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利用情况调研报告_第1页
旅游资源利用情况调研报告_第2页
旅游资源利用情况调研报告_第3页
旅游资源利用情况调研报告_第4页
旅游资源利用情况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旅游资源利用情况调研报告简介原名深泥湖、黄湓湖、新深湖,属通江湖泊,水产、水禽和水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素有“日产鱼货价值升金”之说,故名为。沿湖东至境内包括大渡口镇、胜利镇、东流镇、张溪镇四个乡镇32个行政村395个村民组及金寺山林场,人口约万人。贵池区涉及唐田镇和牛头山镇。1、地理地貌。地处长江南岸,位于池州市东至和贵池两县区境内,与安庆市隔江相望,距东至县城35公里,池州市区60公里,九华山80公里。206、318国道以及沿江高速公路穿绕其境,区位优势明显。全湖周长约165公里,平均湖宽公里,属永久性的浅水内陆湖泊,湖水主要来自黄湓河和唐田河,正常水域面积13万亩。由上、中、下三个湖区组成,中湖最深,上、下两湖水域每年12月至翌年3月,除河道残存不足尺余深水外,基本成为湖滩地或沼泽地。周边地形多样,东南为低山丘陵,西北为平原岗地。岸线曲折,湖汊众多,水草丰富,湖滨平整,与周边广袤的乡野,共同构成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画。2、水域管理变迁。水域跨东至、贵池两县区,其中东至县境内占,在贵池区境内占。1995年以前,各自管理。1995年原池州行署以池行秘19955号会议纪要2/21的形式,将区分为三段,杨嘴至小路嘴观光大桥为上湖,小路嘴观光大桥至八百丈为中湖,八百丈至黄湓闸为下湖。上湖水域由东至县管理,下湖水域由贵池区管理,中湖水域无偿划给地区,现由市农委管理。3、历史沿革。1986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建立水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平方公里。其中湖面平方公里为核心保护区,沿岸公里范围的平方公里为缓冲区和实验区。1992年,原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列为中国40个具有国际意义的自然保护区。1997年国务院“国函1997109号”文件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省编办批准成立“安徽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02年,成为东北亚鹤类络保护区。2003年6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挂牌。2005年成为东亚澳大利亚鸻HNG鹬Y络保护区,年加入长江中下游湿地络保护区,是安徽省第一个以水禽及其栖息环境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又是亚洲乃至世界重要湿地。保护利用情况我县一直高度关注和重视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早在2003年,就编制申报“生态科考旅游区”建设项目,并列入省“861”行动计划。这是我县当年入围省“861”行动计划七个项目中唯一的非工业项目,目的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利用,进一步改善生态3/21环境,带动沿湖农民和渔民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更好地对湿地资源进行保护。至目前,整合多方资源,现已完成楼阁至五丰段的公里湖区油路及观光大桥工程,兴建了杨娥头观湖亭、联合观鸟台、观鸟步道等旅游观光考察设施。湿地生态科普中心一期即将完成,年内投入使用。沿湖堤坝加固、退耕还林、生态环保等各项基础工程逐年稳步推进中。年,东至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加大湖区湿地及鸟类的保护力度,按照“保护优先,自然增殖”原则,对上湖实施生态修复性养殖。禁止对湖区投放鱼蟹苗、饵料和化肥,减少人为破坏水质环境的行为,实现湖区的自然增殖,优化水质环境。为增加水生动、植物数量,补充鸟类食物的不足,积极开展种草移螺活动。这些措施都对保护起到了阶段性作用,使得鸟类保护状况一直优于其他同类质资源地区。“监测显示,是长江流域非常重要的湿地,其水鸟密度高于鄱阳湖和东洞庭湖。”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水鸟和湿地生态研究组的曹垒教授如是说。以其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候鸟资源而独具魅力,长江下游地区很难找到第二块这样的湿地资源。无论是从资源禀赋,还是政策允许,推进旅游资源利用是时代的发展需要,是顺民心、合民意,谋民利的重要举措,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4/21资源的支撑1、无价的鸟类资源。丰水期水域面积仅平方公里,相比洞庭湖3750平方公里,鄱阳湖平方公里,面积要小得多,但每年到越冬的水禽多达10多万只,密度超过了洞庭湖和鄱阳湖。现拥有长江中下游水鸟总数量的510,是全球受协物种东方白鹳、鸿雁和白头鹤等在迁徙路上主要的越冬地,也是亚太地区最主要的鹤类、鹳类、雁鸭类越冬地之一。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3种。每年来此越冬的鸿雁占全球种群数量的40以上,东方白鹳占世界总数的15。1980年我国已故著名鸟类学家安徽大学王岐山教授,首次发现白头鹤的越冬种群,1983年在印度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首次向国际介绍了,从此揭开了的面纱。国际鹤类基金会和新西兰鸟类专家将列为鹤类迁徙考察点,从事鹤类研究;台湾著名摄影家吴绍同先生前后4次赴进行拍摄,出版了大型影集鹤;北京等地众多新闻媒体,每到候鸟来临季节专程来到采访,央视黄金时档准时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钟嘉先生曾撰文无价“如何无价原来有价,日产升金;现在无价,白头鹤在中国最重要的越冬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每到秋冬季节,联合国、欧美地区国家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前来实地考察。目前是5/21安徽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学实习基地,与安徽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共建的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将于年内正式实施。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人员来到进行科研和考察活动,越来越多的环保志愿者、摄影爱好者和各类游客高层次进入,寻找各自所需的题材。2、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保护区植被属于草本湿地植被与水域植被类型,有6个群系组15个群系,植被覆盖率达80,有水生植物38科59属84种,按自然形态分为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整个水体植物茂密,各自成片,形态丰泽,碧绿滴翠,是区最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之一。保护区有兽类资源12科24种;两栖爬行类共12科25种;鱼类18科62种。草、鱼、兽与鸟共同构成了种类丰富的生物王国。3、美丽的季节景观资源。春季,十万亩油菜花海遍布湖的两岸,是最美的季节;梨花、桃花、杏花等各色鲜花在湖畔竞相绽放,越冬候鸟怡然踱步其间,连绵起伏的低山丘陵,在水的映衬下,愈发春意盎然。夏季,湖水最多的季节,也是最为壮观的季节;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错落有致分布湖中;群山环抱,林木葱郁,水天一色,烟波浩渺,放舟湖中,悠然自得。秋季,金秋十月,菊花飘香,鱼肥蟹美,是丰收的季节;厚厚的草甸遍布湖滩。越冬候鸟开始踏入,故地重逢,欢呼雀6/21跃。冬季,冬天的是候鸟乐园,是最具价值的季节;十多万只候鸟翔集,蔚然壮观,将冬日的衬映得勃勃生机。雪花飘起,银装素裹,令人流连忘返。4、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环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是东至农业发展重点区域,共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17家、县级22家。现已形成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张溪镇东湖生态休闲农业园、江南农业科技园等“农家乐、渔家乐”也发展十余家,并初具规模,各具特色,特色旅游深受欢迎。旅游商品以无公害农副产品为主,有15种鱼类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东至麦鱼被国家商标局评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著名地方特产;陶公菊、龙溪麻油、鸭蛋、张溪土鸡蛋为省内知名旅游商品。5、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孕育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有乐善好施、勤于捐资办学的章大光,有熠熠生辉生物学家章韫胎,有著述颇丰的体育专家俞子箴。创造了绚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东至花灯之磨盘灯、八仙过海灯、龙灯、十番九子灯、蚌灯、龙船灯,麦鱼制作,龙捕鱼,胜利民歌,张溪民歌,打夯号子,剪纸等众多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代诗人、至德县令梅尧臣在畔留下“野凫F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的佳句。7/21国家3A级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尧舜圣境历山依湖而立、国家2A级旅游景区东流古文化区紧偎湖边;东至青龙洞、五丰洞、金铃庵、将军庙、江心回民村,贵池区金竹洞、山荫塘、天堂、赖湖十景、九房朱遗址等景点遍布沿湖两岸,“烂稻陈”、“公母石”、“红鱼塘”传说更是让人迷恋,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多彩的旅游资源。法规的保障。自然保护区具有保护、科研、教育和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区域,而不是一个禁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及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都有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的明确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规定“在不影响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参观、旅游等活动”,同时还规定“在实验区内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第十二条也规定“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经林业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在指定的范围内开展旅游活动。”据此,推进旅游资源的利用有法可依,也是我国法律规章的基本要求。政策的支持。8/2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安徽省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规划都明确提出加快旅游资源的利用,进行深生态旅游的试点和示范,建设湿地公园。安徽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对发展旅游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市政府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牯牛降、九子岩等主要景区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东至视察调研时,多次强调要让这个池州旅游的“龙尾”摆起来。市、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非常关注旅游资源利用,提出多个有关方面的议案、建议和提案。沿湖乡镇及湖区群众对旅游资源的利用报以迫切的期望。合理利用资源,发展旅游已成社会各界的共识。管理模式多头为政1、行政区划有制约。有3/4在东至,1/4属于贵池。市里又人为地把位于东至县境内的中湖划归市农委经营管理。虽然同属于池州市,但管理过程中困难重重,很难形成合力。中湖维护基本就是以发包替代管理模式,全部分包给养殖户养鱼,造成万屏齐插、千齐悬格局,湖貌惨不忍睹。对环境的破坏和美誉度的诋毁,绝非区区的承包费所能折抵。2、多龙治水水难治。的管理部门涉及林业、水产、保护区管理局等多个部门,由于各部门履行的权利和9/21职责不同,且分属不同层级的行政管辖,缺乏一个有效的统一协调机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对资源的保护利用非常不利。不同单位,不同部门,在保护、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目标不同,利益不同,各司其职却又各自为政,矛盾较为突出,影响了的科学管理。当地政府为谋求发展或解决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与主管部门认识上同样存在分歧。3、观念认知有差距。由于本位思想或认知的不同,有人认为自古以来就是天然渔场,还搞什么保护和利用有人认为既然是国家自然保护区,还搞什么旅游特别是在利用的建设投入上,尚未有效引入资本运作和市场竞争机制,也未把资源的保护利用这篇大文章推向市场。生态保护不尽人意1、破坏性养殖方式大量存在。全湖水域均从事水产养殖,上湖采取的是修复性养殖模式,中湖、下湖采用围养殖模式。上湖由大青湖公司承包经营,因水产养殖需要,在桥下围坝筑堤,控制最低水位,导致河床泥沙难以流动,加剧上湖河床抬升,不利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中、下湖养殖方式对湖区破坏性更为严重,由经营户分散承包经营,屏如织,竹杆林立,别说鱼和鸟,就连当地渔民进入都如同进了“MI魂阵”,难分东西。常有水鸟停息屏中,由于无助翔距离而无法起飞,只能囿YU死10/21其中。为提高产量,鱼苗高密度投放,屏内寸草不生,与之强烈反差的则是无人工养殖的屏外,浮萍密集,绿草连连。养殖过程中大量投放鱼饲料及未经处理动物粪便,对水体造成严重破坏,水质富养化严重,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鸟类食物日益短缺。2、野生动、植物数量种类严重减少。每年近6000吨水产品产量,自然生长的水生动植物根本不能满足这些鱼类的生长需求;黄湓闸通江口每到开闸通水期,闸口、湖道紧布屏,长江中野生鱼类几乎不可能回游入内,造成内野生植物及鱼类减少、殆尽,对自然生态平衡严重不利。3、毒、猎候鸟现象偶有发生。由于湖内野生动植物的减少,大批候鸟来此越冬时,因湖区无充足的食物,转而猎食周边的农作物,由此造成人鸟争食现象,少数群众有时会采用极端方式来保护农作物。4、群众利益难以切实维护。保护区由于保护需要,沿湖滩地得不到利用,基础设施得不到加强,林木不得随意砍伐。多年来,保护区群众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虽然当地政府、保护区管理局给予了适当补贴,但都是失多得少,远不能弥补湖区群众损失和基本生活需要。5、圩区防汛压力连年不减。近年来,国家对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沿湖堤坝加固更新,增强防汛抗旱能力。11/21由于中、下湖全部采用围养殖方式,造成湖道不畅,每年数万吨的泥沙沉积湖中,导致河床逐年抬升。每到汛期,圩区防汛压力依然十分巨大,2010年的大水,造成沿湖群众农业生产几乎绝收。6、沿湖乡镇环保措施参差不齐。涉东至县四个乡镇、两个园区,贵池区两个镇。园区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相对较为完善,但部分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对生态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发展基本空白1、地方规划各自为政。近年来,沿湖各县乡镇及相关部门都编制了发展规划,就谋划如何利用这块金字招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各有想法、都有思路。由于乡镇、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规划布局不能充分协调,导致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性不强,功能定位不够准确合理,整体效应不能发挥。如沿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但因缺乏合理布局,雷同较多,造成镇自为营、村自为战局面。伴随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既影响了整体资源发挥,又易破坏生态环境。2、旅游交通严重短板。虽距206国道和318国道不远,但通湖道路仅小路嘴跨湖大桥一段路况好一些,其余都是泥泞小路,不便游人和车辆进出。12/213、旅游设施极度匮乏。目前,围绕湿地发展旅游,沿湖乡镇都表现非常热心,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各类旅游项目难以实施,自发建设的农家乐布局零散,配套服务严重滞后,游客吃住行诸有不便,高兴而来,扫兴而归,给我县及至全市旅游形象带来负面影响。4、资金投入单一乏力。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有很多基础性工作要去完善,动则需要数亿元资金,东至县过去也曾规划利用旅游资源,并投入一定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投入渠道单一,财政资金的投入只是杯水车薪,难有大的改观,只有望湖兴叹。5、文化品位有待挖掘。现在对的宣传都是注重鸟和鱼,对的人文景观宣传较少,值得挖掘,以提升的文化品位。现在仍处于“名气很响,效益很低”的状态,应有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推进资源要利用,发展旅游业,这是不容置疑的。如何利用简单来说,鱼要养,珍禽要护,旅游也要发展。如何做到三者兼顾,不可偏废,就要呼唤理性思考和科学决策。在充分实现人与鸟、鱼、水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努力形成生态保护、旅游发展、渔业生产齐头并进良好局面,从而获取更大的综合效益。破除瓶颈,营造和谐发展环境1、理顺管理体制。建议成立统一管理机构,协调13/21林业、农业、水利、环保、旅游、水产、保护区管理局、市水务局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生态保护、旅游发展与排涝灌溉、血防灭螺、渔业生产之间的关系。2、统一水域管理。涉及东至、贵池两个县区六个乡镇,与我们考察微山湖湖情十分相似。微山湖由微山、昭阳、独山、南阳四个湖泊组成,周边涉及山东济宁市、枣庄市,江苏徐州市等两省三市十余个县区,为统一湖区管理,由国务院确定全部水面交由位于上游的山东省微山县管理。年,本着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济宁市同徐州市签订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两地商贸、旅游发展保持着几何级数增长的态势,对微山湖的保护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建议借鉴微山湖做法,整合湖区水域资源,破除管理分隔状态,将全部水域交由湖区上游东至县一方管理。3、撤、除屏,还江湖相通。常年水域面积13万亩,均从事水产养殖,其中“三”养殖面积近7万亩,集中在中、下湖。我们考察的山东省东平湖常年水域面积25万亩,是的近2倍,而水产养殖面积只有万亩。鉴于此,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减少湖区泥沙沉积,增加野生鱼类、水草的种类数量,就必须改变现有渔业养殖方式,减少渔业养殖面积,彻底根除中湖、下湖及闸口围、拦屏及大桥下拦水坝,还江、湖畅通,让鱼类回14/21游。4、切实解决好渔民利益。现有专业渔民243户,1156人,其中上湖36户,158人,参与大青湖公司经营;中、下湖207户,998人主要从事水面承包养殖。要解决这些渔民利益问题,可以通过鼓励渔民向休闲观光渔业方向发展,改变破坏性养殖模式,实现就地转岗;渔民安置上借鉴企业下岗职工、失地农民模式,将渔民优先纳入“阳光工程”培训计划,提高渔民的就业本领,鼓励再就业,实现转产转业;加大园区建设,在政策上鼓励园区企业吸收渔民,解决渔民就业。多渠道,最大限度减少渔民数量,降低湖区群众对湖的依赖。5、加大生态保护的宣传。一要树立全新的旅游观。旅游发展依托的是优质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是为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生态保护、发展旅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要加大对湿地保护的宣传。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有“地球之肾”的美名,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为拥有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和大量珍稀候鸟,才能成为安徽省第一个以水禽及其栖息环境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才会有今天的社会影响力;三要加大对鸟类保护的宣传。湿地是的根,水是的液,鸟是的魂,没鸟的只是一塘死水,毫无生机。抢抓机遇,尽快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5/21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旅游资源的利用,已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摆”起旅游这个龙尾。如何“摆”,科学规划是关键。科学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推动环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环湖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国家著名品牌的重要抓手,是推动环湖各资源要素与新农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也是进行对外宣传促销,开展招商引资,引导投资方向的重要手段。鉴于湖区管理现状,建议申请市政府牵头,尽快邀请高水平专业团队,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规划约束。规划应遵循严格保护、合理利用、永续发展的原则,高品位、大框架编制,做到功能分区明确,错时利用资源,分期分部实施。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以牺牲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极力避免破坏性建设,防止低品位、庸俗化和重复建设。整合项目,为加快旅游资源利用夯实基础1、规划建设环湖旅游公路。作为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安徽省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规划中乡村旅游、自行车体验线路重要旅游节点。为切实改善的可进入性,提高通行能力,坚持保护优先的原16/21则,合理规划路走向,建设高等级环湖公路,从而吸引国际高端赛事在畔举行,如国际自行车、马拉松等比赛。将对带动环湖经济发展,推进旅游资源利用起到重要作用。2、加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做好水、电、路、广播、电视、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向环湖乡镇、村延伸,着力提高有效覆盖面,进一步满足广大游客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建设尽可能以自然为主体,就湖造势,因境施材,采用小型、分散、隐蔽的农村田园化格调,使其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协调融合。3、整治环主、支流水域。黄湓河、唐田河为主要水源,环乡镇和水源流域乡镇要把水土保持作为重要任务,切实加强全流域的综合治理,在沿河山丘、河堤种植涵养水源的树木及草本、木本植物,对河岸堤坝起到保护作用,减少水土流失。4、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上湖、中湖和下湖皆有不同程度沙滩化和草甸化,为了阻止湿地退化,为鸟类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切实做好湿地恢复工程推进。通过人工培育湿地,扩大湿地面积。同时,在杨峨头和大洲等水草退化严重的湖区补种适生水草,增强对水的涵养性,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5、加大环环境整治。结合新农村建设项目,大17/21力推进村庄整治,为下步的发展预留土地指标。结合土地集中整治项目,提高沿湖周边土地资源利用率。结合农田水利项目的实施,将相关湖堤坝建设成为观光步道。结合长防林、血防林等项目,在保护原有植被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景观林,提高沿岸的森林品位。结合血防项目,加强沿湖周边的血吸虫防护,对沿岸居民生活区硬化处理,彻底淘汰牛、羊等血吸虫传染源。各类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融入旅游的理念。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沿湖乡镇应着手建立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集中处理系统,积极推进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保证水源清洁。创建品牌,扩大的影响力1、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今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环湖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各项功能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前期考察的微山湖、东平湖,都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微山湖发展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微山县高度重视生态建设,2010年提出建设微山18/21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构想。年,用一年时间先后完成市、省、国家级湿地公园的申报。现在的微山湖湿地内水生植物明显增加,多年绝迹的毛刀鱼、银鱼等鱼类重现水域,鸟类由原来的10万只增加到15万多只。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微山县微山湖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是安徽省第一个以水禽及其栖息环境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兼有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湿地水体面积占到湿地总面积30以上,完全符合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为擦亮这块旅游金字招牌,建议启动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工作,向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目标努力奋斗。2、创建生态省示范区省第九次党代会首次将“生态强省”确立为发展战略目标。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强省”。这给的下步发展带来了机遇,建议积极创建为生态省建设示范基地或示范区,争取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切实提高湖区群众参与保护湿地和越冬候鸟的积极性,共同打造和谐、共赢保护区环境。规划引导,合理发展小型旅游休闲设施1、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严格按照规划,充分整合环湖各种项目资源,发挥沿湖农业产业优势,依托沿湖特19/21色农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产品基地建设,鼓励湖区群众种植湖藕、菱角、茭白等水生经济作物,让他们在保护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