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时区 太阳高度计算与常用知识)_第1页
地理(时区 太阳高度计算与常用知识)_第2页
地理(时区 太阳高度计算与常用知识)_第3页
地理(时区 太阳高度计算与常用知识)_第4页
地理(时区 太阳高度计算与常用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rt1:地理(计算时间、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计算) (1) 时区 . 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地点的时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即“东早过,西晚过”; . 经度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 . 东、西12区各跨经度7.5,东、西12区合为一个时区,东12区在西12区的西边; .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为该时区的“标准经线”; . 一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15。 u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某地的时区序数该地经度15(所得商数,按数学求近似值的方法保留整数位,小数点四舍五入,就是该地的时区数,除中时区外,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2) 区时 . 每个时区

2、中央经线上的时间即为整个时区的“区时”; .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 计算法则:“东加西减”,即向东算要加上区时差,向西算要减去区时差。 u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若所求区时的地点在已知地以东,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1小时两地的时区差 若所求区时的地点在已知地以西,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1小时两地的时区差 (两地的时区差:若两地在中时区的同侧,则时区数相减;两地在中时区的两侧,则时区数相加。) (3) 地方时的计算 . 由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某一地点与经度不同的其他地点在时间上的差异,就是地方时。 .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地方时要早。 u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3、 a) 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超过180,则用360相减 b) 时差经度差151小时经度差14分钟 c) “东加西减”: 若所求地方在已知地方以东,所求地方的地方时已知地方的地方时时差 若所求地方在已知地方以东,所求地方的地方时已知地方的地方时时差 即: 若所求地方在已知地方以东,所求地方的地方时已知地方的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 若所求地方在已知地方以东,所求地方的地方时已知地方的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 (4) 北京时间的含义 中国领土共跨越5个时区。为了便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是不同的,北京

4、的时间也就是北京的地方时,即北京所在经度1160e所在的地方时。 (5) 国际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和时间计算(注意:日界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 . 国际上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即“国际日界线”。 . 日期计算法则:“西增东退”或“东减西加” . 即从西12区向西越过国际日界线到东12区,日期要加上1天; . 从东12区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到西12区,日期要减去1天 . 时间计算法则:东西12区合为一个时区,所以两个时区的时刻相同。 . 穿过日界线计算日期时,要注意日期的变化、月份的变化(大小月差异,平年与闰年的月份变化)、年份的变化。 (6) 日期界线问

5、题 . 地球上大部分时间,同一瞬间存在两个日期。两日期的界线,一是0时刻所在的经线,一是日界线。 . 0时刻所在的经线是新一天的开始,也是旧一天的结束,所以其经线的东侧比西侧日期早一天;日界线是新的一天结束的地方,因此日界线的西侧比东侧早一天。 . 计算:如求新一天跨经度,只需求出0时刻所在的经度与180经线之间的经度差即可 二、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12时太阳高度,故称正午太阳高度 . 太阳直射所在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当地地方时为正午12时。 .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昼半球0,夜半球0 . 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往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正午太

6、阳高度越大。 . 最值: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u 方法一: 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即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不同半球) 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同一半球) 以北京(3954n)为例: 冬至日:h90395423262640(北京(3954n)与太阳直射点(2326s)为不同半球,用“”) 夏至日:h90395423267332(北京(3954n)与太阳直射点(2326n)为同一半球,用“”) u 方法二: h=

7、90-(h为正午太阳高度;为当地纬度,取正值;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以北京(3954n)为例: 冬至日:h903954(2326)2640(太阳直射点在2326s,为当地冬半年,2326) 夏至日:h90395423267332(太阳直射点在2326n,为当地夏半年,2326) 三、 昼夜长短的计算 (1) 昼夜长短变化 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昼长24时),日出的地方时刻6时; 春秋分:全球昼夜等长,日出时刻6时,日落时刻18时; 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昼长夜长,日出时刻6时,日落时刻18时; (2) 昼夜长短的计算 第一:根据日出、日落时间

8、求昼长、夜长 昼长(12时日出时刻)2 夜长(24时日落时刻)2 昼长夜长24时 第二:根据昼长、夜长求日出、日落时刻: 日出时刻12昼长/2 日落时刻12昼长/2 第三:在光照图上计算昼夜长短 根据该点所在纬线圈昼弧和夜弧所跨的经度来推算:昼长=24小时昼弧/3601小时昼弧/15 补充计算: .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 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降低0.6 . 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x-1)hh(x1)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等高线条数 . 在经纬网图上: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千米,其中

9、是纬度 . 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最小楼房间距l的计算:l楼高coth(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如北纬一开阔平地上,在楼高为h的楼房北面盖新楼,欲使新楼底层全年太阳光线不被遮挡,则 两楼最小间距hcot(902326) 分析:当冬至日时,即太阳直射在2326s时,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此时该地全年最小太阳高度h90+2326=902326,根据三角函数关系,最小楼距hcothhcot(902326) part2: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关于日照图的解题思路: 1.确定晨线和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过

10、渡到夜的分界线即为昏线,由夜过渡到昼的分界线即为晨线。 2.确定半球及自转方向:上北下南(侧视图);北逆南顺(俯视图)。 (1)东西半球:明确20w和160e两条经线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2)南北半球: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方向自转,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方向自转。 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要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就要判断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经度(注: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1)纬度位置:一般有三种情况,即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和赤道上,判断的依据是观察极圈内的昼夜状况。(2)经度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地方时12点所在的经线上。 侧视图上,在赤道与晨昏线的交点上作一通过白昼球面且垂直

11、于晨昏线与球面边线的交点所在的经纬度。俯视图上,直射点的经度是平分昼半球的那条经线表示的经度;若昼夜平分,则直射点的纬度为0,若晨昏线与某纬线相切,则直射点的纬度为90减去该纬线的度数。 4.确定地方时:a.赤道上与晨线的交点是6时,与昏线的交点是18时。b.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2时,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条经线为0时。c.纬线与晨昏线相切的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或12时。d.经度相差1,时刻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e.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相同。 5.确定日期、季节: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极昼、极夜的范围等已有条件,确定相应的日期或节气。 由日照图确定日期和节气(季节),日期主要有

12、四种: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时,日期为9月23日或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对应的节气依次是夏至、秋分或春分、冬至;季节是夏季、秋季或春季、冬季,此处应注意节气和季节的区别。判断推理的过程是:由极圈内的昼夜状况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再到日期节气(季节)。 6.确定昼夜长短分布及变化规律:看图中各纬线圈上昼弧和夜弧的相应长度。某地昼(夜)长计算公式如下:某地昼(夜)长1小时该地昼(夜)弧所跨经度/15。 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春分日(秋分日)太阳

13、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于夜;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7.确定太阳出落时刻: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时刻为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日出日落时刻与昼长:日出时刻12时1/2昼长日落时刻12时1/2昼长 8.确定正午太阳高度:所求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所求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相隔的纬度数。(算法:在同一个半球,纬度度数相减;位于南北两个半球,纬度度数相加。) (1)太阳直射点上的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等于0,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 (

14、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一是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是季节分布规律: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9判断相对方向:经线指示南北,向着北极是北方,向着南极就是南方;纬线指示东西,即左西右东。沿地球自转方向,即自西往东方向。 10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 (1)自转:自转的角速度各地相同,线速度由赤道向两

15、极递减,两极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2)公转:夏至日速度较慢且还在变慢,冬至日速度较快且还在加快,因为地球公转,7月初经过远日点时速度最慢,1月初经过近日点时速度最快。 计算区时、地方时: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再结合图中给出的经度信息,可计算区时。 12气压带的移动及气候类型的特点: 气压带的移动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因而气压带在夏至日向北移,在冬至日向南移。以地中海气候为例说明,夏至日日照图可表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炎热干燥;冬至日

16、日照图可表明西风带控制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温暖湿润。 13海陆气压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洋流的方向 夏至日日照图,亚洲大陆气压是亚洲低压,北太平洋气压是夏威夷高压,东亚盛行东南季风,南亚盛行西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冬至日日照图,亚洲大陆气压是亚洲高压,北太平洋气压是阿留申低压,东亚盛行西北季风,南亚盛行东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逆时针方向流动。 判断: 1.公转位置图: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同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一致,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公转位置图有多种变化。读这类图型的关键是看三点:一是自转和公转要一致,二是逆时针转为北极上

17、空的俯视图,顺时针转为南极上空的俯视图,三是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远日点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如下图中,a点位于近日点附近,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南半球,图中画出赤道,便可看出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按节气划分,a点为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b点为北半球的春分(3月21日),c点为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d点为北半球的秋分日(9月23日)。 再如下图中,自转和公转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为南半球上空俯视图,a点为近日点附近,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在图中画出赤道,便可看出地球位于a点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按节气划分,a点为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d点为北半球的春分(3月21日),c点为北半球夏

18、至日(6月22日),b点为北半球的秋分日(9月23日)。 2.侧视图: 首先从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判断南、北极,如果是逆时针方向转,那么,图的上端为北极,如果是顺时针方向转,则图的上端为南极,有些图需要根据经度来判别地球自转方向,向东度数越来越大为东经,反之为西经。其次,观察南北极地区的极昼和极夜情况,整个北极圈内为极昼时(整个南极圈内为极夜),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日期为6月22日,反之,整个南极圈内为极昼时(整个北极圈内为极夜),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日期为12月22日。晨昏线和经线重合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日期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如果北极圈内部分地区极昼(南极圈内部分地区极夜),则太阳的

19、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 二分日夏至日冬至日 3.俯视图: 首先根据自转方向判断南北极点,俯视图圆心为北极点或南极点,最外的大圆为赤道,如果自转方向是逆时针的,则圆心为北极点,如果自转方向是是顺时针,则圆心是南极点,也可根据经度判断地球自转方向,向东度数越来越大为东经,反之为西经。其次,观察南北极地区的极昼和极夜情况,整个北极圈内为极昼时(整个南极圈内为极夜),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日期为6月22日,反之,整个南极圈内为极昼时(整个北极圈内为极夜),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日期为12月22日。晨昏线和经线重合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日期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如果北极圈内部分地区极昼(南极圈内

20、部分地区极夜),则太阳的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如果北极圈内部分地区极夜(南极圈内部分地区极昼),则太阳的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 二分日夏至日冬至日 太阳光照示意图:part3: 高一地理图表识记 1. 纬线、纬度与南、北半球的划分;经线、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圆 半圆 指示的方向 东西方向(北极点只有南方向,南极点只有北方向) 南北方向 长度的分布 赤道最长,向两极递减,极点为零赤道上跨经度1的实际距离为111,其他纬线上跨经度1的距离小于111,纬度越大,距离越短,即111cos,为纬度。 长度相等经线上跨纬度1的实际距离为111。 度数范

21、围及表示 090,北纬用n表示,南纬用s表示 0180,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 度数的变化规律 赤道纬度为0,极点纬度为90。北纬从赤道向北增加,南纬从赤道向南增加。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0经线往东为东经,越往东,经度越大;0经线往西为西经,越往西,经度越大。180经线往东为西经,越往东,经度越小;180经线往西为东经,越往东,经度越小。组成一个经线圈的两条经线,一条为东经,另一条为西经,经度之和为180。 划分半球的界线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以20w和160e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即20w0160e为东半球(亚欧非洲),160e18020w为

22、西半球(南北美洲)。 数量特征 纬度度数向北增加的为北纬,向南增加的为南纬。 经度度数向东增加的为东经,向西增加的为西经。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即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转动) 自西向东 周期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恒星年 365天6时9分10秒 太阳日 24时 回归年 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角速度 除极点外,各点都相等(15/h) 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 线速度 赤道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零。赤道约为南北纬60的2倍 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 运行平面

23、 赤道平面 黄道面 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等于回归线度数,回归线度数加极圈度数等于90。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变大,寒带变大,温带变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变小,寒带变小,温带变大。热带的范围是2326s赤道2326n温带的范围是2326s6634s(南温带)和2326n6634n(北温带)寒带的范围是:6634s90s(南寒带)和6634n90n(北寒带) 二者关系 地轴的倾斜方向保持不变,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地方时:东早西晚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

24、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3. 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的纬线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春分 3月21日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方向降低 夏至 6月22日 北回归线2326n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方发生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 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向递减 秋分 9月23日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方向递减 冬至 12月22日 南回归线2326s 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25、北极圈及其以北地方发生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向递减 极地高压带90n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60n 盛行西风 副热带高压带30n 东北信风 赤道低压带0 东南信风 副热带高压带30n 盛行西风 副极地低压带60n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90n 4.三圈环流、亚洲季风、常见天气系统 比较项目 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夏季风 风向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性质 暖湿 湿热 源地 太平洋 印度洋 强弱 (较冬季风)弱 (较冬季风)强 冬季风 风向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性质 干冷 干暖

26、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亚洲内陆 强弱 (较夏季风)强 (较夏季风)弱 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气流运动 暖气团上升状况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降水时间 降水位置 天气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被迫抬升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阴天、下雨、大风 气温湿度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时间短强度大 锋后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的沙尘暴、寒潮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徐徐爬升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水 气温湿度上升,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时间长强度小 锋前 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较频繁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

27、面来回摆动 长江中下游初夏的“梅雨” 时间 温度 气压 切断气压带 实际情况(仅在海洋) 7月 陆高海低 陆低海高 副热带高压带 北太平洋 夏威夷高压 北大西洋 亚速尔高压 1月 陆低海高 陆高海低 副极地低压带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气压状况 低气压 高气压 气流状况 气旋 反气旋 气流运动特征 四周流向中心,辐合上升 中心流向四周,辐合下沉 三种力共同作用下的气流方向 北半球 逆时针 顺时针 南半球 顺时针 逆时针 天气状况 阴雨天气 晴朗天气 天气实例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的冬季风我国北方的“秋高气爽”天气 北半球示例 5.气候类型 北半球主要

28、气候类型 大陆西侧 大陆内部 大陆东部 寒带(极地附近)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亚寒带(北极圈附近)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40n60n)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30n40n)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030n)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温度带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伊基托斯、新加坡)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南美洲巴西、澳大利

29、亚大陆北部和南部(巴马科)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两季分明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海南、台湾南部、我国西南地区(孟买)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地区、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阿斯旺)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日本南部、美国东南(上海、福州)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夏季高温

30、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开普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罗马、雅典)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东部(北京)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3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内陆(莫斯科、乌鲁木齐)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欧、北美落基山以西(伦敦)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亚寒

31、带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北纬50-70之间的大陆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 终年受极地气团控制 冬长严寒、夏短温暖 寒带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附近的沿海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的内陆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 高山气候 高大的山地、高原 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脉 地势高,地形起伏大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降水先增后减part4:地理知识点 1纬线和纬度: 纬线的特点有:和赤道平行、是大圆、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同一条纬线只有东

32、西之分,没有南北之分,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箭头指向东,箭尾指向西,沿着纬线向东走永远不会走到东方的尽头,从纬线上某点向东走一周可回到原地;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纬度: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增为900,纬度向北递增为北半球,纬度向南递增为南半球; 低纬地区为南北纬00300,中纬地区为南北纬300600,高纬地区为南北纬600900; 五带的划分:五带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是南、北极圈; 副热带地区在南北纬300,亚热带在北回归线和北纬350附近的地区; 重要地区的纬度:武汉300n,北京40

33、0n; (9)两条相对称纬线纬度数相等,南北纬相反,如310n相对称的纬线是310s。 2经线和经度: 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每条经线都是半圆且长度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同一条经线只有南北之分,没有东西之分,靠近北极的为北方,靠近南极的在南方,沿经线向北走可以走到北方的尽头,从经线向北走无法回到原地; 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经度相差1800,时间相差12小时,且经度之和为1800、东西经相反,如1500w相对的经线是300e; 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是200w和1600e,自200w向西到1600e属于西半球,自200w向东到1600e属于东半球; 经度变化规律: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

34、度递增的为东经,递减的为西经; 10经线长或赤道上10纬线长大约是111千米;其它纬度10纬线长=111cos千米 地球上相对称的两点,如(400n,200w)相对称的点(400s,1600e)。 3.方向判断: 一般,根据纬线或经度判断出东西方向;根据经线或纬度判断南北方向;得出总方向。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注意:经纬线形状、极点、赤道和旋转方向。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4晨昏线的判读: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反之,已知某条晨昏

35、线是晨线,则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西侧为夜,东侧为昼;已知某条晨昏线是昏线,则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西侧为昼,东侧为夜; 春、秋二分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因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两等份,故此时全球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太阳直射在赤道,全球各地6时日出,12时正午,18时日落; 冬、夏二至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如果是极昼,则是夏至日,反之则是冬至日;南半球和北半球相反;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的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或24时(晨昏线与赤道分别交与两点,这两点所在地方时为18时和6时,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在18时和6时中间),也就是0或24时; 太阳光线永远与晨昏线垂直,极地俯视图上与晨昏线垂直的经线,位于昼半球的那

36、条经线,平分白昼也就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与其相对的位于夜半球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0或24时; 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互余,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等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数,如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夹角等于零,冬夏二至太阳直射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等于回归线的度数;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5日出日落和昼夜长短的关系: 赤道上任何一点昼夜永远等长,6时日出,12时正午,18时日落,故成为解答地方时和区时的关键和突破口,常常和晨昏线结合应用; 赤道以外的地区只有春秋二分昼夜等长的时候才是6时日出

37、,18时日落,其他时间:夏半年6时以前日出,18时以后日落,天亮得早,黑得晚,昼长夜短,冬半年6时以后日出,18时以前日落,天亮得晚,黑得早,昼短夜长。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摆动作回归运动的规律有: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春秋二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春分(3月21日)秋分(9月23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为北半球夏半年;秋分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在南半球,为北半球冬半年;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区没有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

38、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夏至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冬至日第二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7等高线的判断: 等高线是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起来的线,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高度相同; 等高距是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在它附近两条等高线的高度之间,如50米和60米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大于50米、小于60米; 坡度的判断: 比例尺相同,等高距相同,等高线密集的坡度大,等高线稀疏的坡度小; 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等高距大的坡度大; 等高距相同,比例尺不同,比例尺大的坡度大,比例尺小的坡度小; 等高线地图上地形的判断: 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的是山峰或山岭; 等高线闭合,中

39、间低,四周高的是盆地;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是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是山谷,可以连起来记作“低脊、高谷 陡崖位于等高线重合之处,陡崖的相对高度计算公式为:(n-1)dh(n-1)d,其中n为陡崖处重合等高线条数(或穿过陡崖处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为陡崖相对高度。 8日出、日落方向: 春秋二分太阳从正东方升起,在正西方落下,表明昼夜平分; 夏半年太阳从东偏北方向升起(在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升起),西偏北方向落下,表明北半球昼长于夜; 冬半年太阳从东偏南方向升起(在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升起),西偏南方向落下,表明北半球昼短于夜; 对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人来说,太阳从东偏南方向升起,西偏南方向落下

40、。 9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 每年4、5月份左右,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在华南登陆,雨季从南方开始; 6月中下旬,雨带移动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梅雨天气; 7月中下旬左右,雨带移动到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形成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 9月份雨带移动到东北地区,秋分以后因太阳直射点向南半球移动,太平洋暖湿气团势力减弱,雨带开始向南撤退。 10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有极夜现象; 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南半球和北半球冬夏季节相反,昼夜长短变化也相反。 11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