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型基本原理复习_第1页
材料成型基本原理复习_第2页
材料成型基本原理复习_第3页
材料成型基本原理复习_第4页
材料成型基本原理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3 如何认识液态金属结构的“长程无序”和“近程有序”?试举几个实验例证说明液态金属或合金结构的近程有序(包括拓扑短程序和化学短程序)答:(1)长程无序是指液体的原子分布相对于周期有序的晶态固体是不规则的,液体结构宏观上不具备平移、对称性。近程有序是指相对于完全无序的气体,液体中存在着许多不停“游荡”着的局域有序的原子集团(2)说明液态金属或合金结构的近程有序的实验例证偶分布函数的特征对于气体,由于其粒子(分子或原子)的统计分布的均匀性,其偶分布函数g(r)在任何位置均相等,呈一条直线g(r)=1。晶态固体因原子以特定方式周期排列,其g(r)以相应的规律呈分立的若干尖锐峰。而液体的g(r)

2、出现若干渐衰的钝化峰直至几个原子间距后趋于直线g(r)=1,表明液体存在短程有序的局域范围,其半径只有几个原子间距大小。从金属熔化过程看物质熔化时体积变化、熵变及焓变一般都不大。金属熔化时典型的体积变化DVm/V为3%5%左右,表明液体的原子间距接近于固体,在熔点附近其系统混乱度只是稍大于固体而远小于气体的混乱度。另一方面,金属熔化潜热DHm约为气化潜热DHb的1/151/30,表明熔化时其内部原子结合键只有部分被破坏。由此可见,金属的熔化并不是原子间结合键的全部破坏,液体金属内原子的局域分布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说,在熔点(或液相线)附近,液态金属(或合金)的原子集团内短程结构类似于固体。

3、Richter等人利用X衍射、中子及电子衍射手段,对碱金属、Au、Ag、Pb和Tl等熔体进行了十多年的系统研究,认为液体中存在着拓扑球状密排结构以及层状结构,它们的尺寸范围约为10-6-10-7cm。Reichert观察到液态Pb局域结构的五重对称性及二十面体的存在,并推测二十面体存在于所有的单组元简单液体。在Li-Pb、Cs-Au、Mg-Bi、Mg-Zn、Mg-Sn、Cu-Ti、Cu-Sn、Al-Mg、Al-Fe等固态具有金属间化合物的二元熔体中均被发现有化学短程序的存在。1-4:如何理解实际液态金属结构及其三种“起伏”特征?答:理想纯金属是不存在的,即使非常纯的实际金属中总存在着大量杂质原

4、子。实际金属和合金的液体由大量时聚时散、此起彼伏游动着的原子团簇、空穴所组成,同时也含有各种固态、液态或气态杂质或化合物,而且还表现出能量、结构及浓度三种起伏特征,其结构相当复杂。能量起伏是指液态金属中处于热运动的原子能量有高有低,同一原子的能量也在随时间不停地变化,时高时低的现象。结构起伏是指液态金属中大量不停“游动”着的原子团簇不断地分化组合,由于“能量起伏”,一部分金属原子(离子)从某个团簇中分化出去,同时又会有另一些原子组合到该团簇中,此起彼伏,不断发生着这样的涨落过程,似乎原子团簇本身在“游动”一样,团簇的尺寸及其内部原子数量都随时间和空间发生着改变的现象。浓度起伏是指在多组元液态金

5、属中,由于同种元素及不同元素之间的原子间结合力存在差别,结合力较强的原子容易聚集在一起,把别的原于排挤到别处,表现为游动原子团簇之间存在着成分差异,而且这种局域成分的不均匀性随原子热运动在不时发生着变化的现象。1-6:总结温度、原子间距(或体积)、合金元素或微量元素对液体粘度高低的影响。答:与温度T的关系受两方面(正比的线性及负的指数关系)所共同制约,但总的趋势随温度T而下降。粘度随原子间距增大而降低,与3成反比。合金组元或微量元素对合金液粘度的影响比较复杂。许多研究者曾尝试描述二元合金液的粘度规律,其中M-H(Moelwyn-Hughes)模型为:=(X11+X2)(1-2Hm/RT)。式中

6、1、2、X1、X2分别为纯溶剂和溶质的粘度及各自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R为气体常数,Hm为两组元的混合热。按M-H模型,如果混合热Hm为负值,合金元素的增加会使合金液的粘度上升。根据热力学原理,Hm为负值表明异类原子间结合力大于同类原子,因此摩擦阻力及粘度随之提高。M-H模型得到了一些实验结果的验证。当溶质与溶剂在固态形成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合金液中存在异类原子间较强的化学结合键,合金液的粘度将会明显高于纯溶剂金属液的粘度。当合金液中存在表面及界面活性微量元素(如Al-Si合金变质元素Na)时,由于冷却过程中微量元素抑制原子集团的聚集长大,将阻碍金属液粘度的上升。通常,表面活性元素使液体粘度降低,

7、非表面活性杂质的存在使粘度提高。1-10:液态金属的表面张力有哪些影响因素?试总结它们的规律。答:液态金属的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有:(1)原子间结合力:原子间结合力越大,表面内能越大,表面张力也就越大。但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不仅仅只是原子间结合力,研究发现有些熔点高的物质,其表面张力却比熔点低的物质低。此外,还发现金属的表面张力往往比非金属大几十倍,而比盐类大几倍。这说明单靠原子间的结合力是不能解释一切问题的。对于金属来说,还应当从它具有自由电子这一特性去考虑。(2)温度:液态金属表面张力通常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因为原子间距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合金元素或微量杂质元素:合金元素或微量杂质元素对表面

8、张力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原子间结合力的改变。向系统中加入削弱原子间结合力的组元,会使表面张力减小,使表面内能降低,这样,将会使表面张力降低。合金元素对表面张力的影响还体现在溶质与溶剂原子体积之差。当溶质的原子体积大于溶剂原子体积,由于造成原子排布的畸变而使势能增加,所以倾向于被排挤到表面,以降低整个系统的能量。这些富集在表面层的元素,由于其本身的原子体积大,表面张力低,从而使整个系统的表面张力降低。原子体积很小的元素,如O、S、N等,在金属中容易进入到熔剂的间隙使势能增加,从而被排挤到金属表面,成为富集在表面的表面活性物质。由于这些元素的金属性很弱,自由电子很少,因此表面张力小,同样使金属的表面

9、张力降低。(4)溶质元素的自由电子数目:大凡自由电子数目多的溶质元素,由于其表面双电层的电荷密度大,从而造成对金属表面压力大,而使整个系统的表面张力增加。化合物表面张力之所以较低,就是由于其自由电子较少的缘故。2-2:从停止流动机理角度,通常将合金分为两类,即具有固定凝固温度点或窄结晶温度范围的合金,以及宽结晶温度范围的合金。请基于机理分析两类合金的流动性差别。纯金属和窄结晶温度范围合金停止流动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a) 过热量未完全散失前为纯液态流动;(b) 冷的前端在型壁上凝固结壳;(c) 后边的金属液在被加热的管道中流动,冷却强度下降。由于液流通过区终点时,尚有一定的过热度,将

10、已经凝固的壳重新熔化,为第区,所以该区是先凝固成壳后又完全融化。第区是未被完全熔化而保留下来的一部分固相区,在该区的终点金属液耗尽了过热热量。在IV区,液相和固相具有相同的温度一一结晶温度。由于在该区的起点处结晶开始较早,断面上结晶完毕也较早,往往在它附近发生堵塞。前端液态金属凝固收缩,形成吸力,产生喇叭状缩孔。结晶温度范围很宽的合金的停止流动机理过程:在过热量未散失尽以前,金属液也以纯液态流动。温度下降到液相线以下时,从液流中析出晶体,顺流前进并不断长大。液流前端不断与冷的型壁接触,因此冷速最快、所形成的晶粒数量最多,并且金属液的黏度增加、流速减慢。当晶粒数量达到某一临界数量时,便结成一个连

11、续的网络。当液流的压力不能克服此网络的阻力时,即发生堵塞而停止流动。在液态金属的前端析出15%20% 的固相量时,流动就停止。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越宽,枝晶就越发达,从液流前端析出相对较少的固相量时,亦即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液态金属便停止流动。因此,对应相图上结晶温度范围最大处成分的合金,其流动性最小。2-3:为什么Al-Si合金液最佳流动性的成分范围不在共晶成分处,而在过共晶成分的某一范围?Al-Si合金铸造后得到的组织是粗大的针状硅晶体和固溶体的共晶组织,粗大的硅晶体极脆,严重地降低了合金的塑性和韧性。为改善合金的性能需采用变质处理,即在浇注前在合金液体中加入变质剂(常用钠盐混合物),以细化

12、合金组织,提高合金的强度和塑性,由于钠能促进Si的生核,并能吸附在Si的表面阻碍它长大,使合金组织细化,同时使共晶点右移,原合金成分变为亚共晶成分,所以变质后的组织为初生固溶体+细密的共晶体(+Si)组成。共晶体中的Si细小,使合金的强度与塑性显著提高2-5:某飞机制造厂的一牌号为Al-Mg合金(成分确定)机翼因铸造常出现“浇不足”缺陷而报废,如果你是该厂工程师,请问可采取哪些工艺措施来提高成品率?答:机翼铸造常出现“浇不足”缺陷可能是由金属液的充型能力不足造成的,可采取以下工艺提高成品率:(1)使用小蓄热系数的铸型来提高金属液的充型能力;采用预热铸型,减小金属与铸型的温差,提高金属液充型能力

13、。(2)提高浇注温度,加大充型压头,可以提高金属液的充型能力。(3)改善浇注系统,提高金属液的充型能力。3-3:凝固速度对铸件凝固组织、性能与凝固缺陷的产生有重要影响。试分析可以通过哪些工艺措施来改变或控制凝固速度? 改变铸件的浇注温度、浇铸方式与浇铸速度; 选用适当的铸型材料和起始(预热)温度; 在铸型中适当布置冷铁、冒口与浇口; 在铸型型腔内表面涂敷适当厚度与性能的涂料。3-4:比较同样体积大小的球状、块状、板状及杆状铸件凝固时间的长短。答:一般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上述物体的表面积大小依次为: A球A块A板t块t板t杆3-5: 在砂型中浇铸尺寸为300mm300mm20mm的纯铝板。设铸型的

14、初始温度为20,浇注后瞬间铸件-铸型界面温度立即升至纯铝熔点660,且在铸件凝固期间保持不变。浇铸温度为670,金属与铸型材料的热物性参数见下表: 热物性材料热导率W/mk比热容cJ/kgK密度Kg/m3热扩散率:m2/s结晶潜热J/kg纯铝212120027006.510-53.9105砂型0.739184016002.510-7试求:(1)根据平方根定律计算不同时刻铸件凝固层厚度s,并作出s曲线;(2)分别用“平方根定律”及“折算厚度法则”计算铸件的完全凝固时间,并分析差别。解:(1)公式代入相关已知数:b2=2c22 K=2b2(Ti-T20)1L+c1(T10-TS)解得:b2=147

15、5 K=1.9433mm/s根据公式=/K 计算出不同时刻铸件凝固层厚度s 如表:(s)0120(mm)04.226.007.318.449.4310.3-关系曲线图:(2)利用“平方根定律”计算出铸件的完全凝固时间:取=10mm,带入公式解得=112.4s利用“折算厚度法则”计算铸件的完全凝固时间:R=V1/A1=8.824mm =(R/K)2=87.5s采用“平方根定律”计算出的铸件凝固时间比“折算厚度法则”的计算结果要长,这是因为“平方根定律”的推导过程没有考虑铸件沿四周板厚方向的散热。3-6.下图为一灰铸铁底座铸件的断面形状,其厚度为30mm,利用“模数法”分析砂型铸造时底座的最后凝固

16、部位,并估计凝固终了时间。答:将底座分割成A、B、C、D四类规则几何体 如下查表可得:K=0.72(cm/min)对A:RA=VA/AA=1.23cmA=RA2/KA2=2.9min对B:RB=VB/AB=1.33cmB=RB2/KB2=3.4min对C:RC=VC/AC=1.2cmC=RC2/KB2=2.57min对D:RD=VD/AD=1.26cmD=RD2/KD2=3.06min因此最后凝固部位为底座中肋B处,凝固终了时间为3.4分钟。4-2:结合公式dG=(GT)pdT+(Gp)dp和下图说明过冷度T是影响凝固相变驱动力G的决定因素。答:GV:液-固体积自由能之差Tm:液-固平衡凝固点

17、TTm时,G=GS-GL0,此时 , 固相液相T=Tm时,G=GS-GL=0,此时, 液固平衡TTm时,G=GS-GL0, 此时,液相固相所以G即为相变驱动力GV= - HmTTm Hm:熔化潜热,T=(Tm-T):过冷度由于对某一特定金属或合金而言,Tm及Hm均为定值,所以过冷度T是影响凝固相变驱动力G的决定因素。4-3:若金属固溶体以初生相按树枝晶单向生长,且生长释放的潜热与热量导出相平衡,试分析其枝晶端部可能具有哪些类型的过冷。若金属固溶体以初生相按等轴树枝晶在熔体中生长会怎样?4-4:结合下图解释临界晶核半径r*和形核功G*的意义,以及为什么形核要有一定过冷度。 液相中形成球形晶胚时自

18、由能变化 液态金属r、r*与T的关系及临界过冷度T* 临界晶核半径r*的意义如下:rr* 时,产生的晶核极不稳定,随即消散;r = r*时,产生的晶核处于介稳状态,既可消散也可生长;rr* 时,不稳定的晶胚转化为稳定晶核,开始大量形核。故r*表示原先不稳定的晶胚转变为稳定晶核的临界尺寸。临界形核功G*的意义如下:表示形核过程系统需克服的能量障碍,即形核“能垒”。只有当GG*时,液相才开始形核。形核必须要有一定过冷度的原因如下:由形核功的公式:G=163SL3VSTMHmT2 (均质形核)Ghe*= (非均质形核)对某种晶体而言SL、Hm、Tm、VS均为定值,G*T-2,过冷度T越小,形核功G*

19、越大,当T0时,G*,这表明过冷度很小时难以形成形核,所以物质凝固形核必须要有一定过冷度。4-5:比较式(4-14)与式(4-18)、式(4-15)与式(4-19),说明为什么异质形核比均质形核容易,以及影响异质形核的基本因素和其它条件。式4-14:G*= 均质形核的形核功式4-18:G*=f()=14(2-3cos+cos3)数值为0 1 非均质形核的形核功式4-15:G*=13A*SL=13*4(r*)2=式4-19:I=Cexp(-GdkBT)exp(-G*kBT) =I0exp(-GdkBT)exp-3(TmVSTHm)2形核率公式kB:玻尔兹曼常数 Gd:扩散激活能 G*:形核功答:

20、异质形核比均质形核容易的原因如下:首先,从(4-14)式和(4-18)式可以看出:非均质形核时的球缺的临界曲率半径与均质形核时的相同,但新生固相的球缺实际体积却比均质形核时的晶核体积小得多,所以,从本质上说,液体中晶胚附在适当的基底界面上形核,体积比均质临界晶核体积小得多时便可达到临界晶核半径。再从(5-15)式和(5-19)式可以看出:Ghe* =f()*Gh0* 显然接触角大小(晶体与杂质基底相互润湿程度)影响非均质形核的难易程度。由于通常情况下,接触角远小于180,所以,非均质形核功Ghe*远小于均质形核功Gh0*。非均质形核过冷度T*比均质形核的要小得多。综合上述几方面原因,所以异质形

21、核比均质形核容易得多。(2)影响异质形核的基本因素如下:首先,非均质形核必须满足在液相中分布有一些杂质颗粒或铸型表面来提供形核基底。其次,接触角180,因为当=180时,Ghe*=Gh0*。 此时非均质形核不起作用。影响异质形核的其它条件: a. 基底晶体与结晶相的晶格错配度的影响。=ac-aNaN100%aN: 结晶相点阵间隔 ac :杂质点阵间隔错配度越小,共格情况越好,界面张力SC越小,越容易进行非均质形核。b.过冷度的影响。过冷度越大,能促使非均匀形核的外来质点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非均匀形核能力越强。4-8:讨论两类固-液界面结构(粗糙面和光滑面)形成的本质及其判据。答:(1)a.固-液

22、界面结构主要取决于晶体生长时的热力学条件及晶面取向。设晶体内部原子配位数为,界面上(某一晶面)的配位数为,晶体表面上有N个原子位置只有NA个固相原子(x=NAN)则在熔点Tm时,单个原子由液相向固-液界面的固相上沉积的相对自由能变化为:FSNkTm=HmkTm()x(1-x)+xlnx+(1-x)ln(1-x) =ax1-x+xlnx+(1-x)ln(1-x)=HmkTm()k为玻尔滋曼常数,HmTm=Sf为单个原子的熔融熵,被称为jackson因子。通过分析比较不同a值时相对自由能与界面原子占据率可以看出:2时,FS在x=0.5(晶体表面有一半空缺位置)时有一个极小值,即自由能最低;25时,

23、FS在偏离x中心位置的两旁(但仍离x=0或x=1处有一定距离)有两个极小值。此时,晶体表面尚有一小部分位置空缺或大部分位置空缺;5时,FS在接近x=0或x=1处有两个极小值。此时,晶体表面位置几乎全被占满或仅有极少数位置被占据。a非常大时,FS的两个最小值出现在x0,x1的地方(晶体表面位置已被占满)。若将=2,=0.5同时代入=HmkTm(),单个原子的熔融熵为:Sf=HmTm=k/=2k10.5=4k , 对于1摩尔,熔融熵Sf=4kNA=4R(其中: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R为气体常数)。由式=HmkTm()可知,熔融熵Sf上升,则a增大,所以Sf4R时,界面以粗糙面为最稳定,此时晶体表面

24、容易接纳液相中的原子而生长。熔融熵越小,越容易成为粗糙界面。因此,液-固微观界面结构究竟是粗糙面还是光滑面主要取决于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另一方面,对于热力学性质一定的同种物质,/值取决于界面是哪个晶面族。对于密排晶面,/值是高的,对于非密排晶面,/值是低的,根据式(2),/值越低,a值越小。这说明非密排晶面作为晶体表面(固-液界面)时,微观界面结构容易成为粗糙界面。b. 晶体生长界面结构还会受到动力学因素的影响,如凝固过冷度及结晶物质在液体中的浓度等。过冷度大时,生长速度快,界面的原子层数较多,容易形成粗糙面结构,而过冷度小时界面的原子层数较少,粗糙度减小,容易形成光滑界面。浓度小的物质结晶时,

25、界面生长易按台阶的侧面扩展方式进行(固-液界面原子层厚度小),从而即使a2时,其固-液界面也可能有光滑界面结构特征。(2)可用Jackson因子a作为两类固-液界面结构的判据:2时,晶体表面有一半空缺位置时自由能最低,此时的固-液界面(晶体表面)为粗糙界面;5时,此时的固-液界面(晶体表面)为光滑界面;=25时,此时的固-液界面(晶体表面)常为多种方式的混合,Bi、Si、Sb等属于此类。4-10:固-液界面结构如何影响晶体生长方式和生长速度?同为光滑固-液界面,螺 旋位错生长机制与二维晶核生长机制的生长速度对过冷度的关系有何不同?答:(1)固-液界面结构通过以下机理影响晶体生长方式:粗糙面的界

26、面结构,有许多位置可供原子着落,液相扩散来的原子很容易被接纳并与晶体连接起来。由热力学因素可知生长过程中仍可维持粗糙面的界面结构。只要原子沉积供应不成问题,可以不断地进行“连续生长”,其生长方向为界面的法线方向。对于光滑面,由于光滑界面在原子尺度界面是光滑的,单个原子与晶面的结合较弱,容易跑走,因此,只有依靠在界面上出现台阶,然后从液相扩散来的原子沉积在台阶边缘,依靠台阶向侧面生长(“侧面生长”)。台阶形成的方式有三种机制:二维晶核机制,螺旋位错机制,孪晶面机制。固-液界面结构通过以下机理晶体影响生长速度:对粗糙界面而言,其生长方式为连续生长,生长速度R1与实际过冷度T成线性关系R1=DHmT

27、RTm2=1T(D为原子的扩散系数,R为气体常数,1为常数)对光滑界面而言:二维晶核台阶生长的速度为:R2=2exp(-bT) (2、b为常数)螺旋位错台阶生长速度为: R3=3T2 (3为常数)(2)螺旋位错生长机制与二维晶核生长机制的生长速度对过冷度的关系不同点如下:对二维晶核生长机制而言,在T不大时生长速度R2几乎为零,当达到一定T时R突然增加很快,其生长曲线RT与连续生长曲线相遇,继续增大T,完全按连续方式进行。对螺旋位错生长机制而言,在过冷度不太大时,速度与T的平方成正比。在过冷度相当大时,其生长速度与连续生长方式相重合。由于其台阶在生长过程中不会消失,生长速度比二维台阶生长要快。此

28、外,与二维晶核台阶生长相比较,二维晶核在T小时生长速度几乎为零,而螺旋位错生长方式在小T时却已具有一定的生长速度。5-2何谓结晶过程中的溶质再分配?它是否仅由平衡分配系数K0所决定?当相图上的液相线和固相线皆为直线时,试证明K0为一常数。答:结晶过程中的溶质再分配:是指在结晶过程中溶质在液、固两相重新分布的现象。溶质再分配不仅由平衡分配系数K0决定,还受自身扩散性质的制约,液相中的对流强弱等因素也将影响溶质再分配。当相图上的液相线和固相线皆为直线时K0为一常数,证明如下:如下图所示:液相线及固相线为直线,设其斜率分别为mL及mS,虽然CS*、CL*随温度变化有不同的值,但K0=CS*CL*=(

29、Tm-T*)/mS(Tm-T*)/mL=mSmL=常数,此时,K0与温度及浓度无关,所以,当液相线和固相线为直线时,不同温度和浓度下K0为定值。5-7: 在固相无扩散而液相仅有扩散凝固条件下,分析凝固速变大(R1R2,且R2R1)时,固相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及溶质富集层的变化情况。(1) 固相成分将发生下列变化:当凝固速度增大时,固液界面前沿的液相和固相都将经历:稳定态不稳定态稳定态的过程。如上图所示,当R2R1时在新、旧稳定状态之间,CSC0。重新恢复到稳定时,CS又回到C0。R2上升越多,R2/R1越大,不稳定区内CS越高。(2) 溶质富集层的变化情况如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R越大,在

30、固-液界面前沿溶质富集越严重,曲线越陡峭。如上图所示。R2越大,富集层高度C越大,过渡区时间t越长,过渡区间也就越宽。在新的稳定状态下,富集区的面积将减小。5-8:根据公式CL*=C0K0+(1-K0)e-RDLN,试分析比较在凝固稳定阶段,“液相部分混合”与“液相仅有有限扩散”两种情况下CL*CS*的高低。5-9:设某二元铝合金的液相线及固相线均为线性,液相线斜率为mL=-1.5K/%(浓度每增加1%,液相线温度下降1.5K),其K0=0.25,原始合金成分C0=1%,纯铝熔点约取为Tm=660。在“液相只有有限扩散”溶质再分配条件下,稳定状态的凝固速度R=100m/s时,溶质扩散系数D1=

31、5000m2/s。(1) 画出具有液相线及固相线的部分相图(温度坐标从653到661,成分坐标从0到5%),分别计算固-液界面前沿各x处的CL(x)(保留四位小数)及对应的TL(x)(保留一位小数),将计算值填入下表。x/m0200600CL(x)(%) TL(x)/(2)根据计算结果作图描点,以光滑曲线表达CLx-x及TLx-x的关系,并对TLx相对CLx的关系做简要讨论。若考虑凝固需要的动力学过冷度TK=3K(这里有意夸大),在TLx-x图中以虚线作另一条实际的TLx-x曲线(3)以界面前沿液体的实际温度梯度GL1=80K/mm及GL2=25K/mm在TLx-x图上分别作直线,并指出是否产

32、生成分过冷。(1):根据公式CL(x)=C0K0+(1-K0)e-RDLx,将数据带入分别计算出各x处的CL(x)数值见下表。将各各x处的CL(x)数值带入公式TLx=Tm-mLCL(x)得到的TLx也见表格x/m0200600CL(x)(%) 43.01102.34801.90361.60571.40601.05491.0000TL(x)/6546550565605657.1657.6657.9658.4658.5(2)根据计算结果,作图如下。可见,离开界面处,由于液相浓度CL(x)随距离x逐渐降低,液相线温度TL(x)也逐渐上升。 x,m x,m (3)作图可见,GL1=80K/mm时无成

33、分过冷,而GL2=25K/mm时出现了成分过冷。5-10:设某合金的K0=0.6,液相线斜率绝对值为mL=-3K/C%,溶质扩散系数DL=5000m2/s。(1)当在“液相只有有限扩散”溶质再分配条件下,稳定状态的凝固速度R=25m/s,界面前沿液体温度梯度GL=10K/mm时,判断在合金原始成分分别为C0=1%及2%两两种情况下成分过冷的可能;(2)在上述合金原始成分为C0=1%条件下,若分别使R变大或GL变小,会发生何情况?(1)根据“成分过冷”判别式:GLRmLC0(1-K0)DLK0,将数据带入有,当C0=1%时:左端:GLR=1010-4 (K/m)25(m/s)=4.010-4(K

34、s/m2),右端:mLC0(1-K0)DLK0=31(1-0.6)50000.6=4.010-4(Ks/m2)即:GLR=mLC0(1-K0)DLK0,表明在x=0处温度梯度CL正好与TL(x)曲线相切,不会出现成分过冷;C0=2%时:mLC0(1-K0)DLK0=32(1-0.6)50000.6=8.010-4(Ks/m2)即:GLRmLC0(1-K0)DLK0,所以在C0=2%时出现成分过冷(2):在上述合金原始成分为C0=1%条件下,若分别使R变大或GL变小,都将出现成分过冷。5-11: 成分过冷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影响?成分过冷的判据为GLR-mLCLDL(K01-K0+e-R

35、DLN)-1当“液相只有有限扩散”时,N=,CL=C0,代入上式后得GLRmLC0(1-K0)DLK0其中: GL:液相中温度梯度 R:晶体生长速度 mL:液相斜线率 C0:原始成分浓度 DL:液相中溶质扩散系数 K0:平衡分布系数K成分过冷的大小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1)液相中温度梯度GL, GL越小,越有利于成分过冷2)晶体生长速度R,R越大,越有利于成分过冷3)液相线斜率mL, mL越大,越有利于成分过冷4)原始成分浓度C0,C0越高,越有利于成分过冷5)液相中溶质扩散系数DL,DL越低,越有利于成分过冷6)平衡分配系数K0, K01时,K0越小,越有利于成分过冷;K01时,K0越大,越

36、有利于成分过冷。(注:其中的GL和R为工艺因素,相对较易加以控制;mL, C0, DL, K0,为材料因素,较难控制)5-15:讨论成分过冷对单相固溶体凝固组织形貌的影响,其中需注重说明界面由平面胞状的条件、胞状晶树枝状晶的趋势与因素、外生生长内生生长的前提。答: 平面晶胞状晶柱状树枝晶“成分过冷”对单相固溶体组织形貌的影响:随着“成分过冷”程度的增大,固溶体生长方式由无“成分过冷”时的“平面晶”依次发展为:胞状晶柱状树枝晶内部等轴晶(自由树枝晶)。“成分过冷”对共晶凝固组织形貌的影响:1)共晶成分的合金,在冷速较快时,不一定能得到100的共晶组织,而是得到亚共晶或过共晶组织,甚至完全得不到共

37、晶组织;2)有些非共晶成分的合金在冷速较快时反而得到100的共晶组织;3)有些非共晶成分的合金,在一定的冷速下,既不出现100的共晶组织,也不出现初晶+共晶的情况,而是出现“离异共晶”。外生生长内生生长“外生生长”:晶体自型壁生核,然后由外向内单向延伸的生长方式,称为“外生生长”。平面生长、胞状生长和柱状树枝晶生长都属于外生生长。“内生生长”:等轴枝晶在熔体内部自由生长的方式则称为“内生生长”。如果“成分过冷”在远离界面处大于异质形核所需过冷度T异就会在内部熔体中产生新的晶核,造成“内生生长”,使得自由树枝晶在固-液界面前方的熔体中出现。外生生长向内生生长的转变的前提是:成分过冷区的进一步加大

38、。决定因素:外生生长向内生生长的转变是由成分过冷的大小和外来质点非均质生核的能力这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大的成分过冷和强生核能力的外来质点都有利于内生生长并促进内部等轴晶的形成。5- :试描述离异共晶组织的两种情况及其形成原因。答:离异共晶组织有两种情况:“晶间偏析”和“晕圈”。晶间偏析的形成原因如下:(1)由系统本身的原因:如果合金成分偏离共晶点很远,初晶相长得很大,共晶成分的残留液体很少,类似于薄膜分布于枝晶之间。当共晶转变时,一相就在初晶相的枝晶上继续长出,而把另一相单独留在枝晶间.(2)由另一相的生核困难所引起:合金偏离共晶成分,初晶相长得较大。如果另一相不能以初生相为衬底而生核,或因液体

39、过冷倾向大而使该相析出受阻时,初生相就继续长大而把另一相留在枝晶间。晕圈的形成原因: 由两相在生核能力和生长速度上的差别所引起的,所以在两相性质差别较大 的非小晶面-小晶面共晶合金中常见到晕圈组织。5- :论述成分过冷与热过冷的涵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成分过冷的涵义:合金在不平衡凝固时,使液固界面前沿的液相中形成溶质富集层,因富集层中各处的合金成分不同,具有不同的熔点,造成液固前沿的液相处于不同的过冷状态,这种由于液固界面前沿合金成分不同造成的过冷。热过冷的涵义:界面液相侧形成的负温度剃度,使得界面前方获得大于Tk的过冷度。成分过冷与热过冷的区别:热过冷是由于液体具有较大的过冷度时,在界

40、面向前推移的情况下,结晶潜热的释放而产生的负温度梯度所形成的。可出现在纯金属或合金的凝固过程中,一般都生成树枝晶。成分过冷是由溶质富集所产生,只能出现在合金的凝固过程中,其产生的晶体形貌随成分过冷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当过冷程度增大时,固溶体生长方式由无成分过冷时的“平面晶”依次发展为:胞状晶柱状树枝晶内部等轴晶(自由树枝晶)成分过冷与热过冷的联系:对于合金凝固,当出现“热过冷”的影响时,必然受“成分过冷”的影响,而且后者往往更为重要。即使液相一侧不出现负的温度梯度,由于溶质再分配引起界面前沿的溶质富集,从而导致平衡结晶温度的变化。在负温梯下,合金的情况与纯金属相似,合金固溶体结晶易于出现树枝晶形

41、貌。6-1:根据共晶体两组成相的Jackson因子,共晶组织可分为哪三类?它们各有何生长特性及组织特点?答: 根据共晶体两组成相的Jackson因子,共晶组织可分为下列三类: (1)粗糙-粗糙界面(非小晶面-非小晶面)共晶. (2)粗糙-光滑界面(非小晶面-小晶)共晶. (3)光滑-光滑界面(小晶面-小晶面)共晶 . 各自何生长特性及组织特点: 第(1)类共晶,生长特性为:“共生”生长,即在共晶偶合长大时,两相彼此紧密相连,而在两相前方的液体区域存在溶质的运动 , 两相有某种相互依赖关系. 组织特点为:对于有共晶成分的合金,其典型的显微形态是有规则的层片状或其中有一相为棒状或纤维状(即规则共晶

42、);对于非共晶成分的合金,在共晶反应前,初生相呈树枝状长大,所得到的组织由初晶及共晶体所组成。 第(2)类共晶体, 生长特性为:长大过程是相互偶合的共生长大.组织特点为: 组织较为无规则的,且容易发生弯曲和分枝. 第(3)类共晶体, 生长特性为: 长大过程不再是偶合的 组织特性为: 所得到的组织为两相的不规则混合物6-5:理解共晶结晶的两种界面失稳的条件、组织形态、影响因素及其规律。6-9:基于片状石墨-奥氏体共晶生长的微观机制: 解释灰铸铁石墨成为片状的根本原因; 描述灰铸铁共晶团内石墨的空间形态。6-10:参考图1、2、3,描述亚共晶球墨铸铁的石墨球从形核到凝固结束的结晶过程。图1:石墨的

43、晶体结构与灰铸铁片状石墨的旋转栾晶生长机制图2:晕圈型离异共晶图3:亚共晶球墨铸铁中初生奥氏体及共晶团的形成答:在共晶阶段如球墨铸铁的石墨球-奥氏体共晶团生长示意图所示球墨铸铁的石墨球-奥氏体共晶团生长示意图伴随着奥氏体外壳的增厚,石墨球借助碳原子通过奥氏体外壳由外向内的扩散而长大,这种共晶生长模式直到凝固结束。球墨铸铁实际凝固中的奥氏体常常以树枝晶的形式出现。对于亚共晶球墨铸铁,在温度低于液相线时即开始析出初生奥氏体树枝晶,而石墨球也独自在铁液中析出(因球化及孕育处理造成的局域热力学及动力学条件)。因熔体对流及密度差等作用在石墨球易在熔体中漂移,且一旦与初生奥氏体树枝晶相遇则容易与之连为一体

44、,并很快被其包围,而独立于初生奥氏体的石墨球在共晶阶段当然也很快被共晶奥氏体所包围。因此,在亚共晶球墨铸铁中往往可形成如图3亚共晶球墨铸铁中初生奥氏体及共晶团的形成所示的共晶团形貌,其中若干相互靠近的石墨球分别被类球状奥氏体壳所包围,而这些奥氏体壳实际上同属初生奥氏体的某个树枝晶。石墨为典型的小平面相,石墨球生长主要以螺旋位错台阶及台阶侧向生长(1010方向铺展)两种机制,凭借基面一层层地铺满而获得沿0001方向的长大。无论石墨球在铁液中独立生长还是离异共晶阶段在奥氏体中的生长,其上述结构及特性并没有区别。所不同的是共晶阶段石墨球依赖碳原子在固体奥氏体中扩散而获得的生长速率会大大下降;同时,被

45、奥氏体包围的石墨球生长过程中受熔体中有害元素干扰而发生畸变的概率也大大降低。由上所述,球墨铸铁的凝固有显著特征。由于球墨铸铁共晶反应受原子在固体中扩散的制约,加之球化元素提高凝固过冷度的作用(温度降低则固态扩散更慢),共晶反应时间长成为球墨铸铁凝固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且,也因共晶凝固缓慢而铸件断面上固液两相范围区宽,球墨铸铁倾向于体积凝固特征。此外,由于球化处理及孕育处理为球墨形核提供了大量现成的异质固相质点,也因为球化元素提高凝固过冷度,球墨铸铁的共晶团数量比灰铸铁的共晶团数量明显增多。7-1: 铸件典型宏观凝固组织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它们的形成机理如何?答:铸件的宏观组织通常由激冷晶区、柱状

46、晶区和内部等轴晶区所组成。表面激冷区的形成:当液态金属浇入温度较低的铸型中时,型壁附近熔体由于受到强烈的激冷作用,产生很大的过冷度而大量非均质生核。这些晶核在过冷熔体中也以枝晶方式生长,由于其结晶潜热既可从型壁导出,也可向过冷熔体中散失,从而形成了无方向性的表面细等轴晶组织。柱状晶区的形成:在结晶过程中由于模壁温度的升高,在结晶前沿形成适当的过冷度,使表面细晶粒区继续长大(也可能直接从型壁处长出),又由于固-液界面处单向的散热条件(垂直于界面方向),处在凝固界面前沿的晶粒在垂直于型壁的单向热流的作用下,以表面细等轴晶凝固层某些晶粒为基底,呈枝晶状单向延伸生长,那些主干取向与热流方向相平行的枝晶

47、优先向内伸展并抑制相邻枝晶的生长,在淘汰取向不利的晶体过程中,发展成柱状晶组织。内部等轴晶的形成:内部等轴晶区的形成是由于熔体内部晶核自由生长的结果。随着柱状晶的发展,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再加之金属中杂质等因素的作用,满足了形核时的过冷度要求,于是在整个液体中开始形核。同时由于散热失去了方向性,晶体在各个方向上的长大速度是相等的,因此长成了等轴晶。7-2:试分析溶质再分配对游离晶粒的形成及晶粒细化的影响。答:对于纯金属在冷却结晶时候没有溶质再分配,所以在其沿型腔壁方向晶体迅速长大,晶体与晶体之间很快能够连接起来形成凝固壳。当形成一个整体的凝固壳时,结晶体再从型腔壁处游离出来就很困难了。但是如果

48、向金属中添加溶质,则在晶体与型腔壁的交汇处将会形成溶质偏析,溶质的偏析容易使晶体在与型壁的交会处产生“脖颈”,具有“脖颈”的晶体不易于沿型壁方向与其相邻晶体连接形成凝固壳,另一方面,在浇注过程和凝固初期存在的对流容易冲断“脖颈”,使晶体脱落并游离出去,形成游离晶。一些游离晶被保留下来并发生晶体增殖,成为等轴晶的核心,形成等轴晶,从而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7-4:常用生核剂有哪些种类,其作用条件和机理如何? 答:生核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起非自发形核作用;另一类是通过在生长界面前沿的成分富集而使晶粒根部和树枝晶分枝根部产生缩颈,促进枝晶熔断和游离而细化晶粒。 作用条件及机理: (1) 对于第一类生核

49、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种情况是孕育剂含有直接作为非自发生核的物质,即一些与欲细化相 具有界面共格对应的高熔点物质或同类金属微小颗粒。它们在液态金属中可直接作为欲细化相的有效衬底而促进非均质生核。 第二种情况,孕育剂能与液相中某些元素(最好是欲细化相的原子)反应生成 较稳定的化合物而产生非自发生核。此化合物应与欲细化相具有界面共格对应关系而能促进非均质生核。 第三种情况,通过在液相中造成很大的微区富集而迫使结晶相提前弥散析 出而生核。 (2)对于第二类生核剂,它的作用在于使枝晶产生更细的脖颈,其结果必然导致结晶更易于游离。这种晶粒细化剂之所以使枝晶脖颈更细,主要是溶质的偏析造成的,在凝固

50、过程中由于溶质在枝晶侧向的偏析,使此处的过冷度减少,从而使晶体的长大受到抑制而产生细的脖颈。7-5:试分析影响铸件宏观凝固组织的因素,列举获得细等轴晶的常用方法。答:铸件的三个晶区的形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稳定凝固壳层的形成决定着表面细晶区向柱状晶区的过度,而阻止柱状晶区的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则是中心等轴晶区的形成,因此凡能强化熔体独立生核,促进晶粒游离,以及有助于游离晶的残存与增殖的各种因素都将抑制柱状晶区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扩大等轴晶区的范围,并细化等轴晶组织。细化等轴晶的常用方法:(1)合理的浇注工艺:合理降低浇注温度是减少柱状晶、获得及细化等轴晶的有效措施;通过改变浇注方式强化对流对型壁激

51、冷晶的冲刷作用,能有效地促进细等轴晶的形成;(2)冷却条件的控制:对薄壁铸件,可采用高蓄热、快热传导能力的铸型;对厚壁铸件,一般采用冷却能力小的铸型以确保等轴晶的形成,再辅以其它晶粒细化措施以得到满意的效果;(3)孕育处理:影响生核过程和促进晶粒游离以细化晶粒。(4)动力学细化:铸型振动;超声波振动;液相搅拌;流变铸造,导致枝晶的破碎或与铸型分离,在液相中形成大量结晶核心,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7-6:何谓“孕育衰退”,如何防止?答:孕育衰退是指孕育效果逐渐减弱的现象。孕育效果不仅取决于孕育剂的本身,而且也与孕育处理工艺密切相关。一般处理温度越高,孕育衰退越快,在保证孕育剂均匀散开的前提下,应尽

52、量降低处理温度。孕育剂的粒度也要根据处理温度、被处理合金液量和具体的处理方法来选择。7-7:试述焊接熔池中金属凝固的特点。答:熔焊时,在高温热源的作用下,母材发生局部熔化,并与熔化了的焊接材料相互混合形成熔池,同时进行短暂而复杂的冶金反应。当热源离开后,熔池金属便开始了凝固。因此,焊接熔池具有以下一些特殊性。(1)熔池金属的体积小,冷却速度快。在一般电弧焊条件下,熔池的体积最大也只有30cm3,冷却速度通常可达4100/s。(2)熔池金属中不同区域温差很大、中心部位过热温度最高。熔池金属中温度不均匀,且过热度较大,尤其是中心部位过热温度最高,非自发形核的原始质点数将大为减少。(3)动态凝固过程

53、。一般熔焊时,熔池是以一定的速度随热源而移动。(4)液态金属对流激烈。熔池中存在许多复杂的作用力,使熔池金属产生强烈的搅拌和对流,在熔池上部其方向一般趋于从熔池头部向尾部流动,而在熔池底部的流动方向与之正好相反,这一点有利于熔池金属的混和与纯净。7-8:讨论分析影响焊接弯曲柱状晶形态的因素。哪种形态的柱状晶最易于产生焊接纵向裂纹?答:由于在焊接熔池中,晶体的生长线速度R与焊接速度U之间存在以下关系:R=Ucos式中晶粒生长方向与熔池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在熔池液相等温线上各点的角是变化的,说明晶粒成长的方向和线速度都是变化的。在熔合区上晶粒开始成长的瞬时, =90,cos=0,晶粒生长线速度为零

54、,即焊缝边缘的生长速度最慢。而在热源移动后面的焊缝中心,=0,cos=1,晶粒生长速度与焊接速度相等,生长最快。一般情况下,由于等温线是弯曲的,其曲线上各点的法线方向不断地改变,因此晶粒生长的有利方向也随之变化,形成了特有的弯曲柱状晶的形态。焊接速度影响焊接弯曲柱状晶形态。焊接速度大时,焊接熔池长度增加,柱状晶便趋向垂直于焊缝中心线生长。焊接速度慢时,柱状晶越弯曲。垂直于焊缝中心线的柱状晶,最后结晶的低熔点夹杂物被推移到焊缝中心区域,易形成脆弱的结合面,导致纵向热裂纹的产生。热裂敏感性大的奥氏体钢和铝合金最易于产生焊接纵向裂纹。9-1:焊接和铸造过程中的气体来源于何处?它们是如何产生的?答:焊接区内的气体:焊条药皮、焊剂、焊芯的造气剂,高价氧化物及有机物的分解气体,母材坡口的油污、油漆、铁锈、水分,空气中的气体、水分,保护气体及其杂质气体铸造过程中的气体:熔炼过程,气体主要来自各种炉料、炉气、炉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