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都市圈空间集聚扩散效应研究_第1页
长三角都市圈空间集聚扩散效应研究_第2页
长三角都市圈空间集聚扩散效应研究_第3页
长三角都市圈空间集聚扩散效应研究_第4页
长三角都市圈空间集聚扩散效应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研究背景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目前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也是中国城市体系发育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 ,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区域一体化的加深 ,该地区形成中国最大的都市圈 长三角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 ,分别由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 ,共 16 个城市组成 ,如表 1 所示 ,其中南京圈和杭州圈由于也受到上海市的经济辐射 ,因此该都市圈又被称为上海大都市圈。都市圈是一个具有密切职能联系的经济实体和社会实体,它是一个经济圈 ,都市圈形成的根本动力在于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两种异质空间在相邻条件下的相互作用 , 这种作用力以 “流”的形式表现为各种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和扩散 ,从

2、区域经济角度来说 ,区域经济集聚和扩散功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支撑 ,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动力 ,更是都市圈区别于简单的城市群的主要标志 ,因此考察都市圈的集聚扩散功能是了解都市圈运作机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本研究运用空间经济学关于城市空间关系的基本原理 ,考察长三角都市圈集聚扩散功能的演化 ,并量化分析引起这种效应的空间因素。对于引起都市圈积聚扩散效应因素的争论有很多,从空间经济学角度来看 ,区域之间尤其是相邻区域之间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会拥有若干同质特征 ,比如类似的效应函数和偏好结构等 ,这些特征必然造成临接区域间具有某种相互依存关系 ,这种关系在宏观经济领域

3、表现为相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显示出长期的螺旋交互上升现象。因此 ,本文认为分析都市圈集聚扩散功能需要着重考虑两大效应 :空间效应和宏观经济增长效应 ,两种效应相互作用最终发挥着都市圈的集聚扩散功能。空间效应是指都市圈内城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与邻近城市存在相互竞争或相互补充的关系 ,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使得城市之间存在溢出效应 ,如一个城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采取了一项举措 ,很可能引起周围城市的模仿,或者城市之间存在产业上的互补,产生范围经济 ,空间经济学把这种空间效应分为空间竞争效应和空间互补效应。此外 ,宏观经济增长效应是指尽管从空间来看邻近区域存在竞争和互补关系 ,但是从长期来看区域内部存在 “一

4、加一大于二 ”的效应 ,区域经济总量仍在不断上升 ,只是在总量分配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变化。本文着重以长三角都市圈 16 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 ,从宏观角度考察 1981 年 2010年长三角都市圈集聚扩散功能的演化 ,并实证研究影响集聚扩散功能的空间效应和宏观经济增长效应。本论文结构如下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相关文献以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分析长三角都市圈在过去近 30 年中的集聚扩散效应 ,第四部分量化研究长三角都市圈的空间效应和宏观经济增长效应 ,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二、相关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研究方法空间经济学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一门学科 ,将区

5、域空间特征引入数理统计形成空间计量经济学虽然最早于 1966 年在区域科学协会年会的报告提出 ,但是直到 LucAnselin(1988 对空间计量经济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 ,才正式提出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定义。随后 ,Lu-cAnselin(1999 对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研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理论探讨 ,构建了相关估算以及检验方法 ,建立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与此同时部分学者将空间计量方法引入经济增长理论 ,考察区域特征在地区经济增长在的作用 ,有代表性的是 Miguel A.Marquez(2003,2005,他将研究重点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区域间关系上 ,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西班牙各个区域之间

6、存在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关系 ,认为区域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地缘效应。近年来中国也出现了很多利用空间计量研究中国区域问题长三角都市圈空间集聚扩散效应研究贾德铮高汝熹摘要 :文章以空间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考察了长三角都市圈16 个城市 1981 年至2010 年间区域集聚扩散功能的演化,并将影响该功能的潜在动因划分为城市空间效应和总体经济增长效应。随后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 ,实证研究证明 ,在过去近三十年间长三角都市圈呈现明显的经济扩散效应 ,这种扩散效应既是长三角都市圈内城市之间存在空间竞争效应和空间补充效应的结果 ,也是部分城市存在空间总体经济增

7、长效应的结果。关键词 :长三角都市圈 ;积聚扩散效应 ;空间计量都市圈附属都市圈城市上海圈南京圈南京常州扬州镇江杭州圈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台州舟山上海泰州无锡南通苏州表1 长三角都市圈城市构成-0.7-0.6-0.5-0.4-0.3-0.22.52.42.32.22.1198519902000200520101995198519902000200520101995 图 1 长三角都市圈城市G D P 集聚扩散熵指数ENTROPY of Attaran and ZwickENTROPY of Theil and Sorooshian1981 年 1990 年 2000 年 2010 年 2010

8、 年是 1981 年的上海 45.50%32.23%28.40%24.24%53.28%泰州 2.82% 3.47% 2.53%2.88%101.92%镇江 2.31% 2.69% 2.82% 2.72%118.07%常州 3.47% 3.91% 3.75%4.28%123.41%无锡 5.27% 6.62%7.49%8.27%157.04%南通 5.62% 5.54% 4.60%4.91%87.38%苏州 6.13%8.33%9.61%13.18%214.86%南京 4.66% 6.63%6.37%7.20%154.43%扬州 2.78% 3.67% 2.95% 3.02%108.82%嘉兴

9、 2.80% 3.35%3.38% 3.13%112.07%杭州 6.56%7.82%8.63%8.54%130.24%宁波 4.48%5.83%7.34%7.37%164.33%绍兴 2.63% 3.40% 4.87% 4.00%151.82%湖州 1.92% 2.27%2.36% 1.87%97.27%台州 2.30% 3.23% 4.21% 3.47%150.86%舟山0.74%1.01%0.71%0.91%122.50%表 2 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G D P 份额变动的文章 ,李国璋、冯等田 (2007 根据 Miguel A.Marquez (2003 的分析框架研究了中国各个省、市、

10、自治区 1978 年至 2005 年 GDP 份额的变动规律 ,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巨大的空间集聚效应。吴玉明 (2006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区域经济增长 ?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框架 ,认为在 1978 年2002 年间 ,中国各地地理上空间集聚明显增强 ,空间联系也不断密切 ,地理因素和空间效应一起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根据 Miguel A.Marquez (2003,2005 建立的区域空间关系分析框架 ,从宏观层面考察长江三角都市圈 16 个城市 1981 年2010 年经济增长中的相互关系。首先将长三角 16 个城市作为统一经济体 ,考察每个城市

11、在近 30 年中 GDP 所占份额的时间序列演化 ,在此基础上通过熵指数考察长三角地区是否存在经济的集聚扩散效应。其次 ,量化分析影响集聚的因素 ,构建空间权重矩阵 ,考察城市之间的竞争效应和补充效应。本文所用数据为1981 年至 2010 年 16 个城市GDP 数据 ,数据均来自长三角各个城市历年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以及江苏省和浙江省统计年鉴。三、长三角都市圈城市GDP 份额变动情况在长三角都市圈经济总量大幅上升的宏观背景下,各个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不同 ,都市圈的经济扩散效应明显。上海市作为该地区首位城市经济实力逐渐被周边城市弱化 ,GDP 份额由 1981 年的 45.5%下降到 20

12、10 年的 24.24%,经济份额逐转移到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城市。苏州、无锡、南京、宁波、杭州等城市 GDP 份额上升较快 ,苏州市 2010 年 GDP 份额达到13.18%,仅次于上海市的份额 ,远超过杭州市的 8.75%和南京市的 7.2%。无锡市、宁波市 2010 年 GDP 份额分别是 8.27%和 7.37%,是 1981 年份额的 158.69%和 157.49%, 提高幅度均超过各自省会南京市和杭州市 ,如表 2 所示。为了综合考察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扩散效应 ,笔者需要计算熵测度指数 ,该指数越大说明该地区经济集聚效应越低 ,即经济扩散效应越明显。 Attaran 和Zwi

13、ck (1987 提出的熵测度指数公式为AZ (s =-ni =1s i log (s i ,其中 s i 表示城市 i 在该区域的 GDP 份额 ,因此有ni =1 s i=1。此外 ,引还可以引入单位面积GDP 集聚扩散的测度指数 ,Theil 和 Sorooshian (1979在考察城市单位面积GDP 的集聚扩散效应时提出熵测度公式TS (s =-ni =1 s i log (s i i 其,中 a i 表示城市 i 的面积在该区域所占份额。将本文所用长三角都市圈 16 个城市 1981 年2010 年 GDP 数据和城市面积数据代入以上熵测度公式以考察长三角都市圈的集聚扩散水平 ,所

14、得结果如下图2 所示。根据 AZ (s 熵指数和 TS (s 熵指数绘制出的图形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说明 1981年 2010年间长三角都市圈呈现显著的经济扩散趋势 ,城市总产出以及地均产出向多元化发展 ,逐渐摆脱上海市对经济发展的垄断。图 1 中熵指数在 1981 年1995 年间迅速增加 ,说明该时期整个区域经济增长迅速 ,上海周边地区快速崛起 ,总体经济增长效应显著 ,进入新世纪后熵指数逐渐平稳 ,表明该时期上海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稳固 ,都市圈一体化功能不断强化 ,各城市之间空间竞争和空间扩散效应日益显著 ,扩散效应明显。另一方面 TS (s 熵指数的跨度为 0.4048,大于

15、AZ (s 熵指数的跨度为 0.3625,说明单位面积经济容量的扩散效应大于以城市为单位估算的经济扩散效应。在过去近 30 年中 ,长三角都市圈空间经济扩散效应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跨越城市的行政界限 ,以区位特征作为经济扩散的主要路径 ,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上海市作为长三角都市圈的中心城市 ,其周边江苏县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 ,如苏州的昆山市、太仓市等县级市 ,这些地区由于紧临上海 ,更多的享受了上海产业转移带来的好处 ,获得了上海市的经济辐射能量 ,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下面我 将利用空 量 学的方法考察影响 三角都市圈 散效 的空 效 和宏 增 效 。四、 三角都市圈 散效 影响因素

16、分析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把影响都市圈 散功能的因素分 空 效 和 体 增 效 ,两种效 相互作用共同促 区域 集聚 散功能的 ,加速区域一体化 程 ,在考察区域集聚 散效 必 将二者同 入研究体系。考察城市空 效 本文以空 量 学 主要研究方法 , 此我 需要构建空 重矩 ,以此来区分城市空 效 的 ,定 虚 量 wij,当城市 i 与城市 j 相 w ij 取 1,否 取 0,把 三角 16 个城市的相 关系合并起来就可以的得到以下 16*16 重矩 ,在此基 上 重矩 行行 准化 理得到空 重矩 W, 矩 反映了城市之 的接壤关系 ,将其 入 量方程可以考察城市之 的空 关系。另一方面 , 体

17、 增 效 的考察相 ,本文以 1979 年作 基期 ,将扣除通 膨 后的 三角都市圈 GDP 作 的 量 ,并 行 数化 ,以此减小异方差所 来的影响。构建如下空 量模型 :s it= 0,i+ 1,iWs+ 2,i logGDP t+ it i=1,2,.,16t=1981,1982, ,2010(1其中 截距 。 1 度空间效应 ,当 1大于 (小于零时 ,城市 i 随着周边城市 GDP 份额的上升而上升 (下降 ,即存在空间互补效应 (竞争效应 ; 2考察了总体经济增长效应 ,当 2大于 (小于零时,城市 i 的 GDP 份额随着该地区经济的增长而提高 (下降 ,表明该城市的区域竞争力较

18、强 (较弱。Miguel A.Marquez(2003 认为在考察城市空间关系时应该采取协整的方法。城市之间尤其是邻近城市之间存在空间效应和区域总体经济增长效应 ,这就必然导致城市之间经济水平差距不可能过大 ,城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长期动态关系 ,符合协整方法的基本含义。本文使用的变量是1981 年至 2010 年长三角都市圈各个城市 GDP 份额以及长三角都市圈 GDP 总额数据 ,经检验以上变量均为一阶单整时间序列 ,符合协整关系的数据要求。将相关数据带入方程 (1,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提出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结果如表 3 所示。从总体经济增长效应角度看 ,苏州、南京、杭州、宁波

19、 4 个城市系数为正 ,说明这些城市随着区域经济总量的提升 ,自身份额也不断提高 ,显示出较强的区域资源竞争能力 ,尤其是苏州市系数达到 0.0159,远高于其他城市。上海、镇江、常州、无锡、嘉兴、舟山6 个城市系数不显著 ,说明这些城市区域资源竞争水平一般,在区域发展中处于中等地位。泰州、南通、扬州、绍兴、湖州、台州6 个城市系数为负 ,其 GDP 份额与经济增长负相关 ,说明这些城市区域资源竞争能力较差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流失资源 ,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地区。从空间效应角度看 ,泰州、镇江、常州、无锡、南通、南京、扬州、杭州、宁波、绍兴、湖州、台州 12 个城市系数为正 ,表明这些城市对其周

20、边城市存在空间补充效应 ,随着周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自身竞争力也不断提高 ,尤其是南京、宁波、杭州、无锡等城市系数值均超过 0.5,这些城市对周边城市有很强的补充效应。上海、苏州、嘉兴系数为负 ,表明这三个城市对周边地区存在空间竞争效应 ,对周边地区的资源掠夺能力较强。尤其是上海市系数值达 -2.89,上海经济增长 1 个百分点会减少周边城市经济增长 2.8 个百分点 ,这是由于上海是长三角都市圈的首位城市 ,经济实力较强 ,而周边城市相对弱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上海经济总量巨大 ,其经济增长 1% 的增量远远大于其他地区。五、本文研究结论空间效应1总体经济增长效应 2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上海0

21、 是泰州是镇江0 是常州0 是无锡0 是南通是苏州是南京是空间效应1总体经济增长效应 2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扬州是嘉兴是杭州是宁波是绍兴是湖州是台州是舟山否-2.8901(-0.26730.1021(-0.02970.0741(-0.03820.1014(-0.01770.4374(-0.04490.0277*(-0.0177-0.1141(-0.03670.5429(-0.11610.3469(-0.0285-0.0030(-0.0002-0.0469(-0.00920.4057(-0.04020.0044(-0.00040.5173(-0.04100.0037(-0.00050.3740(-0

22、.0323-0.0020*(-0.00080.2268(-0.0405-0.0024(-0.00040.4168(-0.0286-0.0014(-0.000500-0.0023(-0.0003-0.0035(-0.00080.0159(-0.00200.0047(-0.0007表 3 长三角都市圈空间动态效应估计注 :表中 “*表”示在 1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其他表示在 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 “0表”示系数不显著 ;每个系数估计值下括号中的数值表示对应的标准差。失确认的非对称性 ;在会计计量上 ,它会造成系统性低估净资产。参考文献 :1.Watts,R.Conservatism in

23、accounting.Part I.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Accounting Hor-izons,2003, (17:207-221.2.Hellman,N.Accounting conservatism under I-FRS. Accounting in Europe,2008,5(2:71-100.3.Givoly,D.,Hayn,C.,Natarajan,A.,Mea-suring reporting conservatism.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 (1:65-106.4.林斌 .论不确定性会计 .会计研究

24、 ,2000,(6:24-29.5.李增泉 ,卢文彬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 :发现与启示 .会计研究 ,2003,(3:19-27.6.葛家澍 ,杜兴强 ,桑士俊 .中级财务会计学 (上 (第二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2-131.7.盖地 ,罗斌元 .会计确认的再认识及应用基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认知论释义.会计研究 ,2011,(8: 3-8.8.邱月华 .会计制度变迁 ,盈余管理与盈余稳健性 .厦门大学博士论文 ,2008:72.9.毛新述 ,戴德明 .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 ,2009,(12:38-46.10.毛新述 ,戴德明 .会计制度变迁

25、与盈余稳健性:一项理论分析 .会计研究 ,2008,(9:26-32.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财务报告透明度与投资者保护”(项目号 :20872053,项目负责人 :周晓苏。作者简介 :周晓苏 ,天津财经大学获管理学 (会计学博士 ,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MPACC 中心主任 ;吴锡皓 ,南开大学会计学博士生。收稿日期 :2011-09-19。本文使用 1981 年 2010年长三角都市圈 16 个城市 GDP 数据 ,考察了该地区集聚扩散效应的演化过程 ,并量化分析了影响集聚扩散效应的空间影响因素 ,得出以下结论。首先 ,长三角都市圈在过去近 30 年中经济呈现明显的

26、扩散趋势 ,这种趋势在进入 21 世纪时逐渐稳定 ,说明该时期都市圈的功能体系正在逐渐完备 ,尽管上海市的经济增长水平略逊于周边苏州、宁波、杭州等城市 ,但是上海市仍然具有较强的空间竞争效应 ,区域竞争能力依然很好。其次 ,长三角都市圈城市之间有明显的相互依赖关系。南京、杭州、宁波不仅具有正的总体经济增长效应 ,对周边地区也具有良好的空间补充效应。镇江、无锡、常州对周边有空间补充效应 ,但是没有总体经济增长效应。泰州、南通、扬州、绍兴、湖州、台州 6 个城市中型城市对周边地区有空间补充效应 ,但是地区竞争力相对较差 ,总体经济增长效应为负。苏州地区经济竞争力较强 ,总体经济增长效应为正 ,且对

27、周边地区具有很强的空间竞争效应。上海、嘉兴对周边地区也有空间竞争效应 ,但是总体经济增长效应不显著。舟山市由于是海岛城市 ,相对隔绝 ,既不具备空间效应也不具备总体经济增长效应。最后 ,由于空间效应和总体经济增长效应的客观存在,都市圈的集聚扩散是必然趋势 ,地方政府无法为了保护本地区竞争力而割断区域联系,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有效的措施强化区域之间的空间效应和总体经济增长效应,充分借助其他地区的溢出效应为本地区服务,从而发挥都市圈中各个经济单元之间的交互作用 ,推进地区间经济竞合和协调发展。参考文献 :1.吴晓隽 .上海大都市圈的结构及功能研究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2.Barro RJ,Sala-i-Martin X Economic grow-th. McGraw Hill,New York,1995.3.Sonis M,Hewings GJD Regional competition and complementarity comparative advantages/disa-dvantages and incre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