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有效的激励途径_第1页
寻找有效的激励途径_第2页
寻找有效的激励途径_第3页
寻找有效的激励途径_第4页
寻找有效的激励途径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寻找有效的激励途径适当的激励在工作中必不可少, 管理人员更是将激励作为一种有效的刺激手段, 来使员工完成任务。 然而,每一次的激励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怎样的激励最为有效?赫茨伯格在他的再论如何激励员工一文中, 对此进行了全面论证。他的研究, 为我们提供了寻找有效激励的线索。“踢一脚”式的“激励”现实中的管理者, 往往不耐烦从环环相扣的逻辑推敲中寻找激励方式。 对于如何使员工干活, 也许有人会琢磨其中的道理, 但是更多的直接管理者, 经常倾向于向偷懒的员工屁股“踢一脚”( kick the person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最直观的方法。尤其是对方“不可理喻”你也“懒得理喻”时,这种方法就

2、必不可少。赫茨伯格把这种“踢一脚”称为“KITA”。“踢一脚”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形式。首先是体罚,文雅一点叫做“消极的身体性 KITA”。严格来说,这是人类的动物性传承,它来自于动物界的征服。 无论是狮群中还是猴山上, 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这种“踢一脚”。动物界的领袖, 会毫不客气地对属下施以暴力。 人类继承了这种传统, 所以总有人喜欢用体罚作为激励方式。不过, 正是由于这种方式的原始性和粗俗性,它在逐渐减少。作为理性的人类,能够认识到这种方式的低等和粗俗,甚至会为对同类采用这种方式而内疚。更重要的,体罚会造成对抗,破坏组织的友善形象。 而且,体罚只是作用于植物神经系统,会带来负反馈。弄不好,对方

3、会反过来踢你。所以,随着社会的进化,用体罚来激励的现象越来越少,有不少组织干脆禁用这种方式。既然体罚不好使,第二种方式就应运而生,即施加心理压力,也就是“消极的心理性KITA”。这种方式比体罚要广泛得多,处处可见。比如,不动声色地给部下一个难堪,对不令人满意的部下安排一个更糟糕的环境, 在不大放心的部下身边转来转去, 反正,只要是能够暗示或者明示上司不满意的方式, 都可归入这类。 这种方式要比体罚强多了, 它带来的心理伤害看不见摸不着, 同体罚相比它是“人道”的。 它作用的对象是大脑皮层而不是植物神经,因而能大大减少对方“反踢一脚”的可能性。 人类心理的复杂性, 使施加压力的广度和深度能够大大

4、增加, 大量不适用体罚的地方, 心理压力可以畅通无阻。 更引人神往的是,管理者可以把这种压力交给组织系统, 而自己超然物外, 由于对员工承受的压力不是自己亲手1 / 5所施而心安理得。而且, 施加压力者,可以从中获得超人一等的快感。对方即便对这种压力不服气,也难以找出施害的证据。不过,这种消极的“踢一脚”难道真的能够激励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是“踢一脚”, 不管是身体上“踢”还是心理上“踢”,真正受到激励的是伸出脚的管理者,被踢的人不过是被动干活而已。 所以,消极的“踢一脚”在现实的管理中并不能保持效力,人们开始追求第三种方式,即积极的“踢一脚”。许多人认为,这就是激励。所谓“积极的 KIT

5、A”,准确地说,不再是“从背后踢一脚”,而是“从前面拉一把”。即给予正面刺激。这种刺激物太多了,更高的报酬,优越的地位,更好的工作条件,职位的晋升,等等,俯拾即是。但究其本质,这种“拉一把”同“踢一脚”是一样的,不过是方向变了, 大棒换成胡萝卜而已。驯养一只小狗,最初的办法是“踢一脚”让它行动,现在的办法是拿一块狗食饼干“拉一把”让它行动。你会很快发现, 二者除了作用力的方向不一样外,实际是一回事。 但是,许多企业经营者乐此不疲,他们认为这就是激励。这种正面刺激方式的后果是, 为了让职工不断完成下一个任务,企业不得不持续不断地给职工提供好处。这就类似于一个电动工具,你要让它动起来,就要不断给它

6、充电。当员工需要靠外界的力量来完成某件事, 那么他还肯定会需要第二次、第三次的外界刺激,只有当员工开始从自身产生动力,不再需要依靠外界的力量,而是自发地去做些什么,才能真正叫做受到激励。也就是说,激励不能再靠外来的充电,而是靠自身具备发电能力。“拉一把”的具体方式现有的激励方式, 不外是“拉一把”。这种“拉一把”到底有多大效用,需要具体分析。总体来说, 由于“拉一把”不过是“踢一脚”的变化,所以,其作用是有限的。对这些拉一把方式的迷信, 造成了激励理论的种种神话。概括起来,常见的“拉一把”方式有以下种类。缩短工作时间。 缩短工作时间本身是令人叫绝的。因为它是那么不可思议,为了做好工作,就要减少

7、工作。人们努力工作,只不过是为了尽快从工作中逃离出来。不言而喻,这种思路, 是把工作视为苦役的逻辑结论。因而,这不可能是激励,反而会导致人们更加厌恶工作。这种方式的一个变种,是开发工余的娱乐项目,用娱乐来减少工作的枯燥和乏味。另外,人们有一种“能玩在一起也就能工作在一起”的不恰当类比。到头来, 这种娱乐, 不过是给工作的苦味加上一层糖衣。也许,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会导致出现一周工作半天的时间安排。增加工资。 加薪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有效的激励手段。确实,增加工资能起到明显的“拉2 / 5一把”效果, 员工会为了得到增加的那部分工资而更卖力,就像小狗为了得到饼干会跑得更快一样。但毫无疑问,以增加工资来

8、刺激员工,会引起职工对下一次工资增长的渴望,进而陷入企业不断增加工资、 职工不断追求下一轮工资增长这样一个难以摆脱的循环。最后, 有可能引起另一种回归到消极“踢一脚”的方式,如果增加工资不能奏效, 那么降薪就能奏效。于是,惩罚性措施会再次登台。提供福利待遇。 这种方式与增加工资类似。美国在这方面最典型,福利额度已经达到了工资总额的 25%,但效果如何却大可质疑。企业花费了大量的财力,而员工始终难以满足。工资和福利在不断增加, 实际工作时间在不断减少,这种情况不可逆转。久而久之,原本属于附加性质的福利, 已经成为员工必须享受的权利,一旦企业放缓增加的速度,就会引起众多的抱怨, 职工会认为企业在“

9、向后退”。当今世界, 人们在福利方面已经达成了某些“共识”, 如周六工作制不人道,每天工作十小时是剥削,扩大医疗保险是基本需求,只有股票期权才能挽救美国的进取精神。而且水涨船高, 当工资和福利越来越高时,管理人员会发现,并没有带来积极性,相反,员工的经济欲望和懒惰欲望永难满足。当上面这些刺激都不能奏效时,管理人员会求助于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揶揄道: 行为科学家往往有浓厚的人文情怀,但缺乏科学的头脑。 他们会批评管理者不会同人打交道,并提出新型的“拉一把”方式。人际关系训练。 这是行为科学家最拿手的建议。遗憾的是,几十年来,似乎人际关系训练除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昂贵的费用之外,并没有起到太多的作

10、用。相反的, 从前很简单地一个“请”字就可以让员工做的事,现在管理者不得不用上三个“请”字员工才会感到心理上可以接受。 人们不是从这种方式本身存在的问题找答案,而是从人出发, 认为这种方式的失败是由于管理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够得体,不够真诚。敏感性训练。为了使管理者能够真正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行为科学家发展出了敏感性训练。敏感性训练的目的, 就是让人们认识到,人际关系训练不是一种技巧,而是真诚面对员工。它通过让了解自己、相信他人、真心与他人合作来改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正面效果。如果敏感性训练失败,那么,原因就在于不真诚。交流沟通。既然敏感性训练收效不佳,人事经理就该登场了,他们从科学的角度出发,

11、开始意识到, 如此多的方法都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或许并不是因为方法本身有问题,而是员工没有理解他们所做出的努力。为了让员工理解管理者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就需要改进沟通。内部刊物,沟通教育,各种形式的宣传,都开始在企业使用。然而,员工并不买账。3 / 5双向沟通。 沟通受到阻碍, 帮助进行交流沟通的专家会认为, 症结在于管理者不明白员工的真正想法, 管理者缺乏倾听能力。于是, 双向沟通很快被引进到企业之中,人们采取了很多具体方法,使管理人员和员工能够坐在一起交换意见,明白彼此的想法。当双向沟通也无济于事时,心理学专家有了新的突破,他们反思人际关系理论的得失,将眼光转向员工的自我实现。赫茨伯格强调,

12、在所有这些努力中,自我实现理论是最具有价值的, “闪现出一缕真理的曙光”。但是, 学界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同自我实现心理学家搅和到一块,导致激励研究又出现了新的混乱。工作参与。 在赫茨伯格看来,自我实现确实需要通过工作来达成,然而,人际关系学者对自我实现产生了曲解。 他们忽略了工作中的实质性成就,而是采取了虚幻的做法倡导工作参与。 在企业中有两种工作参与的方式:一种是给工人的工作“戴顶大帽子”。即使员工正在从事最为简单的工作, 企业也会找个很好听的名词表明员工正在做极为伟大的工作。比如,明明是每天在装配线上拧紧一万个螺帽,但管理者要设法使他知道他正在制造雪佛兰轿车。可惜的是, 这种赋予简单工作以

13、复杂意义的做法并不能使员工完全认同。另一种方式是让员工感觉到他能对自己的工作做主。管理者希望通过让工人当家做主来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同样可惜的是,有成就的感觉不等于有真正的成就,当家做主不是成就,工作本身才是成就。员工访谈。 员工访谈来自于霍桑实验。这一方法在推广之初的目的,是想通过访谈来减少员工的心理压力,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在上述“拉一把”的方法都无能为力的时候,管理者就会怀疑员工是不是有心理障碍,试图以访谈来解除心理病症。但是在实际运用当中, 访谈往往会干预组织运作。 因为参加访谈的人员往往忘记了自己仅仅是一个倾听者,而试图采取行动解决员工所抱怨的各种问题。这样,就使访谈人超出了心理医生的

14、范畴。在二战期间,这一方法因其对组织运行的干预背离组织目标而受到非议,但却存活了下来, 现在还在不断发展。问题是,这一方法也没有起到期望的激励效果。“踢一脚”和“拉一把”显然都无法解决激励问题。所有这些方法,不能说没有效果,但都是短期的。每种 KITA 方式失效后,人们就又会去寻找新的KITA 方式。可能看到的是,KITA 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而效力会越来越弱;更新会越来越快,而有效时间会越来越短。这就像药物依赖性,使传统的激励走上了穷途末路。新的激励思路赫茨伯格认为, 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的提出,为寻找有效的激励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4 / 5这种思路就是用工作本身作为激励手段。对于管理者来说,

15、需要他们彻底跳出“踢一脚”或者“拉一把”的老框框, 忘掉惩罚, 忘掉奖励,忘掉金钱刺激和物质引诱,管理者所要做的一切,不过是让工作更有趣。赫茨伯格把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理论归纳有三种,一是组织理论,二是工业工程,三是行为科学。 组织理论强调人的需要具有非理性的一面和变化无常的一面,因此,通过组织手段, 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有效的工作组合方式,用组织手段影响人的行为。工业工程是按照经济人的理性追求来安排人的运行操作,像机器一样组织人的行为,设计出最能发挥人的作用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结构, 以工程师的方式获得最优化的工作组合。行为科学注重群体情绪和个体态度, 眼光盯着组织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这些理论, 正是形成各种消极或者积极的 KITA 式激励理论的基础。新的激励理论,要从工作本身出发,以丰富的工作内容为员工提供精神上的满足和自身成长的途径。在赫茨伯格的倡导下, 工作丰富化成为此后激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