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乃石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可据理臆断欤 ?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
2、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原文注释】 山门:寺庙的大门】 】沉焉【于之,在河里】。阅【阅:经 zhdo)【棹:船 沧州南,一寺临【临:靠近。】河干( gm)【干:岸边。】,山门 圮(pi)【圮:倒塌。】于河,二石兽并【并:一起 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数小舟,曳(ye)铁钯(p,寻十余里,无迹。 非木柿(f可【木柿: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 湮(ym)【湮: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乎?”众服为确论。 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一讲学家设帐【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
3、究【究:推究。】物 理【物理:事物的道理。】,是【是:这】 去【去:离开】?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同“癫”,疯狂。 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盖【盖:原来是。发语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ni e) 【啮:本意是 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 坎穴【坎穴:坑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如是:像这样】再啮, 石又再转,转转不已【已 :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 乎?” 如【如:依照】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4、,可据 理臆(y 1)断【臆断:主观判断】欤(yQ?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 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 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 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 了河里。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 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 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 听了这件事嘲笑说: 是木片, 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 不是疯了吗?” 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 拉着铁耙, 寻找了十多里, 没有任何 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 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 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 你们这些人不
5、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 沙的性质松软浮动, 石兽埋没于沙上, 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 河水的反冲力, 石头 又嘲笑说: 沙的性质松软浮动, 水流不能冲走石头, 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 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 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 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 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 那么对于天下的 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
6、判断吗? 精选文库 13 一、基础知识 【重点词句】 1.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 阅十余。 今义:阅读。 是:古义:代词 这 是非木柿 。 今义:判断词 是。 盖:古义: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 但知其一 。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2. 一词多义 去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去) 2、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为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 4、为其来也。(在) 成为) 3.词性活用。 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汉
7、字通假。 “颠”同“癫”,疯。 钯:同“耙”,整地的农具。 5.注音: 圮P?曳ye;棹zh QO ;柿f召;湮yrn ;溯su。 6.句式 (1)被动句 (2)倒装句 (3)省略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 的后面 ) 二、课文理解 1.文章分层: 第一层( 1):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两种寻找方法。 第二层( 2-3):另两种不同的寻找方法。 第三层( 4):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 2.四种寻找方法: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8、第四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中心思想: (y i)断欤(yd? 我们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主题概括: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 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认识不同
9、的原因及性格分析: 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自认为“究物理” ”了。(“笑曰”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 讲学家: “渐沉渐深 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 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 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 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 “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 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
10、验认为:那石 三、答疑解惑 1.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 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 忽视了 “石性沉重, 沙性松浮” ;讲学家只注意了 “石性沉重, 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 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前两者都犯了脱离实际、 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 综合考虑各方面 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沙性和流水反激力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因其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 等自然事物特性, 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他则根据石性、 等物理
11、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2. 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说明讲学家 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 以及众人轻 有实践经验。既是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否定, 也表 老河兵的“笑”是 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认识错误, 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 现了他的自信与自狂。 3. 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 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 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 途径: 不能片面地理解, 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
12、 而应当遵 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 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理。 最后一段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用以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 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 4.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 我们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仅仅根据自 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15 字以内 ) 示例: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 一、阅读理解。(共 6 小题,共 100 分) (一)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共 5小题,共 15 分)
13、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 是再啮, 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
14、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 分)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其言 知之者不 如好之者 B .是非木杮 日中不至,则 是 无信 C湮于沙上 果得 于数里外 D.僧募金重修 乃石性坚 重 2. (3 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 3. (3 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众服为确论。 4. (3分)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是( 亍厂3 5. (3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阅十余岁 阅: 不亦颠乎 颠: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 5小题,共17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
15、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 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 (3
16、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于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7. (3 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8. (3 分)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 ,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9. (4 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 10.(4 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实词。 山门圮于河圮 湮于沙上 湮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 5小题,共 20 分)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17、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 是再啮, 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m 0,死)数年矣。其 【乙】 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 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
18、能往,恒蹙(CU)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e,红褐色)土,诈为卖药者以往, P i) 姑以绐(d d,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 得善价,竟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 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 砞( m 0 ,捶胸顿足)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 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 顾。盖所感者深矣。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1.(4 分
19、)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求之下流,固颠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转赠以金 扶苏以数谏故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归途于窝集遇三盗 D. 以箧负归 负势竞上 12.(4 分 )翻译下列句子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3.(4 分 )翻译下列句子 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14. (4 分 )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15. (4 分 )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湮于沙上 不亦 颠 乎 虽 危症亦立愈 终不反 顾 (四)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共5小题,共 20 分)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于河, 二
20、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 是再啮, 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21、,可据理臆断欤? 16. (4 分 )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 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17.(4 分)用“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众服为确论。 18.(4 分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9.(4 分 )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 容。 20.(4 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山门 圮于河 湮于沙上 如是再 啮 (五)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共 3小题,共12分) 河中石兽 纪旳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
22、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 是再啮, 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1.(4 分)下列各项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3、A. 求石兽于水中 贤于材人远矣 B. 以为顺流下矣 策之不 以 其道 C.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山峦 为晴雪所洗 D. 然则天下之事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2.(4 分)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旳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B. 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结局,悟出了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C打捞石兽时,庙僧考虑不周,老河兵空谈事理,唯有讲学家提出切合实际的理论。 D.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 23.(4 分 )下列各项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二石兽并沉焉 而两狼之 并驱如故 B寻十余里 未果, 寻 病终 C
24、是非木柿 斯是陋室 D求之下流,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 4小题,共 16 分)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 是再啮, 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 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
25、计, 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薮雁所常处者, 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 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 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 验也,互唼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 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 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 注:瞑,通“眠”。陂薮(b dsc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緼,乱麻绳。 唼(sha),水鸟吞食声。 24.(4 分 )翻译下面的语句。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25.(4 分 )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26.(4 分 )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27.(4 分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如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须其夜 艾 阴 布大网 叹其以诈相 笼 答案 一、阅读理解。 C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大家信服地认为 A 1.经过,过了。 1.介词,在 2.通“癫”,疯狂。 2.代词,指代二石兽 第1题 第2题 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位内部管理问题系统性评估与改进研究
- PBL教学法与初中现代散文教学:创新实践与研究分析
- 二零二五年代付款业务合规性评估及改进合同范本
- 2025版离婚冷静期家庭财产分割与子女抚养权调解服务合同
- 2025版畜牧企业家畜养殖基地合作开发合同模板
- 2025版短期汽车租赁合同标准格式
- 二零二五年度能源交易居间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合同电子化管理解决方案合同
- 二零二五年白灰市场分销购销合同正式版
- 二零二五年度屋顶绿化工程合同
- 工作场所暴力培训
- (新版)广电全媒体运营师资格认证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保安员资格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800题)
- 乡村公路沥青铺设施工方案
- 矿山事故应急报告制度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题
- DB1402T36-2024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规范
- 中国发电企业碳中和数字转型白皮书-埃森哲
- 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培训资料
- 《绝对值》教学课件
- Unit 6 Work quietly!(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