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全国模具设计技能大赛试题解答 全_第1页
2011全国模具设计技能大赛试题解答 全_第2页
2011全国模具设计技能大赛试题解答 全_第3页
2011全国模具设计技能大赛试题解答 全_第4页
2011全国模具设计技能大赛试题解答 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 项目7 ZP塑件模具CAD/CAE/CAM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参赛队提供 选手:邵寅麒 沈超 汪亚斌 指导老师:马光全 龙峰 杨小华任务二、任务四由马光全编写,任务一、任务三由龙峰编写。【项目要点】【能力目标】8.1任务一 模具CAD设计8.1.1模具设计任务书(1)塑件名称:ZP;(2)成型方法和设备:以附件“热塑性塑料注塑机的规格型号及主要技术参数(一览表)”为选择注射机的依据;(3)塑件材料:ABS;(4)缩水率:0.5%;(5)技术要求:表面光洁无毛刺、无缩痕,浇口不允许设在产品外表面 ;(6)模具布局:一模2腔,左右平衡布置;(7)加工用毛坯材料、尺寸及规格:序号类别规格硬度HR

2、C特征数量1钢料45钢130*180*40(mm)25磨6面,大平面及三面(交于一角)可作基准。12130*180*50(mm)251(8)原始数据:参阅制件二维工程图及三维数据模型。(9)其他:模具应优先选用标准模架及相关标准件;在保证塑件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前提条件下,兼顾模具的制造工艺性及制造成本、使用寿命和修理维护方便;图8-1 塑件ZP二维图8.1.2 塑件成型分析8.1.2.1 打开塑件调整坐标系在硬盘上为本项目新建一个工作目录,取名为ZP,然后将塑件三维文件3_stp.prt复制到该目录中。启动UG NX6,点击菜单【文件|打开】,在系统弹出的对话框中选取刚创建的ZP文件夹中的3_s

3、tp.prt,然后再点击对话框的【确定】按钮,把塑件载入UG NX6的绘图环境,如图8-2所示。图8-2 打开塑件单击菜单【编辑|移动对象】,弹出【移动对象】对话框,在回去区中单击塑件作为移动的对象,然后单击对话框中的【运动】下拉菜单中选择CSYS到CSYS类型,单击【指定从CSYS】后面的【CSYS对话框】按钮,通过该对话框调整坐标系,使用调整后的坐标系的Z方向与之前的-Y方向一致,如图8-3所示,完成后单击【确定】返回【移动对象】对话框。图8-3 调整坐标系继续单击【指定到CSYS】后面的【CSYS对话框】按钮,在该对话框上面的下拉菜单中选择【绝对CSYS】,单击【确定】,返回【移动对象】

4、对话框,继续单击【确定】按钮,完成塑件的移动,如图8-4、8-5所示。 图8-4移动对象 图8-5 移动对象后的坐标位置8.1.2.2 塑件拔模和壁厚分析单击菜单【分析|塑件部件验证】,弹出【MPV初始化】对话框,在对话框中选择脱模方向为Z正方向,单击【确定】后,弹出【塑模部件验证】对话框,如图8-6所示。图8-6 塑模部件验证单击该对话框中的【设置所有面的颜色】按钮,分析结果如图8-7所示。分析结果显示拔模角度大于等于0的面基本都是在型腔侧。(注意,有几个面也被UG判定为交叉面,对于这些面我们也可以在【塑模部件验证】对话框中的【信息】标签,单独对这些面进行拔模信息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其拔模角度

5、均正常,符合脱模要求。)图8-7 拔模分析完成塑件拔模分析后,继续单击菜单【分析|塑件部件验证】,弹出【MPV初始化】对话框,选择【厚度】,单击【确定】后,弹出【壁厚检查】对话框,如图8-8所示。图8-8 壁厚检查单击对话框中的【计算壁厚】按钮,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哪些地方壁厚不均匀。如果有问题均可与客户沟通进行修改。8.1.3模具初始化及布局单击CTRL+M进入建模环境,同时在【开始】里激活【注塑模向导】,打开注塑模向导工具栏,如图8-9所示。图8-9 注塑模向导单击工具栏中的【初始化项目】按钮,弹出初始化项目对话框,如图8-10所示,在对话框中设置塑件的材料以及缩水率,单击【确定】完成项目初

6、始化。图8-10 初始化项目单击工具栏中的【模具CSYS】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产品体中心】,勾选【锁定Z位置】,单击【确定】完成,完成后塑件的坐标系如图8-11所示。图8-11 模具坐标系继续单击工具栏中的【工件】按钮,弹出【工件】对话框,如图8-12所示,在对话框中单击【定义工件】后面的定义截面,重新定义工件的长宽,使之与给定的坯料一致,如图8-13所示。 图8-12 工件 图8-13 工件草图完成草图,【定义工件】对话框,分别定义型腔和型芯的高度,根据给定坯料高度,分别定义型芯底面至分型面的高度为25mm(加工时使用厚度为50的坯料),型腔顶面至分型面的高度为40mm(加工时使用厚

7、度为40mm的坯料),单击【确定】完成,如图8-14所示。单击CTRL+S保存。图8-14 定义坯料的高度单击工具栏中的【型腔布局】按钮,弹出【型腔布局】对话框,如图8-15所示,并按图设置相关参数,单击【开始布局】按钮,完成一模2腔的布局。图8-15 型腔布局继续在【编辑布局】中单击【自动对准中心】,使模具坐标系移动到布局后模具的中心,再单击【编辑插入腔】,在弹出的【刀槽】对话框中R选择5,类型选择1,单击【确定】返回,并关闭【型腔布局】对话框,完成型腔布局,如图8-16所示。图8-16编辑插入腔8.1.4模具分型单击工具栏上的注塑模工具,弹出【注塑模工具】工具栏,如图8-17所示。单击该工

8、具栏上的曲面补片按钮,完成如图8-18所示3个破孔的修补。 图8-17 注塑模工件 图8-18 破孔修补单击该工具栏上的边缘补片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取消勾选按面的颜色遍历。然后在绘图区选择如图8-19所示的圆弧曲线,然后单击对话框中的关闭环,默认选择系统所选的相切面,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成后如图8-20所示。 图8-19 边缘补片选择的圆弧 图8-20 边缘补片单击X激活,拉伸面板,选择如图8-21所示的曲线作为拉伸对象,拉伸长度设为3,拉伸方向如图所示,单击【确定】完成拉伸曲面1。继续单击X激活拉伸面板,选择拉伸1的边缘曲线作为拉伸对象,如图8-22所示,拉伸长度设为20,拉伸方向为Z

9、负,单击【确定】完成拉伸曲面2。 图8-21 拉伸曲面1 图8-22 拉伸曲面2单击缝合命令,缝合拉伸曲面1和拉伸曲面2 两个曲面。继续单击X激活拉伸面板,选择如图8-23所示的曲线作为拉伸对象,拉伸长度设为20,拉伸方向如图所示,单击【确定】完成拉伸曲面3。单击【曲面】工具栏下的【修剪和延伸】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的【类型】修改为拐角,【目标】选择拉伸3曲面,【刀具】选择拉伸2曲面,调整修剪方向,使之完成后如图8-24所示。 图8-23 拉伸曲面3 图8-24 修剪和缝合后的片体单击【注塑模工具】中的【现有曲面】命令,把缝合后的拉伸曲面选入,单击【确定】返回,完成最后一个破孔的修补。单击【注

10、塑模向导】工具栏中的【分型】按钮,弹出【分型管理器】对话框,单击【设计区域】对话框,选择Z正为拔模方向,单击【确定】进入【塑模部件验证】对话框,单击【区域】标签,并单击【设置区域颜色】,绘图区自动根据拔模方向按型腔和型芯设置塑件的区域颜色。勾选【交叉区域面】,勾选【型腔区域】,单击【应用】。继续勾选【交叉竖直面】,勾选【型腔区域】,单击【应用】。此时,大部分曲面已经按照型腔型芯区域正确划分了,仅个别曲面需要调整,如图8-25所示。图8-25 设置区域颜色单击对话框中的【面】标签,单击【面拆分】,选中图8-25中的一个侧面,然后在【面拆分】对话框中,单击【选择曲线/边】按钮,选择如图8-26所示

11、的曲线,单击【确定】,把该侧面分割为2个面。利用同样的方法,把另一相对的侧面分割成2个面,分割曲线如图8-27所示。 图8-26 拆分曲线1 图8-27 拆分曲线2继续回到【区域】标签,在绘图区中选择如图8-28所示的曲面,勾选【型芯区域】,单击【应用】。继续在绘图区中选择如图8-29所示的曲面,勾选【型腔区域】,单击【应用】,完成区域的设计。完成后【塑模部件验证】对话框中的【未定义的区域】数量为0。关闭该对话框。 图8-28 此3个曲面设置型芯区域 图8-29 此3个曲面设置型腔区域单击【抽取区域和分型线】按钮,在弹出的【定义区域】对话框中,选中【ALL FACES】,然后勾选【创建区域】【

12、创建分型线】。单击【确定】完成区域的设计。单击【编辑分型线】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编辑分型线】,在绘图区中点选如图8-30所示的线段。单击【确定】,返回【分型管理器】对话框,取消勾选除【Parting Line】以外的其他选项,查看分型线如图8-31所示。 图8-30编辑分型线 图8-31 分型线单击【创建/编辑分型面】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创建分型面】,勾选【有界平面】,单击确定按钮,构建如图8-32所示的主分型面。继续单击【分型管理器】中的【创建型芯和型腔】按钮,选中【All Regions】,单击【应用】,系统自动把工件分割为型芯和型腔,如图8-33和8-34所示。然后点击取

13、消返回【分型管理器】,关闭【分型管理器】。图8-32 主分型面 图8-33 型芯 图8-34 型腔单击菜单【窗口】下面的3_stp_top_*.prt,并且在装配导航器中双击顶层文件3_stp_top_*.prt,可以查看分模后的模具模型,如图8-35所示。按键CTRL+S,保存。图8-35分模后的模具模型8.1.5镶件设计单击菜单【窗口】下的3_stp_cavity_*.prt,设置分模后的型腔文件为显示部件,按键X激活拉伸面板,选择如图8-36所示的曲线所为拉伸对象,两个方向的拉伸长度分别为拉伸到型腔的上下表面,完成后如图8-37所示。 如图8-36 拉伸曲线01 图8-37 XQXJ01

14、继续按键X激活拉伸面板,选择镶件01的底面圆曲线,作为拉伸对象,拉伸长度为3mm,方向与Z负方向一致,再单击面板中的【偏置】【单侧】,输入偏置距离2mm,再单击布尔求和,选如镶件01作为求和的对象,单击确定,完成镶件台阶的设计,如图8-38所示。利用类似的方法完成型腔镶件02,型腔镶件03,如图8-39所示,注意:台阶的偏置距离为1mm。 图8-38 XQXJ01-台阶 图8-39 XQXJ02 和 XQXJ03按键X,激活拉伸面板,现在型腔底面作为草绘平面,进入草绘,利用【引用曲线】命令绘制如图8-40所示的草图。单击【完成草图】返回拉伸面板,拉伸长度40mm,拉伸方向为Z负方向,完成后如图

15、8-41所示。 图8-40 XQXJ04草图 图8-41 XQXJ04 利用拉伸命令,设计如图8-42所示的台阶,台阶高3mm,偏置侧向外偏置2mm。单击布尔运算【求交】,在弹出的求交对话框【目标】中选入整个型腔,【刀具】选入型腔镶件01、型腔镶件02、型腔镶件03、型腔镶件04,勾选【保持目标】,取消勾选【保持刀具】,单击确定按钮,完成型腔镶件01、02、03、04的设计。单击布尔运算【求差】,在弹出的求交对话框【目标】中选入整个型腔,【刀具】选入型腔镶件01、型腔镶件02、型腔镶件03、型腔镶件04,取消勾选【保持目标】,勾选【保持刀具】,单击确定按钮,完成型腔镶件挖孔。利用类似的方法,完

16、成型芯镶件的设计,完成后如图8-43所示。 图8-42 XQXJ01-台阶 图8-43 XXXJ8.1.6加载模架单击【注塑模工具向导】上得【模架】按钮,弹出【模架管理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的【目录】栏中选择LKM_SG,【TYPE】栏中选择C, 在对话框中的布局信息中,可以查看到分型之后的模具模型的尺寸信息:W = 180、L = 260、Z_up = 40 Z_down = 25 。根据这些尺寸信息我们初定模架的型号:CI 3035 70-60-90 ,在模架管理对话框中把模架修改到相应的型号,并修改一些避空参数,如FIX_OPEN,MOVE_OPEN,EJB_OPEN,如图8-44所示。

17、图8-44 模架管理单击【确定】,载入模架,载入模架之后,考虑到后续的标准件加载,如顶杆,流道,冷却等,发现该模架有点偏小,选择稍大的模架CI 3540 70-60-100,如图8-45所示。图8-45 CI 3540 70-60-100模架单击【确定】,UG自动更新模架。同时,如果模架的放置方位有问题,可以调整【模架管理】对话框中的【旋转模架】按钮进行调整。按键CTRL+S保存,模架加载完成。单击【注塑模向导】里的【腔体】按钮,弹出【腔体】对话框,把模具的A/B板选入【目标】,在绘图区中选择3_stp_pocket_*作为【刀具】,单击【确定】,完成A/B板开腔。8.1.7顶出系统设计考虑到

18、本案例的浇口位置不允许设置在塑件外表面,所以设置成从顶杆如水的潜伏式浇口,先设计顶出系统,后设计浇注系统。单击装配导航器中的3_stp_fixhalf_*和3_stp_misc_*前面的勾,隐藏掉模架的定模部分,如图8-46所示。 图8-46装配导航器操作 图8-47 动模继续在绘图区中选中并隐藏到模具模仁的型腔和塑件,完成后绘图区如图8-47所示。单击【注塑模向导】上得【标准件】按钮,在弹出的【标准件管理】对话框中选择如图所示的顶针参数,同时设置顶针直径CATALOG_DIA为4mm,顶针长度CATALOG_LENGTH为200mm,顶针类型设置为1(注意:顶针类型1和类型5是常用的2中类型

19、,其中类型1是普通顶针,类型5是防转顶针),如图8-48所示。单击对话框中的【应用】按钮,进入顶针点定义对话框,为了方便地把顶针放置在整数的坐标位置上,先把第1根顶针位置定义在原点(0,0,0),单击【确定】,完成第1根顶针的设置并返回【标准件管理】对话框,单击对话框中的【取消】按钮退出顶针定义环境。其他的顶针将通过移动复制第1根顶针放置到合适的位置上。按键A确认激活了装配环境,按键CTRL+ALT+T,进入顶视图,选中第1根顶针,鼠标放在该顶针上并单击右键,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单击【移动】按钮,如图8-49所示。 图8-48 顶杆参数设置 图8-49 移动顶杆UG自动弹出【移动组件】对话框,在

20、对话框的【复制】模式切换为【复制】,如图8-50所示,在绘图区中利用鼠标拖动手柄的原点,如图8-51,移动顶针之后,再把和【复制】模式切换为【无复制】,继续拖动顶针并移动到合适的位置之后,把X,Y坐标值修改取整,Z值与第1根顶针一致(为-30.5)。单击【应用】完成顶针的复制。注意,移动顶针位置时,可以把切换成线框视图,以便能观察到各种肋板和孔的位置。 图8-50 移动组件 图8-51 利用移动手柄移动顶杆利用类似的方法,完成直径为4的顶针的设置,如图8-52所示。坐标分别为顶针1(-10.5,42.5,-30.5),顶针2(32.5,46,-30.5),顶针3(52,65.5,-30.5),

21、顶针4(-46.5,90,-30.5)。图8-52 直径为4顶杆布局继续单击【标准件】按钮,弹出【标准件管理】对话框,参数设置与前顶针一致,仅需要把顶针的直径改成2.5mm,然后单击对话框中的【应用】按钮,在弹出的【点】对话框中,设置坐标为(0,0,0),单击【确定】,把顶针暂时安装在原点,与前一步类似,利用装配环境下【移动组件】命令,把该顶针移动(复制)到如图8-53所示的位置,顶针5(51.5,-74,-30.5),顶针6(51.5,-63,-30.5)。图8-53 直径为2.5mm的顶针5和6继续单击【标准件】按钮,弹出【标准件管理】对话框,选择推管,参数设置如图8-54所示。图8-54

22、 直径为5mm推管定义单击【应用】,进入【点】定义对话框,选择需要设置推管的孔位的圆心,UG将自动加载推管,单击【取消】返回【标准件管理】对话框,继续单击【取消】关闭该对话框。继续单击【标准件】按钮,弹出【标准件管理】对话框,修改对话框中的参数,PIN_CATALOG_DIA=11,SLEEVE_OD=13,其他参数如图8-55所示。图8-55直径为11mm推管定义单击【应用】,进入【点】定义对话框,选择需要设置推管的孔位的圆心,UG将自动加载推管,单击【取消】返回【标准件管理】对话框,继续单击【取消】完成推管的设计,如图8-56所示。按键CTRL+S,保存。图8-56 三个推管的位置布局单击

23、注塑模向导工具栏上的【顶杆后处理】按钮,利用型芯分型面对前面设计顶杆和推管进行修剪。在弹出的【推管后处理】对话框中选择所有的顶杆和推管,然后在【选择步骤】里切换到【工具片体】,确认修剪曲面为CORE_TRIM_SHEET,单击【确定】,系统将自动把顶杆和推管修剪,修剪后如图8-57所示,完成顶出系统的设计。图8-57 顶杆和推管被分型面修剪后8.1.8 浇注系统设计同时,将顶针1的位置设计为潜伏式浇口的位置。单击注塑模向导中的【标准件】按钮,弹出【标准件管理】对话框,在绘图区中选中顶针1,把head_type 改为5, 因为该顶针将作为浇口位置,因此需要使用类型5的防转功能。单击【确定】,完成

24、顶针1的修改。在装配导航器中隐藏掉整个模架,选中3_stp_core_*,并把它设置为工作部件。按键A激活装配环境,单击装配工具栏上的【WAVE几何链接器】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类型】选择【曲面】,然后在绘图区中选择顶针1的下表面,单击【确定】,完成几何链接。在装配导航器中选择3_stp_core_*,并把它设为显示部件,这时在绘图区中显示3_stp_core_*和链接的顶针1的下表面。单击【草图】按钮,选择XY面作为草绘平面,绘制如图8-58所示的草图。单击【完成草图】,返回3_stp_core_*的建模环境。图8-58 分流道草图单击菜单【插入|扫掠|管道】,弹出【管道】对话框,设置横截

25、面的外径为8,内径为0,选择草绘的直线,单击确定完成管道的设计。单击菜单【插入|设计特征|球】,弹出【球】对话框,在类型里面选择圆弧,然后在绘图区选择管道远离坐标系的那一端的圆弧。布尔运算里选择求和,选择管道作为求和的对象。单击【确定】,完成分流道的设计,如图8-59所示。图8-59 分流道管道单击菜单【插入|基准|基准平面】,弹出【基准平面】对话框,通过直线和顶杆1的下表面的圆心,建立一个基准平面。单击【草图】按钮,选择上一步建立的基准平面作为草绘平面,进入草图,绘制如图8-60所示的草图。单击【完成草图】,返回3_stp_core_*的建模环境。按键R,激活旋转对话框,旋转上一步的草绘作为

26、旋转草图,中心线作为旋转轴。单击确定完成浇口的设计,如图8-61所示。图8-60 浇口草图 图8-61 浇口按键X,激活拉伸面板,选择XY平面作为草绘平面,进入草图,绘制如图8-62所示的圆,单击完成草图。图8-62凝料穴草图返回拉伸面板,设置拉伸深度为10mm,方向为Z负方向,布尔运算改成求差,选择整个3_stp_core_*零件作为目标,在拔模栏里面设置拔模角度为-5度,单击【确定】,完成后如图8-63所示。图8-63 拉伸凝料穴单击菜单【插入|组合体 |求差】,弹出【求差】对话框,选择3_stp_core_*作为目标体,选择刚创建的分流道和浇口作为刀具,取消勾选【保持目标】【保持工具】,

27、单击确定,完成流道和浇口的设计,如图8-64所示。图8-64 在型芯上挖出流道、浇口以及凝料穴单击菜单【窗口|3_stp_top_*】返回模具设计环境,按键CTRL+SHIP+K,全部选中所有部件,把隐藏的部件都显示出来。单击【注塑模向导】中的【标准件】按钮,在弹出的【标准件管理】对话框中设置如图8-65所示,设置定位环的参数设置。根据塑件的相关资料,选择XS-ZY-125注塑机。根据该注塑机的参数,确定定位环外直径为100mm,定位环内直径为36mm。图8-65 定位环单击【注塑模向导】中的【标准件】按钮,在弹出的【标准件管理】对话框中设置如图8-66和8-67所示,完成浇口衬套的参数设置。

28、 图8-66 定位环(1) 图8-67 定位环(2)单击【注塑模向导】中的【修剪模具组件】按钮,弹出【修剪模具组件】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勾选【任意】,在绘图区选择浇口衬套,在【选择步骤】中切换到【修剪片体】,确认系统自动选择了CORE_TRIM_SHEET作为修剪片体,单击【确定】,完成浇口衬套的修剪,修剪时注意调整修剪方向。激活浇口衬套为显示部件,单击草图,进入草图,绘制如图8-68所示的草图,单击【完成草图】返回建模环境。按键X激活拉伸面板,选择刚刚绘制的草绘为拉伸对象,拉伸长度为5,方向为Z负方向,布尔运算设置为求差,目标为浇口衬套,【偏置】选项里面选择双侧,开始为0,结束为20,如图8

29、-69所示。 图8-68 修剪定位环的草图 图8-69 修剪定位环的拉伸单击【确定】完成拉伸,完成后的浇口衬套如图8-70所示。单击【注塑模向导】中的【标准件】按钮,在弹出的【标准件管理】对话框中【目录】选择FUTABA,【分类】中选择SPRUE PULLER,参数设置如图8-71所示,完成拉料杆的参数设置。 图8-70 修剪后的定位环 图8-71 拉料杆定义单击【确定】,选择顶杆推板的上表面作为放置平面,然后在选择凝料穴的底面中心点作为防止点,UG自动加载完成拉料杆。按键CTRL+S保存,完成浇注系统的设计。8.1.9冷却系统的设计在装配导航器中隐藏整个模架,单击【注塑模向导】上的【冷却】按

30、钮,打开【冷却组件设计】对话框,选择COOLING HOLE,在PIPE_THREAD中选择M8,在【尺寸】标签下修改HOLE_1_DEPTH=60,HOLE_2_DEPTH=60单击【应用】,选择如图8-72所示的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图8-72冷却系统参考平面01在弹出的【点】对话框中输入坐标(36,-3,0),单击【确定】,单击【取消】,返回【冷却组件设计】对话框,勾选该对话框的【添加】,单击该对话框的【应用】,继续选择如图8-73所示的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图8-73 冷却系统参考平面02在弹出的【点】对话框中输入坐标(-36,-3,0),单击【确定】,单击【取消】,返回【冷却组件设计】对话框

31、,单击【取消】关闭该对话框。继续单击【注塑模向导】上的【冷却】按钮,打开【冷却组件设计】对话框,选择COOLING HOLE,在PIPE_THREAD中选择M8,在【尺寸】标签下修改HOLE_1_DEPTH=160,HOLE_2_DEPTH=160单击【应用】,选择如图8-72所示的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在弹出的【点】对话框中输入坐标(-38,-3,0),单击【确定】,单击【取消】,返回【冷却组件设计】对话框,勾选该对话框的【添加】,单击该对话框的【应用】,选择如图8-73所示的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在弹出的【点】对话框中输入坐标(38,-3,0),单击【确定】,单击【取消】,返回【冷却组件设计】对话

32、框,单击【取消】关闭该对话框。继续单击【注塑模向导】上的【冷却】按钮,打开【冷却组件设计】对话框,选择COOLING HOLE,在PIPE_THREAD中选择M8,在【尺寸】标签下修改HOLE_1_DEPTH=110,HOLE_2_DEPTH=110单击【应用】,选择如图8-74所示的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在弹出的【点】对话框中输入坐标(39.5,-3,0),单击【确定】,在弹出的【位置】对话框中单击【确定】,在弹出的【点】定义对话框中输入坐标(-39.5,-3,0)单击【确定】,在弹出的【位置】对话框中单击【取消】,返回【冷却组件设计】对话框,勾选该对话框的【添加】,单击该对话框的【应用】,选择

33、如图8-75所示的平面作为参考平面(与图8-74所示的面相对)。 图8-74冷却系统参考平面03 图8-75冷却系统参考平面04在弹出的【点】对话框中输入坐标(39.5,-3,0),单击【确定】,在弹出的【位置】对话框中单击【确定】,在弹出的【点】定义对话框中输入坐标(-39.5,-3,0)单击【确定】,在弹出的【位置】对话框中单击【取消】,返回【冷却组件设计】对话框,单击【取消】关闭该对话框。单击【注塑模向导】上的【冷却】按钮,打开【冷却组件设计】对话框,选择COOLING HOLE,在PIPE_THREAD中选择M8,在【尺寸】标签下修改HOLE_1_DEPTH=60,HOLE_2_DEP

34、TH=60单击【应用】,选择如图8-76(该面与图8-72所示的面相对)所示的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在弹出的【点】对话框中输入坐标(36,-3,0),单击【确定】,单击【取消】,返回【冷却组件设计】对话框,勾选该对话框的【添加】,单击该对话框的【应用】,继续选择如图8-77(该平面与图8-73所示面相对)所示的平面作为参考平面。 图8-76冷却系统参考平面05 图8-77冷却系统参考平面06在弹出的【点】对话框中输入坐标(-36,-3,0),单击【确定】,单击【取消】,返回【冷却组件设计】对话框,单击【取消】关闭该对话框。完成后模仁型芯的冷却水道如图8-78所示。图8-78 型芯部分冷却水道显示整

35、个模架,把定模侧的模架隐藏,也可以同时把动模侧B板以下的部件都隐藏,隐藏后如图8-79所示。图8-79 只显示型芯和A板部分部件的视图单击【注塑模向导】上的【冷却】按钮,打开【冷却组件设计】对话框,选择COOLING HOLE,在PIPE_THREAD中选择M8,在【尺寸】标签下修改HOLE_1_DEPTH=15,HOLE_2_DEPTH=15,单击【应用】,选择型芯底面作为参考平面。在弹出的【点】对话框中输入坐标(-70,36,0),单击【确定】,在弹出的【位置】对话框中单击【确定】在弹出的【点】对话框中输入坐标(70,36,0),单击【确定】,在弹出的【位置】对话框中单击【确定】在弹出的【

36、点】对话框中输入坐标(70,94,0),单击【确定】,在弹出的【位置】对话框中单击【确定】在弹出的【点】对话框中输入坐标(-70,94,0),单击【确定】,在弹出的【位置】对话框中单击【取消】返回【冷却组件设计】对话框,单击【取消】关闭该对话框。单击【注塑模向导】上的【冷却】按钮,打开【冷却组件设计】对话框,选择COOLING HOLE,在PIPE_THREAD中选择M8,在【尺寸】标签下修改HOLE_1_DEPTH=20,HOLE_2_DEPTH=20,单击【应用】,选择与型芯底面相贴的面作为参考平面。在弹出的【点】对话框中输入坐标(-70,29,0),单击【确定】,在弹出的【位置】对话框中

37、单击【确定】在弹出的【点】对话框中输入坐标(70,29,0),单击【确定】,在弹出的【位置】对话框中单击【确定】在弹出的【点】对话框中输入坐标(70,-29,0),单击【确定】,在弹出的【位置】对话框中单击【确定】在弹出的【点】对话框中输入坐标(-70,-29,0),单击【确定】,在弹出的【位置】对话框中单击【取消】返回【冷却组件设计】对话框,单击【取消】关闭该对话框。单击【注塑模向导】上的【冷却】按钮,打开【冷却组件设计】对话框,选择COOLING HOLE,在PIPE_THREAD中选择M8,在【尺寸】标签下修改HOLE_1_DEPTH=120,HOLE_2_DEPTH=120,单击【应用

38、】,选择如图8-80所示的面作为参考平面。图8-80冷却系统参考平面07在弹出的【点】对话框中输入坐标(-29,-5,0),单击【确定】,在弹出的【位置】对话框中单击【确定】,在弹出的【点】对话框中输入坐标(29,-5,0),单击【确定】,单击【取消】返回【冷却组件设计】对话框,继续单击【取消】关闭该对话框。单击【注塑模向导】上的【冷却】按钮,打开【冷却组件设计】对话框,选择COOLING HOLE,在PIPE_THREAD中选择M8,在【尺寸】标签下修改HOLE_1_DEPTH=120,HOLE_2_DEPTH=120,单击【应用】,选择如图8-81所示的面作为参考平面。图8-81冷却系统参

39、考平面08在弹出的【点】对话框中输入坐标(-29,-5,0),单击【确定】,在弹出的【位置】对话框中单击【确定】,在弹出的【点】对话框中输入坐标(29,-5,0),单击【确定】,单击【取消】返回【冷却组件设计】对话框,继续单击【取消】关闭该对话框。完成动模侧冷却管道如图8-82所示。图8-82 动模侧冷却管道继续添加冷却系统相关标准件。单击【注塑模向导】上的【冷却】按钮,打开【冷却组件设计】对话框,在绘图区中单击需要添加水管接头的管道,在目录下面的列表框中选中CONNECTOR PLUG(水管接头),修改PIPE_THREAD为M10,单击【应用】,系统自动在鼠标单击的管道上加载水管接头,如图

40、8-83所示。图8-83加载水管接头继续用鼠标在绘图区中单击需要加载水堵(塞子)的管道,在目录下面的列表框中选中PIPE PLUG,修改参数PIPE_THREAD为M10,单击【应用】,UG自动在相应的管道上添加水堵,如图8-84所示。图8-84 加载水堵继续用鼠标在绘图区中单击需要加载防水圈的管道,在目录下面的列表框中选中O RING,修改参数ID为6,单击【应用】,UG自动在相应的管道上添加防水圈,如图8-85所示。图8-85 加载橡胶防水圈利用类似的方法,绘制定模侧的冷却系统,具体步骤参考动模侧的冷却水道的绘制方法,完成后如图8-86所示。图8-86 顶模侧和动模侧冷却系统8.2任务二

41、模具CAE分析8.2.1产品模型导入8.2.1.1格式转换 用UG打开大赛提供的stp格式的赛题文件,移动塑件产品工作坐标系使其与“模具CSYS”一致。左键单击文件菜单,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单击“导出”,在弹出的菜单中,单击“STL”,弹出【快速成型】对话框,输出“类型”选择“二进制”,单击确定。弹出【导出快速文件】对话框,输入名称“keti”,在栏里浏览到要保存的文件夹“CAE”文件夹,单击确定。“文件头信息”不用输入,单击确定,弹出【类选择】对话框,单击选择零件实体,单击确定,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确定。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再单击确定。完成零件STL格式输出。8.2.1.2网格处理(1)单击桌面快

42、捷键,打开华塑网格管理器3.0,单击工具条里的打开按钮,打开UG导出的存在“CAE”文件夹里的“keti”文件,弹出【尺寸单位】对话框,选择“毫米”,如图8-87所示,单击确定。(2)在工具条里单击“生成网格”工具按钮,或单击【网格】菜单,在网格下拉菜单里单击“生成网格”,在窗口右侧弹出【单位选择和精度控制】对话框,选择默认参数,如图8-88所示,单击下一步。弹出【网格修复与优化】对话框,如图8-89所示,选择默认参数,单击应用。弹出【划分网格】对话框,单击“是”。在弹出的【HsMeshMgr】对话框中单击“是”。 图8-87 尺寸单位对话框图 8-88单位选择和精度控制对话框 图8-89网格

43、修复与优化对话框(3)单击【网格】菜单,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网格评价”,弹出【网格评价】对话框,项目前全勾选如图8-90所示,单击【应用】按钮,评价结果如图8-91所示,全部通过,不需要进行网格修复。 图8-90 网格评价对话框 图8-91 网格评价结果(4)单击保存按钮,保存完毕。关闭“网格管理器”。8.2.1.3添加分析方案导入制品(1)双击桌面快捷键,打开华塑CAE7.5软件。(2)单击【文件】菜单,在【文件】下拉菜单里选择“新建文件”,弹出【新建零件】对话框,输入名称“keti”,如图8-92所示,单击“确定”。在“数据管理”中“分析数据”新增了“keti”零件。(3)右键“keti”在

44、快捷菜单中选择“添加分析方案”系统弹出【新建分析方案】对话框,在输入名称栏里输入“1”,即1号方案,如图8-93所示,单击确定,出现,点击前面的,分析方案展开如图8-94所示。 图8-92 新建零件对话框 8-93 新建分析方案对话框 图8-94 分析方案展开(4)导入制品图形。双击,在弹出的【HsCAE3D】对话框中,单击【是】按钮,出现【导入制品图形文件】对话框,在浏览到“网格管理器”保存的“keti2.dm”文件,如图8-95所示,单击【打开】按钮,完成制品图形文件导入。图8-95导入制品图形文件对话框8.2.2充模设计及充模分析(1)设计脱模方向。双击,系统弹出充模设计工具条如图8-9

45、6所示。设计脱模方向。单击设计脱模方向按钮,弹出【设计脱模方向】对话框,选取X-Y为分型面,如图8-97所示,单击确定。 图8-96 充模设计工具条 图8-97 设计脱模方向对话框(2)型腔布局。单击【线型多型腔设计】按钮,系统弹出【线型多型腔设计】对话框,如图8-98所示,根据UG分析,零件放收缩后宽度为77.6,因此当在行间距H框内填入38.8,型腔为0间隙布局,其效果如图8-99所示。模具设计方案为零件间距52.4146(从模具型芯零件测量获得),因此在行间距H框内输入38.8+(52.41462)=65.0073。则布局为如图8-100所示,单击确定,单击完成多型腔设计按钮,完成多型腔

46、设计。图8-98线型多型腔设计】对话框 图8-99 “0”间隙布局效果 图8-100 “65.0073”间隙布局(3)导入流道。在UG中,导出浇注系统的中心线,把浇注系统中心线保存为名称为 “2” 的IGES格式文件。在华塑CAE7.5软件中单击【设计】下拉菜单中的【导入流道】工具,打开文件“2” IGES格式文件,结果如图8-101所示。(4)编辑流道。选择推杆部分的潜浇口中心线,单击【设计】菜单中【编辑】工具,在展开菜单中单击【延长至制品】工具,同样处理右侧的潜浇口,效果如图8-102所示。推杆部潜浇口中心线图8-101 浇注系统导入效果图8-102 浇道编辑后效果(5)设计进料口。用UG

47、软件在模具装配图中检测到左侧塑件进胶点坐标置(x,y,z)分别为(21.7946,-44.0667,13.9023);右侧进胶点坐标置(x,y,z)分别为(-21.7946,44.0667,13.9023)。在华塑CAE7.5软件中单击“定义进料点”按钮,弹出【定义进料点】对话框,分别输入如图8-103和图8-104所示坐标值,单击应用,效果如图8-105所示,完成进料点设置。浇注系统中心线只留主分流道即可,其它线段反而影响操作,因此删除不必要线段,结果如图8-105所示。 图8-103 定义左侧进料点 图8-104定义右侧进料点主浇道中心线图8-105 定义进料点后编辑浇注系统后效果(6)流

48、道设计。单击工具栏中的【流道】工具按钮,选择左侧塑件进料点,系统弹出流道参数对话框,输入如图8-106所示的数据,单击确定,完成左侧塑件浇道浇口设计。同理操作完成右侧塑件浇口设计。 选择主分流道中心线,单击工具栏中的【修改流道】工具按钮,系统弹出【流道属性】对话框,“截面类型”选择“圆形”,进行各参数设置,如图所示,单击确定,完成主分流道设计如图8-107所示。单击工具栏中的【流道】工具按钮,单击A处,如图8-108所示,系统弹出流道参数对话框,输入如图8-109所示的数据,单击确定,效果如图8-108所示。 图8-106 流道参数 图8-107 流道属性CBA 图8-108 选择点位置单击工

49、具栏中的【流道】工具按钮,单击B处(见图8-108),系统弹出流道参数对话框,输入如图8-110所示的数据,再单击图8-108所示C处,完成左侧塑件潜伏浇口设计。同理操作完成右侧塑件潜伏浇口设计,效果如图8-111所示。 图8-109 主浇道属性参数 图8-110 潜伏浇道属性参数图8-111 浇注系统完成效果(7)草图编辑。单击工具栏中【草图编辑】按钮,呈现如图8-112所示状态,检查删除多余流道线段。 再单击按钮。此塑件不必要删除操作,前面已经把多余线删掉了。(8)完成流道设计。单击【完成流道设计】按钮,完成流道设计。8-112 草图编辑状态(9)成型工艺设置。单击工具栏中设置工艺条件按钮

50、,弹出【成型工艺】对话框,在成型工艺对话框中单击“制品材料”选项卡,选择“材料种类”为“ABS”,“商业名称”选择“ABS780”,如图8-113所示。图8-113 选择制品材料单击注射机选项卡,“注射机制造商”选择“HaiTian”,注射机型号选择“HTW68-A”,右侧有注射机主要参数,单击查看按钮,可以查看更多注射机数据。单击“注射参数”选项卡,“充填控制方式”选择“充填时间s”,单击【充填时间推荐】按钮,注射时间自动弹出0.90s,如图8-114所示;再改变“充填控制方式”为“充填体积%-流动速率%”,“注射级数”选择“3”。“注射时间”改为“0.9”。如图8-115所示。图8-114

51、 充填时间推荐设置图8-115 注射参数设置单击“保压参数”选项卡,单击【速度/压力切换控制】,弹出【速度/压力切换点选项】对话框,勾选所有选项,单击确定。保压级数选择“3”其它参数默认,如图8-116所示。单击【成型工艺】对话框中的“确定”。图8-116 压力设置(10)预分析。双击左侧“分析数据”中的“开始分析”(见图8-117)。系统弹出分析工具条,单击“开始分析”按钮,弹出“启动分析”对话框,勾选选项如图8-118所示,单击启动按钮。 图8-117 开始分析项目位置 图8-118 启动分析对话框(11)分级注射优化。分析完毕,双击“充模分析”,单击“设置工艺条件”按钮,弹出【成型工艺】

52、对话框,单击“注射参数”选项卡,单击【分级注射优化】按钮,单击确定。8.2.3冷却设计及冷却分析(1)设计动定模板。双击冷却设计,单击“设计动定模板”工具按钮,弹出【设计虚拟型腔】对话框,输入如图8-119所示数据,单击确定。图8-119 设计虚拟型腔对话框(2)设计参考面。单击“显隐动定模工具”按钮,隐藏动定模,单击“新建网格线”按钮,创建参考面1,偏移量输入“29”,栅格大小5,如图8-120所示,单击确定。再创建参考面2,偏移量输入-14,栅格大小5,如图8-121所示,单击确定。 图8-120 参考面1设计参数 8-121 参考面2设计参数(3)创建直圆管。在网格上分别用“创建直圆管”

53、工具创建直圆管,位置和间距尺寸按模具设计尺寸确定。(4)回路设置。右键单击,在快捷菜单中选择添加回路,分别添加回路1回路6,如图8-122所示。选择一条直圆管,单击工具栏中的“移到别的回路”按钮,在对话框中选择回路1,如图8-123所示,单击确定。用相同的方法,把其它5条直圆管分别移到回路26中。选取回路1,单击完成回路按钮,系统弹出【完成回路】对话框,如图8-124所示选择参数,单击确定,完成回路1的设置。同样把回路26完成回路设置。 图8-122 添加的回路 图8-123 移动到别的回路对话框 图8-124 完成回路对话框(5)单击“完成冷却设计”按钮,完成“冷却设计”。8.2.4翘曲变形

54、设计双击分析方案中的,弹出翘曲设计工具条,单击“设置限制”按钮,弹出【翘曲设置】对话框,如图8-125所示,选择左侧零件的进料点,单击应用,再选择右侧零件的进料点,单击应用,单击关闭。单击“保存设计”按钮,完成翘曲设计。(1)启动分析。双击开始分析项目,系统弹出分析工具条,单击“开始分析”按钮,弹出“启动分析”对话框,勾选选项如图8-126所示,单击启动按钮。 图8-125 翘曲设置对话框 图8-126 启动分析选项(2)查看分析。双击分析数据栏里的,系统弹出“分析结果查看工具栏”,如图8-127所示,单击各工具进行查看和分析。(3)分析报告。单击“报告”菜单,在下来菜单中选择“分析报告”,弹

55、出【分析报告设置】对话框,浏览要保存的路径,单击确定。系统自动弹出分析报告,可以使用“另存为”功能保存。图8-127分析结果查看工具栏8.3 任务三模具CAD细化8.3.1加载标准件(1)加载(复位杆)弹簧。单击【注塑模向导】上的【标准件】按钮,在弹出的【标准件管理】对话框中【分类】选择Springs,切换到【尺寸】标签下设置参数,如图8-128所示。单击【应用】按钮,选择顶杆固定板的上表面作为放置平面,然后弹出【点】定义对话框,依次在绘图区选择4根复位杆的圆心作为参考点,系统自动完成复位弹簧的加载,如图8-129所示。图8-128 定义复位弹簧图8-129 加载复位弹簧(2)加载垃圾钉。单击【注塑模向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