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同步测评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同步测评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同步测评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选择题 1.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并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下列哪一政策体现了列宁的以上主张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土地法令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920年,一位苏俄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农民阶级已经退出工农联盟 b.农民在心理上与苏维埃政权产生对立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农民付出了重大代价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3.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

2、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的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 d.劳动义务制4.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a.是苏俄赢得三年内战胜利的保障 b.给国家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5(2010福建德化一中模拟)下面是苏联(俄)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项目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6 6207 8608 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2

3、2.1334.5544.24a. 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联(俄)农业的发展b. 苏联(俄)农业发展超过了工业c.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俄)农业发展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经济发展6.(2010烟台测试)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7.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

4、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8.1921年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苏俄的社会主义性质所致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c.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d.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致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要求停止余粮收集制。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

5、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材料二 在喀琅斯塔得水兵叛乱中,参加者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号,并组织起“临时革命委员会”,发布的告喀琅斯塔得要塞和市民群众书中声称:执政的共产党完全脱离群众,没有力量把群众从全面崩溃的现状中拯救出来,只有靠全体工人的努力和决心,才能给祖国提供面包和燃料,才能让人们穿上衣服和皮靴,才能使共和国摆脱困境。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请回答: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列宁领导的俄共(布)是如何做的?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选

6、择题 1(2010山东淄博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2.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实行新经济政策3.1927年后,苏联的农村生产资料状况是()a.农民私有 b.集体所有c.全民所有 d.社会所有4.苏联工业化与西欧工业化的最大不同是()a.以重工业为主b.以牺牲农业

7、为代价c.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d.农、轻、重的比例失调5.1936年苏联新宪法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建成的标志,最根本的原因是()a.它宣布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b.它规定了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c.它反映了苏联的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d.它规定了苏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6.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 ()a.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b.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c.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d.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7.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发展重工业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d.轻工业发展品种单调

8、和布局不合理8.(原创题)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影响的评价最全面、最准确的是()a. 给苏联带来了经济上的高速增长 b. 使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c. 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 一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斯大林规定社会主义事业同资本主义阶段形成的一切东西完全对立起来,让社会主义在封闭的环境中运行,以显示社会主义之“纯洁性”和“优越性”。斯大林以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越快就越好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世界

9、历史杂志材料二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三 (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确立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着眼点。(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与材料二相比,两者形式上有相似之处,本质上相一致吗?为什么

10、?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选择题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b.斯大林的去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d.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2.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3.(2010合肥一中联谊校联考)苏联执政的某领导人认为,

11、放松中央控制会推动生产发展。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这位领导人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4(2009广东b卷)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 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5.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a.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b.实质上是背离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c.适应了当时苏联的国情d.稳定了当时已经混乱的思想6.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原因在于()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b.改革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实行多党制d.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7.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比()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