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优秀说课稿.doc_第1页
乡愁优秀说课稿.doc_第2页
乡愁优秀说课稿.doc_第3页
乡愁优秀说课稿.doc_第4页
乡愁优秀说课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愁优秀说课稿乡愁教案乡愁的说课稿余光中的乡愁初中乡愁说课PPT篇一乡愁说课稿乡愁说课稿黄爱玲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今天所说的课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乡愁,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一、说教材乡愁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一)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三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二)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3、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4、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过程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三、说教法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欣赏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借以陶冶道德感、激励理智感和培养审美感的教学方法。通过对音乐、美术、文学作品和大自然等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所以在学习这首诗时欣赏配乐诗乡愁和歌曲乡愁四韵,从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诵读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诵读,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再采用多种方法的朗读练习,如自由读、齐读、男女生间读、小组内读等。学生在老师精心安排的朗读练习中,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初步把握,最后学生配乐朗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发现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发现法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发明的态度;本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联想法就是利用联想思维进行创造的方法,俄国剧作家、诗人克尼雅宁说“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并不只满足于“读懂”“纸面上的话”,其主要目的在于读到书上所没有的东西。这就要求阅读者对所读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而且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的联想,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只有通过联想,阅读者才能知疑善思,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本诗通过让学生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联想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四、说学法本诗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的品”、“美美地说”。在读中品味诗意,在品味中享受美,指导朗读。朗读贯穿全文的始末,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五、说教学过程(一)听读,美美地听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设计意图(图片的播放是为了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进而总结出本诗的主题乡愁。(二)朗读美美地读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三)品味美美的品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品味,最终让学生体会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无限感慨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分析鉴赏这首诗的语言。让学生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如此美的诗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四)迁移美美的说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比如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四)布置作业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2、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六、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板书设计意象托物寄情邮票小小含情依依个人故乡之思船票窄窄相思殷殷主题坟墓矮矮哀痛沉沉升华海峡浅浅悲怆深深普遍家国之思篇二乡愁说课稿乡愁我说课的题目是台湾现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地位、作用乡愁是人教版九年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结,选编的是中外现代诗歌的名家经典。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2、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乡愁一诗语言形象、含蓄、精练,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艺术手法精湛,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是初中生学习的优秀的诗歌鉴赏教材。通过学习本诗,可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进入初三,对现代诗歌的形式不陌生,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但本诗的思想感情丰富复杂,这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概括归纳能力有一定要求。二、说教学重点、难点据此,我确立了以下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了解诗歌赏析方法,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在过程、方法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学生参与,使之感受诗歌的基本特点,体会诗人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思乡爱国之情,了解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本诗特点,我确立了本课教学重点1重点在读,通过诵读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及其象征含义。2透过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在于抓住这四个中心物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突破重点难点,我的方法是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教师配乐读、指导朗读、学生齐读、互读、自读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乡愁的氛围,这样学生能满怀对祖国、家乡的深沉的爱去美读,在美读的基础上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深入探究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突破重点;2、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让学生概括乡愁中提到的人生四阶段,找到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引导他们理解乡愁是怎样上升到家国之思的,在发散联想中领悟诗歌情感,进而突破本文难点。三、说教学方法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找出诗中名句,品味并积累。老师要在诵读中起示范作用。教学中我将“读”贯彻到课堂始终,要求学生以切合的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乡愁”的形象,在诵读中感悟体味诗歌之美。我希望通过“练读”、“悟读”、“品读”三个环节,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审美能力。“练读”即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朗读进行有效练习,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语言美;“悟读”即边读边领悟,体会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感情,体悟诗歌情感美;“品读”即品味和鉴赏诗歌意境美。2、设置情境法课前用乡愁歌曲创设氛围,导入配乐朗读营造浓浓的乡愁氛围。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师范读争取图文并茂。学生描景悟情,给人以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3、合作探究法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对诗歌的线索,诗歌的形象,诗歌的主题,采用合作探究法深入领悟诗人是如何由个人之思转化为家国之思的,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教具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事例。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增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想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四、说学法1、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因为诗人身处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学生要了解这一点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2、诵读激趣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3、整体感知,把握诗的形象,并能概括诗歌的主题。4、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五、说教学程序第一步新课导入创设情景,渲染气氛。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展示歌词。(导入语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滴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情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设计思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刘国显在开讲艺术中说“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因此,我设计的导入环节,希望通过歌曲,创设特定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到一种积极的审美状态中来。由学生说引出余光中笔下浓烈的乡愁。导入时,教师使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情境。第二步新课的讲解(一)首先,深情诵读,读出诗韵。1、齐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2、老师也来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听读,如果你认为读得好的地方就把语气在书上标注一下,同时在课文上标注重音。(教师范读,配乐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学生拿起笔来,旁批语气、划分节奏、标注重音)教师读完,学生评点,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如节奏舒缓,语气、语调深沉,层层递进,节节加深,感情越来越浓烈等)3、再读全诗,注意语气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深,第四小节达到顶峰。(老师板书)设计思想这里留足时间让学生朗读,朗读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舒缓的旋律与和谐节奏,感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美,从本诗的语气和语调上感受感情基调。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也采用多种方式,师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完成这个环节,学生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也初步体味了诗歌为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二)接下来,细腻品读,读出诗意。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1、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母子_,夫妻_,母子_,家园_。生答,师归纳并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园之别。2、第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生答,师点第一小节是生离,第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读第三小节,读出递进感。3、再读第14小节,读出个人之思,读出家国之恋,读出作者对大陆的一片深情。设计思想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很容易发现四个事物分别承载了四种感情,再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这种四种感情的同与异,进而对作者以时空为线索的借物抒情的独特构思有一定领会,同时激发了下一步学习的兴趣。(三)然后,是优美解读,读出诗境。1、找意象诗人是借助哪些意象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2、描画面诗歌的语言言简意赅,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生动的画面。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品语言“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富有结构美)3、悟感情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邮票(小)母子情船票(窄)夫妻情坟墓(矮)生死别海峡(浅)家国恋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犹如百川奔向东海,又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的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名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再读全诗,读出意境和感情。设计思想体会诗歌意象包含的丰富象征意味,需要跳出诗歌的篇幅限制,激活学生的想像,启发学生的思考。此处教学结合了写作背景,适当联系了台湾和祖国大陆长期分离的现实。同时,老师适时补充余光中的一些个人经历能让学生深入其人、深入其境,进一步加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四)最后,丰富联想,读出诗情。“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暮云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的另一首诗中也说“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着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他还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1、拓展背景,升华感情,将感情推向高潮。余光中为什么对大陆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在回忆创作经历时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的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我20年的思乡之情。”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藉了20年的思乡之情。2、延读全诗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小时候你就读过李白的静夜思“床前,地上霜。”请你再背几句古诗中写“乡愁”的诗句。设计思想诗歌的感情美、绘画美和意境美,在教师对学生情感激发的基础上,得到了深入品味,教师紧紧抓住母亲、祖国这个中心情节,抓住台胞对处于分裂中的祖国母亲深情吟咏这条主线,学生很容易被感染,有所悟,思乡爱国的情怀能油然而生。第三步反馈练习1、多媒体展示两首意境优美的诗,学生欣赏,描绘诗的画面,挖掘诗的美与情,通过意象、意境领悟诗人思想感情线索。任选一首进行比较阅读。(课内完成)设计思想对于课文的鉴赏,强化了学生的品诗体验,但教材只是个范例,我们必须从中走出来,设计拓展延伸环节,旨在推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诗感,养成良好的品诗习惯,积累审美经验。完成这个环节时,教师可给予提示,在每个人心里对乡愁都有不同的心境,让学生抛开所提供的诗,放开视野,谈自己心中最美的最真的思乡恋土情怀。第四步布置作业1、请同学背诵全诗。欣赏并学唱余光中的乡愁四韵。2、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赏析。设计思想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练读、悟读、品读的过程中感受了这首诗歌的音美、情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课后布置学生背诗、唱诗、赏析诗歌,让学生能在学有所得后将所学知识迁移与深化,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几首自己认为很美的诗歌。第五步教师小结台湾,所有中国人的心结。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临终前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2005年,温家宝总理也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可喜的是,跨越56年的时空,2005年春节台商包机成功起航,台湾的民航业者第一次将飞机驶到首都机场。一位大陆网民写到“知是前路仍坎坷,却信东风终唤回”。相信不久的将来,那浅浅的海峡再也不是两岸亲人的天堑,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第六步板书设计乡愁按时间阶段构思,取意象寄情。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的故乡之思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现在海峡两岸分离普遍的家国之思六、说教学反思本节课我的评价的出发点有两个激励的角度、发展的角度。1、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学习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诗歌的情趣。在整节课中,对学生每个活动,都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2、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老师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相结合,使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总之,整节课以情感教育为中心线索,以“读”贯穿全局,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真情、感悟真情、抒写真情的第一步篇三乡愁说课稿九年级下册乡愁说课稿九年级组孙建梅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一说教材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乡愁。本诗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首诗。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二说学情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九年级学生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已经比较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应该没什么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三说教学目标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四说教学重点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五说教法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进行教学。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六说学法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七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一)导入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从而为学习课文营造氛围。并设计这样的导语创设情境有人这样说,拿起一本中国的诗集,轻轻抖一抖,便会从中落下许多个“愁”字来。于是,海上明月是愁,人在天涯是愁,无边丝雨还是愁,举杯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一缕乡愁从唐诗中飘来,缠绵多少相思的河畔;一缕乡愁向宋词中飘去,惊醒多少游子的安眠;而正是这缕乡愁啊,又引发了远在台湾的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怎样的乡愁呢设计意图图片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二)诗歌赏析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二读把感情加进去。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评头论足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思考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你能看出来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诗的么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诗人组诗的顺序2)四个时间序词,它们分别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这四个人生阶段分别因什么而愁你能说说你的理由么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呢这首诗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三)课堂训练环节我采用激将法引导学生当堂成诵,设计“余光中说过“乡愁好像变成了我的名片,不过这张名片太大了,把我都遮住了,见诗不见人。我现在走到哪里都会有人马上把乡愁背给我听。”如果余光中来到了你的身边,你能背给他听吗”这样一个环节帮助学生快速背诵。(四)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1、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朗读方法朗读席慕蓉的乡愁。、课外阅读余光中的作品,感受中文之美、诗歌之美。最后在深情的诵读中和余光中先生、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依依惜别,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主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八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乡愁托物寄情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故乡之思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现在海峡两岸分离普遍家国之思本诗板书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把握诗歌的结构,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篇四乡愁说课稿乡愁说课稿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余光中的乡愁。一、教材分析余光中的乡愁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乡愁诗两首之一。本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一)学情分析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这需要学生在体会诗歌的意境中更好的把握。因此,运用教学软件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诗歌的美妙意境。同时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加深理解,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了解。古人云品韵方晓丝雅竹,执毫始觉草篆神。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同时又体现了现代诗歌的特点。(二)目标设定1、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5、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第一课时重在余光中乡愁的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体会作者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席慕蓉的乡愁则作为自读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关于余光中的乡愁。二、说教法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模块,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诵读、品味、迁移”四个环节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三、说学法1、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因为诗人身处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2、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通过读,再是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3、整体感知,把握诗的形象,并能概括诗歌的主题。4、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5、利用已学知识,学会写小诗,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诗的语言写下来。6、通过迁移训练席慕容乡愁,扩展学生阅读,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四、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先请学生搜集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借以导入。2、再用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观看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四韵MTV片段。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感伤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一点也是运用其它手段所达不到的。设计意图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二)诗歌赏析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1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整体感知诗歌蕴含的情感。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2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读诗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通过重音、停顿、语音语调的变换进行朗读,讲解其中的韵味。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节与间,停顿时间稍微长一点。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春天是一年的开始,预示人生的少年,所以可以想象为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起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万水千山不能回到她的身边。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里,在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小时候水千山。李白是“我寄愁心于明月”,而作者只能“唯寄愁心于邮票”了。他仿佛又想到李家的时候妈妈送她的小村外,关心的话儿说不完,那温馨的春风多像母亲慈祥的爱抚,那三春的阳光多像妈妈眷眷的爱心,那风中依依的柳条多像妈妈那不舍得深情,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篇五乡愁说课稿乡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X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光中的乡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歌。本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所选诗歌皆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热烈的情感,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学生要关注诗歌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达了身居孤岛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熏陶和教育的好教材。通过学习本诗,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二、说学情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三的学生已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与文化积淀,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三、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2、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的能力,品悟语言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品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2、在朗读中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3、通过分析意象感悟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通过该诗的学习与理解,以该诗为例,进行诗歌仿写。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一)说教法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法、反复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写作训练法。1、创设情境法。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配乐朗诵,播放佟铁鑫的歌曲乡愁和罗大佑的乡愁四韵等方法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2、反复诵读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中,教师采用反复有感情地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进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3、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独创的艺术形象,发现作者由个人故乡之思到普遍家国之思的情感变化,感悟诗歌参差整齐、哀婉柔美的语言特点。4、写作训练法。本诗中的四种物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与情感美。(二)、说学法1、回忆学过的思乡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