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考研复试 复试要合理安排计划_第1页
2020考研复试 复试要合理安排计划_第2页
2020考研复试 复试要合理安排计划_第3页
2020考研复试 复试要合理安排计划_第4页
2020考研复试 复试要合理安排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考研复试 复试要合理安排计划 考研复试面试的一些技巧不知道小伙伴们了不了解,下面由出guo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考研复试:复试要合理安排计划”,持续 _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很多考生都在问这样的问题:如果报考自主划线的高校,是否公布出基本分数线就是最后的复试分数线?报考复试分数线以国家线为基准的高校,是否过了国家线就能进入复试?事实上,对于自主划线的高校来说,一开始公布的基本分数线不一定就是最后的复试分数线。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学校首先公布基本分数线,但后期仍会公布复试分数线,复试分数线会以基本分数线为基准浮动一些。除了34所自主划线高校以外,有些学校并不完全遵循国家线而是要

2、自己划定复试分数线,比如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就是这种情况。只有通过研招单位划定的分数线,才可以进入复试。 成绩出来后,最悬的就是那些不上不下的考生。对这些考生来说,既不能痴心坐等院校扩招,也不能乐观坐等分数线出来后再调剂。要两手准备:更用心地准备复试,提前 _调剂。这样在分数线出来之后,如果有幸考到分数线之上,虽然初试成绩不占优势,但比别人更用心地准备了复试,也能在复试中一鸣惊人,反败为胜。如果差了几分,提前 _了调剂,就能有机会提前占据调剂的高地,而不会因为几分之差落选。 很多考生有个误区,在初试结束后就一直被动地等分数,查到分数后又被动地等待分数线,分数线出来后又因为不能确定自己是

3、否有资格进入复试而被动等复试通知。事实上,在得知分数后就要根据往年的分数线判断自己是否有可能上线,并开始做复试准备。 研究生入学考试现在大都采用差额复试的模式。很多导师在复试时会更注重考生的专业课水平。考生可以在复试前阅读导师的论文和著作,了解学科发展状况和最新的学术前沿,对于扩大专业知识面非常有好处。 考生不要一味地认为见多才能识广,准备时泛泛而没有重点。导师在提问时并不会要求考生面面俱到,而是希望考生根据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思路。考生要学会以点及面,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生在复试时要特别注意几点。首先要注重自己的仪态。仪表庄重、严肃会给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复试时的穿着不能

4、太过于随便,要尽量正式整洁;注意克服自己的小动作,这样更有利于整体的气氛把握。其次,面试过程中表现出礼貌尤其重要。如进门前要敲门,得到老师允许后进门,问好,得到允许后落座,并道谢。面试结束时,微笑、起立,道谢,说再见。另外,在进面试室前要先关闭 _或者调成静音状态,千万不要出现在面试现场 _响个不停的尴尬局面。态度要诚恳谦逊。面试时要始终面带笑容,表现开朗、大方、乐观。专业面试时一定要诚实,不会时就诚实地说自己不是很了解,把自己所了解的尽量说出来,不要认为可以蒙骗过去。遇到实在不会的问题,就如实和老师说,表明自己以后会弥补上这类知识,因为在导师眼里开诚布公的态度更重要。 复试时,导师一般会根据

5、两点来判断,一是整体感觉,二是是否适合本专业,能给专业做出点什么。整体感觉就是以上所说的仪表、礼貌、态度以及第一印象。而如何在短短的20分钟之内判断考生是否适合本专业,就取决于考生如何展示自己了。导师在问到专业知识时,不需要考生有多渊博,而想看到的是考生的专业知识沉淀。所谓沉淀,就是具体谈到某一个问题时,能逻辑清晰、语言精练,又不失深度。考生即使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也不必紧张,好思路展现出分析过程,也能提升不少。 导师选学生可以说既无标准,又有标准。每位导师的研究方向不同,风格不同,选学生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有的看中理论功底,有的看中动手能力,还有的看中对学生对学术的兴趣和热情。在这个意义上说,导师

6、选学生是没有统一标准的。然而,研究生招考、培养国家是有统一的培养目标的,导师的“个性”应该也必须服从于这个“共性”。在此意义上,导师选学生又是有标准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的定位。目前,我国的硕士学位分为两类:学术性学位(简称“学硕”)和专业学位(简称“专硕”)。学术性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专业学位“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从以上表述我们不难得到:学硕侧重学术研究,而专硕侧重应用。下面,我们就具体看看导师的共性的要求。 1. 学术性硕士 导师招学术型硕士主要看中以下几方面

7、:学术能力(或潜力),对学术的兴趣或热情,其它能力(如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学术能力(或潜力)一般需要相关证据(如本科成绩、排名,发表的论文,参加实验室的项目,老师的推荐信)支撑。如网上有一篇对清华教授冯庆玲选学生的访谈。她提到选学生的条件:“一是毕业的大学必须是“211工程”大学二是前三年学习成绩是前百分之五。”而在论文和项目方面,冯老师接触的学生“多都知道老师比较看重研究能力,所以大二或者大三就进实验室了。” 也有导师把学术潜力说成是“基础”,比如在一篇对中科院空间中心招生办主任张作和老师的访谈中提到“学到知识你要活用。” 对学术的兴趣对能否做出好的研究很重要,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

8、师”,所以这也为导师所看重。那么导师会以什么方式考查学生对于所包考专业方向的兴趣呢?他可能会问“对这个专业了解多少?”“ _会选这个方向?”“本科时进过实验室吗,什么时间进的?” 表达能力是比较容易在复试面试时考查的能力。但让这也与研究生的能力相关。因为做好的研究不光需要看文献,做实验,也需要与人讨论交流。必要的时候,需要自己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的成果,所以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加分项。冯老师也提到“有些学生成绩特别好,但是表达能力特别差也不行。” 2. 专业硕士 xx年3月2日,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根据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现

9、状,结合国外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专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专硕的招生培养还需不少调整,远未完善。另外,目前关于专硕的复试面试讨论也不多。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结合专硕的定位,根据有限的经验,做一些分析。 专硕侧重应用。而与应用相关的可以向面试导师展示的方面有:能力方面工作(或实习)经验,做过(或参与过)的项目兴趣方面对应用型任务的兴趣和热情。 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与传统的“师徒”关系类似,不同的 _有不同的风格,对徒弟的要求不会一样,也没有必要一样。那么,如何了解导师的偏好?较好的方式是直接与其沟通,或与他的学生沟通。初试过后经过邮件、 _或当面与未来的导师 _,不是走后

10、门,而是一种主动的表现,经过与导师的沟通了解信息,也可以提前展示一下自己的优势。向未来的师兄师姐打听情况也是不错的方式。 了解导师要求,了解考研复试,表面上是在备考,实际上是主动规划未来两到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我们要做的是多了解信息,多准备。只要这么做了,成功是自然而然的。这正应了佛学中的话:但求好事,莫问前程。 (如英语、专业课、复试本身)在复试环节所占的比重,下面就一般通识情况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1)复试本身:学校的一般情况是这样的,笔试占50%、复试占50%,最后学院再综合笔试和复试的成绩和比重,从第一名往下刷人,刷到第几个就是第几个(如计划招生人数为50人,那就从第1名刷到第50名,第

11、51名就不要了;在当年生源比较优秀的情况下,招生单位会适当扩招几名)。 (2)英语:一般情况下,英语占复试成绩的30%。常见考查形式为:纯英文短文流利阅读、纯英语问答(设计教学环节内容、跨文化交际内容、价值观判断内容等等)。 (3)专业课:一般情况下,专业课占复试比重的70%。比较爱考的科目:引论、现代汉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教学能力、中国文化。之前出现的考题:“请你谈谈对视听法的认识”、“近义词辨析有点儿和一点儿”、“在任教国发现学生其实并不喜欢学汉语,你会怎么办?”、“请问你会如何向任教国学生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等等。 综上所述,专业课在汉硕复试环节中占比很高,值得大家提前规划早做学习准备。建议年后一周开启大规模专业课复试学习,这样会有一个月或一个半月的复习时间,对想要复试翻盘的小伙伴来说,这点时间并不算多,毕竟有太多知识需要填充了。 全国范围内的复试时间会安排在:三月下旬四月初。至于你自己的报考院校,需登录学院 _查询。在这时间之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