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社会记忆的留存资料_第1页
大数据时代社会记忆的留存资料_第2页
大数据时代社会记忆的留存资料_第3页
大数据时代社会记忆的留存资料_第4页
大数据时代社会记忆的留存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数据时代社会记忆的留存大数据时代社会记忆的留存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国家档案局技术部蔡学美201年月大数据是当前热点话题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核心内容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加快整合各类政府信息平台;顺应潮流引导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完善产业标准体系,依法依规打击数据滥用,侵犯隐私行为。月日,国务院第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这是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更加有效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重要政策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专门考察了大数据交易中心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大数据、云计算是大势所趋,不管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还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要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目录4123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社会记忆留存操作要求社会记忆留存制度设计档案部门的时代责任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包括两方面含义数据的大量产生和大数据的处理技术“大数据”(BIGDATA),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通常认为它是天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集合。大数据的基本特征是四个“V”,即VOLUME(数量大,以PB级别的数据量计)、VELOCITY(实时性,以更快速度处理数据)、VARIETY(多样化,以多种类型多种方式生成和保存,非结构化数据为主)、VALUE(价值性,价值密度低)。近几年,人类资料以几何级增长。全球数据量已经从TB(1024GB1TB)级别跃升到PB(1024TB1PB)、EB(1024PB1EB)乃至ZB1024EB1ZB级别。国际资料公司(IDC)的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全球产生的数据量为049ZB,2009年的数据量为08ZB,2010年增长为12ZB,2011年的数量更是高达182ZB,相当于全球每人产生200GB以上的数据。在这个数据泛滥、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开始意识到信息正在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资产,信息拥有和信息分析能力正在成为人类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体量VOLUME多样性VARIETY价值密度VALUE速度VELOCITY非结构化数据的超大规模和增长总数据量的8090比结构化数据增长快10倍到50倍是传统数据仓库的10倍到50倍大数据的异构和多样性很多不同形式(文本、图像、音视频、业务资料)无模式或者模式不明显不连贯的语法或句义数字、数据、文件大量的不相关信息对未来趋势与模式的可预测分析深度复杂分析(数据挖掘、文本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实时分析而非批量式分析数据输入、处理、输出与丢弃立竿见影而非事后见效大数据的4V特性机遇与挑战大数据由于可以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而受到重视,但反过来讲,如果不能有效地从这些天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实际上把这些数据称为“垃圾”也不为过。这充分说明了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机遇就是你有可能从大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甚至是“金矿”;挑战就是你很难从大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它有可能变成“垃圾”。联合国在2012年发布了大数据政务白皮书,指出大数据对于联合国和各国政府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人们如今可以使用极为丰富的数据资源,来对社会经济进行前所未有的实时分析,帮助政府更好地响应社会和经济运行。大数据技术1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呈现大数据技术2目录4123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社会记忆留存操作要求社会记忆留存制度设计档案部门的时代责任档案部门与大数据1大数据时代社会记忆的留存是档案工作者的职责。档案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就是采取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收集、保存国家、社会形成的具有留存价值的、原生性的信息记录,并发挥其重要作用。大数据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外部呈现形式,档案部门的职责就是要从内部控制来解决信息时代有价值数据的留存问题,也就是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管理档案部门与大数据2档案价值档案价值凭证价值凭证价值记忆价值记忆价值档案部门与大数据3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实现电子信息的凭证价值必须采取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收集、保存国家、社会形成的具有留存价值的、原生性的信息记录。同样,对于知识价值,大数据时代为档案部门建立“资源总库”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资源总库”只是档案信息资源在物理上的积聚,还谈不上“价值”的体现,要体现出“知识价值”,档案部门必须利用大数据相关技术把“资源总库”最终变成为“知识宝库”,面向社会各界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档案信息服务。凭证价值相对于知识价值、记忆价值更为基础和关键,各级档案部门应该迎难而上,解决大数据时代社会记忆的留存问题。信息时代社会记忆的复杂性(来源广、样式多、技术难)档案形成领域文件数据类型常见数据格式呈现形态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各类网页电子邮件微博微信客户端各类电子设备(卫星)文本RTF、XML、TXT、DOCX、WPS流式、可编辑PDF/A、CEBX、OFD版式、可固化图形DWF、DWG、DXF、AI、SVG向量图像TIFF、JPEG、JP2、GIF、BMP、PNG位图音频WAV、MP3、MID、WMA可编辑、可追溯视频MPEG2、MPEG4、AVI、RM、WMV、FLV可编辑、可追溯数据库DBF、MDB、DAT、DB动态、不易固化动画SWF、FLA、FLC、MAX2D/3D文件专业系统数据文件MIF、XDAT、BIN、DCM多样、对源系统依赖档案部门留存社会记忆选择原则电子档案的特性原生性价值性职能性原始形成兼具凭证价值和知识价值,能够反映历史真实面貌是社会各界在履行职务活动中形成的记录目录4123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社会记忆留存操作要求社会记忆留存制度设计档案部门的时代责任法律层面我国相关法律对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认可一、法律基础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没有专门的证据法,一份材料是否能作为证据使用,首要条件是可以证明案件的事实,其次是符合相关法律条款规定的要求,最终被司法机构采信了,才成为证据。目前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条文中,没有直接涉及电子档案这个词,相关或相近的词有档案、电子数据、数据电文、电子信息资料、视听资料等。目前与电子档案或电子数据相关的法律条文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对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认可;二是电子数据作为证据在形成和保存方面的要求;三是电子数据作为证据在收集、保全和审查等方面的程序要求。1、法律明确认定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中,第五章证据第四十八条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证据包括(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陈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六)鉴定意见;(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第五十二条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中,第六十五条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经法庭查证属实,且收集程序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年修订)也有把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一种的条款,内容和上述条款大致相当。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七条人民法院就数个证据对同一事实的证明力,可以依据下列原则认定(一)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二)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三)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2、法律条文对电子数据形成和保存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4年发布)第五条符合下列条件的数据电文,视为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原件形式要求(一)能够有效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二)能够可靠地保证自最终形成时起,内容保持完整、未被更改。但是,在数据电文增加背书以及数据交换、储存和显示过程中发生的形式变化不影响数据电文的完整性。第六条符合下列条件的数据电文,视为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文件保存要求(一)能够有效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二)数据电文的格式与其生成、发送或者接收时的格式相同,或者格式不相同但是能够准确表现原来生成、发送或者接收的内容;(三)能够识别数据电文的发件人、收件人以及发送、接收的时间。第八条审查数据电文作为证据的真实性,应当考虑以下因素(一)生成、储存或者传递数据电文方法的可靠性;(二)保持内容完整性方法的可靠性;(三)用以鉴别发件人方法的可靠性;(四)其他相关因素。3、法律条文有关电子数据作为证据在收集、保全和审查等方面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2012年发布)中,第九十三条对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电子数据,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一)是否随原始存储介质移送;在原始存储介质无法封存、不便移动或者依法应当有有关部门保管、处理、返还时,提取、复制电子数据是否由两人以上进行,是否足以保证电子数据的完整性,有无提取、复制过程及原始存储介质存放地点的文字说明和签名;(二)收集程序、方式是否符合法律及有关技术规范;经勘验、检查、搜查等侦查活动收集的电子数据,是否附有笔录、清单,并经侦查人员、电子数据持有人、见证人签名;没有持有人签名的,是否注明原因;远程调取境外或者异地的电子数据的,是否注明相关情况;对电子数据的规格、类别、文件格式等注明是否清楚;(三)电子数据内容是否真实,有无删除、修改、增加等情形;(四)电子数据与案件事实有无关联;(五)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电子数据是否全面收集。(六)对电子数据有疑问的,应当进行鉴定或者检验。”第九十四条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一)经审查无法确定真伪的;(二)制作、取得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有疑问,不能提供必要证明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关于电子数据证据的收集、保全问题走私犯罪侦查机关对于能够证明走私犯罪案件真实情况的电子邮件、电子合同、电子帐册、单位内部的电子信息资料等电子数据应当作为刑事证据予以收集、保全。侦查人员应当对提取、复制电子数据的过程制作有关文字说明,记明案由、对象、内容,提取、复制的时间、地点、电子数据的规格、类别、文件格式等,并由提取、复制电子数据的制作人、电子数据的持有人和能够证明提取、复制过程的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附所提取、复制的电子数据一并随案移送。电子数据的持有人不在案或者拒绝签字的,侦查人员应当记明情况;有条件的可将提取、复制有关电子数据的过程拍照或者录像。”电子文件生命周期DOCUMENTS(文件、过程信息)ARCHIVES(进馆保存的档案)业务部门(现行阶段)档案室(半现行阶段)档案馆(非现行阶段)RECORDS(记录、档案)电子文件全程管理三个阶段两个环节社会记忆留存制度设计业务部门档归档案室交移档案馆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电子文件移交与接收办法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数字档案馆测评办法目录4123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社会记忆留存操作要求社会记忆留存制度设计档案部门的时代责任电子文件归档工作进展不大的原因双套制概念不清操作性不强一、基本概念1、电子文件2、电子档案3、电子文件归档4、元数据5、目录数据6、过程信息7、背景信息8、生效信息(责任信息)9、原件1、电子文件本办法所称电子文件,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处理公务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办理、传输和存储的文字、图表、图像、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信息记录。(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2、电子档案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处理公务过程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并归档保存的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电子档案是档案的一种(档案是一组有联系原生性信息的集合)价值性、原始性、关联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价值性决定了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和电子档案的保管期限(凭证作用、历史作用、知识作用)原始性决定了电子档案的来源和保存管理方式,原始生成,原样保存,原貌管理关联性决定了电子档案形成、呈现和管理的操作要求(有别于文件管理和数据管理)3、电子文件归档把带有归档标识的电子文件集中,拷贝至耐久性好的载体上,一式3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一套异地保存。(18894)将一组有联系的电子文件及其相关信息经收集、整理、编目、检查等操作组成电子档案的过程。(修改建议)一电子文件应当在办理完毕后实时或定期归档,定期归档应在第二年6月底前完成;二归档电子文件的保管期限划分准确;三电子文件及其元数据应当同时归档;四电子文件归档时,应当进行真实、完整、可用方面的鉴定、检测,并由相关责任人确认;五电子文件应当以国家规定的标准存储格式进行归档,属于国家秘密的电子文件应当使用专用保密存储介质存储,并按保密规定办理归档手续;六具有永久保存价值或者其他重要价值的电子文件,应当转换为纸质文件或者缩微胶卷同时归档。4、元数据描述文件的背景、内容、结构及其整个管理过程的数据(ISO1548912001信息与文献文件管理过程文件元数据)(DA/T462009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存在元数据项较多、不易在系统中实现自动留存、数据留存形式不确定、元数据与电子文件内容数据关联方式不确定、元数据与目录数据的关系混淆等问题将现有的元数据分为目录数据、电子文件元数据、管理过程信息电子文件元数据特指电子文件在形成办理、归档过程中由系统或设备自动留存的,描述电子文件数据技术属性、形成过程的数据,保存时采用固化方式,与电子文件内容数据紧密关联,用于证明和维护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和可用在形成归档阶段产生的元数据包括描述电子文件的电子属性、电子签名信息,机构人员从事业务活动过程信息(机构人员实体和业务实体),这些元数据由形成系统自动留存,并以适当方式进行固化,内容不再改变,与对应电子文件内容数据进行绑定或关联,归档后同时成为电子档案的组成部分。这是对电子文件形成系统(含归档)在电子文件元数据留存方面提出的要求。归类为目录数据的元数据项主要是在档案馆和档案室阶段生成和使用,生成方式可以由形成系统自动留存推送到电子档案系统,档案馆、档案室再根据管理需要添加数据项,这些数据以条目和数据库方式呈现,可以根据需要增、删、改,主要起有序管理电子档案的作用。这是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提出的要求。在档案室、档案馆进行格式转换、数据迁移、档案室向档案馆移交等操作过程中形成的信息记录应该作为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信息或者叫管理档案来留存,从而保证电子档案在档案馆、档案室阶段的管理可信。这应该成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一项必须具备的功能。5、目录数据是用于管理电子档案的数据,在档案室和档案馆阶段通过系统留存、人工著录或添加、数据导入等方式建立,以条目、表单或数据库方式存在,可分为案卷级和文件级6、过程信息包括电子文件形成归档过程信息和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信息形成归档过程信息包括重要的过程稿本,办理重要节点办理信息(行为人、时间、地址、内容)(公文处理单),归档操作信息(归档责任人、时间、地址)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信息是指电子档案在档案室、档案馆进行格式转换、数据迁移、档案室向档案馆移交等档案呈现方式、保存环境等发生重大变化操作过程中形成的信息记录7、背景信息指描述生成电子文件31的职能活动、电子文件的作用、办理过程、结果、上下文关系以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历史环境等信息。(18894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规范)描述电子文件的职能活动和系统结构的信息(如单位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办法,单位业务系统反映履行职能的系统工作流程图、系统需求确认书等文件材料)8、生效信息(责任信息)证明文件发生效力(或者是证明文件所有者、责任)的信息,纸质文件上其签字、盖章、笔迹等,电子文件的控制权限、电子签名、水印、电子印章等归档方式是版式固化9、原件法律用语,原始生成的文件。电子签名法对原件的定义和保存要求“第五条符合下列条件的数据电文,视为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原件形式要求(一)能够有效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二)能够可靠地保证自最终形成时起,内容保持完整、未被更改。但是,在数据电文增加背书以及数据交换、储存和显示过程中发生的形式变化不影响数据电文的完整性。”“第六条符合下列条件的数据电文,视为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文件保存要求(一)能够有效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二)数据电文的格式与其生成、发送或者接收时的格式相同,或者格式不相同但是能够准确表现原来生成、发送或者接收的内容;(三)能够识别数据电文的发件人、收件人以及发送、接收的时间。”“第八条审查数据电文作为证据的真实性,应当考虑以下因素(一)生成、储存或者传递数据电文方法的可靠性;(二)保持内容完整性方法的可靠性;(三)用以鉴别发件人方法的可靠性;(四)其他相关因素。”二、电子档案(电子文件归档)形成要求留存档案的目的留存证据、留存知识、留存历史1、价值性要求按照归档范围将有长久保留价值的文件信息留存下来(从凭证作用、历史作用、知识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判定)2、原始性要求电子文件及其相关信息形成时什么样,电子档案原样保存,归档以后电子文件内容数据及其元数据不再修改,除非进行格式转换。(原件要求)3、关联性要求(完整性要求)从操作要求来看,档案是一组有联系文件及其相关信息的集合。一份电子档案应包括处理一件公务的所有的电子文件及其相关信息,包括目录数据、内容及其元数据、过程信息、生效信息,应采取一定形式使得电子档案所有信息紧密关联,组成“案卷”、技术性要求解压缩、去加密、去关联、格式转换、生效信息版式固化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内容制定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职责、流程)提出功能需求(细化工作)购置或开发系统(技术实现)使用系统进行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操作使用)电子档案形成过程示意文件收集V电子文件形成系统产生电子文件,由系统设定,按照归档范围要求,文件办理完毕后,文件内容和办理过程信息推送到预归档库V收集环节,可根据案卷级、文件级目录数据著录项的要求,系统设定摘取、留存相应的目录数据。文件整理V对电子文件及其相关信息进行排序、编目、编号、组卷,并可以进行补充著录、批量修改等操作;V组卷之后的案卷包括卷内文件目录和一系列属于该案卷的电子文件及其相关信息;V整理环节可形成物理的电子文件案卷,不一定形成案卷目录。文件整理V这里仅仅是逻辑上的示意,物理上并不存在。文件检测V对电子文件进行格式转换、四性检测等归档前的检查工作,符合要求之后生成物理的电子档案案卷,并执行归档操作,并记录归档责任人、检查人(时间、地址等信息);V这时的电子文件案卷真正成为物理形式的“电子档案”。它可以是由一系列多层PDF形式数据(以文书档案为例)组成的电子档案数据包。电子档案表现形式电子文件案卷(电子档案)电子档案表现形式卷内文件目录分类体系电子档案表现形式形式层和内容层元数据层电子档案表现形式文件形式层文件内容层元数据层1、可信管理如何管理电子档案才能符合法律所要求的证据特征。从前面引用的相关法律条款可以看出,作为证据的电子数据保存应当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能有效呈现;二是格式不变,如有变化,内容应当前后一致;三是当电子数据保存地址发生变化时,要记录相关过程信息,特别是时间信息。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电子档案在各级各类档案机构保存时应当采取的管理要求。第一是要制定电子档案管理办法,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档案室/档案馆的电子档案管理办法,要规范和赋予档案室/档案馆在管理电子档案方面的岗位设置和职能职责;第二要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保证系统内电子档案不被更改,或者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证明系统内电子档案没有被更改。从当前技术发展看,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下面几种技术措施,一是数据格式固化,就是在归档时将流式文件转存为版式文件;二是系统内电子档案内容数据属性设置成“只读”状态,或者把可编辑文件设置成非编辑状态;三是数据量小的电子档案备份存储采用一次性写入的光盘作为载体;四是采用数字签名、数字水印、时间戳等技术来辅助证明电子档案内容未被更改;五是采用访问控制技术,如防火墙、入侵检测与安全审计、身份验证、权限控制等,杜绝对系统内电子档案的蓄意破坏和非法利用。第三是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要记录和保存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信息,对于电子档案在发生格式转换、数据迁移、管理主体变更等操作时,应当记录操作过程,并对操作前后电子档案内容的一致性进行检测确认。2、长期保存第一,制定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管理规定(保存政策的内容包括岗位职能、人员职责、流程确定、技术选择、风险评估等方面,根据需要还可涉及馆际合作、知识产权、质量管理和审计监督等内容。电子档案长期保存工作主要包括入库、存储、备份、恢复、组盘、检测、转换、迁移、提取等。)第二,省级以上国家综合档案馆应当对计算机主流软件、数据格式开展登记工作,购置、留存一定的硬件设施,特别是输入、输出设备。应当对各类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格式、适合长期保存的存储载体、适合长期保存的软硬件环境进行登记并跟踪管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启动格式转换或数据迁移操作。第三,应当建设包括基础设施、保存环境、应用系统和保障体系等内容的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系统,具体承担电子档案的接收、管理、保存及其利用工作。应用系统采取管理库、长期保存库、利用库三者独立的设计架构。管理库用于电子档案数据管理、处置;长期保存库用于保存符合长期保存要求的电子档案数据,原则上,不对长期保存库数据进行任何处置;利用库用于针对不同用户对象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第四,应当留存在电子档案移交接收、格式转换、数据迁移等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并建立与电子档案的对应关系。电子文件归档案例、电子公文归档、浙江政务服务网行政审批事项归档、电子公文归档技术方案电子公文归档是将同一主题、同一事件、同一活动等方面的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相关信息进行归类、聚合、关联和固化的过程。归档时应当去除所有的压缩、加密、签名、印章、时间戳等技术措施,相关生效信息可转换为图示信息,减少技术依赖性。电子档案是办公系统完成电子公文归档流程后,带有归档标识的OFD文件。电子档案应当包括留有电子公文生效信息的签发稿、重要公文的起草过程稿、办理过程信息(办文单)、相关背景信息(行政依据、来源信息、办公系统需求说明书和流程图)等内容。OFD格式为电子公文归档后电子档案的数据格式,其他类型数据文件可嵌入或封装到OFD文件中。电子公文归档是为了留存本单位履行职能的活动证据和历史记忆,开展电子公文归档工作应当遵循保留形成原貌、保持有机联系、保证长期可用的原则。开展电子公文归档工作首先应当建立归档制度,确定电子公文归档范围和电子档案构成要求以及相应的岗位职责,然后依据归档制度的要求,明确电子公文归档功能需求,最后在办公系统中实现电子公文归档功能。按照电子文件全程管理、统一管理等原则要求,电子公文从形成、办理到归档、保管、利用等管理过程是连续的、不间断的,对电子公文及其档案在发生责权交接、数据格式转变等重大变化时应当形成并留存其变化记录。文件档案生命周期图电子公文归档示意图归档模式归档模式归档格式要求文件构成文件形态归档前格式归档后格式办文单纸质(扫描)TIF、PDF多层OFD电子(网页)HTML、JPG正文(含草稿、修改稿、签发稿等多个版本)纸质(扫描)TIF、PDF多层OFD电子(文本)DOCX、WPS、UOF、EIO、CEBX、SEP、PDF等附件(封装成一个ZIP包提交归档)电子文本类DOCX、WPS、PDF、HTML、TXT、XML图像类JPG、TIF图形类DWG、SVG音频类WAV、MP3视频类AVI、WMV、MP4不转换,保留原始格式电子档案形式展示(模仿电子书)浙江省政务服务网行政执法电子文件归档浙江政务服务网是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效能监察、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省市县统一架构、三级联动的网上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推出行政审批、便民服务、阳光政务三大主题服务板块,分为个人办事、法人办事两个入口。归档文件依据浙江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文件(浙府法发201517号)关于印发浙江省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办法(试行)等相关工作制度的通知附件浙江省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办法(试行)附件浙江省行政执法文书材料立卷规范(试行)附件浙江省行政许可办件质量评查标准审批平台上不同接入模式接入模式分四种统建模式,即申报、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