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四讲:人生全程中的身心发展.ppt_第1页
心理学第四讲:人生全程中的身心发展.ppt_第2页
心理学第四讲:人生全程中的身心发展.ppt_第3页
心理学第四讲:人生全程中的身心发展.ppt_第4页
心理学第四讲:人生全程中的身心发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章 人生全程中的身心发展,万行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2,人生全程中的身心发展,身心发展: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生理与心理持续变化的历程,即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受精卵形成胚胎)经过新生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完结的生理与心理发展全程。,2,3,人生全程中的身心发展,身心发展研究:旨在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分析探讨其行为与心理历程随年龄增加而变化的原理原则,从而建立系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作为解释、预测或改变生长环境以利个体发展的依据。 随年龄增加而变化 现代心理学中的身心发展研究,其对象不再限于儿童与青年,而是扩展到个体的一生; 过去将儿童视为

2、具体而微的成人,认为从儿童到成年的心理发展只是在量上由少到多的改变。现代心理学家的观念不同,认为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成人不同,由儿童到成年各阶段的成长事实上是质和量两方面的改变。,3,4,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一、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Nature v.s. Nurture“先天”与“后天”的争议 结构主义重视先天; 行为主义重视后天 现代心理学个体身心发展决定于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遗传:指经过受孕时到个体生命开始之初,父母的身心特征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历程。 环境:指个体生命开始之后,其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一切因素,包括出生前在母体内的环境和出生后周围的世界。,4,5,身心发展的基本

3、概念,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何者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较大? 个体出生前 幼稚期:身体/心理 成熟期,5,6,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二、连续历程中呈阶段现象 连续发展观v.s. 阶段发展观 1.连续发展观:发展是身心变化量的积少成多。 2.阶段发展观:发展是以阶段来划分,个体发展有其阶段性的特征;而且各阶段的身心特征不只是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改变。,6,7,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每个发展阶段皆有其主要特征,于是心理学家开始思考,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发展还可能产生吗? 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由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所提出,系指个体发展历程中,在某年龄阶段内对某种行为的形成最为重

4、要,而且也是最适于学习该种行为时期。 相关实验 1. 蝌蚪实验(麻醉超过第十天即丧失游泳能力) 2. 小狗出生超过10周才与人接触,就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7,8,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三、同阶段中有个别差异 发展模式只是根据多数个体行为的共同特征所建立,不同个体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发展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发展中的个体在功能特征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多样性,即个体之间的差异 实足年龄指个体出生之日算起的年龄 发展年龄指代表身心发展程度的年龄 四、全人生的发展九个时期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8,9,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 心理社会发展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科医

5、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10,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 心理社会发展论,基本信任或基本不信任(出生至1岁):希望或恐惧 自主性或羞怯和怀疑(2至3岁):自控意志或疑虑 主动性或内疚(4至5岁):目的方向或无价值感 勤奋或自卑(6至11岁):能力或无能 同一性或角色混乱(12岁至20岁):忠诚或不确定感 亲密或孤独(21至24岁):爱或两性关系混乱 繁殖或停滞(25至65岁):关心

6、或自私 自我整合或悲观失望(66岁至死亡):明智或失望无意义感,11,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 心理社会发展论,同一性或角色混乱(12岁至20岁): 本能冲动的高涨 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1963年)定义同一性: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是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是一种不断增强的从依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认可的内在自信,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

7、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描述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12,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五、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纵贯法: 以单一个体或单一团体为对象,就某方面行为自幼小到长大继续不断观察,从而研究年龄与行为变化的关系。 研究大学生的社会性成熟过程。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追踪,每年都要了解大学生的社会性成熟状况,直到四年级,从而了解他们社会性成熟的变化。 优点:可以研究变量在时间因素中的变化发展。 缺点:1. 需要较长时间,资金投入较多。 2. 由于时间较长,被试会逐渐流失, 导致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下降。,12,

8、13,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二)横断研究 在同一时间内,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就某方面行为做比较研究,从而发现年龄与行为变化的关系。其中每一个年龄组的被试叫做一个“群体”。 研究大学生的社会性成熟过程。要同时研究这四个群体:新生、二年级、三年级、毕业班。 优点:避免了纵向法时间过长、耗资较多和流失被试的不足。 缺点:不同的群体受环境的影响可能不同,所以他们之间可能无法比较。,13,14,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三)后续法(横断后续法) 是一种以横断法开始,而后续加纵贯法的一种综合性研究法。 包含两种研究设计: 先以横断研究为主,采取不同年龄组为研究对象,并经观察测量获得不同年龄组的资料 经过相当时

9、间再改以纵贯式研究方式,14,15,幼稚期的身体发展,一、出生前的身体发展 三个时期: 胚芽期(0-2周):从单细胞分裂形成细胞团,着床于子宫壁。 胚胎期(2到8-12周):略具人形,产生主要身体系统:心脏搏动,脑部、肾脏和消化道结构、头颅、眼睛、耳朵、嘴及四肢,性别已经分化。脐带和胎盘形成。 胚胎期最容易受到环境的伤害,各种生理缺陷(聋、哑、盲等)以及流产主要发生于这个时期。 胎儿期(12周到37周):出现了骨骼细胞、反射,形成了外形特征,身长、体重增加。30周具备离开母体生存的可能性。,15,16,影响胎儿发展的不利因素,胎儿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亲血液中吸取营养,并将废物排出。母亲的身体状况

10、影响胎儿的发育。 已发现的对胎儿发育有致命影响的因素: 1、德国麻疹:影响眼睛、耳朵、心脏等 2、X射线:基因突变 3、性病:智力障碍、盲 4、香烟:流产、早产、心跳不正常 5、酗酒:智力障碍、身体小、大脑小 6、吸毒与药物:影响各方面的正常发育,16,17,二、出生后的身体发展,外在生理发展: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方面 内在生理发展:大脑的发展 内在生理发展的两方面: 1、脑和大脑皮层的发展 体积:6个月时,达到成人一半,2岁时为四分之三, 4岁时与成人接近。 2、突触生长与神经纤维髓鞘化 突触数目增加,建立新的神经回路神经元髓鞘化,神经冲动传导加快,17,18,三、婴幼儿的动作发展,婴幼

11、儿动作的发展是各种活动和认知发展的基础,动作发展与婴幼儿的空间认知、概念形成和社会交往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动作发展有一定的顺序:如从无意识的转头、踢腿等随意性动作,再到精细动作等。 发展顺序遵循的原则: 由上到下:头 躯干 脚 由中心到四周:头 躯干 四肢 由简单、粗大、无意识到复杂、精细、有意识:如摆手 伸手拿东西,18,19,幼稚期的心理发展/认知发展,认知发展 广义:包括知觉、想象、记忆、思考、推理、判断等。 狭义:个体成长的智能发展(intellectual development);采取新兴的认知心理学上讯息处理论的观念,探究个体成长中对周围世界的了解究竟是经过什么样的“知之历程”。

12、,19,2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创始人。研究从婴儿期到后儿童期12年间的认知发展历程(智能发展)。 探究的问题: 1、促动人类智能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2、在成长过程中,个体的智能发展在性质与形式上如何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基本主张: 儿童并非缩小的大人而已。 认知发展并不只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改变。 如何了解儿童认知发展呢?-从思维的方式着手。,20,21,皮亚杰认知发展论/主要概念,一、认知结构与基模 指儿童用来探索与了解外在世界的基本模式,也就是用来学习知识的架构或方式。其含义相当于个体既有的认知经验。 二、失衡与适应 1.失衡: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当既有的认知

13、结构不能对新事物产生认知作用就形成心理上的失衡状态。 2.适应:因为失衡而自求再平衡的动力则称为适应(adaptation),它指个体的基模因环境限制而主动改变的心理历程,此历程中包括: 同化(assimilation):照单全收将新讯息纳入旧经验的历程。 调适(accommodation):为了免除失衡,改变或扩大原有认知结构的历程,即使基模改变与扩大的历程,调适补充同化之不足。,21,22,皮亚杰认知发展论/认知发展阶段论,(1)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2) -婴儿如何探索这个世界? 抓取基模(grasping schema)与吸吮基模(sucking sch

14、ema) 【主要发展】物体恒存性 4-6个月:当个体看不见物体时,就以为物体消失了 2 岁:当物体被掩盖时,还会去寻找,22,23,皮亚杰认知发展论/认知发展阶段论,(2)前运思期(preoperation stage;2-7) 所谓的“前”运思期系指:此阶段儿童开始用语言符号去吸收知识,也可运用简单符号从事思考活动。虽已具备思维推理的能力,但是时常是不符合逻辑的,在表现上总是从他自己的观点看世界。 【主要发展特征】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23,24,皮亚杰认知发展论/认知发展阶段论,(3)具体运思期(7-11) 此时期已经能够根据逻辑来推理思考,但仅限于具体的事物或经验。 【

15、主要发展】守恒(conservation): 物体的形状虽然改变,但是该物体的质与量并未改变。,24,25,皮亚杰认知发展论/认知发展阶段论,(4)形式运思期(11) Piaget认为认知发展到了此阶段,已经能够充分运用抽象思考、合于形式逻辑的(演绎的或归纳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往后再增加的只是经验与知识,不会再提升思维的方式。,25,26,皮亚杰认知发展论/评述,三大贡献: 1、创用了新方法:从儿童生活活动中去观察儿童、了解儿童; 2、建立系统理论:用四大时期中儿童的思考活动为特征,以说明其认知发展的历程。 3、确认儿童心智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适应的结果:个体的认知发展,实际也就

16、是他适应环境的知识增加,因此也被称为发生知识论。 缺点: 1.低估儿童的实际发展能力 因为实验方法不够生活化,因此有低估儿童实际能力的可能。 2.未能考虑全生涯的认知发展 难道12岁以后就不再发展了?,26,27,认知发展/维果茨基的鹰架理论,维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20世纪30年代,采取社会文化历史的观点解释人类的认知发展,其理论被称为社会文化认知发展论。 理论的两点要义: 1、语言具有促进认知发展的功能。 2、适当的教育方法可帮助儿童从实际发展区提升到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从儿童实际认知发展水平到他可能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上限代表儿童认知发展的

17、最大潜力。 实际认知发展水平,可由他独自思维操作解决问题时所表现的成就来决定。 可能认知发展水平:指在成人或教师适当协助之下他可能达到的成就。 鹰架:年长者的教导扮演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鹰架(scaffolding)角色,文化教育具有促进认知发展的功能。,28,认知发展/维果茨基的鹰架理论评述,理论贡献: 强调认知发展与语言、文化环境的关系,重视社会文化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该理论成为认知心理学思想的新主流 缺点: 方法论上,“最近发展区”只能视为抽象的概念,在实际进行研究时很难观察测量。,29,道德发展/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两阶段理论,道德发展: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学到是非善恶判

18、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去表现道德行为的历程。 皮亚杰研究了412岁儿童的道德概念。 研究方法:说故事,提供两难问题让孩子判断。如: “打破杯子”不小心打破一打杯子的孩子和因为偷糖果吃而打破一个杯子的孩子,哪个孩子过失大? 结论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理论:,29,30,道德发展/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两阶段理论,皮亚杰的二期论 皮亚杰认为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密不可分。 (1)他律期:5岁开始 道德现实主义:只重视行为后果 (2)自律期:11岁开始 到了形式运思期之后,才开始具有设身处地思考的能力。 道德相对主义:道德除了行为后果之外,还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30,31,他律和自律阶段的特征,31,32,道德发

19、展/柯博格的三期六段论,柯博格采用纵贯法,以72个1016岁的男生作为研究样本,然后推展至世界各国来验证他的理论。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妻子生病、接近死亡,钱不够买药,只好偷药。这种做法是否应该?为什么? 结论: 道德推理有三个发展时期,每个时期有两个阶段。不同个体道德推理达到的程度不同。 道德并非有或无的问题,而是发展阶段的问题。 以道德认知(判断)作为发展的指标。 道德判断并无所谓对错,更重要的是判断背后的价值观。,32,33,海因斯偷药的判断,一个患了癌症的妇女濒临死亡,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挽救她的生命,而这种特效药只有一家药店有售。于是病人的丈夫海因斯到这家药店买药,

20、发现药价是2000元,是成本的10倍。海因斯四处借钱,只弄到了1000元,于是他哀求药店老板把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以后再将欠款还清,但是药店老板一口拒绝了,说卖药是为了赚钱。海因斯无奈,只好夜里闯入药店,将药偷走。海因斯这样做应不应该?为什么?,33,34,34,35,35,36,36,37,柯博格的三期六段论/评述,理论贡献: 以客观测量的科学方法为基础 受到的批评至少有两点,女心理学家季丽淦指出: (1)样本都是男生,很难解释所有儿童的道德发展。 (2)研究成果难以反应性别差异。 男性:重是非,讲法制,多从“理”的观点看问题 女性:重善恶,讲人道,多从“情”的观点看问题,37,38,男女真

21、的有别吗?,女性比男性善于社交? 男性比女性有自信? 在简单、重复的工作上,女性表现得比男性好? 男性的数学与视觉、空间能力比女性好? 男性的分析能力比女性好? 女性的语文能力比男性好? 男性的成就动机比女性强? 女性的侵略性比男性低? 女性比男性容易说服? 女性对听觉刺激较敏感,男性对视觉刺激较敏感?,38,39,青年期的身心发展/现代人青年期的特征,(一)青少年的期限不定 除生理年龄,更重要的是与心理、社会年龄配合。 (二)身心发展失衡 生理年龄早熟、心理年龄晚熟。 (三)文化的断层 社会文化日新月异代沟更加明显。 (四)自我追寻的困扰 青少年的四个大梦:1.人生的价值; 2.良师益友;

22、3.终身职业或事业;4.爱的寻求 (五)不觉自身在福中 不知福,所以更不知惜福。,39,40,青年期的身体发展,青春期:是青年期的一段,长度23年,女性1114岁,平均年龄12.5岁;男性1215岁,平均年龄13.5岁。 主性征与次性征的显现 主性征:始自生殖器官的改变,以及由生殖器官变化随而产生相关身体变化。 次性征:随主性征的出现,青春期的男女在性器官之外所产生的身体变化。 身体各部的发育不均衡 生长陡增 身体各部分发育不均衡,四肢到躯干 成熟早晚两性不同 男生早熟有利; 女生早熟与晚熟均有适应困难,40,41,青年期的身体发展/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一、基本假设 (1)人生的八个阶段

23、中,任一阶段的发展与前面各阶段的发展有关。 (2)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一个危机与转机的关键,危机没有解除将持续存在。 艾里克森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心理危机,表现在正面和负面特质的对立。如信任和不信任,勤勉与自卑,亲密和孤独等。 危机解决:在正面和负面特质之间取得了平衡,就可以成功的解决这些危机。,41,42,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42,43,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43,44,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整合 性别角色的建立,性别角色:特定社会所认为的适于男性和女性的一套行为特征。如:男性是自我控制,有竞争力 女性是温和、自然、情绪化 性别角色影响因素: 1、生理结构和体能:如男孩左、右颞叶的不对称程

24、度更高语言学习能力不如女孩。 2、社会文化:社会对男孩和女孩的期望 3、父母对不同性别孩子寄予不同期待。,44,45,青年期的自我认同,1、自我认同:是一种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是青年期心理发展的中心主题,是青年人自我了解与自我追寻的必然经历。 思考“自我”的问题:“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 我现在想要什么? 我有何身体特征? 父母如何期望我? 以往成败经验如何? 现在有何问题? 希望将来如何?,45,46,青年期的自我认同,2、认同形成:是指青年期在自我认同历程中所能达到的认同状态。 迷失型认同 未曾认真思考过未来,也不太关心现在,属于一切顺其自然的随波逐流型。 未定型认同 经常反省自

25、己并设定目标,但是却眼高手低,沦为经常设定目标的心猿意马型。 早闭型认同 在自我追寻的过程中未经历过危机,面对未来则交由父母与老师处理,是属于脐带未断型。 定向型认同 在自我追寻中能够将危机化为转机,认清自我的兴趣、条件与能力限制,建立确实可行的目标,是属于一步一脚印型。,46,47,青年期的自我认同,3、认同危机:也称自我认同危机,是指自我认同过程中,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危机感 角色混淆:指个人的方向迷失,所作所为与自己应有的角色不相符合,最后演变的结果可能变为退缩、陷入堕落,也可能在适应困境时学到某些不当的所谓异常行为。,47,48,成年以后的发展,一、成年以后的生理与心理发展 二、成年后的生

26、活适应,48,49,一、成年后的生理与心理发展,1.成年期(20-45岁):变化极为缓慢,不易察觉。 2.中年期(45-65岁):力量、协调性、体能下降,动作变慢。 更年期现象由于性激素分泌的减少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如疲劳、性欲降低,抑郁、莫名其妙的抱怨等。 女性:45-55岁,雌激素分泌较少、月经不规则。 男性:55-65岁,雄激素分泌较少。 中年危机:与更年期生理上的变化(如内分泌改变)并无必然关系,主要是个人心理适应上的问题,主要由于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扰增加所导致,善于调适者可化解。,49,50,一、成年后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感知觉的变化: 眼睛聚焦能力下降、听力下降、尤其对高频声音和味

27、觉的敏感性下降 思维活动的变化: 成年后的心智发展是否随个人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1、据日常生活经验,成年以后的记忆力减退,感学习困难。 2、智力测验岁年龄增加而下降 观点: 1.适用于儿童或青少年的智力测验未必适用于成年 2.成年人的智力与记忆力未必与青少年属同一性质。对实际思考性的工作而言,成年人的思考效能并不比青年期为低。,50,51,一、成年后的生理与心理发展,3. 老年期(65岁以上) 衰老时间因人而异,表现如下: 感觉: 视力严重下降,对亮光敏感,颜色深度知觉出现问题,可能会患有白内障。 听觉大大丧失,对高频声音很不敏感,很难听清别人讲话。 味觉和嗅觉下降 身体机能:怕冷、力气减弱、耐力下降 认知与智力:信息处理时间长、智力损伤(如老年痴呆) 健康:出现各种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51,52,二、成年期的生活适应,(一)健康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