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行为理论论文_第1页
企业行为理论论文_第2页
企业行为理论论文_第3页
企业行为理论论文_第4页
企业行为理论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企业行为摘要:对中国转型经济下的企业行为研究已经成为管理研究的新热点。中国的儒家文化以及转型的制度情境,对于检验和发展西方管理理论,构造中国的、以至世界的一般管理理论提供了大型的天然实验室。这两个视角也成为了学者研究中国转型经济下企业行为的主要切入点。“家庭导向”,“权威”和“关系”是儒家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三大重要特征,这三方面也是中国管理学文化研究主要针对的研究问题。制度视角的研究使用了更大范围的变量来解释转型经济的企业行为,具体可以划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大类。文章简要的梳理了文化和制度领域对转型经济企业行为研究的一些主要文献,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方向

2、,再次基础上详细地阐述了制度变迁对企业行为文化变迁的影响。关键词:中国转型经济儒家文化制度一、引言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转型成功地使中国实现了 30 年平均 GDP 每年增长 9%的增长奇迹。经济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商在华大量直接投资,这改变了西方学者的传统观点“中国是中国, 商务是商务”。以往中国是被世界学者研究最少的区域之一,而现在已经成为了管理研究的新热点。情景化在管理研究中越来越重要(Johns,2006),中国的儒家文化以及正在实现的制度转型,使得中国情境与西方情境不同。西方的管理学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境之下,其应用范围的局限性被学者所公认

3、(Boyacigiller andAdler,1991)。中国经济漫长的转型过程,将为管理研究提供一个大型的天然实验室,这其中多种多样的所有制结构、组织形式、企业战略和管理模式并存,制度规则、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不断变迁。这种复杂的经济、地理、法律、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将给西方理论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人类理解转型经济下的企业行为,检验、重新界定既有理论的理论边界提供了宝贵的场所。目前对中国转型经济下的管理研究,正围绕了儒家文化和转型制度这两大情境变量展开,接下来,本文将对既有文献进行简要梳理,并指出现有文献的局限性以及未来方向。二、儒家文化与企业行为(一)主要成果综述对于中国文化开创性的研究

4、起始于 Hofstede(1980)。中国的企业共同享有着相似的文化儒家文化(Halland Xu,1991)。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文化,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权威”, “家庭(族)导向”,“个人关系的崇尚”,这对中国企业行为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Redding,1987)。1.“家庭导向”与“家长式权威”与西方不同,中国的社会中缠绕着大量的道德、伦理规范,这使得在中国,家庭更可能成为企业,组织,以至国家的基本单元(Hwang,1987)。中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为家族企业,但家族企业这种形式在中国却比西方更有效率,原因在于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和圈内意识能够有效克服“社会惰化” (Earl

5、ey,1989,1993)。一个家族企业的管理者更愿意以一种家长的方式领导家族企业(Bond,1986,1991;Redding,Ng,1982),Redding 和 Richardson(1986)实证地证明了在新兴经济体中,权威式相比于参与式领导者风格对于企业更有效率。Westwood(1997)指出,东西方的管理者受所在地文化影响表现出的个人价值观差异很大。西方价值理念是平等、民主、参与和共容,而等级和权威的思想更多的出现在中华文化背景之下,由此,“任命型领导(headship)”较之“认同型领导(leadership)”在中国获得了更大的合法性。同时,中国管理者的成就导向表现为一种集体

6、主义下的社会绩效,而西方是个人绩效导向。儒家等级观念同样表现在领导者对上、下级的策略上,中国社会的“权利距离”分数很高,中国人享受高高在上的感觉,管理者对下级的发号施令认为是理所当然,对上级的意见却是小心翼翼,而这对上、对下的差别在美国并不显著(Schermerhorn and Bond,1992)。2.“关系”在中国,交易的促成很多时候是通过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而非西方式的“理性”与公平交易。企业网络的一种观点是,跨国公司在东道国需要同时建立3 种网络,附加网络(extrafirm networks),企业间网络(interfirm networks),企业内网络(intrafirm n

7、etworks)。在华投资企业的附加网络绝大部分是同政府的联系,企业间网络很大程度上依靠领导者的人脉关系,企业内网络层面,员工之间的个人信任和经历构成了跨国企业运营中的合作与控制基础(Yeung,1997)。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逐渐兴起,通过与外国合资加速吸收先进技术,依靠个人关系网落集合资本,使得中国企业具备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而这种以亲密的个人关系构筑起的网络又高高地筑起了其他竞争者的进入壁垒(Redding,1995)。企业如何利用关系?Park 和Luo(2001)指出制度和战略是影响“关系”使用的主要决定因素,并且实证地发现企业的“关系”只影响营业额的增长,但对利润的增加作用却是有限的

8、。(二)文化研究的局限性既有的关于中国儒家文化对于企业行为影响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首先,即使是在中国大陆内,不同区域仍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的大小并不亚于国家层面的文化差异(Huo,Randall,1991),可以看到,各地企业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而以往研究仅针对了国家层面文化比较。其次,文化研究无法反应出动态的变化(Nee,1996)。1956 年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前苏联模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而 1978 年之后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强力反弹(Tung,1982;Laaksonen,1988;Lardy,1994)而文化研究并不能将这一

9、转变的全部过程说清楚。最后,文化研究过多地强调了文化在经济中的解释,很多学者也开始寻求其他的变量来探索中国企业的问题(Hamilton,1996;Wilkinson,1996),制度学派便由此兴起。三、转型制度与企业行为(一)主要成果综述相对于文化研究,制度视角使用了更大范围的变量来解释组织和环境的关系(Powell and DiMaggio,1991)。“哪些组织生存以及它们如何演进,根本上地都是受制度结构的影响”(North,1990;5)。1.正式制度转型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转型起始于农村,社会学家 Nee(1989)通过对中国农

10、村的实证研究得到,转型是一个权力从政府流向市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权力是逐步过渡的,在很长的时间里两种权利同时参与市场行为(Walder,1995)。政府不仅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同时又是游戏的参与者(Li,1996)。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质上是一个“整体的制度安排”,它不仅是人们工作的场所,而且是人们从事社会、政治生活,中央管理人民的共同载体。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责任,改革过程必然面临重重阻力(Shenkar,1996)。目前,政府仍保持着对国有企业的绝对控制,手段即对关键资源的控制和官员的任免(Groves et al.,1995;Lu,1996)。2

11、.非正式制度保护市场机制的正式制度将会逐渐形成和完善,但转型期间市场交易正式制度的缺失,将由非正式制度替代(North,1990)。基于正式制度的不确定性,转型期 的交易费用很高(Boisot&Child,1988)。如此的交易环境使企业有内部一体化的冲动(Williamson,1975,1985),但在中国的转型,企业并没有采取一体化的方式,一种基于管理者个人信任与非正式协定的网络式成长战略被采用,从而保证了企业的成长与扩张(Peng,Heath,1996)。“关系”对于转型社会中的企业固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它的作用前提是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随着理性法律系统的建立, “关系”作用会逐渐减

12、小(Guthri,1998)。Peng(2003)更明确地提出了转型经济的两阶段模型,转型前半段为关系导向,转型后半段为市场导向,两阶段确定的主要 依据是“在位企业”、“初创企业”和“外资企业”在转型阶段作出战略选择以及绩效情况,关系导向期起初阶段降低了交易费用,但随着市场的发展,交易的复杂化,市场导向的收益不断增加,权衡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和收益确定出两阶段变迁的拐点。Li 和 Zhang(2007)更是以实证的方式发现,管理者与政府的政治关联和职能经历对创业企业绩效的显著影响,实证刻画了转型特征。(二)制度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相比于较为成熟的文化研究,制度视角对转型经济的企业研究还处于

13、青春期, 世界最大的教材出版商的执行编辑、掌管顶尖战略教科书出版的 John Szillagyi 邀请 Peng(2002)编写全球企业战略教材,标志着对转型经济的制度研究得到了主流管理学界的认可。战略的制度基础理论被视为,同产业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并行的“战略铁三角”的一个新支柱(Peng,2002,2006)。目前的制度研究多集中在企业层面,研究制度是如何影响个人认知模式的还很少,但却是十分有意义的。比如,改革开放以后,支配管理者认知的系统仍保持着改革前的思想意识(Lu,1996)。这使得当竞争来临的时候,管理者习惯性的寻求政府的帮助,而不是去尝试一种新的竞争策略。更进一步地,制度观不仅要加

14、强个人层面,同时基于制度框架下的跨层次分析也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此外,企业行为受到制度的影响,反过来, 制度的形成及变迁又是由企业行为塑造,微观企业行为与宏观制度是如何互动的这一问题还值得我们去探索,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Clarke,1991;Kirby,1995)。四、企业行为文化变迁的影响(一)对企业家行为的影响企业家的行为在制度创新性安排中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使得企业文化发生转变,也就是说合适的制度变迁会影响到企业家的行为#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组织者示范者、激励者的角色。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经营机制的转换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传统旧体制的旧观念与新观念相抵触。这就要求企业家必

15、须在企业中倡导和推行符合市场需要的$支持变迁的新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企业家应能够准确地把握变迁的时机,在适当的时期对本企业开展企业文化的变迁。企业家也是新的文化的创造者#企业家首先要将自己治理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转化为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然后通过制度化过程转变为企业的各项制度与规范,继而转变为员工的实际行动和认可的价值观和理念,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带动员工的转变(二)对员工行为的影响企业的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企业员工是企业一切工作最终的执行者,他们接受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在统一的管理下,各自完成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在企业制度变迁同时会变迁发展能够促进企业员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企业里员工之间的信任关

16、系也可以推动组织的前进。企业内部良好的制度安排,就是正式的制度安排和规则来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可以促使企业员工树立对制度的信任。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用依靠联结的关系网也可以促使企业员工之间建立起关系信任。这样的制度变迁就可以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复杂性, 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适度的运用正式制度变迁和非正式制度变迁,在变迁的过程中寻找两者的契合点,以便达到规范企业员工行为的最佳效果。(三)促进企业行为文化变迁的策略1.加强制度安排,提高企业家的素质#企业家在一个企业的文化塑造与变革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他们不仅决定着企业文化变迁的时机和方向,而且影响到变迁的成功与失败。第一,政府应给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给

17、予制度保证。政府是培育企业家的一个重要的外在环境,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政府创造各种环境,那么企业家的精神是无法得到发挥的#第二,完善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包括报酬机制、声誉机制、控制权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 这些机制可以互相补充和替代,激励机制对保护企业家的剩余索取权很重要。第三,加强企业家的职业道德水平#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很重要。没有职业经理人,就没有大企业。一个人当经理人的时候,我们能信任他,愿意把权利交给他。只有能力是不够的,他还要有很好的职业道德、诚信责任。2.加强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发挥员工潜能。成功的企业要始终做到诚实守信,并应该把这一理念落实到企业活动的每一个环

18、节,同仁堂、国酒茅台等这些老字号和老名牌都百年积淀的硕果,它们享有极高的信誉。这种信誉是无价的,是现代企业文化的重心,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我国现在正处处在社会的转型期,这时候更需要制度变迁,发展新的制度安排,通过制度来建立新的信任机制。企业应创造并完善那些能够释放$挖掘员工潜能,获得他们高度认同的制度。如果企业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体系能够涵盖这几个方面,就能更好的发挥企业员工的潜能。六、结语企业是市场经济组成的微观主体,它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但是人在企业生产活动中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企业的文化也必须通过企业活动来体现,体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本文运用新制度

19、经济学理论,因此可以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给企业文化下一个制度性定义, 即:企业文化是一种通过一套价值观念。规则章程和行为标准来规范企业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市场之间的行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变迁,必然要建立和改变企业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心理契约,从而改变企业的博弈结果,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随着企业的发展,文化中的许多因素可以作为消除企业人员各种焦虑情绪的武器#Child(2000),Lau(2002),White(2002)和 March(2005)认为中国研究能够而且应该努力做出超越中国界限而跨越全球交错不同情境的理论贡献。“中国情境研究在阐明情境依赖方面起了作用。这有助于暴露无情境思想的局限性而反映

20、了特定政治或文化历史” (March,2005:14)。如上,企业战略的制度基础论已经成为战略领域三大支柱之一, “现在中国就是商务” (Peng,2009)。以往中国的管理学理论是缺乏的,构建中国的管理学理论是当代中国学者的任务。同时,又不要过于拘泥对于中国转型经济这块沃土的研究,我们同时要心系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构筑起人类的更为一般的管理学理论,做到“行动本土化(关注中国),思维全球化”。参考文献1.Jones,G.The Essential Impact of Context 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

21、ew,2006,(31):3864082.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M.London:Sage,19803.Hall R,XuW.RunSilent,RunDeep:Cultural Influences on Organizations in the Far EastJ.OrganizationStudies,1991,(11):69764.Redding SG.The Study of Managerial Ideology amongOverseas Chinese OwnersJ.Asia PacificJournal of Manage-ment

22、,1987,(3):1671775.Hwang KK.Face and Favor:the Chinese PowerGam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7,(92):9449746.Earley PC.Social Loafing and Collectivism:a Com-paris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9, (34):5655817.Earley PC.East Meets Wes

23、t Meets Mideast:FurtherExplorations of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Work Group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36):3193488.BondM,editor.The Psychology of Chinese PeopleM.Hong Kong:Oxford Univercity.Press,19869.BondM.Beyond the Chinese Face:Insights from PsychologyM.Hong Kong:OxfordUnivercity

24、.Press,199110.Redding SG,NgM.The Role of Face in Organizational Perceptions of Chinese ManagersJ.Organization Studies,1982,(3):20121911.Redding SG,RichardsonS.Participative Management and Its Varying Relevance in Hong Kongand SingaporeJ.Asia Pacific Journal ofManagement,1986,(3):769812.Westwood R,PosnerB.Managerial Values AcrossCultures:Australia,HongKong,and the United State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7,(14):316613.Schermerhorn J,Bond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