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年综合利用5000吨稀土废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 .doc_第1页
【精品】年综合利用5000吨稀土废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 .doc_第2页
【精品】年综合利用5000吨稀土废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 .doc_第3页
【精品】年综合利用5000吨稀土废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 .doc_第4页
【精品】年综合利用5000吨稀土废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1总论111项目特点、评价目的及工作原则112编制依据213控制污染与环境保护目标314评价标准415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716评价内容及评价重点817评价因子及评价时段92建设项目概况1021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建设地点、项目总投资1022项目占地面积、建设内容及总平面布置1023厂区总平面布置1124产品方案1125劳动定员与工作制度112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227建设进度安排123工程分析1331生产线工艺简述及污染物产生情况1332生产量与生产周期2033项目水平衡情况2034污染物的产生情况2135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汇总294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环境概况3041自然环境概况3042社会经济状况3143县工业园概况325环境质量现状评价335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345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365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3754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3855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396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4161环境空气质量影响预测与评价4162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5163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5464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465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5766生态环境影响分析5767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5868小结627污染控制措施6371废水治理措施6372废气治理措施7173固体废物治理措施7574噪声治理措施7875绿化7976“三同时”环保设施竣工验收一览表798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8181清洁生产分析8182循环经济分析849环境风险评价8591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8592风险评价等级的确定8593风险识别8594源项分析9095风险可接受水平分析9696环境风险防范措施9697环境风险突发事故应急预案10410总量控制106101总量控制的目的106102总量控制的原则106103实施总量控制的项目106104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10611选址、平面布局及产业导向分析108111选址分析108112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109113产业导向10912公众参与110121公众参与的作用和目的110122公众参与的方式、调查内容和对象110123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及建议113124建议11413环境经济损益分析115131工程环保设施投资分析115132环保支出及收入情况估算115133环保投资与工程总投资的比例分析116134环境效益分析116135社会效益分析11714环境管理与监测监控计划118141防治对策实施计划118142加强环境保护管理118143加强环境监测1201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建议122151项目所在地区环境质量现状122152环境影响预测122153污染防治措施123154总量控制124155清洁生产124156公众参与125157环境经济损益分析125158建议125159总结论126前言由于我国有丰富的稀土资源、较低的人工成本和广阔的市场,国内NFB永磁材料制造业迅速发展,国外的钕铁硼制造业也将逐步向我国转移,使我国日益成为世界钕铁硼磁体的制造中心。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原料组成主要是约70的纯铁、30的稀土金属(钕、镨、镝、铽等),另外含有少量的硼和钴,有的厂家还添加微量的铜、铝等元素。国内外统计数据表明,现行NFB磁体生产过程中的熔炼、制粉、成型、表面处理、上磁等工序将产生2035的废料,这些废料与成品钕铁硼永磁体的组分是一样的,其中PR、ND、TB、DY等稀土含量高达2550,有些特殊的永磁体还含有CO、GA等稀贵元素。为贯彻国家关于“循环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想”,县有色金属再生有限公司拟在工业园区建设年处理5000吨钕铁硼废料综合利用项目。项目总投资1600万元,占地30亩,劳动定员50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令(1998)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列中的有关规定,为切实做好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确保项目工程顺利进行,县有色金属再生有限公司特委托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接受委托后,我单位与建设方密切配合,对项目进行了解,收集了有关项目的资料,并赴项目选址地进行了实地踏勘,获取了有关现场资料以及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现状资料等。在此基础上,项目组根据建设方提供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确定了项目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并根据国家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HJ/T2495的要求以及项目本身的环境影响特点,确定了本项目环评的具体内容、评价特点、评价深度和技术方法,编制完成了县有色金属再生有限公司年综合利用5000吨稀土废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请环保主管部门审查,以期为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本评价涉及的有关原始资料由县有色金属再生有限公司提供,并对其真实性负责。本报告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该公司领导与员工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在此深表谢意1总论11项目特点、评价目的及工作原则111项目特点本项目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鼓励类中“尾矿、废渣等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以永性磁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稀土氧化物废料为原料,采用HCL酸溶P507萃取的生产工艺对稀土废料进行分离、提纯。项目主要污染源为稀土沉淀时产生的高氨氮、高氯化物废水,拟经技术、经济可行的废水处理措施处理后排放。112评价的目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强化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对本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1)通过对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摸清该区域的环境概况、环境功能和环境质量现状。(2)通过工程分析确定拟建工程的主要污染源和排污特征,预测该工程排放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及范围。(3)评价工程的环保设施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并有针对性提出防治措施及对策,为拟建项目的工程设计、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4)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工程选址的合理性,总平面布置的适宜性,避免重大的决策失误,论证本工程的环境可行性、清洁生产水平,提出工程环境管理监控计划,确保工程建设与环保措施“三同时”,促使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5)为环保管理部门、建设单位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13评价工作原则(1)贯彻“清洁生产”、“源头控制”原则,做好工程分析,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有关规定,贯彻“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原则。(2)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和有关数据。本评价将充分利用本地区有关现状资料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认真筛选分析,保证数据时效性、代表性。(3)实用性原则。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项目实施环保措施提供指导性意见。12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起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起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91起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起施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起施行);(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200541起施行);(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11起施行);(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98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200311起施行);(1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环发1999107号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11)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200131起施行);(12)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95)第八号公告颁布的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1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文);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及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导向目录(省发改委2006年11月23日发布);(14)国家危险废物目录(国环发199889号文);(1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环发200628号文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16)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发的计价格2002125号文件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17)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5152号文);(1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241995、191997),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19)县有色金属再生有限公司提供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其它相关资料。13控制污染与环境保护目标131控制污染控制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必须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的一级排放标准要求。控制工艺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浓度,使其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的二级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二级标准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中表2、表4中的二级标准。设备噪声必须加以治理,确保厂界噪声控制在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中的类标准以内。固体废物必须妥善处置,防止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污染物排放总量满足市环境保护局分配给本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要求。132环境保护目标从现场踏勘情况来看,拟建厂址四周主要敏感点分别为厂界西北面1100M处的冯家岭村、西南面1200M和2000M处的杏花村和氮肥厂生活区、东南面1000M处的化工厂生活区,见表11。表11主要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要素环境保护对象方位距离(M)规模环境功能工业园区环境空气冯家岭村西北110030户,120人GB30951996二级标准杏花村西南120025户,100人氮肥厂生活区西南2000500户,190人化工厂生活区东南1000600户,220人水环境的支流小河东4500601M3/S,小河GB38382002类标准声环境厂址厂界GB3096933类标准14评价标准根据本项目周围环境现状及环境功能区划,经市环境保护局确认(确认函见附件2),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采用以下环境保护标准。表12项目所在地环境功能区划序号环境要素区域及范围功能类别1环境空气项目所在地及周围区域二类2地表水类3环境噪声项目所在地及周围区域3类141环境质量标准(1)环境空气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类区标准;氯化氢、氨气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有关污染物及其浓度限值见表13。表13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执行标准(摘录)浓度限值(MG/NM3)序号污染物名称小时平均日平均年平均标准来源1二氧化硫0500150062总悬浮颗粒物0300203可吸入颗粒物0150104二氧化氮024012008GB30951996中二类区标准5氯化氢00500156氨气02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2)地表水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类水域水质标准,有关污染物及其浓度限值见表14。表14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执行标准(摘录)单位MG/L(PH除外)序号污染物名称标准限值标准来源1PH692CODCR203BOD5404氨氮105SS806石油类00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7氯化物250SS参考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水作类标准(3)地下水环境地表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类水质标准,有关污染物及其浓度限值见表15。表15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执行标准(摘录)单位MG/L(PH除外)序号污染物名称标准限值标准来源1PH65852AS0053ZN104CU105PB0056CD0017高锰酸盐指数308硫酸盐2509氯化物250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类(4)声环境声环境质量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的3类标准,环境噪声最高限值见表16。表1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评价执行标准(摘录)单位DB(A)时段昼间夜间GB309693中3类标准6555(5)土壤环境土壤环境质量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环境标准限值见表17。表17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执行标准(摘录)单位MG/L(PH除外)序号污染物名称标准限值标准来源1PH65752CU1003PB2004ZN2505CD036AS30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142污染物排放标准(1)废气炉窑废气排放执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表2、表4中二级标准,有关污染物及其浓度限值见表18。表18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摘录)污染物排放标准类别烟囱高度(M)排放浓度限值(MG/M3)二氧化硫850烟尘15200GB90781996表2、表4中二级标准工艺废气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的二级标准,氨气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2中的排放速率,有关污染物及其浓度限值见表19。表19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摘录)最高容许排放速率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排气筒(M)二级(KG/H)监控点浓度(MG/M3)颗粒物1201535周界外浓度最高点10氯化氢10015026周界外浓度最高点020氨气1549厂界标准值15(2)废水废水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表110废水排放执行标准(摘录)单位MG/LPH除外序号污染物名称标准限值标准来源1PH692CODCR100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序号污染物名称标准限值标准来源3BOD5204氨氮155SS706石油类57氯化物350参考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3)噪声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中的类标准,厂界噪声最高限值见表111。表111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控制执行标准(摘录)单位DB(A)标准昼间夜间GB1234890中类标准6555(4)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标准,噪声限值见表112。表112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单位LAEQDB(A)噪声限值施工阶段主要噪声源昼间夜间土石方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7555打桩各种打桩机等85禁止施工结构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棒、电锯等7055143其它标准(1)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2)本项目产生的一般固废和危险固废污染分别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62001标准。15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151评价工作等级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4号)的规定,本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该工程产生的污染和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价。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19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和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中评价工作的分级规定,即综合考虑本项目主要生态环境因子的阈值及其变化程度、工程影响范围、评价区生态环境的敏感性,以及生态影响是否超越了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等,对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进行了判别,其结果见表113所示。表113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别环境要素判别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引用标准地表水环境废水排放量为49M3/D,废水水质复杂程度为复杂,地表水域规模为小河,地表水质要求为类。HJ/T2393环境空气属平原地形,P烟尘188107,PSO224106,P氯化氢3106,P氨45106,P最大取P烟尘18810770F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根据厂址处近年定时观测的云、风、日照等气象资料,采用导则HJ/T2293推荐的PASGUILL稳定度分类法,计算统计出该地各级稳定度出现频率,见表63。表63年、季稳定度出现频率单位不稳定中性稳定稳定度季节ABCDEF春191611042845418886174夏2216014132348512171192秋21162101284464129124253冬09678215862112398221全年1813710726252811595210由表可见,全年中性D类稳定度出现频率最高,为528,不稳定A、B、C类次之,为262,稳定E、F类出现频率最小,值为210。夏季不稳定类出现频率最高,值323,冬季最小为158,春、秋季为284;春、冬季中性类稳定度出现频率较大,值分别为541、621,秋季值最小,为464,夏季的值为485;秋季稳定类出现频率较高,值为253,春季的值较小,值为174,夏、冬两季值分别为192、221。该表还表明,春、夏、秋3季与年有相同的规律,呈中性偏不稳定,即中性稳定度出现频率最高,不稳定类次之,稳定类出现频率最小。冬季呈中性偏稳定,即中性稳定度出现频率最高,稳定类次之,不稳定类出现频率最小。612预测因子本次预测因子选择TSP、氯化氢、氨。613预测内容本次预测仅做常见的B、D、F类稳定度,主导风向EN,有风24M/S、小风10M/S、静风04M/S时的一小时落地浓度分布,预测内容有(1)正常排放情况时PM10、氯化氢、氨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2)非正常排放情况时PM10、氯化氢的最大落地浓度和位置;(3)卫生防护距离;(4)PM10、氯化氢、氨的厂界达标状况。614预测模式根据本工程排放污染物的特性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污染气象特征,大气扩散模式选用HJ/T22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推荐的高斯点源扩散模式计算地面浓度,其公式为12EXPZEYZYHYUQC其中XZ12,2点源有风时排气筒下风向轴线地面浓度CX,0,0计算公式2EXP20,ZEZYHQXC3静风条件(U1005M/S)和微风条件(15M/SU1005M/S)采用烟团模式GQYXCL210/320,)式中和G按下式计算20122EHYXGSSUSEXPEXP20222122SDTTS122EXP4事故排放预测模式非正常排放时间为T,则T时刻地面任一点(X,Y)的浓度应按下式计算12EXPGHUQCZEYZYA式中11XXXXXUTTXTG其中HEHSH式中C以污染源的烟羽轴线为X轴的坐标系中,地面X,Y处的地面浓度,MG/M3Q源强,MG/SZ垂直方向扩散参数,MY横向方向扩散参数,M;1垂直方向扩散参数回归指数;2铅直方向扩散参数回归指数;X下风向距离,MHE排放源有效高度,MHS烟囱几何高度,MH烟气抬升高度,MTTTT1,2小风和静风状态下扩散参数表达式中的系数U有效高度平均风速,M/SFIJK有风时风向方位、稳定度、风速联合频率。相应FIJK联合频率下风向X点浓度,MG/M3IJKCFLIJK静风或小风时风向方位、稳定度、风速联合频率。相应FLIJK联合频率下风向X点浓度,MG/M3。IJKLN风向方位。参数的选取有关参数和系数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293)中的规定选取。(1)环境空气扩散参数的选取预测中所需的扩散参数均根据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围地形条件,按国标HJ/T21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规定选取,选取的扩散参数见表64和表65。(2)风廓线指数的选取本评价不同高度处的风速按下式计算式中U1010M高度处的风速,M/SZ高度,M;UZ高度处平均风速,M/SMZ10M风廓线指数,按国标GB/T1320191中的要求选取,其结果见表66。表64有风时模式预测使用的扩散系数(YR1XA1,ZR2XA2)稳定度A1R1下风距离MA2R2下风距离MA090107408509341425809060205201000100011215415136021088100799904000854770002115450300300500500B09143700865014028184603963530100010000964435109356012719000570250500500C09143700865014028184603963530100010000964435109356012719000570250500500D0924279088515701771540232123110001000091759501068030E0929418088872301107260146669110001000082621206320230555360104634040016708107631100010001000010000F092081808968640086400101019471100010000788370056518804147430092752904333841732411100010001000010000表65微风和静风扩散参数的系数(XYR01T,ZR02T)R01R02稳定度U10U1005M/SU10U1005M/SA093076157157B076056047047C055035021021D047027012012E044024007007F044024005005表66各类稳定度条件下的风廓线幂指数值稳定度类别ABCDE、FM010015020025030615TSP排放对环境空气的影响预测与评价(1)污染源强参数该项目排放的PM10主要来源于炉窑、灼烧窑燃煤烟气,其污染源强见表67。表67TSP排放源强参数一览表排放种类污染源排放速率KG/H烟气排放量M3/H烟囱高度M烟囱出口内径M烟气出口温度正常排放炉窑56667150170灼烧炉063833150170炉窑13336667150170非正常排放灼烧炉167833150170(2)各敏感点相对坐标表68项目周边各敏感点相对坐标坐标分离车间冯家岭杏花村氮肥厂生活区化工厂生活区X065011001200950Y08804501600300(3)预测结果在各类风速、稳定度等气象条件下,以主导风向东北风为典型风向,预测结果统计见下表69、610。表69正常工况下各敏感点PM10浓度叠加值各敏感点浓度叠加值MG/M3气象条件冯家岭杏花村氮肥厂生活区化工厂生活区备注静风、B00957009570093100935小风、B00955009550093000941有风、B00955009550093000951静风、D00961009590093200952未超标小风、D00955009550093000989有风、D00955009550093000933有风、F00955009550093000930表610非正常工况下各敏感点PM10浓度叠加值各敏感点浓度叠加值MG/M3气象条件冯家岭杏花村氮肥厂生活区化工厂生活区备注静风、B00956009550093000934小风、B00955009550093000940有风、B00955009550093000986静风、D00955009550093000932小风、D00955009550093000936有风、D00955009550093000939有风、F00955009550093000930未超标由表69、表610可见,项目PM10正常排放时对周围空气环境影响很小,非正常排放情况下空气中的PM10的浓度将会升高,评价区内的空气环境将受到一定的污染,空气中的PM10浓度出现超标现象,建设单位应杜绝该类事故性排放。615氯化氢排放对环境空气的影响预测与评价(1)污染源强参数该项目排放的氯化氢主要来源于酸溶过程中,其污染源强见表317,正常工况下废气量139M3/S,排放源强004G/S;非正常工况下139M3/S,排放源强086G/S。其它参数如下排气筒高度为15M,出口内径02M,排气量5000M3/H,废气出口温度50。(2)在各类风速、稳定度等气象条件下,以主导风向东北风为典型风向,预测结果统计见下表611、612。表611正常工况下氯化氢最大落地浓度及其出现的距离单位MG/M3预测值风类最大落地浓度MG/M3最大落地浓度出现距离M备注静风、B氯化氢0003011小风、B氯化氢0004637有风、B氯化氢00026180静风、D氯化氢0002057小风、D氯化氢00034161有风、D氯化氢00023366有风、F氯化氢00021737均无超标现象表612非正常工况下氯化氢最大落地浓度及其出现的距离单位MG/M3预测值风类最大落地浓度MG/M3最大落地浓度出现距离M备注静风、B氯化氢0006511小风、B氯化氢0099737有风、B氯化氢00566180有超标现象静风、D氯化氢0041257小风、D氯化氢00726161有风、D氯化氢00500366有风、F氯化氢00441737由表611、表612见氯化氢正常排放时对厂区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小,可忽略。正常排放情况下氯化氢的最大落地浓度贡献值为0002000046MG/M3,各气象条件最大落地浓度出现在污染源下风向11737M处,对项目周围的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很小;非正常排放情况下氯化氢的最大落地浓度贡献值为0006500997MG/M3,占评价标准值的百分比为13199,各气象条件最大落地浓度出现在污染源下风向11737M处。可见,项目废气正常排放时对周围空气环境影响很小,非正常排放情况下空气中的氯化氢的浓度将会产生明显升高,评价区内的空气环境将受到一定的污染,空气中的氯化氢浓度出现超标现象,建设单位应杜绝该类事故性排放。为防止事故性排放,需以下措施进一步防范(1)废气处理必须保证正常运转,并须有两套处理装置以上;(2)厂家必须加强自身管理、员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3)电源采用双回路。616氨气排放对环境空气的影响预测与评价(1)源强参数选取氨气产生于萃取过程中。其污染源强见表317,其排放源强09KG/H,排气筒高度为15M,出口内径02M,排气量5000M3/H,废气出口温度30。(2)在各类风速、稳定度等气象条件下,以主导风向东北风为典型风向,预测结果统计见下表613。表613正常工况下氨气最大落地浓度及其出现的距离单位MG/M3预测值风类最大落地浓度MG/M3最大落地浓度出现距离M备注静风、B氨气0019411小风、B氨气0029737有风、B氨气00167174静风、D氨气0013057小风、D氨气00217153有风、D氨气00148359有风、F氨气00160654均无超标现象由表613可见氨气正常排放时对厂区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小,可忽略。正常排放情况下氨气的最大落地浓度贡献值为0013000297MG/M3,各气象条件最大落地浓度出现在污染源下风向11654M处,对项目周围的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很小。617无组织废气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规定,无组织排放有害气体的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如下DCACMQLRBL5021式中,CM为环境一次浓度标准限值MG/M3,QC为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KG/H,R为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A、B、C、D为计算系数(根据所在地近五年来的平均风速及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查取),L为工业企业所需的卫生防护距离(M)。通过工程分析,得知本项目无组织排放污染源主要为氯化氢贮存区产生的氯化氢废气,排放量约002KG/H。依据上述公式计算,氯化氢废气的卫生防护距离为100M,按GB/T384091中规定,因此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为100M。本项目附近最近的集中居民点为位于拟建项目厂界东南面1000M的化工厂生活区,可以满足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62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621预测对象本项目生产废水包括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废水排放总量约4905M3/D。根据水文要素,以工厂排放的污水为污染源,预测工厂建成后正常情况下,生产和生活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对地表水环境的浓度贡献值及与背景值的叠加值。根据现状监测结果和预测结果,预测工程营运期废水排放对的影响。622预测因子根据本工程废水排污特征,本次地表水环境预测评价选取主要污染因子氨氮作为预测因子。623预测时段由于项目评价时间较短,本次环评只分别进行枯水期生产废水达标排放和事故性排放情况下对纳污水域水质的影响预测。624预测范围厂区排污口到下游3公里。625预测模式非持久性污染物氨氮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293)中推荐的SP模式进行预测。河5SP模式/1LN86408640EXP8640EXP8640EXP01202122021210HPHPCQDQCKCKUXUXKDUXUC式中X计算点离开始点排放口的距离,MU河水流速,M/SK1耗氧系数,1/DK2复氧系数,1/DDP排放废水中的亏氧量,MG/LDH排放口上游河流亏氧量,MG/LQP废水排放量,M3/SCP污染物浓度,MG/LQH河水流量,M3/SCH排放口上游污染物浓度,MG/LXC最大亏氧点到计算初始点的距离,MDC最大亏氧量,MG/LCC最大亏氧点的污染物浓度,MG/LD排放口下游X处的亏氧量,MG/LC排放口下游X处的污染物浓度,MG/L626污染源参数确定见表614。表614地表水环境影响氨氮预测源强污水排放量排放状态M3/DM3/S氨氮排放浓度MG/L备注正常排放49050000612事故性排放4905000064026事故性排放是指污水处理设施失效627预测结果本次预测评价根据废水排放的水质特征,预测正常排放及事故性排放污染物氨氮对纳污水体的影响,预测结果见表615。表615预测结果一览表单位MG/L预测项目排放状态预测范围预测贡献值本底值叠加值标准值氨氮正常排放排污口下游1000M处000120109011021排污口下游1500M处00012008400852排污口下游3000M处00012007300742排污口下游1000M处03973010905063排污口下游1500M处0395000840479事故性排放排污口下游3000M处03882007304612从表615可以看出,项目污水在最不利的水文条件下,达标尾水排入纳污水水体中,对纳污水体的氨氮浓度贡献值较小。在排污口下游1000M处,贡献值为00012MG/L,叠加值为01102MG/L,满足GB38382002类水质标准要求。项目污水在最不利的水文条件下,事故性排放时在排污口下游1000M处,贡献值为03973MG/L,叠加值为05063MG/L,虽然能够满足GB38382002类水质标准要求,但对纳污水体的氨氮浓度贡献值较大。因此,项目应杜绝污水事故性排放。为防止事故排放对小河造成影响,一旦生产废水处理系统出现故障,应立即锁紧停车系统,停止生产,并将已产生的生产废水引至生活污水处理站沉淀池旁的生产废水事故应急池,容量为50M3,待生产废水处理装置恢复正常运行时再进行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出现故障时,应将生活污水引至50M3的生活污水事故应急池,待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恢复正常运行时,经处理达标准后排放,则对地表水影响不大。63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项目所在地区地质构造较单一,处于红盆的西北边缘,区内无深大断裂通过,地层主要由粘性土层及含泥质的砂砾层组成,局部分布有人工地层,防污性能一般。如项目不采取措施防止各种地表径流中所含的污染物渗入地下水,必然会导致潜水层受到污染,从而影响到地表水及整个水体。本项目可能对所在地地下水产生影响的污染物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雨水在冲刷各种设备以及厂区地面冲洗的过程中,氯化物等物质进入水中,在无法得到完全收集处理的同时渗入地下水;二是固体废弃物的堆放会因为受到地表径流或雨水的冲刷而导致污染物渗入地下水。为确保本区域地下水不致受到本项目污染,针对上述污染源及污染途径,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合理布设雨污管道,使厂区的雨污水能得到及时的疏导;2、污水池及地沟底部必须采取防渗措施,同时要定期检查生产区地坪破裂情况及雨污管线的密封性,杜绝污水渗漏;3、本项目固体废弃物堆场的设计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减少因浸泡而产生污染地下水的现象;4、在厂区内外布设例行监测点位,以便于了解地下水水质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采取防治措施。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基础上,本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64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根据工程分析、结合工程总平面布置示意图可知,噪声污染源主要为引风机,破碎机、干燥机及泵等。641预测模式选择本次噪声影响评价选用点源的噪声预测模式,将各工序所有噪声设备合成后视为一个点噪声源,在声源传播过程中,噪声受到厂房的吸收和屏蔽,经过距离衰减和空气吸收后,到达受声点,其预测模式如下(1)室外点声源在预测点的倍频带声压级某个点源在预测点的倍频带声压级OCTOCTOCTLRRL00LG2式中LOCT(R)点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倍频带声压级;LOCT(R0)参考位置R0处的倍频带声压级;R预测点距声源的距离,M;R0参考位置距声源的距离,M;LOCT各种因素引起的衰减量,包括声屏障、空气吸收和地面效应引起的衰减,其计算方式分别为AOCTBAR32101320LG1NNAOCTATMRR0/100;AEXC5LGRR0;如果已知声源的倍频带声功率级LWCOT,且声源可看作是位于地面上的,则LCOTLWCOT20LGR08由各倍频带声压级合成计算出该声源产生的A声级LANILAIPIL10LG式中LI为A计权网络修正值。各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声级的合成NILTPPIL10LG(2)室内点声源的预测室内靠近围护结构处的倍频带声压级RRQLWOCT4LG1021COT1,式中R1为室内某源距离围护结构的距离;R为房间常数;Q为方向性因子。室内声源在靠近围护结构处产生的总倍频带声压级NILOCTIOCTTL101,1,LG室外靠近围护结构处的总的声压级LOCT,1TL0CT,1TTLOCT6室外声压级换算成等效的室外声源LWOCTLOCT,2T10LGS式中S为透声面积。等效室外声源的位置为围护结构的位置,其倍频带声功率级为LWOCT,由此按室外声源方法计算等效室外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声级。3)总等效声级多个噪声声源的受声点处的总等效声级,可采用下式计算LEQ(总)NILEQI10LG式中LEQI第I声源在某受声点处的等效声级,DBA。642预测结果及分析根据项目各噪声设备声级及其所处位置,利用工业企业噪声预测模式和方法,对厂界外的声环境进行预测计算,得到各预测点的昼夜噪声级,厂界噪声预测结果见表616和617。表616昼间噪声影响预测结果单位DBA序号位置本底值预测值叠加值标准值超标值1东厂界55951657276502南厂界55952257446503西厂界55948456616504北厂界5595245750650表617夜间噪声影响预测结果单位DBA序号位置本底值预测值叠加值标准值超标值1东厂界48351653275502南厂界48352253685503西厂界48348451365504北厂界4835245383550通过预测结果统计可以得出,本项目建成投产后,不会对当地声环境造成太大的影响,工程厂界噪声能够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类标准。643噪声控制措施建议(1)建议在进出道路设计时,建议考虑采取隔音措施,如增加树木绿化等。(2)提高门窗的隔声性能,使之与墙体接近。提高门窗隔声效果的措施一般采用新型中空结构玻璃,或对门进行嵌缝,嵌缝后平均隔声量可提高13分贝。(3)建设项目周围拟设置绿化带,可以起到隔绝噪音作用。为确保降噪效果,建议种植乔木、灌木等多种四季常青树种,以高低错落布置保证一定密度,并考虑种植除污能力较强的一些树种。65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本项目固废包括在生产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油、蒸发结晶渣、燃煤烟气脱硫中和渣、炉窑燃煤煤渣、破碎工序布袋收尘器收集的尘灰、厂内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和生活垃圾。废水隔油时产生的浮油,属危险废物,必须集中收集后定期交由有危废处置资质的单位代为处置;生产废水蒸发结晶产生的废渣、燃煤烟气吸收液中和渣和煤渣,属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均可作为副产品外售;厂内污水处理产生污泥,干化后交由有固废处置资质的单位代行处置;破碎工序布袋收尘器收集的尘灰,可全部回用于生产;生活垃圾交由环卫部门收集送往垃圾填埋场处理。本项目危险固体废物处理交由具有处理危险废物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处理。但厂区必须建立一个危险废物堆置仓库,仓库地面必须采用了防渗措施,如水泥硬化前铺设一定厚度的防渗膜。同时必须防止雨水对危险废物的淋洗,或大风对其卷扬,仓库顶棚必须防雨并结实,同时仓库四周应该建设具有防风构筑物。固体废弃物均得到有效处理,对环境无较大影响。66生态环境影响分析661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位于工业园区,项目建设前,工业园区已实现了“三通一平”,本项目建设期的生态环境影响主要为项目的建设将征用部分土地,同时施工期会破坏原有地貌、占压土地,建设期产生的泥沙,侵蚀和破坏下游的农田、植被、河塘,使土地退化,对厂址周围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项目的建成投产,该影响随之消失。662营运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建成后将不可避免的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系统的变化影响。整个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得本地区原有的农业生态变成钢筋水泥的单一城市生态,导致生态功能和结构的退化,对物种多样性、异质程度、相对同质和生物量都会造成大幅度降低,区域环境连通程度变差,抵御生态风险的能力降低。(2)工业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工厂生产不仅占用土地,改变地表结构,其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均会对本地区生态环境以及周边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废气污染物影响范围广,其中含有的特异因子会在空气中扩散到很远的地方,并为植物所吸收,通过生态链传递到动物和人。废水排入纳污水体,在岸边形成一定范围的污染带,压迫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改变了近岸水生生物的群落结构;固体废物的堆放占用耕地,还会通过渗沥过程把有毒有害的物质传递到土壤,经过植物、动物的生态链传递给我们人类。但就本项目而言,项目选址于已实现“三通一平”的工业园区,且项目无论从生产占地规模还是污染环节上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有限。从上面分析可知,项目的建设和建成,其污染会对本地区和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项目业主将绿化纳入规划建设内容中,建成后对生态环境影响是有限的。67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项目在建设期间,各项施工活动不可避免的将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和产生影响。主要包括废气和粉尘、噪声、固体废物、废污水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以粉尘和施工噪声尤为明显。以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671施工期大气境影响分析及防治对策措施建设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大气污染物主要有(1)废气施工过程中废气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所排放的废气。(2)粉尘及扬尘在施工过程中,粉尘污染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如水泥、白灰、砂子等在其装卸、运输、堆放过程中,因风力作用将产生扬尘污染;运输车辆往来将造成地面扬尘;施工垃圾在其堆放和清运过程中将产生扬尘。上述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粉尘(扬尘)将会造成周围大气环境污染,其中又以粉尘的危害较为严重。施工期间产生的粉尘污染主要决定于施工作业方式、材料的堆放及风力等因素,其中受风力因素的影响最大。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科研所等单位在市政施工现场的实测资料,在一般气象条件下,平均风速为25M/S,建筑工地内TSP浓度为其上风向对照点的225倍,建筑施工扬尘的影响范围在其下风向可达150M,影响范围内TSP浓度平均值可达049MG/M3。当有围栏时,同等条件下其影响距离可缩短40。当风速大于5M/S,施工现场及其下风向部分区域的TSP浓度将超过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三级标准,而且随着风速的增加,施工扬尘产生的污染程度和超标范围也将随之增强和扩大。本项目建设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且处于城市中心,建设单位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当地较开阔,大气扩散条件较好,空气湿润,降雨量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扬尘的影响。但是伴随着建筑材料运输和原有建筑的改造等施工过程,施工期间可能产生扬尘,将对附近的大气环境和居民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合理可行的控制措施,尽量减轻其污染程度,缩小其影响范围。其主要对策有(1)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管理,砂石料应统一堆放,水泥应设专门库房堆放,尽量减少搬运环节,搬运时轻举轻放,防止包装袋破裂。(2)开挖和拆迁时,对作业面适当喷水,使其保持一定的湿度,以减少扬尘量。而且,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应及时运走。(3)谨防运输车辆装载过满,并采取遮盖、密闭措施,减少其沿途抛洒,并及时清扫散落在路面的泥土和灰尘,冲洗轮胎,定时洒水压尘,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扬尘。(4)施工现场要围栏或部分围栏,减少施工扬尘扩散范围。(5)风速过大时应停止施工,并对堆放的砂石等建筑材料进行遮盖处理。672施工噪声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施工机械设备的运转和各类车辆的运行,不可避免地将产生噪声污染。施工中使用的各种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等都是噪声的产生源。根据有关资料主要施工机械的噪声状况列于表618。表618施工机械设备噪声施工设备名称距设备10米处平均A声级DB(A)打桩机90挖掘机82推土机76混凝土搅拌机84起重机82压路机82卡车85由表618中可以看出,现场施工机械设备噪声很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是各种机械同时工作,各种噪声源辐射的相互迭加,噪声级将会更高,辐射面也会更大。施工噪声对周围地区声学环境的影响,采用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进行评价,详细见619。表619不同施工阶段作业噪声限值标准(GB1252390)施工阶段主要噪声源噪声限值DB(A)昼间夜间土石方挖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7555结构打桩机、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棒、电锯等7055装修吊车、升降机等6555由于本工程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主要属中低频噪声,因此在预测其影响时可只考虑其扩散衰减,预测模型可选用L2L120LGR2/R1(R2R1)式中L1、L2分别为距声源R1、R2处的等效A声级(DB(A);R1、R2为接受点距源的距离(M)。由上式可推出噪声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量L;LL1L220LGR2/R1由此式可计算出噪声值随距离衰减的情况,结果见表620。表620噪声值随距离的衰减关系距离(M)11050100150200250400600LDB(A)02034404346485257若按表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