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济社会资料调查分析6 6XX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培训教材 经济社会资料调查分析 (细则第 3、1-3、2节) XX省院 年 月 目 录3、1 总纲23、1、1 必要性与意义23、1、2 主要依据23、1、3 评价分区23、1、4 统计年份33、1、5 主要内容33、1、6 基本要求(全省)33、2 经济社会资料分析整理53、2、1 主要统计内容53、2、2 统计年份与分区53、2、3 人口63、2、4 国内生产总值调查统计73、2、5 工业产值调查统计93、2、6 耕地面积93、2、7 灌溉面积93、2、8 牲畜103、2、9 统计方法10 资料调查附表样式12 发展规划资料调查143、1 总纲
2、3、1、1 必要性与意义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使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供、用、排、耗水关系和用水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用水量的不断增长和用水结构的变化,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原有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评价成果已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迫切需要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做出新的评价,并据此制定规划,优化配置水资源,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以适应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需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工作的基础首先是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即全省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分析成果(可参照XX省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开展全省水
3、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是为了摸清全省的供水、用水、排耗水、用水指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生态环境以及用水要求等情况,是开展我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基础。3、1、2 主要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利产业政策等其它地方性法规文件。2、 水利部 国家计委文件水规计200283号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利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及其附件。3、 省计委 省水利厅文件粤计农2002903号关于开展XX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省水利厅XX省水资源综
4、合规划任务书、省水利厅XX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省水利厅XX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及其附件。3、1、3 评价分区 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对于流域分区,本次评价要求统计水资源三级区和四级区;对于行政分区,则要求统计地市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和全省汇总。各地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对于流域分区,评价要求统计水资源四级区和五级区;对于行政分区,则要求统计县级行政区、镇级行政区和地市汇总。3、1、4 统计年份 统计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和2000年共五个年份。可参考的统计年鉴包括:XX省统计年鉴、各地市统计年鉴、各县市统计年鉴、城市统计年鉴、农业统计年鉴、人口统计年鉴、城市供水年鉴
5、、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水利统计年鉴、水资源公报等。各年鉴中的指标统计口径和统计范围有一定差异,应注意对其核对。原则上要求以XX省统计年鉴、各地市统计年鉴、各县市统计年鉴为主要依据,经综合分析后确定。3、1、5 主要内容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分析。主要包括各分区水资源的供、用、排、耗水的调查分析与评价;各分区供水水源与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生活、生产、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各类供水水量与水质的变化情况;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演变趋势,以及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等。(2)现状水污染及供水水质评价。调查分析现状废污水及污染物排放状况和入河排污量与污染负荷的结构与质量;
6、对各分区(按水功能区)主要河段和供水水源地的现状水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对各类供水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3)现状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包括不同水源的供水量以及用水部门一次用水与二次用水,在此基础上评价现状条件下相应的余缺水量,重点分析缺水量、缺水时空分布、缺水程度、缺水性质和缺水原因等,并对缺水造成的经济社会及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4)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情况综合评价。包括对现状条件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开发类型与利用模式、用水水平、用水效率水质及生态环境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3、1、6 基本要求(
7、全省) (1)以水资源三级区、四级区和地市级、县级行政区为统计单元,收集整理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和2000年等5年与用水关联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调查统计2000年的供水基础设施。(2)以水资源三级区、四级区和地市级、县级行政区为统计单元,调查统计1980、1985、1990、1995、2000年等5年的供水量和用水量,估算1995年和2000年的用水消耗量,全面分析供、用、耗水量的组成情况及其变化趋势。除此以外,还要逐个调查统计各建制市建成区范围内1995年和2000年的供水量和用水量。考虑到历史资料的延续性,本次规划规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部分对历史用水情况的
8、调查仍采用现中国水资源公报规定的用水统计分类(其统计口径简称“原口径”);需水预测和供需分析及合理配置工作依照水资源分区,区别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分城镇和农村,按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三大类分别进行(其统计口径简称“新口径”)。(4)1980年、1985年、1990年和1995年的用水量按“原口径”分农业、工业、生活进行分类统计,分类体系详见“用水量调查统计”部分;2000年除用水量除按“原口径”统计外,还要按本次规划要求的“新口径”进行分类统计。要求2000年必须按水资源三级区、四级区和地市级、县级行政区填报,若全省供用水资料不足,其余4个年份可按水资源三级区填报。(5)根据地表水取水口、
9、地下水开采井的水质监测资料及其供水量,分析统计1995年和2000年的各类用户不同水质的供水量,对供水水质进行评价。(6)对2000年的点污染源(工业和城市生活)、面污染源、入河(湖、库)排污口等情况进行调查,结合水功能区划分,统计分析各水资源三级区2000年废污水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排入河湖库的废污水量和主要污染物量。(7)在经济社会指标和用水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分析各分区上述5个年份的综合用水指标、单项用水指标和用水弹性系数,评价各地区的用水水平和用水效率。调查分析一些城市和不同类型灌区的供水水价及用水管理指标,为分析各地区的节水潜力和需水预测提供基础数据。(8)以19912000年为
10、计算时段,对各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开发率、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及水资源利用消耗率进行分析计算,评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9)选择重点河段,调查分析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和生产用水需求。对地表水过量引用、地下水超采、水体污染等不合理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和评价。(10)为掌握我省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也要调查统计全省21个地级建制市的主要社经指标、供水基础设施、供水、用水、耗水等情况。(11)本次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的资料以各市(县)已有资料为主,人口、产值、产量等社经资料采用统计部门的数据;水利工程、农田灌溉面积、林牧渔用水面积采用水利部门数据;供水基础设施、供水、用水、污水
11、排放、耗水等情况由各水文分局完成并上报给省水文局水资源评价处;水质分析由分局完成后报省水文局水质处。(12)调查统计成果分水资源分区(三级区套四级区)和行政分区(地市级套县级)两套。各市(县)按行政区收集到的人口、面积、用水、供水等资料分至水资源分区的方法各不相同,详见后面各章节。3、2 经济社会资料分析整理 水是生命之源,是一切生命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支撑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与人口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时,必须首先收集与水有关的经济社会资料(其资料主要来源于当地统计部门),填报附表3-2-1主要指标内容(全省)。3、2、1
12、 主要统计内容 收集统计与用水密切关联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料,是分析现状用水水平和预测未来需水的基础,其指标主要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工农业产值、耕地面积、灌溉面积、牲畜头数、粮食产量等。同时应结合用水项目分类,进一步对有关指标划分为与用水项目分类相对应的细目,如工业产值要细分出火核电产值。社经资料主要项目及细目见附表3-2-1。不同部门数据相差较大时,应先分析其原因,再决定取舍;一般情况下,除灌溉面积采用水利部门统计数据外,其他数据应以当地统计部门为准。3、2、2 统计年份与分区 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统计年份为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和2000年等5年,按水资源综合
13、规划三级区套地市级行政区和四级区套县市级行政区分别填报表。2000年还需按城市建成区(地级市、县级市)统计填表。各地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统计年份为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和2000年等5年,按水资源综合规划四级区套县市级行政区、五级区套镇级行政区、县市级别汇总、地市级汇总分别填报表。2000年还需按城市建成区(地级市、县级市)统计填表。3、2、3 人口3、2、3、1 基本概念 (1)总人口:指在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两种人口均指每年年末12月31日的人口。(2)城镇人口:历次人口普查的划分标准各不相同,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
14、)的城镇人口是指所有建制市及其所辖县镇的人口总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的城镇人口是按国家统计局1999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划分。3、2、3、2统计分类 人口分别按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也称农村人口)进行调查统计,并要统计非农业人口; 统计年鉴对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划分有三种口径:第一种口径按行政建制划分,城镇人口是指市辖区和县辖镇的全部人口,乡村人口是指县辖乡人口。第二种口径按常住人口划分,城市人口是指设区的市所辖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街道人口,镇人口是指不设区的市所辖镇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乡村人口是除上述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第三种口径是按照国家统计局1999年
15、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进行划分,地域分为:城镇(城市、镇);乡村(集镇、农村)。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计建制的城市市区,包括设区市的市区和不设区市的市区。设区市的市区是指:1)市辖区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市区为区辖全部行政区域;2)市辖区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公里的,市区为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和区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3)前款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其市区还应包括该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区域。设区市的其他地区分别按本规定的镇、乡村划分。不设区市的市区是指:1)市人民政府驻地和市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2)市人民政府驻地
16、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其市区还应包括该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区域。不设区市的其他地区分别按本规定的镇、乡村划分。镇,是指经批准设立的建制镇的镇区,包括:县及县以上(不含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所在的建制镇的镇区和其他建制镇的镇区。镇区是指:1)镇人民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地域;2)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村民委员会的驻地,其镇区还应包括该村民委员会的全部区域。城镇地区以外的工矿区、开发区、旅游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地区,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按镇划定;常住人口不足3000人,按乡村划定。3、2、3、3调查统计 统计年鉴的城镇人口数据,195219
17、80年为第一种口径数据,19821999年为第二种口径数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第三种口径。为保持不同年份统计口径的一致性,不同年份的城镇人口均按第二种口径统计。另外,对2000年人口还需同时按第三种口径统计。(2000年缺少原口径数据时,可根据1999年原口径数据,考虑近几年城乡人口变化趋势估算。)3、2、4 国内生产总值调查统计3、2、4、1 基本概念 (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一个地区内的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货币表现。它不包括中间消耗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这些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论是本地区居民生产的,还是外地区
18、居民投资、外地区居民生产的,只要在这个地区范围之内,就全部计入这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以价值形式表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从生产角度来说,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来说,是这些部门劳动者收入、税金、利润、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来说,是最终使用于消费、投资以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所以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分配法、使用法。本次评价采用生产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即国内生产总值等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产值总和。(2)当年价格:是统计期的实际价格,如工厂产品的出厂价格,农
19、产品的收购价格,商品的零售价格等。按当年价格计算,是指一些以货币表现的物量指标,如工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等按当年价格来计算总量。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价值指标,在不同年份之间进行对比时,因为包含有各年间价格变动的因素,不能确切地反映实物量的增减变动。(3)可比价格:指在不同时期的价值指标对比时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而确切表示物量的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产品产量乘其不变价格;一种是指数法换算。本次评价中采用前一种方法计算。3、2、4、2 国内生产总值统计 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和2000年可比价两种价格分别进行调查统计。2000年可比价的计算方法参照表1、表2。表1: 年份 当年价
20、V 指数 I (上年为100)指数Cn (1980年为100)2000可比价19804517、810014048、219814862、4105、2105、214778、719825294、7109、1114、816123、6 n In In/100*Cn-1 Cn/ C2000*V2000 199878345、2107、8550、277293、3199982067、5107、1589、382781、1200089403、6108、0636、489403、6 表2: 年份 当年价V 不变价Vp (按1980年不变价计)2000年可比价1980686276862712750919816974612
21、9589 m Vpm Vpn /Vp2000*V2000* 1990439133288852536689 年份 当年价V 不变价Vp (按1990年不变价计)2000年可比价1990439133439133536689 n Vpn Vpn/Vp2000*V2000 1999204746125023152000265610021732922656100 备注:为1990年不变价和1980年不变价之间的换算系数,=V1990/V19803、2、5 工业产值调查统计3、2、5、1 基本概念 (1)工业总产值: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总产出,反映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2)工业
22、增加值: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了工业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中间投入=GDP中工业部分=GDP中第二产业建筑业3、2、5、2 工业产值统计 工业产值分别按总产值和增加值统计,并将火电(包括核电)工业单独列出。水力发电属河道内用水,应将其从工业产值中扣除。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按当年价和折算到2000年的可比价两种价格统计。工业总产值统计时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但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3、2、6 耕地面积3、2、6、1 基本概念 (1)耕地:指能够种植
23、农作物、经常进行耕作的田地,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三年的耕地和当年休闲地(轮歇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并附带种植桑树、茶树、果树和其他林木的土地及沿海、沿湖地区已围垦利用的“海涂”、“湖田”等也包括在内,但不包括专业性的桑园、茶园、果木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草原等。(2)水田:指筑有田埂(坎),可以经常蓄水、用来种植水稻或莲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因天旱暂时没有蓄水而改种旱地作物的,或实行水田和旱地作物轮作的,仍按水田统计。(3)旱地:指除水田以外的耕地。3、2、6、2 耕地面积统计 统计2000年的耕地面积数据,应以199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公布的数据为基础,按国土资源部发布的
24、2000年数据分解到各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3、2、7 灌溉面积3、2、7、1 基本概念 (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当年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2)农田实灌面积:是指当年实际灌水一次以上(包括一次)的耕地面积,在同一亩耕地上无论灌水几次,都按一亩统计。临时抗旱点种的面积不计入农田灌溉面积。由于受水源、降水、工程、地形等影响,耕地面积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田实灌面积。3、2、7、2 灌溉面积调查统计 灌溉面积分为农田灌溉面积和林牧渔用水面积,农田灌溉面积进一步细分为水田、水浇地和菜田面积(含花卉等);林牧渔用水面积分为林果地灌溉
25、面积、草场灌溉面积和鱼塘补水面积。农田灌溉面积按有效灌溉和实际灌溉分别统计。菜田面积:指专门种菜的农田,如种大田(粮食作物)后种一季蔬菜的不算菜田;林果灌溉面积:指进行正常灌溉的林地、苗圃、果园等;草场灌溉面积:指进行正常灌溉的天然草场、饲草基地等;鱼塘补水面积:指进行人工补水的鱼塘面积。3、2、8 牲畜 按大牲畜和小牲畜分别调查统计。大牲畜:牛、马、驴、骡和骆驼 小牲畜:猪和羊3、2、9 统计方法 各种经济社会资料均来自行政区,并以行政区域进行统计,而本次评价要求除按行政区域统计外,还要按水资源分区分别统计。全省水资源规划要求统计三级区、四级区,各地市水资源综合规划要求统计四级区、五级区。水
26、资源分区统计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直接统计法:此法比较准确可靠。即根据该水资源分区范围内的县(市)、乡(镇)的统计数字直接累加而得。如人口、工业产值等一般可用这种方法直接统计。(2)间接估算法:当一些水资源分区范围内的小行政区不完整,难以取得直接统计数字时,可用一些间接的方法进行估算,如按土地面积的比例将已知的合计数字分配至各水资源分区。如一些实灌面积,可用此法估算。还可以用加权比例和其他方法估算。(3)混合统计法:即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使用,水资源分区内完整的小行政区用直接统计、不完整的小行政区用间接估算。如某水资源分区范围内有完整的两个县(市)和另外1/3个县(市),则两个完整的县(
27、市)可直接统计,另外1/3个县(市)可间接估算,再将其数字相加,便得该水资源分区的数字。如1/3个县(市)内尚有一些完整的乡镇统计数字也可加入直接统计,其余不完整乡镇范围再用估算法估算,这样: 水资源分区某统计值=区内完整县(市)统计值+不完整县(市)中完整乡镇统计值+不完整县(市)中不完整乡镇估算值。资料调查附表样式 表4-2-1 县(建制市)人口调查统计(万人) 年份 总人口 城镇 人口 农村 人口 城镇化率 (%) 常住 人口 暂住 人口 城镇自来水 普及率(%) 农村自来水 普及率(%)19801985199019952000 表4-2-2 县(建制市)农业发展和土地利用调查统计 年份
28、 农业产值 (万元 ,当年价)耕地 面积 (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 (万亩)主要农产品产量 (万吨)灌溉面积 (万亩)鱼塘 面积 (万亩)牲畜头数 (万头)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合计 粮食 糖蔗 油料 蔬菜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林果地 草场 合计 大 牲 畜 小牲畜 合计 水田 水浇地 小计19801985199019952000 表4-2-3 县(建制市)不同灌溉类型灌溉面积调查统计(单位:万亩) 年份 渠灌区 井灌区 井渠结合灌区 总计 水田 水浇地 林果地 草场 合计 水田 水浇地 林果地 草场 合计 水田 水浇地 林果地 草场 合计 水田 水浇地 林果地 草场 合计1980198519901
29、9952000 表4-2-4 县(建制市)农业用水调查统计 年份 农田灌溉用水量(万m3) 林牧渔用水量(万m3) 总用水量 (万m3) 水田 水浇地 菜田 小计 林果地 草场 鱼塘补水 小计19801985199019952000 表4-2-5 县(建制市)高用水工业调查统计 年份 产值 (万元,当年价) 年净用水量 (m3) 水利用系数 年毛用水量 (m3) 纺织 造纸 石化 冶金 合计 纺织 造纸 石化 冶金 合计 纺织 造纸 石化 冶金 平均 纺织 造纸 石化 冶金 合计19801985199019952000 表4-2-6 县(建制市)一般工业调查统计 年份 产值 (万元,当年价) 年净用水量 (m3) 水利用系数 年毛用水量 (m3) 采 掘 木 材 食 品 建 材 机 械 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