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三 题型突破练 6 T47专练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三 题型突破练 6 T47专练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三 题型突破练 6 T47专练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t47专练1.(2017河北沧州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徐光启“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之,习天文、历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在研究蝗灾时,他对从春秋到明万历年间的蝗灾进行数据统计,运用排比、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到蝗灾频发的季节和发生的条件,得出蝗灾发源于沼泽地的论断,对明代乃至民国期间的蝗灾防治形成了积极影响。本草图经记载“菘菜不生于北土,有人将子北种,初一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徐光启对此表示怀疑,亲自经过两年的试种,发现菘菜并没有变成芜菁,进而纠正了本草图经的错误。他翻译了西方数学巨著几何原本,指出“几何之学,深有益于致知”。1633年,

2、徐光启病逝于北京。在他72年的生命历程中,很长时间被社会问题所困扰。徐光启认为他在西学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他把西学作为解决晚明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而不是将西学视为一种学术。在他那里,西学实现了同儒家文化的恰当结合。王东升徐光启:科学、宗教与儒学的奇异融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学术研究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是否真的“在西学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7分)2.(2017湖北孝感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国运衰败。郑观应认为中国要渡过危机,要求富求强,在备商战以富国的同时,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作保证,这

3、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而当时中国封建上层建筑已严重阻碍了经济建设的开展,不利于中国富强。郑观应在政治改良的思想中,把除弊与兴利相结合,除弊的重点集中在吏治的整顿上,要求对中国制度补偏救正;兴利之箭则指向议院,希望能对君主专制略加改良,让人民能够得到一定的参政权利。他于1895年提出制定宪法,限制君权,建立一套当时并未有之,又迫切需要的“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中国人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郑观应还认为:“国之盛衰系乎议院,人才之贤否视乎选举。议院为国人所设,议员即为国

4、人所举。举自一人,贤否或有阿私;举自众人,贤否难逃公论。”生活艰难是官员贪腐的原因之一,郑观应提出给各地官吏加薪,这样官员再贪污,惩罚就师出有名。浅释郑观应政治思想主要特征等(1)根据材料,概括郑观应的政治主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郑观应的政治主张。(9分)3.(2017湖南益阳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官办学堂开设之后,进而派遣幼童出洋学习。倡之者为容闳。他认为复兴中国的根本途径在教育,以西洋文化改进中国文化。1868年以来,屡与江苏巡抚丁日昌谈及。中美续增条约载明互相优待学生,容闳主张将幼童送往美国。1870年,丁日昌商之于曾国藩,由曾国藩正式上奏,并与李鸿章

5、联名致书总署。美使从旁怂恿,英使亦谓可先赴美国,将来再派往英国。容闳在上海设一出洋局,招学生三十名,大多为来自香港的广东幼童。1872年,陈兰彬、容闳被派为正副委员,经理留学事宜。是后三年,第二至第四批学生陆续前往。及吴嘉善任游学委员,不满学生的言行,斥其“适异忘本,目无师长,难期成材,即成亦不能为中国用”,力主撤回。其中有的已大学毕业,有的尚在大学、中学肄业,回国后,多任职海关、海军、路矿与其他洋务机关,最知名的有詹天佑、唐绍仪、梁敦彦。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容闳倡导派遣幼童赴美学习的时代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容闳倡导派遣幼童赴美学习的

6、主张及实践。(9分)4.(2017河南开封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鸦片战争结束后,徐继畬先后出任福建布政使、巡抚,并办理厦门、福州两口的通商事务。他利用一切机会,访问西人,耳闻笔录,搜集资料,“披阅旧籍,推敲考订”,最终于1848年创作出版瀛环志略十卷,书中介绍了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情况。该书不仅介绍了各国的地理、器物,还详细介绍了欧美各国的选举制、议会制和立宪制等。一些士大夫们强烈攻击徐继畬,痛骂他身为朝廷命官,竟敢影射抨击天朝制度,公开赞美外国元首,与西洋传教士沆瀣一气,“称颂夷人,献媚夷酋”。1851年,徐继畬因主张以缓和手段“驱夷”,被贬为四品京官,不久后又罢官归里。1852年

7、,魏源增辑海国图志为100卷,辑录了瀛环志略的许多内容,1859年,日本开始一再翻印瀛环志略。1865年,两宫皇太后命其入京,担任总理衙门行走。1866年,总理衙门重印瀛环志略,“中外奉为指南”。1867年,兼总理同文馆事务大臣,推行同文馆改革计划,遭倭仁等守旧官僚阻挠而失败。康有为看瀛环志略后才“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梁启超自述读此书后“始知有五大洲各国”。王龙思想先驱徐继畬被林则徐诬指“卖国”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瀛环志略的内容特点和历史贡献。(9分)(2)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徐继畬个人的优秀品质。(6分)5.(2017广东梅州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朝中期以后,

8、倭患日益严重。于是撤销了市舶司,海禁更加严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巨商和海盗便和倭寇相勾结,亦商亦盗,兼行劫掠。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戚继光受命任参将,守台州、金华、严州三郡,负责御倭事宜。戚继光到浙江后,请求在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夫,组织、训练新军,得到朝廷恩准。1559秋,他亲自来到义乌,招募了三千人,制定纪律,严格训练。戚继光还创造了“鸳鸯阵”的战术,将盾牌、长枪、叉、钯、棍、刀等长短武器联合使用,各尽所能,密切配合。1561年,戚继光在浙东先后九战九捷,浙东的倭患遂告平息。1562年,戚继光被调入闽,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的倭寇。次年春,福建倭患被平定。1564年,东南沿海的抗倭

9、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抗倭战争也使明王朝消耗很大。这场战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开放海禁的重要性。明朝廷也鉴于嘉靖时“倭乱”的教训,到隆庆时开始部分开放海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其政治意义。(9分)6.(2017河南郑州四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程德全(18601930年),四川云阳(今重庆)人。早年家境“贫苦不能自给”,故“设熟训蒙”,以资补家用。光绪十六年(1890年)入国子监肄业。1898年,赴黑龙江入副都统寿山幕。时值沙俄入侵东北,受命经略东北,

10、积极筹战。1905年,擢升黑龙江将军,着手变通旗制,“改设行省”;移民实边,垦发江省;兴办实业,振兴商务等。宣统二年(1910年),程德全调任江苏巡抚。到任后,程与张謇等士绅立宪派关系密切,并受苏州工商阶层影响,政治态度更趋于激进,曾多次上疏清廷,请求立宪,以挽救统治。武昌起义爆发后,不想做清王朝殉葬品的他,接受苏州士绅要求,避战自保。1911年11月5日,苏州宣布独立,程德全成为第一位反正参加革命的清朝封疆大吏。随后,“通电各属反正”,传檄各地“共保治安而维秩序”。废除大清年号,刷新政务,督师光复南京,被革命党人推为江苏都督。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程德全被孙中山任命为内务部总长。袁

11、世凯任总统后,被任命为江苏都督。胡长青论辛亥革命前后的程德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德全政治角色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程德全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7分)6t47专练1.(1)特点:涉及领域广;总结与创新同在;重视学术的实用性,把学术当成是救世良方;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重视实验研究(实践);中西文化融合。(8分)(2)没有。说明:晚明时期,西方自然科学、宗教传入中国,为徐光启等少数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在学术、经济领域产生一定影响。但明清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强化、文化专制、文字狱的环境,决定了徐光启的设想无法在中国实现。(其他

12、答案围绕主题,符合题意可适当给分,7分)2.(1)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实行议会政治和“君民共主”;整顿吏治;高薪养廉;实行选举制,让人民得到一定的参政权利。(6分,答出三点即可)(2)评价:他的议会政治和“君民共主”的变法主张,是对“中学为体”的思想的一种扬弃与发展;“君民共主”未能摆脱“尊君崇上”的传统观念;设议院是为了限制君权以赢得民心;在清末财政拮据情形下,给官吏加薪有些脱离实际,不太现实。(9分,答出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3.(1)背景: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意识到新式教育的重要性;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廷与西方列强出现“和好”局面。(6分)(2)评价:开创了派遣留学生出洋留学的先河,

13、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培养了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受到顽国派的攻击与破坏,致使留学计划主张未能持续实施。(9分)4.(1)特点:分述五大洲各国的历史地理和器物;注重介绍欧美的民主制度。(3分)贡献:帮助中国人认识、了解世界,丰富了海国图志的内容;有利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有所帮助。(6分)(2)品质:视野开阔,勇于向西方学习;脚踏实地,经世致用,著书严谨;为推动中国的学习与改革,直面谩骂阻挠。(6分)5.(1)背景:明朝国势衰微,海防松弛;海禁政策的实施,商人、海盗与倭寇相勾结;倭患严重,威胁国家安全。(6分)(2)原因:抗倭的正义性;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政府大力支持,军民有效配合。(5分)意义:鼓舞抗击侵略的信心和斗志,有利于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稳定;促成政府部分开放海禁。(4分)6.(1)变化:从旧官僚到立宪派,再到民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