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章总论1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112企业概况113编制依据214研究范围215项目概况216结论与建议4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621优先发展公交的背景622公共交通的优势1023市公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132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8第三章线路规划及客运量分析2131居民出行分析2132公交场站规划2833线路规划3234客运量预测33第四章场址选择与建设条件3731场址选择3732场址条件3833建设条件39第五章工程建设方案4151工程设计依据4152设计原则4153建设规模和功能4154总平面布置4155工程设计方案4656公用工程55第六章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7061土地利用7062环境保护71第七章节能分析7671节能依据7672节能必要性7673能源供应状况分析7774项目耗能分析7975节能分析8076节能措施8077建筑节能8178节能效果分析结论与建议82第八章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8381组织机构8382劳动定员8483工作制度84第九章项目实施计划和招标方案8691实施进度计划8692项目实施进度表8693招标方案88第十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91101建设投资估算91102建设期利息及流动资金估算93103资金筹措及投资计划93第十一章财务分析及国民经济评价95111财务分析95112国民经济评价103113综合评价105第十二章社会影响分析106121社会影响分析106122互适性分析109123社会风险分析110124社会评价结论110附表附件1、营业执照2、市发改委项目建议书的批复3、项目用地预审的预审意见4、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意见5、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6、规划局总平面批复意见附图1、项目区域位置图2、停车场现状及规划分布图3、总平面布置图(方案一)4、总平面布置图(方案二)5、公交路线分布图第一章总论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南位公交停车场承办单位石家庄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法人代表张建设性质新建12企业概况市公交公司成立于1956年,公司性质为国有中一类企业,主要经营城市公交客运和旅游出租客运。目前公司下辖6个营运公司、1个保修公司和8个直属单位,6个营运公司共有30个营运车队,分别担负着市内和市辖县客运任务,保修公司负责营运车辆大修及高保作业。8个直属单位分别是物资供销公司、公交旅行社、生活服务公司、职工医院、教育培训中心、基建处、票结中心和公交派出所。目前总公司固定资产52亿元(其中运输工具377亿元),职工总数6108人,营运车辆2175部,其中大客1860部(天然气车580部,含12部双层车)、中巴315部,有教练车、油(气)罐车、工具车等非营运车辆107部,拥有营运线路100条,其中市区线路88条,旅游线路5条,市辖县线路7条,营运线路总长度129415公里,营运行驶里程9068万公里,运送乘客302亿人次,每天平均运客86万人次。拥有6个停车场、1个大修厂和1个机关大院。公司拥有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线路2条、国家级巾帼文明示范岗线路1条、省级青年文明号线路3条、省级工人先锋号线路2条,同时,拥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先进车组和先进个人。13编制依据1、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国办发200546号)2、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建城2006288号)3、关于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石政发200731号4、城市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摘要)5、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6、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及施工规范(GB501562002)7、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新建南位公交停车场项目建议书的批复。8、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及有关的建筑设计规范9、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提供的有关工程设计基础资料14研究范围本可研报告的重点对南位停车场项目的建设背景、需求分析及线路规划、工程技术方案、节能环保、投资估算、经济分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和论证。15项目概况1、项目场址本项目拟建于市区南部107国道东侧,南位村西,场区东距南位村65米,东、南邻规划路,西邻晶雪冷冻冷藏厂和华油液化气站。规划总用地面积1132亩,实际用地面积100亩。2、建设的必要性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有了较快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汽车的家庭化,城市交通拥堵、群众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交与小汽车相比具有高客运能力,缓解交通堵塞,节约资源,节能减排,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但目前公交普遍存在出行分担率低、投入不足、亏损严重、公交设施缺乏的问题,200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六部委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国办发200546号)。2006年,四部委印发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建城2006288号)。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公交的指导思想和扶持政策。市公交出行分担率仅11,低于全国平均15的水平和规划20的要求,与发达城市差距更大。在城市公交基础设施还存在公交停车设施不足,布局不合理,进场率仅40。公交线路辐射范围有限,尤其不能满足市区发展主导方向,东南部区域居民出行的需要。按照2007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石政发200731)号文件的要求,加快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速推进谈固公交枢纽和北二环、宋村、南位及开发区停车场建设,使公交综合停车场、公交首末(枢纽)站和公交候车亭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南位停车场按照城市规划和政府要求选址和建设的,也是市公交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先进的停车场。3、建设规模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132亩,实际用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11580M2,大客车停车位312标台。4、建设内容建设内容包括综合楼,用于车辆调度、生产管理、后勤服务;20车位级保修车间;加油(气)站;洗车车间,上半自动洗车设备;附属设施;312位大客车停车场。项目总建筑面积11580M2,停车场面积21890M2,建筑容积率0153,建筑密度914,绿地率30。项目近期将现有7条公交线路218标台汽车调整到南位停车场,作为停车和始发车站,远期增加4条公交线路。5、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建设期2年。6、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估算为8539万元,全部为建设投资,由市财政资金解决。16结论与建议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优先发展公交的政策和城市规划,符合中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项目的实施将促进市公交事业发展,完善公交设施和网络,缓解东南部居民出行难的矛盾,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项目的建设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项目建设是可行的。表1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规划总用地面积HM2754442总建筑面积M2115803绿地面积M2226334容积率01535建筑密度9146绿地率307小汽车停车泊位数辆188自行车停放数量辆3009停车场用地面积M22189010综合楼建筑面积M2521711保修车间建筑面积M2468012加油(气)站建筑面积M238513清洗车间建筑面积M219114附属设施建筑面积M2110715大客车停车位(一期)台21616大客车停车位(二期)台96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1优先发展公交的背景1899年第一辆公共汽车在英国诞生,掀开了城市公共汽车发展的历史。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及人们出行的需要,公共交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出现了不同的交通形式,主要有常规公共汽(电)车、快速轨道交通(地铁、轻轨、单轨)、出租汽车、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BRT)、轮渡等。由于城市小汽车的发展,对公共交通造成一定的冲击。美国是小汽车相对自由发展的国家。从19世纪末开始,公共汽车居客运交通的主导地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小汽车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公共汽车的全面萧条。1960年以后,政府针对小汽车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颁布公共交通法,引导大城市由小汽车交通向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转化,为复苏公共交通做出了努力。在西欧等发达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经历。世界经验告诉我们,小汽车的普及,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直接导致城市出现严重的交通堵塞、停车困难、环境污染、石油资源紧张、城市热岛效应等一系列问题。多数发达国家走过的路都证明了这一点,道路增长的速度不可能跟上小汽车增长的速度。大规模修建城市道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紧张的矛盾。以北京、西安为例,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北京机动车保有量2300辆;1966年28万辆;1978年77万辆,到2007年5月已经突破300万量。小汽车出行比例则从1986年的5到2000年的232,再到2005年的298。选择包括地铁和公交车在内的公共交通的人的比例为298。北京出现严重的交通问题,北京市区183个主要路口中,严重阻塞的达60。西安市机动车发展势头惊人,全市1991年有机动车11万辆,至2004年底已达到40万辆,其中私家汽车5年增长了30。尽管西安市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道路建设,道路年增长率已达到了5,但这远远落后于2000年2007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情况(单位万辆)机动车辆每年158的增长速度。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西安市机动车将增至100万辆,而要建成与之相适应的道路,则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城市中心区高峰时段机动车平均时速只有8公里至10公里。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公共交通是城市和人民生活必须的公共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关键之一,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保证,城市经济的“动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有了较快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市交通拥堵、群众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目前公共交通主要存在问题1、出行分担比例不高目前我国公交出行的分担率不足10,特大城市也仅有20左右,而欧洲、日本、南美等大城市达到4060。特大城市近年来公交出行比例平均下降约6个百分点。城市公交车速已越来越低,现在平均车速只有10公里小时,已低于自行车12公里小时的速度。与10年前相比,公交出行时间平均延长10分钟,居民对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不满意率高达70。2003年,全国因为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500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2。2、规划设计先天不足公共交通的顺畅与通达离不开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扶持”。但在这个方面,很多城市的“先天不足”,有的城市还把规划建设的公交转乘站等收回用于其他开发。公交线网覆盖不均衡问题日益暴露。根据有关调查,国内许多城市普遍存在线路重复设置,有的道路重复线路多达多条,而城市边缘的居民小区、街道却没有一条公交线路,直接导致居民出行难。有些线路运行时间过长,则大大降低了公交对长距离出行乘客的吸引力。3、投入不足、容易短腿2004年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285亿元,占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的69,而同期道路桥梁投资占447。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计只有公里,仅相当于英国伦敦一个城市的规模。在2006年调查的117个城市中,66个城市在公交场站建设以及车辆、设施装备和配置更新方面得不到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占被调查城市的564,“情况相当严重”。4、税费缠身、亏损严重近年来,由于国内燃油、保险、维修等价格上涨,公交企业承担社会公益性服务增加,长期低票价管制等原因,使相当一部分公交企业入不敷出。据了解,在2006年有关方面调查的全国117个公交企业中,没有得到政府财政补贴的多达42家。武汉、西安、长春等城市8家企业得到的政府财政补贴也十分有限。由于收入偏少,2005年公交司机的流失率已达16以上。城市公共交通具有运量大、价格低、节省道路资源等优势。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符合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紧缺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决策部署,为新形势下做好城市公共交通工作指明了方向。200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六部委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国办发200546号),这是有关发展公共交通的一个全面系统的文件。2006年,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建城2006288号)。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文件明确提出要合理规划设置场站和配套设施、加强城市交通换乘枢纽建设、推动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发展,优化公共交通运营结构,大力发展公共汽(电)车,保障公共交通的道路优先使用权,积极稳妥地推进行业改革,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财政支持,规范补贴制度,调整客运价格,实行用地划拨,加大科研投入)。22公共交通的优势1、实现国家能源战略的必然要求我国人口众多,近年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能源成为涉及我国经济安全的战略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据预测,2020年,我国的交通能耗占能源消耗的比例将高达163至171,城市交通节能任务十分艰巨。据统计,每百公里的人均能耗,公共汽车是小汽车的84,电车为34至4,地铁为5。如果采用个体小汽车出行的人有1转乘公共交通,仅此一项全国每年节省燃油将达到08亿升。推进城市交通节能,在加快研究开发推广低能耗汽车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2、实施国家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正以较快速度发展,但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保护好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目前,机动车尾气和噪声已成为大中城市的主要污染源,许多大中城市的大气污染正经历着由煤烟型向机动车尾气型的转化。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报告中指出,“道路交通伤害是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主要影响弱势的道路使用者,包括贫困人群”,“道路交通伤害给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造成的损失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至2”,而我国每万辆汽车的车祸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几十倍。汽车尾气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欧洲国家研究表明,交通污染导致死亡占死亡总数的3,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2倍,城市人口寿命平均缩短15年,交通污染带来的健康损失约占GDP的17。另据研究,公共交通在高峰小时每人每公里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三项污染物,分别是小汽车的171、61、174。必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有效降低汽车尾气排放总量,减轻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3、集约节约用地的有效措施土地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国家确立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我国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条件下,城市布局必须走集约型、紧凑型的发展路子,高度集中和紧凑布局的城市发展模式只有集约化的大运量交通模式才能支撑其发展。2005年底,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093平方米,如果采用以小汽车为主的交通发展模式,对比国外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520平方米,我们还需要大量占地修路。同时,每年需新增停车用地50平方公里。无论在资源条件还是在技术层面,靠不断地修建城市道路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都是不可行的,这种发展模式在我国这样人多地少的国情下是不可持续的。必须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引导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既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措施,又是支撑城市紧凑发展的重要途径。4、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应有内涵中国的城镇化,必须走可持续的、集约式的发展道路,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城市健康发展,离不开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300万左右,城市和城镇密集区对交通的需求增长迅速,特别是在小汽车快速增长的趋势下,城市空间扩张和城市功能集聚并存。实现城市紧凑发展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需要建立区域公共交通体系,以满足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区的随机性活动,这是其他交通方式不能替代的。2005年末,全国公共交通运营车辆3109万辆,比2000年末增长了376;乘客总量46719亿人次,比2000年末增长了3699。相对于私人交通工具而言,公共交通照顾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让更多的人得到平等的交通出行权和道路等公共资源使用权,关系到群众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我国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人口约有3000万人,进城农民工约15亿人,这些群体收入低,住房支付能力有限,主要分布于城市边缘地区,公共交通是他们可以选择的主要机动性交通工具。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是解决城市内部交通的需要,而且也是优化城市内部布局,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表21几种常见的通勤方式的比较通勤方式优点缺点最佳适用范围自行车出行方便、安全、无污染、无噪声、低成本速度慢、舒适性差、受天气影响大适合短距离通勤公共汽车密度大、线路多、安全、乘车方便、低价格、载客多速度慢、污染大、噪声大、能耗高、受道路影响大、拥挤、舒适性差、占地多、工作人员多适合中短距离及客流集中地方通勤私人汽车出行方便、舒适、速度较快污染大、运量少、成本高、受道路影响大、停车难、占地多适合中长距离通勤轨道交通运量大、低污染、低噪声、低能耗、高速度、占地少、舒适、全天候、低价格高投入、高维护成本、建设周期长、线路密度低适合各种距离通勤表22不同交通方式特征对比交通方式人均交通面积(M2/人)运行效率(人/车道H)运行成本/(人KM)废气排放量MG/人KM步行0751800忽略不计0自行车801500忽略不计0小汽车3005008000120241897公共汽车45183002170000300609623市公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1、国民经济概况及发展规划2006年人口总量为939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6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988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901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到2005年底,市区建成区面积16565KM2,城市人口2144万人,人均道路面积901M2,路网密度214KM/KM2,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786标台。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按2005年价格计算,2010年达到326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万元以上。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结构调整指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城市化率超过50。2010年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90KM2,城市人口达到230万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M2以上,路网密度达到3KM/KM2,公共交通车辆达到每万人12标台以上。2、空间规划布局都市区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正定、鹿泉、栾城、藁城四县(市)的“一城、一环、四组团”的都市区用地布局结构。都市区对外交通系统由“两环十二射”构成。在新的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中,提出中心城区要构筑快捷方便、配套完善的道路系统,建立以常规公交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换乘衔接紧密的客运交通系统,形成以物流中心为纽带,货运网络通畅的城市货运系统,满足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中心城区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设沿主要客运走廊的公交专用道及轨道交通线网,在中山路公交专用道的基础上,扩展至中华大街、建设大街、平安大街、裕华路等主要客运走廊,并配套完善公交换乘枢纽,到2020年完成50公里的轨道建设。公交含轨道出行比例达到20以上。中心城区95的公交出行在60分钟以内完成。在道路建设方面,将沿城市主要功能分区边缘形成交通走廊,建立“二横三纵一环”的骨架道路系统。加强城市支路建设,完善道路级配。规划期末路网密度为60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20。行车速度高于26KM/H,98的道路在D级以上服务水平。此外,根据交通设施需求,实施交通需求管理,中心城区停车设施以配建停车场建设为主,配建停车场满足7075的停车需求;公共停车以路外公共停车场建设为主,路内停车比例降到20左右。“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区的对外交通系统,将完成“一个中心”、“两个系统”的公路主枢纽工程,“一个中心”为公路主枢纽中心,“两个系统”为客运系统与货运系统。长途客运站、公路货运站场沿城市二环路设置。3、公交现状及存在问题公交总公司成立于1956年,当时仅有2辆匈牙利产的“依卡路斯”,1条72公里长的营运线路和59名职工;到1976年,发展到15条营运线路、137辆公交车;1996年,营运线路达到52条,车辆963辆;而到2006年,全公司已拥有营运线路100条,营运车辆2175辆,营运线路总长度129415公里,营运行驶里程9068万公里,运送乘客302亿人次,省会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了1135,万人拥有公交车辆913辆。近年来,市公交总公司以科技谋发展,以创新求生存,推行无人售票作业方式,2002年建立了IC卡自动收费管理系统,推广了投币机、假币识别系统,建设和完善智能化运营调度指挥管理系统,实现了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逐步转化。公司加大了公交线路设置、公交车辆的投入,有效填补了城市部分区域的公交空白,扩大了公交服务空间和覆盖面积,公交线路总数达到100条,线路总长度达到129415公里,缩小线路行车间隔,降低车辆满载率,提高乘坐舒适度。加强对正点率的考核,特别是抓好高峰时段和首末车准点运行;延长营运时间,增加营运趟次。市区新开旅游景点做到及时通车,二环路实现了全线通车。同时,对个别绕行距离较长、走向不太合理的线路进行了优化调整,使市民乘车和换乘更加方便。2006年,公司建成了自动化管理系统和公交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在5路、6路、32路等16条线路的公交车辆共安装了500台车载电视,在公交场站和主要站点建立了视频监视系统,实现了行业技术进步,改善了服务管理手段,提高了营运服务管理水平。加强对车辆安全的管理,2006年安全行车合格率达到985。公司大力开展“文明让座”、“玫瑰接力”等活动,促进了车厢文明。在全公司开展了服务明星竞赛和服务技能大赛,组织开展了十佳文明线路、巾帼文明示范岗线路、工人先锋号车组、青年文明号车组和188式车组创建活动,树立了一批品牌线路和车组,有力的促进了服务工作。通过以上措施,公司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客运量由2000年的161亿人次发展到2006年的302亿人次,营业收入由2004年的188亿元增加到2006年262亿人次。公交已逐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公交之路。表23近三年营业收入及财政补贴情况单位万元项目2004年2005年2006年营业收入187602213026175车款9091909844财政补贴其他120012004075公共交通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具有显著的公益性特点,是展现城市实力和“两个文明”的“窗口”。十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非常重视,无论在行业政策上,还是在城市规划上和道路使用上都给予了公交的大力支持。每年均给企业一定额度的财政补贴和购车款补贴;在城市规划方面,把6个长途客运站迁出市区,实现了公交与长途客运站的接力交通;近期利用世行贷款和国投资金,分别投资新建了赵陵铺、南焦两个公交停车场和小谈村、南郭村两个公交始发站。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政府确定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城市发展战略,2002年在市区车流量最大的中山路修建了公交专用道;火车站公交枢纽站工程的建成,为我市公交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市作为省会城市及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空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区内初步形成了通畅、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健全配套的公交基础设施,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已显露出现代化大都市的风采,为我市建设“首善之区”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应当看到我市公交与公交发达地区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市公交出行分担率不足12,而在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超过了15,青岛比例高达47。我市在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各方面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面临新的情况公交始末站建设不足,且多数占地面积小、设施简陋,给公交正常运营调度带来极大困难。公交停车场数量少,面积较小,且布局不合理,公交进场率仅40,远远没有达到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所推荐的相关数值。缺乏换乘枢纽,换乘枢纽是乘客换乘公交汽车的大型公交站,是连接各条公交线路的重要纽带。无论是在市区还是在一环与二环之间,市都缺乏完善的公交换乘枢纽。换乘枢纽站的严重缺乏给市民换乘公交车带来了极大不便。公交站点覆盖率平均水平严重偏低,除中心区达到要求外,其他地区站点都严重缺乏,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公交线网缺乏明显等级体系,骨干线路和支线线路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公交路线设置不合理,不同区域公交路线设置密度悬殊,城市中心区主干路的公交线路重复率很高,而城市外围地区公交线路缺乏,公交线网很难深入到居住区,市民出行乘座公交车十分不便。平均线网密度偏低。4、公交发展规划2007年4月市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石政发200731号。明确提出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工作目标,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安全有序、方便舒适、快捷高效、质优价廉的公交体系。到2010年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20以上;公交车总数达到2800标台,万人拥有公交车达到12标台;公共汽车平均运行速度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准点率达到90以上;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中心城区大于70、建成区大于50;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50分钟。加快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要加速推进谈固公交枢纽和北二环、宋村、南位及开发区停车场建设,在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上建设港湾式停靠站,配套完善站台、候车亭等设施,努力使公交综合停车场、公交首末(枢纽)站和公交候车亭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完善公共交通线网。按照“着力提高线网密度和通达深度,中心区域减少重复线路,边缘地区扩大公交覆盖”的思路,根据城市发展、小区建设和人口分布及时增加公交线路,加密公交车次,特别是公交线路和停靠站点要尽量向居住小区、商业区、学校聚集区、科技园区、高新园区、风景旅游景区(点)等城市功能区延伸,今后每年净增车辆200标台以上,新辟公交线路58条,以提高站点覆盖率和通达范围。同时,在市区车流量过大的路段试行公交线路错站停靠,减少线路重叠,降低公交站点密度,减轻道路交通压力,提高公交服务效率。逐步建立以快线网(专用道)为骨架、普线网为基础、支线网为补充的三级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公共交通现代化管理水平。继续完善公交智能化管理指挥系统和视频监视系统,建立健全电脑营运管理系统和连接各停车场站的智能终端信息网络,通过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公交系统,打造数字化公交、信息化公交,促进乘客、车辆、场站设施以及交通环境等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强对运营车辆的指挥调度,方便广大乘客出行,提高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2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优先发展公交的需要。建设公交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市现有公交设施存在诸多问题,还不能满足广大市民出行的需要,离政府对优先发展公交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提高城市有限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市民出行难、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发展城市公交事业。本项目响应国家优先发展公交的号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具体体现,是促进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是“百姓优先”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2、解决公交停车难的需要。公交停车场是公交车辆停放、维修和实施保养的场所,也是保证公交车辆处于良好状态并待命发车的“后方”基础设施。然而,目前市公交停车场规模、数量严重不足,60的车辆无法进站停车,本项目服务区域停车状况优为紧张,大部分车辆只能靠路边停放或租用临时场地解决停车问题。公交车长期露宿街头巷尾。车辆长期露宿街头,得不到及时的养护维修,影响了使用寿命,不仅给行人、司机带来了安全隐患,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的交通。另外,没有停车场也给司乘人员正常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不便,无法正常清理车内卫生,交接时间也没有地方休息。长时间“外宿”还隐藏着更多安全隐患,影响着省会的城市形象。3、完善公交设施的需要。目前我市公交场站尽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公交场站不足,公交设施辐射范围有限的问题。市人口密度高,城区范围小,随着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率的提高,我市加紧了三环、“14”组团、五大基地的建设。尤其城市东南部确定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河北科技大学南迁,东南区域人口迅速增加,城区规模的扩大需要公交覆盖更大的范围,建设公交设施成为县城与市区的接力站。按照我市的规划,在南货场地带建设新火车站,并配套建设公交枢纽站,该区域将成为我市人员最集中和流动性最强的区域。项目的建设能够起到协助新火车站分流客流,加速周转的作用。南位停车场建立后能够承担主城区与该区域以及南部城乡结合部郊区范围内的客流运输。本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市最大的公交停车场站,无论在规模上,设施设置上,还是采用工艺技术上,管理水平上都将成为我市的一流场站。项目建成后能够有效缓解我市南部公交停车、洗车、保养维修、加油加气的矛盾。4、解决居民出行的需要。我市交通还存在交通拥堵,居民出行不便,公交分摊率低的问题。二环南部区域发展很快,成为居住小区发展的热点区域,由于土地的增值,人口密度越来越大。科技大学已搬迁至场址东部,由于没有开通公交路线,给学生、教师出行带来很大不便。南位等附近村民随着社会的发展出行愿望很强烈,而周边尚无满足需求的公共交通车辆,满足村民出行需要也是公交建设的重要义务之一。延长和增加公交路线,为市民提供便捷、低廉的公交服务是体现“公交优先、百姓优先”的重要内容。综上所述,本项目响应国家号召,发展公交设施建设,是贯彻“公交优先,百姓优先”的政策具体体现。项目建设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城市交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项目建设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是十分必要的。第三章线路规划及客运量分析31居民出行分析311居民人均出行次数分析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由于社会的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出行现在呈现了需求多样化,方式个体化的特征。居民的平均出行次数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内外城市居民出行调查结果表明,居民人均出行次数基本稳定在2035次/日之见,我国城市一般为1730次/日之间。出行中通勤出行的比例有所下降,弹性出行的比例明显提高,包括文艺、生活、业务交流的出行大大增加了。杭州、苏州、北京、温州、广州几个城市的资料分析,很多城市弹性出行的数据大大递增,像杭州86年这一类非通勤的出行占1148,2005年占到了293。根据2000年对市主城区居民出行的抽样调查,居民(不包括六岁以下,出差在外居民)的人均出行次数为257次/人日,有出行的居民人均出行次数为289次/人日。根据调查6岁以下儿童约占516,调整后市市区居民的人均出行次数为236次/人日,有出行者占被调查居民的818。调查成果与公共交通实际完成的客运量、出租车调查成果等校核,修正市市区居民的人均出行次数为254次/人日,人均出行次数与1986年的253次/人日相当。与全国已经作过居民出行调查的城市相比,市的人均出行次数略高。主要是由于市上班出行率较高而引起(除回家出行外,上班出行占48),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与市现状的以火车站为中心的单核心城市布局形态有密切关系,大部分工业、企业生产和生活相配套,适合大部分职工中午回家。表31各年龄组的出行者人均出行次数表单位次/人日年龄段610101515202025253030353540出行次数31834829323925626727年龄段4045455050555560606565707075出行次数274273262257238227209由表31可见,出行者人均出行次数最高的是1015岁年龄组,达348次/人日,其次为610岁年龄组,达318次/人日,再次为1520、4045、4550岁等年龄组,7075岁的年龄组人均出行次数最低,为209次/人日。为进一步研究人均出行次数的影响因素,下面统计出了各职业的出行者人均出行次数表32。表32各职业的人均出行次数单位次/人日职业工人公务员技术职员服务负责人大学生农民中小学生家务个体其他出行率25931130331825931201267348214261233由表32可见,中小学生的人均出行次数最高,大学生的出行次数最少,因为大学生住校较多,出行相对要少。未上班出行次数也较高。可见市城市居民中上班、上学出行是主要的出行活动。312居民出行目的分析结合市实际情况,将居民出行目的分为八类。市各种出行目的的出行量占整个出行量的比例见表33。表33不同目的的出行比例出行目的上班上学公务回家购物文化娱乐探亲访友其他比例24218043214509793310184658从表33中可见,除回家外,上班、上学出行比例最大,上班、上学出行加上其回程,占出行总比例的7734。因此解决好上班、上学及其回家的交通问题,是完善市区城市公交问题的主要内容。图31各个出行目的的出行链示意图表34出行目的出行方式比例表出行目的/交通方式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单位客车单位轿车三轮车摩托车其他合计上班19136824204052152165035629026100上学502042892870260130117117130100公务178243561983962971815099957099100回家34375340290116074077205407053100购物49803831396053026040476185013100文化娱乐6689243213527000342362030100探亲访友130750571250795057284170966114100其他39813376350621048255653510207100合计33635239292148087158205448061100图32不同出行目的的交通方式构成图由表34分析得出1、出行目的为上班的出行方式中,自行车所占比例最高,为6824,这与市旧城区范围较小、就业分布较为集中有关;步行和摩托车出行比例居其次,分别为1913和629,可以看出有相当的居民上班采用步行,这与市对摩托车发展政策的控制、上班距离较近有关。2、在上学出行中,步行方式的比例最高,为502,其次为自行车,占4289,公交方式占287,这说明了市中小学生约有一半出行距离较远,必须借助自行车或公交车等手段。3、在购物出行中,步行比例最高,为498,其次为自行车和三轮车。这是由于市商业布局十分集中造成的,而生活区又靠近商业区,大部分居民购物只需出行一小段距离。市经济仍处于发展阶段,总体水平还较低。居民购物、娱乐等弹020406080100120上班上学公务回家购物文化娱乐探亲访友其他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其他性出行比例较少,上班、上学等非弹性出行占较大比例。313居民出行方式分析居民出行方式分两类一类是体力出行,即消耗出行者的体力的出行,如步行、自行车;另一类是非体力出行,即消耗代步工具动力的出行,如公交车、摩托车、出租车等。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减少居民的非体力出行。表35市区居民出行方式方式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单位客车摩托车其他合计比例30354743223937081000从表35中可以看出,自行车的比例最高,达547,其次为步行,高达303,再次为摩托车,为37。可见,市居民的非机动出行比例很高。不同距离各种出行方式对比见图33。与其他城市出行结构的对比见图34。图33出行方式与出行距离的关系图小汽车自行车步行051015202530112233445566出行量百分比出行距离KM图34不同城市出行结构的对比314居民出行时段分析居民出行时段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居民出行在全日时间上出现四个高峰,其中早高峰即710810为最高,占全部出行量的204;中午高峰出现在11301230,占全部出行量的997;下午高峰相对不明显,主要集中在13401440,占全部出行量的762;晚高峰也较大,主要集中在18001900,占全部出行量的129。因此,从缓解居民出行困难的目的出发,在时间上首先要抓早高峰这个主要矛盾,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图35居民出行时辰分布图02468101214161820135791113151719212325时所占百分比315居民出行时耗分析表36各出行方式的平均出行时耗出行方式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单位客车单位轿车三轮车摩托车其它合计平均时耗1847251443872986357635762654267329742378表37不同出行目的的平均出行时耗出行目的上班上学公务回家购物文化娱乐探亲访友其他合计平均时耗23611965304236422342413358525542378由调查统计得到,步行以515分钟为时耗高峰,自行车以1660分为时高峰,而公交的时耗大多在二十分钟以上,出现了两个高峰4065分(主要是市内出行)和65分(主要是进出城)。在1040分这个时耗范围内,公交、摩托、出租等机动车的出行比例都较少,表明这种距离时的出行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布局。由表9可以看出,上班、上学的时都在30分钟以内,说明大部分上班、上学出行距离较合理,但也存在一部分出行较远的情况。315居民出行OD分布图36市民全目的出行OD现状分布图市居民出行主为集中在中心区与其周围片区的中短距离出行,市区周边二环内居民的长距离的出行占有相当的份额,基本上形成了以东西向南北向为主的居民出行走向,占出行总量3225的上班、上学出行,多为跨区间的通勤、通学出行,弹性出行主要集中在中心区的商业用地。316交通支出世界范围的研究表明,对低收入家庭而言,交通费占收入的10至12,超过12就成为负担了。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抽样调查显示交通费用支出,占到家庭可支配收入的41,所以用于交通的支配收入还是很低的。这与城市的交通结构和出行方式有关。但随着弹性出行比例的增加,交通支出呈现上升趋势。表382004年城镇居民家庭交通支出构成平均支出最低家庭收入组最高家庭收入组交通支出构成支出额元比例支出额元比例支出额元比例交通工具146373762603954191820636822燃料、零配件355291362456016144605交通工具服务支出364793740636419841743交通费17070438740763657488241829合计389061000011145100002668721000032公交场站规划1、公交首末站公交首末站是保障公交车辆正常运营的重要设施,目前主城区内的公交线路首末站28个,其中路外站22个,站786,占道设置6个,占214。其中租用外单位站场8个,占364,自有产权的仅14个,占639。首末站建设不足,且多数占地面积小,设施简陋,给公交正常运营调度带来极大困难。表39市现状公交线路始发站表序号站点名称地理位置设置类别始发线条数1谈固站中山东路占道设置12钢厂站和平东路路外站13南站南村里路外站借用24东岗路翟营大街路边站35维生药业站黄河大道东头占道设置16卓达花园站翟营大街路外站借用17小马村站谈固南大街路边站18火车站总站市中心火车站路外站169中华大街站中华南大街路外站110西岗头站西岗头村占道设置111石桥站新华路西段路外站借用112宫家庄站红旗南大街路边站113赵陵铺站赵陵铺大街西路边站114城乡街站城乡街路边站115西郊站中山西路路外站216西山花园站西外环西路外站借用117小谈村站苑东街路外站118玉村站西二环南段路外站借用119南货场站放射路路外站220栾城道口站放射路路外站121柳辛庄站建设北大街占道设置222北站市庄路路外站2023平南村站107国道路外站借用124小安舍站北郊安舍路村里路外站借用125大安舍站北郊安舍路村里路外站借用126建明小区站谈固大街占道设置127印染厂站广安街占道设置328南郭村远东街路边站22、公交停车场停车场主要分布在市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目前,公交停车场共有6个,其中最早的建于1978年,90年代修建了赵陵铺停车场,2004年修建了南焦停车场。市公交停车场数量及规模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公交的需要和今后的发展。公交公司还有1个大修厂和1个机关大院。表310现有公交停车场情况表序号名称占地面积亩建筑面积M2设计停车能力标台启用年份1谈固551860012019782赵陵铺52512020023西郊17419004419864放射路1655784519895尖岭2573707019906南焦5850271502004合计2239560随着城市的建设以及人们出行能力的提高,城市功能分工协作增强,人们的出行范围越来越大,联系越来越密切。按照城市规划,东南方向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并与周边正定、藁城、栾城、鹿泉形成“14”组团。近年市东南方向得到了快速发展,众多大规模小区迅速崛起,人口密度显著增加,但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成为一项居民出行的主要制约因素。尤其,科技大学正在往东南方向搬迁,新火车客运站即将南迁,都直接影响到城市公交的布局。即使南焦客运站、停车场刚建成不久,但仍不能满足群众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区内是否有必要设起止点要看区内总的发生或吸引量是否大于某一个设站标准。一般交通区内的发生量、吸引量超过该交通区内的公交线路中间站点的运载能力时,仅靠中间站点不能运送完这些发生量、吸引量,则该交通区就需布置线路的起讫点,以增加运载能力。根据人口的分布以及2010年公交OD分布图,在东南部建设南位、宋村公交停车场兼始末站,能够最大限度疏导客流。图372010年市民全目的出行OD分布图按照公交发展规划及大力发展公交优先的要求,近期将建设谈固公交枢纽和北二环、宋村、南位及开发区停车场建设,其中南位停车场是规模最大的。现有及规划公交停车场见附图。南位附近现有公交始发路线7条,公交车辆218部,并预留今后的发展,停车场确定为300标台的停车能力,保养场按照10的日保修量,同时保修规模为20标台。33线路规划南位停车场附近已有7条公交线路,南位停车场建成后,可以在基本保持现有公交线路的前提下,将7条公交线路的始发站南移至南位停车场。远期将根据需要增设4条线路,以完善公交路网,形成县域与市区的接力站。公交线路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城市新居住区的开发和建设,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条件,有序引导公交客流,均衡客流分布,线路的走向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和客流分布相协调,以满足乘客乘车需求。线路分布均匀,消除公交线路空白区;按最短路的原则布设线路,使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入理解课件制作原则》课件
- 初一语文上册《春》解析
- 审计理论与实务考试模拟题+答案(附解析)
- 高等教育学模拟题与参考答案解析
- 2025年1月通信初级工考试题及答案(附解析)
- 自然遗迹保护与国际法律公约考核试卷
- 环境监测与海洋资源合理利用考核试卷
- 老年人休闲活动与康复锻炼考核试卷
- 淀粉产品的质量安全与食品安全管理考核试卷
- 《J采购管理策略培训》课件
- 中考数学二元一次方程专题训练100题(含答案)
- 【教师共享】《羽毛球》教学评价及评价建议
- DB13-T 5742-2023醇基燃料使用安全规范
- 尾矿库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 特殊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年版)
- 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新初一分班英语试卷含答案
- 医院陪护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 医院四风问题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
- (完整)双控体系管理制度
- 野外生存优秀课件
- 《内心强大 谁都伤不了你》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