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总结】2015年某市教育局工作总结多篇合集_第1页
【推荐总结】2015年某市教育局工作总结多篇合集_第2页
【推荐总结】2015年某市教育局工作总结多篇合集_第3页
【推荐总结】2015年某市教育局工作总结多篇合集_第4页
【推荐总结】2015年某市教育局工作总结多篇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荐总结】2015年某市教育局工作总结多篇合集20XX年,全市教育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扩充资源、提升品质、以生为本、深化内涵”的总体工作思路,加强规划引领,注重项目跟进,教育资源不断拓展,教育内涵质量持续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并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一、学前教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投入82亿元,全市开工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3所,新增学位3万个。271所幼儿园在原有等级上实现了达标升级,上等级幼儿园占全市注册园比例达到733,一级以上优质园比例达到386,又有22所幼儿园被认定为市级示范园,7所幼儿园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园。完成了960名幼儿园市级骨干教师专项培训,对300名民办园园长进行了任职培训,实施了“百园扶百园”提升工程,被帮扶的121所薄弱园在教育管理、环境与游戏、教师成长、保教质量方面有明显提升。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整治无证幼儿园的通知,共准入幼儿园258所,取缔179所。二、中小学规划建设持续实施。编制完成了郑州都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配套研制了“郑州都市区中小学校规划建设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对现状学校、规划学校和新建学校等综合信息的统一动态管理。全年市区实际开工建设31所中小学,超额完成任务。31所中小学总投资153亿元,将增加901个班、42万个学位,其中小学636个班、29万个学位,初中2WWWLIUXUE86COM65个班、13万个学位。与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了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和城乡幼儿园建设奖补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奖补标准、申请程序和要求,财政奖补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局属学校基建项目有序推进,郑州十四中、十八中、实验高中、一一中学、一六中学新校区和郑州龙湖一中建设进展顺利,其中,市实验高中、龙湖一中建成并实现招生。三、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计划效果显著。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年度35万个优质学位增量任务顺利完成,其中,小学19万个、初中12万个、高中3600个。投资52亿元,15个基建项目全部竣工投入使用,改扩建面积7万平方米今年确定的6个基建项目全部开工,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预计明年全部竣工投入使用。投入1亿元实施505个设施设备装备项目,项目学校教学装备水平得到提高。为期三年的学校优质化工程顺利完成,15所项目学校在原来的基础上,办学理念得到提炼,办学特色得到强化,办学品位提到一定提升,形成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不同形式的科研成果400多篇,为其他同层次学校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专业化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实践方法。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整合优化。中牟产业园职教园区全年完成投资14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主体工程3个批次13个标段顺利施工,其中4个标段施工任务已完成。制定完成郑州市职业学校整体改造提升工作方案,首批挂牌成立了6个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教师工作室,18所中职学校学分制试点学校已经建立了与高职院校学分互认工作机制。创建省级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工作顺利推进,组织指导14所学校积极创建。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民办升本高校已经省政府同意正式上报教育部。五、民办教育发展逐步规范有序。建立了民办学校年检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完成了189所市管民办学校的年审工作,对6所民办学校给予停止招生处理,取消1所民办学校招生资格。完善了民办学校扶持奖励机制,对27所名优民办学校、40个民办教育单位、30位民办教育杰出人物和100名民办教育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出台了今年市区36所民办初中招生管理办法,统一报名时间,统一测试时间,统一录取,民办初中学校招生秩序良好。六、教育内涵提升发展逐步深入。研究出台了郑州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实施方案并启动了创建工作。启动了10所校园文化试点学校建设。开展学生健康巡回体检,为每个学生出具体质健康状况监测报告和运动处方,启动“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试点。开展全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功能发挥及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调研,出台了郑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印发郑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课程建设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学校校本特色课程建设,25所学校获得“校本课程建设奖”。继续开展道德课堂诊断交流活动,道德课堂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制定出台了郑州市中小学校外教育工作规程及考核办法。开展郑州市中学社团星级评定工作和“中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年”活动,局属学校789个社团管理水平和活动质量得到提高,100个社团被评为“四星社团”。七、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推进。通过教师职称改革、绩效工资制度、教师岗位设置等工作的推行,初步形成职称改革、岗位聘用、年度考核、绩效管理、工资分配等五位一体的教师人事管理格局。组织培训18项,培训各级各类教师共计21万人次,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研发了分类别、分层次的“菜单式自选课程”体系。出台了发展评价机制,加强50个名师工作室、23个校长工作室、30个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研究出台发展评价机制。评选出了109名郑州市第四届名师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出了10名郑州市第二届杰出教师。187名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560多位教师到农村学校送课2200多节次,近300名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结对指导1200余节次。八、教育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组建了由20名国内知名教育专家、教授、名校长组成的评估组,对局属16所初中,14所高中的三年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督导评估,逐校反馈整改意见。组织专家、督学对新密市、荥阳市、二七区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进行过程督导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出台了郑州市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和公用经费标准,五县市、区共投资90202万元用于45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了郑州市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标准化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55所市直学校被评为市平安校园建设工作达标单位,达标比例达到86。九、招生入学工作平稳有序。今年我市高招报名795万人,比去年下降47,其中参加普招的考生532万人,比去年下降52。全市共有73万名考生参加中招考试,其中市区37万人,比去年增加11。高招、中招平稳有序,没有发生考风考纪问题。今年市内四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参加入学报名885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万人,全部以公办学校为主,妥善安置入学就读。市教育局工作总结二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成都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落实“十大行动计划”,大力实施成都教育一体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三大发展战略,教育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教育现代化有序推进,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一、完善“公平均等”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教育民生健全政府教育职责体系,建立和完善公平均等的城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教育的公共服务效能。一是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全市近100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近7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了“零费用”入学。全市的19公办民助类改制学校“回归”公办体制办学,执行同类公办学校招生政策和收费标准。二是健全特殊群体的帮困助学体系。全市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94万人次全市近10万名一,二年级中职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村劳动者子女186万人其中在中心城区就读的129万人落实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全市共有21所占全省总量的1/4中等职业学校接收“93”学生2594人,占全省总数的42。三是全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加强与卫生部门的联系,根据不同阶段防控工作的要求,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及时采取各种措施,指导各区市县、学校开展防控工作,在第一时间与卫生部门和学校共同、及时处理疫情,防制疫情扩散,保护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四是统筹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全市899所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顺利实施,全市新增财政支出2035亿元,近7万名义务教育学校在职教职工工资平均增加19万元/人年,4万余名退休教职工退休费平均增加16万元/人年。通过集中建设、政府补贴等方式,建成农村教师住房6293套,全市农村教师住房困难问题基本解决。五是统筹改善灾区办学条件,灾后重建取得重大胜利。市政府筹集资金488亿,通过自建、援建和捐建等方式,全部重建的169所中小学在今年秋季开学前如期交付使用,18万灾区中小学生告别板房进入永久性校舍,灾后重建学校的基础性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已经如期完成,校园绿化工作将逐步完成,校园特色文化正在建设和完善之中。二、构建“城乡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覆盖体系,深入推进城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坚持“全域成都”的理念,构建起了既并行发展又互相补充的优质教育资源全域成都满覆盖体系,有效提升了全域成都的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一是推进名校城乡共享。组建名校集团,推动名校进工业园区、进灾区、进山区,提升新建学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发展水平,全市组建名校教育集团115个,其中学前教育26个,小学39个,初中26个,高中24个。中心城区组建学前教育名园集团6个,小学名校集团12个,初中名校集团6个,高中名校集团3个,涵盖39所幼儿园和114所普通中小学。通过领办支持、指导合作、对口帮扶等形式,四、七、九三校教育集团,覆盖了所有20个区市县,触角延伸至43所城乡学校,涉及学生8万余人。二是建立城乡互动联盟。制定并实施城乡学校互动发展联盟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进城乡学校“互动发展联盟”,集成推进教育资源的城乡间流动共享。五个中心城区、高新区与三圈层的8个区市县和青白江区签订了互动交流协议,全面启动了互动发展工作。通过城乡教育互动发展,在城乡教育间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开展城乡百校结对。在城乡互动发展联盟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137所较好的学校与143所较弱的学校深度结对,中心城区的名校与郊区边缘学校全部结对。结对学校共同制订结对计划,采取“一对一”支援形式或共同体发展模式,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共同教研、共同科研、共同培训、共同发展,共享前沿信息、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成果,辐射优质教育。四是支部城乡师徒牵手。在全市支部和选拔1932名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包括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与4869名农村教师和一般教师结成师徒,采取师徒“一对一”、一师多徒、名师工作室等多种有效方式,切实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温江区、青羊区、锦江区、成华区等成立了32个“名师工作室”,高新区建立了名师与区内薄弱学校教研组结对帮扶制度,63位名师“满覆盖”区内7所薄弱学校的78个教研组或年级组。五是教育网络全域覆盖。以教育的信息化为基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共用共享。力争通过3年努力,让所有独立建制学校拥有校园网,学生计算机生机比达到141,学校教师计算机师机比达到371,教室多媒体系统达到4个班拥有一套,实现“校校网、班班通、人人会”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目前,全市生机比为1961,多媒体系统到班比例达到41,校园网建设完成比例达到48,全市接入光纤建设进度约70。市、区、校三级资源共建共享交换平台已完成开发任务。三、完善“城乡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一是农村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逐步扩大。今年计划修建的51所农村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将完成56所。全市标准化中心幼儿园总计完成68所。并将以此为骨干,实现农村幼教服务网络满覆盖,促进全市城乡幼儿教育优质发展。二是“两基”成果进不断巩固提高。2014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升学率为1043全市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7,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升学率为9354小学生辍学率为007,初中生辍学率为035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93。三是普通高中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全市普通高中校均规模由去年的1475人增至1830人,公办学校校均规模首次突破XX人三类示范校在校生所占比例由去年的804增加至8568高考本科硬上线人数比去年增加1009,上线率达427含艺体,占同龄人口的2439,专科上线率达852,占同龄人口的4865,600分以上的特优学生占全省近一半。四是职教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2014年,我市区域内中职招生1065万人,在校生2611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为9896,对口就业率为793,毕业生双证率达到80以上全市职教攻坚经费总投入1354亿元,其中,争取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支持经费近3000万元34名优秀选手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取得全国一等奖3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6个的历史最好成绩,奖牌数量占全省83。五是社区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成立社区大学,初步形成以社区大学为龙头,社区教育学院为支撑,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社区教学点为延伸的四级社区教育体系,青羊区、武侯区的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和辐射,社区教育西部协作会议在我市首次召开,西部社区教育高地的地位初步显现。六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今年,全市义务教育段193所薄弱学校硬件改造任务将全面完成,进入软件提升阶段。通过实施初中学校提升行动计划,已经提升83所初中学校办学水平。全市小学生均教育技术装备值由过去XX年的587元提高到现在的808元,初中由过去的710元提高到现在的1228元高中由过去的986元提高到现在的1429元。七是内涵发展的素质教育有效实施。聚焦课堂推动减负提质。从“五个禁止”入手,彻底封杀“疯狂奥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启动“成都市中小学内涵发展聚焦课堂系列展示活动,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及课堂教学状况的随机视导。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深入开展。建立素质教育监测公布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业水平质量监测体系。启动市级专项学能监测工作。建立健全中小学校、教师、学生科学的评价制度。四、建立“全球视野”的教育合作机制,统筹提升成都教育国际化水平以开放的视野,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抓住灾后教育重建契机,推进灾区教育与援建省市教育合作,积极推进成都教育与先进地区教育、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有效提升都教育国际化水平。一是建立与援建省市的合作机制。灾区与援建省市建立了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援建省市为灾区制定了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计划”、资培训协议和支教计划,分期为灾区培训教师和开展支教活动,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注入灾区教育上海市与19个区县的32所知名学校与都江堰市19个乡镇的51中小学、幼儿园签订对口帮扶协议,福建省教育厅与彭州市教育局、福建17所知名学校与彭州市16所学校签订了“手拉手”对口帮扶协议都江堰市教育局与上海市教委教究室签定了教研合作协议和职业教育合作协议,建立共同教研科研机制。二是建立城市间战略合作机制。与英国、法国等国的友好城市签署教育合作备忘录。以共同构建区域性教育高地为目标,在教育发展战略、教育规划、教育政策、课题研究及教育数据库建设等方面,与宁波市、雅安市等开展战略合作,通过整体谋划,战略项目和具体项目合作与交流,积极创新合作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促进区域教育和谐发展,提升区域内教育的竞争力。三是建立局校所间战略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和发挥区域内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与四川师范大学签订了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素质教育、大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将有效整合行政部门的资源优势和高校的智力优势,促进高师院校为地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做贡献。与成都大学共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不断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统筹城乡教育的决策咨询研究。青羊区依托中央教科所的优势和力量,整体谋划和提升区域教育水平。四是积极引进境内外优质资源落户。由市政府投资18亿元建设,占地260亩,美国梅里塔斯国际教育集团全权办学的乐盟国际学校成都今年秋季顺利开学争取国家汉办支持,特批20名城乡学校骨干教师纳入对外汉语教师资源库。高新区采取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办法,引进台湾大地幼儿园、新加坡阿波罗爱儿坊幼儿园等,在区内开办了连锁幼儿园成华区通过内引外联发展战略,引进北大附小、北大附中等名优资源,成立北大附小英语特色学校和北大附中外语学校,引进美国加州阳光幼儿园入驻龙潭同乐社区,加盟标准化幼儿园。市教育局工作总结三一、注重区域整体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继续把推进教育现代化作为全局性工作和任务的重要内容,坚持发展不动摇。全市所有乡镇都通过了教育基本现代化达标乡镇评估验收,并在此基础上,将建设重点由学校、乡镇层面转向市县、区的区域层面,加大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力度。拟订了常州市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实施规划,扎实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实施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全年新增校园网73个全市达到151个完成常州教育网改版工作,每月点击数超过25万,教育局机关、教研室等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常州城域教育网完成论证并启动建设,钟楼、新北、天宁区教育信息中心及学校完成虚拟主机托管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加快,容量已达250G,25万个文件,500部视频资源举行第三届职业学校多媒体课学件评选、全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评比、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教学成果展评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活动,组织参加全国“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评比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个召开常州市教育信息化推进会暨教育技术工作会议,对教育技术装备与管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全市近万名中小学教师通过了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核,全市所有乡镇中心小学高年级和农村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职业学校均将信息技术应用列入必修课程。加大窗口学校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现代化学校、示范重点学校的建设。全市新增省级示范实验幼儿园8所使全市达到32所、省级实验小学13所使全市达到46所、省级示范初中10所使全市达到34所、省级重点高中4所使全市达到23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高中8所,首次评选市级模范学校34所,并向省推荐第四届模范学校17所。继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新村配套学校常州市勤业中学一期工程顺利完成,正常开学常州外国语学校外籍专家楼、正衡初中教学办公楼、职教中心信息教育中心、少年宫二期工程主体工程按期峻工,北郊中学初高中分离方案论证确定,此外,武进新苑高中一期工程、新区国英小学二期工程、溧阳职教中心一期工程、金坛金沙中学建设工程等稳步推进、按期完工。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全年组织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出国境考察、培训69人次,接待国境外教育团组21批、计80余人次来访暑期组织500余名中学生参加境外夏令营、冬令营活动,组织常州市一中、三中分别与韩国南杨州市、英国埃塞克斯郡开展师生友好交流新通过聘外资格学校4所使全市达到27所,新聘外教84名,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适应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妥善安置了30余名在常外籍人士子弟就读。二、统筹协调各类教育,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强化“两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725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100、99以上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9537。XX年,我市高考又创佳绩省常中张璇同学以685分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名我市高考万人进线率、市区本科上线率、平均总分等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在全省总分名列前20名的考生中,我市含金坛、溧阳占了1/5本、专科总录取率为8585其中,市区为9023,武进为8961,金坛为7985,溧阳为7789,比去年增长565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03。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加大职校招生宣传力度,引导合理分流,继续面向苏北地区、西北安康地区招生办班,扩大了重点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全面施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扩大课程分层教学面,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职校生中级工达标率达991,一次就业率达9639。1662名职校学生参加全省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1599人被录取,本科达线率、十二个专业总分、平均分、600分以上人数比例、总录取率962、本科录取率285等均居全省第一。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常州大学城首期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成立,使全市高职院达5所在职校与大专院校联办五年一贯制高职的基础上,刘国钧职教中心、武进职高、西林职高等又经省厅批准开办特色优势专业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着名高校远程教育校外站点先后落户我市常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苏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制订关于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的若干规定,对91家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规范办学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对218家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进行年检全年共组织15万人参加全国成人高考,比去年增长1464,13万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旨在为市民学习提供菜单式服务的“常州市民学习信息服务中心”完成建设,投入运行建成8个市级其中3个省级“5122”教育富民工程示范基地完成各类成人培训451万人次。全面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全年完成普通话培训公务员2500人、教师2300人,普通话测试公务员2400人、教师2100人,组织第五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活动,推普宣传电视片龙城雅韵获省最佳专题片第一名。三、锐意进取,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1、加强行政推动,全面实施课改XX年秋季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和起始学科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年初,我们召开了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员大会,审批确定了首批XX余名课改实验教师,制订“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意见”,积极组织相关学科新大纲、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工作。邀请近100名国家级课改专家课程标准制定者来常讲学,课改实验教师接受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科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初中语文、初中数学、中小学体育等学科培训15万人次、通识培训3500多人次举办暑期校科级干部培训班,对学校领导进行课改知识的全员培训,并组织“走进新课程”书面考核组建12个新课程课题研究组,分六组对全市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定期出版常州市课程改革动态,加大课改宣传,加强课改交流。2、加强教育科研,实施课题带动各地各校“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在确定467项国家级、省市级教科研课题的基础上,设立了325项青年教师研究课题,32个省级电教课题全部结题面向教育系统,公开招聘兼职教研员24名,壮大了教科研队伍确立了省常中等35所学校为首批常州市教育科研基地组织召开了“苏锡常镇扬五市高三语文研讨会”和XX年高三各科复习教学研讨会,对高三“3X”科目设置改革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考试中心和兄弟省市教研部门的重视和好评。召开全市高中教学工作会议和初中教学工作会议,制订“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若干意见”和“课程实施评估方案”,开展“减负”检查写实性通报,加强了教学管理、课程管理和常规管理。3、加强特色教育,促进全面发展成功举办全市中小学特色教育校长论坛举行市十七届“育苗杯”田径比赛、健美操比赛、各种球类比赛、“世纪印象”常州市教育系统艺术作品展、校园整台文艺节目汇演、常州市首届青少年科技节,举办常州市中小学英语口语大赛,并在全省比赛中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个,积极组织参加省“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和“未来科学家”科技知识竞赛,分获中学团体一等奖和小学团体三等奖,组织全市18所中专、职校345名学生参加第二届职校学生“五项技能比赛”,组队参加省第二十二届珠算技术比赛并获团体二等奖,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参加省十五届运动会青少年部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充分证明了体教结合工作已初见成效。4、加强正面引导,切实转变观念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招生考试工作,切实转变观念,为课改提供环境保障。编制市区各小学施教区图,依法规范就近入学。做好招生宣传工作,正面引导分流。着力做好三篇文章“家门口的学校很精彩”、“择校要理智”、“高考不是独木桥”,较大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在重点普高录取前,举办中职招生咨询市场,使大部分预计在普高分数线下的考生及早明确就读方向,理智地选择职业类学校。继续实施将省重点高中公办计划30的名额分配到各初中校的做法,并在去年2所重点高中试行的基础上,扩大到全市12所省重点高中。5、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XX年是我局确定的“德育工作研究年”。为此,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调研,召开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开展“青少年文明网上行”活动、“626”禁毒征文比赛组织高三毕业生“向家乡人民献爱心”义务献血活动,举办暑期优秀学生干部夏令营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和第九届高校思想政治年会论文评比,组织高校第二次邓小平理论公开课活动举办“喜迎十六大”少年儿童讲故事比赛。修订常州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手册,制订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意见,组织评选职校德育工作优秀论文。通过不懈努力,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德育工作者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德育载体日益丰富,一批德育基地相继建成并发挥积极作用,德育工作内容和形式不断得到拓展,德育工作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市教育局工作总结四20XX年,全市教育系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决策部署,以“和谐教育幸福师生”为核心价值,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围绕一个目标,紧抓两大重点,推进三项工作,年度工作目标高质高效完成,实现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一、事业发展与目标完成情况一学前教育幼儿园1554所,比上年减少8所,35周岁幼儿304768人,比上年减少3063人园均规模214人,比上年持平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67,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二义务教育小学615所,比上年减少10所在校生602532人,比上年增加9472人入学率9999,与上年持平在校生巩固率100,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毕业生升学率100,与上年持平校均规模980人,比上年增加31人。初中354所,比上年减少3所在校生236784人,比上年减少5426人入学率9990,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在校生巩固率9998,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校均规模669人,比上年减少10人。三普通高中教育全市普高中数从上年的126所调整到今年的123所在校生142367人,比上年减少11244人普通高中招生42649人,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5450校均规模1157人,比上年减少52人。高中学校不含技校招生64609人,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为130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647,比上年提高036个百分点。四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不含技校职业学校62所,在校生71517人。其中,职业高中57所,比上年减少4所,在校生68478人,比上年减少13375人普通中专1所,在校生2385人,比上年增加832人。成人中专4所,在校生654人,比上年减少704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1960人,职业学校校均规模1154人。完成成人农村预备劳动力暨双证制教育培训9626人,完成计划数的106。新建社区学校学院、分校39所,创建市示范社区学校5所,市一级社区学校13所,市二级社区学校32所。五高等教育普通高校7所,在校生77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成人高校1所,在册生28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远程教育站点46个,在册生157万人。电大开放式教育在册人数1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95。六教师队伍建设幼儿园教师22286人,比上年增加494人学历合格率9928,比上年增加056个百分点。小学教师32687人,比上年增加758人学历合格率9966,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8993,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初中教师20953人,比上年减少199人学历合格率9926,与上年持平,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851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普通高中教师10759人,比上年减少159人学历合格率9838,比上年提高033百分点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62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职业学校不含技校教师4425人,学历合格率9252,比上年提高188个百分点。七教育装备信息建设全市教育装备总值增加210亿元,生均装备值增加25063元,生均图书增加234册,教学仪器设备达标学校比例9607。公办普通中小学班级多媒体配备100,学校入网率100,光纤入网率9941,校园网建有率9912,学校网站建设率948,生机比4911,新增网络教育教学资源150G。八教育基本建设完成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规划20092012项目,投入资金2386亿元,加固和迁扩建项目1397个,建筑面积1978276平方米。2012年,完成投资额205亿元,加固和迁扩建面积195383平方米。二、主要做法和成绩一围绕一个目标,事业发展惠民生一年来,温州教育工作以“实现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更加协调发展。加快学前教育上等级。贯彻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创评学前教育先进达标乡镇街道22个,其中12个已由市人民政府命名授牌。创建省等级幼儿园109所,其中省一级7所、省二级15所、省三级87所,超额9所。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为72,乡镇街道建有等级中心幼儿园率为9307。新、改建公办幼儿园17所,超额2所。新增学位5000个,优质资源惠及2万名幼儿。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创建,龙湾区、洞头县8月通过省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验收。创建省级标准化学校上半年88所,下半年147所,全年合计235所,超额完成567。创评市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评估一级学校46所。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科学合理调整普通高中校网布局,16所普高停止高一招生,全市普高数减少为102所。优先保证新课改人财物专项经费,做好深化普高课程改革工作,召开动员大会,制定实施方案,开展试点工作,确立四大类选修课程的基地学校42所,组织申报省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11所,占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866。加快中职教育集约化发展。全市中职学校由72所整合为62所,超额完成462。创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级1所、省级3所5所通过省一级转评,11所通过省二、三级评估。创建实训基地学研联合体国家级2个、省级5个市级骨干专业、新兴专业17个、实训基地2个,超额完成140。积极推进重点职校建设,启动“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全国、全省中职学生专业技能比赛创历史最佳成绩。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积极谋划高等院校空间布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决定,职业教育基地整体置换至丁山围垦区,目前已完成新的基地控规调整和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并对新地块进行矿渣填筑。推动在温高职迁扩建,做好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等三个独立学院接受教育部验收评估工作,牵线举办温职院永嘉学院、温职院瑞安学院。开工建设温州肯恩大学,首批招生204人。根据陈德荣书记批示,制定关于加快我市高等教育发展“15”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16”实施意见代拟稿,筹备召开全市高教、职教发展大会。地方政府促进高职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全国会议推广。完善成人教育体系。实现207所社区学校依托学校办学,建设“温州市终身学习在线”。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培训和娱乐健体活动,积极开辟温州社区大学老年学习苑。创建乡镇街道社区学校39所,超额完成4286。新增示范社区学校分校5所、市一、二级45所,乡镇街道社区学校覆盖面达到78。二紧抓两大重点,理念落实正方向一是提高教育质量。树立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科学教育质量观。坚持德育为先,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深入开展“学雷锋精神展青春风采”教育活动。开好开足课程,开发并实施初中论语选读本、小学三字经、弟子规读本、幼儿园温州娒说童谣等地方教材评选精品课程184门,评出精品课例607项,设立学科教研基地158个。打造高效课堂,做到备课从“严”,上课尚“实”,作业求“精”,辅导务“全”,评价树“正”。推行常态化随堂听课,倡导领导干部蹲点听课,校长带头听课开展班主任“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家庭”家访手记评比。开展全市中小学学业质量合格率调研抽测,强调合格率和后20。加快实施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工程,启动建设基地4个,建成基地4个,各基地累计开发完成37门综合实践课程,年接待学生125万人次。市学生实践学校获中央财政3000万专项补助。实施特色品牌学校建设工程,创评市局直属学校特色品牌学校6所,认定特色项目学校182所。普及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推进校园营养餐工程,建立健康标准检测结果校内公示机制。打造艺术教育的温州品牌,省中小学艺术节获一等奖23个,9支队伍全国展演,居全省榜首。2012年,我市高校文理科上线考生共41866人不含艺术、体育、高职单考单招上线人数,文理科总上线率为8324,上线人数连续13年保持全省笫一。二是促进教育公平。启动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工作,下发关于创建教育现代化县市、区的指导意见,制订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工作方案和分年度实施计划。优化基层教育设施布局,加大农村学校建设力度,确保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扩大“优质”学校辖区,扩面优质资源,启动市局直属学校初高中分离办学。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免费入学,原则上不跨县市、区招生,不招收特长生,各校所招学生常态分班普通高中择校生按志愿录取,择校生比例降到20。出击减负“组合拳”,开展减负工作大督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执行督查力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开足开齐课时。规范和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建设,加大校外培训机构的整顿管理。加强教育乱收费案件的监管和查处力度,教育乱收费投诉件同比下降42。促进师资均衡,采取城镇和农村教师分类考核、分别评审办法,确保农村学校中高级教师的通过率原则上不低于城镇教师。健全资助政策体系,全年资助幼儿、学生234884人次,资助金额1478220万元。推进小班化教育,全市农村小班化试点学校初中达80、小学达90,优质资源共享面正逐渐扩大。加强引进人才子女就学保障,贯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两为主”政策,2012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共接纳新居民子女入学238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292,入学率达9998。加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成立市特殊教育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全市领证614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8671。三着力三项工作,强基固本助发展一是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深入实施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和督查考核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激活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开展温州市华侨职业中专等12所学校试点工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基于深化普高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研究,推进自主选课制、走班上课制、学分制评价等教学改革。率先全省推行标准化考点建设,共投入3300万元,建成考点82个,指挥平台93个包括1个市级平台、10个县级平台、82个考点平台,实现我市考生在标准化考点、试场考试的全覆盖。积极引进教育考试国际品牌,市考试院成为浙江省第二家雅思考试点。建立学校安全工作约谈制度,强化主体责任。率先全省将教师伙食补贴和食堂临时工工资列入财政预算内资金保障,提高师生伙食质量。率先全省推行中小学校园收费系统,实现“阳光收费”。二是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师德为先,成立师德培训基地,全市64名在职省特级教师签署“减负”承诺书。注重业务提升,加大县级教研师训部门整合,成立温州市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工作。实施“名师工程”,开展“三个层次”骨干教师培养项目、“百名领军教师”高端研修项目,举办“名师大讲堂”。评选市师德楷模100名,评选1000名第三批市学科骨干教师。完成年度16500名教师90学时培训任务、1200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和125名“领军教师”研修任务。开展10万教师学科素养提升全员培训,组织7万名在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科素养测试,深入推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创建市级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基地学校30所。在农村学校组建50个名师工作室,培养500名学科带头人。促进骨干教师流动,组织100名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学科指导员、120名到民办学校任教110名薄弱学校教师到优质学校挂职学习。优化师范生考录办法,严抓教师招聘工作。加快教育开放与合作,推进省“千校结好”活动,结好学校57对,推进高中合作办学项目和对外培训合作。注重教师身心健康,市教职工健身排舞大赛并参加省教职工健身排舞大赛荣获特等奖。关注困难教师群体,慰问困难教师1399人,发放慰问金408万余元。三是着力推进学校基本建设。统筹整合现有教育资源,重点加强乡镇街道和农村新社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和农村新社区等级幼儿园建设。重点突出市本级工程建设项目,今年安排33个原定39个,后因故取消或暂停6个,目前在建15个,前期18个。累计实际完成投资73886亿元,比2011年的336亿元提高了1198,增幅达历年之最。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县市、区共排除危房面积1664万平方米,改造破旧房面积145万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积4187万平方米。积极打造教育投资融资平台,做好存量资产转增资本金和资本公积工作。2012年,集团注册资本金到位16亿元以上,增加资本公积10亿元左右。承担17个政府建设项目投融资任务,总投资额6184亿元,年度投资额1157亿元。全市2153学校通过标准化实验室验收,新创建市示范实验室14个201学校通过标准化图书馆室类及以上标准验收,投入经费3330万元。实现全市公办普通中小学班级多媒体11配备和校园网全覆盖。圆满完成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达标学校创建工程,创评类达标学校489所、类达标学校515所,达标学校占学校总数的886。创建市级中小学示范数字化校园20所,其中12所学校参与创建省示范数字化校园。推进视像中国VCHINA和“一对一移动学习”项目试点,实现温州教育城域网与省教育计算机骨干网整体接入。四加快改革步伐,创新发展出成绩一是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完善制度,增补金融支持优惠办法等5个配套文件,形成“114”升级版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政策体系。着力落实政策,完成100所试点学校分类管理,创建20所窗口学校,设立民办教育专项奖补资金6610万元,落实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测算资金达186亿元,首批8个教育引资项目进展顺利。赢得广泛赞誉,温州全国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得到国家、省等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引来全国30多家媒体的深度报道、50多个省市的考察学习。全国民办教育发展大会在温召开,形成温州民办教育改革领跑全国的新局面。温州市教育局获全国“第三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市教育局工作总结五20XX年度,全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认真贯彻落实新一届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教育的要求,紧扣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大局,高举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两面旗帜,遵循教育内在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综合改革,加快转型发展,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一突出教育民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预计244亿元,增长18。全市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37所,新增公办学位74万个。全市317所小学、180所初中的均衡发展情况先后通过市级复核、省级督导。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江苏省常熟中学等5所学校成为省第二批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吴县中学、盛泽中学等6所高中通过省星级高中复评。全市中小学校安工程竣工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总投资达50亿元。全市有79所学校荣获省平安校园,新增符合国际标准的校车289辆。苏州市区24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凭教育E卡通免费乘公交、地铁达到3000万人次。市轻工业学校合并、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市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市高等幼儿师范学校迁建、市老年大学改扩建等工程全面启动。二立足转型升级,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进程加快,新增国家中职改革发展高水平示范学校2所,省四星、三星级中职学校各1所新增12个省精品专业,获批23个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获得全国、省职业技能大赛金牌71枚,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吻合。高等教育资源量质齐升,苏州大学研究生院正式成立,老挝苏州大学正式招生开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获批开展研究生学位教育,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落户张家港,昆山杜克大学筹建、苏州大学滑铁卢大学纳米技术联合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研究院等揭牌成立,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落户吴江滨湖新城开发区。创建省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6个,省标准化村居民学校67所,现代农民教育培训达125万人次,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528年。三抓住关键环节,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加强师德教育,开展“走进家庭,走近学生”集中家访月活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访工作的意见,推动家访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全市有39405名教师访问了237616户学生家庭,活动当选为2012年度苏州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事,全市20名教师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名教师荣获省十佳师德模范、14名教师荣获省师德先进个人。在全省率先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市级以上各类校长、教师培训达到3万人次,500多名教师在省级以上教学基本功大赛、信息技术应用比赛中获奖。加快名优教师培养,9名教师被评为姑苏教育人才,34名教师被评为第12批省特级教师,279名教师被评为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21位教师被评为优秀双师型教师。积极完善承包式帮扶、置换式流动、小区域流动等校长或教师流动机制,3100多名校长或教师在区域内合理流动。吴江市教师进修学校、太仓市教培研中心成为省首批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苏州市教育局、张家港市教育局、昆山市教育局被评为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四坚持育人为本,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84名学生被评为省三好学生、19名学生被评为省优秀学生干部、8名学生被评为省美德少年,3所学校被认定为省中华经典诵读基地学校网上家长学校网站访问量达516万人次,“林老师”咨询超过6000人次,苏州市教育局被表彰为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课程改革成效显著,全市普通高考本二上线率达4432,录取率达9579,位居全省第一对口单招考试本科上线率达443,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深化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加强学生体质监测、学校艺术教育和科技教育,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青春健美操比赛总决赛团体特等奖,包揽省第二届阳光体育节所有团体冠军16名学生获得市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23个项目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6所学校被命名为第二批省级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五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苏州中学南京大学“24六年贯通”匡亚明实验班和伟长实验班成功举办。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热点高中指标生定向分配比例不断扩大,各类招生更加公平、公正、阳光。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各地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办法不断完善,工业园区率先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常熟市、吴江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