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技术措施京石、石郑客运专线_第1页
沉降观测技术措施京石、石郑客运专线_第2页
沉降观测技术措施京石、石郑客运专线_第3页
沉降观测技术措施京石、石郑客运专线_第4页
沉降观测技术措施京石、石郑客运专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建铁路京石客运专线、石武客运专线石郑段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 天津2008年 11 月 7 日沉降观测技术方案一、沉降观测范围京石客运专线、石武客运专线石郑段正线二、沉降观测技术依据1.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VJGJ/T8-99);2.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3.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4.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VGB128972006)。5. 路基和桥梁设计文件三、沉降观测一般技术要求京石客运专线、石武客运专线石郑段线下工程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隧道等建 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 据桥梁、路基、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2、。1.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本线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表 4-1规定执行:表4-1)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 % 等 0.3 0.1 1.5二等 0.5 0.3 3.0三等 1.0 0.5 6.0四等 2.0 1.0 12.02. 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1)垂直位移监测网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 4-2执行:表 4-2)等级相邻基准每站咼差往返较差、检测已测高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点咼差中误差mm)中误差mm)附合或环线 闭合差mm)差较差mm)等0.30.0

3、70.15V n0.2 V nDS05型仪器,视线长度w 15m,前后视距差w 0.3m,视距 累计差w 1.5m。按国家一等水 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二等0.50.130.3V n0.5 V nDS05型仪器,按国家一等 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三-等1.00.30.6V n0.8 V nDS05或DS1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测量 技术暂行规疋二等水准测量 的技术要求施测。四等2.00.71.40V n2.0 V nDS1或DS3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测量 技术暂行规定三等水准测量 的技术要求施测。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施测,

4、其监测网 布设方法为: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及一般水准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 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根据京津城际 沉降观测经验,加密后的水准基点 含工作基点)间距不大于200m时, 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 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 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2)水平位移监测网1)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 4-3执行:表4-3)等级相邻基准点的 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

5、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 % 等 1.5v 300 0.7w 1/250000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v 150 1.0w 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二等 3.0v 300 1.0w 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v 150 1.8 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三等 6.0V 350 1.8 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v 200 2.5 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四等 12.0v 400 2.5 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2)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水平位

6、移监测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 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网坐标的相互转换。3. 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 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 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工程 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3)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4. 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的引测沉降观测引用

7、的水准基点,应采用精密控制网高程水准点。沉降观测应从最近的水准基点引测,引测前应对引用水准基点进行 检核,检核米用复测方式进行,将前后相邻的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值与 原高差值进行对比,当检测的高差值与原高差值的差值满足Imm 0.3mw 0.4mmw 0.6mm2各项观测精度要求:A .每测站高差中误差w士 0.5mm;B .每测段往返较差或附合路线允许闭合差:1 mm)或 mm) 注:n为测站数;L为水准路线长度,以km计);C.沉降观测点相对于水准基点高差中误差w士1.0mm;(3仪器设备要求应使用测量精度不低于士 1mm每千M往返测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 差)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气泡式水准仪或电

8、子水准仪,直接读数精度为 0.1mm,估读精度为0.01mm。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线条式铟瓦合 金标尺 尺长根据现场情况可选择1m、2m或3m)或条形编码尺,以满 足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7-2006)有关规定要求,在 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应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检定。(4沉降观测水准测量方法沉降观测点的高程测量可采用从邻近水准基点直接测至沉降观测点 的支路线法,也可采用从邻近水准基点测至沉降观测点,再闭合至邻近 另一水准基点的附合水准路线法。1支路线法:A、当沉降观测点距引测水准基点较近、且高差也相近时,可一次置镜测得沉降观测点与水准基点间高差。为避免单次测

9、量可能产生的错 误,应变换仪器高双次置镜观测,双次置镜测得的高差值w0.7mm时,取两次测量高差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值;当双次置镜测得的高差值0.7mm时,应重测,直至满足要求。B、当沉降观测点距引测水准基点较远、高差较大,无法一次置镜 测得沉降点与水准基点间的高差时,可最多两次置镜测量。为避免单路 线测量可能产生的错误,应采取往返测测量方式。当往返测的高差差值w 1.0mm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高差值;当往返测的高差值1.0mm时,应重测,直至满足要求。2附合水准路线法:附合水准路线法往返测的高差之差及附合路线闭合差均应小于二1 mmL为两相邻水准基点间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 km),当高 差之

10、差或闭合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进行补测,直至满足要求。(5观测测量操作要求1沉降观测每测站观测程序及具体要求参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VGB12897-2006)有关规定执行。2沉降观测测量时,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应相 对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前、后半小时 内或其他不宜观测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 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 焦,以确保观测成果质量。3沉降观测记录沉降观测数据和有关记事工程,应在现场直接记录在观测手簿 纸 质)中或由仪器自动记录在自备的电子文件中。A、手工记录观测手簿。按本方案规

11、定统一格式(沉降观测记录手 簿执行,要求:原始观测值和记事工程一律用铅笔直接记录于手簿 中,文字、数字应清晰工整,不得潦草模糊。手簿中的任何原始记录不 得擦去或涂改;对原始记录有错误的数字 只限于 M 、分 M 的读数)与 文字,应仔细核对后以单线划去,在其上方写出正确的数字和文字,并 在备考栏内注明原因。同一测站内不得有两个相关原始数字的连环更 改;对作废的连续测站的记录,应以单线划去,并注明重测原因及重测 结果记于何处,重测记录加注“重测”二字。B、电子记录应符合相关要求,观测完成后,应对电子记录成果形 成硬拷贝。4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和计算 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和计算主要包括:沉降观测手簿的计算

12、;沉降观 测成果的质量评定 计算每公里或每测站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沉降 观测点每期沉降量、累计沉降量的计算、绘制 h-t-sv填土高度、时间、 沉降量)曲线;沉降趋势分析和预测;路基、桥梁铺设时机的评估。5变形监测平行检测工作 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在施工单 位线下工程变形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监理单位还要组织变形监测工作的 平行检测工作,以确保线下工程变形监测工作质量满足无碴轨道评估技 术要求。平行检测工作一般地段为总测点的 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等 区段为 20%。三、桥涵地段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 桥涵变形监测标志的设置 桥梁变形观测应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

13、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 主,涵洞除应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士1mm,读数取位至0.1mm。1)桥梁 为满足桥梁变形观测的需要,应在梁体及每个桥梁承台及墩身上设 置观测标。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1 )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 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标 -1 、观测标 -2,承 台观测标-1 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 -2 设置于底层 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2) 墩身观测标埋设,当墩全高大于14m 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需要埋设两个墩身观测标;当墩全高小于等于14m

14、时,埋设一个墩身观测标。墩身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常水位 0.5m 左 右的位置;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墩 身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3)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 预制梁,徐变变形观测可每 30 孔选择 1 孔进行;其余桥梁变形应逐跨 布置测点。梁体变形观测点应设置在支点和跨中截面,每孔梁的测点数 量应不少于 6 个。 fexONU-titt 我专锻35酬克瀚黠H“F S2QQ8L07X -# / X X y/ X yX X z审通舟观尊掾“1(4、馬j_B I * i I 1 I J I7* Al, r 隕H

15、IK标可11%70示意宰叫崇不輔黑头toil 1UL X入口Wo崑閉栋一瓦降盧测挣鈕量虑JJ入口潘期量护臺节边界战內侧MDee, lS 客运专殘铁路涵同沅降观赵标构遗国比制尺 日期200.079 6%拥7张mT-连软架荷支璃ffOrr樂祐售变崑対輕甜魅如np 7彌1 *申 325WW鹹5甲?I*1I-IM1理Jj客运专o縈体徐吏现M标构卷田文件 f主用 *pdFnctdry Pre* 试用覩本创 il -ww, f i nepri ntcnm. cnJ BfAM*蠡工时可哥罪咼止蛊当谓曹雀+设卄裁附程:U杯寸牺辭讥Zx 烈曝牖和 235,J,的気 fS120mm. M*tf 4,範直主星更建泵

16、睪斜MMt置徐主址卸ktflK-H A2008.07 7%共7崟当址*小于怖!吋埋标第康曲川星衬翌左、fUEUWfl埴* 现別枷T)阴也葺圖況降贏闺标T1S土则扎1 1世而及基孙丙基葡乎面XimS*OOOtf及宦龙斥恵用幻K.、simf *M#t i. tumfimmai5flcrntt t心新林時下:序耕時上肚谒用柏斛帼需ih対册和鶴讳怖操总Ut #I客运专牌粵樹I及用掘t坯沉*观厠标枸世團ktUX-B 1200(0.07事4flE共丁舉l wiwr rw - lb nm r-BJ008.07 1 K Jt - 13、观测标的安装保护要求:1)各类观测标应按照附图所示标样制作和安装,并进行点

17、号编排,各工 程工程部应组织专门的部门,进行观测标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2)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各类观测标不因人 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4.桥涵变形观测方案1)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依据变形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变形观测点布点图,确定变形 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变形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 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同一路线。2)首次测量 根据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进 行。首次观测的变形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 要求非常高,施测时应使用测量精度不低于 1mm 的自动安平水准仪

18、、气泡 式水准仪或电子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 决定。3)观测中的注意事项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4)观测时间及频次要求1)桥梁桥梁墩台沉降变形观测每个桥梁墩台承台施工完成后开始进行首次沉降观测,以后根据表4-12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表4-12)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基

19、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何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 次凋承台回填时,测点应 移至墩身或墩顶,二者 高程转换时的测量精 度要求不应低于首次 测量要求预制梁桥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 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 施工全程何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 次凋桥位施工 桥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 施工中全程何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 次倜附属设施 施工全程何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 次凋架桥机V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 的观测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 碴轨道铺设前 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一 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 次 /月

20、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月1324个月1次/6月梁体徐变变形观测梁体徐变变形观测需在梁体施工完成后开始布置测点,并在张拉预应力 前进行首次观测,各阶段观测频次要满足表4-13要求。 表4-13)梁体测量间隔表观测阶段观测周期梁体预应力张拉期间张拉前、后各1次桥梁附属设施安装安装前、后各1次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碴轨道铺设前张拉完成后第1天张拉完成后第3天张拉完成后第5天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测量周期无碴轨道铺设期间每天1次2)涵洞每个涵洞基础施工完成后开始进行首次沉降观测,以后根据表4-14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涵洞沉降观测频次 6个月1次凋岩石地基的涵 洞,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碴

21、轨道铺设期间 6个月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5数据采集要求数据采集要求真实,杜绝弄虚作假。测量单位要按照观测时间的要求, 及时进行沉降和徐变观测,并注意每次进行观测的当日时间应尽可能相同。 观测数据按照统一格式填写,每月将采集数据整理,以书面及电子两种形式 同时报送有关单位。1)数据采集要求按照统一的表格形式填写,现场测量原始记录要建档保存。报送的数据 采用电子表格记录,数据格式统一。2)数据汇总、管理对测量数据建立管理档案,由专人负责,统一管理。6数据分析处理1)单一墩台、涵洞或梁跨工点变形观测曲线分析1

22、7 / 35对采集数据及时整理,绘出变形观测曲线这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处理过 程,通过绘制的单墩、涵洞或梁跨的变形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出每个阶段墩 台基础、涵洞及梁跨的变形数值。2)对多个墩台沉降归纳、分析 对于一座桥,不仅仅要控制每一个墩台的沉降,同时也要控制相邻桥墩 的不均匀沉降。因此,对多个桥墩沉降进行整体分析,由单墩沉降曲线绘制 出多个桥墩的沉降曲线。3)计算变形与实际观测对照分析 我国的普通铁路桩基设计一直按强度理论控制,沉降控制较宽松。但对 于高速铁路桥梁基础的沉降控制,高速暂规有着严格的规定:“墩台基 础的沉降量应按恒载计算,其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容许值:墩台均匀沉 降量:对于无碴桥

23、面桥梁 20m m。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对于无碴 桥面桥梁: =5 mm。”对于高速铁路,控制桥涵沉降,主要是工后沉降。 计算工后沉降的值,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偏差很大。因此有必要对 设计中采用理论计算的沉降值与实际观测值进行对照分析。根据客专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中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 部结构的变形的规定:“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 的1.05倍;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 60d后,L50m 梁体跨中徐变变形实测值不应大于 L/7000 或14m m;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根据梁体变形的实测结果,确定梁体的 实际弹性变形及徐变系数,并估算无碴轨道的铺设

24、时间。”、路基沉降监测剖面布置说明:1、路基沉降监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 体情况设置。沉降监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大于 50m,对于地势平坦、地 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或路堑可放宽到100m;对于地 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 设置沉降监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在距离桥头 5m、15m、35m处分别 设置一个沉降监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监测断面。2、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1)路堤均采用堆载预压。路堤地段采用I、皿型监测断面,H 型断面仅在桥头布置,一般每间隔3个I型监测断面设置一个皿型监测 断面。賂*本体70r3. 30

25、5. ao3. JO141无路堤況隆建测氈而元件布置示意ffid型)4. 70J 30 +3.30|1苴陸需睡壬尊电竺c却写枭二疋基曽爆手境TTJTTTnT定点发劃而范降関试拆力计戴唯口 J暹减二蹲圾迅降伍测剖丙无聊右置环意空(11虽)5JSlS#.r xif泊:北遷土汇習慢护堆1 m m 5 町h現厦幡 TJH? E楚堤沉舉益询副卤九件宙药子意图(II】4)2)1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沉降板。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5个,施工完基床底层后,预压土填筑前,距左、右线中心4.7m处于基床底层顶面埋设2个沉降监测桩,其余3个于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布置于 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路肩 1m处的基床表层顶面

26、上。沉降板位于路堤 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 置于板顶面,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3 )H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 5个,埋设方法同I型监测断面;定点式剖面沉 降测试压力计位于路堤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顶面, 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 监测元件埋设说明:1沉降监测桩:桩体选择20mm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 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置在 监测断面设计位置,埋置深度0.3m,桩周0.15m用C20混凝土浇筑固定, 完成埋设后按二等水准标准测

27、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2、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 40mm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 75mmPVC管)组成。底板尺寸为50cmx 50cm,厚5cm。按二等水准标准 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1)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 10cm砂垫层 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2)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 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 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墩内预埋剖面管管材,监测线从管内穿出;墩旁设监测桩,监测桩采用 C20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 m x 0.5 mx 1.6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

28、耐磨测头,监测桩用钢筋混 凝土保护盒保护。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稳定 读数作为初始读数。4、剖面沉降管: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及垫层施工完毕 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 2030cm,开槽深 度至地基加固垫层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 监测方法与要求1、监测方法1)横剖面沉降监测方法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 准仪按二等水准精度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 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将横剖仪放入横剖管内测量各测点。 2)沉降板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

29、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 面测点高程。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量帽 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在沉 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3)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 面测点高程。4)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直接采用便携式工程测试仪读取数据。2、监测测量精度及频度:1)监测精度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士 1.0mm,读数取位至0.1mm;剖 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8mm/30m,横剖面沉降测试仪最小读数不得 大于0.1mm。2)监测频度路基沉降监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中的规定。监测阶

30、段监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2周3个月以后1次/月无砟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3、元件保护要求:1)各工程工程部应成立专门实验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 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2 )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 引出至路基坡脚监测箱内。3)凡沉降板附近一 M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 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 件不受损坏。4 )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

31、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兀器件不因 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示旗或保护架 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监测断面的填筑。4、资料整理要求1)应采用统一的路基沉降监测记录表格,做好监测数据的记录与整 理。监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要求。所有测试数据必须 真实准确,不得造假;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 签名。2)所测数据必须当天及时输入电脑,分析,整理,核对无误后在计算 机内保存。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及时绘 制路基面、填料及路基各项监测的荷载-时间-沉降过程曲线。并按有关 规定整理成册,报送有关单位进行沉降

32、分析、评估。 水位井1、沿线路基段落需设置水位井,观测路基填土和堆载预压过程 中,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2、水位井一般每公里设置一处 每工点至少设一处),布设在距路基 坡脚20m外,具体设计里程见图纸。3、水位压力计直接采用便携式工程测试仪读取数据。4、PVC管地下水位以下部分打孔制成花管。5、水位井需设置保护盒保护4. Jt沉降观测记录手簿格式1.封面新建铁路客运专线桥 路基) 里程范围:沉降观测手簿No前接手簿:后接手簿:测量时间:测量单位:2.副封面仪器名称:No,制造厂名:望远镜放大倍率:视距常数水准器分划值:测微器分划值:倾斜螺旋分划值:仪器检验校正情况:标尺名称:NoNo,制造厂名:

33、 读数差常数: 刻划间隔: 标尺检查校正情况:观测者:记簿者:3. 沉降观测路线示意图XXXX桥沉降观测路线示意图V北京郑州0号台 1号墩 2号墩 3号墩 4号墩 5号墩方式绘制,成卷图高度与手簿幅面高度同,长度不限,但应以便于装订为宜,建议每个独立的 桥梁或路基工点绘制在一卷图上。对于示意图中绘制的内容不限于本示例,可根据需要增加有 关内容 如墩台中心里程、墩台高度,断面中心里程等)。4. 观测记录、计算自点测至点20年月日时间始时分 末时分成像温度云量风向风速天气土质太阳方向第页共页测 站 编 号后 尺下丝前 尺下丝方尺 及向号标尺读数基+K减辅 一减二)备考上丝上丝后距前距基本分划 一次)辅助分划 二次)视距差JP 1)5)后3)8)14)2)6)前4)7)13)9)10)后-前15)16)17)11)12)18)1后前后-前2后.、八刖后-前3后刖后-前214后刖后-前沉 降 占八、 高 程 计 算支 附合)水准路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累计m往测 第一次置镜)高差m返测 第二次置镜)高差m往返测 两次置镜)高差之差 或附合水准路线闭合差mm沉降点高程m计算:日期:复核:日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