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一章_第1页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一章_第2页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一章_第3页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一章_第4页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一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代社会心理学,任课教师,周晓虹教授,翟学伟教授,朱虹副教授,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肯,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作出解释,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1,吴江霖:“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

2、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这一定义力图将人的社会心理的发生、发展置于较,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考察,在一定程序上揭示了,社会心理的本质属性,但这一定义却带有明显示的,心理学化的倾向。在这里,社会心理学只是关于个,体的一种研究,尽管定义提及了“若干个体”,但,这个“若干个体”显然不能象有些人说的那样就是,群体”。因为这个“若干个体”至多是个体的一,种算术总和,而群体(无论是大群体还是小群体,是不能归咎为这种算术总和的,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2,沙莲香:“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

3、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商榷,1,认定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指的内行为只是一种,脑电反应或心电反应和生物介质的异常传递”(换言之,是一种生理水平的反应),因而决不是社会心理的内过程,的说法是缺乏依据的,2,将社会心理的内过程等同于个,体社会心理、社会心理的外过程等同于群体社会心理的观,点是错误的,它解释不了马克思、恩格斯说的“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那样一类社会心理现象,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3,王康:“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孙晔、李沂等人的简化:“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

4、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并列使用“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这两个概,念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心理视为内隐过程,行为视为外显过程的习惯,但是,它容易给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似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成份。而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种从内隐,中国学者观点的基本特征,尽管除吴江霖、时蓉华的,著述外,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包括群体和群体心理,但,他们对群体心理的论述是,不同于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的。如果说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关注的是群,体内部的社会互动,那么,我国的大多数学者关注的,则是群体对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的影响,与此相应

5、,在上述著作,中,用来说明社会心理,现象的基本概念都与个,人特征或个人内在的人,格与心理倾向密切相关,人格和自我、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印象以及社会态度,等章节构成了这些著作,的主要内容,西方学者的经典规定(差异,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之间有所不同:心理学,家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得自本,能或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行为;而社会学家则,注重群体(早期为大群体后期为小群体),欲图,通,过,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来,解,释,人,的,行,为,1908,年出版的两部分别由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撰写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明显反映出上述分歧,罗斯的著作表明他是集群行为研究的先驱

6、,而,且他并不强调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相反,麦独孤,则强调个人行为,他研究了行为的机制和先天倾,向,Raymond J. Corsini,Ed.,1984:342,西方学者的经典规定(最早的差异,1920,年代,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F,奥尔波特和社会学家,C.A,埃尔伍德进一步将上述,分歧明确化,奥尔波特认定“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Allport,F.H.Social,psychology,1924,12,而埃尔伍德则以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它所关心的,是人类群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Ellwood,C.A.,1925:16,11,心理学家的观点:

7、解释个人行为,心理学家肖和康斯坦佐,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作为,社会刺激之反应的个人行,为的科学研究,G,奥尔波特:“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社会,心理学旨在理解或解释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他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的影响,Allport,G.,1968,右图:非典时期的个人行,为,社会学家的观点:解释群体互动,社会学家,G,麦考尔和,J,西,蒙斯,社会心理学“关注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它所,强调的重点是各种“塑造,群体”的因素,如社会自,我与社会化,尹恩,罗伯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在我看来“人类行为主要,取决于人们所属的群体和,群体间的互动

8、及影响,右图:群体互动与恐慌,新的视角:人类学跨文化研究,W.J,伦那和,J.W,巴里:“正如跨文化对社会心理学,的挑战一书的标题所示,社会心理学中的跨文化研,究已对所谓主流心理学提出了挑战,促使它从不,同的文化中获取自己的发现,超越传统的过于狭隘的,资料基础去拓展自己的远景。,一句话,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人类行为不仅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等人从原苏联心理学,特有的活动原则出发也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受参加社会群体这一事实所制约的、人的行为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有关社会心理学,定义的若干规律性认识,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有其

9、学科对象的争论,焦点并不在,是否研究社会行为上,而是在怎样研究社会行为上。在这点上,心理学家强调个人因素(人格),社会学家强调社会因素(群体,与互动),文化人类学家则强调文化因素,其次,尽管有的社会心理学家(如奥尔波特兄弟)使用的行为概,念是狭义的,但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使用的行为概念则是广义的,它不仅指能够为我们直接观察的外部事件,而且包括了诸如情感,态度、思维这类虽不能被直接观察但却能够为现代科学间接测量,的内隐过程,尽管社会心理学家在早期曾形成了对大群体研究的兴趣,但自,20,年代以后整个研究却基本局限于对个体(至多是小群体)的社会,行为的探索之上,这在心理学家的定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

10、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包,括内隐与外显两个方面,简言之,它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周晓虹,1990,我们的定义的三点思考基础,不论使用什么概念或是行为,或是心理、抑或是这两,者,社会心理学都应以包括内隐过程和外部事件在内,的人对社会刺激的全部反应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尽,管其实际涉及的范围可能要小得多,反应的主体的不仅是生活于群体中的个人,而且包括,由这些个人组成的大小不等的群体,个人或群体的反应受到各种社会、文化,人格及生物,因素的制约

11、与影响。这不仅揭示了对社会刺激的反应,的本质,而且也说明,在对这个反应进行研究的社会,心理学内部,为什么会形成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相对独立的研究取向,以及为什么会形成本能,论和环境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争论,使用“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1,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学家都使用了并且是单单使,用了“社会行为”这一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学科对象,2,“心理”这一概念显然仅适合指代人的内在反应,过程,并且这个概念的使用本身就基于古人对人类内在,精神器官的误解;,3,包括行为主义在内的各派学者,都认为行为既包括外显事件也包括内隐过程;在英文中,behavior,的原义是指“个体”、群体以及种系对其环

12、,境的反应。”,Websters diction-nary.1988:141,4,并列使用“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这两个概念,符合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将心理视为内隐过程、行为视为,外显过程的习惯,但它却容易使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似,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成分,第二节,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1956,年的工,商业改造完,成后,资本,家们的政治,聚会:它告,诉我们,贪,婪与德行不,是先天的而,是社会制约,的反应,社会行为的涵义与特点,1,社会行为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这样一个定义包,括哪些基本涵义,又从

13、哪几方面规定的社会行为,的性质呢,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或曰物质承担者,而这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又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社会行为的涵义与特点,2,社会刺激是各社会客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将作用于人的全部社会客,体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社会情境,这是与某个个体或群体,直接发生联系的其他个体或群体;另一类为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地位与经济状况、社会规,范、风俗、时尚、信仰体系、舆论、民族与阶级群体、交,往方式等等,即我们通常说的社会存在。社会情境对人的,作用是直接的、简单的,而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刺激则是,间接

14、的、复杂的。社会心理学家所理解的社会刺激应该说,既来自前者,也来自后者,社会行为的涵义与特点,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回答或曰反应,比如,一个人从电视中看到约翰逊或崔建的摇,滚乐演唱会为之感到神情激奋;而在演唱现场,观看的成前上万的歌迷们,由于相互间的暗示,模仿和感染,会有相互一致、更为激烈的内心,体验与外部表现。这种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刺激,的作用下发生的体验与表现,就是我们所说的,反应。显然,在这里,刺激是引起人们产生反,应的前提,而反应则是人这个主体受刺激后的,内心体验与外部表现形式,阅读图片,1950,年代三反五反期间,上海里弄里组织唱革命歌曲,右图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是社会行为,社

15、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换言,之,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讨论: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首先,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换言之,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其次,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统”,也就是说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在这里,内在的体验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心理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狭义的行为过程,的基础、潜在状态,或曰准备阶段,再次,社会行为的主

16、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也就是说,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社会,可以从这样几方面来理解社会范畴及其本质,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与组成,它的个人并不是对立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而人则是社,会的人。马克思曾指出,“人的实质也就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组成社会的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在以生产关系,为主导的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个人。因此,马克思,说“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社会是历史的、具体的,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社会。从,空间角度说,这个由特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结而组成的群,体占有共同的疆域;从时间的角

17、度说,社会又只能是,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文化,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这一定义至少包括如,下几层涵义,文化不仅包括价值观、行为准则、生活态度这类非物,质形式,也包括了各种体现这些非物质文化的意义的,物质表现形式,不论是非物质文化还是物质文化,都既是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或曰手段,同时其本身也是人们主体,生活的产品或曰创造物,文化是有层次的,我们将一社会中的某些群体所具有,的既包括该社会的主流文化同时又具有自身特点的生,活方式称为亚文化,讨论:何为社会?社会与文化之区别,社会:一种独特的人群共同体,具有四大基本

18、特征,1,有共同生活的区域,2,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3,能够自我繁衍,4,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或者说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和社会对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来说,都是一种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除自然条件以外的全,部生活环境,并也因此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全部客观制约因素,所,以社会科学家在说明外在世界对人的影响时,往往会混用或并列,使用“社会”与“文化”这两个概念;但是,“社会”与“文化,毕竟又是有区别的:社会由共享某种文化的、受制于特定社会关,系的人构成,是一种人群共同体;而文化则是该社会或共同体共,有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生活的产品或曰创造物,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人格

19、,人格这个概念起源于拉丁文,persona,其原意是“面,具,因此有的心理学家就将人格定义为个人的面具,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全部角色的综合;也有的心理学,家将人格看成是一种控制行为的外部机制;还有的心理学,家将人格看成是个人所具有的全部特征的总和。赫根汉说,人格可以根据一个人的一贯行为模式加以描述,1,人格是在个人的社会化或曰文化濡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各种生理、心理及其他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在特征在内,的完整、统一的系统;,2,人格这个系统为人们在社会文,化情境中的行为提供了稳固、一致的反应模式;,3,具,体的人格既包含了独特的个人成份,也包含了由个人体现,但又为某一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成份,

20、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相对于其他学科尤,其是邻近学科而言的。与社会心理学邻近的学,科有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这些学科,不仅构成了社会心理学最直接的理论来源,而,且至今仍与社会心理学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与这些学科的对比中,我们能够发现,社会,心理学既是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同,样也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第,一,种,观,点,以,心,理,学家为代表,而且具有,极大的普遍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不,应当被看作与个体心理,学截然不同的学科,它,是,个,体,心,理,学,的,一,部,分

21、,;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也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第,二,种,观,点,以,社,会,学家为代表,在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吉丁斯,埃尔伍德看来“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孙本文也,曾说过:“就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及近时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趋向而,言,我们似乎应把社会,心理学视为社会学的一,重要部门,讨论: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上看,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在解释人类行为及其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

22、系来看,它是一,门独立学科。社会心理学虽然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既不是某一学科,的附属物,又不是上述学科的简单的拼凑和混合,形成后,的社会心理学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所,不具备的全新的性质和特点,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社会心理学的极强的理论性,既来自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也体现在它本身提出的一系列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学术观点之中。尤为重要,的是,为提出和证实自己的理论假设,秉承各种传统的社,会心理学家都单独或综合使用了各个学科的技术特长,在区分行为特征和观察行为的细微变化上,做了艰难的,专业性尝

23、试,”(舍伦伯格,198,6,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与现场实验以及广泛的社会调查。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建立的诸多社会心理学理论、尤其是那些“中层理论,不仅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诸学科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而且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与现实社会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讨论:社会心理学是否缺乏理论根基,人们所以会将社会心理学视为一门缺乏理论根基的学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正在于,社会心理学所考虑的问题,同社会生活中的男男女女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心理学家与普通大众所思所虑的连续性,既,是这门学科的生命力与魅力所在,也往往是它受到人们的,轻视、嘲笑、不屑的症结所在。但是,必须说明的是

24、,指出社会心理学家和门外汉思想上的连续性,并不等于,说社会心理学家所持的理论不过是从日常生活的普通假设,中套搬过来的”(舍伦伯格,1987,8,莫里哀:醉心贵族的小市民(如尔丹先生,讨论:理论为什么尚不完善呢,由于不能充分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互动的本质,尽管,大多西社会心理学家及其理,论都认为社会行为取决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并且也,确实从不同侧面对人类行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却缺乏对人类行为本质的鞭,辟入里分析,西方社会心理,学家们事实上研究的往往只,是“亚社会情景甚至非社会,情景中的社会行为,受到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观点的影响,这些理,论往往重视对局部微小,问题的研究,极少涉及,

25、人和社会发展的本质,忽视了社会不平等,政治暴力、战争、不发,达以及种族冲突,等重,大社会问题,一句话,忽视了对涉及社会发展,本质的较一般问题的探,讨,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性,如果说社会心理学与社会生活的直接联系,造成了人们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性的怀疑,那它却为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提供了天然的便利。“在社会心理学中,应用工作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赶过了基础研究”(安德列耶娃,1984,316,事实也是如此。不仅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导源于,人们为解决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社会心理问题的迫切需要,这使它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应用性”),而且社会心,理学在日后的每一步发展都直接从“社会需要”中获得了,巨大的动力,

26、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人的行为与社会、文化、人格及生物因素的天然的制约,与被制约关系,不仅决定了社会心理学的“边缘学科,的性质,事实上也决定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本身就,属于可以从各个方向探索的“边缘问题”。这一事实不,仅说明为什么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文化人类学家以及,晚近新兴的社会生物学家都会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怀有共,同的兴趣,同时也说明他们为什么还能分别相对独立地,发展出自己的社会心理学。为了不至于导致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分裂,我们将不同学科的学者发展出的具有本学,科特点的社会心理学称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研究取向的形成与综合,从,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社会心理学就分为以

27、罗斯和,麦独孤的著作所分别代表的两支: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兹后不久,当文化人类学家的上述两大,传统的影响下,涉足文化与人类行为的互动研究时,又产生了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几十年过去了,在社会心理学取得,长足的发展和有目共睹的成就的同时,在其内部仍然保留着不同,的研究取向:心理学取向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社会学取向强,调社会或群体变量的重要性,而文化人类学取向则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70,年代以后,还有人从社会生物学的立场出发,强调,遗传变量的重要性。难怪会有人将社会心理学所遭际的困难归咎,为大多研究者往往倾向于“选择”某种取向,认为了充分准确地,描绘人的

28、社会行为,有必要采取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研究取向,林顿的综合取向:人格的文化背景,迄今为止,个人、社会、文化都是分别从各个,领域进行探讨的。心理学研究个人,社会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文化。但是,个人、社会,文化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彼此之间的互动也是,持续不断的。任何脱离其他两项,而单项地进行,研究,都会行不通的,因此,最终的结局是,在不久的将来,会把这几种学科的成果结合起来,成为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科学,Linton,R,1945,4,5,综合的尝试,1946,年帕森斯将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改名为,社会,关系系”,将社会心理,学处在与临床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并,列的地位,是学科整合,的标

29、志之一,另一标志是密执安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课程的,制定,讨论:整合的尝试为何会失败,人们对这一失败给予了多种解释。麦考尔和西蒙,斯怀疑今天的社会心理学能否称得上已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学科,或许它仍然只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间交叉重叠的一个亚领,域;西奥多,纽科姆也曾将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形象,地比作一条隧道的开凿,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是,分别从人类行为这座大山的两面开始盲目掘进的,因此,他们很难有打通隧道会面的机会;而,E,琼,斯则认为,这种状况“可能和学术工作市场、出,版机会以及内部策略有很大关系,而与理论性问,题关系不大,心理学取向的特点,尽管该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众多,但

30、这些理论无一例外都,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个体行为(主要是他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说明上,目前通行的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主要是建构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框架之上的。在这一体系中,说明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基本概念是“个人品质”或个体的心理倾向,而“人格,又是囊括这些单一品质的复杂的功能单位。人格控制着具体品质,的激活,这些品质大部分是通过“社会学习”,即通过一个人同,其环境中的社会刺激(他人或群体)接触而产生的影响获得的,比如,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这是一个学习过程)可能会使他形成,一种“敌视”的心理品质,这一品质形成后又会制约他对于一系,列社会客体的态度,诸如对其他种族的敌视态度,社会学取向的特点,关注群体以及试图通过群体内部的互动来解释人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