通知债务人,否则债权让与不对债务人发生效力,而没有对受让人是否有权为通知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于受让人是否有权为让与通知,有学者认为,“债权让与通知的主体仅限于原债权人,而不能包括受让人。”44这是因为,债权让与协议是一种合同,基于合同自身的相对性原理,合同的内容有一定的封闭性,非合同当事人则很难了解或判断合同是否真实有效。由让与人为通知可以保证让与通知的可信度,而一旦允许受让人为通知,则债务人无法辨别通知内容的真实性,这显然是对债务人不利的,也不利于债权流转的安全。45上述反对赋予受让人为通知权利的理由有一定的道理,但却忽略了对受让人利益的保护。首先,在实践中,债权人让与债权后,可能会无心再关注此事,对让与通知持积极态度的也许只有受让人。如果遇让与人怠于通知或不方便通知之情况,而受让人又无权为让与通知,则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的让与行为只徒有虚名而无让与之实。此时,受让人无法向债务人主张权利,其受让债权的目的也自然会落空。其次,如果只赋予让与人为让与通知的权利,而让与人又怠于通知时,这也为其重复让与提供了可能。一旦让与人为重复让与,受让人对此尽管可以追究让与人的违约责任,但却要承担让与人无力偿付的风险。让与通知的目的仅仅是让债务人知晓债权让与之事实,而让与人与受让人为让与通知都可达到此目的。从现实的经济利益关系来看,通知对于受让人能否实现对债务人的债权至关重要,因为通知后,受让人才能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而让与人在债权让与后可能存在怠于通知的情况,如此则不利于受让人债权的实现。由于“债权是一种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权利”46,若受让人不享有向债务人请44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债法总则编合同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45参见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债法总则编合同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127页。46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晔、邵建东、程建英、徐国建、谢怀栻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页。求履行债务的权利,则明显有悖于债权的性质。从顺应经济的现实、尊重当事人意志和保障受让人利益的目的出发,法律应当赋予受让人通知主体的地位。当然,也不能为了保护受让人的利益而对债务人利益的保护有所偏废。为了更好地平衡受让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利益,在承认受让人为通知主体的立法例中大都对受让人为让与通知限定了一定的附带条件。在对新债权人负担的给付义务方面,法律欲保障债务人获得特别可靠的知悉。此种可靠性显然不是通过(据称的)新债权人的通知就能够奠定的(“任何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为保障这种可靠性,需要原债权人的书面表示(以使债务人嗣后获得一份凭证)。47因此,德国民法典第410条第1款规定“仅在原债权人向债务人交付有关让与的证书后,债务人始对新债权人负有给付义务。新债权人未出示上述证书而发出通知或者催告,而债务人以此为理由拒绝时,其通知或催告无效。”48同时,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公约第17条第1款也作出了类似的相关规定“债务人收到受让人发出转让通知的,债务人有权要求受让人在一段合理时间内提供关于初始转让人向初始受让人的转让和任何中间转让确已作出的充分证据;除非受让人这样做,债务人可如同未曾收到受让人的通知一样,通过根据本条付款而解除义务。转让的充分证据包括但不限于由转让人签发并指明转让确已发生的任何书面文件。”49以此,在赋予受让人为让与通知权利的同时,受让人亦须在为通知时提供债权让与的相关证据,这样就增加了对债务人利益的保护。赋予受让人有条件为让与通知的权利,是一个平衡了受让人与债务人双方利益的相对更合理的结果。而如何对我国合同法第80条第1款的规定进行理解和解释,很多学者已有先论。有学者认为,该条规定过于狭隘,应该做广泛的理解。即认为该条“存在着法律漏洞,可以通过目的性扩张予以填补,即,允许受让人也作为让与通知的主体,从而便于灵活地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但从保护债务人履行安全的角度考虑,受让人为让与通知时,必须提出取得债权的证据。例如,债权让与合同、让与公证书等,否则债务人可以拒绝履行。”50对此,也有学者47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63页。48郑冲、贾红梅译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49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公约,HTTP/BAIKEBAIDUCOM/VIEW/642861HTM,(访问日期2009年3月4日)。50崔建远、韩海光论债权让与和对抗要件,载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6期。认为,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合同关系仅存在于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为保障交易安全,该转让通知原则上应该由实施转让行为的原债权人做出,立法上采取的也正是“谁转让、谁通知”的原则;但目前实践不乏一方转让债权给他方后即行注销或人去楼空的情形,这时要求原债权人发出通知已不可能,此时受让人向债务人出示权利让与凭证或债权转让证书,并举证证明原债权人通知已经不可能,应视为已经通知。债务人有异议的,可请求人民法院审查确定。51上述为两个比较典型的观点,对债权让与通知主体的问题,都进行了理性的分析,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在努力寻求一种合理的方式,以在让与人、受让人、债务人等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达到最大限度的平衡。当然,为了避免因受让人的虚假通知等因素而使债务人利益受损的情况出现,应对让与人为让与通知的具体状况予以适当限制。对此,可借鉴相关专家的立法建议“受让人持有债权让与文件以及债权的有效证明文件向债务人主张债权的,与让与通知有同一效力。”52以此,让与通知原则上应该由让与人实施,以增强债权让与的可信度,保障交易安全。但是,在让与人怠于通知或不方便通知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保护受让人的利益,应允许受让人有条件地向债务人为让与通知。第二节让与通知对债务人的效力让与通知是专门为保护债务人的利益而设计的。因为在债权让与中,“积极参与债权让与的只有二个人,即出让人(原债权人、让与人)和取得人(新债权人、受让人)。就被让与债权的债务人获得一个新债权人而论,其只是消极地被涉及。”53盖债权让与仅因让与人与受让人之契约,即可生效。54若以债权既经让与,无须任何公示方法,即对债务人产生效力,对债务人实为不利,也不利于债权的安全流转。为了保障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的债务人的利益,立法皆采取了保护债务人的方法。对债务人的保护方法,大致有两种类别,即知悉主义和通知主义。51参见吕伯涛主编适用合同法重大疑难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页。52梁慧星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债权总则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53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45页。54郑玉波著民法债编总论(修订二版),陈隆荣修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1页。一、知悉主义所谓知悉主义,即债务人已知悉债权让与之事宜的,则债权让与对债务人发生效力。让与无特别之要件,亦生效力,惟不得以之对抗善意之债务人。55采纳知悉主义的法例以德国法为代表。德国民法典第407条规定“(1)对于债务人在债权让与后向原债权人所履行的给付,以及债权让与后,债务人与原债权人之间关于债权所采取的一切法律行为,新债权人均应予以承受,但债务人在履行给付或者实施法律行为时明知债权让与事实的除外。(2)债权让与后,在债务人与原债权人之间悬而未决的诉讼中做出确定判决的,新债权人必须承受判决的效力,但债务人在发生诉讼拘束的当时明知让与事实的除外。”56当债务人不知债权让与事实时,则不对债务人发生效力,此时,债务人向让与人的履行发生清偿效力;当债务人已知晓债权让与事实时,即对债务人发生效力,若债务人仍向让与人履行的则不发生清偿的效力。也就是说,债务人知悉债权让与之事实是对债务人发生效力的要件。至于债务人知悉债权让与事实的方式或途径,则在所不论。在实践中,让与通知显然是债务人知悉债权让与事实的主要途径,但却又不限于此。德国民法未对让与通知作相关的规定,但让与通知却常常担负着传递债权让与信息的功效,“于已有让与通知者,常得对抗债务人。”57又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264条“债务人接受转让或者转让通知已经发出的,转让对债务人有效。受让人证明债务人知道转让的,则在接到转让通知之前向出让人履行给付的债务人并不因此使债务消灭。”58可以看出,知悉主义对债务人作了善意与恶意之分59,让与通知前,债权让与不得对抗善意债务人,但恶意债务人则受债权让与的效力约束。也就是说,在让与通知前,债务人不知债权让与事实的,则债权让与不对债务人发生效力,债务人向债权人的履行发生清偿效力,债权人亦可有效解除债务人的债务;反之,若在让与通知前,债务人已经知晓债权人让与事实的,其向债权人的履行不发生清偿效力,债权人免除其债务的行为也无效。55日我妻荣中国民法债编总论,洪锡恒译,曲阳勘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0页。56郑冲、贾红梅译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57日我妻荣中国民法债编总论,洪锡恒译,曲阳勘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0页。58费安玲、丁玫、张宓译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9页。59此处善意与恶意之分,应理解为当债务人知晓债权让与事实而仍向债权人为履行时,为恶意;反之,不知而为,则为善意。知悉主义,一方面保护了债务人的利益,债务人未知晓债权让与事实之前,债权让与不对债务人生效力;另一方面,又要求债务人在主观上须为善意,否则其权利将得不到完全保护。债务人已知晓债权让与事实的,其继续向债权人履行的不发生清偿效力。当债务人知晓债权让与之事实后,如果其不能断定债权让与是否真实有效,这时债务人就会陷入究竟向债权人还是向受让人履行的困惑之中,以此而踌躇于履行。由此看来,知悉主义恐有妨碍债权流转之嫌。二、通知主义而所谓通知主义,是指非经通知债务人,债权让与不对债务人发生效力。债务人未受通知,则得以否认债权让与的对己效力。通知主义,“以对于债务人之通知或债务人之承认,为债权让与对抗第三人之要件。”60即在通知主义中,不区分债务人的善意与恶意,一概将让与通知作为债权让与对债务人的生效要件。此种对债务人的保护方法多为法国法系国家采纳。由于法国法不区分债权让与行为和原因行为,同时,财产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物、物权、无形财产和债权等一切具有财富价值的权利,没有物权和债权之划分。61所以,法国民法典将债权的转让规定在买卖一章,把债权让与认定为买卖合同的一种,即债权的买卖。债权让与合同一旦生效,即发生债权移转的效力,但未经通知,不得对抗债务人。法国民法典第1690条规定“受让人,仅依其向债务人进行有关转让的通知始对第三人发生占有权利的效力。”62日本民法亦有类似之规定,日本民法典第467条第1款“指明债权的让与,非经让与人通知债务人或经债务人承诺,不得以之对抗债务人及其他第三人。”63可见,法国民法和日本民法均以通知为对抗债务人的要件,未经通知,则对债务人不生效力。另外,在采纳通知主义的国家,不同法典中出现了表示让与通知的替代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架子工协议合同
- 柠檬采购协议书
- 柴油仓储协议书
- 2025年番禺中医院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专业广告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法规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低空旅游项目投资环境与风险预警研究报告
- 柴火供货协议书
- 标签审核协议书
- 树木转租协议书
- 华为集团干部管理
- 产品实现策划的方法及要求课件
- 农机金融贷可行性报告
- GB/T 32440.1-2023鞋类化学试验方法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第1部分:溶剂萃取法
- 中国古典诗歌在国外的译介与影响
- 成人玩具筹资计划书
- 安全生产培训记录及效果评估表
- 非常好:中考经典二次函数应用题(含答案)
- 畜禽健康养殖技术
- 2016年高考英语(江苏卷)(含答案)
- 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自主招生选拔测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