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行业吸纳就业的投入产出分析_第1页
中国各行业吸纳就业的投入产出分析_第2页
中国各行业吸纳就业的投入产出分析_第3页
中国各行业吸纳就业的投入产出分析_第4页
中国各行业吸纳就业的投入产出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 录摘要:2abstract:2一、引言3(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3(二)文献综述3(三)研究思路4二、投入产出分析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指标分析4(一)衡量指标的选取4(二)考虑国产率后对指标进行调整7三、中国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实证分析7(一)数据的来源和处理7(二)行业吸纳就业能力评价8四、结论与建议11参考文献12中国各行业吸纳就业的投入产出分析摘要: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对行业的就业能力进行定量研究,但考虑到行业就业人数表的行业分类和投入产出表行业分类不同,所以本文对行业进行了重新的分类和调整,按照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行业分类,再结合投入产出表的行业分类最终将行业分为18个部门。本文用国产率对

2、直接消耗系数进行了调整,得出了符合本文思路的产出乘数和就业效应。又考虑到弹性对劳动力系数和就业效应的影响,本文构建了用总产值弹性调整后的劳动力系数和就业效应,然后又引入后向关联指标和变异系数指标,使得研究体系更加完善。采用实际的数据计算中国各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并对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出就业潜力比较大的行业,并给出评价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一些建议。关键词:投入产出;就业;弹性;扩散能力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input-output method to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employment of the in

3、dustry of china, bu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of the industry employment tables different from the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of input-output table. the industry was reclassification and readjustment by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units employment. combined with the industry

4、 classification of input-output table eventually industry is divided into 18 departments. this paper constructs output multiplier and influence coefficient which have been adjusted by domestic rate and labour force coefficient and employment effect which have been adjusted by employment-production f

5、lexibility to measure the obsorb-employment ability. and it introduces backward linkages effect and variability coefficient to improve the research system. using the actual data calculation of chinese each industry to induct the ability of obtain employment of industry, employment capacity for compa

6、rative analysis, identifying the industry has bigger employment potential. finally this paper will give the evaluation of the ability to obtain employment and some suggestions.keywords: input-output analysis; employment; flexibility; pervasion ability一、引言(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随着每年大学生人数的迅猛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也不断地加大,劳动就业

7、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中带有全面性影响的重大问题非就业问题莫属。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是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与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为主要矛盾的就业现状。从长期来看,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增长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的结构和产业之间的关联问题是导致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吸纳就业的能力的关键因素,有的行业增加劳动力投入可直接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有的行业增加劳动力投入,虽然给本行业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多,由于它会直接或间接的消耗其他行业的产品,会导致其他行业或部门从业人员增加,最终带动整个经济系统的就业增加。研究各行业就业吸收能力可以有效地平衡我国就业的

8、不充分现象。本文通过对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的研究分析鉴别出对就业有影响的重要行业。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就业政策提供帮助。(二) 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jack diamond(1975)分析土耳其行业内部就业潜力指标时,在里昂惕夫逆矩阵c的基础上,用一个由行业劳动产出率组成的对角矩阵左乘c,得到了行业就业乘数矩阵e,即e=c ,再通过行业就业乘数矩阵构造分析行业就业潜力的指标,但他没有考虑进口对消耗系数的影响。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在研究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文章也很多,主要都是基于投入产出表来构建分析指标。黄涛(2002)从社会需求与资源约束角度分析行业就业吸收能力,他的观点是社会对该行业产

9、出的需求是促进一个行业扩大就业的根本动力。没有需求, 行业的就业乘数再大、成本利税率再高也不可能真正地实现就业。资源会对就业起约束作用。雷明和敬晓清(2004)在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各行业就业潜力时,采用hazari-krishnamurty(1970)提出的指标,考虑到进口对国内劳动生产率变化以及劳动效应的影响,用国产率对直接消耗系数进行了调整,用调整后的综合就业系数来分析行业的就业吸收能力,但其分析指标还是比较粗糙,没有考虑行业的后向关联的影响以及行业就业的扩散能力。吕忠伟(2006)引入了后向关联、前向关联和变异系数,来考察行业的就业潜力,而没有评价行业的成本利税率。叶明霞,陈锦华(200

10、7)则是将后向关联和成本利税率一并考虑。金乃丽和徐盈之(2008)更进一步的考虑了就业总产值弹性,这样更能准确的来衡量行业就业吸纳能力。(三) 研究思路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构建一系列指标,对全国各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以分析得出国内产业结构和就业之间存在的关系。基于投入产出方法对于就业吸收能力进行考察,大概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各行业的劳动者报酬,构造出就业分析指标,考察各行业的就业贡献水平;二是根据各行业的就业人数,即劳动力投入,构造一系列分析指标,衡量各行业的就业吸收能力。本文在第二种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研究,利用国内投入产出表,在考虑各行业产出乘数和就业效应的基础上,构建

11、后向关联指标,体现某行业就业产出变动对其他行业就业增减的影响,而构建变异性系数指标,则是体现行业间影响的平均化程度及扩散效果,从而综合全面的考察国内各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二、投入产出分析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指标分析(一) 衡量指标的选取在研究行业就业吸收能力问题时,要考虑行业直接和间接创造就业的能力。这些对行业就业关联程度的研究,都以投入产出分析中的里昂惕夫逆矩阵为基础。本文综合考虑影响就业乘数的因子,构建出以下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分析指标:1、 直接消耗系数定义j行业对i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其中表示j 行业总产出(货币表示),表示j行业对i行业的直接消耗(货币表示)。直接消耗系数表示j行业产出所

12、消耗的i行业的投入量。用nn矩阵a=()表示直接消耗矩阵, 它表示国民经济全部n个行业部门彼此间的直接消耗关系。2、 完全消耗系数j行业对i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定义为:完全消耗系数表示j 行业最终使用产出所直接间接消耗的i 行业的(货币单位表示的)产出量。令b=()表示完全消耗矩阵,根据完全消耗系数的定义,有b=a+ab。从而有,只要知道a阵即可求出b阵。3、 行业劳动力投入系数,这里为行业k的就业者人数,为行业k的总产出,表示生产单位k行业产品所投入的劳动力。 设为常数,则,其中,。表示了总产出增加引起的各个行业劳动力增加数,劳力投入系数和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差不多,只反映了某个行业总产

13、出增加导致了本行业就业增加的能力。并没有反映出本行业增加对其他各行业的就业影响。4、 就业效应为了研究某行业产出增加对其他各个行业就业产生的影响,令,其中只有第j个元素为1,即最终使用向量增量只有第j行业产品数为单位量,其他行业均为0,则得出,其中是c阵的第j列。就业效应。这个等式的含义是: 第j行业最终使用增加1个单位, 其它行业最终使用均不增加, 导致各个行业劳动力增加数。考虑到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各行业的就业总产值弹性,假设劳动生产率是平稳增长,即为常数,引入总产值弹性对就业进行调整,设调整后的劳动力投入系数为,则有。5、 影响力系数第j行业的产出乘数(): 其中,为完全消耗系

14、数,反映了j行业最终使用产出所直接或间接消耗的i行业的产出量,这里表示第j行业最终使用增加1个单位时,其他行业最终使用都不增加,各个行业总产出的增加额的总和。这个指标反映了行业j带动国民经济规模的能力,间接地反映行业j就业吸收的能力。进一步定义第j行业的影响力系数 就是第j行业的产出乘数除以各行业产出乘数的平均值。其含义与产出乘数类似。不过把绝对数变成相对数,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产业带动国民经济规模的能力较小,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带动能力较大。6、行业关联和扩散能力后向关联指标的构建参考了rasmussen(1956)提出的方法:以某行业总产出引起的n个行业就业增加之和(本文中体现为就业效应)的平

15、均数与其整体的平均数相比较,得出该行业的就业吸收能力的后向关联指标:,若后向关联1,表示该行业最终产出增加,能够引起较大的其他行业的就业人数的增加;反之,则反。有些行业虽然后向关联值很高,但是其仅与经济系统中几个特定的行业关系紧密,而扩散能力并不强。为此,引入变异系数指标:变异系数越低,影响程度就越平均,行业的扩散能力就越强。7、 成本利税率投入产出表第、象限中,反应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投入来源的价值构成。第k个行业的是该行业的资本投入,其中是流动资本的投入、是固定资本折旧投入;是该行业的劳动力投入。因此可以看做该行业的总投入或称总成本。定义第k个行业的成本利税率为:成本利税

16、率是反映行业效率的一种指标,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资源的配置将流向成本利税率较高的行业,因而该行业成本发展空间较大。可见成本利税率也是间接反映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二) 考虑国产率后对指标进行调整投入产出分析的直接消耗系数定义式的表示第j行业总产出消耗的第i行业产品的数额,因而具有定额性质。但是包含国内生产部分,和进口部分。考虑到我们是从国内就业角度做投入产出分析,只有国内生产部分才能增加国内就业量,有必要对消耗系数做调整。设第i行业产出的国产率为,则国内产品直接消耗系数和国内产品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分别定义为 其中m为各行业产品国产率构成的对角矩阵diag()。随着直接消耗系数的调整,完全

17、消耗系数及其矩阵也将做相应的调整,公式产出乘数和就业效应公式中的也一律改为,经过调整后的产出乘数和就业效应更加准确的符合本文的意思。三、中国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实证分析(一) 数据的来源和处理1、行业的分类和国产率的计算本文以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的4242行业部门表为基础,但42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中没有劳动力的数据,而中国统计年鉴中只提供19个行业的劳动力数据。因此,这里考虑两者的交叉分类。最终归纳成18个行业。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列出的行业总产出含义是国内总产出,表中同时列有各个行业部门产品的进口额(货币表示),因而国内总产出+行业进口额=行业中间使用+行业最终使用。由此得出:国产率=

18、国内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2、 行业就业人数的获得计算劳动力投入系数和就业效应需要知道各行业2007年的就业人数,现行的投入产出表中没有提供相应的行业就业人数。我国统计年鉴提供的行业就业数据是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这个的行业分类与投入产出表有差异,所以需要重新分来,本文基本按照就业人员的分类,只是剔除了“地质勘查业”,因为这项在投入产出中没有单独分类。最终本文分为了18个行业。3、 就业总产值弹性的计算 弹性的计算需要有两期相应的数据,选取2002年的数据与2007年进行比较计算。考虑到价格波动对总产出的影响,利用统计年鉴中公布的价格指数分别乘以两个年份的各行业的总产出值。然后

19、利用公式:.计算得出。(二) 行业吸纳就业能力评价1、行业的产出乘数和影响力系数的比较经过国产率调整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中的各行业的列元素之和加1得出各行业总产出乘数。各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则由总产出乘数求出。由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出2007年各行业的产出乘数和影响力系数。其结果见表1表1 行业总产出乘数及影响力系数行业产出乘数影响力系数排序 建筑业7.413 3.711 1 制造业2.678 1.341 2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529 1.266 3 住宿和餐饮业2.384 1.193 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139 1.071 5 采矿业 2.100 1.052 6 农、

20、林、牧、渔业 1.842 0.922 7 批发和零售业1.694 0.848 8 教育1.537 0.769 9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502 0.752 10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456 0.729 11 金融业1.423 0.712 12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07 0.654 13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279 0.640 14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200 0.601 15 房地产业1.190 0.596 1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147 0.574 1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132 0.567 18产出乘数排在第一位的是建筑业,其总产出乘数为7.41

21、3,表示该行业最终使用增加1万元,由此导致的各行业总产出增加7.413万元。其他依次是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住宿和餐饮业等。总产出乘数最小的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之所以把产出乘数和影响力系数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参考指标,是由于它们间接反映了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指标。2、 行业劳动力系数和就业效应的比较 表2是经过总产出值弹性调整前后的劳动力系数和就业效应,有一个结果值得注意,产出乘数和影响力系数排名靠前的建筑业此处排名为最后;相反影响力系数较低的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就业系数排名靠前。这说明,虽然带动其他行业产出的能力较弱的行业具有较强的就业吸收能力。表2

22、行业劳动力系数和就业效应行业排序 金融业0.0163 0.0214 0.0213 0.0218 1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0.0419 0.0474 0.0067 0.0067 2 教育0.0720 0.0784 0.0061 0.0064 3 采矿业 0.0183 0.0296 0.0035 0.0047 4 制造业0.0077 0.0237 0.0018 0.0037 5 住宿和餐饮业0.0134 0.0264 0.0026 0.0034 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0057 0.0086 0.0022 0.0027 7 房地产业0.0056 0.0079 0.0026 0.0023

23、8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0.0162 0.0213 0.0021 0.0020 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0047 0.0077 0.0014 0.0019 10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0090 0.0249 0.0005 0.0017 1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0112 0.0126 0.0018 0.0017 1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0192 0.0309 -0.0001 0.0003 13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0.0011 0.0031 0.0001 0.0003 1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0045 0.0060 -0.0003 -0.0002 15 农

24、、林、牧、渔业 0.0088 0.0166 -0.0038 -0.0037 16 批发和零售业0.0162 0.0244 -0.0113 -0.0102 17 建筑业0.0626 0.1257 -0.0862 -0.0817 183、 行业关联及扩散程度的分析行业关联和变异性指标不是局限于行业本身,而是行业间的关联和扩散效应。后向关联,则表明这个行业的总产出增加一个货币单位,整个社会的就业有较大的增长幅度。如表3中的建筑业,后向关联达到了40.794.表3 行业后向关联指标行业排序 建筑业4.37744 40.79399 1 批发和零售业0.85049 5.09219 2 农、林、牧、渔业 0

25、.57990 1.85215 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20853 0.08243 4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0.10692 -0.13404 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7638 -0.13915 6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43992 -0.85012 7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86609 -0.87297 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26749 -0.94056 9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0.74335 -1.02280 10 房地产业0.27628 -1.15545 11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29856 -1.37239 12 住宿和餐饮业0.92140

26、-1.71781 13 制造业0.82629 -1.84368 14 采矿业 1.03153 -2.33725 15 教育2.73061 -3.21008 16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65209 -3.32332 17 金融业0.74673 -10.90115 18 而变异性系数指标反映的是某行业产出增加一个货币单位对各行业的劳动力带动的平均程度。该指标的引入是为了剔除仅对某一个或少数行业带动能力较强的行业,识别出影响力平均,扩散能力强的行业。表4 行业的变异系数指标行业排序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9321 1 住宿和餐饮业2.3002 2 建筑业2.3904 3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

27、业2.4360 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6250 5 农、林、牧、渔业 2.7472 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8433 7 制造业2.9017 8 采矿业 2.9103 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9210 10 批发和零售业2.9302 11 房地产业2.9700 1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1922 13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3.2191 14 金融业3.3218 15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3.7257 16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7565 17 教育3.9330 18 由此我们希望识别出后向关联较高,而变异性系数较低的行业。综合表3和表4,建筑业满足条件,其后向

28、关联第一,变异性系数第三;农、林、牧、渔业,其后向关联第三,变异系数第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其后向关联第五,变异性系数第一。4、的成本利税率的比较由投入产出核算表及公式, 可计算出各个行业的成本利税率, 排序如下:表5 行业成本利税率行业成本利税率(%)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9.007 批发和零售业27.632 制造业14.907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4.120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7.995 采矿业 7.001 教育6.948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853 住宿和餐饮业4.365 农、林、牧、渔业 1.528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292 金融业0.796 文化、体

29、育和娱乐业0.643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571 房地产业0.44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265 建筑业0.22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187可以看出, 各个行业的成本利税率差别极大, 最高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高达59%, 最低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187%。值得注意的是对垄断行业来说, 成本利税率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就业吸收能力的标志。排除垄断行业之后,排在前10位的,其中服务业有3, 约占30% ,说明服务业尚有一定发展和容纳就业的空间。进入前10位的商业、饮食业和金融业三者近年的确已经或者正在成为容纳就业的主要行业。4、 中国就业影响较大的关键行业表5 就业影响较大的关键行业行业排名排名f排名排名排名教育391618采矿业46159制造业52148住宿和餐饮业64132四、结论与建议本文利用投入产出的方法构建了包括劳动力投入系数、产出乘数、就业效应、影响力系数、后向关联指标、变异性系数和成本利税率等一系列指标的较为全面的吸纳就业能力考察体系。在建议按照以下原则来考虑行业就业吸纳能力:第一、在制定协调就业问题的政策工作时,为了直接衡量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理应把劳动力投入系数和就业效应指标作为首要考虑。第二、其次考虑产出乘数和影响力系数。因为经济的发展是前提,发展拉动能力强的行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就业效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