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某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_第1页
广东省某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_第2页
广东省某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_第3页
广东省某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_第4页
广东省某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级证书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甲级证书广东省XXXXX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XXXXXXXXXXXXXXX二五年十一月广东省XXXXXXX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职责姓名签名编写审核项目负责总工程师院长XXXXXXXXXXXXXXX二五年十一月目录第一章前言1第一节工作目的和任务1第二节地理位置和交通概况2第三节矿山工程分析4第四节研究程度及任务完成情况8第五节评价范围与级别的确定11第二章矿区地质环境条件11第一节气象水文11第二节地形地貌12第三节矿区地质条件12第四节矿区水文地质条件16第三章矿床地质特征与水文工程地质条件18第一节矿床地质特征18第二节矿床水文地质条件22第三节矿床工程地质条件26第四节矿床开采技术条件30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32第一节地质环境现状评价32第二节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价35第三节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价42第四节矿山开采工程适宜性评价43第五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对策45第六章结论与建议48附件(附报告内)1、评价委托书2、水质分析报告书(1张)3、照片(12版34张)附图1、广东省XXXXXXXXX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预测评价图(15000)2、广东省XXXXXXXXX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综合分区图(15000)第一章前言第一节工作目的和任务据有关部门统计,广东省铁矿资源储备约55亿T,其中基础储量197亿T,资源量较丰富,但储备不足;2001年全省开采量800万T左右,大型矿山(如大顶山、大宝山铁矿)仅占66的开采量,余为分散的小型矿山生产,供需基本平衡。近年因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铁矿石消耗量增长,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国内铁矿石市场供应量较紧张。由于大型矿山受原有建设规模制约,铁矿石市场的缺口部分多由经营方式灵活的小型矿山开发补充;预计未来几年铁矿石价格大幅度回落的可能性不大,小型矿山开发前景较好。为了发展我省的钢铁工业,加速地区经济的发展,2005年1月深圳市顺达丰实业有限公司组织广东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对广东省XXXXXXXXX铁矿区进行普查,查明区内铁矿石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2379万T(TFE3464),其中磁铁矿石2187万T(TFE3503),褐铁矿石192万T(TFE3022)。根据广东省政府关于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矿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矿山开采项目的实际需要,做好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工作,减轻或避免矿业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2005年9月20日深圳市顺达丰实业有限公司委托XXXXXXXXX承担广东省XXXXXXXXX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工作(委托书见附件1)。本次工作的目的是评价矿山建设及开采过程中或关闭后,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地质灾害保护措施和建议,为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依据。评价主要工作任务1、查明矿山地质环境特征,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及矿床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对矿山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2、查明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发育程度、发展趋势,对矿山地质环境作出现状评价;3、根据矿山类型、规模及开采方式分析预测矿山在建设和开采过程及闭坑后,可能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类型及其范围、规模和危害性、危险性,并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作出预测评价;4、根据评价区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的情况,对已建矿山进行地质环境影响综合分区评价;5、对矿山开采的适宜性作出评价。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对策。报告编制依据一、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8月29日;2、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11月24日;3、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6号);4、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2004年3月25日;5、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2003年7月25日。二、技术标准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2年5月;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源部),2004年3月25日;3、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粤国土资发2004237号;4、广东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写提纲(国土资字20022号);5、125万15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GBD1400389);6、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1271991);7、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8、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三、相关文件及参考资料、本章第四节研究程度及任务完成情况中所列的成果资料;、委托书;、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第二节地理位置和交通概况XXXXXXXXX铁矿区位于广东省XXXXXXXXX平山镇北东9方向,直线距离184KM处,行政区划归XXXXXXXXX梁化镇(图11;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144330“1144345“、北纬230800“230830“,1/5万图幅号F50E008003,含2个小区块,四个拐点坐标图11交通位置图X2559546、Y38574267。矿区面积039KM2;最低高程547M;最高高程1643M;资源储量计算面积00050KM2,开采矿体最低高程51M;开采矿体最高高程22M。矿区西临XXXXX市惠城区,交通方便,自矿区有简易公路西行15KM与梁化镇县级公路相接,梁化镇至XXXXXXXXX约21KM,往南西行程约10KM后与广汕公路(省道S324)及广汕、广深高速公路网相通,矿区距XXXXX火车站最近运输距离约30KM,交通方便。场地地处低丘台地和冲积平原,地形起伏大;西南面为老屋、下屋、沥背三个自然村,建有1层民宅;再往南为农田。第三节矿山工程分析一、开采历史和现状XXXXXXXXX铁矿于五十年代由当地村民发现,并在1958年至1961年有过民采,留有南、北两个露天采场V4、V5(图12、图13),现两个露天矿体已基本采完。1978年756地质大队对该矿点做过矿点检查,2005年1月深圳市顺达丰实业有限公司组织广东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对矿区进行普查,查明区内矿床D级储量为672万T,推断铁矿石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2379万T(TFE3464),其中磁铁矿石2187万T(TFE3503),褐铁矿石192万T(TFE3022);年产量10万T,服务年限7年。矿山投资总额19878万元,其中三通一平3477万元,地面建筑291万元,设备及工器具318万元,井巷工程12930万元。目前矿山道路已修至尾砂库,1号竖井(通风井)已施工好,其直径4M,井口高程为6735M,已垂向开挖至高程40M(17953235M见到矿带),并开挖了三条水平坑道,围岩均为完整花岗岩,其中高程00M处掘进了50M,未见明显涌水现象,高程200M处掘进了24M,涌水量不大,高程400M处掘进了12M,涌水量较大;高程40M处设有一个60M3的水仓,采用30M3/H的水泵进行排水,水质清澈,每次抽水2H(20M3/H)后需停2H后才能再抽,涌水量为180M3/D。2号竖井主井塔架已支好,垂向开挖了5M。二、开拓方式及回采方法1、矿山设计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查明矿床D级储量为672万T,保有铁矿石资源储量2379万T,根据同类小型矿山生产经验及本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综合确定采矿回收率80(扣除必要的保安矿柱10及采矿损失10),则矿床实际可采矿量2141万T。图12矿体开采平面图图13矿体开采垂直投影图矿山拟年生产原矿石10万T,则矿床服务年限7T;采出原矿石就地销售。2、开采方式矿区地势较平缓,矿体埋藏地下,最大埋深116M,除局部地段有断裂破碎带存在外,大部分地段围岩稳固,拟采用地下方式开采;竖井掘进遇破碎、风化岩带采用砼支护,平巷工程遇到不稳定岩带时采用密集木支架支护。3、开拓方案拟采矿体集中分布于34号勘探线之间,埋深4070M,标高2658M地段;拟选用竖井、中段沿脉平巷、穿脉连接构成的联合开拓系统。竖井布置在0号勘探线北侧矿体底盘附近;预计开拓工程量见表11。表11XXXXXXXXX铁矿开拓系统工程量表项目巷道长度(M)断面规格(M)工程量(M3)备注竖井13025638断面圆形沿脉160140130(1015)18968断面梯形、分三个中段穿脉1510(0812)18270断面梯形,三个中段共15条穿脉合计82021244、采回方法矿床设三个中段(中段高度25M)自上而下分段开采,各中段采用有底柱小分段崩落采矿法进行开采。沿走向布置分段运输平巷,平巷净断面为20725M2,在矿块两端掘进穿平巷、人行天井及放矿溜井,平巷断面为2020M2,人行天井及溜井断面为1515M2,然后在矿块中部垂直矿体布置切割巷和切割井,切割巷断面为2020M2,切割井断面为2020M2。根据矿体的厚度布置沿脉进路若干条,进路断面为2020M2。回采工作从矿体中部的切割巷开始,分别向矿块两端退采。5、矿山运输及矿井提升井下采用轨道矿车人力运输至竖井处,经卷扬机提升出地面。竖井为稳绳吊筒(或吊蓝)提升井,井筒内设梯子间和提升间,兼作生产提升和进风功能。6、选矿工艺及流程选矿设备主要由二道破碎机、干抛机、球磨机、分级机、磁选机和渣浆泵等组成,呈带状流水作业;选矿后尾砂经渣浆泵输送至尾砂库,经沉淀析离后,把清水泵送至山坡中水池,返回选矿车间循环利用,这些设备均已安装完毕。6、尾砂库尾砂库位于矿山北东面约450M的“U”型冲沟中,已筑了堤坝,为三级阶梯式土坝,每级高34M,坡度4050,最大坝高约10M,据访筑坝时已清底至中风化花岗岩岩面,目前正在设计中。三、矿山基础设施配置1、水、电供应矿山拟利用流经南部的潭公爷河蓄水供给,输水管道长度约600M。矿山用电拟于矿区北西侧,距离约200M处村庄供电网进行配接输入。2、地面建筑矿床规模小,服务年限短,拟地下开采,所需地面建筑工程量不大。拟于矿区北西部地势平缓地段安装选矿设备,南东面建简易厂房、矿石临时堆放场(见附图1、2),在主竖井附近建筑一座卷扬机房即可满足矿山正常运作需要。第四节研究程度及任务完成情况一、研究程度本评价区先后在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矿产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如下工作(一)区域地质、水文地质1、1968年,广东省地质局761地质大队提交了1200000惠阳幅、宝安幅地质测量报告书及地质图;2、1981年12月,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提交了1200000惠阳幅、深圳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为区内提供了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二)环境地质1、1990年4月1992年3月,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进行了150万广东省地质灾害调查,提交了文字报告及图件,为区内提供了环境地质资料;2、1991年4月1993年12月,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进行了150万广东省环境地质调查,提交了文字报告及图件,为区内提供了区域环境地质资料。(三)工程地质及其它1、1978年,广东省地质局七五六地质大队做过矿点检查;2、2005年1月,广东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对矿区进行普查提交了广东省XXXXXXXXX矿区铁矿普查报告,为区内提供有关矿区矿产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3、2005年1月,广东省化工地质勘查院提交了广东省XXXXXXXXX矿区铁矿开发利用方案,为区内提供了开采设计的相关资料;4、2005年10月,广东省工程勘察院提交了广东省XXXXXXXXX松坑荷寿下铁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报告,该矿的地质环境条件及成矿机理与本矿雷同,普查与评价工作均作了大量工作,经过了5年的开采,诱发了很多地质灾害问题,为本次评价工作提供许多有益帮助和相关数据。二、工作程序及任务完成情况(一)工作程序本次评价程序是按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进行,见工作程序框图(图14)。(二)任务完成情况本院于2005年9月20日接受评价委托后,随即成立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组,工作程序总体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收集资料,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编制评价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调查范围以矿区范围红线向东西方向外扩300M,向南扩150M,向北扩350M,评价面积约096KM2。调查方法采用矿坑地质调查和评价区地面地质路线调查为主,辅之以重点追索,对采区涌水、突水,矿坑冒顶、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面建(构)筑物受矿业活动破坏的程度,矿井水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或范围,并作现场拍照。采用15000地形图作工作手图,野外定点采用罗盘交汇法并结合现场标志性地形地物综合确定。第三阶段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报告书的编写及图件的编制。本次评价工作投入的主要工作量和收集利用资料综合如下、收集区域地质调查报告4份,相关地质资料3份,开采设计书1份。、收集矿区普查报告1份,勘探孔8个,总进尺114451M,槽探3条,共328M,岩矿基本分析83个,物相分析7个;抽水试验3孔次。、矿区面积约039KM2,评价面积096KM2,野外地质测绘布点精度为15000。、野外调查的主要观测点有建筑地基变形8处、水土流失4处、崩塌1处。图14工作程序框图第五节评价范围与级别的确定评价项目为矿区,矿区面积约039KM2,总投资约19878万元;矿床D级储量为672万T,实际可采储量2141万T,属小型矿床;矿山拟年生产原矿石10万T,服务年限7Y,属较重要建设项目。评价范围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工程特点和地质灾害可能影响的范围,以终采坑界向东西方向外扩380M,向南北扩700M,评价面积约096KM2。矿山地质环境条件总体复杂详见后述),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将本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定为一级。第二章矿区地质环境条件第一节气象水文一、气象评价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达350D左右;北回归线从XXXXX市博罗县的杨村和龙门县的南昆山穿越。历年,境内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48月为雨季,降雨量1461423762MM,年平均降雨量1890MM;年日照总数2000H,气温29398,年平均气温21,7月平均气温283,1月平均气温13。区域风向季节性明显,冬季多北风、西北风,风力最大可达7级,5月以后常受西南低气压和北方冷空气形成的周期性暴风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常有台风袭击,风力可达十级形成风灾。二、水文矿区附近地区水系较发育,属东江支流西枝江水系,评价区地表水体主要有鱼塘、水渠等(照片1012)。西枝江位于矿区南侧,距离约12KM,自东向西至XXXXX流入东江,其主流两侧枝状支流(多为小溪流)发育,石头河自北向南流经矿区西侧,相距约12KM,该河是西枝江在本区流域的最主要支流。石头河在矿区附近地段河面最低海拔高度约40M,其流量一般005M3/S左右,洪水期流量可达50M3/S。石头河有两条支流小溪(沥背及潭公爷溪)流经矿区,其流量001M3/S左右,洪水期流量大,泻洪时间一般为12H后恢复正常,每年8月中旬后水量很小,入冬后干枯,直到来年雨季才见溪水;由于地势北东高,南西低,对矿区不会造成大的影响。由此可见,评价区雨量充沛,径流汇集,特别是雨季及台风季节带来暴雨,将对尾砂库构成威胁,对矿区开采、疏干排水带来不利影响。第二节地形地貌矿区地处河谷盆地边缘的丘陵地带,北西侧为北东走向的梁化河谷盆地(亦即西枝江支流石头河谷盆地),南东侧则为大面积分布的丘陵地区,最大海拔高度1643M(南西角的叫咀岭顶),最大相对高度1096M。矿区中部、南西及东部为剥蚀残丘,北西部为冲沟。开采区地面无建筑物,评价区南面谷地或坡麓中建筑物为1层民宅,墙体为土砖结构(未经烧结)或三合土,采用毛石基础,属混合结构的瓦房,单间面积一般为256M2,高约45M(照片1317)。按成因及形态特征将评价区地貌分为低丘台地和冲积平原二种,现分述如下一、低丘台地评价区南东侧分布大面积的丘陵,区域上为吊平顶石牙顶老寨顶山脊,海拔36214134M,构成石头河水系东侧分水岭。矿区附近最大海拔高度为南西角的咀岭顶,标高1643M,最大相对高度1096M,自然坡度2040;由于受长期剥蚀、切割、夷平,外貌成低矮、平缓起伏地形;山坡主要由坡积粉质粘土和残积砂质粘性土组成,基岩埋藏浅,植被较茂盛,处于稳定状态(照片1315)。二、冲积平原评价区北西侧为北东走向的梁化河谷盆地(亦即西枝江支流石头河谷盆地),地势低平,高程一般为5172M(照片1617),低洼处有泉眼出露;土性主要为含砾粉质粘土,局部见松散砾砂,凹凼处有可能隐伏淤泥质土。石头河在矿区西面流经本区,河面最低海拔高度约40米。综上所述,评价区为低丘台地和冲积平原两种地貌类型,地形坡度较大,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为中等。第三节矿区地质条件评价区地层为上泥盆统双头群D3SH、上侏罗统高基坪群J3GJ基岩及第四系松散层Q,岩浆岩为燕山第四期(53(1)及第五期(53(2)侵入的花岗岩(照片1820),现分述如下一、地层矿区出露地层有泥盆系上统双头群D3SH、上侏罗统高基坪群J3GJ基岩及第四系松散层Q。(一)上泥盆统双头群D3SH双头群分布于矿区南西部,岩性以浅灰、灰白色石英砂岩为主,夹有灰白、黄灰色粉砂岩及紫红色页岩、粉砂质页岩,底部含砾,上部夹钙质砂岩和灰岩,后者在本区均已蚀变为矽卡岩,区内铁矿体正赋存于该类矽卡岩中。本群在矿区附近厚度30120M。(二)上侏罗统高基坪群J3GJ高基坪群分布于矿区东部,不连续,为岩浆岩侵入截切,南东部见与双头群成间断不整合接触。本群岩性以浅灰绿色流纹质凝灰岩、凝灰岩为主,局部夹晶屑凝灰岩。矿区附近厚度45200M。(三)第四系Q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坡麓地带,土性为砂质粘性土和粉质粘土,冲积平原中见含砾粉质粘土和砾砂,厚度小于20米。1、残积层(QEL)土性为砂质粘性土,肉红或杂灰黑色斑点,稍湿,硬塑,为花岗岩风化残积土;广泛分布,厚度210M。2、坡积层(QDL)土性为粉质粘土,局部为含砾粉质粘土,褐红、褐黄色,稍湿,可硬塑;广泛分布于坡麓,厚度15M。3、冲洪积层(QALPL)土性为褐黄、浅黄色可塑状粉质粘土,部分地段灰白色松散状砾砂,厚度15M,局部710M。二、岩浆岩矿区位于羊草岗岩体西缘,岩浆岩在区内出露较广,主要分布于图区东部及深部,地表出露面积接近全区的1/2,属燕山第四期(53(1)及第五期(53(2)侵入的花岗岩。其中第四期侵入岩见其第二次侵入的细粒斑状角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隐伏于本区海拔54M以下,属羊草岗岩体同次侵入岩的边缘相岩;第五期侵入岩在区内见该期的第二次侵入岩,其岩性为细粒斑状花岗岩,本区地表出露者均为该类岩石,其产出超覆于第四期二长花岗岩之上。岩体与围岩接触面总体倾向NW,倾角与围岩产状相近,03线附近产状变化较大。矿区产出的磁铁矿体正赋存于较晚期侵入的花岗斑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体中。三、地质构造XXXXXXXXX地区位于武夷云开断褶带南东部,东江惠东断陷盆地北缘,羊草岗岩体西接触带部位。区域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系八村群(BC)、下奥陶统新厂组(O1X)、中上奥陶统龙头寨群(O23LN)、中泥盆统鼎湖山群(D2DH)、上泥盆统双头群(D3SH)及上侏罗统高基坪群(J3GJ)。其中寒武、奥陶及泥盆系地层分布于XXXXXXXXX北西地区,属加里东构造层,构成现存的七星嶂黄巢山复式褶皱的残留体,上侏罗统高基坪群分布于XXXXXXXXX以南的惠东断陷区,属燕山构造层。受燕山构造运动影响,本区构造具有明显的断裂活动特征,次级断隆、断陷发育,加里东期形成的断裂褶皱构造受其上叠断陷的破坏而残缺不全。在此构造背景下,本区褶皱不发育,仅于XXXXXXXXX北西部地区见有不完整的北东向背斜(由寒武至泥盆系地层构成)。区内断裂构造以燕山期及之后断裂发育为其主要特征,较大规模的断裂主要有北东、北东东东西向两组,主要发育于断陷盆地边缘;北西向断裂亦较发育,但规模相对较小。矿区褶皱不发育,地层总体走向NE,倾向NW,倾角5075。区内见一条与地层走向小角度斜交的压扭性陡倾断裂,编号F1(照片21),其控制长度360M,地表出露于本区北部采场附近,往南为残坡积土层覆盖,总体走向NE10,倾向NWW,倾角5090,沿走向及倾向波状弯曲;断裂带宽度420M不等,一般倾角较缓部位宽度较大,倾角较陡处则较小。断裂带中有角砾岩充填,角砾呈棱次棱状,大小不等,成分以花岗斑岩、石英砂岩及矽卡岩为主,局部见磁铁矿、赤铁矿角砾(图21)。根据钻孔揭露,F1断裂位于V1号矿体顶板,大致沿岩体接触带发育,走向与矿体走向基本一致。从其角砾岩成分特征,及其对矿化矽卡岩的穿切关系看,F1断裂应为成矿期后形成的断裂构造,对矿体具有破坏影响,但全新世以来未见其活动性,为非活动断裂。F1断裂导致矿体及围岩裂隙发育、破碎,增加围岩的支护难度及坑道抽水量,有可能引发突水。图21地质构造图四、区域地壳稳定性1、新构造运动矿区新构造运动较强烈,表现为地壳升降、断裂复活和热泉等;新构造形迹普遍显见,以大面积上升运动为主,局部下降。北具继承性、间歇性、不均衡性、差异性等特点。河流三级阶地及海蚀四级台地的发育,说明继喜马拉雅运动之后,第四纪地壳处于上升阶段,而且有多次间歇和停顿。从高阶地到低阶地,阶梯高度趋小,沉积变厚,说明越近近代,上升幅度越小,而停顿时间越长,但在海淀地带,上升幅度相近,故各级台坎高差相近,反映了运动的不均衡性。2、地震据省地震局资料,XXXXX地区自1508年以来有记载的地震不少于40次,多为区外地震波及;西面宝安位于深圳断裂带上,历年出现多次三级地震。有史以来,矿区附近的地震有2次,震中位于紫金(54级)和河源(61级),区内房屋震动,人感摇摆,窗门叮当作响。另据访问,1962年新丰江地震,使赤坳一带有震动感,人被震醒,碗柜震响。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评价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地处残丘台山及冲积平原,岩土层层面坡度大,地基不均匀,属建筑抗震的不利地段。根据区域地质资料,F1断裂从矿体顶板通过,导致矿体和岩石裂隙发育,支离破碎,对矿坑开采将造成涌水、突水等不利影响,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中等。第四节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一、地下水类型划分矿区地处低丘台地及冲积平原,地表覆盖第四系松散层;F1断裂从V1矿体顶板通过。地下水的赋存与分布,主要受地质构造、地貌、岩性、气候和古地貌条件的控制;根据评价区内地下水的运动特征、赋存条件及径流形式等,可将评价区内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二、地下水类型分述(一)松散岩类孔隙水第四系松散层层厚小于30M,土性为主要粉质粘土或砂质粘性土,分布基本连续,其透水、赋水性差,水量贫乏。南部冲沟中见砾砂层,水量较丰富。根据ZK001孔揭露,砾砂埋深8951210M,厚度315M,涌水量为180M3/D,降深为6M,涌水量为2081L/S,单位涌水量035L/MS,属中等富水性。(二)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强和中风化花岗岩中,其分布连续,层底埋深8682916M,揭露厚度60320M,强风化岩带呈半岩半土状碎块状,中风化岩见两组垂直闭合裂隙,裂隙较发育,芯芯呈碎块状或短柱状;其透水、赋水性较差,水量较贫乏。根据ZK001孔抽水试验资料推测基岩裂隙水属弱富水性。三、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一)地下水补给及其水力联系各含水层天然水位的差异是天然状态地下水补给关系的表现;通过对各含水层抽水试验成果,其水位差是含水层水力联系强弱的一种表现;各含水层水位差别明显,清楚地反映燕山期花岗岩及双头群裂隙风化带裂隙水补给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第四系含水层补给矿层及F1断裂裂隙含水层。(二)地下水迳排、排泄区内地下水的径流方向由残丘流向冲沟,总体上由东向西。残丘区地形起伏大,地下水水力坡度大,迳流途径短,径流形式以垂向迳流为主,以渗水形式向沟溪及平原排泄,局部以泉形式溢出地表。平面区地下水水力坡度小,迳流途径长,迳流形式以横向为主,顺沿冲沟向石头河排泄。四、地下水动态及变化矿区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地下水补给来源充足;地处坡麓及冲沟,地形地貌有利于地表水、地下水的汇集和径流排泄;据抽水试验,矿区地下水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较明显。小结评价区地处剥蚀残丘及冲积平原,地形地貌条件中等;雨量充沛,处于地下水的排泄区,气象水文条件复杂;F1断裂从V1号矿体顶板通过,对矿床的影响大,地质构造条件中等;场地岩土层种类简单,性状较好,但岩土层层面坡度大,地基不均匀,砾质粘性土遇水易软化、崩解,F1断裂和矿体的赋水性较好,水文、工程地质条件中等;矿山开采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中等。因此,综合评定评价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综合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对评价区主要致灾作用的形成、发育所起的作用和性质,从而确定评价区内主导地质环境因素是地形地貌和工程地质条件,从属的地质环境因素是水文地质条件和风化作用;主要激发因素是矿山开采工程活动,次要激发因素是气象变化;从人类活动在地质环境中所占的地位考虑,综合判定矿山开采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中等。第三章矿床地质特征与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第一节矿床地质特征一、矿床地质环境条件XXXXXXXXX铁矿各矿体均赋存于细粒花岗斑岩接触带的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中,矿石具有粒状晶质结构,浸染、条带、团块状构造,含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绿泥石等热液交代变质矿物,近矿围岩具有较普遍的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总体上成矿具有明显的接触热液交代变质特征,故矿床的成因类型应为接触变质矽卡岩型磁铁矿床。另外,V1号矿体局部3号勘探线附近具有后期次生氧化作用成因叠加。矿体的产状与总体接触界面及岩层产状基本一致,走向1020,倾角北西西,为3654;本区矿化类型单一,仅见磁铁矿化。如前所述磁铁矿化与细粒花岗岩接触带中的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关系密切,磁铁矿呈星点状或浸染状,密集的聚合体(团粒或团块)赋存于该类矽卡岩中。矿化在矽卡岩体中分布极为不均匀、一般岩体接触面内凹转弯部位的矽卡岩中矿化强度高,可形成厚且较富的工业矿体,远离该部位则矿化较弱。区内产出的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矽卡岩化、角岩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等,均产于花岗斑岩接触带及其旁侧附近,其中矽卡岩化成矿关系最为密切,较次者为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及绢云母化;各类蚀变特征如下(一)矽卡岩化本区双头群的钙质岩石基本上已蚀变为矽卡岩。按其矿物组成特征,属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岩石呈灰绿色,细中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总体上以透辉石为主,次有石榴子石、透闪石等,常含少量磁铁矿,局部见工业磁铁矿体,是本区的含矿岩石。矽卡岩体大致沿细粒花岗斑岩接触带分布,呈透镜状,地表见于北部及南部的旧采场处,中部隐伏,最深埋藏海拔高度59M,其纵投影似船形,中段下凹,南、北两端上扬趋于尖灭。(二)绢云母化及绿泥石化两者关系较密切,常相伴产出,并呈相互消长发育。在矽卡岩边缘的花岗斑岩中,常见绢云母、绿泥石交代长石、黑云母形成绢云母或绿泥石化细粒花岗斑岩。(三)碳酸盐化主要见于矿体矽卡岩体内及其边缘的细粒花岗斑岩中,蚀变形成的方解石呈团粒状、细脉状产出。(四)角岩化本区花岗岩体接触带的砂、页岩类岩石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角岩化,主要变质矿物有石英、绢云母、红柱石等。二、矿体特征矿区揭露的矿体共有五个,其中出露于地表南、北采场的V4、V5两个矿体已采空,余有V1、V2、V3三个隐伏矿体,总厚度2402米。各矿体均呈透镜状赋存于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中,产状与矽卡岩体基本一致,走向SN至NE27,倾向W至NWW,倾角4665。V4、V5分别见于矽卡岩体南、北两个上扬端部,V1、V2、V3号主矿体则呈雁列式(垂向集中分布于矽卡岩体中部,即0号勘探线附近地段岩体接触带的内凹部位;矿体的空间分布特征详见表31,矿床的开采平面和开拓系统见图31、32。表31XXXXXXXXX矿区铁矿体产出特征一览表分布范围产状(度)见矿厚度(米)矿体编号走向位置赋存标高米埋深米走向长度(米)最大倾斜长度(米)倾向倾角范围平均利用状况V103线222654951546427046502651628753V20线7497511263622705073915611150V30线3551102116632627050499499未采V48线北采场9369089260275561415205V5南采场10589075765297651180127采空备注V4、V5号矿体已采空,其参数数据系采场检查的估计值区内矿体形态基本完整,唯V1号矿体倾斜下端被F1压扭性断裂小角度斜切(见0、3号勘探线的ZK004及ZK301孔),被截部分破碎混杂于破碎角砾岩中,无利用价值。F1断裂对V1号矿体有一定的破坏作用,造成少量矿石量损失,同时引起局部矿石氧化成赤(褐)铁矿石(如3线ZK301孔),其余矿体未见受断裂构造影响。根据区内产出矿石的矿物组成特征,可划分出以磁铁矿为主的磁铁矿石及以赤(褐)铁矿为主的褐铁矿石两个自然类型。前者为本区主体矿石类型,占矿床保有资源量的9724;后者系V1号矿体原生磁铁矿石氧化而成,仅见于3号勘探线地段V1号矿体上部及其南端,其形成明显与其旁侧的F1断裂有关。褐铁矿石走向推测长度145M,赋存标高2632M。磁铁矿及褐铁矿两种类型矿石TFE含量一般50,高含量者仅局部不均匀分布,矿石中SIO2含量普遍偏高。参考国家行业标准DZ/T02002002的一般工业要求,本区产出的矿石的工业类型均为须选铁矿石。三、矿石质量(一)氧化带中的褐铁矿石褐铁矿石由原生磁铁矿石氧化而成,分布于3线附近V1号矿体南端。矿石褐灰黑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以赤(褐)铁矿为主,常见磁铁矿假象,含少量磁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透辉石、石榴子石、石英等,局部裂隙中见有滑石充填。据ZK301孔钻孔资料,矿石中TFE质量分数2503793,平均3022,物相分析结果表明,矿石中原生磁铁矿绝大部分已氧化成赤(褐)铁矿,占TFE量的9573,MFE仅占283,SIFE、SFFE、CFE三项总和(0412)占144,FE在矿石中的分配见表32。表32XXXXXXXXX铁矿褐铁矿石物相分析结果表FE的相态质量分数()样号TFE()MFEOFESIFESFFECFE合计ZK301WX15614159537401704620185614备注SFFE包含硫酸铁中的铁;测试样品为拣块取样褐铁矿石中主要有害组分SIO2、S、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SIO23932,S005,P0020,其它有害组分详见表34。表34XXXXXXXXX铁矿褐铁矿石伴生有害组分含量统计表主要有害组分()其它有害组分()项目SIO2SPCUPBZNSNAS范围296447600010140019002000200200400100300100600260028平均值39320050020000400250020020025依据国标DZ/T02002002一般要求,褐铁矿石中SIO2高,其余有害组分均未超标。(二)原生磁铁矿石V1号矿体的大部分及V2、V3号矿体之矿石均为磁铁矿石。矿石呈黑色,细粒结构,局部见中粒结构,浸染、条带、致密块状及团粒(块)状多种构造混杂。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少量赤铁矿,含微量黄铁矿、磁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透辉石、石榴子石,次有透闪石、石英、绿泥石,偶见裂隙中充填有方解石。磁铁矿多呈半自形自形晶,成浸染、条带或致密集合体状产出。矿石中TFE含量一般2540,平均3503(V1V3三个矿体),变化系数3903083。伴生有害组分SIO2含量高,所有样品检测值均18,各矿体平均值26303549,S除V1、V2号矿体的个别样品高(ZK001H14样042、ZK004H88样124)外,其余均低于炼铁矿石工业允许含量。据矿心拣块物相检测分析结果,矿石中FE的相态以MFE为主,含量29795310,一般占TFE的8085左右,最低占5818;OFE较次,一般占TFE的10左右,个别高达4029;SIFE、SFFE、CFE含量少,三者合计048257,占TFE百分比一般4,个别508。矿石的化学成分及FE的相态分布特征见表35、36。表35XXXXXXXXX铁矿磁铁矿石化学成分含量统计表主要有害组分()其它有害组分()变化系数矿体号组分名类TFE()SIO2SPCUPBZNSNASTFE范围值2012512015123674000404200000200020015001280V1平均值3545264800800200100013083范围值1822582812004705000124000005000100010010390V2平均值3549295301100110010005004范围值2500271038184219001003000005001001001006V3平均值26304021002004001003矿床平均值3477288100900170010008002表36XXXXXXXXX铁矿磁铁矿石中FE的相态分布特征一览表FE的相态质量分数()各相态占TFE的质量分数百分比()矿体号样品号TFE()MFEOFESIFESFFECFESIFESFFECFEMFEOFESIFESFFECFEZK001WX15120297920630110486018077658184029152V1ZK001WX2606053107020160236008404887621158079ZK001WX3505944223801730660182578741751508ZK001WX4564847877970290250098063884761411113V2ZK001WX14908393481710803701015580161665316V3ZK001WX544793042126510005601617267922824384第二节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一、矿床水文地质类型(一)矿床及其围岩水文地质条件矿体位于燕山期岩浆岩侵入接触带,沿接触带呈南北方向展布。接触带北东侧广泛分布燕山期花岗岩,接触带西侧分布双头群石英砂岩。第四系冲积物孔隙潜水主要含水层为冲沟中的砾砂层,其分选性差,导水性、赋水性一般,具中等赋水性;花岗岩基岩裂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强、中风化岩带中,其透水性、富水性弱,为弱含水层,水量较贫乏。F1断裂从V1号矿体顶板通过,对矿体起破坏作用,磁铁矿矿体裂隙发育。(二)F1断裂的水文地质条件F1断裂带属压扭性陡倾断裂,断裂带由构造角砾岩组成,含较多粘土质,在ZK401钻孔中,F1断裂带中岩芯较破碎,采取率高,达到80957。二、矿床含水层及富水性(一)矿床及其围岩的富水性矿床的矿石为磁铁矿,其裂隙较发育,以块状为主,矿层导水性、赋水性较好,与F1断裂组成一个统一的含水体。根据ZK001孔揭露及抽水试验,矿体埋深50106170M,厚度1160M,涌水量为523M3/D,涌水量为605L/S,单位涌水量012L/MS,属中等偏弱富水性。(二)F1断裂的富水性F1断裂带中岩芯较破碎,根据ZK401孔揭露及抽水试验,矿体埋深24506530M,厚度4080M,涌水量为398M3/D,涌水量为461L/S,单位涌水量016L/MS,属中等偏弱富水性。三、补径排条件燕山期花岗岩及双头群裂隙风化带裂隙水补给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第四系含水层补给矿层及F1断裂裂隙含水层。区内地下水的径流方向由残丘流向冲沟,总体上由东向西,顺沿冲沟向石头河排泄。四、矿床充水条件分析(一)充水因素拟采矿体集中分布于34号勘探线之间,埋深4070M,标高2658M地段;围岩主要为花岗岩或矽卡岩,上覆第四系松散主要为粉质粘土,局部见砾砂;F1断裂从V1号矿体顶板通过,F1断裂应为成矿期后形成的断裂构造,对矿体具有破坏影响,矿体与F1断裂组成一个统一的含水体。当矿床开采揭露到矿体与断裂带时,会有大量的裂隙水涌出,并引起第四系松散层水位大幅度下降,其水位降落漏斗扩展到地表水体,将获得地表水的补给。由此可见,本矿床充水因素较多,水源较丰富,充水条件较复杂。(二)充水水源由上述分析可知,矿床充水水源较丰富,主要有断裂裂隙水、矿床裂隙水、砾砂孔隙水及地表水。1、矿床围岩裂隙水矿床围岩裂隙承压水的水位高程为59806775M,设计开采矿体高程为2658M,水头压力很大,可直接进入采矿坑道,是矿床开采的主要充水水源。2、松散土类孔隙水矿床上覆松散土类孔隙水赋水性贫乏,南面见砾砂层,矿区地处地下水排泄区,雨季时其赋水性会骤增,为矿床围岩的主要补给来源;开采疏干排水后,基岩的水位大幅下降,水力坡度增加,渗流加剧,为矿床的第二充水水源。3、地表水石头河有两条支流小溪(沥背及潭公爷溪)流经矿区,其流量001M3/S左右,洪水期流量大,每年8月中旬后水量很小,入冬后干枯,直到来年雨季才见溪水。在自然状态下,矿床充水含水层的地下水水位高于溪流水位,地下水补给溪水;但在开采疏干的条件下,随着地下水降落漏斗的扩展,地表水会通过松散土类含水层间接补给基岩裂隙含水层,以开采坑道构成威胁,成为矿床的又一充水水源。(三)充水途径根据矿区地质构造条件、矿体埋藏及围岩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区内矿床充水的主要途径有断裂破碎带通道和矿体通道。1、F1断裂通过V1号矿体顶板,破碎带沟通各个含水层,与矿体之间构成一个完整赋水体,形成构造裂隙水的循环通道,为矿床的主要充水通道。2、矿体受F1断裂影响,裂隙较发育,以块状为主,形成裂隙水的径流通道,为矿床的另一主要充水通道。五、抽水试验与矿床涌水量预测(一)抽水试验为了查明含水层渗透系数,在ZK001、ZK401进行抽水试验,分别采用下列公式进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试验结果见表37。表37抽水试验成果一览表1、渗透系数稳定流承压完整井单孔抽水试验KWRRMSQLG360稳定流潜水完整井单孔抽水试验ZK001ZK001ZK401抽水孔类型潜水完整井承压水完整井承压水完整井含水层(M)砾砂矿体断裂带管或孔半径(M)008400550055试段深度(M)89512105010617024506530试段长度(M)3151160280静水位深度(M)610520825动水位深度(M)12105650508降深(M)60051304255涌水量(M3/D)180052304500涌水量(L/S)208605521单位涌水量(L/SM)035012012影响半径(M)36453757019666渗透系数(M/D)293054018富水性分级中等富水性中等富水性中等偏弱富水性孔号项目KWRRHSQLG7302、影响半径稳定流承压完整井单孔抽水试验RSW10稳定流潜水完整井单孔抽水试验RHK2式中K含水层渗透系数(M/D);Q抽水井涌水量(M3/D);M承压含水层厚度(M);R抽水井影响半径(M);RW抽水井半径(M);SW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