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学期 第1周 5 周处(第3课时)复习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 第1周 5 周处(第3课时)复习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 第1周 5 周处(第3课时)复习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 第1周 5 周处(第3课时)复习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 周处(第 3 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2.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体会诗句的优美和诗人的思想感情。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诗歌的宏大气势和同情弱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初步学会品味诗歌语言。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关注现实、关注民间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 点。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唐代诗歌创造了诗歌史上的辉煌,造就了两位天才般的诗人。一位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李白,一位是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杜甫。上个

2、学期我们学习了李白 的送友人月下独酌,体会了李太白式的浪漫。这个学期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沉痛的现实主义。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杜甫诗三首。1. 介绍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坎坷,恰逢安史之乱,因此他的诗广泛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代表作:三吏、三别(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望岳等。2. 介绍历史背景: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 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

3、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 的三吏三别。第一课时:学习石壕吏 二朗读诗歌,解决字词问题(一)听朗读录音,解决字词问题交流:逾、邺、戍、妪、役、咽(二)学生自读。(三)学生齐读,纠正字音。2.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重点字词:(2)逾:超过(3)走:跑译文: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3.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3重点字词:(4)一何:何其,多么译文: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4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重点字词:(5)戍:驻守译文: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5.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重点字词:(6)书:信。附书,捎信。译文:一个儿子捎信回来

4、,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6.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重点字词:(7)且:姑且 (8)已:完结译文: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7.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译文: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8.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重点字词:(9)去:离开译文: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9.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重点字词:(10)请:请允许我(11)从:跟从(12)归:回。译文: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10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译文: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11.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重点字词:(13)咽:小声地哭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12.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重点字词:(14)前途:前方的路途译文:天亮了,我登上前方的路途,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四整体感知 1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是什么?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 时间:傍晚;地点:石壕村;人物:老妇和官吏;起因:有吏夜捉人。 2赏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1) “暮”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暮投石壕村?从中,我们得到哪些信息呢?交流:“暮”是傍晚的意思。在封建社会,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是“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在暮色苍茫

6、之时才匆匆忙忙投奔到一个小村庄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 已经空无一人。总之,第一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且暗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 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2) 官吏为什么选择在晚上捉人呢?为什么要说“捉人”不说“征兵”呢?交流:晚上捉人,因为:(1)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2)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捉人”两字有 隐含了作者对官吏残暴的批判。3. 你能否各用一句话概括老妇一家的遭遇?交流: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

7、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4. 这些遭遇可以文章中的一个字概括,是什么?“苦”五分析人物,理解主旨(一)老妇:1、老妇的苦体现在哪里?1) 战争惨烈: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2) 生活贫困: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3) 年老服役: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2、为何老妇要提出“夜归”?交流: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生怕官吏改变主意抓媳妇或者老翁。3、你能想像得出老妇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时的心情吗?我们该用怎样的情感去读? 交流: “且”字,读得低沉,还要有点停顿,表现老人苟且生存, 了却残生的心理状态。“矣” 拖长音,表现亲人离去的无限哀伤,虽然嘴里说过去了,但心中只有更深的哀

8、伤。(二)吏:1、老妇这一番话感动了官吏吗?交流:没有,从“老妪力虽率,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看出,他们连年老体弱的 老妇都要抓走,可见官吏的无情。2、因此,我们也可以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官吏,是哪一个?“怒”。3、这个“怒”是生气的意思吗?我们可以看出官吏的什么特点呢? 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官吏那种如狼似虎、叫嚣跋扈的蛮横气势。4、文章题目是“石壕吏”,可对石壕吏的描写却不多,为什么呢?交流:诗歌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以老妇的悲惨遭遇来反衬出官吏的残暴。提问:老妇的话是一次性说完的吗?交流:不是,是被石壕吏逼出来的。诗歌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5、你能将官吏缺少的问好补充完整吗?交流:差吏一进门问“汝家有男丁否”再问“尚有他人否”又问“孩子的母亲呢”最后还是不肯罢 手。(三)作者之情:1、这首诗虽然是一首叙事诗,但你能看出作者的态度吗?2、交流:(1) 作者对老百姓是关切同情的。“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说明作者侧耳倾听,夜不成寐,关 切之情溢于言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试想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 老妇被抓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诗人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