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教学设计_第1页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教学设计_第2页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教学设计_第3页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教学设计_第4页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B)必修4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教学设计)20XX年10月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是高中数学课标教材人教B版必修4第三章3.1.2内容,是一节公式类课.从知识类型角度看,“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属于程序性知识, 是一个结构清晰 的操作程序,对它的学习要求学生尽可能回忆有关的程序性知识,与前面学习的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是同类知识,从知识结构和应用策略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本节 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学习能促进学生对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方法的理解,也为 两 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学习奠定了知识与方法基础.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公

2、 式的推导过程与结构特征的剖析,例题解答所蕴含的思维策略.从“课标”与“课改”角度看,“课标”的要求是能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 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对学生利用知识关系探究、 应用新 知识的能力培养要求和学法指导要求.“课改”则要求教师既要以学生为主体,更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新知的探究活动, 要求 通过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探究,切实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方 法.从教材编写角度看,将“三角恒等变换”内容独立成章,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本章内 容对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目的,本节课的内容确定为公式探究和例题1、例题2的教学

3、.“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的推导,揭示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与这两角的三角 函数之间的运算法则,公式的逆用化简意义远大于直接展开计算的意义, 突出的是“恒 等变换”;例题1是对公式的直接简单应用,主要目的是强化对数据特征的观察和对公 式的结构巩固,例题2既是对公式的应用,也是对两角和余弦公式的巩固应用, 也体现 了对正弦、余弦公式关系的强化,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有着 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教学目标设置知识与技能:能独立(或合作)推导公式,会正确解释公式的结构特征,知道学习两角 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的意义,能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与化简.过程与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强化转化思想方

4、法的应用意识和类比推理能力,通过例题解答的探究和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知识联系的普遍性,体会转化与类比推理是常用的思 维策略,强化合作意识.三、学生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非省示范性高中的 “平行班”学生,他们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 有多位学生的入学数学成绩为1位数字,学习的目标以高中毕业为主,部分为高考文科 倾向.近一年的高中学习生活,学生们也有了一定的数学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 但学生 的实际水平还是非常有限的.本节公式的推导与应用,需要用到诱导公式与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由于诱导公 式知识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并且已经学习过较长时间了,要引导学

5、生认真回顾,可以布 置学生在课前完成;之前学习的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与 思维策略的铺垫,是公式推导的主要依据,应在课堂上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余弦公式”的推导、结构特征分析与应用等基础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也 可以参考教材中对公式的证明与应用, 经过独立思考或小组交流,基本上能完成相应的 学习任务,但是对为什么要用余弦公式来证明、 为什么如此进行对“角”的拆分与组合、 每一步的意义与依据等内容的认识还是非常困难的,学生不能自主或合作顺利完成,需要教师在这些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点拨.综上分析确定本节的难点是:对“正弦公式”与“余弦公式”关系的理解,公式推 导与例题解答过

6、程中所蕴含的思维策略. 突破策略为: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利用诱导公式 进行正弦与余弦的相互转化;给足时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充分合作交流;让 学生代表展示其思维过程,强化全体学生对思维过程的感悟;教师在学生展示思维过程 的基础上再进行提升与点拨.四、教学策略分析教学中遵循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再发现的过程, 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 识,发展思维,感悟数学.本课题内容共有一组公式和5个例题,即有理论应用,也有实际应用,根据学情将 本课题分为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只实施公式探究和例题1、例题2的教学,训练 以

7、A组题目的程度为主,并注重题型的组合.在知识内容的处理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展示公式证明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重点体会 转化和类比的思维策略,通过对公式结构特征的剖析,引导学生注意对公式从左到右与 从右到左的认识与应用;通过例题教学过程中对解答每一步意义与思维策略的提升与强 化,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在例题 1教学后引入变式题,既强化学生对公式及例题 1 的认识,又为例题2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不仅强化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能促进学生 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与应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首先引导同学们以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 的余弦公式为基础,自主探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其次

8、是在一 定的自主探究基础上,让学生们进行充分的合作学习,领会新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 法,体验成功的快乐;最后是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概括、提升,并对重点与难点进行适当的精讲、点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客观差异,我以发挥各数学课堂学习小组中思维水平较好的学生 作用为主,尽可能给他们在课堂充分展示的机会;教师在学生自主及合作学习过程中, 有针对性的对“数学学困生”进行指导, 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精讲或点拨. 努 力使全体学生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注重反馈形式的多样性,对于本节的重点,分别采用学生个体回答和全体回答的方 式进行反馈;对于训练题

9、组,不仅反馈结果,更注重反馈学生的思维过程;特别注重对 学生自主及合作学习过程的反馈.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两组公式:1、cos(七 + 上)=sin ot,sin(七 + 上)=cos a .2 2 教帅分别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反馈学生预习情况,为新知识学 习准备必要的知识基础.2、cos( a + P) =cos a cos P -sin a sin P 9屈3) cos(a -P) =cosacos P +si nets in P (C 上节课我们得到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我们知道,用诱导公式可以实现正弦与余弦 的互化.你能根据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及 诱导公

10、式,推导出用任意角 a, P的正弦、 余弦表示si n(a + P), sin (a - P)的公式吗?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sin (a + P) =si n a cos P + cosa si n P sin(a - P) =sin a cos P -cosot sin P(S朋(M)探 究 理 解证明过程(参考):sin(a + P) =cos-(a + P)冷 =cos(q +2)卩=cos(F + )cos P + sin(p + )sin2 2 =sin a cos P +cosot sin PJIsin(a -P) =sina +(P)=sina cos(-P)+cosasin(-

11、P)=sina cosP -cosasin P项数、次数、结构、字母含义、读记的策略, 对比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强化记忆.sin (a + P) =si n ctcos P +cosasi n P(S+p)sin(a-P)=sin a cos P-cosotsinP (_r)利用知识关系创设问题的情境,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 学生用转化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展 开思维活动.学生思考并尝试推导公式,小组 内可以交流,黑板演示.教师板 书课题.让学生分析并回答公式推导过程 的每一步的含义.学生独立、合作分析与归纳,教 师巡视指导,师生共同交流.学 生展示说明,教师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

12、力与意识例 1 求 sin 75 , sinl5的值.鼓励同学们探究不同的推导方 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公式及分析每 步含义的过程,为公式的应用打 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引导同学分析思考公式的结构特 征、适用条件等,并回答.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达 成知识与技能目标,体现学法指 导.加深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全体学生独立解答,并由两名学 生板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 答例题解答每一步的示范作用, 强化转化思想的应用意识,规范 解题步骤,强调角的拆分中特殊 角的重要性.应用训练变式:如图,已知45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相 交于点P,又单位圆

13、上点Q满足NPOQ = 30,求点Q的纵坐标.y t P例2:已知向量OP=( 3,4),逆时针旋转45: 到OP的位置,求点P(x:y)的坐标.巩固练习题组1、 计算sin 105巾的结果是()(A)字(B)华(C)-华(D)泞2、计算 sin43cos13cos43Lin13的结果 是()(A) 2(B)粤(C)字(D)噂3、 cos74sin14-sin74cos14=_. 提升练习题组1、 计算sin ( -)的结果是()(A) (B) 6 (C) -(D) 2、化简sin(生+a) -sin( -a)的结果是(33(A) sin a(B) cosa(C) 73cosa(D)玮ina3

14、、化简 sin (a +P)cosa -cos(a + P)sin a从知识内容、思想方法及注意问题三个方面 对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作业P139练习A4;P141 习题 3 1 A 3、4思考与探究已知75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M,又 单位圆上点N满足NMON =45,求点N的 坐标.强化学生对公式及例题1的认 识,为例题2的学习奠定基础, 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 生对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思 想的认识与应用.师生合作分析,探究、归纳思维 过程与策略.由教师展示、说明解答过程,强 化每一步的意义.由于本班学生 对该例题独立或合作均难以解 答,教师的引导与精讲,有助于 学生对该

15、题目的正确认识,有利 于达成教材的编写意图.由学生独立完成.是对公式的直接基本应用,使学 生进一步熟悉公式的特征与运用 方式.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进行小 组交流合作完成.题目对一般学生而言仍较为简 单,但对我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 难的,有较多的学生不能独立解 答,因此安排了小组合作,强化 学生对公式中“角”的理解.及时强化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示范规范格式.先由学生归纳、概括,再由教师 提升、强化,明确本节教学目 标.培养归纳、概括能力,促进 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与方法,同 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自主发 展的空间.思考与探究供学生课后独立思 考,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 性与深刻性,尽可能促进学生能 力的提升.两角和与差的正弦课例点评本课选自高中数学课标教材人教 B版必修4第三章3.1.2的内容.从其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有以下特点:1、准确的把握了课程标准的教学具体要求. 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及课堂 教学实施过程看,突出了让全体学生对利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证明两 角和与差正弦公式过程的体验,强化了对公式结构特征的剖析,较好地突 出了本节的重点.2、教学内容的设计注重实效与高效.本节内容的设定切合学生的实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