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北大培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2018年11月7日试卷满分:100分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上述材料表明分封a. 进一步扩大周王室统治区域b.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d. 使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答案】a
2、【解析】为了巩固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分封,分封制拓展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a项正确;周天子通过分封诸侯对地方实行间接控制,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等级制度,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a. 具有男尊女卑思想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 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提炼单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 “外人”、“自己人”可见贾母强调的是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
3、。因此c符合。a不对,并非指性别歧视;b不对,并非指等级观念;d不对,材料也无从体现长幼有序。考点:本题考查宗法制。点评:拓展思路:宗法制影响(在当时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对现在的社会的影响)。其出题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追根认族、家谱、祭祖、家族、祠堂、父辈称呼等。读到题干中有以上几种信息时,其正确选项与宗法制有关。3.“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答案】b【解析】
4、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行政体制,故不选a项;由材料得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标志是郡县制的建立,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不选c项;材料涉及的只是秦朝中央三公和地方郡守、郡尉、郡监等机构官员,不能体现机构臃肿,故不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秦朝时期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 君主专制造成的失
5、误有所减少c.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 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准确理解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秦朝对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决策的失误,因此b符合题意。而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各机构之间的关系,排除a;中央机构各官员进行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大权集中在皇帝,c错误。d项在专制体制下,民主观念是没有生存的土壤的。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的形成5.假使有一位秦朝高官,他每天的工作很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要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
6、、调查。这位高官是a. 太尉b. 丞相c. 廷尉d. 御史大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可以看出,这名官员应该是秦朝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辅佐丞相处理政事同时监察百官。故选d。b项是掌握的行政权;a项掌握的是军权;c项是地方的武官。因此abc均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名师点睛】秦朝三公: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御史
7、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6.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a.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d.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郡县制“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以得出郡县制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8、巩固和发展,a、b、d项与题干不符,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郡县制对中国的深远影响,从本题的关键词“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切入,得出答案。7.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主要表现是a.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 行省制取代封国制d.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是指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世袭制代替禅让
9、制是夏朝,行省制代替封国制是元朝。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代替分封制8.(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a. 施恩于诸侯子弟b. 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c. 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d. 削弱诸侯王的力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的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10、,加强皇权的产物。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削弱诸侯王的力量9.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a. 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 皇权不断得到强化c.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 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答案】c【解析】左图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右图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行省制更能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西汉是一个统一的王朝,排除a项;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与皇权的强化无关,排除b项;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点睛:西汉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元朝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10.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11、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a. 推行郡县制度b. 设置枢密使c. 实行三省制d. 实行行省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推行郡县制度是秦朝时期的措施,时间不符,排除a。设置枢密使是北宋削弱相权、分割军事权的措施,而且与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无关,排除b。实行三省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与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无关,排除c。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名师点睛】元朝时期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
12、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其作用: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1.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b.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
13、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a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特征比较12.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以“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背景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三省六部制度的实施,加强了皇权,故a项和c项是错误的。三省六部制下,行政决策方面皇权与
14、三省之间有一定的制约关系,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但不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故b项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皇权是至高无上的;b项中的“民主性”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错误,三省六部制消弱相权加强皇权。【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对唐代政治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材料中不难发现三省六部体制对皇权的专制仍然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这也成为其在唐代以后逐渐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13.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a. 秦朝b. 西汉c. 唐朝d. 宋朝【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北宋时期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
15、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另有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因此上图为北宋时期中枢机构示意图,故答案为d。秦朝中枢机构为三公九卿,西汉形成内外朝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均不符合图示,排除ab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中枢机构1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
16、益加强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王朝官员由开始和皇帝一起坐着到站着,再到跪着,显示出皇帝的地位越来越高,反映了皇权逐渐加强,中央的权力逐步集中到皇帝一人,项正确。内阁制度开始形成于明成祖时期,并非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排除。题干信息反映的是皇帝与群臣的关系,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题干只反映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变化,未反映六部与丞相之间的关系,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15.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
17、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a. 表明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b. 说明内阁参与决策,有决定权c. 体现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d. 反映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说明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故答案为c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排除a项;内阁没有决定权,决定权在皇帝手中,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建议(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16.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
18、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里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a. 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b. 从治“公民”到治“万民”c. 不断健全民主政治d. 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雅典民主制发展过程中,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这三大里程碑式事件标示着不断健全雅典民主政治的过程。因此c选项正确。雅典民主始终是少数人的民主,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遥不可及,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7.下表是一组关于雅
19、典判处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死刑的材料雅典人口总数雅典公民总数陪审、审判人员产生方式表决方式程序罪名约40万约4.2万陪审员审判员产生方式举手一审制息慢神与蛊感青年6000501抽签据此可知雅典民主a. 体现了广泛代表性的特点b. 调动了公民的参政热情c. 明显具有原始民主的特征d. 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答案】c【解析】从材料表格中的雅典公民人数只有 4.2 万,可以看出雅典民主实质上是少数人的民主;从抽签的选举方式和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结果可以得出雅典民主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误用和滥用;从举手的表决方式和一审制得审判程序,可以得出表决方式过于简单,容易造成冤假错案,这都是原始民主的特征,故
20、 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表格,应排除。 故选 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解读表格,注意表格中的数据分析理解即可。需要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以及影响等知识。公民数只是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就可以体现出不具广泛性。抽签选择无法调动公民参政热情。材料也未体现保障言论自由。18.罗素说:“我们习惯于指出,希腊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但是我们并不总能认识到,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它比起当政府的范围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他认为a. 雅典民主具有合理性b. 雅典民主有严重的局限性c. 雅典民主更强调集体统治d. 雅典民主是人类的黄金
21、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比起当政府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可以看出,作者对雅典直接民主的肯定,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的合理性,不是局限性,故b项排除。材料并非强调希腊民主发展的黄金时期和集体统治,故c、d项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比起当政府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的准确解读,即直接民主具有合理性。19.一位美国法学家不得不承认:“尽管罗马帝国的人口或许为5千万,但现在有8亿7千万人生活在由罗马法所造就体系之下。”这表明a. 罗马法适用范围很广b. 罗马法影响范围很广c. 罗
22、马法内容庞杂,成就辉煌d. 罗马法征服并控制了世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尽管罗马帝国的人口或许为5千万,但现在有8亿7千万人生活在由罗马法所造就体系之下”说明罗马法影响的范围比较广,故b项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民主政治罗马法影响20.西汉大臣贾谊曾上奏,“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之罪不加其身”,得到文帝的认可。而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如果让恶人逃脱罪责,“就会挖空社会安全的基石,扼杀正义”。由此可见a. 罗马法更强调公平和正义b. 中国人法律意识淡薄c. 罗马法维护社会各阶级的利益d. 罗马法对中国古代法律影响深远【答案】a【解析
2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罗马法律自然法。由材料信息“君之宠臣,刑戮之罪不加其身”到“西塞罗的自然法理念”,材料主旨即在强调罗马法更加注重公平和正义,实际上是在考查西塞罗的自然法。b项具有片面性,不符合题意。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排除。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律自然法【易错警示】关于古代罗马法律,要注意把握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以及自然法几者的区别与联系。首先,习惯法、成文法,是从法律形式上来界定的;公民法、万民法是从法律适用范围(法律体系)上来界定的。其次,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但它是一切具体法的最高标准,是一种法律理念(公平、正义)
24、,被称为“大写的法律”。21.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破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a. 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b. 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c. 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d. 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罗马法的内容与作用。题干中“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说明无论奴隶还是奴隶主都得遵循法律的规定。古罗马法律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但在一定能够程度上调和了奴隶和奴
25、隶主之间的关系,维护了正义,a、b项错误;d项从材料上没有体现。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本题以对罗马法中记载的案例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点评:关于罗马法,高考多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命题,考查罗马法发展历程及其基本原则。22. 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 防止国王独断专行b. 扩大议会的权力c. 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d. 扩大国王的行政权【答案】a【解析】 君主立宪制的意思是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
26、王的行为。只有a项符合嗣位的目的所在。23.威廉布莱克斯通在其英国法释义中阐述当时英国立法系统时说:“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力而非决定权君主毫无权力胡作非为,而只是防止胡作非为。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作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作者主张严格限制王权b. 英王和议会关系“均衡”c. 国王可以批准议会法案d. 当时英王已“统而不治”【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政治体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在强调英王和议会的相互牵制,即强调英王和议会关系是均衡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
27、,正确;作者是主张英王也是有权力的而非主张严格限制王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作者只是强调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力而非决定权,所以国王不可以批准议会法案,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中的时间和内容来看当时英王还有一些权力而非已统而不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4.169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届议会,每届议会的最长任期不超过三年。其影响是a. 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度的正式确立b. 加强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c. 使议会成为限制王权的常设性立法机构d. 保障内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三年必须召开一届议会”及规定议会任期,从
28、法律上确立了议会限制王权及常设性立法机构的特点,故选c。1689年的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度的正式确立,所以a说法与史实不符;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选项b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25.1783年,英国政坛不稳,一年内更换了三届内阁。英国议会下院又对刚上台执政的小威廉皮特内阁提出了“不信任案”。但小威廉皮特未向下院称臣和接受辞职,而是要求英王乔治三世下令提前解散并重新选举下院。为保持内阁的相对稳定,英王批准了小威廉皮特首相的要求,下令将未满任期的议会下院解散。材料表明a. 英国国王
29、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b. 英国内阁与议会可以相互监督制衡c. 解散下院不利于英国政坛稳定d. 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机制被破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783年英国国王不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材料不是强调解散下院是否利于英国政坛的稳定,也不是强调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机制被破坏,而是强调英国内阁与议会之间的关系,即二者是可以相互监督制衡,这样确保政局的稳定,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内阁与议会的相互监督制衡26.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
30、。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a.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b. 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c.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d. 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前期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收取规银贿赂,这些腐败统治加剧了列强侵略,潜伏着民族危机,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鸦片走私禁绝,故b错误;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也不能说明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
31、“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官员腐败,参与鸦片走私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7.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对太平天国有褒有贬,一方面自称“洪秀全第二”,另一方面又说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这表明他评价太平天国的视角是a. 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b. 民族主义和现代化史观c. 进化史观和文明史观d. 民本主义和革命史观【答案】b【解析】孙中山自称“洪秀全第二”,是看在太平天国反清的目标与自己一致,这属于其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内容,“只知
32、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是说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民主而言,仅仅是改朝换代而已,这是强调政治民主,属于现代化史观的范畴,故选b;acd均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点睛: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影响,按照不同的史观和不同的视角去看,都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了解各种不同的史观,对于我们更好的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非常有用的。目前我们用到的史观大体上包括以下几种:1)唯物主义历史观: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 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
33、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即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世界史。全球史观的主要观点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生产力与世界各地区间的交往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演变。4)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34、等。 5)文明史观:把文化或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认为文化或文明也是经历着生、长、盛、衰等发展阶段的有机体,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主要观点是: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 ;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文明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35、。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 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
36、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29. “民族”一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用于表达宗族和夷夏之辩,然而作为与英文单词nation的对应概念,大规模、高频率出现是在1895年之后,从日文汉字借用而来。这一变化a. 源于日本发动甲午侵
37、华战争b. 表明宗法血缘观念的淡化c. 反映出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d. 顺应了当时革命潮流的兴起【答案】c【解析】由“民族”一词属于古汉语词汇”“在1895年之后,从日文汉字借用而来”,可见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深重,所以要挽救民族危亡,故选c;变化源于甲午侵华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深重,排除a;变化不能说明宗法血缘观念的淡化,排除b;甲午战后,维新变法是主流思想,排除d。30.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呐喊,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他们也不用我们的活动。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可见,辛亥
38、革命a. 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b. 推翻了多年的封建制度c. 极大地提高了国民意识d. 思想启蒙有一定成效【答案】d【解析】材料“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群众具备一定的思想觉悟,这说明思想启蒙有一定成效,故d正确;材料“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他们也不用我们的活动”说明辛亥革命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故a错误;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多年的封建制度,故b错误;“知道皇帝,也是可以倒去”不能说明辛亥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国民意识,故c错误。故选d。第卷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共两道小题,计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指定的答题
39、栏内)31.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
40、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材料四: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4)材料四中“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答案】(1)特点:官员从世袭变为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意义: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后世影响深远。(2)秦汉: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爆企业安全培训课件
- 民法总则课件
- 初中物理会考试卷及答案
- 财务制度考试题目及答案
- 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 新质生产力与未来社会变革
- 外媒视角下的新质生产力内涵
- 山西安全生产条例要点讲解
- 氢能领域:南海新质生产力探索
- 2025年精神科常见心理疾病干预技巧考试答案及解析
- 期货入门基础知识解读(共45张课件)
- 农业产业链风险管理
- 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护理
- JT-T-807-2011汽车驾驶节能操作规范
- 一例CAG循证护理查房
- 安全生产投入台账(模板)
- 委托书办理压力容器使用登记证
- (完整版)数字1到10的描红(田字格带笔画提示)
- PFMEA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
- 车险综改理赔考试试题题库
-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课时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