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保障性住房建筑规程_第1页
广东省保障性住房建筑规程_第2页
广东省保障性住房建筑规程_第3页
广东省保障性住房建筑规程_第4页
广东省保障性住房建筑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附件 1:广 东 省 标 准DBJ XX-XX-2010广东省保障性住房建筑规程Indemnificatory Residential Building Specificationof Guangdong Province( 征求意见稿 )2010-XX-XX发布2010XX-XX 实施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广东省标准广东省保障性住房建筑规程DBJ XX-XX-2010主编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批准单位: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实施日期: 2010 年月日2010广州前言本规范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粤建科函 200942 号(关于下达广东省标准广东省保障性住房建筑规程编制任务的通知)

2、的要求,总结近年来我省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使用和维护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参照国内外有关先进标准,由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而成。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 2. 术语; 3. 规划布局及配建设施;4.建筑;5. 结构; 6. 设施设备; 7. 建筑节能; 8. 使用与维护。在编制过程中,广泛的征集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对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并经审查定稿。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程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 由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累积资

3、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地址:广州市流花路 97 号;邮政编码 510010),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主编单位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主要起草人 :何锦超李鸿辉孙礼军赏锦国龙国辉黄维让陈伟廖雄王华林刘福光廖满英李司秀江刚蔡晓宝文健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划布局及配建 施 43.1一般规定 43.2规划选址与用地 43.3建筑布局与空间环境 53.4道路 73.5绿地与活动场地 93.6竖向 93.7管线综合 103.8公共服务设施 134 建筑 154.1一般规定 154.2套内设计 154.3公共部分 154.4室内环境 164.

4、5装修标准与配套设施 164.6无障碍要求 175 构 195.1一般规定 195.2场地、地基和基础 195.3结构体系 215.4结构分析 225.5结构材料和施工 235.6 非结构构件 246 施 256.1一般规定 256.2给水排水 256.3电气 286.4空调通风 307 建筑 能 317.1一般规定 317.2建筑节能设计 317.3电气节能设计 317.4给排水节能设计 327.5暖通 ( 空调 ) 节能设计 328 使用与 34本 范用 明 36条文 明 371 总则1.1.1为规范广东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合理确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内容、规模和建设标准,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功能质

5、量和改善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使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经济等要求,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规程。1.1.2本规程适用于广东省行政区域内保障性住房的项目计划、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使用和维护。施工、竣工验收应按现行规范执行。1.1.3本规程所称保障性住房是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经济租赁住房建设也可参照本规程。1.1.4保障性住房可以集中建设,也可以在普通商品住宅小区中配套建设。1.1.5保障性住房建设,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保障性住房套型比例的确定,应与居民的住房状况、家庭结构和人口等因素及条件相结合。1.1.6保障性住房建设应符合适用性、环境性、

6、经济性、安全性、耐久性的住宅性能标准要求,并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 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的要求,并与区域周边环境相协调;2) 应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与当地生活习俗相协调,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3) 应综合采取防火、抗震、防洪、防空、防雷和抗风雪等防灾安全措施;4) 应按照建设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的要求,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5) 应积极推行住宅设计的标准化、多样化,采用通过质量认证和能效标识的产品,提高工程质量,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6) 除满

7、足一般居住使用要求外, 根据需要尚应满足老年人、 残疾人的特殊使用要求,在室内外环境中提供无障碍设施。1.1.7保障性住房建设除应符合本规程外,还应执行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 术语2.1 保障性住房indemnificatory housing指政府在对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2.2廉租住房low-rent housing本规程所称廉租住房是特指政府按照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组织和委托建设的仅供租赁的住宅。2.3经济适用住房affordable housing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

8、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2.4住宅建筑residential building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 ( 含与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中的住宅部分) ,简称住宅。2.5套 dwelling space由使用面积、居住空间组成的基本住宅单位。2.6住宅单元residential building unit由多套住宅组成的建筑部分,该部分内的住户可通过共用楼梯和安全出口进行疏散。2.7居住空间habitable space系指卧室、起居室的使用空间。2.8卧室 bed room供居住者睡眠、休息的空间。2.9起居室(厅)living room供

9、居住者会客、娱乐、团聚等活动的空间。2.10厨房 kitchen供居住者进行炊事活动的空间。2.11卫生间bathroom供居住者进行便溺、洗浴、盥洗等活动的空间。2.12使用面积usable area房间实际能使用的面积。2.13层高 storey height上下两层楼面或楼面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2.14室内净高 interior net storey height楼面或地面至上部楼板底面或吊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2.15阳台 balcony附设于建筑物外墙设有栏杆或栏板,可供人活动的空间。2.16过道 passage住宅套内使用的水平交通空间。2.17自然层数natural store

10、ys按楼板、地板结构分层的楼层数。2.18走廊 gallery住宅套外使用的水平交通空间。2.19地下室 basement房间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 者。2.20半地下室semi-basement房间地面低于室外地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3 ,且不超过 1/2 者。2.21无障碍住房barrier-free residence在住宅建筑中,设有乘轮椅者可进入和使用的住宅套房。2.22附建公共用房 accessory assembly occupancy building附在住宅建筑的公共用房。主要用作建筑设备用房、物业管理用房。2.23日照标准insolation

11、standards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决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 ( 冬至日或大寒日 ) 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以底层窗台面为计算起点的建筑外窗获得的日照时间。3 规划布局及配建设施3.1一般规定3.1.1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应适合人居要求和遵循节约用地、方便生活的原则,并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3.1.2保障性住房建筑应建多层、中高层、高层住宅,不应建低层住宅。3.1.3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应根据规划条件和任务要求,按照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原则,对建筑布局、道路、竖向、绿化及工程管线等进行综合性规划设计。3.1.4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布局与配套

12、设施建设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 应符合城市规划和居住区规划的要求,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空间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2) 应考虑噪声、有害物质、电磁辐射和工程地质灾害等不利影响。3) 应具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配套完善的道路、公共绿地、活动场地和公共服务设施。4) 应满足居民人体健康所需的通风、日照、自然采光和隔声要求。3.2规划选址与用地3.2.1保障性住房的规划选址应综合考虑所在城镇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使保障性住房建筑与周围环境

13、相协调。3.2.2保障性住房的规划用地应选择在地质条件适宜、交通便利、方便生活、环境宜居的区域,并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 规划用地应选择在无地质灾害或无洪水淹没等危险的安全地段;2) 规划用地的布局应结合当地自然与地理环境特征,不应破坏自然生态环境;3) 规划用地内的建筑物应具有能获得日照、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卫生条件;4) 规划用地及其周围的空气、土壤、水体等不应构成对人体的危害,确保卫生安全的环境。5) 规划用地所处的城市环境应有相应的商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市政配套设施的区域;或公用服务与市政配套设施能够与保障性住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并同期投入使用。3.2.3保障性住房

14、居住区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公建用地、公共绿地和道路用地。其用地构成中,各项用地面积和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2.3的规定。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表 3.2.3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1. 住宅用地50 6055 6570 802.公建用地12 2512 226 123.道路用地10 189 177 154. 公共绿地7.5 185 153 6居住区用地1001001003.2.4保障性住房居住区的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2.4 的规定。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 / 人)表 3.2.4居住规模层数建筑气候区划多层192718 25居住区多层、高层172617 26多层19

15、2618 25小区中高层152214 20高层101510 15多层152214 20组团中高层132812 16高层8118 11注:本表各项指标按照每户3.2人计算。3.2.5保障性住房居住区建筑应包括住宅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两部分;在居住区规划用地内的其他建筑的设置,应符合无污染不扰民的要求。3.3建筑布局与空间环境3.3.1保障性住房的建筑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空间环境和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等因素。3.3.2保障性住房居住区的建筑布局,应结合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构成一个完善的、

16、相对独立的整体。3.3.3保障性住房净密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住宅建筑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应超过表 3.3.3-1 的规定。住宅建筑净密度控制指标(%)表 3.3.3-1住宅层数建筑气候区划多层3032中高层2830高层20222)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宜超过表3.3.3-2的规定。表 3.3.3-2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控制指标(万/h )住宅层数建筑气候区划多层1.801.90中高层2.202.40高层3.503.503.3.4保障性住房的建筑布局应使居住区内的人流、车流与物流合理分流,防止干扰,并有利于消防、停车和人员集散。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

17、道路。住宅至道路边缘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3.3.4的规定。住宅至道路边缘的最小距离(m)表 3.3.4路面宽度mmm669 9与住宅距离住宅面无出高层235向道路入口多层233有出入口2.55住宅山墙高层1.524面向道路多层1.522注: 1. 当道路没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线;2. 表中“”表示住宅不应向路面大于9m的道路开设出入口。3.3.5保障性住房的建筑布局应根据地域气候特征,防止和抵御寒冷、暑热、疾风、暴雨和沙尘等灾害侵袭,并应利用自然气流组织好通风,防止不良小气候产生。在、建筑气候区,主要应考虑住宅的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导风入室的要求;在丘陵和山区,除考虑住宅布置与

18、主导风向的关系外,尚应重视因地形变化而产生的地方风对住宅建筑防寒、保温或自然通风的影响。3.3.6保障性住房与各种污染源的卫生距离,应符合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对保障性住房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气、废水等废弃物应进行处理,避免烟、气(味)、尘、垃圾等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3.3.7受噪声、眩光等影响的保障性住房,应在建筑功能分区、道路布置、建筑朝向以及地形、绿化和建筑物的屏障作用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对噪声、眩光等进行有效控制。3.3.8对有地震等自然灾害地区,建筑布局应符合有关安全标准的规定。3.3.9保障性住房的空间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1) 建筑规划布局和建筑整体的造型与色彩处理,应体现

19、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2) 居住区内的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丰富与美化环境;3) 居住区内的各类市政配套设施和市政公用站点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3.3.10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其规划设计必须遵循保护规划的指导;居住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必须依法予以保护;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3.4道路3.4.1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应根据地形、气候、用地

20、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综合配套其道路设施,必须满足居民出行的安全、便利等通行要求,并符合有关消防、防灾、救护、环境卫生等规定,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设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 每个居住单元至少应有一个出入口可以通行机动车。2) 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避免道路通而不畅和往返迂回。3) 应采取措施减少机动车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4) 有利于各类用地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局的多样性。5) 满足住宅的日照通风和地下管线的埋设要求。6) 城市旧区改建,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3.4.2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道路宽度

21、应当符合下列规定:1) 单车道路宽度不应小于 4m,双车道路宽度不应小于 7m;弯道应考虑车道加宽的要求。2) 人行道路宽度不应小于 1.5m;有条件时宜设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应小于 1 米。3) 利用道路边设停车位时,不应影响道路有效通行宽度;4) 道路平面设计最小转弯半径应不小于6 米;消防车道路最小转弯半径应不小于12米。3.4.3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道路纵横坡应当符合下列规定:1) 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 0.2%,亦不应大于 8%,其坡长不应小于 60m,横坡应为1 2,弯道处应设置超高。2) 非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 3%,其坡长不应大于50m,横

22、坡应为 1 2。3) 人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 0.2%,亦不应大于 8%,横坡应为 1 2。3.4.4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道路与建筑物间距应符合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93 规定的标准。3.4.5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道路无障碍设施应贯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的标准:1) 坡道的坡度应符合表 3.4.5 的规定。坡道的坡度表 3.4.5高度( m)1.501.00.75坡度 1: 20 1: 16 1:122) 人行道在分叉路口、街坊路口、广场入口处应设缘石坡道,其坡面应平整、且不应光滑。坡度应小于 1:20,

23、坡宽应大于 1.2m。3)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 1.5m。4) 盲道设置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障碍物或断开。3.4.6保障性住房建设应配套设置的居民非机动车、机动车的停车场或停车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居民机动车停车率不低于 10%。2) 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不宜超过 10%;3) 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4) 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3.4.7保障性住房地下车库的出入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地下车库出入口距道路的交叉路口或高架路

24、的起坡点不应小于7.50m。2) 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垂直时, 出入口与道路红线应保持不小于 7.50m 安全距离。3) 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平行时,应经不小于 7.50m 长的缓冲车道汇入基地道路。3.4.8保障性住房居住区的道路设施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 规定的标准。3.4.9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道路设计可参照城市道路支路设计标准进行,道路路基填土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路基填筑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 2007 中三级公路的规定值。路面建议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3.5 绿地与

25、活动场地3.5.1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应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设置相应的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以及居民健身、休闲和儿童游戏等设施。3.5.2保障性住房的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和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3.5.3保障性住房的绿地规划,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并宜保留和利用规划范围内的已有树木和绿地。3.5.4保障性住房的绿地面积的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 新区建设的绿地率不应低于 30%,旧区改建的绿地率不应低于 25%;2) 新区建设的

26、公共绿地总体指标不应少于1 / 人,旧区改建的公共绿地总体指标不应少于 0.7 / 人。3.5.5保障性住房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布局形式设置相应的中心绿地,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以及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等,并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 规定的各项标准。3.5.6保障性住房的绿地和活动场地的设置应满足经济、实用、安全的要求。绿化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和管线之间的距离,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3.6 竖向3.6.1保障性住房的竖向规划与设计,应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防洪规划等内容,并应遵循下列原则:1) 各种场地的地面坡度和坡向、道路坡度

27、设置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2) 满足市政管线系统的埋设要求 ;3)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4) 避免土壤受冲刷;5) 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3.6.2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用地地面坡度大于8%时宜分成台地,台地之间应设置挡土墙或护坡。建设用地内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应符合表3.6.2 规定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 (%)表 3.6.2场地名称适用坡度密实性地面和广场0.3 0.5广场兼停车场0.2 0.5室外场地 :1. 儿童游戏场0.3 2.52. 运动场0.2 0.53. 杂用场地0.3 2.9绿地0.5 1.0湿陷性黄土地0.5 7.03.6.3保障性住房的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

28、应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建设用地内各种道路坡度的竖向设计,应满足第3.4.3 条相关规定。3.6.4保障性住房的地面排水系统, 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 地面排水坡度不应小于2%。在山区和丘陵地区还必须考虑泄洪排涝要求。地面排水方式的选择, 应符合以下的规定:1) 居住区内应采用暗沟(管)排除地面水;2) 在埋设地下暗沟(管)极不经济的陡坎、岩石地段,或在山坡冲刷严重,管沟易堵塞的地段,可采用明沟排水 。3.7 管线综合3.7.1集中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居住区内应综合设置给水、污水、雨水和电力管线,其中,新建污水、雨水管道系统应按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设置。同时还应考虑燃气、 通讯、电视公用天线、闭路电视

29、、智能化管线的设置或预留埋设位置。3.7.2保障性住房居住区内各类管线的设置,应经编制管线综合规划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必须与城市管线衔接,其定位均应用采用城市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2) 应根据各类管线的不同特性和设置要求综合布置。各类管线相互间的水平与垂直净距,宜符合表 3.7.2-1和表 3.7.2-2的规定;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表 3.7.2-1管线名称给排燃气管电力电信电信水水低压中压高压电缆电缆管道管管排水管1.51.5燃低压0.51.0气中压1.01.5管高压1.52.0电力电缆0.50.50.51.01.0电信电缆1.01.00.51.02.00.5电信管

30、道1.01.01.01.02.01.20.2注: 表中给水管与排水管之间的净距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 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3.0m; 大于或等于 10KV的电力电缆与其他任何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25m,如加套管,净距可减至0.1m;小于 10KV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1m; 低压燃气管的压力为小于或等于0.005MPa,中压为 0.0050.3MPa ,高压为0.30.8MPa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垂直净距()表 3.7.2-2管线名称给水管排水管燃气管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电信管道给水管0.15排水管0.400.15燃气管0.150.150.15电力电缆0.

31、150.500.500.50电信电缆0.200.50.500.500.250.25电信管道0.100.150.150.500.250.25明沟沟底0.500.500.500.500.500.50涵洞基底0.150.150.150.500.200.25铁路轨底1.001.201.001.001.001.003) 宜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地下管线的走向,宜沿道路或与主体建筑平行布置,并力求线型顺直、短捷和适当集中,尽量减少转弯,各种管线之间及管线与道路之间尽量减少交叉。在地上架空敷设的管线及管线在地上设置的设施,必须满足消防车辆通行的要求,不得妨碍普通车辆、行人的正常活动,并应防止对建筑物、景观的不

32、利影响。4) 不应影响建筑物安全,防止管线受腐蚀、沉陷、震动及重压。各种管线与建筑物和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符合表3.7.2-3规定;各种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表 3.7.2-3(m管线名称建筑物地上杆柱(中心)铁路城 市 道公 路 边围墙或基础通信、照35kV 35kV(中心)路 侧 石缘篱笆明及边缘10kV给水管3.000.503.005.001.501.001.50排水管2.500.501.505.001.501.001.50燃低压1.501.001.005.003.751.501.001.50气中压2.003.751.501.001.50管高压4.005.002.5

33、01.001.50电力电缆0.600.500.600.603.751.501.000.50电信电缆0.600.500.600.603.751.501.000.50电信管道1.501.001.001.003.751.501.000.50注:表中给水管与城市道路侧石边缘的水平间距1.00m 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时应大于或等于 1.50m;表中给水管与围墙或篱笆的水平间距1.50m 是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 2.50m;排水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水平间距,当埋深浅于建筑物基础时应大于或等于2.50m;表中热力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最小水平

34、间距对于管沟敷设的热力管道为0.50m,对于直埋闭式热力管道管径小于或等于250mm时为 2.50m,管径大于或等于300mm时为 3.00m 对于直埋开式热力管道为5.00m。5) 各种管线的埋设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电力电缆与电信管、缆宜远离,并按照电力电缆在道路东侧或南侧、电信管、缆在道路西侧或北侧的原则布置;2. 离建筑物的水平排序, 由近及远宜为: 电力管线或电信管线、 燃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3. 各类管线的垂直排序,由浅入深宜为:电信管线、热力管、小于 10KV 电力电缆、大于 10KV电力电缆、燃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6) 管线之间遇到矛盾时,应按下列原则处

35、理:1. 临时管线避让永久管线;2. 小管线避让大管线;3. 压力管线避让重力自流管线;4. 可弯曲管线避让不可弯曲管线。7) 地下管线不宜横穿公共绿地和庭院绿地. 与绿化树种间最小水平净距 , 宜符合表3.7.2-4的规定。管线、其他设施与绿化树种间的最小水平净距(m)表 3.7.2-4管线名称最小水平净距至乔木中心至灌木中心给水管、闸井1.51.5污水管、雨水管、探井1.51.5燃气管、探井1.21.2电力电缆、电信电缆1.01.0电信管道1.51.5地上杆柱2.02.0消防龙头1.51.2道路侧石边缘0.50.58) 七度以上地震区的各类管线的设置,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3.8 公共服务

36、设施3.8.1保障性住房的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它等九类设施。3.8.2保障性住房配套公建的项目与规模,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保障性住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期交付使用。3.8.3保障性住房居住区的配套公建项目和配建指标,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 93 的规定标准,同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3.8.4凡国家确定的一、二类人防重点城市均应按国家人防部门的有关规定配建防空地下室,并应遵循平战结合的原则,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相结合,统筹安排。3.8.5保障性住房

37、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1) 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布局形式,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便于工作、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2) 商业服务与金融邮电、文化、体育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保障性住房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3) 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4) 配套公建的规划布局和设计应考虑发展需要。3.8.6保障性住房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和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必须配建相应的公共停车场(库),配建公共停车场(库)的停车位控制指标,应符合表 3.8.6 的规定。配建公共停车场(库)的

38、停车位控制指标表 3.8.6名称单位自行车机动车公共中心车位 /100 建筑面7.50.45积商业中心车位 /100 营业面7.50.45积集贸市场车位 /100 营业场7.50.30地饮食店车位 /100 营业面3.60.30积医院、门诊车位 /100 建筑面1.50.30所积注:(1)本表机动车停车位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表示;( 2)其他各型车辆的换算办法,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 93 的有关规定。3.8.7保障性住房居住区必须配建相应的市政公用及环境卫生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设置垃圾收集点或转运站,有条件的地区宜设置垃圾生化处理设施。2) 公共场所应配置与

39、规模相适应的公共厕所。3) 应积极采用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等设备设施4) 居住区室外照明设施应符合节能、美观、经济的要求,满足夜间安全照明和障碍照明的基本需要。4 建筑4.1一般规定4.1.1保障性住房的建筑设计及建筑标准应综合考虑住宅功能构成、家庭人口、风俗习惯等因素,并满足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4.1.2保障性住房应成套建设。新建廉租住房套型建筑面积必须控制在50 平方米内;经济适用住房套型建筑面积应控制在60 平方米左右。4.2套内设计4.2.1每套住房应设卧室、起居室(厅) 、厨房和卫生间等功能空间。各种功能空的使用面积指标应在下列规定范围内:卧室:双人房 1014 平方米,单人

40、房 68 平方米。厨房:不小于 4 平方米。灶台操作面净长不宜小于 2.10 米。灶台操作面单边布置时 , 厨房最小净宽应大于 1.2 米。卫生间:不小于 3 平方米。最小净宽应大于 0.9 米。并配置洗面器、便器、淋浴器等卫生设施设备 。4.2.2保障性住房的卧室 、起居室(厅)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4 米。4.2.3厨房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应设置洗涤池、案台、炉台及排油烟管道等及厨房相应设施配套电源。4.2.4每套宜设生活阳台,并预留洗衣机位置和晾晒衣物设施。4.2.5 保障性住房采用分体式空调机时, 应考虑空调机的安放位置, 应为室外空调器预留有组织排水设施。4.2.6保障性住房的标

41、准层使用面积系数宜控制在75以上。4.3公共部分4.3.1楼梯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建筑设计、安全疏散、抗震设防等方面的有关规定。4.3.2七层及七层以上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 米以上的必须设置电梯 。十二层及以上的高层住宅,每栋设置电梯的数量不小于2 台。4.3.3电梯候梯厅深度不宜小于1.8 米且大于或等于电梯轿箱深度。4.3.4走廊和公共部位通道的净宽不应小于1.2 米。4.3.5住宅与附建公共用房的出入口应分开布置。4.3.6 保障性住房应设有适当比例管理人员用房,管理人员用房使用面积不宜小于10 , 并附设专用卫生间。4.4 室内环境4.4.1住宅间距,应以满足

42、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 4.1.1 的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h 的标准。住宅建筑日照标准表 4.4.1气侯区气侯区建筑气候区划大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日照标准日大寒日冬至日日照时数 (h)231有效日照时间带 (h)816915日照时间计算起点底层窗台面注:底层窗台面是指距离室内地坪0.9m 高的外墙位置。4.4.2保障住房居住空间的采光和通风应符合住宅建筑规范 GB50368-2005和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200

43、3 年版)有关规定。4.5装修标准与配套设施4.5.1保障性住房的装修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保障性住房应设施设备完整,所有功能空间的铺装粉刷应完成,达到入住条件。4.5.2 装修标准墙壁:根据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由设计人选用符合规范要求和当地使用特点的饰面材料 ; 卫生间宜选用不低于1.8 米防水、防溅瓷质墙砖;厨房墙裙不低于1.2 米。地面:根据规范要求选用体现地方特色,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经济适用产品。门:住宅套房门宜采用具有防火、防盗功能的门扇。窗: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成品型材制做。根据安全、节能要求配用满足相关要求的安全玻璃。4.5.3配套设施信箱:保障性住房每个住宅单元应设独立信箱,信箱应集中设置。电力装置:保障性住房每个住宅单元应设独立用电计量表及配电箱,电线穿管暗藏。空调:保障性住房厅房均预留分体式空调机的外墙安装位、穿墙孔洞及电源插座。电话、电视:保障性住房每户客厅及主要卧室应预留电话插座及有线电视插座。供水:保障性住房各户设独立用水计量表并宜集中设置。应根据地方热源特点,预留厨房( 卫生间 ) 热水器安装位置及管道。冷热水管采用符合环保卫生要求管材。管道燃气:若项目设管道燃气,各户设独立燃气表。4.6无障碍要求4.6.1保障性住房每 50 套住房应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