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发展科技与创新能力的经验及启示_第1页
新加坡发展科技与创新能力的经验及启示_第2页
新加坡发展科技与创新能力的经验及启示_第3页
新加坡发展科技与创新能力的经验及启示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加坡发展科技与创新能力的经验及启示陈强,左国存,李建昌,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陈强(1969),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 方向:科技管理与创新集群;左国存,李建昌,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海200092)。新加坡采取了对外开放的策略,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来积累,发展科技与创 新能力,并取得了较大成功。新加坡的经验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知识 经济有重要启示意义。Since 1991, Singapore has made more efforts on develo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move to

2、an innovation phas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 small country, Singapore lacks 摘 要: intellectu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industrial capital, 要: which are vital to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o solve thisproblem, Singapore opened i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elds to the world, accumulated these t

3、hree kinds of capitals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s. Up to now, Singapore has made large progress. Her experiences are instructive to China, when China is on the midway to build an innovative country and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关键词:新加坡 / 科技政策 / 国际科技合作 / 创新能力 Singapore/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4、olicy/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innovation capability20 世纪 80年代,新加坡面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逐渐失去低成本优 势,亟须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新加坡 开始大力发展科技和创新能力,经过 20 年的努力,其创新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 列,基本完成了向知识经济的转型。当前我国面临新加坡当年类似的情况,故 新加坡发展科技与创新能力的经验对我国有重要启示意义。1 新加坡发展科技和创新能力的努力及成效 1980年之前,新加坡的研发投入非常有限。 1978

5、年研发经费只有 3800 万新 元,仅占GDP勺0.2 %1。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特别是1990年以后, 新加坡政府持续加大科技投入。 1991 年起连续实施的 4 个科技五年计划,政府 共投入255.5亿新元,最新的研究、创新与企业 2015计划(RIE2015)的预算更 是高达 161 亿新元。在加大科技投入到基础上,新加坡积极推动国家创新系统的变革。1991 年设立了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于 2001 年改组为科技局。科技局同时承担 科技管理、研发、科技成果商业化、人才培养等多项职能。 2006 年又成立了研 究、创新和企业理事会(RIEC)和国家研究基金会(NRF),从更

6、加宏观的层面来领 导、推动科技与创新的发展。与此同时,重组和新建了一批公共研究机构;改 革大学系统,促使大学面向服务知识经济转型,并新建了新加坡管理大学;吸 引跨国公司的重点由生产基地转向研发中心;积极推动本土企业技术升级,鼓 励支持本土企业创新和创业。目前,新加坡形成了以研究、创新和企业理事会 (RIEC)、国家研究基金(NRF)、教育部(MOE)贸工部(MTI)为主要管理主体,以 企业(跨国企业为主,本土企业稳步发展 ) 、大学、技术学院、医院、科技局所 属研究所为主要执行主体的研发框架体系 (见图 1)。2010年新加坡研发国家调查显示, 1990年以来新加坡的研发绩效进步明显。研 发总

7、支出(GERD)研发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RSEs)、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与保 有量、专利和新技术授权收入、研发活动带来的销售收入等指标都较为稳定地 增长(见表 1)。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在生物医药科学领域取 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发表了一批颇有影响的论文 2 。总体来说,新加坡创 新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已经稳步迈进创新驱动的知识经济。2 通过科技开放与国际合作积累创新资本2.1 开放的研发框架体系从图 1 所示的新加坡研发框架来看,新加坡的科技管理主体与研发执行主体都 相当开放。研究、创新与企业理事会(RIEC)在新加坡科技管理中的地位举足轻 重,其成员既包括总理、部长等政界要人,

8、也包括企业家、学者、科技专家, 目前RIEC 18位成员中有8位来自国外。国家研究基金会(NRF)负责RIEC的日 常事务和设定新加坡国家的研发方向,其所属的科学咨询委员会(SAB )包括主席在内的全部 10名成员都是来自新加坡国外的世界着名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科学 家。新加坡政府部门雇佣的科技专家中外籍人士占 9.8。利用跨国企业培养 本土创新能力是新加坡的一个重要战略 4 ,企业是新加坡主要的研发执行者, 跨国公司则是企业研发的主力, 2010年跨国公司研发开支占新加坡企业部门总 研发开支的 63。新加坡对本土企业的认定相对宽松,本地股份占30的企业就被认为是本土企业,可享受诸多政策优惠。新加

9、坡的大学和科技局所属的研 究所也广泛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3 。政府通过设立众多研究计划鼓励大学和研究 机构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如国家研究基金会的CREATED、RCE项目,交互与数字多媒体项目办公室(IDMPO)发起的i. ROCK项目等等。2.2 活跃的科技人才国际合作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曾经说“吸引外国人才这件事,是关系到新加坡生死存亡 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内对外国移民增多有所反弹,但是新加坡政府还是坚 持引进高层次人才 5 ,并对外籍高层次人才实施外劳税优惠、长期工作签证、 成为永久居民等倾斜政策。新加坡经济发展委员会与人力资源部共同建立了一个“联系新加坡” (contact Singapo

10、re) 的网络,在澳洲、北美、欧洲、亚洲等 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办公室,为新加坡的雇主在全球范围招募人才。新加坡政府 也设立多个研究计划吸引外国科技人才。国家研究基金会的新加坡NRFW究基金项目(Singapore NRF fellowship scheme)具有世界竞争力,吸引全球的青年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到新加坡开展自由研究。其卓越研究中心(RCE)项目招募世界级的科学家做研究中心负责人,为这些科学家提供充足的可自由支配的研究经 费。科技局则建立了一系列的奖学金,吸引外国学生到新加坡的大学和研究机 构做博士生与博士后研究。据统计,19912000年,外国移民对新加坡经济贡献率高达 41,智力型和技

11、能型移民的贡献占 376 。 2010年新加坡研发国 家调查数据显示,新加坡 4 万多研发人力中外国公民比例超过 27,其中拥有 博士学位的研发人员中外国公民占 39,研发科学家与工程师中外国公民占 23,博士研究生中外国公民占 74。新加坡也积极通过国际合作来培养本土人才。一是大力投资教育,力图把新加 坡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教育中心。一方面开放高等教育市场,吸引世界一流 的大学到新加坡办学,目前有麻省理工学院、宾州大学等多家世界一流大学在 新加坡设立了人才培养中心;另一方面,本地大学积极改革,强调创造性思 维、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教育,瞄准世界一流标准 5 。同时,新加坡的大学与世 界一流大学建

12、立了广泛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如国立新加坡大学与约翰霍普金 斯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着名大学有人才联合培养项目。新加坡已经形成了世界 一流大学办学机构为顶层,新加坡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与新加坡管理大学为第 二层,其他大学为第三层的塔式大学系统 7 。二是鼓励本地学生到世界一流大 学留学。新加坡提出了走向世界、根留新加坡 (go global stay local) 的口 号,鼓励新加坡人到海外学习,学有所成后再回新加坡服务。科技局设有专门 奖学金资助本地学生到海外攻读科学与工程类研究生学位,也设有奖学金资助 本科生、中学生到海外学习。通过引进外国人才和培养本土人才,新加坡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重点领

13、域,积累了雄厚的人力资本。优质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新加坡的一个重要竞争优 势。2.3 重点领域优先开放 通过发展科技,维持竞争能力,促使经济向创新驱动的知识经济转型,是近 30 年来新加坡科技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不同的时期,新加坡根据全球科技与产业 的发展趋势,选定与调整其重点发展的产业,然后以产业为导向,选择科技发 展的重点领域。 20世纪 80年代,新加坡重点发展 IT 技术。 20世纪 90年代开 始,生物技术,特别是生物医药技术成为新加坡的又一个发展焦点。科技计划 2005将生物医药列为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科技计划 2010把生物医药、环境 与水技术、交互与数字多媒体技术选为战略领域。RIE

14、2015又选择了电子技术(数据存储、半导体 ) 、生物医药 (转化与临床研究、营养与医疗技术 )、信息通 信与多媒体 (交互与数字多媒体 ) 、工程技术(精密工程、运输工程、航空与航 海)、清洁技术 (水技术、太阳能 )作为新加坡的优先研究领域。各个时期的重点 领域是其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的优先领域,如前面提到的CREAT、E RCE、 i.ROC等都是着重瞄准新加坡重点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3 对本土创新与创业的全景式促进Poh Kam WongG新加坡国家创新系统的演化分为 4个阶段8。按照Poh Kam Wong勺划分,现在新加坡的国家创新系统处在重视创新与科技创业的第4阶段。营造有利于

15、创新与创业的环境,为企业创新与创业提供支持是该阶段新加 坡科技政策的主要内容。为了创造良好的创新与创业环境,新加坡政府着力营造创新文化,培养青年人 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国家研究基金会资助大学的创业教育,还将资助大学 建立创新与创业学院,来研究创新政策、传播创新与创业文化。新加坡标准、 效率与创新委员(SPRING资助学校建立学生创业学习项目,并发起商业领导计 划培训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未来的企业管理人员。政府也重视基础设施的建 设。如建立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技术学院转化研发资助、医院/ 医学学术中心技术转移行动等机制,促进大学与技术学院、医院等研究机构科技成果的商业 化;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16、并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SPRING是新加坡主要的企业发展促进机构,其主要任务之一是促进中小企业特 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新加坡建立活跃的中小企业群体。为推动科技 创业,SPRINGS施企业发展计划与其他投资者合作提供种子基金,成立商业天 使基金与其他天使基金合作提供天使基金,为有商业前景的科技企业的创立与 发展设立专门支持计划。SPRINGS为创业合作伙伴提供激励,如对天使基金实 施税收减免,资助企业孵化器和企业加速器。为鼓励企业创新,SPRINGS起了创新券计划,协助企业向公共知识机构购买技术服务。为加强中小企业的创新 能力,SPRINGS立了技术创新项目,在该项目的支持

17、下,中小企业既可以从 SPRINGS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的创新中心获得技术咨询与建议,也可获得经费聘 请海内外技术专家,还可获得经费来支付创新项目的合理开支。其他政府机构 也实施了不少支持创新与创业的政策:国家研究基金会的全球创业高管项目吸 引全球企业家到新加坡创办科技企业,其破坏性创新孵化器项目专门孵化具有 破坏性创新潜力的企业;环境与水产业发展委员会 (EWI)的技术先锋计划鼓励环 境和水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新加坡旅游委会 (STB)的旅游技术基金鼓励旅游行 业的技术创新;科技局的Get-Up项目帮助中小企业发展核心技术能力。表2列出了新加坡研究、创新与企业 2015计划(RIE2015)实施

18、的主要创新与创 业政策。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政策构成了一个全景式的政策网络:从政策实 施途径来看,既有对创新与创业的直接支持,也包括对创新文化与基础设施等 创新环境的间接支持;从受益对象看,惠及新加坡研发活动的主要执行者 企业、科技局、大学与技术学院、医院与医学学术中心;从创新与创业过程来 看,覆盖了从创意概念、产品原型、企业种子直到企业首次公开上市(IPO)的全过程。可以说在新加坡,只有一个好的创意,在政府的帮助下,就可能取得创 新与创业的成功。4 启示 近 30 年来,特别是 1991 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发展科技与创新能力的努力效果 明显,整个国家创新系统面貌焕然一新,可以说其科技与创新政

19、策相当成功。 尽管新加坡与我国差别巨大,但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仍颇有启示 意义。第一,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是提升科技与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在开放式创 新模式下,企业需与外部组织合作创新,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实施创 新,同时创新成果在企业内外寻求商业化机会,这样才可以从创新中获取更大 收益。对国家来说,通过国际科技合作能加快科技发展步伐,提高创新能力, 获得更大经济发展机会。新加坡利用国际人才合作积累人力资本,开展合作研 究和建设合作研究中心构建知识资本,利用跨国企业研发能力构建产业资本, 鼓励本土企业创新成果走向全球,充分体现了其利用国内外两个创新资源来源 和国内外两个创新成果商业化去向的开放的创新理念。进一步扩大科技对外开 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特别是与跨国企业在我国开展研发合作,是我国提升 自主创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