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指南录后序》3课时教案_第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指南录后序》3课时教案_第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指南录后序》3课时教案_第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指南录后序》3课时教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校名 推荐2014-2015 学年苏教版必修3指南录后序3 课时教案主备人:复备人:备课时间:单元章节必修三专题二课题指南录后序课时3 课时教法学法诵读法 讲授法教学目标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字词。2、理解本文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3、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1、积累文言字词。2、理解本文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1、 学生背诵过零丁洋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 介绍作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读到这一句诗我们可

2、以感受到其中包含强烈爱国之情和坚贞民族气节。文天祥 (1236 1283) ,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宋朝吉州庐陵 ( 江西吉安 )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 21 岁中状元后,做过几任地方官和京官。德祐元年 (1275 年 ),元军渡江南侵,文天祥起兵抗御。元军逼近临安时, 他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代表南宋王朝与元方谈判,被元相伯颜扣留。不久,从镇江脱逃,历尽千辛万苦,渡海南归。景炎二年 (1277 年 ),元军侵入江西,文天祥兵败,退入广东,在五坡岭被俘。后被押至燕京。元帝忽必烈、丞相索罗多方设法劝降,文天祥始终不肯屈服。至元十九年(1283 年

3、 )从容就义,卒年47岁。文天祥的诗文, 自奉使被执以后, 内容多与时事有密切的关系,或抒情,或叙事,艺术地反映了作者这一时期的生活和思想,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历史画卷。他的那些表现“忠肝义胆” 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作品, 如扬子江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等,不但在宋末文坛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国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3、 解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指南录后序。序,一种介绍说明文集或者文章的文体。前面已有一篇自序,1名校名 推荐此为第二篇, 故称 “后序”。指南录 是诗集的名称。 取诗集中 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

4、、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二、朗读课文1、 学生读课文,注意字音。2、 把握文章结构。第一部分( 1-5)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第二部分( 6-8)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 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三、讲解课文(一)讲解第 1 段1、 读。2、 字词及翻译。3、 思考。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心情是: “予不得爱身 ”(我不能只顾爱惜

5、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 ,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 另一方面是 “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 。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二)讲解第 2、 3 段1、 读。2、 字词及翻译。3、 思考。此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在元营抗争被扣,被迫北上和“将以有为”的决心。 “抗争” “诟虏帅”“数逆贼” 表现了凛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 他在被扣的处境中,是始终以国家前途为念 (“国事不可收拾”表现了爱国精神 )。

6、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 (按理应当自杀) ,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含垢忍辱地前往)?将以有为也四、作业熟读课文。第 2 课时一、复习导入2名校名 推荐二、讲解课文(一)讲解第 4 段1、 读。2、 字词及翻译。3、 思考。此段主要写从京口脱逃到永嘉的苦难经历。根据事件的发展, 可分为三个层次 :先写从京口脱逃到真州, 与抗元将领相约,以谋“中兴”之道,是“将以有为”的具体说明,表现文天祥的乐观精神;再写文天祥脱逃时的困苦处境、挣扎情况与痛苦心情,表现了艰苦而顽强的斗争意志;最后,写幸而得船,历尽艰险,辗转到永嘉。这段曲折经历着墨不多,却扣人心弦。领会这一段中动词的灵活多样的特点和表达效果。极

7、富表现力的动词有: “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 “避” “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二)讲解第 5 段1、 读。2、 字词及翻译。3、 本段主要是回顾慨叹悲惨的遭遇。本段以抒情为主,连用22 个“死”字。这一层分三个意思:第一,开头一句以慨叹的语调总说自己九死一生的经历。第二,按时间顺序历数 18 种自以为必死而竟不死的 “非人世所堪”的艰险遭遇,这是“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的具体化,是本文的主体。一连串排比句语言紧迫,真切

8、地概括了一个接一个“层见错出” 的危恶境地, 充分地抒发了作者愤怒、悲痛错综交织的感情。这 18 个镜头, 淋漓尽致地显示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坚强不屈的斗志和无所畏惧的精神。第三,照应开头,不仅归结而且深化全段内容。 “死而死矣”表明了自己为国家不惜一死的决心; “境界危恶, 层见错出, 非人世所堪”,概括以上 18 个排比句分述的情状;末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是无比悲愤的感叹。当他处身于险境时,是“死固付之度外”的,但事后回想起来,身世之痛,兼以山河破碎,国土沦亡的家国之痛,其悲痛是无以复加了。三、作业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自己翻译课文。第 3 课时一、复习导入。二、讲解课文。(一)讲解第 6 段1、 读。3名校名 推荐2、 字词和翻译。3、 思考。结集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同情我的志向啊。 )(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兴复国。 )(二)讲解第 7 段。1、 读。2、 字词和翻译。3、 这一段作者感慨自身尽忠尽孝,“誓不与贼俱生”的决心以及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顽强意志。三、总结作者编诗的用意“使来者读之,悲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