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1997-20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1页
深圳市(1997-20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2页
深圳市(1997-20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3页
深圳市(1997-20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4页
深圳市(1997-20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圳市(199720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一章导言第一条本规划以妥善解决城市建设与其它各项事业对土地需求的矛盾,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首要任务。第二条本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土地管理法)、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和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为依据,参照国家和广东省的其它相关补充规定,根据深圳市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第三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期限为规划基期1996年;规划阶段年2000年;规划目标年2010年;远景展望期2030年;第四条本次规划区的范围为深圳市行政辖区,包括深圳经济特区(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和特区外的宝安区、龙岗区。第五条本规划遵循如下基本原则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2提高土地利用率;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第二章概况第六条位置与自然条件。深圳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南端,隔深圳河与香港接壤,全市土地面积19486907公顷,1996年常住人口358万人。全市辖5个区,特区内为罗湖、福田、南山三区;特区外为宝安和龙岗区。深圳滨临南海,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类型多样,有低山、丘陵、平原、台地,其中丘陵面积最大,平原次之。深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全年高温多雨,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24,年降水量1948毫米,夏季常有台风出现。市内共有大小河流160多条,多数河流长度短,集水面积小,集水面积超过10000公顷的河流仅有5条。地表水源相对短缺。第七条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1996年,深圳市国内生产总值为95004亿元(当年价),财政收入13175亿元,进出口总额3905亿美元。三次产业方面,农业已从传统农业转向以“三高”为主的商品农业,农业商品率高达80以上;工业在电子、医药、服装等轻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基础工业也加速发展,轻重工业比重为6040;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旅游过夜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金融保险业规模、房地产业增加值、机场和港口吞吐量及运输能力均有大幅度增长。科技、文化、教育事业也发展较快,全市拥有政府科研机构10个,普通高等学校4所,中等学校126所,小学269所。第八条城市建设基本情况。至1996年末,深圳市建成区面积已达3253100公顷,住宅建筑面积达565086万平方米。1996年港口吞吐量3021万吨,客运量8281万人次。至1996年末,深圳市各种道路总长度约2800公里,全市自来水供应能力3282万吨/日。全市电话交换机容量1267万门,居民电话拥有率居全国首位。第三章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潜力第九条市域土地利用结构。根据深圳市199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全市土地总面积19486907公顷,其利用现状为1农用地全市农用地面积1162467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965。其中,1耕地总面积为6464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2,主要分布在特区外的宝安、龙岗两区。包括菜地、旱地、灌溉水田三种类型,其中菜地为514154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953;旱地为102450公顷,占1585;灌溉水田为29847公顷,占462。2园地总面积为2191371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125,主要分布在宝安、龙岗、南山三区。包括果园、桑园、茶园等类型,其中主要为果园,共2138905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9761。3林地为全市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宝安、龙岗、罗湖三区。林地总面积为7152863公顷,其中有林地为4884798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6829。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49。4牧草地总面积为39118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20,8473的牧草地集中在宝安区。其中,天然草地12593公顷,占牧草地的3219;改良草地22658公顷,占5792;人工草地3867公顷,占989。5内陆水面总面积为15948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18。主要分布在宝安区,占全市总水面的6368,其次为龙岗区,占2377,特区仅占1255。内陆水面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坑塘四种类型,以坑塘水面为主,坑塘面积为892307公顷,占全市总水面的5595;河流面积为191692公顷,占全市总水面的1202;水库面积为507243公顷,占全市总水面的3180;湖泊面积为3625公顷,占全市总水面的023。2建设用地全市建设用地面积为555456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850。其中,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为4997390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564。包括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和特殊用地等,其中,城市和建制镇用地为2000549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4003,特区内为1116834公顷,占总城市和建制镇用地的5583,特区外为883715公顷,占总城市和建制镇用地的4417;农村居民点为589820公顷,占1180,几乎全部分布在特区外;独立工矿用地为2258254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4519,主要分布在特区外;特殊用地146979公顷,占294,在各区分布较为平均。2交通用地总面积为46795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0。主要分布在特区外,其中宝安区最多,占全市交通用地的4892;其次为龙岗区,占3619;特区仅占1488。交通用地包括公路、铁路、农村道路、港口、码头、民用机场等类型,其中公路为290815公顷,占交通用地的6215;铁路为46319公顷,占990;农村道路为33179,占709;民用机场为54460公顷,占1164;港口、码头用地为43185,占923。3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为892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6,主要分布在特区外的宝安、龙岗两区。包括沟渠和水工建筑,其中沟渠面积为55595公顷,占全市水利设施用地的6231;水工建筑物用地面积为33624公顷,占全市水利设施用地的3769。3未利用土地全市未利用土地面积为23076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84。未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宝安、龙岗两区,其中宝安为1010955公顷,占4381;龙岗为925340公顷,占4010。其中,1滩涂、苇地总面积为701079公顷,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3038。主要由滩涂构成,占滩涂、苇地总量的9942。2其它未利用土地总面积为1606594公顷,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6962。主要由闲置土地和荒草地构成,分别占其它未利用土地的5452和4235。第十条深圳的土地利用变迁及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迅速根据深圳市统计年鉴,1982年全市建成区面积为610000公顷,到1996年末增加到3253100公顷,增长了53倍。其中,特区增长更快,同期由87000公顷增长为1009243公顷,增长了116倍。2农业用地尤其耕地不断减少受城市建设迅速扩张的压力,深圳市农业用地(指耕地、果园、水产养殖用地三类)持续减少。据统计,农业用地1982年为6700000公顷,到1996年减少至2900000公顷,减少了3800000公顷。除因建设占用外,耕地还受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影响而大量减少。据统计,耕地面积由1979年的3547333公顷迅速减少至1996年的646451公顷,减少了2900882公顷,减少量几乎为现有面积的45倍。3土地开发由外延式扩张逐步向内涵式增长过渡近年来土地整理、闲置土地消化利用等工作日益得到重视,滩涂等后备资源逐步得到保护或保护性利用。第十一条市域土地利用的现状特点1特区内外的土地利用结构明显不同各类农用地主要分布在特区外,其中9127的耕地位于特区外,7940的园地、8334的林地亦集中在特区之外。牧草地和坑塘水面主要集中于宝安一区,分别占各自总面积的8473和7507。而建设用地总量在特区、宝安、龙岗三区分布相对平均,但就内部结构而言特区内外不尽相同。其中,特区内结构较为合理,各类用地比例协调,公园绿地、商业用地、政府/团体/社区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等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用地的人均指标明显高于特区外;特区外则呈现低度城市化的城市形态,建设水平较低,各项配套设施缺乏,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单一,主要由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交通用地构成。2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较高,而区域差异显著深圳市城市土地总体生产率为3940万元/公顷,单位农业用地总产值为389万元/公顷,远高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分别为306万元/公顷和095万元/公顷。就分区而言,特区内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远高于特区外,宝安、龙岗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和特区相当,但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特区的1/8和1/10,提供的工业总产值仅相当于特区的1/5和1/10。3人口密度与人均建设用地区域差异显著特区内人口密度为4490人/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为63平方米/人;而特区外的宝安、龙岗两区的人口密度仅分别为1360人/平方公里和910人/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为102平方米/人和92平方米/人。4闲置土地较多受房地产过热等因素影响,特区外土地开发在1990年代初曾一度出现失控,造成了大量闲置土地。近几年虽经过积极的消化利用,但1996年全市闲置土地仍有875902公顷,既造成了土地和资金的浪费,又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第十二条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圳市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速度过快,不可避免要引发许多问题,主要是1各项事业对土地需求的矛盾较多,城市建设与农业生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对土地需求的矛盾尤其突出;2特区外土地开发较为混乱。特区外土地基本上为农村集体所有,因权属关系,规划和管理难度较大,土地盲目扩张、无序开发的现象比较普遍;3农业用地不足,且布局与城市建设用地冲突较大。受城市建设压力,现存耕地、果园和水产养殖用地不断减少,而农业用地的后备资源有限,保护农业用地迫在眉睫;4生态系统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造成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建设、挖山采石等活动占用了大面积的生物性地表,农业和自然植被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此消彼长,生态系统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1994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696000公顷,主要河流年淤积总量达256万吨,直接和间接损失较大。第十三条农业用地利用潜力。深圳市农业用地的总体形势是土地资源不足,后备资源数量有限,而且还有可能进一步被建设占用,因而规划期内农业用地数量不会有较大增加,只能靠内部挖潜,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道路。考虑到土地本身的生产能力与技术投入,规划期内农业生产特别是蔬菜单产水平还可以有较大幅度提高。目前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已基本完成,生产能力只能通过以名、特、优高产高质产品逐渐替代传统低产低质产品的方式稳步提高。1数量潜力规划期内可供开发的农业用地后备资源有限,仅有370297公顷(不包括林地后备资源),其中沼泽地与裸土地共2278公顷,闲置土地87590公顷,滩涂及苇地共280432公顷。2质量潜力蔬菜单产水平按相邻地区的一般水平(1600公斤/亩)计算,总产量将增加733万吨,相当于现状产量的3780;按广东省高水平(2000公斤/亩)计算,总产量比现状增加140万吨,相当于现状产量的7220。考虑到全市“无土”栽培技术的推广及三高农业、立体农业的发展,规划期内达到上述单产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第十四条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由于特区内外开发方式和土地利用状况不同,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应从全局出发,特区内外应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因地制宜,优势互补。1数量潜力从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而言,坡度12以下的土地为城市可建设用地。在按此标准统计的可建设用地中,减去其中的一级水源保护区和农业保护区,深圳市的实际可建设用地为9100000公顷(不包括填海造地)。1996年建设用地已达5554564公顷,占可建设用地的6104,未来可供发展的用地为3545436公顷,占3886。可建设用地在特区内外分布不均。特区内可建设用地为1782000公顷(不包括填海造地),1996年特区内总建设用地已达1644844公顷,占可建设用地的9230,未来发展用地仅为137156公顷。而特区外可建设用地为7318000公顷(不包括填海造地),1996年总建设用地达3909718公顷,占可建设用地的5343,可供发展用地为3408282公顷,相对宽裕,是深圳市未来开发建设的主要区域。2质量潜力特区内可用作城市建设用地的后备土地资源已所剩不多,因此必须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尤其要重视结构调整,将部分工业用地积极向特区外转移。同时,必须加强土地整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特区外则应着重控制建设用地外延扩张,积极消化闲置土地资源。以建设标准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形式,将散布的居民点和工业点集中连片,并加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努力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环境质量。第四章规划目标和方针第十五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经过14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空间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现代化经济特区和国际性城市。1功能定位将深圳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和旅游胜地,以及我国南方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枢纽作用,实现同珠江三角洲及香港的合作与协调发展,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2经济发展策略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都市农业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3社会发展策略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建设科技强市和教育强市;培育现代都市文化;依法治市,形成按国际惯例运作的体制环境。4环境发展策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方针,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全市各类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基本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逐步形成城市生态良性循环机制。5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形成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质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6人口发展控制目标根据深圳的人口现状特征、就业需求以及资源环境容量,确定2000年全市总人口应控制在400万人以内,其中非农业人口应控制在380万人左右;2010年全市总人口应控制在430万人以内,其中非农业人口应控制在415万人左右。第十六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深圳市土地利用的目标是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1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2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林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3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投入产出比率。第十七条针对本市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土地利用应遵循的基本方针是1采取严格措施,切实保护好现有耕地;2节约用地,“节流”和“开源”并举;3充分挖掘土地使用潜力,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开发经营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走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4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5正确处理农业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第十八条2030年展望。到2030年,深圳市的土地资源将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产业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农业生产实现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城市功能完善,环境优美,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圳基本建成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园林式、花园式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预计到2030年,全市人口规模将达到490万,城市建成区规模将达5500000公顷。在严格保护耕地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2030年耕地维持在580000公顷左右,且9500种植蔬菜。第五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十九条科学合理地调整土地利用指标,强化指标控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确定深圳市控制耕地减少量为02万公顷(全部为建设占用),补充耕地量为02万公顷,增减相抵,达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按照广东省下达的控制指标,并根据当地土地利用实际,规划将深圳市耕地控制减少量与补充耕地量均调整为61156公顷,在符合广东省下达的耕地减少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完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规划期内耕地主要因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及城镇重大建设项目占用而减少,其中交通建设占用最多,城镇建设占用次之,水利设施建设占用最少。第二十条根据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下达深圳市的规划控制指标和本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基本方针,在对各用地部门土地需求量进行综合平衡的基础上,深圳市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方案如下1农用地1996年深圳市农用地总量为116246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965。规划至2000年农用地总量达到116858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997;规划至2010年农用地总量达到119873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151。其中,1耕地1996年全市耕地为6464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2。规划到2000年耕地面积仍保持为646451公顷,仍占土地总面积的332。期内因建设占用而减少的耕地为20000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用6000公顷,交通用地占用9000公顷,水利设施占用5000公顷。同期新增耕地20000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整理增加5000公顷,其它未利用土地中的闲置土地复垦增加10500公顷,通过园地改造等其它途径增加4500公顷。增减正好相抵,达到平衡。规划到2010年耕地面积同样保持在646451公顷,仍占土地总面积的332。规划期内减少耕地61156公顷,均为建设占用,其中交通建设占用35000公顷,居民点及工矿建设占用15500公顷,水利设施建设占用10656公顷。规划期内通过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补充耕地61156公顷,其中,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整理增加15500公顷,其它未利用土地中的闲置土地复垦增加24900公顷,通过园地改造等其它途径增加20756公顷。增减正好相抵,达到平衡。规划期内蔬菜在作物种植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菜地建设将向稳产高产的永久性蔬菜基地发展。规划在交通条件好、土地肥沃、灌溉方便的西乡、福永、沙井、松岗、公明等镇,建立蔬菜基地。蔬菜种植业从外延式开发转向内涵式挖潜,向基地化、企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增加资金投入,采用良种技术,发展无土栽培技术,扶持“三高”农业,提高菜地质量,使蔬菜产量跃上新台阶。2园地1996年深圳市实有园地面积2191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25。规划至2000年面积为2118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7。期内减少园地78871公顷,其中耕地占用4500公顷,牧草地占用10100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用19800公顷,交通用地占用29600公顷,水利设施占用14871公顷。同期通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整理新增园地1000公顷,通过闲置土地复垦增加4500公顷。增减相抵,净减园地73371公顷。规划至2010年面积为2006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规划期间减少园地208671公顷,其中耕地占用20756公顷,牧草地占用90000公顷,交通用地占用45000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用31000公顷,水利设施占用21871公顷。同期通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整理新增园地2500公顷,通过闲置土地复垦新增20756公顷。增减相抵,净减少185371公顷。园地建设应逐渐淘汰柑橘橙类等普通水果,大力发展荔枝、芒果、龙眼等名特优产品,并适当开辟茶园、花卉园。3林地1996年全市林地面积为71528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71。规划至2000年林地面积为7273100公顷,有林地占林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85,森林覆盖率达到478。期内减少林地2800公顷,其中交通用地占用2350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用450公顷。同时通过开展荒山绿化、开发其它未利用土地新增林地123037公顷。增减相抵,净增林地120237公顷。规划至2010年林地面积为7574300公顷,有林地占林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90,森林覆盖率达到501。期内林地减少7000公顷,其中交通用地占用6000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用1000公顷。同期通过开展荒山绿化、开发其它未利用土地增加林地428437公顷。增减相抵,净增林地421437公顷。4牧草地1996年全市牧草地为3911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0。规划至2000年牧草地面积为534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7。期内增加14282公顷,其中通过园地改造增加10100公顷,其它未利用土地中的闲置土地复垦增加4182公顷。期内牧草地不减少,净增14282公顷。规划至2010年牧草地面积为165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5。期内新增126582公顷,其中通过园地改造增加90000公顷,其它未利用土地中的闲置土地复垦增加4182公顷。期内牧草地不减少,净增126582公顷。5内陆水面1996年全市内陆水面面积为15948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18。规划至2000年内陆水面面积仍为1594868公顷,仍占土地总面积的818。期内减少2100公顷,其中交通用地占用850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用700公顷,水利设施占用550公顷。同期利用滩涂、苇地新增水面2100公顷。增减正好相抵,达到平衡。规划至2010年内陆水面面积仍为1594868公顷,仍占土地总面积的818。期内减少6200公顷,其中交通用地占用2400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用2200公顷,水利设施占用1600公顷。同期利用滩涂、苇地新增水面6200公顷。增减正好相抵,达到平衡。2建设用地1996年全市建设用地总量为555456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850。规划至2000年建设用地总量为58712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13,比1996年净增316725公顷。规划至2010年建设用地总量为62200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92,比1996年净增665525公顷。其中,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996年全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49973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64。规划至2000年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51545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45。期内减少6000公顷,其中耕地占用5000公顷,园地占用1000公顷。同期新增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6311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6000公顷,占用园地19800公顷,占用林地450公顷,占用水面700公顷,利用滩涂、苇地50950公顷,开发其它未利用土地85210公顷。增减相抵,净增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57110公顷。规划至2010年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51995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68。期内减少18000公顷,其中耕地占用15500公顷,园地占用2500公顷。同期新增22011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5500公顷,占用园地31000公顷,占用林地1000公顷,占用水面2200公顷,利用滩涂、苇地52869公顷,开发其它未利用土地117541公顷。增减相抵,净增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02110公顷。其中,城镇建设用地1996年深圳市城镇建设用地为2785145公顷。规划至2000年为3249200公顷,期内增加406055公顷,其中占用耕地6000公顷。规划至2010年为4014600公顷,期内增加1229455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5500公顷。2交通用地1996年全市交通用地46795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0。规划至2000年交通用地为5285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1。期内新增交通用地60545公顷,其中占用耕地9000公顷,占用园地29600公顷,占用林地2350公顷,占用水面850公顷,利用滩涂、苇地16029公顷,开发其它未利用土地2716公顷。同期交通用地不减少,净增60545公顷。规划至2010年交通用地面积为772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7。期内新增交通用地304745公顷,其中占用耕地35000公顷,占用园地45000公顷,占用林地6000公顷,占用水面2400公顷,利用滩涂、苇地185510公顷,开发其它未利用土地30835公顷。同期交通用地不减少,净增304745公顷。(3)水利设施用地1996年全市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892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6。规划至2000年面积为1882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7。期内新增水利设施用地9907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5000公顷,占用园地14871公顷,占用水面550公顷,开发其它未利用土地78649公顷。同期水利设施用地不减少,净增99070公顷。规划至2010年面积为2478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7。期内新增水利设施用地15867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0656公顷,占用园地21871公顷,占用水面1600公顷,开发其它未利用土地124543公顷。同期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不减少,净增158670公顷。3未利用土地1996年全市未利用土地面积为23076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84。规划至2000年面积为19298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90,比1996年减少377873公顷。规划至2010年面积为12795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57,比1996年减少1028173公顷。其中,(1)滩涂、苇地1996年全市共有701079公顷的滩涂、苇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60。规划至2000年面积为632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4。规划期间面积减少69079公顷,其中水面占用2100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用50950公顷,交通用地占用16029公顷。同期滩涂、苇地面积不增加,净减少69079公顷。规划至2010年面积为4565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4。规划期间面积减少244579公顷,其中水面占用6200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用52869公顷,交通用地占用185510公顷。同期滩涂、苇地面积不增加,净减少244579。(2)其它未利用土地1996年全市共有其它未利用土地16065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4。规划至2000年面积为12978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6。规划期间面积减少308794公顷,其中复垦为耕地10500公顷,园地4500公顷,林地123037公顷,牧草地4182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用85210公顷,交通用地占用2716公顷,水利设施占用78649公顷。同期内其它未利用土地面积不增加,净减少308794公顷。规划至2010年面积为823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2。规划期间面积减少783594公顷,其中复垦为耕地24900公顷,园地20756公顷,林地428437公顷,牧草地36582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用117541公顷,交通用地占用30835公顷,水利设施占用124543公顷。同期内其它未利用土地面积不增加,净减少783594公顷。第二十一条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综合平衡和协调各主要用地部门发展规划,本规划将19962010年全市拟建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安排如下1农、林、水系统(1)水利设施。规划期内将进行深圳河治理工程、东江潼湖引水工程(规模达12立方米/秒)、南头水厂(规模为60万立方米/日)和东深引水工程建设;(2)农、林业建设。19972000年改造残次林2166667公顷,松线虫防治1573333公顷;19931998年进行466667公顷蔬菜水果基地现代化建设;19941997年续建36667公顷“三高”养殖海产品出口创汇基地;19962000年新建38667公顷的“三高”农业开发区,其中蔬菜基地6667公顷,水果基地13333公顷,保护林地10000公顷。2工业系统规划期内10类重点工业项目将优先得到发展(1)计算机软件。占地2373公顷,年产值达1762亿元;(2)通讯。占地4300公顷,年产值1513亿元;(3)基础元器件。占地4267公顷,年产值达1664亿元;(4)轻工。占地2020公顷,年产值34亿元;(5)机电一体化。占地5480公顷,年产值602亿元;(6)能源。占地23900公顷,年产值199亿元;(7)化工新材料。占地27000公顷,年产值617亿元;(8)建材。占地4460公顷,年产值16亿元;(9)汽车。占地23280公顷,年产值2774亿元;(10)生物工程。占地14300公顷,年产值116亿元。3交通、邮电系统(1)道路。深圳全市的高速公路网络构成了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交通主骨架,由以下功能各异的道路组成广深高速公路、梅澜高速公路、盐田港疏港高速公路、深惠高速公路、东部沿海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机荷高速公路等,总长约195公里。规划期间新增公路用地174200公顷,2010年公路用地将达427300公顷。同时,新建广深铁路第四线和深圳客技站,以充分发挥深圳的铁路运输潜力;(2)机场。“九五”期间进行机场续建,用地约45000公顷,至2000年填海造地约11200公顷,建设一系列辅助设施,使2010年机场用地达到110700公顷;(3)港口和码头。规划期港口岸线将达404公里,以盐田、蛇口、赤湾、妈湾四个深水港区为主体,逐步开发大鹏湾和铜鼓两条深水出海航道,同时完善公路、铁路、水路等主要集疏运通道。规划期间新增用地92000公顷,2010年将达135200公顷;(4)邮电设施。近期将续建邮电信息枢纽中心及智能化设备安装工程,占地1540公顷;九五期间建设国际信息城,占地1000公顷。4商贸系统规划期内建设项目包括占地1000公顷的市中心区商业广场,占地2000公顷的证券交易中心,占地1000公顷的工业品批发中心,以及占地3200公顷的笋岗物流中心等。5城市建设系统规划期内建设占地3000公顷的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占地1000公顷的深圳多功能国际会议中心,占地1100公顷的市民中心,占地300公顷的水晶岛,占地580公顷的社区购物公园,覆盖面积10000公顷的城市道路改造工程,日污水处理能力及排海量达7350万吨的深海排污工程,以及地铁首期工程1520公里。6文教、卫生系统规划期内建设占地1100公顷的市中心医院,占地550公顷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占地260公顷的市少年宫,占地080公顷的关山月美术馆,占地200公顷的电视中心。7旅游系统建设小梅沙海洋世界,占地2000公顷;新建香蜜湖水上世界,一期占地500公顷;新建西部海上田园风光旅游区,首期占地约21500公顷。第六章农业保护区与基本农田保护区第二十二条划定农业保护区与基本农田保护区,是贯彻土地管理法确立的“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妥善解决吃饭与建设之间的矛盾的重要步骤,同时也为深圳市郊区农业朝着企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演进,并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打下基础。本规划所称农业保护用地,是指根据广东省有关规定,为确保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各项基本建设长期不得占用的农业用地,包括菜地、果园、水产养殖用地和其它用地四种类型。本规划所称农业保护区,是指对农业保护用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有关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本规划所称基本农田与基本农田保护区,与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一致。第二十三条农业保护区与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分依据如下原则1各镇域农业保护用地指标只能增加不得减少,并按照就地平衡的原则,城市规划建成区内调出多少,区外增补多少;2城市规划建成区内地零星农业用地原则上调出,与市、区已征永久性菜地相邻的用地,如用地条件许可,可以按成片管理、综合开发的方式,适当扩大农业保护用地的规模;3规划建成区外现有的农业用地,核实后全部划入农业保护区,其周围如有未利用土地,条件许可的,通过改造后与现状农业用地一同形成连片农业保护用地;4坡度超过25度的成型果林,可以保留为农业保护用地,但未开发的果园不得列入。第二十四条下列土地应当划入农业保护区1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确定的农业生产基地内的农业用地;2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农用地;3市、区已征为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的耕地;4农业科研、教学实验用地;5优质果园;6“三高”水产养殖用地。第二十五条按照国务院、广东省的有关规定,深圳市划定农业保护区2037417公顷,其中菜地334806公顷,果园1245222公顷,水产养殖用地322405公顷,其它用地134984公顷。依据土地管理法与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按照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标要求,深圳市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600000公顷。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特区外的宝安、龙岗两区,宝安、龙岗两区的基本农田占全市基本农田总面积的9507。第二十六条农业保护区与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利用及保护措施规划在严格控制市、区已征永久性菜地减少的同时,将条件具备的部分果园、鱼塘等用地转变为蔬菜用地,积极扩大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同时注重提高耕地生产效率,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引进新品种和新方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果园保护区以保护荔枝、龙眼、芒果为主,逐步改造柑、桔、橙等果园,使其向高产、高值、高效的果树品种演变,并适当开辟茶园、花卉园;水产养殖保护区以保护和改造精养鱼塘为主,使养殖品种向名、特、优方向转化;其它保护用地要加大改造力度,使其逐步转化为优质高产稳产的农业保护用地。第七章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二十七条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的同时,积极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对于深圳市具有重要意义。土地整理、闲置土地的复垦与利用、滩涂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深圳市增加土地开发潜力的三条基本途径,也是补充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通过土地整理、复垦以及其它用地改造等方式,规划至2000年补充耕地20000公顷,至2010年补充耕地61156公顷。1土地整理本规划所称土地整理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对田、水、路、林、村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进行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改善工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规划至2000年,通过对农村分散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整理,垦造耕地5000公顷,规划至2010年通过对农村分散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整理,垦造耕地15500公顷。规划期内,建成区的扩大主要通过土地整理来完成。规划期内农村居民点用地将基本上改造为城市建设用地,特区内部分工业用地将逐步向特区外转移,对特区外现有分散居民点、工业、采石场用地进行统一整理,合理布局、集中建设。2闲置土地综合利用积极消化闲置土地,既可满足耕地与建设用地的需求,又可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闲置土地的开发利用有复垦和建设利用两种途径(1)闲置土地复垦闲置土地复垦是深圳市补充耕地的主要来源。规划通过对闲置土地的开荒整理,至2000年垦造耕地10500公顷,至2010年垦造耕地24900公顷。对于不适宜耕作而土地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闲置土地,要通过植树、种草、育苗或其它手段恢复植被,增加绿化面积,以改善生态环境。(2)闲置土地的建设利用规划期内各项建设要充分利用上述闲置土地,建设用地的增加首先来自闲置土地。规划至2010年,建设利用闲置土地272919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建设利用117541公顷,交通建设利用30835公顷,水利设施建设利用124543公顷。为促进闲置土地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据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的规定,制定严格具体的规划管理措施。3其它用地改造方式通过园地改造等方式,规划至2000年补充耕地4500公顷,至2010年补充耕地20756公顷。4滩涂利用与保护滩涂资源是深圳市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滩涂的开发既要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要防止滩涂无序开发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必须根据其利用的多宜性特点,全面规划,综合利用。规划期内,全市滩涂面积减少244579公顷,用于城市建设和农业生产,特别是港口、码头、机场、道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其中交通建设占用185510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用52869公顷,围垦养殖占用6200公顷。规划期内,应充分重视滩涂资源的保护,采取必要措施对保留下来的滩涂资源实行保护或进行保护性利用。其中,规划划定红树林自然保护区30800公顷,旅游观光及生活岸线利用8000公顷,滩涂养殖利用186500公顷。第二十八条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既是深圳市建设花园式、园林式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规划对非城市建设用地实行保护或进行保护性利用。除农业保护区外,规划划定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组团隔离带等保护性用地。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的规定,对上述土地进行妥善保护,禁止非法侵占或改变用途。在现有的保护区、林区内,严格执行相关的保护法规,严禁破坏,使其正常发挥改善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功能。合理利用沿海滩涂资源,大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将滩涂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对沿海滩涂及附近水域的利用进行统一安排,精心规划。重点加强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区内严禁开发建设。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退化的地区,特别是已推平尚未建设的闲置土地,除规划为城市建设用地与改造为耕地的部分外,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积极建设人工生态系统。统一规划、精心设计,采取多种植被恢复技术,增加植被覆盖,提高森林覆盖率,以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改善水质。加强环保工程建设,积极治理环境污染,确保深圳环保中长期发展规划安排的各项大型生态保护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第八章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及分区第二十九条深圳市未来的土地利用布局以特区为核心,以西、中、东三条放射发展轴为基本骨架,形成轴带结合、梯度推进的组团集合结构,并将城市与郊区的自然生态融为有机的统一整体,实现城乡一体化。第三十条进一步充实完善特区的城市结构,将深圳市中心区建设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深圳与国际交流功能要求的中心商务区,为实现区域性金融、商贸、信息中心及旅游胜地的战略目标提供高档次的空间基础。第三十一条形成以特区为中心,以交通干线为指向,向北呈西、中、东放射发展的城市地域结构基本骨架。将上述三条发展轴作为全市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其中西部轴线由特区经新安、西乡、福永、沙井至松岗,连接东莞西部,是未来港深穗国际城市带上的交通枢纽之一和重要的工业地带,该轴线上的宝安中心组团和西部工业组团成为全市重要的产业密集区;中部轴线由龙华、布吉、平湖和观澜构成,连接东莞东部,是特区中心组团的外围配套组团,在区域中处于“京九九”与“京广九”铁路交汇处及通向香港和深圳东、西港区的物流走廊上,是未来深圳发挥区域及国际交流功能的重要辅助地带;东部轴线由布吉、横岗、龙岗、坪地、坪山和坑梓构成,连接惠州,是珠江三角洲连接粤东的门户,在盐田港带动下将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并使龙岗中心组团成为全市二十一世纪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第三十二条全市地域空间按经济水平、产业分工和城市化水平分为3个圈层。第一圈层福田、罗湖上步、南山、沙头角盐田梅沙,实行集约式发展,第三产业集中,是全市的中心城区;第二圈层横岗、布吉、平湖、龙华、观澜、石岩、新安、西乡和航空城,在规划期内,承担特区工业、运输业外移和部分配套设施建设,适中密度发展,注重生活配套;第三圈层龙岗、坪地、坪山、坑梓、葵涌、大鹏、南澳、福永、沙井,松岗、公明和光明,由龙岗中心区和沙井、坪山带动,利用自然资源和交通条件发展适宜产业,保护环境,保持低密度建设。第三十三条根据现状城市布局及未来城市空间扩展趋势,将全市划分为9个功能组团和6个需控制建设规模的独立城镇。其中特区内划分为3个组团,特区外划分为6个组团和6个独立城镇。这些功能组团是未来全市生产力布局及土地利用的主要空间基础。特区内三个组团分别为由沙头角、盐田、梅沙地区组成的东部组团;由福田、罗湖上步组成的中心组团和南山组团。鉴于特区外的城镇分布较为分散,为了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规划将现有松散的城镇组成6个功能组团由宝安、西乡和航空城组成的宝安中心组团;由福永、沙井、松岗组成的西部工业组团;由龙华、观澜、布吉和平湖组成的中部组团;由龙岗中心城、龙岗和坪地组成的龙岗中心组团;由坪山、坑梓组成的东部工业组团;在横岗镇的基础上组成的为盐田港服务的横岗组团。上述城镇组团之间,有一定数量的绿地作为隔离带,避免城镇用地连成一片。此外,在生态敏感区内集中建设6个独立的小城镇,逐步实现村镇的集中建设,以利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第三十四条本市的耕地、园地、林地和水面不仅是生产要素,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要与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密切结合,美化城市景观,改善生态环境。规划期利用大鹏半岛亚热带植被及海滨资源的优势,发展以休闲度假为主的自然景观旅游区;以大小梅沙及梧桐山、马峦山林区为基础,建立以自然风景为特色的中部旅游区;以深圳湾及西丽湖为基础,以羊台山、凤凰山及大小南山为补充,建立西部综合旅游区。此外,从蛇口半岛南端沿深圳湾至深圳河上游,设置宽50米100米的滨海滨河绿带,为城市居民提供丰富的游憩用地。第三十五条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因地制宜发挥各类用地的作用,按规划用途和发展方向的共同性,将全市土地划分为农业用地区、城市建设区、城镇组团隔离区、水源保护区、郊野旅游休闲区和自然生态保护区。划定用地范围并制定严格的控制和保护措施。第三十六条农业用地区。农业用地区指规划为保证农业生产,在农业保护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用地范围而确定的控制不得减少的特定农业用地区域,包括菜地、果园、鱼塘等类型,概念上与广义的农用地并不相同。总面积为2749500公顷,比划定的农业保护区多712083公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