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电力公司配电网技术导则实施细则(试行)1_第1页
江苏省电力公司配电网技术导则实施细则(试行)1_第2页
江苏省电力公司配电网技术导则实施细则(试行)1_第3页
江苏省电力公司配电网技术导则实施细则(试行)1_第4页
江苏省电力公司配电网技术导则实施细则(试行)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配电网技术导则实施细则(试行)江苏省电力公司2009年12月目录前言11适用范围22规范性引用文件23术语和定义34一般技术原则541电压等级及供电距离542供电可靠性643中性点接地方式844无功补偿和电压调整945短路水平1046电压偏差1147环境影响115配电网规划原则126中压配电网1761一般技术原则1762防雷与接地1863配电网结构1964架空配电线路2165电缆配电线路2666架空配电设施2967开关站、配电室、户外环网单元、箱式变电站637低压配电网7071一般技术原则7072低压架空线路7073低压电缆线路7274低压配电设备7375低压配电网接地运行方式758配电网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配电网自动化7681配电网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7682配电网自动化769用户接入9391用户接入容量范围和供电电压9392用户供电方式9393双电源或多电源用户9394重要用户9395特殊用户9496高层建筑用户94前言为把江苏电力公司建设成为经营型、服务型、一体化、现代化、国内领先、国际著名的企业,规范江苏省配电网的规划、设计、建设及改造工作,提高配电网设备装备水平,特制定本导则。本导则根据国家和行业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规程,并结合目前江苏省电力公司配电网的发展水平、运行经验和管理要求而提出。本导则由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术部提出。本导则主要起草单位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无锡供电公司、淮安供电公司、苏州供电公司、常州供电公司、镇江供电公司本导则主要起草人陈少波、赵靖、张策、刘振江、何寅、吕培强本导则由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术部归口并解释。1适用范围本导则规定了江苏省城市和农村10(2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规划、设计、建设、改造和运行所应遵循的主要技术原则。相关工作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地方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的规定。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电力公司及其所属各市、县供电公司。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导则。但鼓励根据本导则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GB156标准电压GB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12325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GB12326GB12326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176251低压电气及电子设备发出的谐波电流限值GB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310千伏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61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168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93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14285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14549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15543电能质量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GB/T50062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DL/T599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DL/T601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620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741架空送电线路运行规程DL/T836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DL/T814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DL/T969变电站运行导则DL/T5118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DL/T522010千伏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221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GJ32/J11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DB32/T1088电力用户业扩工程技术规范DB32/T136220KV配电系统技术规范QGDW156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QGDW212电力系统无功补偿配置技术原则QGDW370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导则。31中低压配电网(1)中压配电网本导则所称的中压配电网为10千伏、20千伏电网。(2)低压配电网本导则所称的低压配电网为220/380伏电网。(3)中低压配电网(下文简称配电网)由相关电压等级的架空线路、电缆线路、各类电源站室(包括变电站、开关站、配电室、环网单元、箱式变电站、柱上配电变压器等)组成。32市中心区指市区内人口密集以及行政、经济、商业、交通集中的地区。33市区指城市的建成区及规划区。一般指直辖市和地级市以“区”建制命名的地区。其中,直辖市和地级市的远郊区(即由县改区的)仅包括区政府所在地、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范围。34城镇指县(包括县级市)的城区及工业、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地区;直辖市(由县改区)的工业、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地区。35农村指城市行政区内除市中心区、市区和城镇以外的其他地区。36中压开关站(以下简称开关站)设有中压配电进出线、对功率进行再分配的配电装置。相当于变电站母线的延伸,可用于解决变电站进出线间隔有限或进出线走廊受限,并在区域中起到电源支撑的作用。37配电室户内设有中压进出线、配电变压器和低压配电装置,仅带低压负荷的配电场所及附设有配电变压器的开关站统称为配电室。38环网单元也称环网柜,用于中压电缆线路分段、联络及分接负荷。按使用场所可分为户内环网单元和户外环网单元;按结构可分为整体式和间隔式。户外环网单元安装于箱体中时亦称开闭器。39电缆分接箱指用于电缆线路的接入和接出,作为电缆线路的多路分支,起输入和分配电能作用的电力设备,亦称分支箱。310箱式变电站简称箱变,是指中压开关、配电变压器、低压出线开关、无功补偿装置、保护计量装置等设备共同安装于一个封闭箱体内的户外配电装置。311配电网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应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配电网实时信息、离线数据、用户数据、电网结构参数、地理信息进行安全集成,构成完整的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实现配电网正常运行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和配用电管理。312大容量非线性负荷泛指接入电力系统的单台容量在4000千伏安及以上的电弧炉、轧钢、地铁、电气化铁路、整流设备等具有波动性、冲击性、不对称性、非线性的负荷。313重要客户凡具有以下关键负荷之一的客户统称为重要客户(1)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亡者;(2)中断供电将造成环境严重污染者;(3)中断供电将造成重要设备损坏,连续生产过程长期不能恢复者;(4)中断供电将在政治、军事上造成重大影响者;(5)中断供电将使重要交通枢纽干线受阻,重要城市水源、燃气、通信、电视、广播中断者;(6)承办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性会议、活动,国家级和省级重要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涉及到的相关场所;(7)其它由政府或上级部门认定的重要客户;(8)高层建筑中的一类高层建筑。4一般技术原则41电压等级及供电距离411根据地区负荷发展规划,应尽量简化变压层次、优化配置电压等级序列,符合国家标准标准电压(GB156),避免重复降压和功能重叠。江苏省中压配电网选择的电压等级为10千伏、20千伏,低压配电电压为380/220伏。41220千伏专供区如现有配电容量、站点和线路走廊资源等严重不足,或老旧设备需要全面进行技术改造时,10千伏配电系统可采取升压至20千伏等级,但必须认真研究升压改造的技术实施方案和技术经济合理性。413城市中压配电线路主干线长度原则上应不大于下表要求中压供电距离(千米)高负荷密度区(主城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10000千瓦/平方千米)中等负荷密度区(城市建设用地200010000千瓦/平方千米)较低负荷密度区(如非建设用地区域2000千瓦/平方千米)20千伏供电区306012010千伏供电区203050414农村中压配电线路主干线长度原则上应不大于下表要求负荷密度(千瓦/平方千米)2002001000100020千伏供电距离值(千米)1510710千伏供电距离值(千米)1285415上级高压电源点的建设应能保证中压配电网对供电距离、可靠性等方面的技术要求。42供电可靠性421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是指电网对用户连续供电的可靠程度,应符合电网供电安全准则和用户用电两方面的要求,按照QGDW156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和DL/T5118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的规定,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一般要求如下(1)市中心区和市区中压配电网结构应满足供电安全N1准则的要求;(2)较大城镇中压配电网结构宜满足供电安全N1准则的要求;(3)中小城镇和农村中压配电网如具备条件,可采用供电安全N1准则;(4)双电源用户应满足供电安全N1准则的要求;(5)单电源用户非计划停运时,应尽量缩短停电时间。在电网运行方式变动和大负荷接入前,应对电网转供负荷能力进行评估。422中低压供电回路的元件如开关、电流互感器、电缆及架空线路干线等的载流能力应配套,不应发生因单一元件而限制线路可供负荷能力。线路载流限额如下10KV铜芯电缆载流限额线缆型号线路长期允许载流限额(A)线路短时(4小时)允许载流限额(A)YJV2287/103400425450YJV2287/103300375390YJV2287/103240330345YJV2287/103185280300YJV2287/103150250260YJV2287/103120225235YJV2287/10395200210YJV2287/10370165175YJV2287/1035013014010KV铝芯电缆载流限额YJLV2287/103500385400YJLV2287/103400330345YJLV2287/103300290305YJLV2287/103240260275YJLV2287/103185225235YJLV2287/103150200210YJLV2287/103120175185YJLV2287/10395155165YJLV2287/1037013013510KV架空绝缘铝芯电缆载流限额JKLYJ10240425450JKLYJ10185350370JKLYJ10150300320JKLYJ10120260280JKLYJ1095230240JKLYJ1070190200JKLYJ105015016010KV架空钢芯铝绞线载流限额LGJ240425450LGJ185350370LGJ150300320LGJ120260280LGJ95230240LGJ70190200LGJ50150160400V单根架空绝缘电线长期允许载流量(空气温度为30)导体标称截面MM2JKYJ1JKLYJ116104812514211135175136502161687027521495344267120400311150459356185536416240641497423重要用户应采用双电源或多电源电缆线路供电方式。确因受条件限制时可采用架空绝缘线路供电,但不得同杆架设,以确保供电可靠性。424为持续提高供电可靠性可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网络结构,增强负荷转供能力;(2)采用高可靠性设备,逐步淘汰技术落后设备;(3)必要时,装设线路故障自动隔离装置和用户故障自动隔离装置;(4)扩展带电作业项目,推广带电作业和不停电作业;(5)实施架空线路绝缘化,开展运行环境整治及反外力破坏工作;(6)实施配网自动化等。43中性点接地方式431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根据需要采取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或经低电阻接地;380/220伏配电网中性点为直接接地。432不直接连接发电机的10(20)千伏架空线路系统(一般变电站出线电缆总长度小于1千米,其余均为架空线路的线路),当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不超过下列数值时,应采用不接地方式;当超过下列数值,又需在接地故障条件下运行时,宜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1)10(20)千伏钢筋混凝土或金属杆塔的架空线路构成的系统10安。(2)10(20)千伏非钢筋混凝土或非金属杆塔的架空线路构成的系统,20安。43310(20)千伏全电缆线路构成的中压配电系统,宜采用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方式,此时不宜投入线路重合闸功能;全电缆线路构成但规模固定的系统也可以采用消弧线圈接地系统。43410(20)千伏由电缆和架空线路构成的混合配电系统,规定如下(1)变电站每段母线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大于150安时,宜采用低电阻接地方式。(2)当变电站单相接地故障电流中的谐波分量超过4,且每段母线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大于75安时宜采用低电阻接地方式。(3)变电站每段母线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小于150安时,宜采用消弧线圈接地系统,运行中应投入保护装置中的重合闸功能。(4)系统变化不确定性较大、电容电流增长较快的主城区,无论是否全电缆系统都可以采用低电阻接地系统。435对于10(20)千伏纯架空线路频繁发生断线谐振的该类配电系统,也可采用高电阻接地方式,一般中压系统中不推荐采用高电阻接地方式。436采用低电阻接地方式的10(20)千伏系统,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10(20)千伏配电网的接地电流宜控制在150500安范围内。杆塔接地电阻安全性校核(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的故障持续时间应按照后备保护动作时间考虑,一般为1315秒。437低电阻接地系统中架空线路应采用绝缘导线,以减少瞬时性接地故障,并应采取相应的防雷击断线措施,如装设带外间隙的避雷器(过电压保护器)、防雷金具或架设屏蔽分流线等措施。438采用消弧线圈接地和低电阻接地方式时,系统设备的绝缘水平宜按照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绝缘水平选择。439同一区域内宜统一中性点接地方式,以利于负荷转供;中性点接地方式不同的配电网应尽量避免互带负荷。预期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将改造为经低电阻接地的地区,应预先考虑零序电流互感器及继电保护装置功能。积极试点消弧线圈加并联电阻等综合接地技术。44无功补偿和电压调整441无功补偿装置应根据分层分区就地平衡和便于调整电压的原则进行配置,可采用分散和集中补偿相结合的方式。442应从系统角度考虑无功补偿装置的优化配置,应装设按需量投切的自动装置,以利于全网无功补偿装置的优化投切。443配电网的无功补偿以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分散补偿为主,以中压侧集中补偿为辅。配电变压器的电容器组应装设以电压为约束条件,根据无功功率(或无功电流)进行分组自动投切的控制装置。低压无功补偿应根据无功功率的需量及电能质量要求配置,应采用智能型免维护无功自动补偿装置,具备自动过零投切、分相补偿等功能。应合理选择配电变压器的变比以避免电压过高电容器无法投入运行。在有谐波滤波要求时,宜采用具有滤波功能的无功补偿装置。444配电变压器(含配电室、箱变、柱上变压器)安装自动无功补偿装置时,应安装在低压侧母线上,应使高峰负荷时配变低压侧功率因数达到095以上,并应注意不应在负荷低谷时向系统倒送无功。配变无功补偿装置容量可按变压器最大负载率为75,负荷自然功率因数为085考虑,补偿到变压器最大负荷时其高压侧功率因数不低于095,或按照变压器容量的2040进行配置。445在供电距离远、功率因数低的10(20)千伏架空线路上也可适当安装并联补偿电容器,其容量(包括用户)一般可按线路上配电变压器总容量的710配置(或经计算确定),但不应在低谷负荷时向系统倒送无功。446调节电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变电站调压各电压等级变电站在中压或低压侧母线上装设无功补偿装置,变压器配置有载调压开关;线路调压必要时加装线路调压器、改变配电变压器分接头、缩短供电半径及平衡三相负荷等。45短路水平451配电网各级电压的短路容量应该从网络设计、电压等级、变压器容量、阻抗选择和运行方式等方面进行控制,使各级电压断路器的开断电流、以及设备的动热稳定电流相配合。在变电站内系统母线的短路水平,10(20)千伏系统短路容量限定值为20千安。452中压配电网的短路容量,应在技术经济合理的基础上,采取限制措施。控制短路电流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1)网络应分片、开环运行,变电站母线分段、变压器分列运行;(2)适当选择变压器的容量、接线方式(如二次绕组为分裂式)或采用高阻抗变压器;(3)对地区变电站主变终期容量值按规划设计短路容量加以限制;(4)对变电站近区线路设施增强技术防护手段,减少线路近区短路发生的几率。46电压偏差各类用户受电电压质量执行GB12325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规定。(1)10(20)千伏及以下三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额定电压的7。(2)220伏单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额定电压的7与10。47环境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要求,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应在噪声、工频电场和磁场、高频电磁波、通讯干扰、环境影响的评价等方面应满足相关的要求。471噪声标准根据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各类变、配电站运行时厂界噪声不应高于如下环境噪声标准值,见下表城市各类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值单位等效声级LEQ(DBA)适用区域昼间6002200夜间2200600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5545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以及商业中心区6050工业区6555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7055注夜间经常突发的噪声(如排气噪声),其峰值不应超过标准值10DBA,夜间偶然突发的噪声(如短促鸣笛声),其峰值不超过标准值15DBA。472工频电场和磁场(1)开关站、配电室、环网单元、箱式变、杆变、架空(电缆)线路等配电设备的工频电场。按照国家环保行业标准HJ/T241998中的有关规定,宜选4千伏/米作为居民区工频电场评价标准。(2)开关站、配电室、环网单元、箱式变、杆变、架空(电缆)线路等配电设备的工频磁场,按照HJ/T241998有关规定,宜选01MT(100T)作为工频磁场的评价标准。473与环境的协调城网供电设施的建设应与城市的建设特点相适应,与市容环境相协调,并注意水土保持。(1)市区内的电力设施的设计应尽量节约空间、控制用地,采用紧凑型设备。市中心区的开关站、配电室等可考虑采用占空间较小的全户内型,并考虑与其它周围建设物混合建设,或建设地下开关站、配电室。(2)在保护地区、重点景观环境周围,所建开关站、配电室等和线路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3)在新建供电设施时,应注意采用新技术,以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绿化带以及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对植被的破坏。(4)应对电力设施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油、废气等排放物进行有效的处理。5配电网规划原则51配电网规划是地区总体规划和地区电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各项发展规划相互配合、同步实施,落实规划中所确定的线路走廊和地下通道、开关站、配电室及环网单元等供电设施用地。52江苏现有配电网主要包括10(2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电网。配电网规划发展的目标是与110千伏高压配电网、220千伏和500千伏输电网协调发展,满足江苏经济发展对电力供应的需求,在确保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的前提下,不断提高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和资产利用效率。53配电网规划的编制,应从调查研究现有配电网入手,分析负荷增长的规律,解决电网的薄弱环节,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和适应性;做到近期与远期相衔接,新建和改造相结合;在电网运行安全可靠和保证电能质量的前提下,达到配电网发展、技术领先、装备先进和经济合理的目标。54公用架空线路现阶段仍是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作用。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发展电缆网络,电缆通道的建设宜与地区规划建设同步实施。55城市繁华地区架空线路的入地改造应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入地电缆工程应与市政道路等建设同步实施,应本着谁主张、谁出资的原则,入地后的供电规模和供电功能不低于原设计水平,并考虑远期的发展。56配电网规划应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协调发展、标准统一,有明确的分期规划目标。应充分考虑市中心区、市区、城镇及农村等不同区域的负荷特点和供电可靠性要求,合理选择适合本地区特点的规范化网架结构,实施后达到以下水平(1)具有充足的供电能力,能满足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负荷增长的需求,有利于电力市场的开拓和供售电量的增长。(2)配电网与上级输电网相协调,各级变电容量相协调,有功和无功容量相协调,二次规划与一次规划相协调,各电压等级短路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3)网架结构可靠合理、分层分区清晰,有大致明确供电范围,运行灵活,有较强的负荷转移能力和适应性,具备一定的抵御各类事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57配电网设计、建设和改造应满足规范化、标准化设计要求,坚持安全可靠、经济实用、技术先进、减少维护的原则,实施后达到以下水平(1)设备选型适合国情,规范统一、优良可靠、技术经济指标合理,体现标准化及典型化。(2)规范施工工艺,消除配电网薄弱环节,与社会环境相协调。(3)积极稳妥采用成熟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及不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产品,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58各地区应结合实际,开展差异化设计,以应对严重自然灾害和恶劣运行环境的影响。(1)对主干铁路应采用电缆穿越;高等级公路等重要设施的跨越可采用电缆穿越或架空独立耐张段;(2)逐步提高城市配电网电缆应用的比重,城市配电网的重要线路宜采用电缆;(3)通过覆冰地区的重要线路应采取防冰措施;(4)沿海、盐雾地区应采用耐腐蚀导、地线,土壤腐蚀严重地区应采用铜质材料接地网;59配电网自动化建设应与配电网发展水平相适应,并根据配电网实际需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暂缓实施(3年为限)配网自动化的线路开关、杆上配变、开关站、配电室、环网单元和箱式变电站等,可根据8210条要求先期布点安装开关本体(含必需的互感器、电动操动机构、自动化接口等),预留自动化配置暂不安装,待自动化条件成熟后,增补自动化装置。510要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分区推进中低压配电网的优化规划和建设。510110千伏电网规划建设原则(1)10千伏电网是经过几十年努力,建设发展起来的“传统型”主力配电网,是建设和发展的重点。10千伏电网成熟区,应继续合理、经济、可靠地发展10千伏公用配电网。(A)在电力负荷发展的饱和区,如老城区、建成区、成熟的商住区、旅游观光区等,一般情况下其电力负荷年均增长率不超过3,通过优化调整和改造挖潜的措施,重点发展配网自动化,提高10千伏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B)在电力负荷发展的稀疏地区,如纯农业区、边远地区、生态保护区、旅游风景区等,一般情况下其电力负荷年增长率不超过3,在现有10千伏配电网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10千伏配电网工程建设,优化电网结构;(C)在电力负荷快速发展的地区,如城市建设区、规划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其电力负荷年增长率超过3,在现有10千伏配电网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上级电源布点,新增中压配电线路,并合理规划配网接线方式和自动化要求,提高供电可靠性,满足电力负荷快速增长的需求。(2)在10千伏电网成熟区域内出现8000千伏安及以上大用户时,在技术经济比较可行的前提下,采取新增或更换主变方式增加20千伏供电能力,对符合条件的大用户采用20千伏供电。(3)具备20千伏供电条件的10千伏电网成熟区,原则上160千伏安8000千伏安的用户以10千伏供电,8000千伏安3万千伏安的用户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的以20千伏供电,报装容量高于3万千伏安以上者采用更高电压等级供电。(4)若一个供电区域同时存在20千伏和10千伏供电,20千伏和10千伏配电设备必须设识别标记(色标、判别标帜等)区分。510220千伏电网规划建设原则(1)20千伏专供区选择在新建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城区等新兴的负荷密集区域,优先选择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20千伏专供区的规划目标负荷应达到15万千瓦以上,负荷密度超过2万千瓦/平方公里,需规划新建1座及以上220千伏或110千伏变电站供电。(2)20千伏专供区内一律建设20千伏中压配电网。(3)在20千伏专供区,应加大20千伏公用电网的投资和建设力度,实现区内可靠供电,方便较小容量的电力客户就近接入。(4)20千伏专供区现有10千伏、35千伏供电用户应结合增容或改造,逐步改为20千伏或更高电压等级供电。(5)20千伏专供区采用220/110/20/04千伏电压序列。对规划负荷密度达到5万千瓦/平方公里以上的地区,可采用220/20/04千伏电压序列。(6)20千伏专供区内,160千伏安及以下的用户采用04千伏三相四线制供电,160千伏安3万千伏安的用户以20千伏供电,报装容量高于3万千伏安以上者采用更高电压等级供电。511中压线路负荷控制原则511110千伏电网负荷控制(1)10千伏单回线路允许装接容量按以下原则单一用户线路最终容量不大于8000千伏安,多用户线路最终容量不大于12000千伏安。当线路装机超过允许容量应新出线路。(2)10千伏单个用户申请容量(含增容累计)在3000千伏安及以下时可接入现有公用线路,3000千伏安以上时应从电源变电站新出线路。(3)10千伏开关站、配电室、环网单元等每路出线的接入容量不宜超过3000千伏安。(4)用户申请容量在8000千伏安30000千伏安时,可采用多回路供电或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的可以20千伏供电。(5)用户申请、增容后总用电容量为30000千伏安以上时,应采用更高电压等级供电。511220千伏电网负荷控制(1)20千伏单回线路允许装接容量按以下原则单一用户线路最终容量不大于16000千伏安,多用户线路最终容量不大于24000千伏安。当线路装机超过允许容量应新出线路。(2)20千伏单个用户申请容量在8000千伏安以上时应从电源变电站新出线路;8000千伏安以下时,可采用调整线路负荷,以架空T接或从开关站、配电室、环网单元以电缆方式就近接入。(3)20千伏开关站、配电室、环网单元每路出线的接入容量不宜超过8000千伏安。(4)用户申请容量在16000千伏安30000千伏安时,宜采用多回路供电。(5)用户申请、增容后总用电容量为30000千伏安以上时,应采用更高电压等级供电。512配电变压器及低压负荷控制原则(1)配电变压器容量应按以下原则进行配置序号居住区总居民住宅户数配置系数(KP)150户及以下07250户以上200户以下063200户及以上054其他公用照明及公用动力等负荷08注居住区用电容量按以下原则确定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及以下的,基本配置容量每户8;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以上、150平方米及以下的住宅,基本配置容量每户12千瓦;建筑面积150平方米2以上的住宅,基本配置容量每户16千瓦。(2)低压非居民用户的接入超过低压供电半径时,原则应新增配电变压器布点,否则应校核线路压降不小于4。(3)配电变压器装接容量乘以配置系数不应超过配电变压器容量的80,超过时应考虑新增布点或增容改造。(4)配电变压器负荷接入应使变压器三相负荷不平衡度小于15。(5)10KV成熟区低压非居民用户需用容量在25160KVA,应从低压主干线处采用电缆接入方式;低压非居民用户需用容量在25KVA以下时,可从低压分支线处采用电缆接入方式。(6)20KV成熟区低压非居民用户需用容量在25160KVA,应从低压主干线处采用电缆接入方式;低压非居民用户需用容量在25KVA以下时,可从低压分支线处采用电缆接入方式。6中压配电网61一般技术原则(1)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贸中心以及大中型住宅区等负荷集中并对用电可靠性要求很高的区域,网络结构应对所有配电设施满足N1安全准则,并为重要负荷(用户)提供可靠的双电源或多电源,检修不引起非检修段的停电,所有线段的故障可隔离,非故障段可短时恢复送电。(2)一般工商业负荷区、一般住宅区等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区域,主干网络应满足N1安全准则,主干线段故障可隔离,非故障段可短时恢复送电,支线故障可隔离,并具备提供双电源条件。(3)郊区对供电可靠性一般要求的区域,网络结构应满足检修不引起线路全停,故障可分段隔离。61110(20)千伏配电网的规划、设计、建设、改造和运行应满足Q/GDW156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DL/T522010千伏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GB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05310千伏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等导则、规程、规范的要求,不一致及特殊的要求以本导则为准。612配电网应有较强的适应性,主干线截面应按远期规划一次选定,优先采用大截面导线,提高线路的输送容量。613宜发展公用架空线路、公用电缆线路,控制专用架空线路、专用电缆线路,以充分利用路径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614规划电缆化区域原则上不再发展架空线路及由架空线路接引用户,避免重复入地改造。615市中心区、市区的繁华地段、交通繁忙道路路边电杆应采用非预应力电杆。61610(20)千伏架空和电缆线路应深入低压负荷中心,缩短低压供电半径,降低低压线损率,保证电压质量。617电力设施应采取技术防盗措施,诸如线路导线及设施防盗技术,电缆井盖防盗技术和配电变压器防盗技术等。618开关站、配电室、环网单元、箱式变电站等的选址应考虑到设备运输的方便,并留有消防通道,设计时应满足防震、防火、通风、防洪、防潮、防尘、防毒、防小动物和低噪音等各项要求,裸露带电部位应采取绝缘防护措施。62防雷与接地621配电网的过电压保护和接地设计原则应符合DL/T620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和DL/T62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要求。622中压架空配电线路的防雷水平,10千伏按20千安、20千伏按30千安雷电流进行校核,以使线路能在工频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和雷电过电压等各种情况下安全可靠地运行。在平均雷电流超出以上数值地区,需经设计计算校核。62310(20)千伏线路设备及开关站、配电室设备防雷保护一般选用带脱离器复合外套交流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624无建筑物屏蔽的10(20)千伏绝缘线路在多雷地区应逐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雷击断线,具体措施包括安装带间隙氧化锌避雷器、防雷金具、屏蔽分流线等。625架空导线与电缆的结合部应装设避雷器,当电缆线路超过50米时,电缆线路两端均应装设避雷器。配电线路正常运行方式下的开断点(柱上开关)两侧应装设避雷器。所有配电变压器的高、低压侧均应装设避雷器。63配电网结构631配电网应根据区域类别、地区负荷密度、性质和地区发展规划,选择相应的接线方式。配电网的网架结构宜简洁,并尽量减少结构种类,以利于配电自动化的实施。632中压架空线路结构(1)10(20)千伏中压架空线路接线方式一般为环网接线开环运行方式和单放射方式。环网接线形式有双电源单联络接线、四电源井字接线、N供一备接线等。配电线路应根据线路的长度和负荷的密度进行分段,一般宜分为三段。A)架空线路单放射方式仅适用于负荷密度较低、缺少变电站点的地区,并逐步向环网供电方式发展。B)架空线路采用环网接线开环运行方式,线路多分段、适度联络,分段与联络数量应根据用户数量、负荷性质、线路长度和环境等因素确定,每一分段用户数量控制在1015户或装接容量控制在20004000千伏安,实际负荷电流可控制在70120安,联络一般设置34个。优先采取线路尾端联络,逐步实现对线路大支线的联络。C)中压架空线路运行电流一般应控制在长期允许载流量的2/3以下,预留转移负荷裕度,超过时应采取分路措施。(2)柱上开关设置原则A分段开关一般一条中压线路主干线分三段,装设两台分段开关(负荷开关或断路器),如安装断路器其短路保护应退出运行。B分支开关支线用户数超过10户或接装容量超过2000千伏安的支线应装设分支断路器;户数较少但支线长度超过05千米亦可考虑装设支线断路器。断路器短路保护宜投入运行。C联络开关两条中压线路形成“双电源单联络”供电时应装设联络开关(负荷开关或断路器)。如安装断路器其短路保护应退出运行。D用户进线开关用户装接容量大于等于800千伏安时应在资产分界点处装设进线断路器(断路器短路保护应投入运行)用户装接容量小于800千伏安时应在资产分界点处装设跌落式负荷熔断器。633中压电缆线路结构10(20)千伏电缆线路接线方式一般为单环接线、双射接线和双环接线方式等,具体应根据用户负荷性质、容量、路径等情况确定。(1)电缆单环接线方式适用于电缆化区域容量较小的普通用户,一般采用异站单环接线方式,不具备条件时采用同站不同母线单环接线方式。在单环网尚未形成时,可与现状架空线路暂时拉手。(2)电缆双射接线方式适用于要求采用电缆线路的地区和容量较大不适合以架空线路供电的普通用户,一般采用同一变电站不同母线或不同变电站引电源。(3)电缆多射接线、双环接线和异站对射接线等方式适用于重要用户供电。双环接线和异站对射接线可随电缆网改造逐步完善实现。(4)电缆线路的运行电流应根据其在电网中的地位留有转移负荷的裕度,双射接线、单环接线方式每条电缆的运行电流不应超过长期允许载流量的50。(5)开关站、环网单元、电缆分接箱是中压配电电缆网架组网的节点,并通过该节点实现向用户电能的分配。对环网接线方式,每一环网回路的主环网节点所接用户数量依据负荷性质、容量而定,不宜过多。634中压配电网网络结构选择(1)中压架空线区域网络结构选择中压架空线区域应首先实现双电源单联络(手拉手)接线(图1),根据区域内供电可靠性以及负荷发展的要求,最终向网格式(四电源井字网架)(图2)或N供一备(图3)方式过渡。以上各接线结构中,双电源单联络接线结构一般适用于负荷密度较低线路负荷率低于50的区域,如农村区域以及负荷增长未到位新建城区。网格式(四电源井字型)结构主要适用于供电可靠性要求高,负荷密度比较高线路负荷率高于50,低于75的区域。当环网线路负荷达到超过75时,应通过新出线路使其分成两个环供电。(2)中压电缆区域网络结构选择中压电缆区域根据负荷密度、供电可靠性要求、先期采用单环(图4)或双射接线(图5)为主。远景逐步过渡到双环网接线模式(图6)或N供一备(参见图3)的模式供电。单环网及双射接线一般适用于负荷密度较低线路负荷率低于50的区域,双环网模式主要适用于供电可靠性要求高,负荷密度比较高线路负荷率高于50,低于75的区域。当环网线路负荷达到超过75时,应通过新出线路使其分成两个环供电。(3)中压区域网络结构调整新增上级电源点应考虑满足中压配电线路供电距离的要求,在多个电源点间可利用联络线路的设置,达到缩短供电半径,在不改变线路电缆导线的截面,而提高原有线路供电能力及供电可靠性。图1双电源单联络接线结构母线2线路母线1线路母线4母线3出线分段分段出线出线分段分段联络联络母线1母线2出线图2网格式(四电源字型)图3N供一备模式中三供一备供电网络图41电缆单环模式一母线1母线2线路线路线路1线路2母线母线图42电缆单环模式二图5双射接线(电缆)线路1线路2母线母线母线3母线4线路线路图6双环网接线模式(电缆)64架空配电线路641在市区、城镇、林区、人群密集区域、线路走廊狭窄,架设常规裸导线线路与建筑物间的距离不能满足安全要求地区和污秽严重地区宜采用中压架空绝缘线路,档距不宜超过50米,一般可采用铝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线,并对剥皮处密封防水,以避免导线腐蚀应力断线。其他地区可采用架空裸导线,其首线路2母线1母线线路端1千米范围内可采用绝缘导线,以减少变电站近区故障的发生几率。642中压架空线路应选择铝导线,铝导线截面主干线、大支线为240MM2,分支线为150MM2,配变引下线采用50MM2。根据规划有可能成为干线的导线宜一次敷设到位。643中压架空绝缘线路对其导线接头、并沟线夹、T型线夹、导线与设备连接端子、耐张线夹(此指剥去绝缘层的耐张线夹)、装设验电接地环处等均应进行绝缘护封或加装专用绝缘护罩,以便防止雨水进入接头绝缘层内,逐步实现线路的全绝缘化。644中压架空绝缘线路验电接地环装设原则(1)绝缘线路主线每250米;(2)耐张杆、丁字杆、十字杆、终端杆的导线上;(3)柱上开关两侧杆塔上(4)电缆上杆处(5)杆上变的高压引线与主线搭接处(6)双电源或有自备电源用户的进线杆塔上。宜采用穿刺型接地环。645架空配电线路导线排列方式一般采用三角或水平排列,双回线路可采用垂直排列或上、下两层三角排列。四回线路采用垂直排列、上下两层双三角排列(三回路采用四回路装置)。646架空配电线路相序宜按如下排列线路东西方向,导线三角排列A南B(上)C(北)线路东西方向,导线水平排列A南B(中)C(北)线路南北方向,导线三角排列A西B(上)C(东)线路南北方向,导线水平排列A西B(中)C(东)导线垂直排列A上B(中)C(下)647中压架空线路的杆塔结构应考虑便于带电作业,应减小耐张段及档距的长度,同杆双回线路宜采用垂直排列,设计横担层距、线间距离便于绝缘斗臂车作业,应规范、简化设备及引线规格。648对路径受限制的区域,可采取10千伏、20千伏架空线路双回路同杆并架方式,同杆宜采用垂直排列方式。64910千伏架空线路一般在农村地区选用12米及以上砼杆,在城镇地区选用15米及以上砼杆。20千伏架空线路应选用15米及以上砼杆。繁华市区受条件所限,转角杆、耐张杆可选用钢管杆、窄基塔或法兰型大弯矩砼杆。6410中压架空线路应采用节能型铝合金线夹。导线承力接续宜采用对接液压型接续管,导线非承力接续宜采用液压型导线接续线夹或其他连接可靠线夹,设备连接宜采用液压型接线端子。6411在设计时未考虑电杆搭挂弱电线路承载侧风压强度的已建线路,不得搭挂弱电线。市区受路径所限,确实需要搭挂弱电线路时,应履行相关手续,采取必要措施,但不得使电力杆承受弱电线路拉力,不得用电力杆引上、引下弱电线缆,以及挂载弱电线缆预留盘。6412穿越低压导线及电阻接地系统线路的拉线可采用加装拉线绝缘子及绝缘套管或采用交联聚乙烯绝缘钢绞线。6413应根据地质情况、杆塔受力情况、地下管网情况优化杆塔基础设计。单双回直线杆塔基础,优先采用底、卡盘型式基础、终端杆塔宜采用预制法兰砼基础、钢管桩基础。6414线路防雷与接地绝缘线路防雷可采用以下三种型式(1)防雷金具每基直线杆的每相导线安装穿刺式防雷金具。对于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系统需考虑工频续流影响。(2)屏蔽分流线屏蔽分流线主要作为降低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之用,并有一定的防雷作用。屏蔽分流线一般安装于10(20)千伏导线横担下方15米,如同杆架设04千伏导线,则安装于04千伏导线横担下方1米,且架线弧垂保持于04千伏导线弧垂大于1米,并应逐杆接地。(3)避雷器每隔3基直线杆的每相导线安装避雷器,运行线路的T接处、分段开关处、线路杆台变处安装的避雷器可兼作线路防雷避雷器。6415杆塔接地杆塔的接地部位一览表线路类型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线路或不接地系统直线杆直线转角杆所有导线横担安装防雷金具、避雷器的横担、支架耐张杆安装避雷器的横担、支架20千伏导线横担安装避雷器的横担、支架装有屏蔽分流线的电杆屏蔽分流线的安装支架/和04千伏线路同杆架设的电杆低压横担低压终端杆、耐张杆、分支杆、较长耐张段线档中间的直线杆的低压横担注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系统应在接地引下线距地面25米及以下部位加装绝缘护套。65电缆配电线路651下列情况可采用电缆线路(1)依据配网规划,明确要求采用电缆线路的地区,以及对市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地区;(2)负荷密度高的市中心区、建筑面积较大的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及高层建筑小区;(3)走廊狭窄,架空线路难以通过而不能满足供电需求的地区;(4)严重污秽地段;(5)为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重要用户供电的线路;(6)经过重点风景旅游区的区段(7)易受热带风暴侵袭的沿海地区主要城市的重要供电区域;(8)电网结构或运行安全的特殊需要。652电缆规格和截面10(20)千伏中压电缆应采用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铜芯电缆,主干线电缆截面应选用3400MM2,支线截面应选用3240MM2,单台配变、箱变进线电缆采用370MM2铜芯电缆。20千伏电缆绝缘等级18/24千伏,10千伏电缆绝缘等级87/15千伏。分类10KV20KV主干线YJV2287/153400MM2YJV2218/243400MM2支线YJV2287/153240MM2YJV2218/243240MM2配变、箱变进线YJV2287/15370MM2YJV2218/24370MM2653电缆线路路径电缆线路路径应按照地区建设规划统一安排,通道的宽度、深度应考虑通讯、自动化和远期发展的要求,路径选择应考虑安全、可行、维护便利及节省投资等要求,宜结合道路建设一并进行,横穿道路路口必要时应预留电缆过街管道。654电缆敷设电缆敷设方式应根据电压等级、最终条数、施工条件及初期投资等因素确定,可采用以下敷设方式(1)直埋敷设适用于市区人行道、公园绿地及公共建筑间的边缘地带。中压重要进出线电缆不宜采用直埋敷设。直埋电缆埋深不小于07米。当条件受限制,应采取防止电缆受损的保护措施。电缆敷设后,保护板上应铺以醒目的警示带。沿电缆路径,直线间距100米,转弯处或接头部位,应有电缆标志牌或标志桩。(2)沟槽敷设适用于不能直埋且无机动车负载的通道。(3)排管敷设适用于电缆条数较多,且有机动车等重载的地段。变电站出线的通道数一般为2430通道,其它路段通道数一般为824通道,排管优先选用直径为200毫米的玻璃钢管、有防腐性能的涂塑钢管;在排管时空间较小及总数不超过2根的分支管线,可采用碳素管。(4)隧道敷设适用于变电站出线及重要街道电缆条数多或多种电压等级电缆线路平行的地段,隧道应在道路建设时统一考虑,独立建设或与城市其它公用事业部门共同建设使用。市区变电站应考虑有23个电缆进出线通道,建设通道时应同时考虑通风、照明及防火、排水措施。(5)变电站出口或电缆较多的地方可采用截面较大的隧道,电缆线路少的地方,截面可缩小。(6)电缆路径需要跨越河流时,尽量利用桥梁结构。(7)水下敷设方式须根据具体工程特殊设计。655电缆在隧道和电缆沟内,宜保持下列最小允许距离毫米电缆沟、隧道中通道净宽允许最小值(毫米)名称电缆沟沟深电缆隧道高度600600100010001900两侧支架间净通道3005007001000单侧支架与壁间通道300450600900电缆支架层间垂直距离的允许最小值(毫米)电缆电压等级和类型普通支架桥架电力电缆明敷1020千伏交联聚乙烯200250300电缆水平间距(毫米)电力电缆间水平净距35(但不小于D)D为电缆外径656电缆附件(1)户内外电缆终端、中间接头或固定分支头,宜采用硅橡胶冷缩型等电缆附件,并且应采取防水措施,避免电缆头长期在水中浸泡。(2)外露于空气中的电缆终端装置按以下条件选用A)室内环境应选用户内型终端,受阳光直接照射和雨淋的室外环境应选用户外型终端。B)电缆与其他电气设备通过一段连接线相连时,应选用敞开式终端。(3)不外露于空气中的电缆终端装置按以下条件选用作为电气设备高压出线接口时应选用设备终端,如与变压器支接相连的设备终端和用于中压电缆的可分离式连接器。(4)电缆终端的绝缘特性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A)终端的额定电压及其绝缘水平,不得低于所连接电缆额定电压及其要求的绝缘水平。B)终端的外绝缘,应符合安置处海拔高程、污秽环境条件所需泄漏比距的要求。66架空配电设施661柱上配电变压器(1)柱上变压器台应设在负荷中心或重要负荷附近,按“小容量、多布点”且便于更换和设备检修的原则设置。对于住宅用电,根据需求及发展可采用三相变压器靠近供电。(2)三相柱上变压器容量选择为100、200、400千伏安,不能满足需要时增装变压器,但柱上变压器台架及二次接线应按最终容量一次建成。A)容量为400千伏安柱上配变用于市中心区、负荷密集的城市建设区、经济开发区以及城镇中心区等;B)容量为200千伏安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