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隆中对相关资料_第1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隆中对相关资料_第2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隆中对相关资料_第3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隆中对相关资料_第4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隆中对相关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隆中对【资料宝藏 】1陈寿与南充万卷楼在果城南充风光如画的玉屏山上,新建了气势宏伟的仿古建筑群万卷楼。谈起万卷楼的由来,不能不谈到晋代大史学家陈寿。陈寿是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幼即好学,博览群书。晋武帝时,任著作郎。晋灭吴后,陈寿撰三国志65 卷, 36 万字。三国志记述魏蜀吴三国六十年间兴亡大事,秉笔公正,取材严谨,文笔简洁,保存史料甚丰。后人将三国志与史记 、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四史”,可见其在中国史学上的崇高地位。南北朝时裴松之据三国志作注32 万字,元明之际罗贯中又据此推演成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后来又发展成为三国文化体系。可以说,陈寿的三国志正是三国文化体系的源头。 南充

2、万卷楼就是故乡人民为纪念陈寿对三国文化的重大贡献,在他当年博览群书的万卷楼遗址上修建的。万卷楼依山修建, 占地 100 多亩。有 284 级石梯从山脚直达山腰,两边石狮石阙护卫,青松夹道,仰望巍巍高楼,使人有高山仰止之感。其有三进两重檐,依次为一展厅、二展厅、藏书阁。一展厅正中为青年陈寿半身铜像,像后的屏风上有常璩陈寿传木刻。展厅后面草坪正中的石台上有老年陈寿的全身坐像(见图)。二展厅上方匾额为“并迁双固”,赞扬陈寿的史学成就可与司马迁、班固并肩、成双。四周墙上有 16 幅彩墨巨画,从“黄巾大起义”到“三家归一统” ,形象地展现了三国兴亡史。第三进为万卷楼。楼下匾额为“万古留芳” ,楼上匾额为

3、“藏书阁” 。匾额下有一副对联:千秋笔写千秋史万卷楼藏万卷书陈寿正是在少年时读书破万卷, 博学多才, 才能“千秋笔写千秋史” ,成为了大史学家。2从陈寿三国志看真相(张辉忠/ 文)一、陈寿精心结撰三国志生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公元 233 年),卒于西晋惠帝元康七年(公元297 年)的陈寿,著魏、蜀、吴书共65 篇,称为三国志 。时人称赞陈寿有“良史之才”,比之于司马迁、班固,因此西晋朝廷命人到陈寿家中,抄写这本书,藏于政府(见晋书陈寿传)。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说: “唯陈寿三志,文质辫洽,荀(勖)、张(华)比之迁、固,非妄誉也。”从上述所引,可见陈寿的三国志对当时和后世

4、的影响之巨大。在陈寿撰著三国志以前,魏、吴两国都有官修的史书。因蜀汉未置史官,陈寿写蜀汉史事,靠的是对故国文献的殷勤搜集(陈寿原为蜀人)。在撰著三国志之前,陈寿曾奉命定诸葛亮故事,撰成诸葛亮集24 篇,所以从三国志里可以看出“失、空、斩”的端倪。史书是人写的, 必然带有人的主观色彩,陈寿当然也不能例外。但陈寿撰写的 三国志可以 是信史,因 寿撰写三国志,尽皆 , 少主 色彩。比如晋 寿 :“寿父 参 , 葛亮所 ,寿父坐被 (古代剃去 的刑 )” 寿入晋后,撰次 葛亮集,作表奏上,推 甚至。在三国志 葛亮 后的 反复称 葛亮 “立法施度, 整理戎旅, 工械技巧, 物究其极, 科教 明, 必信,

5、 无 不 ,无善不 ” 。 分析在清代学者王 盛的 卷三十九 寿史皆 条和在清代学者 翼 卷六 寿 葛亮条 中都大量存在。 清代学者 翼在 卷六三国志 事得 条中 :“ 寿 史事的叙述,也都是“翦裁斟酌 ,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 他 ,而后知其矜慎”。从以上 史文献所 事例都 明: 寿并没有因 其父坐罪 私怨而 抑 葛亮之 。因此,从 寿的三国志来看“失、空、 ”的真相是比 可靠的。史 三国志(属 史科学)比小 三国演 (属文学 作)更接近 史真 。当然,将三国志与三国演 行 照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也必能借以研究两者之 的关系。二、从 寿三国志看“空城 ”的真相“空城 ”最早 于魏末晋初人 豢

6、魏略所 的魏人文聘事,文聘曾用“空城 ”退了 数万之兵。据 云 ,只有数十 的 云在 中也曾 “空城 ”,退 曹操大兵。关于 葛亮 “空城 ” 的 , 是在上述两人 “空城 ” 之后才出 。三国志 葛亮 在 葛亮上出 表后所写的“遂行,屯于沔阳”之后,刘宋裴松之批注西晋人郭冲三事( 晋王 蜀 ,有与西晋郭冲 似的 ,很明 是来自郭冲的 法,只是稍作加工) 。郭冲在三事中曾 葛亮与司 懿相遇,“亮屯于阳平,遣魏延 并兵 下,亮唯留万人守城。晋宣帝(司 懿)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 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 候白宣帝 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 ,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

7、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郾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隙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 明日食时, 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 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 循山走矣。 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刘宋裴松之对西晋郭冲以上记载提出如下疑问:“案阳平在汉中。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瞥,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于关中相抗御耳。 魏尝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后, 无复有于阳平交兵事。就如(郭)冲言,宣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裴松之根据确凿的史料,指出郭冲这个说

8、法是不可信的。诸葛亮在街亭战役中的直接对手是曹真和张,而不是司马懿。 况且司马懿也是对于军事很有经验的人,不至对于诸葛亮的“空城计”识不破。由此可见,诸葛亮确实没搞过“空城计”。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对诸葛亮设“空城计”之事摒弃不取,只用了11 个字“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就将“失街亭”过渡到“斩马谡”。从这里也足以看出陈寿对于史料的取舍选择,是谨严矜慎的。三国志平话大概是囿于历史,没有写“空城计”;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给诸葛亮添上了,写成了“失、空、斩”三件事。罗贯中从以往的历史所呈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历史” ,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加上“空城计”,是马谡“失街亭”后的形势

9、更峻险,后果更严重,使随之而来的“斩马谡”更理所当然,也更鲜明地表现出诸葛亮的大智超人。鄧郃鄧三、从陈寿三国志看“斩马谡”的真相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仅用了五个字 “戮谡以谢众” ,写完“斩马谡” 的全过程。接着陈寿继续写道:诸葛亮“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 春秋责帅, 臣职是当。 请自贬三等, 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督如前。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诸葛亮上疏内容全文照录,只是将原文中的“臣以弱才”改成”臣本庸才”和在原文“以督厥咎”

10、后面增加了“臣不胜惭愧,俯伏待命”九个字而已,小说三国演义在写“斩马谡”情节时是基本上忠实于史书三国志的。陈寿的三国志先主传和陈寿的诸葛亮集所载先主刘备遗诏中,都没有有关对马谡的“朕观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可深察之”之类的临终嘱咐,况且小说三国演义中对先主刘备是如何深刻了解马谡的,也未作丝毫交待。史书三国志中既无先主刘备临终此类嘱托的记载,当然也无诸葛亮“挥泪”和诸葛亮挥泪时所说的“乃恨己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大痛也”之类的记载。三国演义写“挥泪”,只是罗贯中为了印证“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为了印证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为了印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道理而“演义”而成。当然,这样“演

11、义”,也是为了使前后情节如“隔年撒种”般照应的需要。既然小说三国演义 中加进了先主刘备此类遗嘱,又用铁的事实印证了马谡的确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而由于诸葛亮未对其“深察之”而遭致街亭之战的惨败。写得入情入理,深得古今读者的赞同和认可。这样的“演义”是成功的。仅从三国志诸葛亮传 中就可看出, 诸葛亮承认自己的错误在于“臣明不知人” 、“恤事多暗”、“授任无方”等,而在“失、空、斩”的第二年(蜀汉建兴七年)后主刘禅对诸葛亮的诏策中, 也有“街亭之役, 咎由马谡, 而君引愆, 深自贬抑” 等语。因此, 从三国志诸葛亮传看,马谡被斩首完全是咎由自取,罪该应得。3烟雨古隆中古隆中很小,小到如同故乡

12、相望相守的一片山丘;古隆中很大,大到历经千百年后,依然牵引着无数仰慕的目光。在一派烟雨迷蒙中,我穿行于留下先贤遗迹的这片平常不过的山丘间,吟诵着罗贯中先生“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诗句,我虽然无法将人杰地灵、 钟灵毓秀这类赞叹留给这片山丘,但我真真切切的知道,中国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先生曾在此生活了整整十载春秋。这也许正好印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古隆中的三顾堂、草廬亭、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石牌坊均系后人所建,其中的诸葛草 廬因襄简王相中其风水,为修其墓茔,将草廬挪往他地,距离虽不算太远,但也就少了真迹的气韵。真正算得上遗迹的,就数六角

13、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与观星台等几处了。寻访历史,不必苛求太多,有那么几处真迹就足以勾起人们的思念与联想。三顾茅 廬的佳话,隆中对的大气磅礴,对时局鞭辟入里的条分缕析,不需实物的承载,也将流传千古。十年风华, 对于正值青春年少的诸葛亮来说,在此躬耕, 在此交友, 在此吟诵 梁父,在此观星赏月,在此韬光养晦,在此积累无边的智慧,不能不说是千古绝唱。一位心怀社稷,而又脚踏实地的先贤,在未出茅庐之时,积累得太多,躬行得太多,他曾在诫子书中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在隆中二十亩田地上耕作,他取六角井水洗濯与止渴,他端坐抱膝石仰天长啸,他在棋盘石前与忘年交黄承彦对弈,他在观星台细察

14、日月星辰的细微变化,所有这些,都为他日后在风云际会中,运筹帷幄,呼风唤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我同行的卧龙镇曾繁海先生给我介绍了他们所搜集到的和从史书上获得的许多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据他介绍,诸葛亮27 岁出山的前十年,一直隐居隆中,这十年间,凭藉襄一根就能廬”阳这块要冲之地,他躬耕苦读,寻师觅友,鉴古观今,洞察时政,集百家之优长,酿自家之灼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智才。他还说, 诸葛亮之妻黄月英并非有些史书上所说的相貌奇丑,而是其父为避官宦子弟重貌轻才上门纠缠而取名“丑女”。黄氏天性聪敏,她自制的木马、木兔、木人,引来四邻啧啧称奇。 诸葛亮日后征战沙场所使用的木牛流马,八卦阵, 都是从夫人年幼时摆弄

15、的物件中所受到的启迪。在隆中时,诸葛亮还依据黄氏的发明,制作了独轮车,以解百姓肩挑背扛之苦,并将制作技艺传授给附近村民,大智慧家并未放弃对民生的关注,并且将智慧毫不吝啬的传授给黎民百姓。诸葛亮在隆中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来草 廬做客或路过之人都可以一饱口福,但西瓜子必须留下来。他曾亲书提示:“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瓜子是以备来年再种和送与乡邻。直至现在,卧龙镇一带的西瓜一直俏销,可能也与先贤遗风有关。还有,乡邻如见诸葛亮出门时,毛驴后面挂着伞,知道今天必定有雨。智慧既可包容日月,也可惠及民间。伫立于烟雨迷蒙在鼓里的古隆中,周围的氤氲似乎弥漫着令常人难以识透的智慧之光。流连于古隆中,似

16、乎让人领略到了渴求智慧,积累智慧,施展智慧的真谛。车出隆中两三里, 便到了卧龙镇, 卧龙镇因诸葛先生号称卧龙而得名。漫步卧龙镇街头,思绪无拘无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智慧与风流。如今的卧龙,两条省道与荆襄高速穿镇而过,毗邻的汉江,舟楫通畅,一派东连西接四通八达的大家气象。在卧龙镇采访,我深切感受到在隆中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的后代们,追求智慧,渴望改变现状的热切与努力。就说普通的山药,农民们采用自己发明的悬耕栽培法,长到十多斤,比传统的栽培每根增加重量三倍,并且鲜美可口,卧龙人将此注册为“茅牌,产品远销京津沪与全国各地。由几位退休老军工创办的航宇公司,在那些天

17、上飞的、水下游的高科技行业,都有他们生产的侍服系列产品。正是为了尊重智慧,镇上专门命名了航宇路。凭着古隆中人特有的智慧,他们争取到了省种子集团公司万亩油菜与玉米水稻育种基地的种植权, 收入比传统的种植翻了三番。如今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卧龙镇考察,准备筹建国家级的育种基地。卧龙这片神奇而又平常的土地,孕育着智慧, 孕育着无限生机。正在招商开发的木牛山风景区,卧龙溶洞群,回龙湖风景区,鹤子川观光农业开发带,无不渗透着现代人的精明与才智。离开卧龙时, 仍是“腾雨似涌烟, 密雨如散丝” ,一派迷朦。 烟雨中, 蕴含着几多智慧;烟雨中,蕴含着几多感悟。我猜想,在这片看似寻常的土地上,一定会诞生更多新时代的大

18、智慧,更多属于21 世纪的新的风流。(记者李御 )4有关诸葛亮的资料寻访诸葛亮: “十年躬耕磨一剑”诸葛亮隐居之谜南阳武侯祠, 又名诸葛庵, 位于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上。它是古人为纪念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而修建的一所祠堂。卧龙之地龙潜渊“诸葛大名垂宇宙” ,翻开中国历史,南阳人所谓的“智圣” 诸葛亮占据着辉煌一页,在民间,他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诚的典范,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千百年来,流传下来他很多的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故事。此刻,展现在我面前的这座宏伟的建筑群,就是著名的南阳武侯祠。站在山门之前, 看山门右侧的 “

19、卧龙岗” 三个大字,心中想象着诸葛亮躬耕于此的原貌。随着南阳城市的发展,如今这里已成为南阳市区的一部分,除了山门高起, 还留有一些高冈的感觉外,实在找不出什么山林隐逸之意。只是从远处看来,那郁郁葱葱的林木,与水泥构建的“城市丛林”才有了些不同。有时我想,当年的诸葛孔明,没有如此的“排场”吧!人处一庐, 家有数口, 躬耕之地, 十多亩而已, 当年的诸葛草庐,如今却成了占地200 余亩,大殿林立,庙堂众多的武侯祠,后人对诸葛亮的推崇,可谓多也,似乎非如此,不能显武侯之英名!琅琊诸葛多俊杰诸葛亮,字孔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 )出生在琅琊阳都( 今山东省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据说其出生时,窗外

20、即将放亮发明,其父便为之名曰“亮”,字孔明。关于诸葛亮的家世,应劭风俗通、韦曜吴书中曾说:“秦末有葛婴, 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 汉文帝追录, 封其孙诸县侯, 因以为氏焉。 ”“诸葛氏, 其先葛氏, 本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诸城县志载: “诸葛亮先世诸(县 )人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言:“诸葛亮,字孔明, 琅琊阳都人也, 汉司隶校尉, 诸葛丰后也。 ”三国志吴书后主传裴注引 魏略云:“禅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以寡人。”三国志蜀书诸葛瞻传云:“每朝廷有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但百姓皆传相告:葛氏之所为也。”这些足以证实诸葛氏本为葛姓。不过,再往上追溯,

21、 我也能和葛姓以及这位卧龙先生拉上那么一点儿关系。我老家在许昌长葛,这里曾是上古之时葛天氏部落的族居之地,葛姓即为葛天氏后裔。上古葛天氏之 “治世也,不言而信,不化而行,熙熙然自治也”。在葛天氏治理下的和谐部落,被古人称为理想中的自然、淳朴之世。这还是一个善于舞蹈的部落,吕氏春秋中记载说: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就连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也自谓为“葛天氏之民”,可见与古人拉关系,不是我的专利。葛天氏之后有葛伯,为夏代葛国君主,因放纵无道,被商汤杀掉。“汤始征,自葛载” ,“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葛亡之后,葛国后裔便以国为姓,传至秦末,有陈胜将军葛婴,有功被诛,至汉文帝时被追录

22、为诸县侯,其子孙迁移至阳都时, 为与阳都当地的葛姓相区别,就使用了“诸葛”这个复姓。诸葛氏是琅琊郡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是汉司隶校尉,见“不奉法度”者,即严惩不贷。他曾上书汉元帝,表达其 “不待时而断奸臣之守,悬于都市, 编书其罪” 的决心,并痛斥 “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的小人之举。他这种人品和气质,对诸葛氏家族影响很大。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在东汉末年作过泰山郡丞 (相当于先现在的副市长 )。诸葛亮少年丧父,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亮一家在曹操与陶谦的大战中失散。当时比较安定的地方, 一个是江东孙权的属地,一个是淮南袁术的地盘。哥哥诸葛瑾带着继母一起跑到江东,后经由孙权的姐夫弘

23、咨推荐,与鲁肃一起在孙权身边做了一名宾客,而诸葛玄则带着子侄等投奔了淮南袁术。诸葛玄是袁术称帝后任命的“伪豫章太守” ,还未等他到任,东汉朝廷任命的豫章太守朱皓已经到任,诸葛玄不得已,便去襄阳投奔他的故交荆州牧刘表。但刘表“心多疑忌”,且与袁术为争南阳多次激战,因此对诸葛玄的到来颇多猜疑。不久,诸葛玄在郁郁之中病逝(献帝春秋说诸葛玄死于建安二年正月),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失去了生活依靠,后来便离开襄阳,北行于南阳卧龙冈定居,靠耕田种地维持生计。与此同时,诸葛亮在徐州还有个从弟诸葛诞,在魏国享有盛名。诸葛诸昆仲之中,诸葛亮、诸葛瑾及诸葛诞在世说新语品藻中有“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的评价。“

24、家兄江东闻,从弟中原达”,但诸葛亮却在南阳卧龙冈上躬耕陇亩,“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的通达,真是不同凡响;他的志向,也非常人可及。八年居此南阳安曾有人说,东汉末年南阳是曹操的势力范围,诸葛亮隐居于此,如何不惧兵火战乱。即便是诸葛亮居此无恙,但刘备与曹操却是冤家对头,他怎么也不可能到敌占区的南阳三请诸葛亮,这无异于蹈虎狼之穴或者说自投罗网。事实真的如此吗?建安二年 (197年 )从父诸葛玄死后,17 岁的诸葛亮只好离开襄阳,在南阳卧龙冈躬耕自食,与烟波钓徒为伍, 直到建安十二年(207 年 )才出仕于刘备。 在这十年时间里, 干戈扰,兵火连绵,南阳自然也不是一片弦歌不辍的乐土。建安元年(1

25、96 年 )军阀张济自关中来到南阳,未几死去,由其侄张绣带领其众,屯驻宛城。翌年正月,曹操击张绣至宛,张绣投降,旋因曹操强纳张济之妻,张绣举兵复叛,被曹操击败后,逃奔于穰(河南邓县境 ),与刘表合势。这年冬,曹操再次南征至宛。建安三年(198年 )三月,曹操围张绣于穰地,四月,“田丰劝绍 (即袁绍 )袭许 (河南许昌 ),操解穰围而回” 。五月,破张绣、刘表联军于安众(河南镇平东南 )。建安四年 (199 年 )冬十一月,张绣皈依曹操,跟随他北上攻打袁绍。袁绍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军阀,曹操不得不兔搏狮子,全力以赴,因而未遑他顾,盘踞于荆州的刘表趁机攫取了南阳。建安五年 (200 年 )曹操破袁术于

26、官渡(河南中牟 )。六年,曹操击刘备于汝南(河南息县 )。刘备投奔刘表,刘表“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河南新野 )”。七年,曹操击袁绍子袁谭、袁尚于黎阳(河南浚县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河南叶县 ) ”。叶县当时属南阳郡管辖,在南阳以北200 里之遥,可见南阳已在刘表掌握之中,建安八年 (203 年 )八月,曹操“征刘表,军西平” 。西平在南阳东北数百里,揆诸情理, 曹操攻打远在荆州的刘表,至少应把兵力部署在南阳以南至汉水北岸地区,而他只到了西平, 联系他前几次攻打张绣均是到宛、至穰的情况看,足以证明南阳周围已为刘表所控制,他无法前进,才军于西平的。从此之后,他有好几年未再征伐刘表

27、。一直到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才总戎南征。适逢刘表病故,九月,他到达新野,刘表之子刘琮投降,曹操顺利进军江陵(湖北江陵 )。从曹操的活动日程可知,自建安四年张绣归降后,曹操四处出征,戎马倥偬,先是破袁绍,接着又攻打袁尚、袁谭,建安十二年又北征乌桓,到这年年底,北方才告平定,其中虽一度攻打刘表,驻到西平便返旆(p i) 而还,直到建安十三年八月,才腾出手来,再次南征刘表。从建安四年至十二年这八年时间里,曹操忙于征伐, 对南阳实在是有心无力,距南阳最近的刘表,当时“从容自保,境内无事”,趁机问鼎南阳,怎能说南阳一直是曹操的势力范围呢?诸葛何时离襄阳诸葛亮在其叔父病殁时才17 岁,尚不到弱冠之年。刘表

28、与诸葛玄是旧交,本应照拂朋友之子,何况他当时手握节钺,生杀予夺,皆可自专,安排诸葛亮在自己幕下供职,不过是举手之劳, 但刘表到底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后来诸葛亮娶襄阳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其岳母与刘表的后妇蔡氏是同胞姐妹,刘表是诸葛亮妻黄氏的姨父,刘表子刘琮又娶蔡氏侄女,诸葛亮之妻与刘表之子又是表兄妹,即使有这种背景,刘表仍然不能任用。刘表在东汉末年是以“八顾”之一著称的,但他心胸狭窄,“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因此,怀才抱艺之士,多弃他而去。如“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别驾韩嵩探查曹操虚实, 刘表反疑韩嵩通敌,欲杀韩嵩, 赖其妻蔡氏说项, 才囚而不诛; 祢衡为当时名士,刘表不能用,便送给江

29、夏太守黄祖,结果为黄祖所杀。又如庞统、马良、马谡、杨仪等,后来都成了刘备的谋士或战将。刘表并不是不尊重人才,也不是不想得到人才,而是他太注重已经成名的大家,不屑于那些崭露头角的“小荷”,这就导致了人才群在他眼皮子底下,他却视而不见的情况。当时襄阳有一大批“杰出青年”:诸葛亮、庞统、徐庶、孟公威、石广元等,当时都很年轻,也都没什么名气,因此根本就不在刘表视野之中。诸葛亮对刘表没有过多的直接评论。他在草庐对 中曾对刘备说: “荆州北据汉、 沔,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 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其主”应指刘表, 这里即蕴含着诸葛亮对刘表的评价。诸葛亮对刘表的看

30、法,当然应是他自己多年观察的结果,但也不排除庞德公( 庞统的叔叔 )、司马徽 (诸葛亮的老师)等人对他的影响。在世说新语言语注引司马徽别传中说:“徽字德操,颍川人。有人伦鉴识,居荆州。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不谈议时人。”除庞德公、司马徽之外,裴潜、杜袭、和洽对刘表也有贬词: “刘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处,其败无日矣。” (裴潜语 )“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阽危,必有谗慝(t )间其中者。” (和洽语 )诸葛亮一生谨慎,尤其在择主的问题上,他有着苛刻的条件:那就是具有雄才大略、审时度势、礼贤下士、 “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一代英主。刘表居安自保,充其量是个据守一方的军阀而已,诸葛亮怎么可

31、能将自己的前途、命运,特别是自己的政治抱负,寄托给这样一个人呢?历史注定刘表不会用诸葛,诸葛也不会选择刘表。 于是,诸葛亮选择了离开襄阳,时间很可能是建安四年(公元 199 年 )左右,这个时候,南阳已经结束战乱,安定下来。他这一走,却给后世走出了许多纷争,许多纠葛。2002年 12 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节选了两篇关于诸葛亮的古文:一是隆中对,二是出师表 ,如此集中地反映一个历史文化现象,在解放后的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可是,在教材使用中,人们却发现了许多问题。首先,隆中对的题解中注明:“隆中,山名,在现在的襄樊。”这倒不错。其次,在出师

32、表中对“躬耕于南阳”的解释是:“南阳,郡名,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这倒让人纳闷了:湖北的襄阳在汉代属南郡,与南郡一水之隔的南阳郡辖37 县,是并立的两个郡,南阳什么时候到南郡去了?第三,教材前边的彩页上,上边是岳飞书写的前出师表,下边是隆中的武侯祠牌坊,给人的感觉是岳飞书写前出师表是在隆中所为。岳飞在南阳武侯祠一气呵成的书法名篇前出师表,这可是没有争议的!更见“技巧”的是岳飞的这篇书法有头有尾,就是没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话,因为这是诸葛亮说的,如果有了这句话,躬耕地的“隆中说”岂不是动摇了?把这三处联系起来看,似乎存在一条明显的逻辑推理:隆中对应是在隆中的谈话( 其实应该是草庐对),南

33、阳又在襄阳,岳飞书法前出师表 和古隆中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似乎真的是千古铁案了。正当人们对国家颁布的通用教材何以出现如此错误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时,2003年 7月 18 日襄樊晚报刊发了该报记者释喻的文章隆中对复出的背后,该文用五个部分 (起源、提案、奔波、成功、声音)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襄樊方面为使隆中对重上语文教材而五上北京“做工作” 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内幕。文章还引用一学生家长的话说:“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就不会再有襄阳、南阳之争了, 毕竟在教科书上已经把这件事情说得很明白了。 ”他们“明白”了,我们却糊涂了到底诸葛亮躬耕在南阳,还是襄阳?南阳、襄阳的躬耕地之争,

34、绝不是从兹而始,但为了争名人诸葛亮的“躬耕之地”,竟然不惜五上北京“做工作”,这种事情也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不知道诸葛亮地下有知,听到这样的事会哭还是会笑,抑或是哭笑不得。诸葛躬耕在南阳关于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地的最初记述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 )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作的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西晋陈寿在其所著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全文收录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至东晋时期,王隐所撰蜀记称隆中有诸葛亮“故宅”及习凿齿的汉晋春秋称隆中隶属南阳郡邓县,由此引发了一

35、场旷日持久的南阳、襄阳躬耕地之争。自习凿齿肇始,南北朝时期不断有记载襄阳隆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文献,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根据东晋时期的王、 习诸说, 再加上自己的臆断,将诸葛亮的 “家”、“宅” 明确为躬耕之地,自此而后,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说正式形成。此后唐、 宋、元、明诸代, 议者纷纷, 争持南阳、 襄阳者各执其说,互不相让, 明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未知孰是,在书中既说襄阳三顾,复云南阳躬耕,云里雾里,让人不明就里。 至清代时, 双方争执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以至于当时在南阳任知府的顾嘉蘅作了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 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 何必辨襄阳南阳。 ”虽意图息事宁人,但却并不能让

36、双方心服。1987年,国家决定发行“三顾茅庐”邮票,“三顾”事件发生于何处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因此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学术之争。待到邮票问题尘埃落定,南阳方面小胜一局的情况下,却又出现了舆论大哗的“教科书事件”,本报曾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教科书事件中的南阳襄阳躬耕地之争,已经不再是一场学术之争,而是变成了一种利益之争。”隆中对这个名称,其实本应作草庐对。陈寿整理诸葛亮文集的时候,用的还是草庐对 这个名字, 至南朝梁昭明太子文选 收录此文时, 惑于习凿齿 汉晋春秋所言,定名隆中对 。后世以讹传讹,而清代流传最广的古文读本古文观止也沿用了这个说法,这大概就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主要依据。之所以会

37、出现襄阳与南阳的“躬耕地”之争,是因为诸葛亮既曾生活在襄阳,又与南阳有着不解之缘,他是先随叔父到襄阳投奔刘表,又因叔父病亡自己不愿投靠刘表,转入南阳并躬耕于此,所以襄阳有诸葛故宅,南阳则为躬耕之地,三顾茅庐的事就发生在卧龙冈上。( 2005 年 12 月 07 日大河报)5中国古典小说之谜: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相见是“三顾茅庐”吗?(李永先 / 文)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建功立业的礼贤下士 度,写得有声有色,把刘 葛亮的尊敬,关公、 的居功不服,描 得惟妙惟肖妙,趣味横生。 段三 茅 故事,是 中根据 寿三国志 葛亮 和裴松之注的 ,而 一步 作的小 故事。刘

38、 与 葛亮第一次相 ,是否是“三 茅 ”,学 界的看法是不相同的。三国志 葛亮 刘 与 葛亮第一次相 的 是:刘 屯兵新野 ,徐庶 刘 ,很受器重。徐庶 刘 :“ 葛孔明者,卧 也,将 愿与他相 ?”刘 :“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 :“可以登 去 此人,不能叫他屈 来此。”于是,刘 自到 葛亮那里去 教。凡三次前往,乃相 。但没有写关公、 同往,也没有写相 于茅 之中。裴松之引(襄阳 ) :刘 向司 德操 教 事。司 德操 :“我乃儒生俗士, , 者在乎俊杰。此 自有卧 。”刘 ,司 德操 :“ 葛孔明、 士元也。” 是 是司 德操首先向刘 推荐 葛亮的。 中写 三国演 ,把 两种史料都吸收了 去。写司 德操推荐于前,但只 :“卧 、 ,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而没有 出卧 、 是 。徐庶推荐于后,才 出了 葛亮的名字。刘 葛亮的隆中,即 在的湖北襄阳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