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动物器官_第1页
第二章动物器官_第2页
第二章动物器官_第3页
第二章动物器官_第4页
第二章动物器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动物各器官特点 第一节 消化器官 是由消化管和连附在消化管上的消化腺组成。 其中消化管是一条细长的管道, 消 化腺则是由消化管上皮分化形成的腺体,分管内腺和管外腺两种。 消化管 组成: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泄殖口。 功能:消化:糖、脂肪、蛋白质 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 甘油一酯、 水、无机盐、维生素 排泄:食物残渣 、消化管的组织结构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粘膜层为消化管最内层,又可分为: 粘膜上皮: 是分布在粘膜表面的的一层上皮细胞。 在消化管不同节段其上皮的 种类也各有不同,这主要与其功能不同有关。口腔、 咽、食管和泄殖口等部的上 皮为复层鳞状上皮, 其主要功能为保护

2、作用; 胃、 肠等节段的粘膜上皮为单层柱 状上皮,其主要功能为消化和吸收作用。 固有膜层:为粘膜上皮的一层衬垫,由致密CT组织构成,其中含有丰富的毛细 血管、淋巴组织、神经和腺体。 粘膜肌层:在固有膜的下面,由薄层平滑肌构成。粘膜肌层的舒缩可使粘膜舒 展或形成皱襞,从而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血液的流动及腺体的分泌。 2、粘膜下层:由疏松CT组成,有联系粘膜层与肌层的作用。由于其疏松 CT结构 疏松,故使粘膜具有一定的移动性。在粘膜下层中含有丰富的神经丛、血管、淋 巴管和腺体等。 3、肌层 肌层分布在粘膜下层的外围,消化管的蠕动就是靠肌层的舒缩活动来 实现的。 口腔、咽、食管的前半部和泄殖口等节段

3、的肌层为横纹肌; 食管的中下段、胃、肠等节段的肌层为平滑肌。肌层又分两层,即内环肌和外纵 肌,在内环肌与外纵肌之间分布着植物性神经丛,支配着肌层的活动。 4、外膜层:外膜层为消化管的最外层。 口腔、咽和泄殖口等节段的外膜层仅为一层疏松 CT构成的纤维膜,称外膜,表 面无间皮分布,与周围组织联系在一起。 食管、胃、肠等节段的纤维膜外还被覆有一层间皮,称浆膜。 二)消化管各段的组织结构特点 1、口腔的组织结构特点: 其特点表现在粘膜层,粘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层中分布有杯状细胞和 大型的粘液分泌细胞,口腔壁内有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等三对唾液腺,各有导 管通入口腔。在舌部粘膜上皮层内分布有味蕾,

4、属于味觉感受器 。口腔的肌层 为横纹肌;外膜层为纤维膜与周围组织紧密相连,没有间皮。 鱼类的口腔与咽之间没有明显界限,有口咽腔之称。口咽腔内有齿、舌和腮耙, 没有唾液腺。 鱼类的舌不发达, 仅有基舌骨突出并覆盖粘膜而成, 舌部粘膜上皮 层内分布有味蕾,多数鱼类的舌缺乏肌纤维,少数鱼类的舌发生退化。 2、食管的组织结构特点 1.粘膜层: 上皮:复层鳞状上皮. 固有层:致密 CT. 粘膜肌层:纵行平滑肌束. 2.粘膜下层:疏松CT,有食管腺.3.肌层:内环外纵 4.外膜:纤维膜上1/3: 骨骼肌. 中 间:混合肌. 下1/3: 平滑肌. A、鱼类食管 粘膜层:鱼类食管粘膜层向管腔褶起形成皱襞, 粘

5、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 上皮 层亦含有味蕾,表层上皮间有杯状细胞。 粘膜下层: 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其中分布有食管腺, 食管腺属于一种 混合腺,其中粘液细胞占多数, 其分泌物通过导管分泌到粘膜表面, 起保护和润 滑作用。 肌层:鱼类食管的肌层较为发达,由横纹肌构成,分为内环肌和外纵肌两层,其 中内环肌比外纵肌薄。 外膜层:鱼类食管的外膜层为浆膜,由薄层结缔组织和被覆在表面的间皮组成 3、胃的组织结构特点 粘膜层:胃粘膜也常褶起形成许多皱襞,尤其在胃内空虚时。当胃内充满食物 时皱襞变小,在粘膜表面形成许多细小的凹陷,称胃小凹,为胃腺的开口处。胃 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粘膜固有层非常发

6、达,其中分布有大量的胃腺, 粘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 粘膜下层:胃的粘膜下层很厚,由大量的疏松 CT构成,所以,胃粘膜层具有 高度的活动性。 肌层:胃的肌层非常厚,由内环肌和外纵肌两层平滑肌构成。 外膜层:为浆膜层,无特殊结构。 盐酸细胞:圆形或多边形,细胞质强嗜酸性,分泌盐酸。使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 蛋白酶,还具有杀菌作用。 胃酶细胞:细胞柱状,核偏于基部,细胞质强嗜碱性,分泌胃蛋白酶原。 颈黏液细胞:细胞呈柱状,核扁圆,在基部,胞质中充满颗粒。 未分化细胞:胞体较小,柱状,在胃小凹基部,该细胞不断分裂,向表面迁移形 成胃黏膜的柱状细胞,向下分泌成胃腺的各类细胞。 A、鱼类的区别点: 鱼类也有胃

7、底腺,但只有胃酶细胞,无盐酸细胞。 有的鱼类在固有膜和黏膜肌之间的胶原纤维束非常紧密地排成一个环,称谓结 实层。肌层仅有内环外纵两层,内层厚,外层薄。 鱼的胃腺为管状分枝腺,腺管通过粘膜上皮开口于胃小凹的粘膜表面。 哺乳动物胃腺腺上皮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主C或称胃酶C,胞质内含有酶元颗粒, 主要成分为胃蛋白酶元,分泌到胃内与H+接触后转变为胃蛋白酶。另一种为壁C 或称盐酸C,相当于鱼鳃中的泌氯细胞,鱼类胃腺中缺乏此种细胞。所以,鱼类 胃腺腺上皮只有一种浆液性腺细胞,与哺乳动物的主 C相似。 4、小 肠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 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全长 6 米,有利于食物和消化酶充分接 触,小肠主要功

8、能是完成食物消化、吸收。 A、组织结构 黏膜:小肠段有皱襞和细丝状的绒毛, 上皮有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两种。 柱状上 皮细胞表面有微绒毛, 小肠上皮每 3-5 天更新一次, 固有膜中有小肠腺, 黏膜肌 为平滑肌。 黏膜下层:有十二指肠腺、黏膜下神经丛、淋巴小结。 肌层:平滑肌,有肌间神经丛。外膜:浆膜 肠绒毛是肠粘膜的一种特殊结构, 是由粘膜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内突起形成的指 状突起,尤其在前肠粘膜分布最多。 粘膜上皮主要包括两种细胞, 一是吸收细胞, 呈高柱状, 细胞核靠近细胞基部, 细胞游离面具有明显的纹状缘, 即电镜下的微 绒毛。另一是杯状细胞,呈单个的散布在吸收细胞之间,其游离缘没有微绒毛

9、, 细胞数量少,为单细胞腺体。 小肠扩大表面积的结构:长而弯曲的肠管 环行皱襞 :粘膜 + 粘膜下层 绒毛 :上皮 + 固有层(中央乳糜管 有孔毛细血管 散在平滑肌 ) 微绒毛(纹状缘):细胞膜 + 细胞质 B、肠的组织结构特点: 鱼类的肠可区分为前肠、 中肠和后肠三个节段, 三段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其组 织结构由粘膜层、 粘膜下层、 肌层和外膜层等四层构成。 肠壁的组织结构特点主 要表现在粘膜层, 其它各层均无明显差异。 肠粘膜层形成许多皱褶和肠绒毛, 突 出入肠腔内,以增加肠粘膜与食物的接触面积。 草食性鱼类肠较长,分为前、中、后肠,以皱襞的高度和数量、杯状细胞的数量 来划分。 肉食性鱼

10、类肠较短, 小肠和直肠段有明显分界。 有的鱼类在胃附近还有幽门 盲囊,其结构同小肠段。多数鱼类无黏膜肌,固有膜和黏膜下层无明显分界。上 皮基部有大量的游走细胞。无肠腺。 5、大 肠 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无机盐及形成粪便 组织结构 黏膜:无绒毛。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夹有大量的杯状细胞,固有膜中 有大肠腺和淋巴小结。黏膜肌为平滑肌, 黏膜下层:没有腺体,淋巴小结较多。肌层:平滑肌(肛门除外) 三、无脊椎动物消化管的特点 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棘皮动物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管壁只有极薄的肌细胞,韧性较差。 有帮助消化的齿舌、胃磨等。 第二节 消化腺 、哺乳动物消化腺的组织结构 消化腺是实质性器官, 外被

11、结缔组织被膜, 被膜的结缔组织深入腺内, 将腺分隔 为若干叶,血管、淋巴、神经也同时进入腺内部。腺体分实质和间质两部分。由 腺细胞组成的腺泡和导管为实质, 被膜和小叶间的结缔组织为间质。 消化腺分泌 的消化酶的分解作用将食物变成能被机体吸收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一)肝 1、肝小叶 是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呈多角棱柱体,长约2mm宽约1mm 小叶之间以少量的结缔组织分隔。肝小叶中央有一条纵向行走的中央静脉, 周围 是大致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细胞和肝血窦。 (1)、肝细胞 肝细胞体积较大,直径 204m 30Am呈多面体形。部分肝细胞 中具有23个核。血窦面和胆小管面由发达的微绒毛,能增大细胞的表

12、面积。 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并含有糖元、脂滴、色素 等内含物。 2)胆小管 相邻两个肝细胞之间的间隙形成的微细管道。 (3)肝静脉窦 位于肝板之间,腔大而不规则,血窦壁由内皮细胞、巨噬细胞 及贮脂细胞组成。 内皮细胞:扁平状,细胞间常有较大的空隙,因而肝血窦的通透性较,有利于 肝细胞摄取血浆物质和排泄其分泌物。 巨噬细胞细胞形态不规则,有许多丝状或板状伪足,具有变形运动及活跃的吞 饮、吞噬能力。 贮脂细胞胞质内含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脂滴,内含维生素 A。主要功能是贮存维 生素A,另外还有产生胶原纤维的功能。 2、肝门管:在肝门处结缔组织把伴行进出于肝脏的肝动脉、 肝门静

13、脉和肝管三 者包裹在一起集合成束,称肝门管。 3、门管区 肝门管随着结缔组织深入,分布于肝小叶之间, 分别称为小叶间动脉、 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 4、胆汁的运输路线胆小管一一小叶间肝管(出肝) 卜二指肠。 5、血液运输路线门静脉 (肝动脉)小叶间静脉静脉窦中央静脉 8 小叶下静脉 6肝结构、功能特点 肝细胞的排列分布很特殊, 不形成腺泡;吸收的物质除脂质外全部经门静脉 输入肝内,在肝细胞内合成、 分解、转化和贮存;肝内含有大量巨噬细胞,可 以清除从胃肠进入机体的有害微生物等。 二)、胰腺 外分泌部外分泌腺分泌消化酶(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等) 内分泌部内分泌腺(胰岛)分泌调节糖代谢的

14、激素 1、外分泌部 浆液性复管泡状腺,包括腺未房和导管。 1)腺末房 (2)导管( 1)腺末房 腺细胞呈锥形或低柱状, 游离端的细胞质中含有酶原颗粒, 基部细胞质嗜碱性, 内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酶原颗粒的数量因功能状态不同而异。 2)导管 分为闰管、小叶内导管和小叶间导管,以上皮高度、管壁厚度、所 在位置来区别。 2、内分泌部 - 胰岛 1、A 细胞 细胞质中的颗粒粗大,红色,不易被酒精溶解。分泌高血糖素,能 促进肝细胞内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并抑制糖原合成,升高血糖。 2、B 细胞 细胞内所含颗粒大小不一,桔红色,易溶于酒精。分泌胰岛素,促进 肝细胞细胞吸收血液内的葡萄糖并以糖原储存或转化

15、为脂肪,使血糖降低。 3、D细胞 细胞的分泌颗粒较大,呈蓝色,圆形或卵圆形,分泌生长抑制激素, 其作用是抑制 A、 B 细胞的分泌活动。 4、PP 细胞 数量很少,存在胰岛、导管上皮、腺泡细胞间。细胞质中也有分泌 颗粒。PP细胞能够分泌胰多肽,有抑制胃肠运动、胰液分泌及胆囊收缩的作用。 、鱼类消化腺结构特点 ( 一) 肝脏肝的形态与鱼体形有关; 深入肝实质的结缔组织少, 不能形成完整 的肝小叶;肝细胞板往往不规则地排列在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中含脂滴; 有些鱼类肝内有胰腺分布,形成肝胰脏。 (二)胰脏 有固定位置或沿消化管分散分布;鱼类的胰脏也分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 三、无脊椎动物消化腺结构 称

16、肝胰腺或消化盲囊。多管腺体,腺泡型,由分泌细胞、吸收细胞、纤维细胞和 未分化细胞组成。有些动物没有大型消化腺,如海胆、海参,软体动物 和其他 器官结合在一起。 第二节 鱼类的性腺和性腺发育 、精巢 一般形态结构:乳白色,圆柱状,一对位于腹腔中鳔的两侧。精巢壁由两层被膜 构成,外层为腹膜,内层为白膜。白膜向精巢内部伸进许多隔膜,把精巢分成许 多精小叶。( )间介组织:位于精小叶之间的一种结缔组织。有的鱼类含有间质细胞,其可 以分泌雄性激素。有的鱼类含有一种游走细胞(可以转变为初级精原细胞) 。 二)精小叶 A、类型:1、壶腹型:精小叶排列不规则。2、辐射型:精小叶排列呈规则的辐 射状。 B、特点

17、:1、每个小叶的边缘内侧分布有由生殖细胞聚集而成的精小囊,其外面 覆盖着一层薄的滤泡细胞。 2、同一精小囊的生殖细胞的发育是一致的。 3、精小 叶的中央是空腔,是精子排出的通道。 三)输出管:在精巢的边缘内侧有许多分支的输出管,其与精小叶相通。其有 分泌的作用。 二、精巢发育的分期(以白鲢为例) 1、 第I期: 2、 第n期: 精巢呈细线状,内有许多分散的精原细胞。 精巢呈粗线状,精小叶无腔为实心状,精原细胞数量多。 4、 5、 6、 第六期: 精巢体积增大, 精巢体积缩小, 精小叶空腔扩大,腔内充满了精子。 仅留有少量未排出的精子。 3、 精巢呈细圆柱形,精小叶有小的腔隙,内有初级精母细胞,

18、 精巢呈圆柱形,乳白色,内含有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精小囊。 三、卵巢 一)一般形态结构 外。 1 、一对位于体腔的腹中线, 在身体后端合并成一短的输卵管,由泄殖孔开口体 2、卵巢表面的被膜由腹膜(外)和白膜(内)组成,由白膜向卵巢内部伸进许 多板层结构(产卵板) 。 3、卵巢中央为卵巢腔。 二)不同发育阶段生殖细胞的形态 1、第I时相:主要是卵原细胞,体积小,细胞质少,核较大,核仁有 1-2 个, 细线状的染色质。 2、第n时相:处于初级卵母细胞小生长期的细胞, 细胞体积增大,核仁4-6个, 细胞外有一层滤泡细胞。 3、第m时相:为进入大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细胞外有二层滤泡膜。有辐射 带。 4、第W时相: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增大,辐射带增厚,卵黄颗粒多,出现油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