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矿井地质实习报告_第1页
2021年矿井地质实习报告_第2页
2021年矿井地质实习报告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煤矿地质实习报告姓名张鑫麟学号1761498指导老师徐志平专业采矿工程班级1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目录前言3 3第一章矿井交通位置及简介5 5第二章矿井区域及水文地质概况6 6第三章矿井地质11第四章矿井防治水工程21结束语24.- 前言煤矿地质学作为一门采矿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其基本知识的掌握直接关系到我们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我们以后的应用。煤矿地质实习是采矿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煤矿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的能力。加深我们对书本知识的认知,以书面讲解和实地考察的方法相结合,让我

2、们从实际问题中学到真正的东西,为我们将来去基层工作积累更丰富的经验。一、实习目的及任务1 1 、目的煤矿地质学课程的实习,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是加深课堂的重要内容。这次实习是该课程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认识实习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学习实习矿井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培养学生为祖国的煤炭事业而奋斗终身的精神。建立学生对煤矿整体及一通三防系统的感性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2 、任务了解矿井地面生产及辅助系统的布局及其功能。.- 了解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包括1)矿井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地形特征、气候条件相

3、关水文情况等; 2)矿井煤系地层特征,主采煤层赋存情况,顶底板岩性,地质构造; 3)矿井水文地质情况、矿井瓦斯等级、煤层自燃倾向。.- 第一章矿井交通位置及简介一 、历史沿革石台煤矿,于 197 年 11 月破土动工,1975 年 12 月正式投产, 21 年 12 月改制为淮北石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以煤炭开采、销售为主的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储量 6 亿吨,起初设计生产能力为 6 万吨/年,通过改扩建设计生产能力为9万吨/年。矿井投产后,于1979年产量超过1万吨, “十一五”期间矿井产量保持在 13 万吨/年。建矿 35 年来,累计生产原煤 48 多万吨,

4、上缴利税 12 亿多元,为集团公司和淮北地方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荣获“大庆式企业”、 “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 “综合防尘达标矿井”、 “全国企业文化先进单位”、 “省属企业文明单位”、 “省属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淮北市、集团公司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二、矿井简介石台矿业位于淮北市东北,距市区约 15km。属石台镇、朔里镇和萧县永堌镇管辖,南邻双龙公司,西接岱河矿业和房庄矿(闭坑),东以张庄向斜和永堌井田(闭坑)相邻,深部为金石矿业。区内矿用铁路经符夹线至符离集,可通往华东各城市。公路可直通徐州、宿州、阜阳等地;另外,井田北有连霍高速公路,交通较便利。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多

5、水平单一煤层开采。井田分南北两翼,原储量南多北少,基本形成单翼开采局面;北翼火成岩侵蚀严重,地质.- 构造复杂,现已封闭。第二章矿井区域及水文地质概况一、矿井区域水文情况矿井范围内东有闸河,西有龙河,均属季节性河流,河水自北向南迳流。龙河在本矿范围内迳流长度 37m,历史上最高洪水位+3255m(1982 年 7 月 22 日)。闸河在本矿范围内迳流长度 17m,历史上最高洪水位+3586m(1982 年 7 月 22 日)。比井口高 586m。历史上这两条河对矿井未造成危害。矿井地表地势平坦,起伏不大,地面标高+39-+35m,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另有三个塌陷区,积水面积约 km2 ,最高

6、水位+35m。地表水体对矿井充水没有影响。二、矿井水文地质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主采煤层 3 煤上覆有 4 个含水层、4个隔水层,3 煤下部的含水层因距离远,隔水层厚,对 3 煤开采影响不大。1 1 、新生界松散层含、隔水层(组)矿井第四系松散层厚度变化受古地形控制,大致上有自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增厚的趋势。松散层两极厚度 275859m,平均51m。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及其与区域水文地质剖面对比,自上而下可划分为一个含水层(组)和一个隔水层(组)。2 2 、二叠系煤系含、隔水层(段).- 矿井下石盒子组 3 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5、6 煤层局部可采。根据地层剖面岩性及主采煤层赋存的位置关系、裂

7、隙发育程度划分为四个含水层(段)和四个隔水层(段)。基岩风化带含水层(段) 基岩风化带底板标高-19861m,平均-44m。风化带厚度716m,平均 29m,其中砂岩厚度 454m,平均 9m(见表 521)。岩性以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为主。基岩风化带水文地质特征具有隔水与含水二重性。当风化带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时,由于泥岩风化后呈高岭土状,具有较好的隔水性。当风化带岩性以砂岩为主时,强风化带砂岩呈松散状,弱风化带砂岩裂隙发育,砂岩风化裂隙中可赋存一定数量的地下水,形成风化带含水层(段)。据相邻矿井抽水试验 q=.378.1897/sm,k=.1459.6846m/d

8、。风化带裂隙含水层水对二、三水平开采矿井充水影响不大。上石盒子组隔水层(段) 底板埋 6896925m,平均 297m,除部分地段该层位缺失外,隔水层厚度为 61565m,平均 196m。岩性由灰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和少量细粒砂岩相互交替组成,以泥岩、粉砂岩为主。钻探揭露时没有发生漏水现象,隔水性能较好。上石盒子组底部(k3)砂岩裂隙含水层(段)底板埋深 7397256m,平均 317m,砂岩厚度 29671m,平均 25m,岩性为灰白色硅质胶结的中、粗粒岩(k3)为.- 主,裂隙较发育,具有不均一性。钻探揭露时 2-2、6-8-2 等 8 个钻孔发生漏水现象,漏失量为 27m3/h。据相邻岱河

9、矿资料q=.6.61l/s.m,水质类型为 hco3-cl-na 型水,ph 值为 43。上石盒子组底部3 煤层间隔水层(段) 底板埋深 1189.8m,平均 41m,隔水层厚度 182143m,平均 94m。岩性以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其次为砂岩,隔水性较好。3 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段)底板埋深 1585949m,平均 453m,砂岩厚度 5515m,平均 18m,岩性以中、细粒砂岩、岩浆岩为主,3 煤层顶板砂岩分布不稳定,多数为粉砂岩、细砂岩互层。砂岩裂隙不发育,具有不均一性。钻探揭露时 494、14-1、11-3、1-2、4-6-1 等孔发生漏水现象,漏失量为 728m3/h

10、。据 9-3、11-2、2-1、22-1 孔抽 水 试 验 资 料 : q=.82 .911/s.m , k=.348 .249m/d,富水性弱。水质类型为 cl-na 型或 clhco3-naca 型,矿化度 388g/l。该含层(段)地下水处于封闭半封闭环境,以储存量为主,是开采 35 煤层的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三、老空水由于矿井次级褶曲较发育,受褶曲构造影响,地层倾角走向上变化较大,煤层底板多为波状起伏。掘进中煤巷多沿顶底板施工,巷道.- 起伏不平,回采掘进中易造成工作面采空区和巷道局部积水,采空区积水如不加强探放,最容易造成透水事故。矿井共有老空积水区 7 个,具体情况见下表。矿井采空

11、区积水情况统计表名称 开采时间 采空区情况 积水区情况 上下限 标高 (m)走向长 (m)倾斜宽 (m)上下限 标高 (m)积水 面积 (m2 )积水量 (m3 )311 2923 -276-3136 298 18 -39-3136 163 962 t312 2126 -36-354 536 15 -35-354 163 962 355 2721.4 -239-296 292 13 -285-296 115 7518 356 21224 -252-2926 275 17 -252-2926 1825 1923 3422 2129 -361-39.38 19 15 -382-39.38 18 8

12、964 3424s 27211 -378-389 115 75 -382-389 13334 8 312 2112216 -455-517 26 11 -56-517 3834 23 1 、老空水虽然为静储量,但水量集中,具有突发性,瞬间流量大,对安全生产危害性较大。因此对于老塘水在三水平开拓和回采前应加强老巷积水和工作面采空区积水的调查,以便排放避免水患的发生,必要时施工放水钻孔和专门放水通道。2 2 、井田及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双龙公司3722、3721 工作面采空区积水 47368 m3 。房庄煤矿位于矿井西翼南端,该井西部采空区积水 32333m3 。以上两积水区对本矿井无影响。四、矿井

13、充水因素分析.- 1 1 、充水水源3 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是矿井充水的直接含水层。其富水性受构造裂隙发育程度的控制,富水性弱。一般处于封闭-半封闭环境,补给条件差,以储存量为主,一般水量不大,易于疏干。2 2 、充水通道主要有断层及构造裂隙,采动垮落带裂隙,以及未封闭好的钻孔等。3 3 、矿井涌水量现状21-212 年,矿井涌水量 428-1618 m3 /h,平均158 m 3 /h。213-214 年,矿井涌水量 1595-787 m3 /h,平均14 m 3 /h。4 4 、矿井“十二五”期间突水情况见下表“十二五 ”期间矿井突水情况统计表突水 时间 突水 地点 突水 标高 突水 层

14、位 突水形式 突水水源 突水通道 突水情况描述及影响程度 2126 313工作面1#钻场 -378m3 煤顶板 流出 3 煤顶板砂岩水 4高位钻孔 4 号孔打至 112m 处出水,水量最大1m3 /h,后稳定在 8m 3 /h,无影响。21112 312风巷 2#钻场 -517m3 煤顶板 流出 3 煤顶板砂岩水 4高位钻孔 4 号孔打至45m 处顶板砂岩出水,终孔 11m,水量最大 6m3 /h,7 天后稳定在 1m3 /h。无影响。五、矿井排水系统矿井防排水系统 一水平泵房安装3台md28-43/84型排水泵,单台功率4kw;1 台2d 1 -438型排水泵,功率4kw,最大排水量784

15、m3 /h; 二水平泵房安装 3 台 md45-61 型排水泵,单台功率112kw,最大排水量 945 m3 /h;.- 三水平泵房(向二水平排水)安装3 台 md155-3/841 型排水泵,单台功率 22kw,最大排水量 324 m3 /h。第三章矿井地质一、 矿井地层据钻孔揭露,矿井地层由老至新为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第四系。缺失自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统、三叠系等地层;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地层总厚约 1485m,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 1 、奥陶系中、下统(o o 1+2 )区域厚约 5 余米,本矿未完全揭露,矿井揭露最大厚度 7.55m,岩性为灰色带肉红色厚层状石灰岩夹薄层泥灰岩

16、,顶部稍含燧石结核。为石炭系含煤地层的基底。与下伏寒武系地层假整合接触。2 2 、石炭系(c c )下统本溪组(c c 2b )假整合于中奥陶统老虎山组石灰岩之上,厚 1.63225m,平均厚 16m,含灰岩 2 层,上部以浅灰灰色粉砂岩为主、夹紫色泥岩;下部为灰白棕色、紫色铝质泥岩。底部铁质结核较多。上统太原组(c c 2t )与本溪组整合接触。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厚 12371568m,平均 139m。一般由灰岩及薄层海相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组成,含灰岩 12 层,灰岩总厚 64m。上部第一层灰岩为浅灰色结晶质,厚度稳定,一般 2m 左右,是本区主要标志层(k 1 )之一。与下.- 伏奥陶

17、系呈假整合接触。3 3 、二叠系(p p )二叠系地层整合于石炭系太原组之上,以太原组顶第一层灰岩为界。分为上、下统四个组;自下而上为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及不含煤的石千峰组。下统的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为本矿主要含煤地层,总厚达 32m。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 p 1s )下自太原组顶部第一层石灰岩之顶为界,顶至 5 煤下铝质泥岩之底。为一套以砂岩、粉砂岩为主夹泥岩、煤层的过渡相沉积,厚 11182m,一般 135m,含 6、7 两个煤组,煤层总厚 .79m。6 煤层局部可采,7 煤不可采。底部为一层厚 812m 的黑色海相泥岩,泥岩中可见海百合茎及少量腕足类化石和黄铁矿结核。7

18、煤组以下主要为灰色粉砂岩、细砂岩和泥岩组成,成互层状,具条带状构造,发育波状水平层理,76 煤组间主要为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及粉砂岩。6 煤组以上为灰白色细中砂岩,夹粉砂岩,顶部 115m 多为灰绿色、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含菱铁鲕子,无层理。与下伏石炭系太原组呈整合接触。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 p 1xs )下自 5 煤下铝质泥岩之底,顶至 1 煤层下 k 3 砂岩之底,厚 1723m,一般 195m,大致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 自铝质泥岩底界至 2 煤层上中砂岩底,为主要含煤段,厚 811m,一般 9m。底部为浅灰灰白色铝质泥岩,无层理,层位及厚度稳定,系良好标志层(k 2 )之一。含主采煤层

19、 3 煤层,零星可采煤层 2、4 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 5 煤层,煤层总厚 37m。上段 自2煤上中砂岩之底至顶界k 3 砂岩之底,厚812m,平均15m,主要由灰、紫灰色泥岩、粉砂岩组成,局部为中细粒砂岩,富含菱铁鲕子或结核。底部发育一层厚 815m 的灰白色中粒砂岩。本段局部含不可采薄煤 23 层,含植物化石。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 p 2ss )下自 k 3 砂岩之底,上未见顶,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揭露最大厚度715m,为一套陆相沉积。底部为一厚 318m,一般 12m 左右的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硅钙质胶结,坚硬,为区内主要标志层(k 3 )之一。下段厚 2328m,

20、以灰绿色碎屑岩为主,夹杂色泥岩,含薄煤23 层,煤层总厚 .65m,仅 1 煤层局部达可采厚度,无可采价值。上段厚度大于 39.3m。上部为灰白暗紫色粗巨粒砂岩,含砾石,成份复杂;下部以细碎屑岩为主,稍具鲕状结构,夹杂色斑块等。本段不含煤,含植物化石,与下伏地层分界面在 k3 砂岩底界。4 4 、第四系(q q )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厚 275859m,平均 51 m,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渐厚。与下伏更新统呈整合接触。.- 二、可采煤层矿井有 3、5、6 等 3 个可采煤层,各可采煤层主要特征1 1 、3 3 煤层该煤层为矿井内主要可采煤层,位于下石盒子组下部,(k 2 )铝质泥岩之上 253

21、5m,一般 3m 左右,煤层厚 72m,平均煤厚3m,煤层结构复杂,含 3 层夹矸,厚 .53m,平均 .15m。岩性一般为泥岩和粉砂岩;矿井深部煤层因岩浆侵蚀影响,不同程度的被吞蚀或蚀变为天然焦。岩浆侵蚀区天然焦厚度为 .166m,平均厚度为 58m,其中夹岩浆岩 18 层,岩浆岩体厚度为 .151.8m,平均 33m。顶板一般为泥岩或粉砂岩,夹有薄层细砂岩,局部顶板为细砂岩,底板为泥岩。可采指数 .92,变异系数为 38%,为全区大部可采较稳定的中厚煤层。2 2 、5 5 煤层5 煤层位于 k 2 之上 13m 左右,而在 97-1 等孔附近仅 6m 左右,主要分布于矿井东北部、西南部和东

22、部。煤厚 24m,平均 .37m,可采范围主要分布于 13 线东部、35 线西部、61 线东部、1213-14 线中部,煤层结构简单,顶板为厚层中、细砂岩或具泥质条带的细砂岩,底板为泥岩。由于古河流冲刷,使 5 煤层变薄或尖灭。可采指数为 .17,变异系数为 233%,属不稳定局部可采之薄煤层。3 3 、6 6 煤层6 煤层(组)位于山西组中部,k 1 灰岩之上 5565m,一般 6m,主要分布于矿井的西南部,其次是矿井北部,煤层厚 38m,平.- 均 .43m。可采范围主要分布于 5 线间,其次是 9 线及 12 线处。煤层结构简单,顶板为中厚层的中、细粒砂岩,底板为具缓波状层理的条带状砂岩

23、。可采指数为 .18,变异系数为 117%,属不稳定零星可采的薄煤层。4 4 、煤层间距各煤层组的间距虽有一定的变化,但仍具一定的稳定性,对邻近钻孔对比具有重要意义,各煤层组间距情况见下表。1 1 和n 1n 采区各煤层(组)间距统计表煤层或标志层 235 k 26 k 1最小间距(m)58 92 6 493 52 最大间距(m)236 219 24 142 772 平均间距(m)153 12 13 64 664 三、区域构造淮北煤田大地环境处在华北古大陆板块东南缘,豫淮坳褶带东部,徐宿弧形推覆构造中南部。东以郯庐断裂为界与华南板块相接,北向华北沉陷区,西邻太康隆起和周口坳陷,南以蚌埠隆起与淮

24、南煤田相望。石台煤矿位于淮北煤田北部,濉萧矿区闸河复向斜中段的东部,次级向斜张庄向斜的西翼。1 1 、矿井构造(矿井构造纲要图见下图)矿井南部次级褶曲发育,北部以断裂构造为主。区内岩浆侵蚀范围广泛。主要生产区域 1 和 1 n 采区位于张庄向斜的西翼。总体上属单斜构造,岩层走向北偏西 3北偏东 1,岩层倾角 148,其特点是浅部大,深部小。发育有次级褶曲。.- 2 2 、褶曲矿井主体构造为张庄向斜,次级褶曲由北向南依次为宗台背斜、童台向斜、南三背斜、南丁向斜、丁庄背斜、黄庄向斜等。3 3 、断裂矿井内断层发育,勘查阶段和矿井生产期间共发现大小断层 52条(截止 213 年 7 月),其中落差1

25、m 的 465 条,12m 的有18 条,23m 的有 1 条,35m 的 2 条,5m 的有 7 条。落差1m 的 37 条断层中,正断层 33 条,逆断层 4 条(表 321)。1 和1n 采区三维地震解译断层 43 条,落差1m 的 32 条,12m 的有 8 条,23m 的有 1 条,35m 的 1 条,5m的有 1 条。.- n654-1号h2m76支2 52 -73h16m446号 3 -6 h=2-6m65支1 78-8 h3517m7fj2 75 h49m5fs1 65 h=5-15mh=5m751号5h=3m2号f2 h=36m6h=154m6f565f6 h=25m65h=

26、25m 655号 45h125m支2 52 -73h46mf4 75h4575mfn1 3h2mfn2 3h15mf3-1 6h1422mfn5 6h812mf3 6h211mfn6 45 h=51mf4-2 45 h=3m52f6h23mfj5 7 h815mfj5 7 h815m9 5h22m 7 h56m2df 5 6 h2m 5丁庄背斜童 台 向 斜宗台背斜张庄向斜张 庄 向 斜南 三背斜朔 里背斜向斜南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房庄煤矿石台 煤矿张 庄 煤矿+ + + + + + + + +

27、 + + + + + + + + + + + + +石台煤矿黄庄向斜k3 k2k1k3k3k2k1k3k3k3k3k2k2k2k2k2k3k3k3k2k1岱河煤矿梧南煤矿梧桐煤矿永青煤矿永固煤矿窦庄煤矿石台煤矿石台煤矿金 石公司构 造 纲 要 图.- 4 4 、岩浆岩矿井内岩浆岩分布范围广泛,岩石种类以辉绿玢岩为主,次为花岗斑岩。其分布规律是具有明显的分区性,辉绿玢岩主要分布于矿井东部,13 线以南区段,花岗斑岩分布于矿井北端西北部 f 3 断层以北区段,侵蚀面积合计为 194km2 ,占 3 煤层面积的 58%。平面形状复杂且分支多,岩浆岩在煤层中呈岩床状、透镜状、串珠状、岩墙状,对煤层破坏

28、严重,给生产和经营带来较大影响。5 5 、陷落柱矿井至今尚未在生产和各种资料中发现陷落柱(或疑似陷落柱)。6 6 、可采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矿井主要可采煤层为 3 煤层,5、6 煤层局部可采。采区巷道主要在 3 煤层至 k2 铝质泥岩之间的岩层中,其次是 k2 铝质泥岩之下的砂岩及砂质泥岩中。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3 煤层顶底板特征 a、老顶厚 92331m,平均 4m,岩性以灰白色中厚层状细砂岩、中粒砂岩为主,占统计点 72%,少数钻孔为厚层状粉砂岩、砂质页岩,占统计点 28%,具交错层理,致密坚硬。b、直接顶厚 328m,平均 1.1m,岩性以灰色泥岩、砂质泥岩或粉砂岩,泥质砂岩及岩浆岩、天然焦

29、。有 16 个钻孔有岩浆岩,占统计点 29%,有 15 个钻孔为含有薄煤层的复合顶板,占统.- 计点 2.5%。泥岩中含有小浑圆状的菱铁质结核及大量的叶片化石,呈块状,易碎易落。c、伪顶有 8 个孔有伪顶,占统计点的 11%。厚 .5.7m,岩性以深灰黑色炭质泥岩、泥岩,致密,柔性较好。d、直接底有17个钻孔有直接底,占统计点的23%。厚度.5.87m,平均 .36m,岩性为灰深灰色炭质泥岩、泥岩,含有丰富的植物根部化石。e、老底厚度 .93269m,平均 8m。岩性以泥岩、页岩为主,其次为粉砂岩、砂质页岩、细砂岩,其中泥岩、页岩占统计点的 65%,粉砂岩、砂质页岩占统计点的 24%。6-3

30、孔为细砂岩,6-9、97-8 孔为断层破碎带。5 煤层顶底板特征 a、老顶厚度 817m,平均 1.m,岩性以青灰灰白 色中厚层状细砂岩、中粒砂岩为主,占统计点 86%,少数钻孔为中厚层状粉砂岩,占统计点 14%,有 76%的钻孔缺少直接项,为单一岩性顶板老顶直接与煤层接触。b、直接顶矿井 5 煤层直接顶板较少,仅占统计点的 24%。厚度 137m,平均 9m,岩性为泥岩、砂岩、岩浆岩,局部距 4煤层较近,组成复合顶板。c、伪顶仅 84-3 孔有伪顶,岩性为泥岩,厚度 .62 m。d、直接底仅 1-2、2-4 孔有直接底。厚度 .24.7m,岩性为炭质泥岩、泥岩。.- e、老底厚度 1616m

31、,平均 2m。岩性为灰色泥岩、粉砂岩,少数钻孔为细砂岩,其中泥岩占统计点的 56%,粉砂岩占统计点的 21%。细砂岩占统计点 13%。6 煤层顶底板特征 a、老顶厚 18762m,平均 14m,岩性以灰白浅灰色细砂岩、中粒砂岩为主,占统计点 83%,少数钻孔为粉砂岩、砂泥互层,占统计点 17%,岩性致密坚硬。本矿多数钻孔直接顶缺失,老顶直接与煤层接触。b、直接顶厚度 273m,平均 3m,岩性以灰色泥岩、粉砂岩。c、伪顶本矿伪顶较少,仅 494、12-2、7-4 孔有伪顶。厚度.4.62m,岩性以粉砂岩、泥岩。d、直接底直接底较少,仅 4-1、6-8-1、7-4、12-1、11-1 五个钻孔有

32、分布。厚度 .14.86m,平均 .36m,岩性为炭质泥岩、粉砂岩。e、老底厚度 .97158m,平均 6m。岩性为青灰灰白色 缓波状层理的条带状细砂岩,灰色粉砂岩、泥岩,其中细砂岩占统计点的 3.9%,粉砂岩、砂质页岩占统计点的 4.%。泥岩占统计点21%。煤层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可采煤层顶底板相同岩性的物理性质变化范围都较大,力学指标平均值有所波动并与其它岩石有较大范围的交叉。不同岩石的载荷能力的大小不同,一般是砂岩大于粉砂岩,粉砂岩大于泥岩。各种岩石抗压强度值变化范围较大,这与岩石的胶结物的成分、结构、构造及岩石裂隙的发育程度的差异有关。断层破碎带岩石由于受构造应力作用的破坏,岩

33、石抗压强度也会明显降低,同时风化带岩石由于受风化作用及地下水作用,产生溶蚀或泥化。其岩石强度也会明显降低。断层破碎带岩石及风化带岩石表现为泥岩、粉砂岩甚至砂岩的载荷能力差异不大。根据岩石单轴抗压强度 rc,可以把岩石简单划分为硬质岩石(rc6 mpa)、中硬岩石(6 mparc3 mpa)、软质岩石(rc3 mpa)三种类型。第 四章 章 矿井防治水 工程一、防治水 工程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1 1 、防治水工程完成情况防治水工程现状 矿井主要以防治 3 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为主,其次是由其衍生的老空水。3 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以物探探查,顶板疏放钻孔疏放为主,老空水以下山沿空掘进,无压追排方法治理。

34、防治水工程管理 防治水工程管理以总工程师为直接领导,地测科负责探放水设计.- 及现场技术监督,收集整理探放水资料,验收探放水工程,评价防治水效果。2 2 、矿井存在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地质防治水技术力量薄弱,只有一个技术员担任地质及防治水工作。业务水平较低,今后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基层单位对防治水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认为水小不会出现安全事故,安全技术措施落实滞后。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执行力。设备老旧,地质探查手段落后,新技术、新方法接触少。二、矿井下一阶段的水害防治1 1 、矿井防治水工程规划的原则严格按照“地质先行,保障有力,探资源,控断层,治灾害”总体要求,采用“三维地震为主、井上下钻探结合、其他手段为辅”的综合地质勘探方法,实现“三覆盖、两控制”,查明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遵循“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工作原则,实现“先治水后生产,不达标不生 产”。2 2 、矿井防治水工程的总体目标杜绝地质误揭误判、巷道误透; 杜绝大于 6m3 /h 的突水、透水事故; 杜绝因地质构造探查不明造成综采工作面无计划停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