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院生态学复习题.doc生科_第1页
生科院生态学复习题.doc生科_第2页
生科院生态学复习题.doc生科_第3页
生科院生态学复习题.doc生科_第4页
生科院生态学复习题.doc生科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态学复习题1、生态学: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同种或 异种其他有机体;非生物环境:温度、水、阳光、风。2、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分、C02、(食物)、氧等。 生态因子作用生特点综合作用 主导因子作用 阶段性作用 不可替代性作用和补偿性作用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3、生态幅(生态价) :在耐受范围最低点和最高点(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4、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 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5、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

2、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6、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7、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他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 互作用。8、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5、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即研究下列问题:有多少哪里多,哪里少 怎样变动为什么这样变动。9、存活曲线 以相对年龄(平均年龄的百分比)作为横坐标,存活率作纵坐标得到的曲线A 型:凸型曲线,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高。表示在接近生命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例 如大型兽类和

3、人的存活曲线。B型: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许多鸟类的存活曲线接近此类型。C 型:凹型曲线,表示幼年个体死亡率高,产卵鱼类、贝类的存活曲线接近此型。10、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11、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12、 演替:指在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 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替现象。13、 生态效率:又称林德曼效率,是指n+1 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 n 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它相当于同化效 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即: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摄取

4、的食物/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14、负反馈: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 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 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15、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 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选择题1 、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E.haeckel)2、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坏境称为3、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生境)(变动因子)

5、4、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A、多 B、少 C、一样 D、不确定 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根系发达)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称为( )A、绝对出生率B、专有出生率C、最大出生率种群在逻辑斯蒂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的个体数量为5、6、D、生态出生率(等于 K/2 )13、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A、信息少B、稳定性高顶级群落的特点是()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D 、食物网简单9、14、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热带雨林)修正为热带雨林15、下列同化效率最高的动物类群是()A、食草动物B、杂食C、肉食 D、碎食16、生态系统的消费效率为n+1 营养级的摄取量 /

6、n 营养级的净生产能量)17、下列各种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的是A、CO2B、温度C、水D、营养物质 18、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B、阙类植物A、种子植物蓝绿藻 D 、 真菌19、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20、能流和物流速度快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判断题生态因子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点1、对)2、5、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曲线是固定不变的,即其接受的上限和下限是一定的(错)在适宜的温度区内,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对)6、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是植物对高温环境的生理适应对)7、All

7、en 规律是指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和外耳的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对)8、种群的性比是指种群中雄性个体数目与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对)9、年龄比例是指种群中各年龄级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对)10、绝对死亡率是指种群在最适环境中下测得死亡率。对)16、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与辩证的。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境对生物的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 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等。生物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以适 应环境中生态

8、因子的变化。 (2)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这表现为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如荒地上培育起树木,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动物的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与理化性质。另外,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为密切。例 如捕食者与猎物、寄生者与宿主的关系。类似的物种间关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相互形成了一系列形态、生理 和生态的适应特征。1)环17、最小因子、限制因子、耐受限度(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 本因素。(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 这个因素叫限制因子。(3)、耐受性定律:任何一

9、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 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存在。(4)耐受限度:生物对环境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5)生态幅(生态价) :在耐受范围最低点和最高点(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其中广义生态 幅包括广温性、广盐生、广食性等 ; 狭义生态幅包括狭温性、狭盐性、狭食性等。18、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一)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 形态上的适应植物:芽和叶片受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鳞片,体表具蜡粉和密毛,树干粗短弯 曲等; 动物:增加隔热层,体形增大(贝格曼规律) ,外露部分减小(阿伦规律) 。(2)、生理上的适应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

10、中有机质的浓度以降低冰点,增加红外线和可 见光的吸收带(高山和极地植物) ;动物:超冷和耐受冻结,当环境温度偏离热中性区增加体内产热,维持体温 恒定,局部异温等。(3)、 行为上的适应 迁移和冬眠休眠、集群等。(二)生物对高温的适应(1)、 形态上的适应植物:有密绒毛、鳞片滤光;体色反光;叶缘向光,减少辐射伤害;干和茎具厚 的木栓层,绝热。动物: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腿长将体抬离地面;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2)、 生理上的适应植物: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浓度,减缓代谢率;蒸腾作用旺盛,降低体 温;反射红外光。动物:放宽恒温范围;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3)、 行为上的适应植物:关闭气

11、孔。动物:休眠,穴居,昼伏夜出等。18、年龄、时期结构和性比年龄锥体一般有下列 3种类型:典型金字塔型锥体,表示种群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很少,种群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增长型种群。钟型锥体,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平衡,年龄结构和种群大小都保 持不变, 代表稳定型种群。 壶型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 而老年个体占很高比例, 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代表下降型种群。性比: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19、存活曲线 以相对年龄(平均年龄的百分比)作为横坐标,存活率作纵坐标得到的曲线A 型:凸型曲线,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命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例如大 型兽类和人的存活

12、曲线。B 型: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许多鸟类的存活曲线接近此类型。C 型:凹型曲线,表示幼年个体死亡率高,产卵鱼类、贝类的存活曲线接近此型。20、种群增长模型(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种群离散增长模型:公式:Nt+1=入Nt,增长曲线:直线。其中同期增长率 入是种群离散增长模型中的重要参数,入=Nt+1/ Nt 1,种群上升;入=1,种群稳定;0入0,种群上升; r =0,种群稳定; r 0,种群下降。(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谛方程: dN/dt=rN(1-N/K) , r 表示种群增长能力, K 表示环境容纳量。7、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

13、参数的含义。dNdt: rN(1-NK)=rN(K-NK)式中: N 表示种群大小; t 表示时间; dN dt 表示种群变化率; r 表示瞬时增长率; K 表示环境容量。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l+ea-rt”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二个假设:有一个环境容纳量;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曲线形状: S 型曲线 S 型曲线特点:渐近的;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 5 个时期 :开始期:也称潜伏期,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时,密度增长最快dN/dt=rN(1-

14、N/K)= - r/kN2+rN减速期:个体数超过 K/2 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 K 值而饱和21、种间竞争与生态位的关系:进化导致两物种的生态位靠近,重叠增加,种间竞争加剧。生态位越接 近,重叠越多, 种间竞争也就越激烈, 将导致一物种灭亡或生态位分离。 总之, 种内竞争促使两物种生态位接近, 种间竞争又促使两物种生态位分开,这是两个相反的方向。22、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种类组成是区 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一个群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2)3)4)5)6)

15、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具有一定的结构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每一生物群落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生境上, 不同。无论从全球范围看还是从区域角度讲,不同生物群落都是按着一定的规律分布。(7)具有边界特征 (8)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23、物质循环( C、 N、 P):(1)、碳循环: 碳库主要包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海洋中的无机碳和生物体中的有机碳。 最大的碳库是海洋, 最重要的碳流通率是大气与海洋之间的碳交换和大气与陆地植物之间的交换。包括的主要过程是: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大气和海

16、洋之间的大气交换。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有机体和大气之间的碳循环: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 C02,经过光合作用转化成葡萄糖,再综合成为含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 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将一部分转化成C02,另一部分构成生物的有机体。动植物死亡后,一部分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生成C02,一部分动植物残体分解前即被沉积物所掩埋而成为有机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经过悠长的年代,在热能和压力作用下转变成为矿物燃料。当它们在风化过程中,经过燃烧时,碳氧化转变 成 C02。 大气和海洋之间 C02 交换C02 由大气进入海洋,或由海洋进入大气中。这种交换发生在气和水的界面处,由风和波浪的作用而加

17、强(2)、氮循环:大气是最大的氮库,土壤和陆地植物的氮库比较小。天然固氮包括生物固氮和闪电等高能固 氮。人工固氮包括氮肥生产使用化石燃料释放。N 的循环过程如下:固定的氮素以硝酸盐或氮盐的形式进入土壤。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态的氮,用作 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植物中的氮,一部分为草食动物所取食,合成蛋白质。在动物代谢过程中,一部分蛋白质分 解为含氮的排泄物,再经过细菌的作用,分解释放出氮。动植物死亡后,组织中的有机氮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转化为无机氮,并可再为植物所利用,继续参与氮的生物小循环。土壤中无机氮可经降水在地表迁移,可转入地 下水,或流入海中。海洋中的氮,一部分继续参与氮的小循环,另一部分离开循环。(3)、 P 的循环过程起点源于岩石的风化,终于水中的沉积。由于风化侵蚀作用和人类开采,磷被释放出来,由于降水成为可溶性磷酸盐,经由植物、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而在生物之间流动,待生物死后被分解,又回到环境中,溶解性 磷酸盐,也可随着水流进入江河湖海,并沉积在海底,其中一部分在海里,另一部分形成新的地壳,在风化后再 进入循环。24、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