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及其《阴谋与爱情》_第1页
席勒及其《阴谋与爱情》_第2页
席勒及其《阴谋与爱情》_第3页
席勒及其《阴谋与爱情》_第4页
席勒及其《阴谋与爱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席勒,席勒邮票,阴谋与爱情书影,2005年同名电影,席勒,一、生平与创作 二、阴谋与爱情,狂飙突进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在德国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因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而得名。运动的参加者多是年轻人,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和个性解放色彩。主张返回自然,强调感情,强调天才,强调向民间学习。其理论家是赫尔德尔,主将是青年歌德和席勒,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German poet, dramatist, philosopher, and historian, who is regarded as the greate

2、st dramatist in the history of the German theater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in European literature,一、生平与创作,一)生平(17591805)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席勒出生于符腾堡公国的马尔巴赫城,父亲是医生,做过小军官,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1773年,13岁的

3、席勒被公爵强行送进了人称“奴隶养成所”的军事学院,度过了8年囚徒式的生活,使他对专制统治充满了憎恨。席勒通过一位教师接受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开始秘密地写诗、写剧本,文学史定位,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 “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 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 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出生地,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Von Schiller 17591805)德国戏剧家和诗人。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内卡河畔,马尔巴赫,席勒出生地,席勒故居,席勒之父,席勒的父亲约翰卡斯帕尔是一位性情奇特而颇有才能的人。然而作为一个施瓦本区破落农民和面包师的后裔,他受不到较高教育,

4、最终学习成为理发师和外科医生。他以军医身份随军服务,经过欧洲的所有主要国家,也经受了一些冒险。结婚十年后,妻子生女儿克里斯妥菲娜,两年后又生弗德里希。这时他在符腾堡公爵卡尔欧根的部队里任募兵军官,席勒之父,席勒的父亲对与部队中虐待士兵的杖刑习惯了,在他被激怒时,也用军队那套严厉方法,对待童年的席勒,使席勒非常害怕受到处罚。不过另一方面,父亲在家庭的小圈子里耐心教导子女,让席勒很早就接触到了文学,席勒之母,席勒的母亲叫做伊莉莎白多罗特娅,姓科德韦斯,是马尔巴赫一个面包师的女儿。母亲喜欢宗教诗歌,爱讲圣经上的故事及一些特别的人物传记。这对启发儿子的诗人才能有所帮助,席勒婚恋,1787年11月,席勒

5、应从他军事学校的同学的邀请,回到鲁多尔城,拜访伦格菲尔德夫人,夫人有两个女儿卡洛琳和夏绿蒂。夏绿蒂性格谦逊和柔顺,席勒钟情于她。1789年夏,席勒与夏绿蒂悄悄的订了婚。至于结婚,席勒认为要等到自己有固定的工薪,可以保障他们的生活才能实行,符腾堡,符腾堡,早期生涯,1773年符腾堡公爵把13岁的席勒选入他的军事学校学法律,后来才同意他学医。席勒在这个管束极严、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度过了8年青春岁月。从 1776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抒情诗,早期创作,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 毕业后于1780年在斯图加特某步兵旅当军医。他对当时的专制统治有着深切的体会,1780年写成反抗封建暴政、充

6、满狂飙突进精神的剧本强盗,1781年,他自费出版了剧本强盗。1782年1月13日,该剧于曼海姆首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的剧院就如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的涌入狭窄的礼堂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的莎士比亚。席勒未经公爵允许就越境去那里观看,为此而被关进禁闭所,被剥夺了写剧本的权利。席勒不能忍受这种迫害即逃离斯图加特,在各地流浪,席勒作品书影,1782年写出了他的第三部悲剧阴谋与爱情,并着手创作新剧本唐卡洛斯,从狂飙突进时期向古典时期过渡,1783年席勒应聘任曼海姆剧院编剧,1785年4月接受格克尔纳等四位仰慕者的邀请,前往莱比锡,在戈里斯村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

7、他的名诗欢乐颂反映了这种真挚的友情所给予他的温暖和欢乐。同年秋天,席勒随朋友一起迁往德累斯顿,并在那里完成了唐卡洛斯这部以西班牙宫闱斗争为题材的政治悲剧。这是他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标志着他的创作正从狂飙突进时期向古典时期过渡。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魏玛时期,1787年定居魏玛。 1794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席勒与歌德有10年之久的亲密交往,为德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于1796年重新恢

8、复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生之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直至去世。这一时期席勒的著名剧作包括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年)、玛丽亚斯图亚特(1801年)、奥尔良的姑娘(1802年)、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威廉退尔、欢乐颂等等。这一时期席勒创作的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善于营造悲壮、雄浑的风格,主题也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题材。 威廉退尔是这一时期席勒的重要剧作。戏剧取材于14世纪瑞士英雄猎人威廉退尔的传说。这一题材原本是歌德在瑞士搜集到的,他将其无私赠予席勒。席勒从未去过瑞士,却将这一传说诠释得极为生动。瑞士人为了感激席勒,把退尔传说发生地四林湖沿岸的一块极为壮观的巨岩石命名为“席勒石”。威廉退尔以瑞士独

9、立斗争为背景,在歌颂民族英雄的同时也歌颂努力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举,在欧洲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双碧”合作与席勒转向,除戏剧创作外,这一时期席勒还和歌德合作创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歌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1796年,两人共写了上千首诗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 总体来说,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格的,早年的浪漫激情席勒在学生时代就大量研读卢梭、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受到很大影响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席勒之死,席勒是德国古典文学中仅次于歌德的第二座丰碑。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历史剧瓦

10、伦斯但。这部戏剧实际上就是三十年战争中德意志民族悲剧的重演,席勒的功绩在于他把这场民族的悲剧搬上了艺术的舞台。 1805年5月,席勒不幸逝世,歌德为此痛苦万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歌德死后,根据他的遗言,被安葬在席勒的遗体旁。 “德国的莎士比亚,二、席勒:创作,The Robbers (1781) Intrigue and Love (1783) Don Carlos (1787) Wallenstein Wallensteins Camp The Piccolomini The Death of Wallenstein Maria Stuart (1800) The Ma

11、id of Orleans (1801) The Bride from Messina ( 1803) William Tell (1804,强盗 阴谋与爱情 堂卡洛斯 华伦斯坦三部曲 玛丽亚斯图亚特 奥尔良的姑娘 墨西拿的新娘 威廉退尔,1、强盗(1781),是席勒18岁时创作的剧作。 剧本的第一版引用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忒斯的话“药治不了的,要用铁;铁治不了的,要用火”作为题词;第二版的扉页上,又添上“打倒暴虐者”的铭语。 剧作反映了狂飙突进时期德国进步青年的热切愿望,充满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和变革现实的热切希望。 在“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下,青年时期席勒的创作充满着反暴政、争自由的精神,2

12、、斐哀斯柯(1783)是席勒的第一部历史剧,描写16世纪热那亚共和主义者反暴斗争的故事。全剧的反专制的倾向非常强烈。堂卡洛斯(1787)以16世纪尼德兰解放运动为背景,写西班牙宫廷中进步势力与反势力的斗争。剧中仍然回响着反对专制、渴望自由的基调。但是主要人物波沙把自由理想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妥协的倾向已很明显。它标志着席勒从“狂飙突进”向“古典”主义的过渡,8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狂飙突进”运动逐渐衰落,席勒的反叛精神也逐渐衰退,且中断了文学创作,转为研究历史和哲学。1788-1794年,他写过尼德兰独立史(1788)、三十年战争史(1791-1793)等著作,期间还担任过耶拿大学的历史学

13、教授。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席勒曾给以热烈的欢迎。他的强盗在巴黎上演,他本人被法国人民推选为共和国的名誉公民。但雅各宾党专政后,他被革命暴力所吓倒,变成革命的反对者,甚至表示要在路易十六受审时为之辩护。与此同时,他钻进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热衷于美学,主张“通过美来达到自由,3、1788年,席勒中止戏剧创作,进入耶拿大学潜心学术研究。相继撰写了美育书简和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796)两部美学论著。在前一部著作里,他主张通过文艺的“美育”恢复人性的善良和谐,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他说:“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之外,别无他途”。他把美育提高到超越一切的程度,认

14、为通过美才能使人性达到真与善的境界,在后一部著作里,他对文艺创作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基本模式和方法进行了精辟的概括,指出“诗人或者就是自然,或者追求自然,前者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成为感伤的诗人”,素朴的诗人反映现实,感伤的诗人表现理想。席勒和歌德虽然同样对革命感到恐惧和失望,但是他们都不满那种向后看的浪漫主义(因害怕革命而缅怀过去),而从人道主义原则出发,认为理想的艺术应当描写通过理性而重新取得和谐的具有完整的人性的人。这也是他们二人都走向“古典”主义的原因,4、1794年,席勒与歌德订交,开始了他的生活与创作的新时期。与歌德的亲密交往,使席勒摆脱了康德的唯心主义。1798年,席勒和歌德合

15、作写了大量的警句诗馈赠。次年又大写叙事谣曲。席勒的著名叙事诗潜水者、手套、波吕克拉特的指环、去铁匠铺的路上、伊比库斯的鹤等都是这时所写。在其创作中,除戏剧外,这些作品占有主要地位。 5、历史剧华伦斯坦(1799),标志着席勒的创作开始转向现实主义。正如他自己所说:“从前,比如在波沙和卡洛斯等人物身上,我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如今在华伦斯坦身上,我试着用赤裸裸的真实来弥补贫乏的理想,华伦斯坦(1799,华伦斯坦是一个性格复杂的悲剧形象,是那个战乱频繁时代的产物。他有政治远见,也有政治野心;他相信武力,更笃信星象;他有魄力,但又游移不定;他拥戴皇帝,更想取而代之;他想使民族得到统一,

16、但却缺乏固定的祖国观念。通过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席勒深刻地反映了得意志人民统一国家的愿望,以及实现这一愿望的巨大障碍。该剧人物性格刻画真切,并有莎士比亚式的群众活动场面,6、奥尔良的姑娘(1801),取材于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女英雄贞德的故事。剧作写约翰娜受神启示,献身法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然而,神圣的使命和女人的本性之间的冲突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为上帝的事业而战,她必须保持身的纯洁与心的崇高,必须弃绝个人的一切欲望是需求;作一个女人,她竟爱上了敌人。于是,她身上所具有的不可战胜的力量随着神秘性的破灭而消失了。 7、威廉退尔(1804),是席勒最后一部戏剧作品,它展现了瑞士人民协力抵抗外辱,秘密地

17、组织联盟,高呼“不自由,毋宁死”、“祸福相共,生死与同”的誓言,奋起反抗奥地利压迫的民族解放斗争,退尔是传说中的神箭手,是一个有双重性格的人物。他见义勇为,但亦主张少惹是非;他不满奥地利总督的残暴不仁,但亦竭力屈辱忍让,甚至被迫去射放置在自己孩子头上的苹果;他虽不拒绝自己对祖国承担的义务,但却独来独往,自行其事,更关心妻儿家小;他渴望一个自由的国家,但却不愿直接参加到起义者的行列。但最后走上反抗道路,杀死了总督。他的行动成了信号,瑞士起义者赶走奥地利军队,获得自由。席勒通过这部剧作反映了他所说的“自助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威廉退尔的性格变化刻画得细致而真实。对瑞士自然风光的描绘和抒情性场面的穿

18、插,加强了作品的爱国主义感情。作品发表在拿破仑入侵德国之时,反映了德国人民正在高涨的爱国情绪,鼓舞了人民的解放斗争,二、阴谋与爱情 ( 1782,一)思想意义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三)艺术上的独到之处,阴谋与爱情,席勒的代表作是市民悲剧阴谋与爱情(1783),描写宰相的儿子裴迪南与平民少女露伊斯的爱情遭到宰相的阴谋破坏,酿成悲剧。反映贵族与市民的冲突,爱情与宫廷政治阴谋的矛盾。恩格斯称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剧中人,露易丝(女主人公,平民姑娘) 斐迪南(男主人公,宰相之子) 瓦尔特(符腾堡公国宰相) 米勒(平民乐师,露易丝之父) 米尔芙特夫人(符腾堡公爵情妇) 伍尔穆(宰相秘书,第

19、一幕,第一场 米勒与太太 第二场 伍尔穆秘书,前场人物 第三场 露易丝。前场人物。 第四场 瓦尔特。露易丝 第五场 宰相和伍尔穆 第六场 宫廷侍卫长卡尔勃和宰相。 第七场 费迪南。宰相,第二幕,第一场 弥尔芙特夫人;使女苏菲 第二场 老侍从。前场人物 第三场 费迪南。前场人物 第四场 米勒、太太与露易丝 第五场 费迪南;前场人物 第六场 宰相;前场人物 第七场 法警数名及前场人物,第三幕,第一场 宰相和秘书伍尔穆 第二场 宰相和侍卫长 第三场 宰相和伍尔穆 第四场 露易丝和费迪南 第五场 露易丝独自一人 第六场 露易丝和秘书伍尔穆,第四幕,第一场 费迪南,侍从 第二场 费迪南 第三场 侍卫长和

20、费迪南 第四场 费迪南 第五场 宰相和费迪南 第六场 弥尔芙特夫人和使女苏菲 第七场 露易丝,夫人 第八场 夫人 第九场 夫人,侍从,苏菲,宫廷侍卫长,仆人若干名,第五幕,第一场 米勒,露易丝 第二场 费迪南和前场人物 第三场 费迪南和米勒 第四场 费迪南 第五场 米勒和费迪南 第六场 露易丝。前场人物 第七场 费迪南和露易丝 最后一场 费迪南、宰相、伍尔穆和众侍从。米勒。一些群众。法庭的差役们,这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席勒青年时代的创作。 露伊丝 斐迪南 宰相瓦尔特 米勒 宰相秘书伍尔牧 公爵 公爵情妇弥尔芙特夫人 市民 封建统治集团 平民 贵族 等级制度 牺牲品 政治权势斗

21、争,反封建争自由精神,露易丝:当差别的界限打破了的时候当一切可恶的身份的外壳从我们身上剥掉的时候当人就是人的时候他还有什么地方能胜过他的女朋友呢? 喊出市民阶级渴望砸碎等级制度,要求自由平等的呼声,它取材于德国现实,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 剧中通过一对男女青年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德国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政治的黑暗和统治阶级价值观。道德观的腐败,表达了市民阶级对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渴望,以及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愤怒抗争。 纯真的爱情 卑劣的政治阴谋。 在一般的爱情故事中引入尖锐的社会冲突,这就大大增强了作品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1、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统治阶级,公开揭露了上层社

22、会的腐朽。 2、爱情悲剧建立在阶级矛盾之上,爱情悲剧也就变成了社会悲剧。 3、露伊丝、米勒的形象反映了当时德国市民阶级的阶级自觉性和软弱性 4、斐迪南是具有狂飙突进运动精神的青年,在他身上反映了强烈的时代精神。 5、作者用慷慨激昂的词句在舞台上公开宣传革命性的叛逆思想,二)人物形象分析,1、宰相瓦尔特是封建朝廷权势斗争中玩弄权术的老手。他曾用阴谋手段害死前任,又通过公爵的情妇来控制国君。为此不惜牺牲自己儿子的幸福,且利用了伦理、暴力和诡计。强烈的权势欲,以及阴险、暴虐的性格,是这一人物的主要特征。他是腐朽的封建宫廷的产物。 2、伍尔穆是个鬼鬼祟祟的“文妖”和阴谋家。他出身平民而投靠统治者,依靠

23、小聪明取悦上司,以图谋私利。剧作成功描写出他与宰相之间既是狼狈为奸又勾心斗角的复杂关系,3、站在宰相和伍尔穆背后的,还有公国的最高统治者公爵。这个人物没出场,剧中侧面描写了这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其中一场戏写到他出卖七千个臣民给外国当炮灰,换来一盒珠宝送给情妇,直截了当地揭露符腾堡公爵卡尔欧根等封建统治者的罪行。 4、音乐师米勒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18世纪德国市民阶级的自觉性和软弱性。他的社会地位虽然卑微,但他耿直,自尊,从不向权贵谄媚。面对统治者的迫害他也敢当面对抗,甚至向宰相下“逐客令”。但米勒的反抗性是有限的,其基本性格是安分守己,只求平安无事,保住家庭安宁,并不想突破现存的社会秩序,5、女主人公露伊丝是一个美丽、纯洁、善良的姑娘。她对斐迪南的爱情完全出自于真挚的爱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