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章直梁弯曲强度计算_第1页
9章直梁弯曲强度计算_第2页
9章直梁弯曲强度计算_第3页
9章直梁弯曲强度计算_第4页
9章直梁弯曲强度计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9章梁弯曲 强度计算 9.1 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9.2 梁的弯曲正应力的强度计算 9.4提高 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9.3梁的弯曲切应力和强度条件 学习目标与基本要求 1. 了解平面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的分析方法; 3.能熟练掌握弯曲正应力的强度条件及应用; 4.对弯曲切应力有初步的了解; 2.理解与掌握弯曲正应力沿截面高度的分布规律; 5. 通过“工程力学”中工程应用案例的 了解,对 “提高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有进一步的认识, 使学生看到科学知识对工程实践的指导作用。 9.1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 Q M AC、DB段 横力弯曲 CD段 纯弯曲(Q=0

2、) RA=P RB=P 一、梁的剪切变曲与纯弯曲的概念 CD 一)观察变形现象 1、变形现象 2、假设 1)平面假设:横截面变形 前为平面,变形后仍为平 面,只不过绕中性轴转过 了一个角度。 2)单向受力假设:假设各 纵向纤维层间无挤压或拉 伸作用,各纵向纤维只承 受单向拉伸或压缩。 二、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 ? OO 1)横向线m-m,n-n 仍为直线,但转过了 一个微小角度; 2)纵向线a-a,b-b弯成了曲线,但 仍与横向线垂直,且纵向线a-a缩 短了,b-b则伸长了。 CD 3、中性层与中性轴的概念 中性层:既不伸长也不缩短的 一层纤维。 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 9.19.

3、1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 ? O O M M 4.结论1)根据平面假设, 梁变形后横截面仍与各纵 线正交,即横截面上各点 无切应变,所以没有切应 力; 2)根据单向受力假设, 单根纤维只产生轴向拉伸 或压缩,因此横截面上只 有正应力 二二.纯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纯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变形几何关系(分析b-b层): 。:梁中性层的曲率半径 ? ? ? ?: )(y d ddy bb bbbb y ? ? ? ? ? ? 物理关系: ? ? ?EE y x y ? OO y 中性轴 横截面正应力布图:横截面正应力布图: 静力学关系:静力学关系: :0?X 中性轴通过截面形心)(0 0 ?

4、? ? ? AydAyS dAy E dA y EdAN c A Z AAA ? ? :0? Z M My dAM Z A ? ? ? dAy E dA y yE AA ? ? 2 M ? Z A IdAy? ? 2 令: ? ? y E? 中性轴 ,MI E Z ? ? ? ? y E? y I M Z ? y? 1 ? ? M EI Z ? ? ?M y I Z 条件: ? p1) 2)平面弯曲平面弯曲 为拉应力 下边缘各点下边缘各点 为压应力 上边缘各点 y= 0中性轴上各点=0 ? max ? ? max ? 为压应力 下边缘各点 为拉应力 上边缘各点 上边缘各点 y=0, 中性轴上各

5、点=0 ? max ? ? max ? M 0 时 MM M 5的细长梁的横力弯曲 的正应力计算公式可以近似使用上述 纯弯曲的公式,计算精度能满足一般 工程要求。 五、惯性矩、抗弯截面系数的计算 一)简单截面惯性矩与抗弯截面系数的计算 1、矩形截面惯性矩与抗弯截面系数的计算 66 1212 22 33 hb W bh W hb I bh I yz yz ? ? x y h b 2、圆形截面惯性矩与抗弯截面系数的计算 x y D 32 64 3 4 D WW D II yz yz ? ? ? ? 3、圆环形截面惯性矩与抗弯截面系数的计算 D dD WW D II yz yz ? ? ? ? ?

6、? ,1 32 1 64 4 3 4 4 x y d D 二)组合截面 的惯性矩、平行移轴公式 Zi n i Z II 1? ? AaII ZCZ 2 ? Zc c A a Z1、组合截面 的惯性矩 2、平行移轴公式 例 空心水泥板截面如图示,已知b、h和d,试求 阴影线部分对y轴惯性矩。 4 h 4 h b h 解:分析 阴影线部分对y轴的惯性矩等于矩形面积对y轴 的惯性矩减去两个圆形面积对y轴的惯性矩 圆形矩形 yyy III2? 12 3 bhI y ? 矩形 ) 4 () 4 ( 64 2 2 4 2 dhd AaII ycy ? ? 圆形圆形 )( 3212 ) 6464 (2 12

7、 22 232243 hd dbhdhdbh I y ? ? 9.2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及应用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及应用: 1 )对塑性材料等截面梁: 2) 对塑性材料变截面梁: 3) 对脆性材料等截面梁: ? max max ? M W Z ? max max ? ? ? ? ? ? ? M W Z ? max max ? ? M W Z ? max max ? ? M W Z 中性轴 例 矩形等截面梁,L=3m,h=150mm,b=100mm, q=3kN/m ,y k=50mm ,=10MPa,求危险截面 上K点的正应力 k,并校核梁的正应力强度。 2) 内力分析(M图): 解:1) 外力分

8、析: RR qL kN AB ? 2 4 5 . 危险截面在L/2处。 3) 应力分析: I bh Z ? 3 12 W bh Z ? 2 6 )(6 max 压 MPa I yM Z K K ? )(9 6 8 2 2 max max 拉 MPa bh q W M Z ? ? ? 中性轴 4) 强度校核: 梁的强度足够。 ?MPaMPa109 max ? 例讨论:设h=2b,1)求将梁横放时的最大正应力。 2)梁怎样摆放合理? 解:梁横放时横截面上最大 正应力 12 3 hb I y ? 6 2 hb W y ? 3 2 2 2 2 2 max max 8 3 24 3 6 8 b q bb

9、 q hb q W M y ? ? ? ? ? 横放 ? b h y 3 2 2 2 max max 16 3 6 8 b q bh q W M Z ? ? ? 竖放 ? 答:梁竖放比横放合理。 2 )比较横放与竖放时的合理性 中性轴 c 已知铸铁外伸梁(T形),F 1=3kN,F 2=6.5kN,c为 截面形心,I z=800 10 4 mm 4 ,y 1 =50mm ,y2=82mm, +=35MPa , - =80MPa, 试校核梁的正应力强度 。 例例 A F1 F2 B 1m2m C C截面 ? c ? ? c ? B截面 ? B ? ? B ? M KNm 4 KNm 3 KNm

10、x 解:1)作弯矩图确定危险截面 mKNFF mKNF B CA ? ? 413923M 31M, 0M 21 1 2)应力分析确定危险点 根据弯矩图画C、B截面的应力分布图 c A F1 F2 B 1m2m C C截面 ? c ? ? c ? B截面 ? B ? ? B ? M KNm 4 KNm 3 KNm x 3)校梁的强度 (拉) 压):截面 MPa I yM MPa I yM Z c c Z c c 8.30 10800 82103 (8.18 10800 50103 C 4 6 2 m ax 4 6 1 m ax ? ? ? ? ? ? ? ? ? ? ? ? ? ? ? ? (拉

11、) (压):截面 MPa I yM MPa I yM Z B B Z B B 25 10800 50104 41 10800 82104 B 4 6 1 m ax 4 6 2 m ax ? ? ? ? ? ? ? ? ? ? ? ? ? ? ? ? 41, 8 .30 maxmaxmaxmax ? ? ? ? ?MPaMPa Bc c 2 y 1 y C截面 ? c ? ? c ? B截面 ? B ? ? B ? 讨论:若将T型倒置,梁内最大拉应力将如何变 化?梁是否安全 注意:1)对于脆性材料必须要同时校核拉、 压正应力强度。 2) 危险截面一般在峰值点或极值点,最好 把各点的拉压最大应力计

12、算出来,进行校 核,不能遗漏。 梁的强度不够。 ? ? ? ? ? ? ? ? ? 41 10800 82104 4 6 2 max ? ? MPa I yM Z B B 例.已知铸铁外伸梁 (槽形),q=10kN/m ,P=20kN, I z=4.0 10 7 mm 4 ,y 1 =60mm,y 2=140mm, +=35MPa , - =140MPa, 试校核梁的正应力强度 。 1) 外力分析: 2) 内力分析(M图): 解: MB?0 危险截面B、D。 RkN E ? 5( ) 2) 内力分析(M图): 危险截面B、D。 3) 危险点的确定: MPa I yM Z bB b70 max

13、? ? ? ? ? 最大压应力点: b或c点。 最大拉应力点:a或d点。 4) 应力分析: ,30maxMPa I yM Z aB a? ? ? ? ? MPa35 I yM Z dD max ? ? ? ? d? 5) 强度校核强度校核: ,maxmax ? ? ? ? b .max max ? ? ? ? d 强度满足。 ,15maxMPa I yM Z cD c? ? ? ? ? B截面: D截面: 例. 钢质悬臂梁如图所示,70MPa, 若横截面为:圆形,正方形,h/b=2 的矩形,工字钢;试分别选择尺寸,并比 较耗费的材料。 AB 2m 20kN/m x M 40kN.m 解:(1)

14、 内力分析(作M图) Mmax=40kN.m (2) 强度计算 W M z max max ? 33 max z mm10235 M W? 圆截面:圆截面: 32 3 d W z ? ? 2 1 14060,8 .133mmAmmd? 正方形:正方形: 6 3 a W z ? 2 2 12570,1 .112mmAmma? h/b=2的矩形的矩形: 3 2 6 32 bbh W z ? 2 9970mmA70.6mm,b 3 ? 工字钢工字钢: 查表,选查表,选20a号工字钢号工字钢 Wz237103mm3,A4=3550mm 2 A1:A2:A3:A4=1 : 0.894 : 0.709 :

15、 0.252 材料耗费比:材料耗费比: 讨论: 1) 对于脆性材料必须要同时校核拉、压正 应力强度。 2) 危险截面一般在峰值点或极值点,最好 把各点的拉压最大应力计算出来,进行校 核,不能遗漏。 9.3弯曲切应力和切应力强度条件: 一) 矩形截面梁的剪应力: 剪应力的两个假设: / Q , 方向相同; 沿宽度均匀分布。 取微段dx,两侧面弯矩M、和M+dM, 距中性轴为y的下面部分两侧面的正应力合力为: ydA I dMM N 1 A Z 2? ? ? ? ? ? ? ? ? MdM I ydA MdM I S Z A Z Z 1 * * z z A z A z 1 S I M ydA I

16、M ydA I M N 11 ? ? 性轴的静距处以外的部分截面对中 YS Z ? * X ? ?00NN 12 ?bdx? )y 4 h ( 2I Q bI QS 2 2 ZZ * Z ? N 1 N 2 ? ?() * QS bI Q I h y Z ZZ 24 2 2讨论: 1) 沿截面高度按抛物线变化。 2) b 为所求的点作水平线的实体宽度。 bh Q y5 . 1, 0 max ? 中性轴上 , max yy? 上、下边缘 0? 矩型截面 max 二二) 工字形截面梁的剪应力:工字形截面梁的剪应力: 腹板上的剪应力计算: 腹板 A Q S I b Q bI QS Z Z Z ? )

17、( * * max ? 上式中,d和A分别为腹板的宽度和面积, Iz为 工字形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为中性轴 一侧半个工 字型截面面积对中性轴的静矩。对 于轧制的工字钢,式中可由型钢规格表中 查得 * Z S * Z z S I 三三) 圆形截面梁的剪应力:圆形截面梁的剪应力: A Q 3 4 max ? 五五) 剪应力强度条件:剪应力强度条件: * maxmax max ? Z Z bI SQ 四) 圆环形截面梁的剪应力: A Q 2 max ? x y d D Q max x y D Q max 注:一般来说,梁的强度是由正应力强度条件来控注:一般来说,梁的强度是由正应力强度条件来控 制,

18、只有在下述几种情况才需要进行剪制,只有在下述几种情况才需要进行剪 应力强度校应力强度校 核核 : 梁的跨度较短,或在支座附近有较大的载荷作用。在这种 情况下,梁的弯矩较小,而剪力较大; 铆接或焊接的工字型截面梁,当其腹板宽度与其高度的比 值小于型钢的相应比值,这时应对腹板的剪应力进行强度校 核; 经铆接、焊接或胶合而成的梁,应对铆钉、焊缝或胶合面 等一般要进行剪切强度计算; 木梁。因木梁沿顺纹方向的抗剪能力很低,一般要进行剪 切强度计算。 例 由三块某种材料的长条胶合而成的悬臂梁,尺寸 如图所示。胶合层的拉剪强度较小, =3.4MPa, 试求其许用载荷P,并在此载荷作用下梁中的 max 和相应

19、的 max 。 1) 外力分析: 2) 内力分析(Q、M图): 解: 3) 求 P : ? 胶胶 ? QS bI Z Z * . ()PkN ? 383 4) 求最大剪应力 ?max.? 3 2 383 Q bh MPa Sz*=1005050=25000mm3 4) 求最大正应力 3 M )(M max Newmax ? 注:若叠梁的板间接触面光滑无约束,则 每层板承受的弯矩相等。 MPa3063)( maxNewmax ? 9 W )(W z Newz ? MPa W PL Z 102 max ? 例 外伸梁受载及等截面形状如图所示。当梁内最大拉应力 max =50MPa ,求梁中最大剪应

20、力及所在位置。 1) 外力分析: 2) 内力分析(Q、M图): 解: 3) 求形心位置: y A y A mm c ici i ? ? ? 317 . 4) 求对中性轴的Iz: 44 z mm1034I? RP B ? 4 3 () RP A ? ? 1 3 () z 5) 求P ? ? ? maxmaxmax 1 y I P y I M zz ? NP600? 6) 求SZa * 、 SZmax * Smm Za * ? 7950 3 Smm Zmax * ? 8009 3 7) 求 ?max MPa Ib SQ Za Za a 81. 2 * max ? MPa Ib SQ Zc Z c

21、707. 0 * maxmax ? ? max .? a MPa281 28.3mm)(y max ? ? 9.4提高梁弯曲能力的措施 (工程应用案例工程应用案例) ? max max ? M W Z 控制条件: 1.合理安排梁的受力情况 1). 合理安排支座 b)图的最大弯矩只有a)图的1/5 ? max max ? M W Z a) b) 利用这个原理,工程中如设利用这个原理,工程中如设 计锅炉筒体及吊装长构件时,其 支承点不设在两端,而将支承向 里移0.2L,龙门吊就是按此原理按此原理 设计的。 2). 合理安排载荷合理安排载荷 a)图的最大弯矩是b)图的2倍 图a) 图b) 2. 梁的

22、合理截面形状 1 )梁的合理摆放 P 图b)竖放 P 图a)横放 因为hb, Wz2Wz1, 所以图b)竖放比图a)横放来的合理 6 2 )( hb w a z ? 6 2 )( bh w bz ? ? max max ? M W Z 2 )根据截面 的几何特性选择截面的几何形状 (增大单位面积的抗弯截面系数WZ/A) ? max max ? M W Z 上图表说明,槽钢、工字钢上图表说明,槽钢、工字钢WZ/A的值最大,的值最大, 而圆形截面的而圆形截面的WZ/A最小,由此表明,实心圆最小,由此表明,实心圆 截面梁最不经济,槽钢、工字钢截面较为合截面梁最不经济,槽钢、工字钢截面较为合 理。理。

23、由横截面应力分布图可知,为了充分利用由横截面应力分布图可知,为了充分利用 材料,应尽量减小中性轴附近的面积,而使更材料,应尽量减小中性轴附近的面积,而使更 多的面积分布在离中性轴较远的位置。多的面积分布在离中性轴较远的位置。例如工 程中的铁轨、起重机大梁、内燃机连杆等截面 的设计就是运用了这一原理。的设计就是运用了这一原理。 中性轴 a).对塑性材料 ? ? z y 箱型截面矩型截面 工字型截面 2 )根据材料的特性选择截面的形状 中性轴 b).对脆性材料 对脆性材料 ? ? ? max max max max ? ? ? ? ? ? ? ? ? ? ? y y , maxmax maxmax

24、 max ? ? ? ? ? ? ? ? ? ? Z mim Z I yM I yM max + max - M 3. 等强度梁的概念等强度梁的概念 )( )( m ax ? xW xM Z )( )( ? xM xWZ? 2 2 6)( )( , )( )( 6 h xM xb xM xb h ? ? ? ? ? ? 3. 等强度梁的概念等强度梁的概念 )( )( m ax ? xW xM Z )( )( ? xM xWZ? b xM xh xM b xh ? ? ? 6)( )(, )( 6 )( 2 ? c) 2 2 6)( )(, )( )( 6h xM xb xM xb h ? ?

25、? ? 通过以上“工程力学”中工程应用案例的 了解,了解, 对“提高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 有进一步的认识, 使同学们看到科学知识对工程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同学们看到科学知识对工程实践的指导作用。 提高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 从弯矩图和截面形状从弯矩图和截面形状 两个方面来说明问题,前者从整体来看,后者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问题,前者从整体来看,后者是从 梁的一个截面来看,并在这里提出了等强度梁的概 念,这又是一个启示, 这一节有总结前一阶段所学 内容的意义。 弯曲应力习题课 1 )三关系推导弯曲正应力公式 2 )弯曲剪应力公式 3 )正应力强度条件和剪应力强度条件 y I M Z ? ? QS bI Z Z * max max ? Z W M ? max ? ? ? max ? ? max max * ? QS bI Z Z 塑性材料脆性材料 例 AD梁由两根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