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要求参考资料_第1页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要求参考资料_第2页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要求参考资料_第3页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要求参考资料_第4页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要求参考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路基工程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1)路基沉降观测控制标准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 ,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 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Rsh 0.4Vsj 2式中: Rsh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Vsj 设计最高速度( km/h)。( 2)一般规定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

2、 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 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3)沉降观测的内容路基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有: 路基面沉降变形监测、 路基基底沉降监测、既有线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4)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 观测期间应对观

3、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 结合沉降观测方法和工期要求核对设计资料,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1)观测断面布置原则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对于CFG桩加固至基岩的地段可放宽

4、到 100m。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一个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设置距离桥头510m、2030m、50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5m、20m处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设计图监测断面布置基底沉降监测 ( 沉降板 )DK81+625,+740,DK81+780,+880,+980,DK82+050,+100 、+150、+205、+250、+315、+380、+430、+480、+530、+580、+615、+660、+710、+760、

5、+810、 +860、+910、+960、 DK83+010、+060、+120、+190、+250、+300、+350、+400、+450、+500、+570、+590、+680、+720、+800、+850、 +900、+995、DK84+045、 +100、+150、+200、+250、 +300、+340、 +375、+450、 +500 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 .路基沉降观测分布里程路基面沉降 ( 监测桩 )深层沉降检测 ( 沉降仪 )DK81+625,+680,+716,+740,DK81+780,+830, +880,+930,+980.DK82+030DK82+050 、+100

6、、+150、+205、+250、+315、+380、+430、+480、DK81+625,+740.DK81+780,+530、+580、+615、+660、+710、+760、+810、980DK82+050、+205、 +315、+860、+910、+960、DK83+010、+060、+120、DK83+120、+200、+350、+375、+570、+590、+680、+720、+800、+850、+900、+500、 +570、+720、 +800、+995、DK84+045、+100、+150、+200、+250、+850、+900、+995 处设深层+300、+345、+375、

7、+450、+500 处设置一个沉降监测观测断面,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路基面中心及两线中心往外 2.7m 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 观测桩采用 C15 混凝土桩水平位移监测 ( 观测桩 )DK81+623.74DK81+741DK8 1+781.00DK82+050DK82+0 50DK84+500段俩侧路堤坡脚外 2.0M,10M 处设位移观测桩 , 纵向间距20M.2)观测点的布置原则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 3 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 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 沉降板

8、和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 3 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 2.7m 处,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原始地面处,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 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脚外 2m、10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预压地段, 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 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 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两侧边缘外 5m、20m设置一个观

9、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位移观测桩和沉降板。深厚层第四系土层地段、 软土地段的桥路过渡段及不同地层结构附近设置。采用机动钻孔( 108mm)引孔埋设 PVC管( 49mm)和沉降磁环,利用电磁式深层才沉降仪进行观测。分层设置,厚度大于 3m时,每 3m增设一组。( 5)观测元件埋设说明1)沉降观测桩:选择 20 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 0.15m 用 C15 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2)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20 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49 PVC管)

10、组成。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 3cm或钢底板尺寸为 30*30cm,厚 0.8cm。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 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放好沉降板后, 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 上口加盖封住管口, 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 每次接长高度以 0.5m 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 PVC管外接头连接。3)位移边桩:在两侧路堤

11、坡脚外 2m及 12(或 10)m 处各设一个位移观测边桩。 位移观测边桩采用 C15钢筋混凝土预制, 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 1.1m。并在桩顶预埋 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0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 C15混凝土浇筑固定, 确保边桩埋置稳定。 完成埋设后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路堤沉降变形监测断面示意图( 6)观测方法、精度与要求1)观测方法 沉降板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 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 沉降板观测时应

12、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 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 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位移观测边桩观测方法采用水平位移观测方法, 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位移观测边桩水平位移。2)观测测量精度及频次路基工程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线路观测示意图观测精度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 1.0mm,读数取位至 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 4mm/30m。位移观测测距误差 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 。观测频次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

13、低于下表的规定。 实际工作进行时, 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 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 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 当出现沉降突变、 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 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 (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轨道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具有沉降观测数据。观测过程中及时整理绘制“填土时间沉降”曲线图,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一般1 次 / 天填筑或堆载沉降量突变2 3 次 / 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 次 /3天第 1 个月1 次

14、 /周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 2、 3 个月1 次 /2周3 个月以后1 次 /月第 1 个月1 次 /2周无碴轨道铺设后第 2、 3 个月1 次 / 月312 个月1 次 /3月3)沉降观测要求为了观测到各部位的沉降, 从路基填土开始, 沉降观测也随即进行。预压地段按照相关要求在基床底层顶面设置临时沉降观测桩,非预压地段,此时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也未填筑, 在路基中心及两侧各 2m范围内设置临时沉降观测桩,临时沉降观测桩的材质,埋置要求及观测标准与正式的沉降观测完全相同, 待预压土卸载时, 临时沉降观测桩随之拆除或废弃沉降板测杆随之降低, 待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铺设完成后, 按照相关要求埋设正

15、式的沉降观测桩, 开始观测路基沉降。沉降板随着预压土的填筑而接高, 随预压土的卸载而降低, 观测连续进行,剖面沉降管和位移观测桩不受预压土的影响。沉降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 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观测过程中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妥善处理。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边桩位移及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当边桩水平位移大于 5mm/天,垂直位移大于 10mm/天,路堤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 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 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

16、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元件保护要求 . 各工区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 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 . 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 各工区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 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7)资料整理要求1)应采用统一的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格,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17、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要求。所有测试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名。2)所测数据必须当天及时按照沉降评估单位规定的格式输入电脑,并进行分析,整理,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保存。3)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及时绘制路基面、填料及路基各项观测的荷载- 时间 - 沉降过程曲线。并按有关规定整理成册, 格式详见附表, 以书面及 Excel 电子表格两种形式同时报送有关单位进行沉降分析、评估。2、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 1)控制标准路桥或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 2)一般规定1)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2)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