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独立支撑体系施工方案【完整版】_第1页
后浇带独立支撑体系施工方案【完整版】_第2页
后浇带独立支撑体系施工方案【完整版】_第3页
后浇带独立支撑体系施工方案【完整版】_第4页
后浇带独立支撑体系施工方案【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后浇带独立支撑体系施工方案工程基本概况工程名称:。地点: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建筑面积:。1、为确保结构支撑体系的安全,方便施工,节约材料成本,在后浇带处采用独立柱的支撑体系,与平台模板连接处断开,不影响平台模板的拆除。支撑采用 4根钢管组成独立柱支撑,独立柱顶端采用独立模板块做顶板,独立模板与平台板、梁底板分离,并用钢管搭设成水平小方架连撑,小方撑共设三道,分别为上下两道间距立杆端300mm,中部设一道,大于 5m设两道以增加独立柱支撑的稳定性。由于后浇带两侧梁属于悬臂结构,由于当悬臂构件距支座点的距离小于1.5m时,当砼强度达到 100%后,悬臂端近似不产生下垂。故

2、在施工 中后浇带板边距支座梁为 200mm梁端底部设独立支撑柱;在主、次梁相交的,且后浇带边距主次梁距离小于 1.5m的,则在主次梁交叉处梁底加设独立柱支撑;经过后浇带两平行梁间距净距大于3m的,则在后浇带处板边加设独立支撑,保证该板不下垂;凡后浇带边距悬臂梁板支座处距离大于 1.5m的,均在梁端、板端加设独立柱支撑;后浇带边距悬臂梁板支座处距离大于 3m的均在梁板端部和中间分别各加一独立柱支撑。2、后浇带支模时采用独立支撑系统,后浇带 800宽度以内的底模不支,只支设两端梁竖向支撑,穿过后浇带两侧的梁全部支撑,从距后浇带边 200mm距离搭设独立支撑体系的钢管架。每边竖向搭设两排钢管架,竖向

3、钢管间距 900mm,分别水平横管三道,每 1500mm一道,扫地杆必须连接牢固,梁与梁之间的独立支撑钢管连接成一体。形成有一个牢固的整体。3、梁端竖向独立支撑要直接支撑在梁底砼面,即梁端竖向独立支撑在第一次支模时,在支设梁底和楼板模板前先将钢管定型,独立支撑根据梁底板的标高固定,与其模板一起支设,并独成体系,且不能妨碍其他模板的拆除。4、后浇带处模板与其他模板断开,为独立模板支撑体系。其余部位的模板正常支拆。边距主次梁距离小于 1.5m的,则在主次梁交叉处梁底加设独立柱支撑。5、后浇带两侧梁属于悬臂结构,后浇带处两侧的钢筋独立柱支撑不得与平台梁模板一起拆除重支。在后浇带浇筑砼之前立模时,也

4、不得拆除独立柱支撑,待后浇带两边悬挑梁加固处理完备,方能拆除平台梁模板和钢管,且砼浇筑完毕后,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5%时,才可拆除后浇带模板和独立支撑。6、独立柱支撑点的位置必须上层和下层在同一位置,不得任选位置,保证梁端受力进行有效垂直传递而不造成对梁、板的损害。后浇带的支模见附图所示(红色模板为后浇带独立模板): 后浇带独立支撑体系照片: 附后浇带支撑架计算式:计算依据: 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 JGJ162-2008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124、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2003一、工程属性新浇混凝土

5、楼板名称B2,标高 9.00m新浇混凝土楼板板厚 (mm)160新浇混凝土楼板边长 L(m)7.25新浇混凝土楼板边宽 B(m)1.75二、荷载设计当计算面板和小梁时的均布活荷载当计算面板和小梁时的集中荷载(kN/m 2)2.52.5(kN)(kN/m 2)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标准值Q1k当计算主梁时的均布活荷载1.51当计算支架立柱及其他支承结构构件时的均布活荷载2(kN/m )面板自重标准值0.10.30.50.75面板及小梁自重标准值楼板模板自重标准值模板及其支架自重标准值模板及其支架自重标准值 G (kN/m 2)1k新浇筑混凝土自重标准值 G (kN/m 3)2k钢筋自重标准值 G (

6、kN/m 3)3k241.12基本风压 (kN/m ) 0.20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风荷载标准值 (kN/m 2)k0.650.065z风荷载体型系数 0.5s三、模板体系设计模板支架高度 (m)3.6立柱纵向间距 l (mm)a1100 立柱横向间距 l (mm)11001500中心对称325b水平拉杆步距 h(mm)立柱布置在混凝土板域中的位置立柱距混凝土板短边的距离立柱距混凝土板长边的距离主梁布置方向(mm)(mm)325平行楼板长边小梁间距 (mm)200100100小梁最大悬挑长度 (mm)主梁最大悬挑长度 (mm)结构表面的要求结构表面隐蔽设计简图如下:模板设计剖面图 (楼板长向 )四

7、、面板验算 面板类型覆面木胶合板面板厚度 (mm)15面板抗弯强度设计值 f(N/mm 2)面板弹性模量 E(N/mm 2)217100面板验算方式简支梁根据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 5.2.1面板可按简支跨计算 的规定,另据现实,楼板面板应搁置在梁侧模板上,因此本例以简支梁,取算。计算简图如下:1m单位宽度计233Wbh /6=10001515/637500mm,Ibh /12=1000151515/12281250mm41、强度验算q0.9max1.2(G + (G +G )h)+1.4Q,1.35(G +11k3k2k1k1k(G3k+G )h)+1.40.7Q b=0.9max1.2

8、(0.1+(1.1+24) 0.16)+1.4 2.5,2k 1k1.35(0.1+(1.1+24) 0.16)+1.4 0.72.5 1=7.595kN/m0.91.2Gb=0.91.20.11=0.108kN/mp0.91.4Q =0.91.42.53.15kNq21k1K2 2 2 2max 1 2Mmaxq l /8,q l /8+pl/4=max7.595 0.2/8,0.1080.2 /8+3.15 0.2/4=0.158kNmM /W0.15810 /375004.214N/mm2max6f21N/mm2满足要求!2、挠度验算q(G1k+(G3k+G2k)h)b=(0.1+(1.

9、1+24) 0.16)1=4.116kN/m445ql /(384EI)54.116200 /(3847100281250)0.043mm l/250200/2500.8mm满足要求!五、小梁验算 小梁类型方钢管小梁材料规格 (mm)4040小梁抗弯强度设计值 f(N/mm 2)小梁弹性模量 E(N/mm 2)小梁截面惯性矩 I(cm 4)小梁抗剪强度设计值 (N/mm2)小梁截面抵抗矩 W(cm 3)小梁验算方式2051252060009.324.66简支梁因小梁较大悬挑长度为 100mm,因此需进行最不利组合,计算简图如下:1、强度验算0.9max1.2(Gq11k+(G3k+G2k)h)

10、+1.4Q,1k1k 3k 2k 1k1.35(G +(G +G )h)+1.40.7Q b=0.9max1.2(0.3+(1.1+24) 0.16)+1.4 2.5,1.35(0.3+(1.1+24) 0.16)+1.4 0.72.50.21.562kN/m2l2/81.5621.1 /80.236kNmq1M1q0.91.2Gb=0.91.20.30.20.065kN/m21kp0.91.4Q =0.91.42.53.15kN1k2 2qL /8+pL/40.0651.1 /8+3.151.1/40.876kNm2MM232/2,q 2/2+pL2 2maxq1 1 2 1 1L L =m

11、ax1.562 0.1 /2,0.0650.1 /2+3.150.10.315kNmMmaxmaxM,M,Mmax0.236,0.876,0.3150.876kNm1 2 3/W0.87610 /4660187.994N/mm f205N/mm262Mmax满足要求!2、抗剪验算V0.5q L0.51.5621.10.859kN11V0.5q L+0.5p0.50.0651.1+0.5 3.151.611kN22 Vmaxq L,q L +pmax1.5620.1,0.0650.1+3.153.156kN31 12 1VmaxV,V,V max0.859,1.611,3.1563.156kNm

12、ax12320222maxV /(8I )bh -(b- )h=3.156 1000 40 40 -(40-6) 34 /(8 932006)maxz217.425N/mm 125N/mm2满足要求!3、挠度验算q=(G1k+(G3k+G2k)h)b=(0.3+(24+1.1) 0.16)0.20.863kN/m44max跨中5qL /(384EI)=5 0.863 1100 /(384 206000 93200) 0.857mm l/2501100/2504.4mm44max悬臂端qL /(8EI)=0.863 100 /(8 206000 93200) 0.001mm l12/250200

13、/2500.8mm满足要求!六、主梁验算主梁类型钢管主梁材料规格 (mm)主梁弹性模量 E(N/mm 248可调托座内主梁根数1206000125)主梁抗弯强度设计值 f(N/mm 2)主梁截面惯性矩 I(cm 4)主梁验算方式主梁抗剪强度设计值 (N/mm2)主梁截面抵抗矩 W(cm 3)20510.784.49简支梁1、小梁最大支座反力计算Q1.5kN/m21k0.9max1.2(G ,q + (G +G )h)+1.4Q1 1k 3k 2k 1k1.35(G +(G +G )h)+1.40.7Q b=0.9max1.2 (0.5+(1.1+24) 0.16)+1.4 1.5,1k3k2k

14、1k1.35(0.5+(1.1+24) 0.16)+1.4 0.71.50.21.362kN/mq(G + (G +G )h)b=(0.5+(1.1+24) 0.16)0.2=0.903kN/m21k3k2k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按简支梁, R0.5qmax1L 0.5 1.3621.10.749kN按悬臂梁, R1q l=1.362 0.1 0.136kN1RmaxR,R 0.749kN;max1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按简支梁, Rmax0.5q L 0.5 0.903 1.1 0.497kN2按悬臂梁, Rq l=0.903 0.1 0.09kN12RmaxR,Rmax10.497kN;2、抗弯验算

15、计算简图如下:主梁弯矩图 (kNm)maxM0.532kNm/W0.53210 /4490118.399N/mm26 f205N/mm2maxM满足要求!3、抗剪验算 主梁剪力图 (kN)V2.111kNmax2V /A=2 2.111 1000/424 9.956N/mm 125N/mm22maxmax满足要求!4、挠度验算主梁变形图 (mm)max1.951mm跨中max=1.951mm =1100/250=4.4mm悬挑段max0.57mm =1002/250=0.8mm满足要求!七、立柱验算A(mm 24815.9205钢管类型424立柱截面面积)立柱截面抵抗矩 W(cm 3立柱截面回

16、转半径 i(mm)抗压强度设计值 f(N/mm 2)4.49h/i1500/15.995 150 满足要求!查表得,0.63422k a22M =0.91.4l h /10=0.91.40.0651.11.5 /100.018kNmwNw0.91.2N +0.91.4N +M /l =0.91.2(0.75+(24+1.1) 0.16)+0.9 1.411.1GikQikw b1.1+0.018/1.16.534kN6/(A)+ M /W6534.346/(0.634 424)+0.01810 /4490wf Nw228.371N/mm f205N/mm2满足要求!八、可调托座验算荷载传递至立

17、杆方式可调托座可调托座承载力容许值 N(kN)30按上节计算可知,可调托座受力 N6.534kN N30kN满足要求!九、立杆支承面承载力验算支撑层楼板厚度 h(mm)立杆底座长 a(mm)300150混凝土强度等级C30150立杆底座宽 b(mm)F =N=6.534kN11、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第6.5.1条规定,见下表公式参数剖析局部荷载设计值或集中反力设计值F1h 2000mm时,取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 h 800mm时,取=1.0 ;当hhh=0.9;中间线性插入取用。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l (0.7hft+0.25pc,m) mh0

18、ft临界面周长上两个方向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按长度的加权平均值,pc,m2其值控制在 1.0-3.5N/ 范围内临界截面周长:距离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周边h0 /2处板垂um 直截面的最不利周长。截面有效高度,取两个配筋方向的截面有效高度的平均值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形状的影响系数临界截面周长与板截面有效高度之比的影响系数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为矩形时的长边与短边尺寸比较,h012=min(1,2)ss1=0.4+1.2/,=0.5+ash /4Ums 20不宜大于 4 :当2时取=2,当面积为圆形时,取=2sss板柱结构类型的影响系数:对中柱,取as=40,对边柱,取 as=30:对as角柱,取 a =20s在本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