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学习笔记:息风止痉药之羚羊角_第1页
《中药学》学习笔记:息风止痉药之羚羊角_第2页
《中药学》学习笔记:息风止痉药之羚羊角_第3页
《中药学》学习笔记:息风止痉药之羚羊角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药学学习笔记:息风止痉药之羚羊角凡以平息肝风, 制止痉挛抽搐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风内动,痉厥抽搐病证的药物,称息风止痉药。可简称熄风药或止痉药。本类药物主入肝经,以息肝风,止抽搐为主要功效。主治肝风内动证。该证以痉挛抽搐动风之症为特征,又因病因不同,伴见症状各异。如肝阳化风所致者,多以眩晕欲仆,头痛而摇,肢体震颤,语言不利,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舌强不语,偏瘫为主症,兼见手足麻木,步履不正等;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肝热内盛而热极生风者,常以四肢抽搐,两目上视,牙关紧闭为主症,并伴见高热,神昏,躁扰如狂等;阴虚动风,血虚生风者,多以手足蠕动、震颤,关节拘急,肢体麻木为主,常伴见阴血不足之表现。 熄风

2、止痉药主要适宜于肝阳化风、 热极动风的肝风内动证,亦可用于痫证、破伤风、脾虚慢惊风等痉挛抽搐者。而阴血不足之虚风内动证非本章药所主治。 部分息风止痉药物兼有平肝潜阳、清泻肝火等作用, 亦可用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及肝火上攻目赤头痛等症。羚羊角本经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 Saiga tataricaLinnaeus 的角。镑成薄片、锉末或磨汁用。【性味归经】咸,寒。归肝、心经。【功效与应用】1清肝息风,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羚羊角主入肝经,有较强的清肝热、息肝风作用。为治疗惊风、癫痫、中风等肢体痉挛抽搐之要药。因其性寒,清热力强,故尤宜于火热炽盛, 热极生风之证。如治温热病热邪炽盛, 热极动风之高热神

3、昏, 痉厥抽搐者,常与钩藤、菊花、白芍药等配伍,即羚角钩藤汤。用治癫痫、惊悸,可与钩藤、天竺黄、郁金、朱砂等同用。2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本品亦有显著的平肝阳作用,可与石决明、牡蛎、天麻等平肝潜阳药物同用。3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目赤头痛。肝开窍于目,肝经火盛,上攻眼目,则致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等症。本品入肝经,善于清泻肝火,故宜治肝火上炎之症。常与龙胆草、决明子、黄芩等配伍,如羚羊角散。4清热解毒,用于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本品入心、肝二经,气血两清,有清热泻火、解毒化斑之效。 用治热病神昏、 壮热、躁狂、抽搐等症,常与石膏、寒水石等配伍,如紫雪丹。用治热毒发斑,

4、每以本品配入白虎汤中取效。【处方用名】羚羊角片(镑成片,入煎剂用)、羚羊粉(研粉,入丸散,或吞服)羚羊角善清肝火、解热毒,且能平肝息风而镇痉,功效颇佳,为治热病惊厥、手足抽搐的要药。在临床应用时主要有下列两个原则:在高热神昏抽搐或肝经热盛生风、 手足抽搐较剧时可以使用。 又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或肝火亢盛所引起的目赤肿痛、 头痛等症,症情较剧而用一般药物效果不显者,可考虑暂时应用。本品药价昂贵,故现在临床多入丸散,或研粉吞服,很少作为煎剂应用。【方剂举例】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羚羊片、桑叶、川贝、鲜生地、钩藤、滁菊、茯神、白芍、竹茹。治热盛干风内动,手足抽搐。【用法用量】煎服, 1 3g 。单

5、煎 2 小时以上,取汁服。磨汁或研粉服,每次 0.30.6g 。【现代研究】本品含磷酸钙、角蛋白及不溶性无机盐等。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解热、镇痛、抗惊厥作用,能增强动物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煎剂或醇提取液, 小剂量使离体蟾蜍心脏收缩加强,中等剂量可致心传导阻滞,大剂量则引起心率减慢、振幅减小,最后心跳停止。息风止痉药之钩藤名医别录为茜草科常绿木质藤本植物钩藤Uncariarhynchophylla(Miq )Jacks 、大叶钩藤 UmacrophyllaWall 毛钩藤 UhirsutaHavil 、华钩藤 Usinensis(Oliv )Havil 或无柄果钩藤 Usessilifructu

6、sRoxb 的带钩茎枝。以嫩枝切段入药。【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肝、心包经。【功效与应用】1息风止痉,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钩藤甘而微寒,入肝,息风止痉作用和缓,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亦多用于小儿。如用治小儿惊风壮热神昏、牙关紧闭、手足抽搐等症,常与天麻、全蝎等同用,即钩藤饮。用治温热病热极生风,痉挛抽搐,多与羚羊角、白芍药,菊花等配伍,如羚角钩藤汤。用治诸痫啼叫,痉挛抽搐,可与天竺黄、蝉蜕、黄连等同用,如钩藤饮子。2清热平肝,用于头痛、眩晕。本品既清肝热,又平肝阳,故可用治肝火上攻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属肝火者,常与夏枯草、栀子、黄芩等配伍;属肝阳者,常与天麻、石决明、菊花等

7、配伍。此外,本品与蝉蜕、薄荷同用,可治疗小儿夜啼,有凉肝止惊之效。本草正义:钩藤,自别录即以为专治小儿寒热,弘景且谓疗小儿,不入余方。盖气本轻清而性甘寒,最合于幼儿稚阴未充、稚阳易旺之体质。能治惊癎者,癎病皆肝动生风,气火上燔之病,此物轻清而凉,能泄火而能定风。甄权谓主小儿惊啼,瘲热壅,容忤胎风;濒湖谓治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皆一以贯之。惟濒湖又谓其发斑疹,则本于钱仲阳之紫草散,方用钩藤钩子、紫草茸等分为末,温酒调服。按仲阳之所谓斑疹,非今人时病中之所谓发斑,钧藤轻能透发,清能解热,而佐以紫草凉血活血,助其流动,又以酒辅之,能发亦能清火,洵是不亢不卑稳妥之法。【处方用名】钩藤、嫩钩藤、

8、嫩双钩、嫩钩钩(晒干用)钩藤清疳热而平肝息风, 在临床上常常用以平降肝阳。 它的清热之功不如羚羊角,息风镇痉的作用亦较羚羊角、全蝎、蜈蚣为弱。故在高热惊风抽搐时, 宜加羚羊角(山羊角);如抽搐严重, 须配全蝎、蜈蚣。现知本品有良好的降压作用,这说明前人的宝贵经验,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方剂举例】治伤寒头痛壮热,鼻衄不止:钩藤、桑根白皮 ( 锉) 、马牙硝各一两,栀子仁、甘草 ( 炙) 各三分,大黄 ( 锉,炒 ) 、黄芩 ( 去黑心 ) 各一两半。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 水一盏,竹叶三七片, 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黄汁一合,搅匀,食后温服。 ( 圣济总录钩藤汤 )钩藤饮本事方:钩藤、菊花、防风、人参、茯神、半夏、陈皮、麦冬、石膏、甘草。治肝厥头痛。治小儿惊痫,仰目嚼舌,精神昏闷:钩藤半两,龙齿一两,石膏三分,栀子仁一分,子芩半分,川大黄半两 ( 锉碎,微炒 ) ,麦门冬三分( 去心,焙) 。上药粗捣, 罗为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不计时候温服。 ( 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