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蚜虫识别及蚜茧蜂发生规律_第1页
烟草蚜虫识别及蚜茧蜂发生规律_第2页
烟草蚜虫识别及蚜茧蜂发生规律_第3页
烟草蚜虫识别及蚜茧蜂发生规律_第4页
烟草蚜虫识别及蚜茧蜂发生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烟蚜、烟蚜茧蜂识别及发生规律,烟蚜识别 烟蚜茧蜂识别 湖南烟蚜发生特征 烟蚜茧蜂发生规律,蚜虫类隶属于同翅目Homoptera胸喙亚目Stemorrhyncha 。同翅目Homoptera 胸喙亚目Stemorrhyncha通常包括五个总科:木虱总科Chermidea、粉虱总科Aleyrodoidea、球蚜总科Adelgoidea、蚜总科APhidoidea和蚧总科Coeeoidea 许多学者将球蚜总科和蚜总科两个总科归为蚜虫类APhidina,1、烟蚜(桃蚜) 桃蚜是常见多发害虫,是桃、李、杏等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幼叶背面受害后,向反面横卷或不规则卷缩,使桃叶营养恶化,甚至黄落。 蚜虫排泄的

2、蜜露滴在叶上,诱致霉病,影响桃的产量和品质,桃蚜也是烟草的重要害虫,又名烟蚜,烟株幼嫩部分受害后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影响烟叶的产量和品质。 十字花科蔬菜、油料作物芝麻、油菜及某些中草药常遭受桃蚜的严重为害。 桃蚜还能传播多种农作物病毒病,蚜虫以刺吸式口器从植物组织中吸取汁液,,且取食量很大 最少:每小时取食量为其体重的1% 最多:达133% 致使植物损失大量的养分和水分,异寄主全周期-是指该蚜虫的孤雌世代与两性世代发生在两类亲缘关系较远的寄主植物上 一类是蚜虫在其上发生两性蚜,交配产卵越冬并繁殖春季世代的寄主植物-称为该蚜虫的原生寄主 另一类是蚜虫只在其上营孤雌生殖的寄主植物, -称为该蚜虫的

3、次生寄主,干母: 干母是直接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第一代有翅或无翅,若无翅,则与其后代无翅孤雌蚜常在形态上有较大差异,如触角较短,触角节数较少,触角末节端部、足、腹管、尾片均较短,身体常更圆等; 若干母有翅,则与后代有翅蚜差别不大,常常仅触角末节端部较短,次生感觉圈较少,毛较长较多,干雌 干雌是干母所产第一代,触角、附肢、腹管等均较干母长,但与其后代孤雌蚜相比触角、附肢、腹管等则较短,有翅孤雌蚜:在无寄主转移的种类中,各有翅孤雌蚜在形态上无大的差别。 在有寄主转移的种类中,迁移蚜(从原生寄主向次生寄主迁移)及回迁蚜(从次生寄主向原生寄主回迁)腹中胚胎不同,形态也有一定差异。 在蚜科等多数科中,二者

4、形态差异很小,大都仅限于触角感觉圈和腹管形状,但在扁蚜科及瘿绵蚜科五节根蚜亚科中,迁移蚜及回迁蚜间在触角、翅、足、毛序、腹管、尾片及体表蜡腺形状、数量等形态特征上常有显著差异,无翅孤雌蚜:干母所产无翅孤雌蚜的后代间也有多态现象。如蚜科中的许多种,第2代与第3代相比,附肢稍短,次生感觉圈较少。 棉蚜和大豆蚜等蚜属种类在78月间,常在次生寄主上产生小型蚜,体黄白色,触角5节,分散为害于中下部叶片反面;而非常见的体黄到绿色,触角6节,聚集于幼嫩部分的蚜型。 在瘿绵蚜科中,在原生寄主上发生的第2代孤雌蚜常与次生寄主上的无翅孤雌蚜的形态构造不相同。扁蚜科的一些种类在其次生寄主上可产生蚊型或粉虱型蚜虫,性

5、母蚜 性母蚜是产生雌性蚜和雄性蚜的一个有翅孤雌蚜世代,可以从次生寄主回迁到原生寄主植物上孤雌繁殖雌、雄两性世代。 瘿绵蚜科的许多种,其性母蚜为有翅型,所产雌性蚜与雄性蚜均为无翅型,蚜科中有些异寄主全周期型种类中尚有有翅雌性母,可从次生寄主迁飞到原生寄主上孤雌繁殖出无翅的雌性蚜。 在次生寄主上可发生无翅雄性母,孤雌繁殖出有翅雄蚜,迁飞到原生寄主,与雌性蚜交配。 有翅性母蚜、有翅雌性母蚜和有翅孤雌蚜形态相似,其间差异即为迁移蚜与回迁蚜的区别,雌性蚜 一般与无翅孤雌蚜相似,但繁殖方式不同。仅球蚜科有产卵器,根瘤蚜科罕见,其他科均退化。 但根瘤蚜科和瘿绵蚜科雌性蚜与孤雌蚜差别较大,雌性蚜无有功能的喙,

6、不取食。瘿绵蚜科雌性蚜通过脱皮负生长,在与同样小型的雄蚜交配后,仅产一越冬卵,雌性蚜: 五节根蚜亚科卵不产出体外,雌性蚜死亡。雌性蚜大都无翅,只有少数例外,如毛管蚜属、新叶蚜属、平翅绵蚜属的种类,其与孤雌蚜的区别常仅限于外生殖器稍不同。 另外雌性蚜附肢往往较短,后足胫节膨大并出现蜡腺状构造,常称伪感觉圈,实为雌性信息素腺,可与孤雌蚜区别,雄性蚜 常是最活泼,运动和感觉器官最发达的型。多数体窄长,有翅,附肢延长,次生感觉圈增多。 腹部窄小弯曲,背面常有背中横带,外生殖器明显,卵 大都长椭圆形,初生时黄色,后变为绿色,最后为光亮黑色。大都单个产于原生寄主植物芽苞附近,如桃蚜、棉蚜及苹果蚜的卵,或产

7、卵于榆树皮裂隙中,如秋四脉绵蚜Tetraneura akinire Sasaki,或产卵于植物根部。 球蚜总科孤雌蚜和性蚜均卵生,若蚜 一般尾片发育不完全,无生殖突及生殖板,无中胸腹岔,体内无成熟若蚜胚胎,大都无次生感觉圈,与成蚜有明显区别。 蚜虫一般有4个若虫期,每脱1次皮增加1龄。第一龄若蚜触角4或5节,第二龄大都5节,第三龄5或6节,第四龄及成蚜6节。如果成蚜触角5节,则除第一龄外,其他龄全为5节,若蚜 第一龄若虫触角节往往无毛。触角各节、胫节及腹管的长度与相对长度在各龄期常不同。 有翅若蚜前翅、后翅翅芽到第四龄才分离。 腹部背板、尾片及尾板毛数随龄期增加而增多,腹管顶端有膜质盖,中央有

8、新月形骨化板,可控制开口排出分泌物。位于腹部背板V或VI、或二者之间; 分泌物为粘性蜡质物,遇空气即凝固,涂抹在进攻性天敌体表可阻止其捕食活动。 腹管分泌物中还含有数种报警信息素,用来警告同种其他个体,甘蓝蚜,萝卜蚜,桃蚜,1、烟蚜,十字花科植物上几种蚜虫的区别,烟蚜:无翅孤雌蚜体长2.6 mm,宽1.1 mm,额瘤显著。向内倾斜,触角6节,第3节无感觉孔,腹管圆筒状,尾片园锥形,有曲毛6-7根; 有翅孤雌蚜头胸黑色,腹部背面中央有一黑褐色近方形斑,两侧各有一列黑斑,触角6节,第3节有次生感觉圈9-11个,腹管末端明显缢缎; 若虫;4个龄期,第一龄若蚜触角4或5节,第二龄大都5节,第三龄5或6

9、节,第四龄及成蚜6节,2、烟蚜茧蜂,蚜虫的寄生蜂分为初寄生蜂和重寄生蜂2 类。 其中初寄生蜂400 多种,隶属2 科,即蚜茧蜂科Aphidiidae 和蚜小蜂科Aphelinidae。 重寄生蜂33 种,隶属5 科,分别是金小蜂科Pteromalidae、跳小蜂科Encyrtidae、姬小蜂科Eulophidae、大痣细蜂科Megaspilidae 和瘿蜂科Cynipidae,蚜茧蜂在世界范围内广范存在,主要分布在北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可寄生许多种类的蚜虫,烟蚜茧蜂( 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属膜翅目(Hymenoptera),蚜茧蜂亚科(Aphidiidae

10、),它是蔬菜、果树和农作物主要害虫烟蚜(Myzus persicae (Sulzer))、萝卜蚜(Liaphis erysimi Kailenbach)和麦长管蚜(Macrociphon avenae (Fabr.))、棉蚜( Aphis gossypii) 、大豆蚜( Aphis glycines)、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 (Kaltenbach)、菜缢管蚜Rhopalosiphum pseudobrassicae (Davi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Sitobion akebiae (Shinji)、蔷薇谷网蚜S. ibara

11、e (Matsumura)等蚜虫的重要天敌,目前中国蚜茧蜂科己知种类有130余种 蚜茧蜂将卵产入蚜虫体内,利用卵巢液和毒液调控寄主发育。 蚜茧蜂幼虫在其发育后期,具颚幼虫吃空蚜虫体内的所有组织,利用其锋利上颚刮食蚜虫体内壁,蚜虫只剩下干化的表皮(即僵蚜),作为蚜茧蜂的避护场所,蚜茧蜂在僵蚜内部或者下部织茧!化蛹。 成虫在僵蚜腹末咬一圆孔羽化,成虫体小,黑褐色,在蚜茧蜂胚胎发育期内寄主的取食不受影响, 龄蜂幼虫则可降低蚜虫取食量, 龄时取食恢复正常, 当蜂发育到龄时寄主取食量又再度降低 龄幼虫被完全杀死,在自然条件下,多数蚜茧蜂在僵蚜中以蛹进行冬眠,多数学者通过将僵蚜进行低温贮藏来累积、扩繁放蜂

12、数量,烟蚜茧蜂的幼虫分为4个龄期,其中第一个龄期的发育时间较长,约在2.5d左右,第二、第三和第四个龄期均为1.5d左右 龄幼虫头部较大,有一对镰刀状上颚,着生在头部前方的正下方,从幼虫背面不可见,尾部有一尾片,上密背刚毛,故称为尾颚型幼虫,龄幼虫上颚消失,体节明显,尾状物明显缩短,刚毛稀疏; 发育至龄幼虫时,也没有上颚,此时气管系统已经发育完全; 幼虫发育至IV龄幼虫时,上颚又出现,此时的上颚的骨化程度明显高于龄幼虫,骨化程度更强,更为粗壮,IV龄幼虫末期,利用其上颚在桃蚜的腹部咬一个洞,开始吐丝结茧;结茧完成后,此时,中肠和后肠己经相通排出蛹便,进入预蛹期; 在IV龄幼虫末期即老熟幼虫阶段

13、复眼己清晰可见,为橙红色,口器部分结构明显,烟蚜茧蜂的个体发育.1.卵;2. 龄幼虫初期.3 , 4. 龄幼虫末期和身体背部及尾片上的刚毛,5, 6. 龄幼虫及I龄幼虫蜕皮.7, 8. I龄幼虫及其尾片,9, 10. 龄幼虫及其气管系统,11, 12. 龄幼虫及其气管系统,蛹期复眼逐渐由淡红-红褐色-黑褐色,单眼3个,初期橙红色明显,触角、翅和各足均无色透明,且紧贴虫体,随蛹的发育颜色加深,逐渐离开蛹体,僵蚜:全脉蚜茧蜂属,僵蚜呈黑色,烟蚜茧蜂僵蚜为黄褐色; 雌蜂成蜂体长2.8-3.0mm,触角长2.0-2.2mm,17-18节,腹部较细长,尾部有突出的产卵器,胸部颜色较雄性浅,呈黄褐色。雄蜂

14、长2.4-2.6mm,触角2.0-2.1mm,19-20节。头黑褐色,胸部黑色,并胸腹节黄色,腹部末端椭圆,麦长管蚜茧蜂(雌)a. 腹柄节b.产卵管鞘,烟蚜茧蜂(雌)a. 产卵管鞘,雌蜂成蜂体长2.8-3.0mm,触角长2.0-2.2mm,17-18节,腹部较细长,尾部较突出,胸部颜色较雄性浅,呈黄褐色。雄蜂长2.4-2.6mm,触角2.0-2.1mm,19-20节。头黑褐色,并胸腹节黄色。 雄蜂、雌蜂的区别: 雄蜂:腹部末端椭圆,胸部黑色。 雌蜂:腹部末端尖锐,胸部体色较雄性浅,呈黄褐色,雌蜂,雄蜂,烟蚜茧蜂前翅,雌蜂: 头横长,较胸宽。后颊比复眼横径窄1/ 3 -1/5。复眼大, 向唇基强

15、辐合。眼间线较脸横线略长,或相等,比脸长略短。唇基约具8-10 根长毛。触角17-18节, 较体长略短。中胸盾片光亮,盾纵沟的边缘和中域具稀长毛。并胸腹节有窄小的中央小室,有明显的突脊,上部具5-8根毛,下部具2-4根毛。前翅翅痣长是宽的4倍,径脉第一段等于第二段或较长。 外生殖器不尖长。产卵器鞘褐色。 体色头黑褐色, 颊下、唇基与口器黄色,触角柄、梗下部和第一鞭节基部黄色,其余暗褐。胸具有褐色或黄褐色分布。 体长为1.8-2.7 毫米,触角长1.5-2.0毫米,雄蜂:体长为1.6-2.0 毫米,触角长1.7-2.1毫米, 触角19-20 节,头近全褐,触角褐色;足黄褐色;腹柄节背片与第二背片

16、基部黄色,第2、3节板片间的缝具黄带,其余腹部暗褐色,前翅:1.麦蚜茧蜂2.黍蚜茧蜂3桃瘤蚜茧蜂4烟蚜茧蜂5.燕麦蚜茧蜂6无网长管蚜茧蜂7.翼蚜外茧蜂8细长径蚜茧蜂9.菜蚜茧蜂10加大三叉蚜茧蜂a.翅痣b.痣后脉c.基脉d.径脉第一段e.径脉第二段f第一径间脉g第二径间脉h.中脉第一段i.中脉第二.段j中间脉。A痣室B.第一径室C.第二径室D.中室,烟蚜茧蜂痣后脉等长于翅痣,径脉第一段与径脉第二段等长; 燕麦蚜茧蜂痣后脉长比翅痣长短1/3,径脉第一段约为径脉第二段的1.5倍,不同种的蚜茧蜂形成的僵蚜有一定的区别,但主要是个别属间的区别,一般从形态上较难辨认。 蚜外茧蜂属:被寄生蚜虫的僵蚜浅黄褐

17、色,化蛹在僵蚜体外腹面的丝茧内,将僵蚜壳顶在丝茧之上。 蚜茧蜂属、少脉蚜茧蜂属、全脉蚜茧蜂属、长径蚜茧蜂属和三叉蚜茧蜂属皆结茧化蛹在僵蚜体内,从僵蚜的颜色上只能区分全脉蚜茧蜂属,僵蚜呈黑色,其他属的种大多为黄褐色,难以区分,蚜小蜂所形成的僵蚜为黑色,个体较小,蚜体膨胀相对于蚜茧蜂弱。 在同一时期,燕麦蚜茧蜂形成的僵蚜略深于烟蚜茧蜂形成的僵蚜,燕麦蚜茧蜂形成的僵蚜为褐色,烟蚜茧蜂形成的为黄褐色,一:般较难鉴别,3、烟蚜发生规律-越冬卵,椭圆形,长0.44mm,初产为淡绿色,后变黑色,有光泽。卵多产在桃树枝条的嫩芽眼处或树干裂缝中,以34年生小树上着卵量最多,其它蔷薇科果树如李、梨、杏、樱桃等也可

18、见到少量的卵,3、烟蚜的发生规律,烟蚜为害状,烟蚜有翅、无翅蚜,1)烟蚜的生活周期,全周期型:一年内有孤雌生殖世代与两性世代交替。 (东北); 非全周期型:全年进行孤雌生殖,不发生有性世 代。(云南、贵州等); 兼性周期型:在同一地区,一年内有两种生活周期 型并存(黄淮、长江、湖南等),2)烟蚜的发生世代及越冬,烟蚜每年发生的世代数因生态条件的差异而不同,黄淮烟区每年发生2430代,西南、华南烟区3040代,东北烟区1020代,湖南30代。 山东、河南烟区,烟蚜一般以卵在桃树上,也可以成蚜在温室或越冬蔬菜上越冬。在西南、华南烟区及北方温室内,烟蚜终年以孤雌生殖方式繁殖,烟蚜在湖南为兼性周期型,

19、全年主要进行孤雌生殖,冬季在油菜、冬包菜、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上为害,次年开春后产生有翅蚜,迁飞于烟草等作物上繁殖为害;也有少数秋末雌雄交配产卵于桃、李等嫩梢上,第二年在桃、李上为害一段时间后迁飞到烟草上为害;湖南主要是不全周期型。故冬季十字花科作物种植面积大的地区,烟田的蚜虫来源也多。 温、湿度:728,相对湿度4080,3)烟蚜有翅蚜的趋性,正趋性:黄色 负趋性:银灰色,4)烟蚜防治,烟蚜以卵越冬的烟区,早春结合桃树的正常管理,在烟蚜卵孵化之前,防治桃树上的蚜虫,以减少烟田的蚜源。 苗床应远离菜地及村庄,宜采用集约化育苗,这样既便于苗床管理又便于实施趋蚜防病措施。育苗棚的门窗和周围通风口用4

20、0目尼龙网覆盖,普通苗床可采用40目拱架防虫网进行覆盖,喷雾: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 3 啶虫脒乳油2000倍,50抗蚜威(辟蚜 雾)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 及时打顶抹杈:恶化烟蚜的食物条件,但必须注 意将所打掉的有蚜枝、芽带出烟田处理。有 条件的地区可利用麦烟套种、银灰色地膜覆 盖等措施,以减轻烟蚜的为害,保护利用天敌。烟蚜的天敌种类较多,如烟蚜茧 蜂、瓢虫、草蛉、食蚜蝇等,麦收后,大量 天敌转入烟田,此时烟田用药应选择对天敌 杀伤力小的品种,如抗蚜威等。 有条件的地方可人工繁殖烟蚜茧蜂并释放于烟田,烟 蚜 茧 蜂,烟蚜被寄生后体形、体色的变化,蚜茧蜂成蜂,蚜茧蜂

21、僵蚜,蚜霉菌,食蚜蝇,以幼虫捕食烟蚜,常见的种类有大灰食蚜蝇、黑带食蚜蝇、斜斑鼓额食蚜蝇等,3.2 湖南烟蚜发生规律,1.1 种群数量的年变化 在烟草生长全期不施农药的系统观测田调查 各点各年黄皿诱蚜量及烟田百株蚜虫量 种群年变化的特点有3 个,烟蚜,从上世纪末至今,发生量呈逐渐下降趋势。 平均百株蚜量由多到少依次为1998199719992001200020022005200420082007200620142011201020092003201520122013 大体上2003年以前各年百株蚜量都在2000头以上,2003年以后各年(除2005年)都在1000头以下(大多在500头以下,烟

22、 蚜,黄皿诱蚜量大体上能反映烟田蚜量变化的趋势。 如江华的2005、2006年 宁远的1998、1999年 郴州的1997-2002年 凤凰的1999、2001年 慈利的2001、2002年 均既是黄皿诱蚜量多的年份,同时也是大田蚜量多的年份,表1 各点各年全期不施杀虫剂观察田移栽至现蕾平均蚜量(只/百株/次,烟 蚜,不同地区发生量有明显差异 大体上黄皿诱蚜量湘西(慈利、凤凰)明显多于湘南(江华、宁远) 而大田蚜量湘南(宁远、郴州)明显多于湘北(凤凰、慈利,只/百株/次,只/3皿,只/3皿,烟蚜种群数量的监测,在晴朗无风或微风天气移栽时,常有必要同时施药治蚜 尔后出现迁入高峰时,也要视情况及时用药 在黄瓜花叶病流行地区,宜施用对烟蚜有一定拒避作用的农药品种(如人工合成除虫菊酯类),以减少迁入烟田的蚜量,4、烟蚜茧蜂寄生规律,蚜茧蜂,单对蚜茧蜂接蚜24小时后,每天连续轮换烟蚜,直至茧蜂死亡,以第二天寄生率最高,单对蚜茧蜂接蚜逐天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