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要点串讲二_第1页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要点串讲二_第2页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要点串讲二_第3页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要点串讲二_第4页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要点串讲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 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要点串讲 第一章 职业理念 本章主要考查教育观、学生观及教师观,要求考生能依据国家实施素 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能够针对我国中学教育职 业理念中的问题实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本章内容主要以客观题和材 料分析题的形式实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展开素质教 育的途径和方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第二节 学生观 高频考点提要 1.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2. 有差异学生的共同发展 ;3. 构建良好师生 关系。 高频考点速记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

2、依据。 ( 一) 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水平,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 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 二)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 一) “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

3、学发展观的核心。 2. “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 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 的一种学生观,也能够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首先,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动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 二)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 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理解。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 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 或师生

4、关系 ) , 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解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 理解的核心就是学生观,换句话讲,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 的师生关系,教育者会依据已有的学生观来展开教育工作,并产生相 对应的教育结果。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 有助于高效地展开教学实践,自然也就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 体性需求,注重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展开教 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 生的成长规律展开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 学生在教育活动

5、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理解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 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 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 体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理解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 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

6、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 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 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 矛盾。 (1)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 的身心特征。 (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理应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有,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实行形成性评价。 3.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以人为本学生观不但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而且要注 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以人为本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 的,更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

7、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 的个性发展要求。 (1)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教育活动涉及到德、智、 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与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 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同 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 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 (2)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动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它也是学生自 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 三) 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中学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面对的学生是

8、中学生,处于中学阶段的中 学生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身心发 展、主体性发展和具体教育内容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 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 最后, 发展特点。 其次, 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 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内容方面也有着鲜明的 ( 四) 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中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中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展 开具体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理应着重从身心发 展要求、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要求三个方面去展 开工作。 (1)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具体教育

9、教学实践中每一个教育者都理应注重的,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生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中学生生理 健康要求得以实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满足。 (2) 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 中学的主体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全面发展 的中学生观对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提出的要求是,建立准确的自我理解, 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 (3) 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 全面发展是对中学生社会文化素养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德智体美 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使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展开教育活动,要

10、遵循“教育公正”的 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 ( 一) 促动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所谓教育机会均等,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 ; 一个 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 二) 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1. 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性别作为一种自然状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遗传基因的差异,会 给不同性别的人带来发展的差异。 所谓不因性别而造成受教育者的发展差异,做到促动男生和女生的共 同发展,就是要做到不要因性别而形成一种性别学生发展的优势和另 一性别学生发展的劣势。 2. 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在语言、习

11、俗等方面有差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在我国中学教育活动中,坚持“以 人为本”,必须注意到民族差异,做到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发展,特 别要注意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 3.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存有着地域发展的差异。 坚持“以人为本”,也要做到不同地域的学生得到共同发展。 4. 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过社会中的家庭却千差万别。家庭有经济情况 的差异,有家长社会地位的差异,有家长文化水平的差异,有家长性 格的差异,有家长教育子女水平的差异,还有家庭结构的差异。家庭 的这种种差异,可能会影响中学生的发展。 5. 学生身心

12、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准确地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 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注重,以促动学生的 共同发展。 四、教育公正与中学生个性潜能差异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坚持教育公正,是“以人为本”对中学教育的本质要求,准确地对待 所有的中学生,促动所有中学生的共同发展,并不是让所有中学生步 调一致,而是让每一个中学生都能在自己发展潜能的基础上,个性能 够得到充分发展。 ( 一) 分阶段教育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 分阶段教育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不同的阶 段,然后依据这种阶段,给予不同阶段的学生以不同的教育资源。而 因材施教则是依据

13、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潜能,采用适宜的教育 方法。分阶段教育同因材施教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观点的不同。分阶 段教育背后的教育观是,学生有才能高低之分,因而给予学生的教育 机会要按照才能的高低来分配。因材施教背后的教育观是,学生的个 性发展潜能不同,因而要给不同个性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最有利于其 发展的教育机会。 ( 二) 教育公正与中学生个性发展的辩证统 在教育活动中。不因性别、民族、地域、家庭背景和学生个人身心发 展情况而歧视一些学生,给所有中学生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这是教 育公正的要求。 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 一) 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功能 1. 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

14、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 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 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2. 师生关系的功畿 (1) 教育功能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结成的相互关系,其 本身就孕育着一种教育任务。 (2) 激励功能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师生双方都会产生重要的激励作用。对于教师来说,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感受到教育教学过程的愉快和自身从事工 作的价值,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责任心, 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3) 社会功能 良好的师生关系传递着一种关怀、信任的心理氛围,对于孩子们今后 更好地适合社会起着重

15、要的作用。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 教学活动顺利实行的保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 良 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 的多种需要。 ( 二) 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师生关系能够分为放任型、 * 型和民主型。 每一种师生关系都有其特征与不同的影响:放任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 征是无序、随意和放纵。 * 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命令、和疏远。 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开放、平等和互助。 所以,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师生关系理应为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 ( 三) 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 1. 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地位 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引导的目的是促动学生的自主发展。 2. 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真正的民 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协助的关系。 3. 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动关系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 响不但体现在知识和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